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

国际眼科杂志

International Eye Science 국제안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陕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123
  • 国内刊号: 61-141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52-239
  • 曾用名: 美中国际眼科杂志;美国中华眼科杂志
  • 创刊时间: 200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眼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惠延年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双氯芬酸钠水分离联合转核技术在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

    作者:赵艳霞;戈严

    目的:研究双氯芬酸钠水分离联合转核技术对预防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影响。
      方法:将2013-01/2014-12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80例86眼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双氯芬酸钠水分离联合转核操作,对照组患者接受平衡液水分离。比较两组患者的后发性白内障程度、视力水平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结果:(1)后发性白内障程度:观察组患者的后发性白内障程度优于对照组(Z=6.982,P<0.05);(2)视力水平:术后1、2、3、4 wk时,观察组的患眼视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0.37依0.07 vs 0.23依0.04,0.68依0.09 vs 0.35依0.05,0.77依0.09 vs 0.48依0.06,0.91依0.12 vs 0.68依0.08;F=6.583,8.983,7.182,5.492;P<0.05);(3)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1、2、3、4 wk时,观察组与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841,1.003,0.077,0.390;P>0.05)。
      结论:双氯芬酸钠水分离联合转核技术能有效降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且眼内使用较为安全。

  • 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治疗急性感染性眼内炎

    作者:韩晓冬;师小波;马丽娜;朱赛林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治疗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3-02我院收治的急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23例23眼临床资料,排除伴有球内异物的病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闭合三通道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其中6眼(并发外伤性白内障)联合Ⅰ期晶状体摘除+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眼(并发外伤性白内障)联合Ⅰ期晶状体切除+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眼(硅油填充期间并发白内障)联合Ⅱ期晶状体摘除+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5眼(4眼外伤性眼内炎及1眼青光眼滤过泡漏致眼内炎)保留晶状体,1眼(白内障术后眼内炎)联合Ⅰ期人工晶状体取出+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4眼(白内障术后眼内炎)保留人工晶状体。结果:随访6~24mo,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的患者23例23眼眼内炎均得到有效控制,21眼(91%)患者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有2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压≥30mmHg,1眼行硅油取出术后眼压恢复正常,另1眼取硅油术后眼压仍高,需应用降眼压药物控制。
      结论:急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及时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治疗,能有效控制眼内炎,提高患者视力。

  • 民航飞行员对比敏感度调查与分析

    作者:张海良;游耀伟;梁艳闯;王雷

    目的:调查不同年龄段民航飞行员对比敏感度( contrast sensitivity,CS),分析其特征,以期获得正常参考值。
      方法:随机选取2013-09/2014-07在民航总医院进行年度体检的现役民航飞行员,要求任何一眼裸眼视力≥1.0,无眼部疾病及相关全身疾病,按不同年龄将其分为4组,A组(20~29岁)、B 组(30~39岁)、C 组(40~49岁)、D组(50~59岁),每组50名100眼,应用 OPTEC 6500视功能检测仪检测每眼在明视和暗视状态下不同空间频率的CS。
      结果:各年龄段民航飞行员CS曲线均呈“倒U形冶改变,在中频区(3.0c/d和6.0c/d)高。明视状态下,空间频率6、12和18c/d,D组与其他三组比较,CS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暗视状态下,空间频率1.5、3和6c/d,D组与其他三组比较,CS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该调查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不同年龄段民航飞行员的CS特征,为深入研究民航飞行员的视功能特点以及获得民航飞行员CS正常值提供了参考依据。

  • 不同年龄阶段成年人闪光视网膜电图参数及变异性分析

    作者:杨旭;张静;苟文军;方晏红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阶段成年人闪光视网膜电图参数及其变异性。
      方法:将30例60眼健康体检者按年龄分为2组:20~30岁组(15例30眼)和40~50岁组(15例30眼),按ISCEV标准行全视野闪光ERG检查,比较两组间各参数及变异系数。
      结果:两组相比各波隐含期均延长,振幅均下降,尤其在暗适应3.0、明适应3.0及震荡电位振幅表现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观察指标中隐含期的变异系数小,振幅次之,而震荡电位振幅变异系数大。
      结论:40~50岁年龄组与20~30岁年龄组相比, ERG各波隐含期延长,振幅下降,各波隐含期变异系数小。

  • 共焦显微镜在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综合征治疗中应用

    作者:张分队;王晶晶;王双勇;程燕;程钰;吴洁

    目的:探讨共焦显微镜在指导长期配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综合征中的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2014-03/09就诊于我院36例36眼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综合征患者配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观察戴镜前,戴镜后2、4、8、12 wk眼部疼痛和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共焦显微镜图像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患者在配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后30 min眼部的疼痛与刺激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完全缓解者26眼(72%),明显缓解者10眼(28%);角膜上皮的平均愈合时间5.68依0.73 d;2、4、8、12 wk时共焦显微镜下基底细胞形态、排列,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走形日渐趋于正常;临近角膜上皮基底细胞的前基质层炎细胞逐渐消退。观察期间未发现1例与配戴接触镜有关的并发症。
      结论:共焦显微镜指导下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综合征可以避免过早摘镜,使基底膜与前弹力层紧密粘连,减少复发,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方法。

  • 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治疗的临床观察和疗效分析

    作者:刘是;邢淑惠;黄颖妮;郭海玉

    目的:探讨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治疗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对19例19眼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患者,行23 G巩膜双通道硅油下视网膜复位手术。术后随访观察视力、眼压、视网膜复位及并发症。
      结果:患者17例17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率89%。术后1wk佳矫正视力为手动/眼前~0.4。术后3d观察眼压升高>21 mmHg者6眼,经降眼压治疗后均下降,术后3 mo随访眼压为16.3~24.6 mmHg。
      结论:23 G巩膜双通道硅油下视网膜复位术对早期简单的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再脱离有效、手术简便、安全。

  • 激光消融与电解治疗倒睫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旭;温利辉;詹磊;王俊

    目的:探讨激光消融与电解治疗倒睫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选取倒睫患者50例76眼,分为激光消融和电解治疗两组进行倒睫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眼部刺激症状、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共观察6 mo。
      结果:激光消融组一次治愈率81%,复发率19%,总治愈率94%;电解治疗组一次治愈率49%,复发率63%,总治愈率72%。激光消融组一次治愈率和总治疗率显著高于电解治疗组,其复发率低于电解治疗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消融组患者无特殊不适,治疗部位无瘢痕产生及皮肤色素脱失;电解治疗组患者5眼出现轻度瘢痕。
      结论:激光消融治疗倒睫成功率高,患者术中无不适症状,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安全的临床治疗方法。

  • 白内障手术中反向超声乳化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作用

    作者:徐为海;高桂芳;王珊珊;宋邦伟

    目的:研究反向超声乳化针头斜面朝向后方(反向超声乳化)对角膜内皮的保护作用。
      方法:对60例6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超声组和反向超声组,术前常规进行全身及眼科专科检查,并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性别、年龄、核硬度分级、角膜内皮计数、眼压、前房深度、轴深等数据;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超声乳化和反向超声乳化的方式完成超声乳化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的植入,记录术中超声乳化时所使用的平均超声能量和有效超声时间,终可计算出平均复合超声能量(平均超声能量伊有效超声时间),同时记录术中出现的手术并发症等情况;术后第3d对两组患者进行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检查。
      结果:经统计,术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分别经不同的超声乳化方式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手术中所接受的平均复合超声能量和术后第3d的眼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t=-0.95,P=0.924>0.05;t=0.34,P=0.735>0.05)。而两组患者术后第3d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数量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9.89,P<0.01)。
      结论:反向超声乳化较常规方式超声乳化有明显的保护角膜内皮细胞、减少损伤的作用,值得临床工作中推广。

  • 前列地尔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视神经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范可顺;邵新香;周雷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糖皮质激素综合治疗急性视神经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2012-01/2014-06急性视神经炎住院患者70例70眼随机分组,观察组35例给予前列地尔10μg入10mL生理盐水缓慢静推,1次/d,7d为一疗程;对照组35例给予10 mL生理盐水缓慢静推。此外,两组均给予甲基强的松龙20 mg患眼球旁注射,每3 d注射1次,共3次;甲基强的松龙800~1000mg静滴3d,1次/d;3d后改为醋酸泼尼松口服,1mg/(kg·d),1wk后每周减量5mg至停药;口服盐酸雷尼替丁胶囊、碳酸钙D3片等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差异。
      结果:观察组中,显效25例(71.4%),有效7例(20.0%),无效3例(8.6%),总有效率91.4%。对照组中,显效15例(42.9%),有效14例(40.0%),无效6例(17.1%),总有效率82.9%。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7),但观察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3,P=0.016)。
      结论:前列地尔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视神经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眼眶IgG4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郭继华;田艳明;马敏丽;刘莹;高晓唯

    目的:探讨眼眶 IgG4相关疾病( IgG4-RD )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收集整理23例35眼眼眶IgG4-R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总结其临床和病理特点。
      结果:眼眶IgG4-RD患者23例35眼,其中男8例9眼,女15例26眼,年龄28~72(平均52.1)岁。19例30眼来源于泪腺,4例5眼来源于眶内其他部位。以泪腺区肿胀或眼球突出就诊。单侧11例,双侧12例。病程1 mo~10a,平均27mo。1例1眼6mo后复发。大体:灰白色结节状肿物,泪腺表面有很薄的纤维膜包绕。组织学特点:泪腺腺泡、导管组织严重萎缩甚至消失,被大量密集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淋巴滤泡替代,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3例35眼 IgG4阳性浆细胞均>50个/HPF,IgG4/IgG阳性浆细胞比值>40%。
      结论:眼眶IgG4-RD主要发生于泪腺组织,通过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IgG4的表达可明确诊断。 IgG4-RD应早期筛查、预防和治疗。

  • 泪道阻塞性疾病住院患者疾病谱分析

    作者:孙熠;曹虹;张文俊

    目的:分析泪道阻塞性疾病住院患者的构成特点,探讨发病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4-01在我院眼科以泪道阻塞性疾病住院治疗的578例709眼患者资料,对年龄、性别、族别、职业、长期居住地、泪道手术史、眼睑外伤史、眼部炎症及鼻部疾病、阻塞部位等信息进行分析。
      结果:患者578例中,年龄6月~72岁,平均39.7依8.42岁。男女患者性别比为1:1.66(217:361)。族别方面汉族占64.2%,回族占22.3%,东乡族占11.3%,其他少数民族占2.2%。职业方面农民占62.5%,工人占17.0%,司机占7.1%,其他职业占14.4%。长期居住地方面乡村占61.3%,县镇占23.7%,城市占15.1%。未曾行泪道手术患者占87.5%,曾行一次手术患者占10.6%,曾行两次以上手术患者占1.9%。有眼睑外伤史患者4.0%。常见阻塞部位依次为鼻泪管、泪总管、泪小管、下泪小点。
      结论:泪道阻塞性疾病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具有性别、年龄、族别、职业、眼部炎症及鼻部疾病等因素的分布特点。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明确族别与发病率的关系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泪道阻塞性疾病的防治。

  • 不同术式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熊思盈;温利辉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两种术式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4-09-15/12-31本院集中收治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86例86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46例4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40例40眼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于术前1d及术后7d,1、3mo时观察两组患者视力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的比例。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术后7d,1、3mo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两种术式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均有一定程度损伤,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改善,疗效相当。

  • 婴幼儿泪囊炎的主要致病菌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作者:杨晓钊;杨华;刘先宁;安娜;刘超

    目的:分析婴幼儿泪囊炎患者的主要致病菌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采集83例86眼婴幼儿泪囊炎患者的泪囊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
      结果:患者86眼中,84眼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97.7%,共分离出细菌94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67株,占71.3%,革兰氏阳性菌的前三位敏感药物为利福平、左氧氟沙星、氯霉素;革兰氏阴性菌27株,占28.7%,革兰氏阴性菌前三位敏感药物为左氧氟沙星、氯霉素、夫西地酸、头孢他啶。
      结论:G+菌为婴幼儿泪囊炎的优势致病菌,其中以草绿色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常见。 G+菌较G-菌耐药性高,左氧氟沙星、氯霉素等治疗婴幼儿泪囊炎有效。

  • 鼻咽癌放疗术后眼部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茹;邝国平;谢丽莲;田涛;彭婧利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术后眼部并发症的临床特点、荧光素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特征、影响因素及其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3/2012-03我院眼科收治的因鼻咽癌放疗后视力下降的患者33例63眼的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均以进行性、无痛性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放射性视网膜病变48眼,其中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3眼,色素上皮改变2眼,黄斑前膜1眼,其余40眼均出现后极部棉絮斑及出血。放射性视神经病变36眼,其中视神经边界清晰27眼,视神经边界不清9眼。黄斑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2眼,脉络膜转移灶1眼,脉络膜循环异常4眼,前部葡萄膜炎2眼,玻璃体积血7眼。
      结论:鼻咽癌放疗术后眼部并发症复杂多样,常见放射性视网膜病变和放射性视神经病变,少数表现为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动静脉阻塞、脉络膜循环异常等。

  • 1g/L氟米龙滴眼液联合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丝状角膜炎

    作者:沈志斌;李佳林

    目的:探讨1g/L氟米龙滴眼液联合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丝状角膜炎的疗效。
      方法:确诊丝状角膜炎患者30例45眼,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23眼、对照组14例22眼。治疗组取出丝状物后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点糖皮质激素眼液(1g/L氟米龙滴眼液)和人工泪液(玻璃酸钠眼液);对照组取出丝状物后仅使用人工泪液(玻璃酸钠眼液)点眼。随访3mo,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22眼(96%),明显高于对照组17眼(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46),且发现未对眼压有明显影响。
      结论:1g/L氟米龙联合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丝状角膜炎有较好疗效。

  • 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恶性青光眼疗效观察

    作者:孟王乐;韩晓冬;李燕龙;杨敏

    目的:观察应用25 G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恶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9/2013-10在我院就诊的恶性青光眼确诊患者11例13眼,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闭角型青光眼病史及小梁切除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手术史。入院时平均佳矫正视力( LogMAR视力)为0.70依0.13;平均眼压41.3依12.7 mmHg;UBM检查提示角膜及睫状体水肿,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及虹膜位置显著前移,平均前房深度0.69依0.17 mm。所有患者均接受25 G经睫状体扁平部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后囊膜切开手术治疗,其中,有晶状体眼7眼,术中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并植入人工晶状体。
      结果:术后随访6~18(平均11.7依5.4)mo。末次随访平均佳矫正视力提高至0.29依0.08;平均眼压为18.6依3.9 mmHg;术后1 mo复查UBM 提示睫状体水肿消退,人工晶状体及虹膜平面平坦,平均前房深度2.48依0.31 mm。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后弹力层皱褶、前房炎症反应、纤维素性渗出、虹膜局限性后粘连及低眼压(眼压≤5mmHg)。1眼术后眼压升高至26.4mmHg,需长期局部应用一种降眼压药物以控制眼压≤21 mmHg。无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人工晶状体夹持、眼内出血、感染、眼压失控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25 G微创玻璃体手术可有效控制恶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并减少传统玻璃体手术的相关并发症,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患者视功能。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旁萎缩弧β区5年变化研究

    作者:王涵;王静;张劲松;袁尉力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视盘旁萎缩弧β区的变化和 POAG 进展之间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对POAG 44例66眼进行5a的随访,其基线和5a随访时的所拍摄的眼底照片用于视盘形态学的评估。本研究对前后视盘旁萎缩弧β(β区)的变化和青光眼进展进行判断,并且用计算机软件测量了POAG患者基线和随访时盘沿/视盘面积比、β区/视盘面积比、垂直杯盘比。
      结果:基线时66眼POAG眼有48眼存在β区,其中β区扩大20眼(42%)。β区扩大组和无变化组之间基线的年龄,屈光,性别,垂直杯盘比,盘沿/视盘面积比,β区/视盘面积比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排除屈光度数大于-3.00D 的眼后,19例无进展青光眼中β区扩大4例(21%),25例进展青光眼中β区扩大15例(60%),两者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6.67,P=0.011)。
      结论:POAG中有β区扩大组青光眼进展率大于无扩大组,β区的变化可能对POAG病情的进展有预测作用。

  •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外周血IL-2和 IL-6水平与视神经损伤相关性分析

    作者:黄翠玲;李华;吕莎;刘露;张永烨;宋胜仿

    目的:检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对照组围手术期外周血IL-2和IL-6水平差异,探讨细胞因子水平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13-05/2014-10我院眼科住院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病例组,按视神经损伤程度分为轻、中、重3组。同期住院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IL-2、IL-6浓度,分别比较病例组、对照组患者间以及不同视野损伤程度三组患者间细胞因子质量浓度的差异,分析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机体中细胞因子水平与视神经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病例组血清中IL-2、IL-6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重度视神经损伤组 IL-2、IL-6浓度显著低于轻度视神经损伤组(P<0.05)。视野损伤程度不同的三组IL-2、IL-6水平与视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IL-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机体内IL-2、IL-6水平降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IL-2水平可能与视神经损伤有关。

  • 高龄硬核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观察

    作者:王莉;李鹏

    目的:对比观察高龄硬核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的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为A组36例40眼,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为B组38例46眼,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前,术后1、6 mo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的变化。
      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无差异;术后1 mo UCVA逸0.5的术眼,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4,P=0.023);术后1、6 mo两组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565, P=0.038;t =2.774, P =0.041),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mo两组间细胞平均面积(AV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5,P=0.045;t=2.153,P=0.039);两组术后1、6 mo两组间变异系数( CV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是治疗高龄硬核白内障患者更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近视眼手术人群角膜直径的分析

    作者:邓宗勇;李平华

    目的:测量近视眼手术人群的角膜直径,探讨不同性别、眼别角膜直径的差别及角膜直径与等效球镜度数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对2013-03/08来我院近视门诊行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近视眼126例252眼,男48例96眼,女78例156眼,年龄18~45(平均24.23依5.35)岁,应用IOL Master测量角膜直径[white-to-white(WTW)]距离。对252眼都采用NIDEK RT-2100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并换算成等效球镜[ Spherical equivalent ( SE )],按照等效球镜度数分成3组:轻度近视(-3.00D  结果:全部病例角膜直径平均值为11.52依0.41mm,其中男性角膜直径11.60依0.35mm,女性11.43依0.36mm,性别间角膜直径有统计学意义( t=0.021,P=0.009);右眼平均角膜直径(11.53依0.40 mm )与左眼(11.51依0.42mm)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t =-0.115, P =0.912);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者的角膜直径的平均值分别为11.59依0.39、11.48依0.40、11.45依0.41mm,角膜直径与屈光度间呈负相关性(R2=-0.001,P=0.001),且三组近视患者角膜直径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F=4.487, P=0.004)。
      结论:近视眼手术人群中男性角膜直径大于女性;近视程度越高,角膜直径越短。

  • 保留晶状体前囊膜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治疗PDR

    作者:陈乔;聂尚武;王晓琴

    目的:探讨保留晶状体前囊膜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术中超全视网膜光凝在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 )Ⅵ期合并白内障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3-06于我院收治的PDR遇期合并白内障患者38例45眼,术前视力均为光感至0.1,入院后行保留晶状体前囊膜的玻璃体切除术,术中行超全视网膜光凝( E-PRP ),术毕所有眼均行硅油填充,术后随访12~26mo,观察眼压、视力、眼前节及眼后节情况。结果:术后32眼(71%)视力提高,13眼(29%)视力未提高,BCVA≥0.05的有23眼,较术前有显著差异(χ2=16.80,P<0.01),39眼(87%)视网膜复位良好,2眼(4%)出现硅油依赖眼,7眼(16%)合并视网膜前增殖膜。术后1眼(2%)虹膜新生血管( INV)进展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4眼INV逐渐消退,但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χ2=1.61,P=0.21)。术后出现一过性高眼压11眼(24%),一过性角膜水肿8眼(18%),前房纤维渗出6眼(13%),虹膜后粘连2眼(4%),前囊膜混浊13眼(29%)。
      结论:对于PDRⅥ期合并白内障的患者,保留晶状体前囊膜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术中超全视网膜光凝是安全有效的,能提高术后视力,有效地复位视网膜。同时可能减少INV的发生。

  • 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作者:白惠玲;刘勤;文瑾;吴小玲

    目的:分析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是否与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的转移和预后有关。
      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中外周血VEGF水平,并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肿瘤组织中 VEGF mRNA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对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进行随访,用Kaplan-Meier法分析基线VEGF水平与患者术后转移的关系。
      结果: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外周血VEGF水平较健康者升高。就诊时肿瘤发生转移的患者 VEGF mRNA 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未发生转移的患者升高。在随访过程中,血清VEGF≥700 pg/mL的患者,肿瘤发生转移的风险较高。
      结论: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VEGF的表达水平与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的转移密切相关。

  • 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作者:何旭亭;王大龙;张宏;贺海宁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确诊的60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注射康柏西普0.05mL,对照组注射曲安奈德0.1mL。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d,1、3mo采用标准视力表对患者进行佳矫正视力( BCVA)检查;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并观察患者治疗后1d,1、3 mo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包括前房炎性反应、角膜水肿、高眼压等。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d,1、3mo视力提高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1d,1、3mo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d,1、3mo均未出现眼部严重并发症。
      结论: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可以提高疗效。

  • 玻璃体腔首次注射 Ranibizumab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

    作者:曹虹;孙熠;高清垚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首次注射ranibizumab (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
      方法:分析2014-06/12我院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伴有黄斑水肿39例39眼患者资料,患眼给予玻璃体腔注射0.05mL ranibizumab,于注射后2d,2、4wk复查佳矫正视力( BCVA )、黄斑中心厚度( CMT )、黄斑区平均厚度( CAT)。
      结果:治疗前 BCVA ( LogMAR 值)为0.82依0.45, CMT 为541依136μm,CAT 为382依107μm。玻璃体腔内首次注射ranibizumab后平均 BCVA 在治疗后2d,2、4wk 后分别为0.56依0.35、0.48依0.39、0.51依0.44,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P<0.01)。平均CMT在治疗后2d,2、4wk后分别为372依86、281依74、286依97μm(P<0.01)。平均CAT在治疗后2d,2、4wk后分别为331依46、312依54、319依68μm ( P<0.01),与治疗前比较得到了明显降低。
      结论:玻璃体腔首次注射ranibizumab 能够改善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提高视力,短期疗效明确,但远期疗效仍有待观察。

  • OCT和视野对颅咽管瘤患者视功能损伤的评价

    作者:汤洋;瞿远珍;杨柳;方民;孟蕾;王丽娜;雷鹍;王淑然;陆雯;王梅子

    目的:通过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测量颅咽管瘤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GCC)及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pRNFL)厚度的变化及其与视野平均缺损度(MD)及视野平均敏感度(MS)的相关性,探讨OCT检查应用于评估颅咽管瘤患者视路损伤的可行性。
      方法:对2014-09/2015-04在我神经外科就诊的颅咽管瘤患者95例175眼进行视野和OCT检查,测量神经纤维层厚度和GCC层厚度,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 rs )评价其与MD、MS的相关性,并分析其视乳头及视野改变的特点。
      结果:pRNFL厚度异常眼占53.1%(93/175),其中,视乳头水肿占3.4%(6/175),视神经萎缩占47.4%(83/175),视乳头类青光眼样改变者占7.4%(13/175)。视野缺损占71.4%(125/175)。双眼的 pRNFL平均厚度( rs右眼=-0.411,rs左眼=-0.354)及GCC平均厚度( rs右眼=-0.400, rs左眼=-0.314),与MD相关(P<0.01);双眼的pRNFL平均厚度(rs右眼=0.412,rs左眼=0.342)及GCC平均厚度(rs右眼=0.414, rs左眼=0.299),与MS相关(P<0.01)。
      结论:pRNFL和GCC厚度与视野损害相关,可定量的评估鞍区肿瘤患者的视神经损害程度。 pRNFL和GCC厚度越薄,视功能损害越严重。在临床工作中,将视野检查和OCT检查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发现及评估患者的视路损害及预后。

  • 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PVEP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学印;徐西玲;贾红艳

    目的:分析年龄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PVEP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其相关性。
      方法:选择我院眼科2012-06/2014-06收治的136例272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按弱视严重程度( BCVA≥0.5,0.3≤BCVA<0.5, BCVA<0.3)分为轻、中、重度三组,每组又分为<6岁和≥6岁两类。运用PVEP检测各组的LP100及AP100,对比组间差异;将入选患儿按年龄细分为:4~<6岁、6~<8岁、8~<10岁、≥10岁四个年龄段,以BCVA为因变量,建立包含年龄、等效球镜度、性别、弱视类型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年龄与弱视诊断的相关性。
      结果:LP100: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22,P<0.01);AP100: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差异显著(F=16.74,P=0.007);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组内,<6岁组与≥6岁组比较, LP100显著低( t=8.36、5.37、2.48,P=0.00、0.00、0.02),AP100显著高(t=6.76、4.88、2.85,P=0.00、0.00、0.01);年龄与弱视诊断的独立相关( P<0.01,95% CI:0.714~0.785)。
      结论:年龄是屈光不正性弱视诊断的独立相关因素,同一视力水平在不同年龄段所代表的视功能意义不同,在衡量儿童弱视严重程度时,应对不同年龄段儿童采取不同标准。

  • 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术前及术后生存质量改变的研究

    作者:张娟;张永康;罗永锋;赵文军;艾绍刚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疗法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陕西省子洲县复明工程中46例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摘除术,进行问卷调查、视力检查,分析手术前后视功能、生存质量以及功能性指标变化。
      结果:患者46例中44例(96%)为第1眼手术,2例(4%)为第2眼手术。46例患者术后视力均高于术前。术后的视功能、生存质量及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测评均高于术前。手术前后功能性指标变化比较也有显著性改变。
      结论:安全且效果极佳的白内障手术疗法可以提高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的生存质量,是该类患者除了基本康复及视觉康复之外的重要康复手段。

  •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作者:何涛;杨秀梅;梁晓磊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收集2009-10/2014-06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40例52眼,手术均采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6 mo。
      结果:术后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患者术后6mo眼压平均为15.76依2.09mm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不同程度开放;术前前房深度为1.97依0.29mm,术后增加到2.83依0.35mm,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发生恶性青光眼、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所有术眼人工晶状体均在晶状体囊袋内,未出现偏位、夹持。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 ICL V4 c矫正超高度近视术后视觉质量的短期观察

    作者:周妍妍;郑晓龙

    目的:短期观察超高度近视患者植入 ICL V4 c术后的视觉质量。
      方法:收集植入ICL V4 c的超高度近视患者78例100眼的临床资料,术前近视屈光度数为-11.25~-20.00(-13.25依2.05)D,术前裸眼视力<0.10,术前和术后1mo对患者进行视力及屈光状态、对比敏感度及波前像差检查。
      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7者97眼(97%),≥1.0者37眼(37%)。裸眼视力≥术前矫正视力者90眼(90%)。术后1 mo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对比敏感度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mo患者总的高阶像差、彗差、球差、二次彗差及二次球差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2眼自身晶状体混浊;2眼眼压增高;3眼出现角膜反应;1眼出现夜间眩光和光晕,术后6 mo上述症状基本稳定或消失。
      结论:短期内超高度近视患者植入ICL V4 c术后视觉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 视神经挫伤患者经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前后视觉诱发电位变化

    作者:刘文文;姜涛;刘桂波;王红艳;姜丽萍

    目的:观察视觉诱发电位( VEP)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挫伤后的变化,评价鼠神经生长因子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3-10/2015-02我院收治的患者,共34例34眼,经临床诊断为外伤性视神经挫伤,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2例22眼,主要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30μg,每日1次,用2.0mL注射用水溶解,肌肉注射,用药42d,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类及维生素类药物;对照组12例12眼,除不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外,其他用药同治疗组。所有2组患者均在用药第21、42 d复查视力和VEP。
      结果:用药42 d后,治疗组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 VEP P100波潜伏期为104.59依7.54ms,振幅5.12依1.48μV,对照组分别为113.25依9.21ms,4.69依1.89μV,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有效率82%,对照组4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26)。
      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对外伤性视神经挫伤有显著疗效, VEP变化能够客观准确的反映出临床效果,是评价临床疗效的重要依据。

  • 外伤性房角后退性青光眼手术方法选择及其疗效研究

    作者:张娇;袁军;白婷婷;汪晓玲

    目的:探讨外伤性房角后退性青光眼手术方法选择及其疗效。
      方法:回顾性探讨我院2008-01/2013-12应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外伤性房角后退性青光眼患者80例80眼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其中发病时间为伤后1 mo~2 a、术前眼压25~<30 mmHg、房角后退范围≤180o、视盘C/D≥0.6的66例66眼选择常规小梁切除术;发病时间为伤后>2~10 a、术前眼压30~39 mmHg、房角后退范围>180o、视盘C/D>0.6~<0.8的11例11眼选择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发病时间为伤后10 a以上、术前眼压>39~50 mmHg、房角后退范围>180o、视盘C/D=0.8~1.0的3例3眼选择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结果:常规小梁切除、复合式小梁切除及青光眼引流阀植入三组患者术后眼压均下降至正常范围( t=62.16,P<0.01;t=20.39,P<0.01;t=6.78,P<0.01),青光眼症状消失,视野检查无进行性缩小。常规小梁切除和复合式小梁切除组视力较前略有提高。青光眼引流阀植入组视力无明显改变。常规小梁切除组术后有效滤过泡65例(98%),复合式小梁切除组有效滤过泡9例(82%)。青光眼引流阀植入组3例有效滤过泡均形成好。
      结论: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外伤性房角后退性青光眼患者针对发病时间、房角后退范围、眼压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 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复发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疗效观察

    作者:张姗姗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 ranibizumab)治疗复发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复发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病例30例39眼,其中男18例23眼,女12例16眼,年龄54.20依11.50岁。对于确诊为复发性黄斑水肿患者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0.05mL(0.5mg),所有患者均行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前置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等检查。记录术前、术后佳矫正视力、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CRT )。以末次随访时检查结果作为疗效评价指标。
      结果:随访6~12(平均8.69依2.26) mo,39眼注射次数为1~4(平均1.82依0.82)次。治疗前视力0.14依0.09,治疗后视力提高为0.33依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1, P<0.01)。 OCT检查显示治疗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治疗前 CRT 495.74依147.84μm,治疗后 CRT 219.33依62.17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0.68, P<0.01)。2眼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有下降,但是视力无提高。无术后视力下降病例。
      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复发性糖尿病黄斑水肿是安全有效的。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角膜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靳娜;刘红玲;张春梅;傅少颖

    随着干细胞科学的飞速发展,近年间充质干细胞( MSCs)的研究已成为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是来源于骨髓中的MSCs,具有免疫原性低、有多向分化潜能、促进损伤修复、性能稳定等生物学优点。研究发现, BMSCs是医学领域中极具前景的一种特殊细胞,几乎在各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都有广泛应用。眼科学者的研究也发现, BMSCs已经成为角膜疾病中一种兼具科研价值和临床价值的种子细胞,为角膜盲患者的康复带来了一线希望。本文就BMSCs对角膜损伤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治疗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比较的 Meta分析

    作者:谢怡;黄丽娜

    目的:系统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比较。
      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Science direct、CNKI 学术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国内外2000-01/2015-02发表或收录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RCT)。临床评价包括治疗后眼压降低幅度、视力改善、中央前房深度变化、房角开放程度、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按照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经筛选后终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5篇,共492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后眼压降低幅度更大[WMD-8.68,95%CI(-12.92~-4.44)],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后房角开放程度更优、中央前房深度加深更多[WMD 0.23,95%CI (0.13~0.34)];两种手术视力改善情况及手术绝对成功率[ OR 0.39,95%CI(0.12~1.30)]无明显差别;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并发症较多。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或联合小梁切除术均可有效控制眼压,改善患者视力,手术效果相当。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因其并发症较少,可成为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 超薄人工晶状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邹军建;崔巍

    近年来,随着超声乳化设备不断更新和手术技巧的提高,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以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手术源性散光小及术后早期视功能恢复快等优势,逐渐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而适合于微切口植入的超薄人工晶状体也在不断地研制和改进,使得白内障手术的质量有了很大地提高。本文对近年来超薄人工晶状体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眼前节成像的应用探讨

    作者:董静;吴强;王晓刚

    通过无创性手段获得眼前节组织结构信息,对于眼科临床诊断及科研尤为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眼科临床及科研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目前不仅可以实现组织结构的精细成像,并可以进行对应的量化分析,为临床治疗的评估、随访观察提供不可替代的信息。

  • Th17/Treg细胞与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莲;宋继科;郭俊国;毕宏生

    葡萄膜炎是一组常见的由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眼部炎症性致盲性眼病,现代研究认为主要是由CD4+T 细胞介导产生。 CD4+T 细胞主要分为Th1,Th2,Th17和 Treg 细胞(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四个亚群。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Th1, Th2细胞亚群,近年来研究表明, Th17细胞是诱导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发病的主要原因,而Treg细胞是负向调控葡萄膜炎的主要因素。因此, Th17和 Treg 细胞在葡萄膜炎的发病及病程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Th17细胞、Treg 细胞与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和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的鉴别

    作者:杨艳;徐新荣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 retinal angiomatous proliferation, RAP)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一般分三期,晚期有新生血管形成,但与起源于脉络膜的新生血管不同,多数学者认为RAP的新生血管起源于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网。目前对RAP和湿性AMD两者到底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亚型还是独立的两种疾病还存在争议,由于两者的病程、预后及治疗存在差异,因此临床鉴别诊断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 )技术和新一代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技术的应用,对 RAP和湿性AMD的鉴别取得了显著进步。本文就两者的临床表现、自然病程、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面做一综述。

  • 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进展

    作者:姜亚萍;陈轶卉

    真菌性角膜炎( fungal keratitis,FK)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早期患者或者对药物敏感的真菌感染患者,药物或手术治愈率较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晚期患者及对药物不敏感的致病真菌感染患者,药物难以控制、溃疡迁延不愈、病情进展恶化,目前仍旧是临床上角膜盲的主要病因之一。在文中我们将就真菌性角膜炎药物及手术治疗的近5a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OCT与mf-ERG在CSCR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查文丽;陈梅珠;余海跃;王云鹏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SCR)为我国常见眼底疾病。近年来OCT在研究CSCR视网膜下渗出及分析视网膜结构改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脉络膜深层成像OCT( EDI-OCT)清晰地呈现了脉络膜形态学改变。此外,多焦视网膜电图( mf-ERG )证实了CSCR所引起的视网膜功能障碍,OCT和mf-ERG联合应用可以更好的理解CSCR结构和功能异常间的相关性。众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CSCR的临床诊治、预后评估及随访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 非球面切削与波前引导切削LASIK矫治近视的术后视觉质量分析

    作者:许小毛;周水莲

    目的:对比分析非球面切削、波前引导切削与常规切削LASIK治疗近视的术后视觉质量。
      方法:从本院2007-01/2009-12收治的行LASIK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当中选取90例180眼为研究对象,按照切削方式的不同按自愿非随机选择原则分为3组:非球面切削组、波前引导切削组和常规切削组;每组均包括低度近视(屈光度≤-3.00D)、中度近视(-3.25~-6.00D)、高度近视(-6.25~-9.00 D )各10例20眼。对比分析术后3组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 Q 值、高阶像差( RMS值)等视觉质量参数以及患者视觉满意度。
      结果:不同激光切削方式术后的裸眼视力均达到1.0以上,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26);术后角膜Q值均有所增加,但非球面切削组明显小于常规切削组和波前引导切削组( P<0.05);术后各组的高阶像差RMS值均较术前增加,非球面切削组和波前引导切削组明显小于常规切削组(P<0.05),非球面切削组和波前引导切削组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3组患者均感到满意,非球面切削组视觉非常满意度要高于另外两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7)。
      结论:常规切削、非球面切削、波前引导切削LASIK治疗近视均能够取得较好的视觉质量,其中非球面切削的临床应用效果更好。

  • 去瓣LASEK治疗高度近视的5年疗效观察

    作者:陈丽华

    目的:探讨去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K )治疗高度近视的远期疗效。
      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行LASEK治疗、术后随访达5 a的高度近视患者209例277眼。将其按屈光度两组:组Ⅰ<-9.00 D (115例145眼),组Ⅱ≥-9.00 D (94例132眼)。术后1、5d,1wk,1、3、6mo,1、2、5a对其症状、裸眼及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并发症、眼压等情况进行随诊观察。
      结果:去瓣 LASEK 术后5d,所有患者角膜上皮均愈合。96.3%患者术后1~3d以上出现眼磨痛、畏光、流泪、异物感等刺激症状,但都可耐受。术后5a 裸眼视力:组Ⅰ≥1.0者为131眼(90.3%),≥0.8者为145眼(100%);组Ⅱ≥1.0者为104眼(78.8%),≥0.8者为119眼(90.2%),≥0.6者为129眼(97.7%),<0.6者3眼(2.3%)。屈光度:术后6 mo两组屈光度趋于稳定,术后5a与术后6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屈光度有向近视回退的趋势,但两组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其并发症主要为haze、屈光回退和高眼压。结论:去瓣LASEK能安全、有效地矫正高度近视,但对超高度近视患者应持谨慎态度。

  • 超声乳化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白内障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

    作者:杨波;宋艳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曲安奈德玻璃体腔内注射( IVTA)对白内障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白内障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44例52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IVTA组在对照组手术的基础上,联合 IVTA 治疗。所有患眼均接受裂隙灯显微镜、光相干断层( OCT )、佳矫正视力( BCVA )及间接检眼镜检查。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平均小分辨角对数( LogMAR BCVA)及黄斑中心凹厚度( CMT )变化。并对手术治疗6 mo 后平均 LogMAR BCVA和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术后6 mo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
      结果:各组治疗1、3、6 mo后LogMAR BCVA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3.351、4.588, P=0.022、0.005),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1、3mo后,IVTA组CMT显著低于对照组( t=3.402、2.083,P=0.001、0.042),手术后6 mo 时无明显差别。手术后6 mo平均LogMAR BCVA与ELM(中心凹外界膜)状态负相关(r=-0.611,P=0.006)。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6mo视力恢复与中心凹外界膜ELM状态( B=0.333, P=0.030)和糖尿病病程(B=-0.307,P=0.005)具有相关性。
      结论:超声乳化手术联合IVTA治疗白内障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可在短期内减轻黄斑水肿,改善视力。 IVTA对改善黄斑水肿的作用更为明显。

  • 超声乳化联合 Ex-PRESS 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作者:徐慧群;卢辉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Ex-PRESS引流器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应用效果。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案,将51例63眼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32眼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26例31眼采用超声乳化联合Ex-PRESS引流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视力改善水平及眼压控制结果,并完成为期3~6 mo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处理因素和时间因素对患者的眼压均有影响(P<0.01),且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后3mo,两组患者的佳矫正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乳化联合Ex-PRESS引流器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 Skp2,p27在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林红;胡丽婷;赵桂秋;杨文毅;张静静

    目的:探讨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 of ocular adnexal,MALT lymphoma of ocular adnexal)中Skp2和p27的表达及联系。
      方法:收集1995~2011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切除的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患者及眼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患者的石蜡包埋标本,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两组标本中Skp2和p27的表达。
      结果:眼附属器 MALT淋巴瘤中Skp2表达率与眼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相比显著增高( P<0.05)。 p27表达率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相比显著降低( P<0.05)。 Skp2和p27的表达与患者Ann Arbor病理分级无关。在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 Skp2与 p27成负相关( r=-0.129,χ2=15.39,P<0.05)。
      结论:综合分析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P27及SKP2的表达对本病的预后有一定意义。两者的表达彼此相关。

  • 小切口改良翼状胬肉手术的优势

    作者:张舒;王涛;曹国凡;刘锦

    目的:研究小切口改良翼状胬肉手术较传统手术方式的优势。方法:将40例原发翼状胬肉病例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每组20例):第一组为小切口组,手术先在翼状胬肉体部切一小口,经其分离结膜与结膜下的变性筋膜组织;而第二组则先用刀片将翼状胬肉头部从角膜分离,然后再分离结膜与结膜下的变性筋膜组织。第一组分离翼状胬肉头部时采用类似角膜瓣成型的方法,用镊子钝性分离而不是用刀片。分别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疼痛程度和创面愈合,进行比较。
      结果:第一组平均手术时间较第二组缩短了7.72 min (48.9%,P<0.001)。手术后1,2d第一组的疼痛程度和创面愈合均好于第二组(P<0.001)。另外,第一组的手术可由一名医生完成,而第二组则由两名医生完成。
      结论:小切口翼状胬肉手术较传统手术方式更容易操作,效果更好。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自发荧光影像的特点

    作者:Mahmoud Leila;Miguel Angel Zapata Victori;Daniel Velázquez;Jose Garcia-Arumi

    目的:研究急性和慢性特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自发荧光影像模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相关性发现。
      方法:观察性研究案例。回顾性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数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眼底自发荧光影像,并对其调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7例25眼。确诊为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5眼,慢性疾病或复发性慢性疾病20眼。急性病例眼底自发荧光影像显示低荧光点与荧光血管造影检测出的荧光渗漏点位置相同。慢性特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弥漫性萎缩区域,可透视荧光。眼底自发荧光影像的低荧光区域的形态和位置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高荧光区域相对应,然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低荧光区域与眼底自发荧光影像的高荧光区域相对应。在急性病例中,低自发荧光点不能准确指出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渗漏点。
      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自发荧光影像模式能够描述疾病不同阶段的特征,具有无风险和可再生性,可替代荧光素血管造影术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 双眼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作者:廖良;韦企平;周剑;孙艳红;夏燕婷

    目的:研究双眼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NAIO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2006年以来我院收治的双眼发病NAION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特点、治疗方法、人口统计学特征、病史、视功能指标(视力、视野)等,并对影响视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研究共纳入61例(122眼)双眼NAION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8.0依11.0岁,就诊时平均病程12.5mo(IQR 4.75~26.5),初诊时佳矫正视力中位数为0.7 LogMAR(IQR 0.2~1.3)。就诊时38眼仍有不同程度视盘水肿,76眼视盘色淡或苍白。典型的视野缺损类型分别为下方近水平半盲(38眼)、鼻上方缺损(21眼)、鼻下方缺损(16眼)、上方近水平半盲(13眼),以及近管状视野(12眼)。纳入患者中31例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访时间的中位数为12mo(IQR 6.0~23.5),随访期间视力中位数由0.7 LogMAR ( IQR 0.2~1.3)提高至0.4 LogMAR ( IQR 0.175~1.1),其中45眼(36.9%)的视力提高了2行或以上。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视力比较,初诊时及随访后两者均无统计学差异(Z=-0.521,-1.600,P>0.05)。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与不伴心脑血管疾病者比较,初诊时两组患者视力无统计学差异(Z=-1.103,P>0.05),但末次随访时不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的视力明显优于伴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Z=-2.090,P<0.05)。首发眼和后发病眼的末次随访视力均优于初诊视力( P=0.003, ;0.019),且首发眼的视力在随访期间的提高幅度高于后发病眼的视力提高幅度(分别为 0.2 LogMAR 及 0.1 LogMAR),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195)。
      结论:本研究统计分析了双眼NAION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发病率、病史、视功能指标(视力、视野)等,现有随访数据表明,不伴心脑血管疾病的双眼NAION患者视力改善幅度优于患心脑血管疾病者,且首发眼视力预后可能优于后发病眼。但目前尚缺乏足够证据,仍需进一步研究。

  • 三氧化二砷对腺样囊性癌 ACC-2细胞 MDM2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双双;姜涛;李德卫;仝晓燕;王晓川;张玉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 arsenic trioxide, As2 O3)对腺样囊性癌(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中ACC-2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从基因和蛋白水平分析其对ACC-2细胞中MDM2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As2 O3诱导ACC-2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ACC-2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向培养至指数生长期的 ACC-2细胞加入不同浓度(2、4、6、8μmol/L)的含As2 O3的细胞培养液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细胞培养液,加入 As2 O3后分别培养不同时间。倒置显微镜下密切观察各时间点不同浓度As2 O3对ACC-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和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应用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MDM2基因(24、48h)和蛋白(24、48、72h)的表达变化。
      结果:经As2 O3处理后ACC-2细胞体积缩小变圆,核质固缩,悬浮凋亡细胞增多,存活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结果一致显示, ACC-2细胞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MDM2表达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M2蛋白表达量与浓度及时间呈显著负相关性( r<-0.7,P<0.05),即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结论:As2 O3对ACC-2细胞具有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且As2 O3能够下调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中癌基因MDM2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诱导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凋亡的机制。

  • BTX-B诱导大鼠干眼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标准

    作者:朱海峰;郝兆芹;程钰;高伟

    目的:建立肉毒杆菌毒素B ( BTX-B )诱导的大鼠干眼模型,为研究炎症参与的干眼症的发病机制和实验性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为三组,分别给予右侧泪腺注射0.1 mL 1.25、5、10 mU的BTX-B溶液,对照组右侧泪腺注射0.1mL生理盐水,分别在第3、7、14、28 d行泪液实验Ⅰ( SⅠt )、角膜荧光素染色( FL )检查。另选取32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大鼠右侧泪腺注射0.1 mL 1.25 mU的BTX-B溶液,分别于第3、7、14、21、42 d时选取5只实验大鼠摘除泪腺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blot 法对Lacritin蛋白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组织病理学检测采用常规HE染色。
      结果:模型制备中三个实验组均在第3d开始出现泪液分泌减少和角膜上皮损害,但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d时达到高峰,14d时好转,28d时泪液分泌恢复正常,但角膜上皮仍见损伤。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泪腺组织中均仅见腺泡细胞表达Lacritin蛋白,实验组大鼠Lacritin蛋白含量明显下降,自第3 d开始出现,7 d时达到高峰,14 d时好转,28 d时开始恢复,42 d时达到正常。
      结论:泪腺注射1.25 mU的BTX-B溶液可成功建立SD大鼠干眼模型,可见泪液分泌减少、角膜上皮损伤等干眼体征,可为干眼的发病机制和实验性治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和基础;Lacritin蛋白仅在泪腺腺泡细胞中表达,其含量与泪液分泌量和干眼程度呈同步变化,可为干眼程度评价标准的完善提供新的依据。

  •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相关microRNA的鉴定

    作者:梁厚成;陈凌;冯海晓;何玲;姚亮;柏凌

    目的:应用miRNA表达谱芯片筛选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与氧化应激相关的miRNA,为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培养 D407细胞,分别使用100、200、400μmol/L H2 O2处理细胞24h后,Trizol试剂抽提细胞总RNA,使用Exiqon miRCURY LNATM microRNA表达谱芯片( miRBase 16.0数据库)检测不同浓度处理后D407细胞miRNA的表达差异,并将不同浓度处理后的变化进行聚类分析。使用Stem loop realtime PCR对芯片结果进行验证,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差异miRNA调控的靶基因。
      结果:芯片所包含的1425个已知miRNA中,共有367个在不同浓度H2 O2处理后表达发生变化。通过Treeview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miR-31等17个miRNA随H2 O2浓度的升高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miR-206等7个则逐渐升高。 PCR验证显示芯片结果准确性较好。
      结论:H2 O2作用前后RPE的miRNA表达存在明显差异, miRNA作为转录后水平的调节分子,参与了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可能在AMD的发生发展中起有重要作用。

  • 兔眼球后 Tenon 囊下灌注 Bevacizumab 的眼内通透性研究

    作者:邬一楠;周宏健;吴国海;易全勇

    目的:比较兔眼球后 Tenon 囊下灌注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后玻璃体和血清中的浓度,并观察bevacizumab 视网膜荧光显影,探讨 bevacizumab 球后Tenon囊下灌注的眼内通透性和眼外给药途径的可行性。方法:实验用健康成年新西兰兔20只,随机分为A组和B 组, A 组均单眼接受单次玻璃体腔注射1.25 mg bevacizumab(1.25mg/0.05mL),B组均单眼单次Tenon囊下灌注5 mg bevacizumab (5 mg/0.2 mL )。1、3 d 后抽取玻璃体和血液,使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玻璃体和血清中bevacizumab药物浓度,比较两组中玻璃体和血清内bevacizumab浓度差异,并通过激光共聚焦观察视网膜免疫荧光。
      结果:给药1d后,A组和B组玻璃体腔内bevacizumab药物浓度分别为254.40依13.65、1.60依0.32μg/mL。 A组和B组血清内 bevacizumab 药物浓度分别为0.55依0.15、0.63依0.05μg/mL,两组血清 bevacizumab 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8,P=0.277)。给药3d后,A组和B组玻璃体腔内 bevacizumab 药物浓度分别为236.80依8.70、1.40依0.23μg/mL,A组和B组血清内bevacizumab药物浓度分别为0.66依0.17、0.64依0.14μg/mL,两组血清内bevacizumab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07,P=0.841),两种给药方式视网膜各层荧光分布均能明显显现。结论:给药1、3d 后玻璃体腔注药组在玻璃体腔内bevacizumab药物浓度要明显高于Tenon囊下灌注组,玻璃体腔内注射是较为有效的给药途径,而球后Tenon囊下灌注也能使bevacizumab进入玻璃体腔而且达到完全抑制VEGF活动所需的浓度(>500 ng/mL ),并能至少持续3d以上,两种给药方法在血清中均能检测到较高浓度的bevacizumab,且两者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种给药方式视网膜各层荧光分布均能明显显现,提示两种给药方式药物均能作用于视网膜各层。

  • 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法在八年制学员眼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

    作者:张自峰;胡丹;周健;蔡莉;王雨生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员眼科学临床实习过程中的教学效果。
      方法:以2013-01/2014-03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实习的40名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BL教学组( PBL组)和传统教学组(对照组),每组20名。 PBL组采用PBL教学法引导实习学员主动参与实习过程,以实习学员为主体;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员完成临床实习。后通过问卷调查、出科考试成绩分析等综合评价不同教学方法的实习效果。结果:出科考试成绩分析中,PBL组的问答题、病例分析题和总成绩的分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选择题和名词解释的得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实习学员对教学效果的自评指标中,在提高学员综合分析能力、学习主动性和实习效果等方面PBL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在激发学员兴趣和对教学法满意度方面PBL组略强于对照组,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教员对实习生的评价指标中, PBL组在实习前充分积极准备、实习中全面准确表达观点、临床思维逻辑性等方面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在与患者沟通能力方面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PBL教学法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员在眼科的实习教学,PBL教学法能够较好训练学员的临床综合分析能力,有助于其主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国际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