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

中华神经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 중화신경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3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7876
  • 国内刊号: 11-369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82-703
  • 曾用名: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崔丽英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Kennedy病一例报告

    作者:刘秀丽;袁栋才;相毅

    临床资料男,43岁,因双下肢无力7年,加重并累及上肢2个月于2004年3月1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1997年7月发现双下肢无力,自认为肥胖所致,2年后症状加重,双腿僵硬,偶有面部及嘴唇抖动,呛咳.曾就诊过多家医院,2002年8月在北京肌肉病会诊中心诊为"肢带综合征,运动神经元病可疑",先后应用过神经生长素、肌萎灵及中草药等治疗无效.于2004年1月出现双手无力、行走困难,不能独立完成上楼、下蹲起立等动作.既往体健.婚后育一女,体健.查体:血压 140/80 mm Hg(1 mm Hg=0.133 kPa),身高176 cm,体重106 kg,乳房肥大,心、肺、腹检查正常.睾丸萎缩.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清楚,讷吃,伸舌困难,舌体肥厚、震颤,边缘有齿痕.

  • 原发于脊髓的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一例报告

    作者:王翠娣;陈海波;蒋景文;刘东戈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2岁.入院前4个月(当时妊娠6个月)左下肢开始出现无力;入院前2个月右下肢也开始出现无力,后双下肢无力逐渐加重,平卧时出现双下肢疼痛;入院前1个月双下肢已不能从床上抬起,伴有视物模糊.因怀孕一直未检查治疗,2003年9月29日剖腹产后,行腰椎磁共振成像(MRI)发现T12~L4水平等T1、长T2异常信号,考虑为占位性病变或感染性病变.于2003年10月20日收入我院.神经科查体:截瘫卧床,两眼视物模糊,有复视,向右视明显,向左及上下视不明显,右眼外展受限,左眼外展轻度受限,双眼侧视有水平眼震,向右视明显,双眼底正常;双下肢肌力Ⅱ级,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双膝以下音叉震动觉消失,T12以下有触觉减退,余神经科体征均正常.

  • 包涵体肌炎一例报告

    作者:吕海东;杨斌;秦东香;马晓丽

    临床资料女性,43岁,工人.以"进行性双下肢无力2年"入院.2年前无诱因出现右下肢力弱,活动不灵活.1年前右下肢无力加重,右足不能背屈,并出现左下肢力弱.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提示腰椎间盘膨出,以"坐骨神经病变"治疗无好转.近半年症状进一步加重,行走费力,上下楼梯困难.既往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查体:脑神经正常,双上肢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力近端Ⅳ级,远端Ⅲ级,双侧膝反射减低,踝反射消失.双下肢可见肌萎缩,以远端明显.深浅感觉正常,肌肉无压痛,双侧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405 U/L(正常25~200 U/L),乳酸脱氢酶(LDH)293 U/L(正常88~220 U/L).肌电图示右腓肠肌、右股四头肌、左胫前肌均呈肌源性损害.

  • 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15例报告

    作者:张付峰;唐北沙;赵国华;夏昆;刘小民;严新翔;潘乾;蔡芳

    临床资料患者15例,为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科收集的15个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distal hereditary motor neuropathy, dHMN)家系中的先证者,各家系之间均不相关;其中男9例,女6例.发病年龄27~44岁,平均35.4岁.均符合dHMN的诊断标准.4例患者有家族史,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双上肢起病者11例,表现为双手无力,后出现肌肉萎缩,以远端为主,主要是骨间肌萎缩;双下肢起病者4例,表现为足趾背屈无力,小腿无力,肌肉跳动,并逐渐出现萎缩,病程进一步发展累及四肢,并可出现肢体近端无力.所有患者四肢肌张力均低,肌力Ⅲ~Ⅳ级,均可见肌束震颤,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均无感觉障碍及大小便障碍.15例患者行肌电图检查,均提示神经源性损害,前角细胞病变.8例患者行心肌酶学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 脑膜血管瘤病二例报告

    作者:卫华;王玉平

    脑膜血管瘤病(Meningioangiomatosis,MA)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的、发生于软脑膜的局限性病变,其特点是大脑皮质的脑膜上皮细胞、小血管及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的增生性改变.脑膜血管瘤病在国内罕见报道[1],现报道2例脑膜血管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例1 男性,17岁,因发作性抽搐13年入院.患者13年前突然出现意识模糊,原地转圈,约半分钟后自行缓解.以后频繁出现发作性四肢抽搐,持续数秒钟至1 min不等,有时表现为突然无目的行走、旋转或睡眠中忽然坐起,发作时意识有时清醒,但不能说话,每天发作3~10次,服多种抗癫癎药无明显效果.否认家族癫癎及神经纤维瘤病史.神经系统查体:除记忆力、计算力下降外,未见其他阳性体征.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未见异常.脑电图(EEG):发作间期右额颞散在尖慢复合波.发作期颅内电极EEG示右额低幅快节律异常放电.行右额癫癎灶切除.

  • 基因重组型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成功抢救一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发脑栓塞

    作者:李小刚;张新宇;樊东升;刘小旋;隋伟

    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诊断冠心病好方法,对其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的要求也更规范和严格.然而,对CAG并发脑栓塞的报道很少[1].本文报道1例CAG后并发脑栓塞,用基因重组型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成功治愈的病例.

  • 溃疡性结肠炎并颈内动脉血栓栓塞、脑梗死一例报告

    作者:刘宗涛

    溃疡性结肠炎(UC)并发症多见,但并发颈内动脉血栓栓塞、脑梗死者临床少见,现报道1例.

  • 免疫细胞化学检查在诊断脑膜癌病中的应用

    作者:庄建华;赵忠新;黄坚;赵瑛;倪麟

    目的探讨免疫细胞化学检查在脑膜癌病(MC)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3例MC患者的脑脊液标本21份分别进行常规脑脊液细胞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结果首次脑脊液检查阳性者常规脑脊液细胞学4例,而抗癌胚抗原(CEA)和抗上皮膜抗原(EMA)免疫细胞化学均为10例;总阳性率常规脑脊液细胞学为42.86%(9/21),抗CEA免疫细胞化学为80.95%(17/21),抗EMA免疫细胞化学为85.71%(18/21).结论免疫细胞化学的敏感性高于常规脑脊液细胞学,可提高MC患者的早期确诊率.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CD11c、CD18的表达

    作者:夏文伟;赵薛旭;李作汉

    急性缺血性卒中炎症反应的特征是白细胞聚集并浸润脑组织[1],主要是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PMN)和单核细胞(mononuclear leukocyte,MNL),它是炎症反应的始动因素,且加剧脑组织的损伤[2].有多种黏附分子参与[3],其中β2整合素与其配体结合使PMN、MNL牢固附着于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外渗进入脑组织.β2整合素CD11a-b/CD18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表达的报道较多,未见有CD11c/CD18的详细报道[4].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对28例AIS患者外周血PMN和MNL的 CD11c、CD18进行了测定,期望对AIS炎症机制提出新的理论.

  • 舞蹈病家系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张宝荣;殷鑫浈;夏昆;包颖颖;胡正茂;田均;刘志蓉;夏家辉

    目的明确一个无明显痴呆的舞蹈病家系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IT15、DRPLA、JPH3、TBP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5例已发病患者的临床及脑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8%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直接测序等方法,对18名家系成员的IT15、DRPLA、JPH3、TBP基因的三核苷酸(CAG/CTG)重复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5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舞蹈样不自主运动;3例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无明显尾状核萎缩,其中1例头颅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提示双侧基底节血流受损,比健康人血流灌注减少;检测到9例(5例患者,4例症状前患者)分别有一(CAG)n重复拷贝数大于40次的IT15基因,无DRPLA、JPH3、TBP基因的突变.结论根据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该家系在临床上不能确诊为亨廷顿舞蹈病,但经基因突变分析确定了IT15基因中(CAG)n重复拷贝数的异常扩展导致该家系发生了亨廷顿舞蹈病.

  • 六个常用的焦虑抑郁量表的相关因子分析

    作者:周炯;王荫华

    相当多的在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中存在焦虑及抑郁症状,为了能在这些就诊者中早期识别出情感障碍的患者,量表是很好的辅助工具.常用的焦虑抑郁量表有6个: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抑郁分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for depression, HAD-D)、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焦虑分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for anxiety, HAD-A)、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1].作为汉化的HAD量表[2],在国内尚缺乏其与其他量表的相关分析及因子分析的研究.如何选择省时又有效的量表;在神经科就诊的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症状有何特点,是本研究想解决的问题.

  • 腓骨肌萎缩症CMTX1型的间隙连接蛋白32基因突变检测

    作者:笪宇威;贾建平;叶静;杨静芳;温玫;董秀敏

    目的检测无基因重复的腓骨肌萎缩症患者间隙连接蛋白32(connexin32,Cx32)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结合混合样品池法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测定对1个临床可疑的X连锁显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CMTX1型家系的先证者和15名家庭成员及60名家系外健康对照者进行Cx32基因外显子2的基因编码区突变检测,分3个片段扩增其基因编码区全长.结果先证者在片段2的DHPLC中发现杂合双峰,经DNA序列测定证实其Cx32外显子2发生Leu89Pro(266T→C)错义突变;家系内其他4例发病者和5名未发病者Cx32外显子2都有与先证者一致的DHPLC杂合双峰.60名健康对照者中未发现上述改变.结论 Leu89Pro是该家系的致病性突变.该突变体的致病机制如何,有待于做进一步研究.

  • 脊髓性肌萎缩症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2拷贝数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作者:陈万金;吴志英;王柠;林珉婷;慕容慎行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2(SMN2)拷贝数与临床表型的关系,进一步阐明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特异性扩增50名健康人、51例临床确诊SMA患者SMN2基因7号外显子及其邻近区域,并以已确定只有3个拷贝的SMN2样品作为标准对照.结果 50名健康人中有2名SMN2拷贝数为0;51例患者中SMN2拷贝数为1、2、3、4的例数分别为8、22、16、5例;患者两性之间SMN2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N2拷贝数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呈负相关(r=0.682,P=0.000);24例死亡患者中,具有1及2个拷贝SMN2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3.8及22.7个月,两组间生存时间及生存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SMA患者,SMN2可能对SMN1基因缺失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SMN2拷贝数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对患者SMN2拷贝数的研究也为基于增加SMN2全长功能蛋白表达的基因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 运动神经元病162例的节段性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分析

    作者:刘明生;崔丽英;汤晓芙;李本红;杜华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常规节段运动神经传导和位移技术检测的特点.方法对162例MND患者和60名健康对照进行常规节段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同时对部分神经采用位移技术测定,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健康人常规节段运动神经传导测定显示:近端与远端比较,波幅和面积下降程度均小于20%,时限增宽小于15%;(2)在MND患者,常规节段测定共有76个节段(5.57%)波幅下降超过20%,45个节段(3.30%)面积下降超过20%,76个节段(5.57%)时限延长超过15%.仅有4例(2.5%)患者4条神经的4个常规节段(0.29%)达到运动神经部分性传导阻滞标准,但采用位移技术测定时均未达到短节段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结论在大部分MND患者常规节段运动神经传导测定正常,在部分患者也可以出现"传导阻滞样"的电生理表现,但其发生率极低,进一步采用位移技术测定有助于鉴别.

  • 泛素依赖的蛋白水解通路在转染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基因的PC12细胞中的定位及作用

    作者:谢秋幼;梁秀龄;李洵桦;徐琳;陈曦;汤其强

    目的分析泛素依赖的蛋白水解通路(UPP)在转染了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CA3)基因的PC12细胞中的定位及作用.方法构建含有SCA3正常与突变基因在内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ataxin3 Q28、pEGFPC1-ataxin3 Q84)后转染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转染后24、72、120 h免疫荧光检测ataxin3、泛素(ubiquitin)、蛋白水解酶核心成分20S及热休克蛋白40、70(Hsp40、Hsp70)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观察其与核内包涵体(INIs)共定位的情况;给予蛋白水解酶抑制剂lactacystin (10 μmol/L)后台盼蓝染色观察细胞存活率的变化.结果正常蛋白ataxin3 Q28于胞质、胞核广泛分布,而突变蛋白ataxin3 Q84多集中于胞核内;ubiquitin在两组的表现与目的蛋白一致.随着时间的延长20S及Hsp40、Hsp70细胞核内与INIs共定位,形成密集荧光.正常对照组与突变组120 h时INIs形成数目在Hsp40组分别为18.40±3.36、75.00±5.09;Hsp70组分别为15.43±3.05、74.75±4.99;20S组分别为4.20±1.92、92.61±3.65,统计学处理正常对照组与突变组之间P值分别为0.000、0.043、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突变组给予lactacystin后细胞死亡明显增加,前后对比120 h时细胞死亡数目分别为77.50±3.33、94.67±1.82,统计学处理前后组之间P值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UPP通路中ubiquitin、20S以及重要的辅助成分Hsp40、Hsp70与ataxin3以及由此形成的INIs紧密地共定位,抑制UPP通路中的20S活性导致细胞死亡明显增加,推测UPP在SCA3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UPP的干预有可能成为SCA3治疗的一个途径.

  • 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三例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魏妍平;万新华;高晶;高山;杜华;李本红;赵燕环;任海涛;韩烨华

    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周围血棘红细胞增多,并出现进行性的神经功能异常.至今为止,国内报道的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的病例很少,可能是由于一部分患者被误诊为Huntington舞蹈症,因此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尤其是对疑似患者行血涂片检查对于早期确诊至关重要.

  • 托吡酯及天麻素对戊四氮点燃大鼠的行为、脑电图和海马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

    作者:连亚军;孙圣刚;方树友;杨改清;张志强

    癫癎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癫癎脑内神经可塑性变化成为研究的热点.有学者发现,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是神经系统特异性胞膜磷酸蛋白,现已将其作为一种神经可塑性的标志,对GAP-43的检测可以反映轴突的生长及突触的形成.托吡酯(TPM)是近年来国外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抗癫癎药.天麻素为中药材天麻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癫癎作用.我们拟通过建立戊四氮(PTZ)点燃大鼠模型,观察TPM及天麻素对大鼠行为、脑电图(EEG)及海马内GAP-43表达的影响.

  • 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作者:刘嘉晖;张朝东;陈淑兰

    目的研究眼咽肌营养不良(oculopharyngeal muscular dystrophy,OPMD)的遗传学和病理形态学表现.方法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6例患者提上睑肌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和分析,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来自3个家系的OPMD患者11例及其亲属共27名外周血进行检测.结果4例患者眼肌活检标本于电镜下可观察到特异性核内包涵体(intranuclear inclusions,INIs),在细胞核内出现率分别为18%、20%、34%及40%.而9例患者基因中存在(GCG)6重复序列拷贝数异常(GCG)8、(GCG)10,亲属中未发病者均未见重复序列的异常扩增.结论OPMD患者受累眼肌活组织检查于电镜下可见INIs,并且INIs出现比率与异常扩增数目成正比.OPMD患者存在(GCG)6重复序列的异常扩增,并且发病年龄与异常扩增数目成反比.

  • 国际癫癎发作分类建议(2001年)在部分性发作中的应用

    作者:任连坤;吴立文;刘屹;邓施平;卢强;金丽日;刘秀琴

    目的探讨国际抗癫癎联盟关于癫癎发作分类的建议(2001年)在部分性癫癎发作中的应用价值和特点.方法收集1996年6月至2004年10月在我院癫癎中心就诊,经过录像脑电监测捕捉到发作的128例部分性癫癎患者的发作情况,应用1981、2001年两种癫癎发作分类方案,由3位受过正规癫癎和脑电图训练的神经科医生进行分类.结果 128例患者共检测到298次发作.按照1981年分类标准,97次(32%)属于简单部分性发作,105次(35%)为复杂部分发作,12次(4%)部分性发作难以准确划分为简单或者复杂性,81次(27%)为继发全面性发作,3次(1%)为部分性癫癎持续状态;应用2001年分类建议,有295次发作为自限性局灶性发作,其中67次(22%)为局灶性感觉性发作,140次(47%)为局灶性运动性发作,包括81次(27%)伴随颞叶自动症的局灶运动性发作,81次(27%)为继发全面性发作,3次为局灶性癫癎持续状态发作.2001年分类方案中,发作类型体现了特征性的临床症状,与发作期的癫癎性放电的解剖部位有紧密的对应,但是,高级皮层的发作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略.结论 2001年国际癫癎发作分类体现了良好的发作症状、发作类型、解剖部位之间的联系,可以试用于临床,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 急性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水通道蛋白-4表达与血脑屏障损伤的关系

    作者:唐宇平;蔡定芳;刘军;李文伟;陈依萍;闻名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水通道蛋白-4表达与血脑屏障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注射无肝素自体动脉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对脑含水量、血脑屏障损害进行观察,RT-PCR和免疫印迹检测水通道蛋白-4 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观察参与紧密连接的咬合蛋白(occludin)和带状闭合蛋白-1(zona occludens-1,ZO-1)表达和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相关关系.电镜下观察不同时间点血脑屏障和神经星形胶质细胞终足改变.结果电镜提示出血后6 h血脑屏障紧密连接未破坏,但神经胶质细胞终足已经肿胀.与假手术组相比,此时的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大鼠水通道蛋白-4表达增高(P<0.05):脑出血3 h水通道蛋白-4 mRNA开始增强(吸光度比值1.05±0.13),水通道蛋白-4蛋白6 h开始增强(0.62±0.05),第3天达峰值(1.46±0.02).电镜和伊文蓝显示血脑屏障从12 h才开始明显损害[12 h脑组织伊文蓝含量为(12.91±0.64)μg/g],同时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减弱,分别为0.71±0.05和0.72±0.04.与水通道蛋白-4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结论脑出血后水通道蛋白-4增高和血脑屏障损伤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水通道蛋白-4增高和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可能是血脑屏障损伤的因素之一.

  • 表观遗传机制及其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作者:王雪梅;陈彪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目前认为该病与老化、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资料表明遗传因素在P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然而,此方面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对DNA本身序列的关注.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更多着眼于各种调控蛋白分子与DNA序列的结合和对相关基因表达活性的调节.自1996年发现转录调节蛋白(CREB binding protein, CBP)具有内源性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ase, HAT)活性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有些表型和疾病的发生并非DNA序列的改变,而是表观遗传(epigenetic)改变所导致.因此,表观遗传学成为基因转录调控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其在PD发病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就目前人们对表观遗传机制的认识及其在PD中的可能机制做一简单介绍.

  • 血管内超声在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作者:马敏敏;刘新峰

    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在脑梗死的病因中约占60%[1].颈动脉超声作为无创性检测手段,具有安全简便、费用低、重复性好等优点,但其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分辨率有限,不能检测颈动脉颅内段病变,不能准确鉴别血管的重度狭窄与闭塞,并存在人为误差.长期以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一直被公认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因其对病变狭窄程度的判断依赖于周围参照血管,且只能显示血管长轴的管腔影像,无法显示血管壁结构,不能正确地诊断病变的存在及狭窄程度,因此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是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影像学介入技术,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化的超声探头置入血管腔内进行显像,能清晰显示血管横断面,精确测量血管腔内径、截面积,并可发现早期粥样硬化斑块,根据斑块声学特征进行组织学分型,指导和评定血管内介入治疗[2].

  • 多发性硬化的McDonald诊断标准评价情况

    作者:艾青;张星虎

    1983年,Poser等[1]提出了由临床、亚临床(诱发电位)和脑脊液(CSF)异常组成的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诊断标准(简称旧标准),在国内一直沿用至今.其中并没有把磁共振成像(MRI)异常作为诊断依据(直到1988年对该诊断标准的进一步完善),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MRI处于发展的早期,尚未普及.近年来,MRI已经成为诊断和鉴别诊断MS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2002年国外研究表明,大约95%的临床确诊MS患者以及约2/3的临床孤立综合征(CIS)患者MRI的T2像或质子像会出现异常[2].2001年国际MS诊断专家组在重新复习Poser诊断标准,并考虑MRI在MS诊断中的重要作用后提出了McDonald标准[3](表1,简称新标准,此标准不同于1977年的McDonald标准[4]).

  • 慢性特发性轴索性周围神经病

    作者:王毅敏;袁云;赵伟秦

    慢性特发性轴索性周围神经病(chronic idiopathic axonal polyneuropathy,CIAP)是于50岁以后发病的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轴索性周围神经病[1],多为隐袭起病,出现缓慢进展的感觉或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神经电生理特点为周围神经轴索性损害.病理检查证实周围神经以轴索损害为主,伴随或不伴随髓鞘损害.

  • 分子病理学对遗传性肌病诊断的影响

    作者:袁云

    几乎所有的肌病均在不同程度上与基因以及蛋白的异常有关.针对基因及其所编码蛋白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对于阐明遗传性肌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措施变得越来越重要,是遗传性肌病研究的重点[1]并成为疾病分类的依据[2],也在改变我们对肌病的诊断路径.

  • 关于降纤酶的译名问题

    作者:杨靖华

    读者来信读了贵刊2005年第1期第11~16页"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再评价Ⅱ"的文章,有以下看法提供参考:(1)文章的英文摘要中,降纤酶拉丁文是用Defibrase,在摘要中共出现Defibrase 13次,Batroxobin从未出现,但在关键(Key words)时,却用了Batroxobin,与文章中不符.(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药注发[1998]第289号文件批准了降纤酶的批号及临床应用,再次重申了质量评价通知:按1997卫药注发72号文件规定执行.

中华神经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3 04 05 06
1997 05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