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

中国循环杂志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 중국순환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影响因子: 2.8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3614
  • 国内刊号: 11-221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北礼士路167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胡盛寿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摄氧效率斜率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预后

    作者:唐毅;罗勤;柳志红;安辰鸿;马秀平;赵智慧;黄智伟;赵青;张洪亮;王勇;高柳;禹雪;金旗;熊长明;倪新海

    目的:评价摄氧效率斜率能否独立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预后.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2010-11到2015-06阜外医院新诊断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患者心血管事件(死亡和肺移植).采用Kaplan-Meier曲线、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10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完成了心肺运动试验并接受了定期随访,女性159例(75.7%).在平均随访41个月后,31例患者出现死亡,1例患者接受肺移植.摄氧效率斜率与峰值摄氧量/体重呈明显正相关(r=0.71,P<0.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摄氧效率斜率指数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可以独立预测患者预后.摄氧效率斜率指数≤0.52L/(min·m2)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摄氧效率斜率指数>0.52L/(min·m2)的患者(41.9%vs89.8%,P<0.0001).结论:摄氧效率斜率作为一个亚极量心肺运动试验指标,可以很好的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

  •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侧支循环与心肌存活的心肌放射性核素显像研究

    作者:李树恒;方纬;孙晓昕;田月琴;沈锐;郭风;王琦;何作祥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心肌存活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作用.方法:研究纳入101例于我院临床确诊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其中男性86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9.92±11.43)岁.所有患者均行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和门控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DG)心肌代谢显像,且在前后3个月内接受过冠状动脉造影.将心肌灌注图像与心肌代谢显像进行同机重建,使用QPS软件分别得到静息灌注总积分(SRS)、总灌注缺损面积(TPD)、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存活心肌)面积、心肌灌注/代谢匹配(无存活心肌)面积,利用QGS软件对心肌代谢图像进行分析,得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有侧支循环组(n=39)、无侧支循环组(n=62),比较两组之间SRS、TPD、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面积、心肌灌注/代谢匹配面积、门控心功能参数(LVEDV、LVESV、LVEF)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根据患者有无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部位各分为4个亚组,比较上述各项参数的差异,从而探讨侧支循环在其中的作用.结果:患者中有侧支循环组39例(38.61%),无侧支循环组62例(61.39%);两组静息灌注总积分[(21.23±9.68)vs(28.56±8.76)]、灌注异常面积(30.03±13.69)%vs(40.37±12.5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侧支循环组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面积(21.77±13.12)%、心肌灌注/代谢匹配面积(8.28±8.58)%,与无侧支循环组灌注/代谢不匹配面积(13.66±9.23)%、灌注/代谢匹配面积(27.40±12.9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LVEDV[(109.82±30.01)mlvs(173.71±57.69)ml]、LVESV[(62.82±22.39)mlvs(122.53±51.66)ml]、LVEF[(43.85±8.46)%vs(31.03±8.3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研究初步发现,对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可以维持左心室静息心肌血流灌注、维持心肌存活、保护左心室心功能.

  • 中国东部城市急性心肌梗死早期β受体阻滞剂使用十年趋势

    作者:张海波;白雪珂;侯丽波;李希;蒋立新

    目的:评价2001年至2011年间中国东部城市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在适宜人群中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第一阶段,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确定东部城市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进行中心性病历信息提取.采用加权计算方法,评价中国东部城市AMI患者早期β受体阻滞剂使用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抽取35家医院,终32家参加,从抽样获取的AMI病历中排除不适宜评价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终获得1399例β受体阻滞剂早期使用绝对适宜人群.在入组患者中,2001年、2006年和2011年早期β受体阻滞剂加权使用率分别为64.7%、69.7%和60.9%(P=0.0447).入院时有胸部不适症状[比值比(OR)=2.22,95%可信区间(CI):1.19~4.13],收缩压偏高(OR=1.40,95%CI:1.11~1.77)或心率偏快(OR=2.01,95%CI:1.58~2.55)的患者更倾向于早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反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比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更少接受此早期治疗(OR=0.55,95%CI:0.37~0.81).结论:中国东部城市地区,AMI早期适宜使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中,2001年至2011年整体使用率不足,且无改善趋势,这可能与医生对于循证医学证据及指南推荐的理解不到位、过度担心药物副作用有关.若能充分利用β受体阻滞剂这类相对便宜且疗效明确的治疗措施,将有利于资源大化利用,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 中国西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早期β受体阻滞剂使用十年趋势

    作者:蒋子涵;张海波;李静;白雪珂;陈红

    目的:评价2001年~2011年间中国西部农村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设计.第一阶段,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确定西部农村协作医院;第二阶段,选取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三个特定年份,在协作医院中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病历,进行中心性病历信息提取.比较西部农村AMI患者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变化趋势,采用多因素模型分析其使用的影响因素.结果:抽取35家医院(其中32家终参加),从抽样获取的AMI病历中排除不适宜评价β受体阻滞剂使用的人群,终获得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AMI病历486例,其中247例适宜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239例存在高休克风险.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于2001年、2006年和2011年在适宜人群中分别为19.06%、54.30%和56.20%(趋势P=0.0020),在休克高风险人群中分别为31.53%、59.49%和69.62%(趋势P=0.0001).适宜人群中,高血压病史[比值比(OR)=1.87,95%可信区间(CI):1.06~3.29],吸烟(OR=1.97,95%CI:1.11~3.48),或在2006年(OR=2.93,95%CI:1.22~7.03)、2011年(OR=4.67,95%CI:2.06~10.59)入院与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高相关.结论:我国西部农村地区AMI患者中,入院24h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自2001年至2011年呈上升趋势,但仍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差异,提高其使用规范性有助于改善AMI诊疗质量及患者预后.

  • 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临床和生化标记物因素分析

    作者:来春林;邢金平;刘晓红;齐杰;赵建强;冀友瑞;杨五晓;燕蒲娟;罗春艳;阮露芳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炎性因子和相关高危因素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79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发ACS组患者85例,选取健康人48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每组患者的相关临床生化指标和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类胰蛋白酶(TPS)水平,统计每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生化指标、炎性因子和危险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ACS的意义.结果:纤维蛋白原(Fb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TPS和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LP-PLA2、原发性高血压分级的OR值均大于1,其中Fbg是有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42,95%CI:6.458~76.609,P<0.001),其标化偏回归系数b'绝对值在6个变量中大(b':1.079),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ACS的影响大.结论:Fbg、hs-CRP、LP-PLA2、TPS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原发性高血压分级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ACS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其中Fbg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生ACS强的独立危险因素,Fbg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ACS的影响大,为ACS的预防或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 替格瑞洛对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付冰;谷新顺;汪雁博;范卫泽;姜云发;李一;傅向华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入选2015-03至2015-12就诊的明确诊断为NSTEMI且行PCI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TA组,n=40)和氯吡格雷组(CA组,n=40).所有入选患者均择期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行PCI.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PCI相关参数、术前和术后24h、72h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变化.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天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分布比例、置入支架平均长度及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TA组左前降支(LAD)及右冠状动脉(RCA)校正的TIMI帧数(CTFC)均小于CA组(P<0.05).TA组左回旋支(LCX)的CTFC与C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3级、术后TIMI血流3级比例及慢血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峰值水平均低于C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4h和72hMDA水平均较基线水平上升(P<0.001).术后24hTA组患者MDA水平明显低于CA组患者(P=0.023),术后72h,TA组患者MDA水平下降更明显(P=0.043).两组患者术后24h和72hSOD水平均较基线水平下降(P<0.001).术后24hTA组患者SOD水平明显高于CA组患者(P=0.013).术后72h,两组患者SOD水平均有所上升,TA组患者MDA水平上升更明显(P=0.049).随访30天内,两组MA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可改善NSTEMI患者行PCI后心肌微循环状态,且用药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 体重指数对行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欢欢;赵雪燕;高展;乔树宾;杨跃进;高润霖;徐波;袁晋青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于行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了自2013-01至2013-12于阜外医院行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1435例,根据BMI(kg/m2)将患者分为正常体重组(18.5≤BMI<24.0,n=365)、超重组(24.0≤BMI<28.0,n=718)和肥胖组(BMI≥28.0,n=352),随访观察BMI对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并分析BMI对于全因死亡及心原性死亡是否有预测价值.结果:肥胖组的全因死亡率明显低于正常体重组(0.6%vs3.0%,P=0.027),而超重组则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出血、脑卒中、支架内血栓、血运重建、再次心肌梗死以及心原性死亡事件发生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肥胖为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HR=0.201,95%CI:0.043~0.943,P=0.042);BMI并非为心原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对于STEMI行PCI的患者,肥胖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体重正常和超重的患者且为全因死亡独立预测因子,"肥胖悖论"在该人群中成立.

  • 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卵圆孔未闭合并隐匿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近中期疗效观察

    作者:黄浩佳;胡海波;徐仲英;张戈军;潘湘斌;郑宏;金敬琳;吕建华;李世国;闫朝武;徐亮;万俊义;刘琼;蒋世良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卵圆孔未闭(PFO)合并隐匿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随访2009-05至2015-12期间在阜外医院成功实施经导管PFO封堵术的PFO合并隐匿性卒中、短暂性缺血发作56例,并于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随后每隔6个月行电话随访.结果:56例患者中合并隐匿性卒中54例,合并短暂性缺血发作2例,53例(94.6%)使用北京华医圣杰公司PFO封堵器,术后应用阿司匹林6个月,平均随访(34.67±23.2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卒中、短暂性缺血发作病史,术后均未见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PFO封堵术治疗PFO合并隐匿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中期疗效满意,仍需要进一步长期大规模随访.

  •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在低流速低压差伴心功能不全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的初步应用分析

    作者:赵振燕;宋光远;张文佳;裴汉军;王建德;肖明虎;杨跃进;吴永健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LDDSE)检查在主动脉瓣狭窄伴左心室功能不全、低流速低压差患者行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2013-10至2016-07,在我院连续入选列为常规外科换瓣手术禁忌,且准备行TAVR适应证评估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同时合并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伴低流速低压差者,共纳入有效病例5例.记录LDDSE检查前、过程中的平均跨瓣压差、大流速、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对判定为真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且具有左心收缩储备功能患者行TAVR治疗,无左心收缩储备功能者采取药物治疗或酌情行TAVR治疗.观察TAVR治疗后心功能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变化.结果:5例患者均表现为LDDSE检查阳性,平均跨瓣压差均≥40mmHg(1mmHg=0.133kPa),每搏输出量增加≥20%,提示患者为真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且有心脏收缩储备功能.LDDSE过程中、结束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中4例行经TAVR治疗,1例因暂无瓣膜等待TAVR或球囊扩张术.TAVR术后患者心功能逐渐好转或恢复至正常,NT-proBNP持续下降.结论:低流速低压差且伴左心功能不全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可考虑行LDDSE检查明确心功能储备情况和主动脉瓣狭窄程度;如有心脏收缩功能储备,建议行TAVR治疗.TAVR是此类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

  • 新鲜自体心包塑型三瓣叶肺动脉管道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作者:伊寒露;李晓峰;柏松;郭健;丁楠;郑佳

    目的:总结18例新鲜自体心包塑型三瓣叶肺动脉管道在婴幼儿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随访2007-08至2016-07期间,18例应用新鲜自体心包塑型三瓣叶肺动脉管道行右心室流出道重建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男10例,平均年龄(2.12±2.02)岁,平均体重≥(9.41±3.62)kg.患儿术后1个月、3~6个月和≥12个月,接受超声心动图复查等随访观察.结果:18例患儿手术均成功.术后早期死亡2例,1例因并发严重感染、呼吸衰竭死亡,1例因合并低心排综合征死亡.存活的16例患儿平均重症监护病房驻留时间(140.2±124.5)h,平均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94.4±87.6)h,术后安静不吸氧状态下测经皮氧饱和度平均为(97.1±3.34)%.术后随访1个月、3~6个月和≥12个月,失访3例,共13例定期复查,X线胸片未见明确钙化点,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各处直径结果显示右心室流出道狭窄、肺动脉瓣环狭窄、主肺动脉狭窄均少见,左、右肺动脉狭窄次之.结论:新鲜自体心包塑型三瓣叶肺动脉管道在婴幼儿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满足临床治疗要求,中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 外科和介入复合治疗难治性心房颤动初步经验

    作者:郑哲;姚焰;李浩杰;吴灵敏;高歌;陈刚;郑黎晖;王小啟;侯剑锋;畅怡

    目的:评估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联合介入导管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可行性,总结初步的治疗经验.方法:2014-04至2016-03,连续在我院接受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联合介入导管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15例,男性13例,平均房颤持续时间(4.0±3.9)年.所有患者先在胸腔镜下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行肺静脉隔离、左心房后壁隔离、Waterston's沟神经节消融、左心耳切除和Marshall韧带离断;然后左心房三维建模,结合左心房电压标测,应用导管消融对胸腔镜外科消融线进行强化或修饰消融,确保双向阻滞,同时消融左心房嵴部、二尖瓣峡部,部分患者消融左心房前壁和三尖瓣峡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定期随访.结果:13例患者术毕即转复为窦性心律,无手术并发症.15例患者平均随访(12.1±11.5)个月.2例转复窦性心律患者在术后3个月因心房扑动再次介入导管消融恢复窦性心律.总体治疗成功率86.7%(13/15),均未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联合介入导管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 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琴;孙燕淑

    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是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得出的一种较新的无创的反映动脉僵硬度的指标,研究发现它与许多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冠心病、血压变异性等具有密切关系,或许能为早期预测心血管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 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费凯、杜苗苗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逐渐升高.传统的药物治疗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心力衰竭,而心脏移植则由于供体严重不足以及后续的免疫抑制治疗使得它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细胞移植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新途径,来源充足,取材方便,自体干细胞避免了免疫排斥的问题,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就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在大动脉炎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魏冬梅

    大动脉炎缺乏特异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改变,对临床诊治是极大挑战.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ET/CT)这不仅应用于大动脉炎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治,而且对活动度、疗效等评估也有意义.本文旨在对PET/CT在大动脉炎诊治中的应用加以综述.

  • 冠状动脉功能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宋晨曦

    准确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功能意义在冠心病患者治疗方案选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常用评价指标包括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血流储备分数(FFR)、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等.其中,FFR是近20年逐渐公认的功能评价指标,可用于指导多种类型病变的治疗策略并改善患者预后.一些基于FFR的其他功能评价手段也在迅速发展,包括瞬时无波形比值(iFR)、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血管成像FFR(FFRCT)、定量冠状动脉造影FFR(QFR),对比剂FFR等.本文就上述功能评价指标的基本概念、临床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及局限性做一综述.

  •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传珏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是一种新发现不久的蛋白,它可以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s)结合,使肝细胞表面LDLRs减少,从而降低肝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颗粒的清除能力,进而上调血浆LDL-C水平,促进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由此可见,调节PCSK9水平对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方面具有潜在作用.本文主要对影响PCSK9相关联的因素进行综述.

  • 经皮腔内室间隔支微粒球栓塞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一例

    作者:杜培朝;李纪明;刘晔弘;张波;陈爱娜;张奇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4 岁.因"反复胸闷 1 月余,加重 1 h"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吸烟史,否认糖尿病及其他系统疾病史.入院查体:神清,温平,双肺听诊无殊,心率 67 次 /min,律齐,心间 区 听 诊 可 及 4/6 级 收 缩 期 杂 音, 血 压 141/82 mmHg(1 mmHg=0.133 kPa).腹部无阳性体征.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 段异常(I 、aVL、V6 导联压低大于 0.5 mm);血高敏肌钙蛋白 T(cTnT)0.025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8.56 ng/ml,N 末端 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12552 ng/L.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室间隔基底段增厚约 16 mm,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二尖瓣活动见 SAM 征象、左心室流出道峰速约4.1 m/s、大压差约 70 mmHg),主动脉瓣钙化伴少量反流,少量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窦部增宽,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左心室射血分数:61%),主动脉窦部增宽(38 mm).初步诊断: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功能Ⅱ级(NYHA);高血压 3 级 ( 极高危组 ).患者入院 2 天后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及导管测压,结果提示其冠脉管腔无明显狭窄;静息下左心室 / 主动脉压力阶差达 85 mmHg(图 1).

    关键词:
  • 头痛为唯一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作者:凌冬云;侯勇;王联发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88 岁,2016-10-09 因摔伤致左侧股骨颈骨折.2016-10-18 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 43 mm、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27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7% 、缩短分数(FS)38%,室壁运动节段性异常.术前心电图示正常心电图.2016-10-19 行左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予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及肢体功能康复等治疗.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平素血压 100/66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无吸烟、饮酒史.

    关键词:
  • 兔脊髓缺血再灌注后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炎性细胞因子变化的研究

    作者:王昀璐;田蕾;刘诗瑶;马志高;侯思雨;杨彦伟;李慧先;金沐;董秀华;卢家凯;程卫平

    目的:观察兔脊髓缺血再灌注后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0、核转录因子(NF)-κB的变化规律,为后处理干预时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胸主动脉球囊阻断法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6周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54只,假手术组(n=6只)只置入球囊不阻断;48只脊髓缺血再灌注家兔按再灌注时间点分为8组:再灌注0h组、再灌注1h组、再灌注2h组、再灌注3h组、再灌注8h组、再灌注24h组、再灌注48h组、再灌注72h组,每组6只.分别于再灌注后0h、1h、2h、3h、8h、24h、48h和72h检测缺血段脊髓组织中正常神经元、凋亡神经元以及离子钙结合接头分子-1(Iba-1)、IL-6、IL-10、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神经元数量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减少;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8h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阳性神经元开始增多,再灌注24h组的TUNEL阳性神经元达高峰.再灌注2h组的Iba-1表达开始增多,再灌注8h组Iba-1表达达高峰;NF-κB于再灌注3h组开始增高,再灌注8h组NF-κB表达高峰;IL-6和IL-10表达均在再灌注24h组达高峰.脊髓缺血再灌注后NF-κB、IL-6、IL-10的表达水平与Iba-1呈相近的变化趋势.结论:脊髓缺血再灌注后小胶质细胞激活呈动态变化.NF-κB、IL-6、IL-10的表达水平与小胶质细胞激活显著正相关,在小胶质细胞激活前给予后处理可降低神经元损伤.

  • 缬沙坦对心力衰竭家兔心肌细胞肌浆网兰尼碱受体的影响

    作者:曲辅政;张晓录;孙经武;刘现亮;王东;史孟松;王秀花;曲爱燕;路新磊;周红霞;程林;康浩飞;衣晓蕊;刘静

    目的:探讨家兔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时心肌细胞肌浆网兰尼碱受体(RyR2)表达及其释钙功能的改变以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长期干预的意义.方法:27只家兔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n=9)、心衰组(n=9)和缬沙坦组(n=9),通过超容量负荷联合压力负荷建立家兔心衰模型,于术后7周观察左心室结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心肌细胞肌浆网RyR2的表达和功能的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衰组左心室重量指数、左心室舒张末压显著升高(P<0.05),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与心衰组比较,缬沙坦组左心室重量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显著降低(P<0.05),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0.05);心衰组心肌细胞肌浆网RyR2表达和其释钙功能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缬沙坦组心肌细胞肌浆网RyR2表达和其释钙功能显著高于心衰组(P<0.05).结论:长期应用缬沙坦能够改善心脏舒缩功能,可能与其增加心肌细胞肌浆网RyR2表达和其释钙功能有关.

  • 心脏收缩力调节对慢性心力衰竭兔心肌重构的影响

    作者:张飞飞;党懿;齐晓勇;李英肖;刘惠良;袁华兵;李榕;邢圆圆;刘阳;李莎

    目的:观察心脏收缩力调节(CCM)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兔心肌重构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分为假手术组、心衰组、心衰+CCM组,各组均n=10.假手术组仅开胸,未行升主动脉套扎.心衰组、心衰+CCM组通过升主动脉根部套扎法建立兔慢性心衰模型,心衰+CCM组模型制作成功后给予4周的CCM治疗.分别于实验第12周末和(或)第16周末对各组实验动物,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功能,Masson染色评价心肌组织纤维化及病理形态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I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MMP抑制因子(TIMP)1、半乳糖凝集素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超声心动图结果:实验第12周末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衰组、心衰+CCM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明显扩大,左心室缩短率(LVFS)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下降(P<0.05);实验第16周末,与心衰组相比,心衰+CCM组的LVESD、LVEDD、LVEF、LVFS指标明显改善(P<0.05).(2)病理学改变:Masson染色示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衰组心肌组织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加(P<0.05),CCM可部分减轻心衰心肌组织的胶原纤维沉积(P<0.05).(3)实验第12周末,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衰组、心衰+CCM组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P<0.05).实验第16周末,与心衰组相比,心衰+CCM组的血浆BNP水平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4)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心衰组心肌组织中I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MMP2、MMP9、TIMP1、半乳糖凝集素3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心衰+CCM组心肌组织中I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MMP2、MMP9、TIMP1、半乳糖凝集素3的蛋白表达水平较心衰组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心脏收缩力调节可以改善慢性心衰兔心功能及心肌重构,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心衰心肌组织中I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MMP2、MMP9、TIMP1、半乳糖凝集素3蛋白的表达有关.

  • 积极推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规范的心脏康复

    作者:胡盛寿

    我国心脏康复处于快速发展期,截至 2016 年我国成立的心脏康复中心已超过 200 余家.建立标准化、规范化体系是心脏康复在我国继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我国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人数逐年增加, CABG 后Ⅰ期康复是心脏功能恢复、建立患者康复意识等的关键时期,CABG 患者在住院期间这一阶段容易干预、患者依从性高.近年研究证明,院内开始康复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尽快过渡到正常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
  • 中西医结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Ⅰ期心脏康复专家共识

    作者: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西医结合Ⅰ期心脏康复专家共识委员会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5》[1] 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的健康.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者 2.9亿,即每 5 个成人中有 1 人患有心血管疾病,每 5例死亡者中就有 2 例死于心血管病.心血管疾病不仅给患者个体带来了肉体和精神上的损害并导致寿命的缩短,还给个人和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我们面临的心血管疾病防治任务仍十分艰巨.世界卫生组织在 1964 年首次对心脏康复进行定义 [2],经数年来持续探索,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心脏基金会等在国际间实现了心脏康复知识的共享,并把它传播到发展中国家.

    关键词:
  • 运动康复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许艳梅;冯玉宝;苏平;李永玲;李长青;乔建晶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1至2015-09期间我院心内科首次行PCI的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30例,按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运动康复治疗组,各组65例.两组都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PCI术后常规知识教育,此外,给予运动康复治疗组为期3个月的不同阶段、不同强度的运动康复锻练,再对两组患者心功能[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min步行距离(6MWD)、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和比较.结果:常规治疗组和运动康复治疗组患者入选时的LVEF、LVEDD、6MWD、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术后1个月时:运动康复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6MW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LVEDD及NYHA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康复组术后1个月与入选时相比,6MWD、NYHA心功能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功能的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术后1个月与入选时比较,6MW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功能的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6个月时:运动康复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心功能的各项评价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康复治疗组术后3、6个月较入选时的各项评价心功能指标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常规治疗组与入选时相比,LVEDD、6MW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常规治疗组患者的6MWD与入选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康复治疗可以使PCI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改善,从而提高了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

  • Ⅰ期心脏康复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短期疗效观察

    作者:冯雪;李四维;吴岳;刘博淼

    目的:通过考察左心室射血分数、情绪评估分数及左右手肌力评估结果,对比加强Ⅰ期心脏康复训练和普通Ⅰ期心脏康复指导干预1周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阜外医院心脏外科病房2015-07至2015-10行CABG的患者254例,男性196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59.92±7.80)岁.工作小组术前即介入进行包含心脏康复内容的术前宣教,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情绪及左右手肌力的评估,术后第1天立即按照患者个人意愿进入试验组(n=160)及对照组(n=94),试验组由康复师每天一对一进行心脏康复指导,对照组心脏康复指导则由康复师在术前统一进行,一周后工作小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应指标再次进行评估.主要关注左心室射血分数值;情绪评估采用9项病例健康问卷(PHQ-9)和7项广泛性焦虑(GAD-7)自评量表.结果:两组患者在左心室射血分数、PHQ-9抑郁评分、GAD-7焦虑评分、左右手握力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值[(62.88±5.21)%]较对照组[(59.00±9.83)%]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PHQ-9抑郁评分及GAD-7焦虑评分较对照组略低,左右手握力均较对照组略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试验中,试验组患者虽然表现出了较为微弱的优势,但其大部分优势并无统计学意义,如患者术后情绪评估及左右手握力等,但试验组患者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略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即使是持续仅为一周的Ⅰ期心脏康复,患者还是可以获得较有意义的益处.

  • 心肺运动试验在心脏康复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李四维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运用心肺运动试验进行心脏康复评估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从冠心病心脏康复、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心脏手术后的心脏康复、心脏病高危人群心脏康复四个主要方面对心肺运动试验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心肺运动试验的发展及其在心脏康复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认为,心脏康复为心血管系统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心肺运动试验因其无创方便易重复、结果客观可靠、能有效测定运动强度和方式等优点,在心脏康复领域指导运动处方制定、评价临床疗效方面有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综述 运动试验 康复
  • 心血管神经症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及综合运动干预对其的影响

    作者:李萃;董蕾;刘遂心;张文亮;刘元;李凝

    目的:观察心血管神经症(CN)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及探讨综合运动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纳入48例CN患者(CN组),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组)比较,观察静息心率(RHR)及运动后1min心率恢复(HRR1)的变化,采用心肺运动试验的方法测定;从CN患者中选取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个亚组,即药物组(n=14)和运动组(n=16).药物组给予β受体阻滞剂和(或)地西泮治疗,运动组在药物组的基础上予以有氧联合抗阻的综合运动,共干预3个月,两组干预前后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分,并进一步观察RHR及HRR1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受试者比较,CN组患者RHR明显增快,HRR1明显下降(P均<0.01).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个亚组CN患者的RHR、HRR1、SCL-90评分均明显改善(P均<0.05);与药物组患者比较,运动组患者的SCL-90各项评分和HRR1均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CN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氧联合抗阻训练的综合运动能有效地改善CN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综合运动改善其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中国循环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