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临床血液学杂志

临床血液学

临床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matology 림상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
  • 影响因子: 1.0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2806
  • 国内刊号: 42-128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16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血液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宋善俊 陆道培 胡丽华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伴髓外病变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佳思;孙春艳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MM病灶通常局限于骨髓,少部分患者在初诊时即伴有髓外病变或在诊治过程中出现髓外病变,称为并发髓外病变的MM(extramedullary myeloma,EMM).本病例为诊治过程中出现髓外软组织病变的复发难治性 MM (relapse/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RRMM)1例,现报告如下,并综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

  • WT1基因异常表达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意义

    作者:尤亚红

    WT1(Wilms' tumor 1)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短臂1区3带,其编码产物为含有锌指结构的蛋白质,能够识别、结合特异的目标DNA片段并调控基因转录.WT1基因编码多种蛋白质,尽管目前对其编码产物的功能知之甚少,但已有研究证实其既有抑癌基因的作用,又可以作为癌基因参与多种疾病.WT1在多种未成熟细胞的发育、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正常的造血系统中,其表达局限于早期CD34+造血干、祖细胞(haem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HSPCs),随着细胞分化及发育其表达下调.然而,WT1异常表达可以增强HSPCs的增殖能力并抑制细胞的分化过程,上述过程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已获初步证实.

  • 骨髓单个核细胞与骨髓士曾生异常综合征

    作者:时新;董宝侠;陈协群

    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cells,BMMNCs)是一群混合细胞,它们密度相近,因此可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骨髓液中分离出来.BMMNCs中绝大多数是早幼粒细胞、早幼红细胞、成熟B细胞、T细胞和单核细胞等,还有少量的干细胞,包括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等.May-Giemsa染色表明BMMNCs中淋巴样细胞比例约占69%,幼红细胞占9%,单核细胞样细胞占15%,粒细胞占7%.可见其中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占有极大的比例,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表明骨髓中的免疫环境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免疫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是构成骨髓免疫微环境的物质基础.本文将以BMMNCs的分类、功能及其变化与MDS发生和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行综述.

  • 干扰素在慢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陈世超;汪萍;张龑莉;宋永平

    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骨髓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增殖形成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特征性是出现Ph染色体t(9;22)(q34;q11),90%以上的患者存在此种异常染色体.9q34上的C-ABL原癌基因与22q11上的BCR基因断裂后并置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其转录翻译产物P210蛋白具有异常增高的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是导致CML发病的根本原因.靶向BCR-ABL融合基因的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伊马替尼,自1998年开始应用,并于2001年获得FDA批准以来,作为CML慢性期(CML-CP)初始患者的首选治疗,使CML患者的10年生存率达到85%~90%[1].近年来,随着尼洛替尼、达沙替尼等二代TKIs用于CML的一线治疗,其更强的BCR-ABL抑制能力使患者获得更快、更深的分子学反应,从而也逐步被纳入CML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尽管虽然在TKIs治疗CML时代之前,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可以诱导CML达到很高的细胞遗传学反应率[2].

  •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姚浩;吴涛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第二大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0%,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治愈MM的方法.2017年,美国约有30 000例新增MM患者,约有12 000人死于MM[2].治疗MM的传统方法主要是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和使用特异性细胞毒性化疗药物、蛋白酶体抑制剂(如硼替佐米)、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单克隆抗体和糖皮质激素等[1].T细胞疗法是完全不同于传统MM治疗的治疗方法.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是将抗原识别表位和T细胞信号区人工结合起来的融合蛋白[3].临床上现已展开CAR-T细胞治疗MM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3].

  • 再生障碍性贫血:克隆性造血与疾病演变

    作者:黄菲;陆化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由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的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全血细胞减少以及由其导致的贫血、出血和感染.目前一线的治疗方法主要为以抗人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TG)和环孢素A为基础的强化免疫抑制治疗(IST)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者治疗5年总体反应率为50%~70%,终约有30%的患者复发,复发后患者预后较差[1].后者使部分年轻AA患者有了治愈的可能,尤其在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减少长期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突出优势,但受限于合适供者的缺乏、全身基础状态差、伴随疾病等,相当比例患者无法从中获益.IST治疗后,部分患者长期并发症中为严重的是发生恶性血液病的转化即克隆演变.AA确诊后5~11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率为1.7%~57.0%,2~11年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转化率为2.1%~19.0%[2].

  • 儿童获得性血友病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黄婕;吴鹏;孙晓燕;芮耀耀;何璐璐;戎留成;王娅萍;陆勤;方拥军

    获得性血友病是非血友病患者(无出血性疾病史、无阳性家族史)循环中出现中和或灭活F Ⅷ/FⅨ活性的自身抗体,导致其水平降低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获得性血友病患者有时会发生自发性出血,手术、外伤或侵入性检查时发生出血.其年发病率为(0.2~1.9)/100万,致死性出血发生率为2%~92%[1];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人为主,变异较大,中位发病年龄78岁,儿童极为罕见.我们报道3例儿童获得性血友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关键词: 获得性血友病 儿童
  • 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彦芳;王育丽;唐宇宏;司阳;朱琦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病态造血以及全血细胞减少,伴有或不伴有骨髓原始幼稚细胞增多[1].肿瘤抑制基因的高甲基化在MD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被批准用于MDS不同亚型及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亚组的治疗,20 mg/(m2·d)、连续5d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但此剂量方案对骨髓抑制的程度大,感染和出血的比例高,影响了临床使用[2-3].一些学者研究低剂量或超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MDS,试图找到更佳的治疗方案.我们应用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11例MDS患者,对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初诊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李珊;杨丽葭;赵慧慧;洪鸣;朱雨;李建勇;钱思轩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非M3)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66例初诊AML患者,采用DCAG方案诱导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临床资料,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在AML4种亚型中,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未发现有显著差异.NK细胞比例在达完全缓解(CR)患者中显著高于未达CR的患者(19.05%∶13.63%,P<0.05).白细胞计数、CD3+T细胞绝对计数、CD4+T细胞绝对计数、年龄、初次诱导达CR及FLT3-ITD突变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及初次诱导是杏达CR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对AML患者预后评估有较重要意义.

  • 外周T细胞淋巴瘤应用西达本胺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付金月;王树叶

    目的:探索西达本胺联合化疗和单独化疗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收集诊断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包括AITL、PTCL-NOS、ALCL亚型)的临床资料完整的38例患者,16例接受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22例接受单纯化疗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中6例获得完全缓解(CR),5例获得部分缓解(PR),有效率为68.8%,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30(2~41)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26个月;单纯化疗组中5例获得CR,1例获得PR,有效率为27.3%,中位OS时间为14(2~25)个月,中位PFS时间为12个月;2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通过进一步对不同亚型的疗效比较发现,联合治疗组中AITL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化疗组(66.7%∶11.1%,P=0.023),而2组PTCL-NOS和ALCL亚型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中血液学、胃肠道反应、乏力及感染的不良反应较单纯化疗组严重(P<0.05).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伴随B症状、骨髓受累、IPI评分、乳酸脱氢酶是PTCL的预后影响因素,而性别、年龄、起病部位、β2-微球蛋白则与生存时间无明显关系.Cox回归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乳酸脱氢酶正常者预后好于升高者.结论: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均较单纯化疗组好.联合治疗组血液学、胃肠道反应、乏力及感染的不良反应较单纯化疗组重,但患者可以耐受,且无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发生死亡.

  •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减量地塞米松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减量地塞米松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呼小茹;王梅芳;陈玙;常姝婷;赵丽东;程芳芳;杨林花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减量地塞米松(RD-DXM)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RD-DXM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复发风险、不良反应等,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新诊断的成人ITP患者,随机分为IVIG+ RD-DXM组(21例)与rhTPO+RD-DXM组(25例),比较2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IVIG+ RD-DXM组和rhTPO+ RD-DXM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IG+ RD-DXM组中位起效时间、中位完全反应时间优于rhTPO+RD-DXM(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IG+ RD-DXM方案较rhTPO+RD-DXM方案治疗成人新诊断的ITP患者,不仅完全反应率高、起效快,且未明显增加不良风险,可推荐应用于临床.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DNMT3A亚型1、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林娜;王蕾;李艳;颜晓菁

    目的: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骨髓标本中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亚型1、2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YBR Green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DNMT3A1、DNMT3A2在成人初诊原发AML患者和非血液病患者(对照组)骨髓有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AML分型、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危险分层等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DNMT3A1及DNMT3A2在AML患者中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亚型分析显示,DNMT3A2在伴有RUNX1-RUNXT1、伴有NPM1突变及伴有CEBPa双突变的AML患者中,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但在非特指(NOS-M5)患者中,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DNMT3A2及DNMT3A2与DNMT3A1比值,在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低危组患者中显著升高(P<0.01).DNMT3A2表达水平与血小板及巨核细胞数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结论:DNMT3A2在部分AML患者中,尤其是低危患者中表达显著升高,而在非特指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表达显著下降,这种差异性的表达在AML发病及治疗选择中可能有一定的价值.

  •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合并急性肺栓塞和血小板减少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吴要功;唐亮;杨迪;张小平;王雅丹

    目的:阐述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乏合并急性肺栓塞和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治疗选择和转归.方法:收集并分析我院诊断的1例遗传性AT缺乏合并急性肺栓塞和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测序发现该患者AT基因外显子存在突变,AT活性下降,给予抗凝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临床中,对反复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需要寻找遗传性易栓症危险因素,遗传性AT缺乏症患者预防血栓形成重于血栓治疗.当严重血栓形成合并活动性出血或血小板下降等抗凝禁忌时,临床处理相当棘手,尚无明确的指南可以遵循,需充分权衡利弊.

  • 81例肝脾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分析

    作者:冯烨;陈湘磊;郑译;刘樵;陈海榅;蔡媛华;曹丽霞;潘莉莉;李扬;王少元

    目的: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肝脾T细胞淋巴瘤(HST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上HSTCL患者预后的分析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美国SEER* Stat软件搜集1997-2014年病理确诊为HSTCL的患者共81例.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年龄的P值<0.05,性别、种族、Ann Arbor分期、诊断年份、是否行原发部位手术治疗的P值均>0.05;将患者性别、年龄、种族、Ann Arbor分期、诊断年份、是否行原发部位手术治疗等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HSTCL患者预后有相关性(HR=2.066,95%CI 1.011~4.221,P=0.047),性别、种族、Ann Arbor分期、诊断年份、是否行原发部位手术治疗均与预后无相关性.结论:年龄对于HSTCL患者有预测价值,性别、种族、Ann Arbor分期、诊断年份、是否行原发部位手术治疗等因素对HSTCL患者的预后预测均没有价值.

  • 应用雷帕霉素上调调节性T细胞比例治疗儿童原发慢性难治性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单中心连续病例

    作者:谷昊;陈振萍;马洁;马静瑶;傅玲玲;吴润晖

    目的:进展为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患儿,治疗方式较成人更加局限,雷帕霉素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上调外周血CD4+ 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有望控制该类自身免疫性疾病进程.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连续病例观察性研究,入组11例患儿,流式细胞数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结果:雷帕霉素3个月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72.7%(8/11):其中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2例Evans综合征患儿达到完全缓解,服药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总体有效率为62.5%(5/8).整体患儿经雷帕霉素治疗3个月后,Treg细胞比例有明显上升(P=0.043).患儿根据疗效进行分组,完全缓解组服药前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部分缓解+无效组(P=0.028).结论:以调节Treg细胞有望控制儿童慢性难治性免疫相关血细胞减少症.

  • 每日1次和每日4次白消安静脉滴注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作者:吴远彬;胡永珍;李琤;李慧;王国征;陈瑶;郭坤元;代喜平

    目的:比较每日1次和每日4次静脉滴注含白消安预处理方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应用白消安方案预处理行Allo-HSCT且生存期超过3个月的恶性血液病患者72例,根据给药方式分为每日1次静脉滴注组(43例)和每日4次静脉滴注组(29例),比较2组患者的3年累计生存率评估其有效性;比较2组患者的造血重建情况、移植相关并发症、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复发情况评估其安全性.结果:2组患者的3年累计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移植相关并发症比较,白消安每日1次静脉滴注组3~4级黏膜炎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其他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血液病的Allo-HSCT,预处理方案采用白消安每日1次静脉滴注的给药方案同每日4次给药方案具有相似疗效,但前者3~4级黏膜炎的发生率可能更高.

  • 《转录因子JunB/AP-1调节多发性骨髓瘤在骨髓微环境中的细胞增殖与耐药》解读

    作者:范凤娟;江沁月;孙春艳;胡豫

    1 研究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肿瘤,表现为骨髓中恶性浆细胞的过度克隆性增殖[1].MM的发病机制,既包括肿瘤细胞本身的遗传改变,也包括由骨髓微环境提供的选择性支持条件.二者都通过激活MM细胞内的重要致癌信号通路,包括Raf/MEK/MAPK、PI3K/Akt、JAK/Stat、NFκB、Wnt、MYC等,来调控MM细胞的增殖、生存、归巢和耐药性[2].对骨髓微环境和MM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对MM骨髓微环境的功能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了新的分子靶点的发现.由此衍生的新药和新的治疗方案使MM的治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BCMA-CAR-T细胞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万红;蒙珊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恶性克隆性浆细胞大量增殖所致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新型治疗药物的出现显著提高了MM的治疗效果,但由于骨髓瘤干细胞的存在,多数患者终难免复发、死亡[1].随着生物医学及免疫学的发展,采用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修饰的T细胞的免疫治疗以其惊人的疗效迅速引起极大关注.CAR-T细胞携带有能特异性识别骨髓瘤相关抗原的受体,且其杀伤作用不受MHC分子的限制[2].B细胞成熟抗原(B cell maturation antigen,BCMA)在人体中仅表达于生发中心B细胞、恶性及正常浆细胞表面,不表达于其他正常人组织以及CD34+的造血干细胞,呈相对特异性的高表达于骨髓瘤细胞表面,是MM免疫治疗的理想靶点.近年来,以BCMA为靶点的CAR-T技术在MM的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

  • Daratumumab在浆细胞病中的应用

    作者:张聪丽;李剑

    Daratumumab(DARA)是首个全人源化IgG1κ型的抗CD38单克隆抗体,现已经在欧美国家上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elapsed or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RRMM).下面,我们将结合1例复发性MM患者的治疗选择对DARA在浆细胞病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的临床问题进行全面阐述,以提高大家对此类新药的认识.

  • 加强微小残留病灶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意义研究

    作者:侯健;钟璐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发生率居血液系统肿瘤第2位,至今仍为无法治愈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新药的不断出现,包括免疫调节药物(沙利度胺、来那度胺或泊马度胺)和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或卡非佐米)及合并大剂量化疗的自体干细胞移植,MM治疗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不断提高,从传统化疗药物治疗的CR率约5%,到目前的50%以上,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随着CR率的不断提高,对CR的标准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传统上,MM的CR标准是通过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单克隆球蛋白消失和骨髓中无克隆性浆细胞.该标准随后由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补充修订,提出了严格的完全缓解(stringent CR,sCR)标准,即在原CR基础上,要求正常的血清游离轻链κ/λ比值和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荧光检查中不存在克隆细胞.

临床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