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중화종류방치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6/R
  • 国内刊号: 左文述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zgzlx@public.jn.sd.cn
  • 曾用名: 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社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铂类耐药卵巢上皮癌PET/CT指导下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真云;盛修贵;杜雪莲;李大鹏

    目的:探讨PET/CT指导下的调强放射治疗用于治疗铂类耐药复发性卵巢上皮癌的临床价值.方法:经PET/CT全身扫描确定病变局限的铂类耐药复发性卵巢上皮癌36例,采取CT定位,分别在PET/CT和CT图像上勾画靶区,应用调强放射治疗,给予计划靶区的处方剂量为(50.4~64.8)Gy/(28~36)次,中位剂量为57.6 Gy,1.8 Gy/次,5次/周.观察患者的症状缓解、近期疗效、急慢性毒副作用及生存情况.结果:36例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疼痛、阴道出血和下肢水肿等症状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3.3% (11/15)、100.00% (7/7)和66.7% (4/6).36例患者完全缓解33.3%、部分缓解13.9%、病情稳定27.8%,总有效率为47.2%.26例患者出现急性消化道反应,其中18例为Ⅰ级消化道反应,6例为Ⅱ级消化道反应,2例为Ⅲ级消化道反应;8例出现Ⅰ度骨髓抑制,2例出现Ⅱ度骨髓抑制;4例患者出现Ⅰ级慢性消化道反应.中位生存期20.3个月,中住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10.1个月.结论:PET/CT指导下的调强放疗治疗复发病灶局限的铂类耐药卵巢上皮癌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毒副作用可以耐受.

  • 肝动脉和门静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刚;尚建强;李继军;陈颉;丛林;窦卫涛;柳明

    目的:研究肝动脉(TACE)、门静脉(PVCE)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PRFA)治疗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48例肝癌患者行TACE+ PVCE+ PRFA综合治疗并与同期单纯行TACE治疗的56例肝癌患者作对照,对比术后1周肝功能损害程度,术后1个月AFP转阴率、肿瘤病灶治疗有效率、门脉癌栓治疗有效率及1~3年生存率.结果:术后1周肝功能损害综合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AFP转阴率综合组87.5%(28/32),对照组59.0%(23/3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2,P=0.031;肿瘤病灶治疗有效率综合组91.7%(44/48),对照组76.8%(43/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186,P=0.041;门静脉癌栓治疗有效率综合组66.7%(10/15),对照组31.6%(6/1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2,P=0.042;综合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72.9%(35/48)、41.7%(20/48)和22.9%(11/48),对照组分别为58.9%(33/56)、21.4%(12/56)和12.5%(7/56).结论:TACE+PVCE+ PRFA综合治疗能显著提高AFP转阴率、肿瘤病灶治疗有效率、门脉癌栓治疗有效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及组织学观察

    作者:崔华娟;廖秋林;王炜;王卓才;彭大云;赖续文

    目的:分析肝脏原发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HE)临床与病理表现,以提高对EHE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EHE的临床、影像、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达及特殊染色结果,结合随访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55、36、41和44岁.临床表现为腹胀、右上腹痛,其中1例非常罕见的类似布加氏综合征(BCS)的表现.2例肝功能异常.影像学上均表现为肝内多发结节或弥漫性病变,临床考虑肝癌或BCS.3例为肝脏穿刺标本,1例为肝脏全切标本,后者切面见弥漫性灰白色病变,与周围肝组织分界不清.光镜下细胞形态以上皮样细胞为主,排列成短条索状或小巢状,包埋于特征性黏液玻璃样基质中.瘤细胞胞质丰富,可见明显的胞质内空泡似印戒样.3例穿刺标本细胞形态温和,未见核分裂相,2例有坏死.1例肝脏全切标本细胞异型性较明显,可见核分裂相,>1/10 HPF,并见大片凝固性坏死.免疫组化示,CD31、CD34、F8及VEGF阳性,广谱CK偶见灶性阳性.特殊染色瘤细胞PAS及AB-PAS均阴性.随访2~22个月,1例肝移植术后死亡,2例出院后死亡,1例失访.结论:EHE为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与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极易误诊为其他肝脏肿瘤,需要引起重视.

  • 18F-FDG摄取异质性肿瘤PET图像研究的现状

    作者:董鑫哲;邢力刚;于金明

    目的:通过分析PET图像量化肿瘤18F-FDG摄取异质性的方法,探讨肿瘤异质性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应用Medline及PubMed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断层显像、异质性”等为关键词,检索2002-2012年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PET图像分析方法;2)定量描述肿瘤异质性;3)肿瘤异质性的临床应用,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28篇.结果:通过不同的PET图像分析方法,可定量描述肿瘤内FDG摄取的异质性,例如累积SUV-体积直方图法(CSH),纹理分析法和数学建模法.其中,纹理分析法,在现有研究中应用广泛.各临床研究显示,异质性新参数与患者放、化疗疗效、生存期等存在显著相关性,可用于指导个体化放疗.结论:定量描述肿瘤内18F-FDG的摄取异质性的PET图像分析方法众多但无金标准,获得的各种肿瘤异质性新参数在描述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上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自噬调节与肿瘤治疗相关的研究进展

    作者:汤智平;关中

    目的:总结自噬及其调节机制的文献,探讨自噬与肿瘤的关系和调节自噬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ubMed文献检索系统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以“自噬、肿瘤形成、耐药和放疗抵抗”为关键词,检索2007-01-2012-03有关自噬的发生和调节及其在肿瘤治疗中作用的文献.纳入标准:1)自噬的过程和调节机制;2)自噬与肿瘤的关系;3)调节自噬与肿瘤治疗.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37篇.结果:抑癌基因和自噬相关基因的突变常导致自噬调节障碍,并且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应用自噬抑制剂和基因干扰技术调节自噬使细胞内自噬活动维持在合适的水平,对于肿瘤的预防和提高放、化疗敏感性具有积极的作用.结论:自噬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潜在干预靶点,调节自噬能为肿瘤治疗研究提供新的策略.

  • IHC和FISH检测乳腺癌HER-2表达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江宇;王颀;郜红艺;吴坤河;陈文静;康小玲

    目的:比较免疫组化(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检测乳腺浸润性癌患者中HER-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的一致性.方法:分别选用IHC和FISH技术对102例乳腺浸润性癌HER-2进行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检测,比较两者检测的结果和相关性.结果:102例浸润性乳腺癌标本中FISH阳性55例,阴性47例.IHC检测0、1+、2+和3+的FISH阳性符合率分别为0(0/6)、9.52%(2/21)、65.00%(39/60)和93.33%(14/15).IHC检测HER-2为2+/3+的标本中70.67%(53/75)显示HER-2基因扩增,1+/0患者中7.50%(2/27)显示HER-2基因扩增,Kappa系数为0.511,P<0.01.FISH检测结果显示,17号染色体多体总发生率为11.76%(12/102),在HER-2高表达的患者中发生率为9.33%(7/75),无或低表达发生率为18.52%(5/27),x2 =1.614,P=0.204.结论:HER-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IHC和FISH检测方法有较高的符合率,一致性较好.17号染色体多体可能是造成2种方法结果差异原因之一.

  • 食管癌组织PTCH1基因和蛋白表达临床意义的研究

    作者:陈振华;张戈;张晓伟;邵先玉;柳雅玲

    目的:探讨Hedgehog信号通路中PTCH1基因及蛋白在食管癌、癌旁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40例食管癌、其相应的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食管组织中PTCH1mRNA的表达,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TCH1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和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食管癌组织PTCH1 mRNA的表达为4.75(2.56~9.09),高于癌旁组织的0.80(0.4~1.52)和正常组织的1.00(0.592~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组织PTCH1蛋白表达率为75.00%,高于癌旁组织的52.5%和正常组织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36.鳞癌与腺癌组织PTCH1 mRNA表达比较,P=0.017;高中分化与低分化比较,P=0.002.鳞癌与腺癌组织PTCH1蛋白表达比较,P=0.011;高中分化与低分化比较,P=0.038.PTCH1 mRNA和PTCH1蛋白表达与食管癌组织分化程度和组织类型有关.结论:PTCH1基因和蛋白在食管癌中高表达,表明其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其检测可能成为食管癌临床诊断的新标志或治疗的新靶点.

  • 肝癌组织ABCG2和Jagged1表达临床意义的探讨

    作者:康凯夫;张艳丽;欧阳合意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ABCG2和Jagged1的表达状况,分析两者与肝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150例HCC、50例肝硬化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ABCG2和Jagged1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ABCG2蛋白在HCC、肝硬化和正常肝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67%(118/150)、40.00%(20/50)和30.00%(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98,P<0.05.ABCG2 mRNA在三种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33%(104/150)、36.00(18/50)和20.00%(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85,P<0.05.ABCG2蛋白在HCC组织中的表达与有无转移有关,x2=10.93,P<0.05.Jagged1蛋白在HCC、肝硬化、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33%(107/150)、52.00%(26/50)和20.00%(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7,P<0.05.Jagged1 mRNA在三种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67%(91/150)、36.00%(18/50)和20.00%(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1,P<O.05.Jagged1蛋白表达与年龄(x2 =7.94,P<0.05)、组织学分级(x2=14.79,P<0.05)及HBsAg(x2 =4.83,P<0.05)有关.ABCG2蛋白的表达与Jagged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58,P<0.05.结论:ABCG2和Jagged1可能成为判断HCC预后和分子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 胃癌组织MACC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姚继彬;达明绪;郭天康;刘凤磊;段耀星;张永斌

    目的:研究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qPCR检测胃癌组织株和67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ACC1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7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ACC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BGC823、SGC7901和MGC803 3种胃癌细胞株中MACC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458 4±0.047 9、4.768 5±0.100 6和4.257 5±0.029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5.131,P<0.05.癌组织MACC1 mRNA表达量(5.560 0±2.853 1)较癌旁正常组织(2.190 1±1.675 9)显著增高,t=6.907,P=0.000.肿瘤组织中MACC1蛋白的阳性率为64.18%(43/67),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97%(4/67),x2 =49.844,P<0.05,且MACC1蛋白的异常高表达与分化程度(x2=14.492,P=0.000)、腹膜转移(x2=4.251,P=0.039)、淋巴转移(x2=11.978,P=0.001)、临床分期(x2=11.024,P=0.001)密切相关,而与年龄(x2=0.129,P=0.720)、性别(x2 =0.407,P=0.523)、肿瘤大小(x2 =0.017,P=0.897)、部位(x2=3.021,P=0.082)及远处转移(x2 =0.000,P=1.000)无关.结论:MACC1可以作为预测腹膜转移、淋巴转移,评价胃癌进展的有效指标,可为胃癌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 胃癌组织AKT-2和PGC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张丽静;王贵吉;裴迎新;韩丹丹;王珊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2)和胃蛋白酶原C(PG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检测75例胃癌组织、20例萎缩性胃炎组织和1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中AKT-2蛋白和PGC的表达,采用x2检验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胃癌、萎缩性胃炎和胃正常黏膜组织中AKT-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7%(53/75)、38.9%(7/20)和26.7%(4/1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组织和胃正常黏膜组织(P值分别为0.003和0.001),但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5),且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值分别为0.019,0.017,0.027和0.030;胃癌、萎缩性胃炎和胃正常黏膜组织中PG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7/75)、65.0%(13/20)和100.0%(15/1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组织和胃正常黏膜组织(P值分别为0.000和0.000),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且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P值分别为0.037和0.044;胃癌组织中AKT-2与PGC的表达存在负相关性,r=-0.297,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AKT-2的表达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组织和胃正常黏膜组织,而胃癌组织中PGC的表达明显低于萎缩性胃炎组织和胃正常黏膜组织.因此,AKT-2的过表达及PGC的低表达在胃癌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 曲古抑菌素A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

    作者:王迎春;刘炎芳;邢兰花;杨旭;李小欢

    目的:观察曲古抑菌素A(TS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设TSA处理组和对照组.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噻唑蓝(MTT)此色法检测增殖抑制;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变化;RT-PCR法检测HDAC1mRNA的表达.结果:TSA处理组细胞增殖减慢,形态改变,增殖抑制作用呈明显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同一浓度下,24h的抑制效果佳;FCM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TSA作用24h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早期凋亡率由8.72%升至18.22%(P=0.026),TSA处理后,G0/G1期细胞明显增加,由28.97%升至52.31%(P=0.043),S期细胞由26.01%升至34.28%(P=0.051),G2/M期细胞由45.02%降至13.41%(P=0.036),细胞被阻滞于G0/G1期;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HDAC1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由0.34±0.02降至(0.11±0.01),P=0.020.结论:TSA对SMMC-7721有显著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DAC1的活性,下调HDAC1mRNA表达及阻滞细胞周期有关.

  • 白血病K562细胞XIAP表达RNAi下调对凋亡及化疗敏感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谢双锋;尹松梅;李丹;李益清;聂大年;马丽萍;肖洁;王秀菊

    目的:通过RNAi下调K562细胞X染色体连锁的凋亡抑制蛋白(XIAP)的表达,观察XIAP下调后细胞凋亡及对他疗药物敏感性的变化情况.方法:K562细胞分为3组,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用XIAP siRNA及阴性对照siRNA转染,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转染处理.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XIAP mRNA及蛋白的表达,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对阿糖胞苷和依托泊苷敏感性的变化,流式细胞仪和Hochest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加入不同化疗药物后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转染后18h,实验组XIAP mRNA及蛋白表达量较阴性对照组分别下降约70.0%和60.0%,P<0.05;实验组细胞对依托泊苷和阿糖胞苷的敏感性分别提高2.77和2.28倍,P<0.05;转染siRNA 48h后,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间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siRNA 6h后加入依托泊苷孵育48h,实验组凋亡率(41.3±1.6)%较阴性对照组(34.3±1.9)%和空白对照组(30.6±1.7)%明显增加;加入阿糖胞苷孵育48h,实验组凋亡率(47.4±1.1)%较阴性对照组(37.0±1.8)%和空白对照组(35.5±1.7)%明显增加,P<0.05.结论:XIAP siRNA能特异性下调K562细胞的XIAP 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提高K562细胞对依托泊苷和阿糖胞苷的敏感性,同时伴化疗药物诱导的细胞凋亡增强.

  •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对肿瘤细胞PRDXs表达影响的观察

    作者:张海燕;孟欣;都镇先;邓娓娓;王华芹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对肿瘤细胞中过氧化氧化还原蛋白(PRDXs)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肿瘤细胞,设立对照组和TRAIL处理组;用实时定量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RDXs在各种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用PCR法克隆PRDX4启动子,用萤光素酶含量测定其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RAIL处理组中PRDX1、PRDX2、PRDX3、PRDX5和PRDX6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DX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放线菌素D处理8h时,TRAIL处理组与对照组中PRDX4 mRNA降解近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IL显著降低pPRDX4/-979的活性呈剂量依赖方式.结论:TRAIL在转录水平上下调肿瘤细胞中PRDX4基因的表达,对PRDX4 mRNA的稳定性没有影响.

  • 穿刺活检诊断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玉果;赵素贤;王泰龄;南月敏

    1 病例报告患者女,55岁.因乏力、纳差15 d,发现肝脏占位10 d于2010-07就诊于北京302医院.查体:无慢性肝病面容,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触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标志均阴性,肝脏自身抗体阴性,血清肝功能、铜蓝蛋白、甲胎蛋白均在正常范围.腹部CT示肝右叶、左叶占位,进一步行肝脏MR显示肝左叶、右叶多发占位,肿瘤多位于肝包膜下,结构清晰,T1W Ⅰ上肿瘤呈低信号(图1A),T2WⅠ为高信号,含水丰富,周围伴低信号晕圈,为凝固坏死、钙化、出血.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肝穿刺活检术,肝组织切片送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会诊.肝穿组织病理学特点:肝穿刺组织中心部为缺血坏死带,两端可见被分隔的萎缩肝细胞(肝板)及汇管区组织(图1B);高倍镜下坏死周边带存活的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有的细胞内可见空泡(腔隙形成),或含红细胞,有的细胞核深染呈串状排列,细胞周围绕有多少不一的黏液样间质(图1C);这些细胞伸向两侧肝窦(致肝组织萎缩),CD34免疫染色坏死带及肝窦内的细胞均呈阳性,符合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aeman gioendothelioma,EHE),见图1D.

  • 腹腔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瘤一例报告

    作者:齐卫卫;邱文生;丁爱萍

    1 病例报告患者男,21岁,因腹胀、腹痛1个月余,患者2011-02-28入住我院普外科.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查体无明显异常,腹部稍膨隆,可触及腹腔内广泛肿块,质硬,伴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痛;直肠指诊:胸膝卧位,括约肌正常,进指约7 cm未及明显肿物,退指指套无血染.于2011-03-01行腹部CT检查表现为腹腔、中线周围见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内密度不均,可见囊状低密度影及斑点状钙化,周围肠系膜可见多发软组织结节及肿块,部分融合,范围自肝下缘、结肠周围向下延续至盆腔.增强扫描见轻度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较明显,肿块内见液性坏死区和紊乱小血管影;周围肠管、血管受压移位;肝内见数个类圆形及浅分叶状低密度影,边界清,边缘见环形轻度强化;肝周腹膜增厚,呈结节状软组织影,见轻度较均匀强化;脾脏近脾门处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影,内见轻度强化;肝脾周围见液性低密度影;

  • MDM2基因rs2279744多态性与肝细胞癌关联性分析

    作者:李建芳;徐长风;黄永秩

    目的:探讨MDM2基因rs2279744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式通过TaqMan-PCR检测分析192例HCC患者和192名健康志原者的MDM2基因rs2279744的基因型,通过Logistic回归、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等分析该多态性与HCC发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带有MDM2 rs2279744 G等位基因的基因型(MDM2-TG和-GG)在HCC组的频率要高于对照组(P=1.77×10-9),与不带有G等位基因者(MDM2-TT)相比,其所致HCC发病风险分别为2.86(1.68~4.85)和4.84(2.90~8.09);该多态性增加肿瘤血道转移风险(OR=1.75);生存分析显示,MDM2-TG和-GG影响HCC术后无病生存及总体生存(P<0.01).结论:MDM2基因rs2279744多态性影响HCC发病及预后.

  • Hp感染与胃癌组织HIF-1α表达相关性及生物学意义的研究

    作者:吴军;郑海燕;张志广;王斌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HIF-1α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以及两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学改良Giemsa染色法联合检测130例胃癌组织与70例慢性胃炎组织中Hp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检测130例胃癌组织与70例慢性胃炎组织中HIF-1α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明确感染Hp的患者有100例,Hp阳性感染率为72.0%,明显高于胃炎组的46.0%,x2=9.703,P<0.01;胃癌组HIF-1α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6.0%,明显高于胃炎组的14.0%,x2=24.138,P<0.01;Hp(+)组HIF-1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3.9%,明显高于Hp(一)组的35.7%,x2=6.495,P<0.05;胃癌组织中Hp感染与HIF-1α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r=0.255,P<0.05; Hp感染与胃癌组织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值均<0.05,而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组织浸润深度(P<0.05)及有无淋巴结转移(P<0.01)有关,而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Hp感染与HIF-1α蛋白表达可能在胃癌的发生中起协同作用,并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等密切相关.

  • BAG3(WT)与BAG3(△PXXP)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作者:李超;刘宝琴;王华芹

    目的:构建重组人BAG3 (WT)与BAG3 (△PXXP)的真核表达载体,建立稳定表达EGFP-BAG3 (WT)、EGFP-BAG3(△PXXP)的人甲状腺癌FRO细胞系.方法:基因克隆方法构建pcDNA3-N-EGFP-BAG3 (WT)和pcDNA3-N-EGFP-BAG3(△PXXP)的真核表达载体,应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将重组质粒导入FRO细胞,用G418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系.FRO细胞中EGFP-BAG3 (WT)、EGFP-BAG3 (△PXXP)的表达用倒置荧光显微镜方法检测.结果:分别成功构建pcDNA3-N-EGFP-BAG3 (WT)和pcDNA3-N-EGFP-BAG3 (△PXXP)重组质粒,获得转染并经G418反复筛选的稳定表达EGFP-BAG3(WT)、EGFP-BAG3 (△PXXP)的FRO细胞系.FRO细胞均能表达绿色荧光,EGFP-BAG3 (WT)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而EGFP-BAG3 (△PXXP)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内均有分布.结论:成功构建了BAG3 (WT)与BAG3(△PXXP)真核表达载体.

  • CIP-13F抗肿瘤转移作用及机制的探讨

    作者:张厚莉;裴可灵;崔淑香

    目的:研究APN抑制剂CIP-13F抗肿瘤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为药物开发和恶性肿瘤临床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体外培养人卵巢透明细胞癌ES-2和人纤维肉瘤细胞HT-1080,应用L-亮氨酰对硝基苯胺底物法评价CIP-13F对APN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通过MTT比色评价CIP-13F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以Transwell chamber法观察CIP-13F对ES-2细胞游走能力的抑制作用.体内建立Lewis肺癌自发性肺转移模型,分别给药后取肿瘤组织和肺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ewis肺癌组织中APN的表达水平.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34表达水平评价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采用4、20、100和500 μmol/L CIP-13F作用于ES-2和HT-1080细胞发现,对ES-2细胞,APN的表达和生长抑制作用呈现剂量-效应相关性,对HT-1080细胞中APN和生长抑制作用较弱.另外,不同浓度的CIP-13F与ES-2细胞穿过人工基底膜的能力呈剂量依赖性关系.100和500 μmol/L的CIP-13F对肿瘤细胞穿过Matrigel的游走能力抑制率分别为42.0%和72.1%,P值分别为0.003和0.001.体内试验表明,Bestatin 100 mg/kg组、CIP-13F 50和100 mg/kg剂量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3.2%、29.4%和45.8%(P值分别为0.013、0.020和0.005),同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50和100 mg/kg CIP-13F对Lewis肺癌肺转移抑制率分别为52.2%和81.3%(P值分别为0.001和0.000).另外,50和100 mg/kg CIP-13F作用下,Lewis肺癌组织的MVD值分别为18.6和14.9,与阴性对照组比较,MVD值均明显降低,P值分别为0.000和0.001.结论:环酰亚胺类肽化合物CIP-13F通过抑制APN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进而抑制移植瘤鼠的腋部原发肿瘤灶的生长,降低肺继发转移灶的数目.CIP-13F用于治疗APN表达阳性的肿瘤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DS/Cu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增殖与凋亡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

    作者:王诗韵;查洁;董慧娟;余乐;李蓉蔚;张妍琰;史鹏程;徐兵

    目的:探讨双硫仑(disulfiram,DS)单药及DS联合Cu(DS/Cu)在体外对白血病干细胞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议分选KG1a细胞中具有LSCs特性的CD34+ CD38-亚群;MTT检测DS和DS/Cu对CD34+CD38-KG1a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Annexin-V/PI法检测DS及DS/Cu对CD34+ CD38-KG1a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药物处理后NF-κb通路和JNK通路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CD34+ CD38-亚群占KG1a细胞的(59.4±6.2)%,流式细胞分选后的CD34+ CD38-细胞可达(93.16±2.7)%,其中(65.3±6.4)%处于G0/G1期.DS和DS/Cu能抑制CD34+ CD38-KG1a细胞增殖能力,24 h的IC50分别为(0.54±0.18) μmol/L和(0.21±0.03)μmol/L,DS/Cu的作用显著强于DS,P=0.036.DS和DS/Cu对CD34+ CD38-KG1a细胞均有诱导凋亡的作用,0.05、0.5和5 μmol/L的DS和DS/Cu作用细胞24 h后凋亡率分别为[(7.69±3.44)%、(15.06±4.58)%、(32.67±6.06)%]和[(28.83±6.34)%、(42.33±3.21)%、(58.93士1.53)%],DS/Cu诱导CD34+ CD38-KG1a细胞凋亡的比例显著高于DS单药,P<0.01;DS及DS/Cu均能抑制p65蛋白及下游蛋白c-myc、Survivin的表达、并上调磷酸化JNK及下游转录因子p-c-jun的表达,DS/Cu的作用更加显著.结论:DS在体外能抑制LSCs增殖及诱导其凋亡,Cu可以显著增强这种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NF-κb通路及激活JNK通路相关.

中华肿瘤防治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