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肿瘤研究与临床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 종류구여림상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山西肿瘤防治通讯
  • 主办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355/R
  • 国内刊号: 贾力涛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rc@cmaph.org
  • 曾用名: 山西肿瘤防治通讯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山西省肿瘤医院
  • 出版地区: 山西
  • 主编: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腹腔镜进展期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

    作者:董剑宏;董静逊;黄庆兴;张万红;高泽峰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进展期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7月行腹腔镜辅助下胃癌D2根治术11例,TNM分期Ⅱ期6例、ⅢA期2例、ⅢB期1例、Ⅳ期2例,腹腔镜下行胃的游离及淋巴结清扫,于剑突下约6 cm长切口施行胃切除,并行消化道重建.结果 11例中,根治性全胃切除术2例,近端胃切除术1例,远端胃切除术7例,1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用时:全胃切除术350 min,近端胃切除术320 min,远端胃切除术266 min.平均清扫淋巴结21.3(11~38)枚,切缘长度5.6(4.0~9.6)cm.术后患者平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72(36~110)h,下床活动时间59(26~86)h,进流食时间76(48~116)h.无一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经腹腔镜行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安全、可行,与开腹手术的根治效果相当,近期效果良好,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大鼠中确定90Y或177Lu标定的单克隆抗体BR96的大耐受剂量——同源性肿瘤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中敏;侯庆;Martenson L;Nilson R;Ohlsson T;Tenvall J

    目的 比较90Y和177Lu标记的单克隆抗体BR96在正常大鼠体内的大耐受剂量(MTD).方法 将动物分组,分别注射不同剂量的90Y-BR96以及177Lu-BR96.观测8周内血象、体质量以及生命指征变化.结果 注射2 d后所有组大鼠白细胞均下降至开始的5%~15%;注射后第14天至第21天开始恢复并呈剂量依赖性.除90Y-BR96的高剂量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白细胞均完全恢复.在注射后第7天至第14天血小板开始减少,其严重程度(至开始的10%~40%)和开始恢复的时间与注射剂量有关.注射后第21天在90Y-BR96以及177Lu-BR96高剂量组中发现有皮肤感染.结论 大鼠对90Y-BR96和177Lu-BR96的毒性均呈剂量依赖性.177Lu-BR96的MTD(1000 MBq/kg)是90Y-BR96的1.7倍,在该组中可注射较高剂量的螯合物而正常组织不受损.该实验重复性好,该模型可用来评估一些提高肿瘤增益比的新方法,如放射免疫靶向治疗等.

  • 建立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方法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帆;姜军;齐晓伟;唐鹏;陈庆秋

    目的 对四种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32只4-6周龄雌性裸鼠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8只,每只裸鼠以5×105个MDA-MB-231细胞按分组分别注射入左第二乳房脂肪垫、尾静脉、左心室和左胫骨骨髓腔.观察A组裸鼠乳腺原位成瘤情况、全组注射致死情况和全组49 d后骨转移发生情况.结果 A组乳腺原位移植瘤形成率为87.5%(7/8).仅C组注射致死裸鼠1只.各组骨转移发生率分别为:0(0/8)、12.5%(1/8)、71.4%(5/7)、100%(8/8).A组和C组、A组和D组、B组和C组、B组和D组之间骨转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细胞经乳腺原位移植和尾静脉注射移植两种方法不适用于建立乳腺癌骨转移模型;肿瘤细胞经左心室注射移植和骨原位移植方法能稳定地获得骨转移,是乳腺癌骨转移动物模型构建的可行方法.

  • 早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阳性循环细胞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艳;邹天宁;王熙才;伍治平;金从国;谷玉兰;周永春;刘馨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阳性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其预后价值.方法 应用RT-PCR检测5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24例良性乳腺病变患者及20名健康体检志愿者外周血有核细胞CK19 mRNA的表达,并根据基因标志物结果随访.结果 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前外周血有核细胞CK19 mRNA阳性率40.0%(20/50),与良性乳腺疾病患者[12.5%(3/24)]及健康体检志愿者[5%(1/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P=0.004);外周血有核细胞CK19 mRNA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月经状况、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况、病理分化、激素受体状况、Her-2、血清CA153、血清CEA水平异常升高无关(P>0.05);20例外周血有核细胞CK19 mRNA阳性的患者中有11例随访期出现转移复发(P=0.002),中位无瘤生存期明显缩短(P=0.007).结论 CK19 mRNA可以作为循环肿瘤细胞基因标志物.检测CK19 mRNA阳性循环肿瘤细胞,可能作为早期乳腺癌术后判断复发转移的辅助指标.

  • 分化抑制因子1、p53在人类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何津;张景华

    目的 研究分化抑制因子1(Id1)、肿瘤抑制基因p5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标本80例,手术前均未经化疗和放疗等治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d1、p5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Id1表达于细胞质,p53表达于细胞核.Id1、p53在80例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70/80)、90.0%(72/80).Id1、p5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在乳腺癌癌旁组织、乳腺良性肿瘤、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的Id1表达与是否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明显相关,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分化无关.乳腺癌的p53表达与是否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分化、肿瘤分期无关.结论 Id1在人类乳腺癌中表达上调,Id1阳性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Id1在乳腺癌转移过程中起一定作用,Id1检测有利于判定乳腺癌的预后,同时亦提示降低Id1表达可作为治疗乳腺癌转移的策略之一.Id1与p53均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 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52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一澎;钟宇新;陈国际;李智宇;吴健雄

    目的 探讨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5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52例中,术前影像学检查(超声、钼靶、乳腺导管造影至少一项)考虑为恶性或可疑恶性39例;46例行术前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13例;39例行术中冷冻病理明确诊断癌变患者18例.术后病理报告乳头状瘤癌变局限于导管内32例,癌变伴微小浸润16例,浸润性癌4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改良根治术26例,保乳(区段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8例,乳腺单纯切除7例,单纯区段切除11例(包括1例乳头切除).34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1例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转移患者4例(2例局部复发,1例胸壁复发,1例出现肺转移).结论 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术中冷冻有助于确诊,终诊断依靠术后病理充分取材.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理结果区别对待.

  • 骨髓微转移在乳腺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作者:刘运江;刘现义;王丽

    目的 探讨骨髓微转移状况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指标、生物学因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乳腺癌骨髓组织中人乳球蛋白(hMAM)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102例Ⅰ~Ⅲ期乳腺癌患者骨髓组织hMAM mRNA表达阳性率38.2%.骨髓微转移率随乳腺癌肿块的增大而增高(P=0.000);骨髓微转移与淋巴结转移状况相关(P=0.001);临床分期越晚,骨髓微转移率越高(P=0.001);组织学分化越差,骨髓微转移率越高(P=0.001);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的骨髓微转移率较低度恶性乳腺癌组高(P=0.032).乳腺癌组织ER蛋白表达阴性组中,骨髓hMAM mRNA表达率高(P<0.05).乳腺癌患者骨髓hMAM阳性者易发生远处转移(P=0.009).结论 乳腺癌骨髓微转移与癌组织中某些生物学因子有一定相关性;微转移阳性者发生远处肿瘤转移的概率高,预后差;骨髓微转移检测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 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田志军;安燚;王振军

    目的 探讨乳腺增生及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乳腺增生和168例乳腺癌标本中ER、PR的表达.结果 乳腺癌患者ER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乳腺增生患者(P<0.05),而PR在两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绝经后乳腺癌患者ER表达水平中位值为30%,明显高于绝经后乳腺增生患者的10%(P<0.05),而在绝经前两组患者ER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浸润性小叶癌组织内PR的表达明显高于浸润性导管癌等其他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ER、PR的表达能够较好地反映乳腺疾病的病理生物学特征.

  • 乳腺癌患者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及CDR3区序列分析

    作者:张建波;宋永平;于庆凯;胡俊;董涛

    目的 分析乳腺癌转移淋巴结穿刺标本中T细胞受体(TCR)β链克隆性基因重排及互补决定区3(CDR3)区序列.方法 应用RT-PCR扩增2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及3例乳腺癌转移淋巴结T细胞24个TCR Vβ亚家族的CDR3基因,并经基因扫描确定T细胞克隆性,对提示单克隆或寡克隆增生亚家族的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 乳腺癌转移淋巴结T细胞中TCR存在限制性取用,仅表达3~5个Vβ亚家族.增生的T细胞存在克隆性特点,增生形式包括寡克隆及多克隆.CDR3区序列分析证实增生的T细胞克隆具有不同的氨基酸序列.结论 乳腺癌转移淋巴结中存在T细胞克隆性增生,其TCRVβ呈限制性取用,不同T细胞克隆的CDR3序列不同.

  • 乳腺原发性鳞状胞癌 16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蹇顺海;文彬;黄一凡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收集1981年1月至2008年12月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16例,12例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高分子细胞角蛋白(HCK)、Ki-67,并获得随访,对所有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低,占该院28年间所有乳腺癌的0.8%,发病年龄25~72岁,中位年龄49岁.16例均行手术治疗,7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3例死于肿瘤复发和转移,ER一般阴性,大部分表达HCK.结论 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与一般乳腺癌相比无特异性,确诊需经组织病理学诊断.预后评价不一,有针对性的规范性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

  •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的剂量学比较

    作者:王嘉伟;张树平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剂量学优势.方法 选择10例接受保乳手术的Tis-2N0M0早期乳腺癌病例,其中左侧乳腺癌6例,右侧乳腺癌4例,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为每位患者设计两种全乳放射治疗计划,即切线野常规计划与IMRT计划,处方剂量均为50 Gy/25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来比较两种计划中计划靶体积(PTV)、危及器官(OARS)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靶区覆盖率在两种计划中相似,分别为97.83%、97.61%,与常规计划相比IMRT计划的PTV接受<95%处方剂量与>103%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之和(IHI)从25.42%减少到2.71%,PTV接受至少105%处方剂量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105%)从25.79%减少到1.08%,IMRT计划改善IHI和减少V105%的平均值,在PTV较大的患者中更明显.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的平均剂量(Dmean)从6.72 Gy减少到4.95 Gy、心脏接受30Gy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30)从7.23%减少到1.04%.所有患者同侧肺的Dmean从9.19 Gy减少到7.65 Gy、至少接受20 Gy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20)从22.34%减少到20.18%.对侧乳腺Dmean从5.12 Gy减少到3.52 Gy,对侧肺Dmean从2.76 Gy减少到1.79 Gy.右侧患者肝脏Dmean从7.23 Gy减少到1.04 Gy.结论 全乳IMRT的剂量学优势主要是在保证靶区覆盖率的前提下,显著改善了靶区剂量分布的均匀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OARS的受照剂量与容积,乳房体积大的病例可以通过IMRT获得更好的剂量学结果.

  • 大鼠体内环磷酰胺和顺铂联合用药的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

    作者:郝志英;李青山

    目的 建立双波长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环磷酰胺和顺铂质量浓度的方法,并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色谱柱为Hypersil-ODS2,流动相为甲醇-水(80∶20),紫外检测器在254 nm和195 nm检测顺铂和环磷酰胺质量浓度.结果 环磷酰胺保留时间为5.15 min,质量浓度线性范围0.5~10μg/ml(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4%[相对标准偏差(RSD)<5%],检测线0.1μg/ml(信噪比>3);顺铂保留时间为9.26 min,质量浓度线性范围0.1~2.0μg/ml(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1%(RSD<5%),检测线0.1 μg/ml(信噪比>3).结论 该法能有效测定两药浓度,并提供了研究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联合用药使二者消除速度下降,消除半衰期延长,存在交互作用.

  • 乳腺叶状肿瘤16例

    作者:曹树芝;张金燕;靳彩霞

    目的 通过分析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确定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9年8月诊治的16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平均年龄33岁,按WHO分类标准,良性7例,交界性5例,恶性4例;9例行局部切除术,4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3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随访13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1(12~84)个月,5例行局部切除术后复发,1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2年死于广泛转移.结论 保证1~2 cm切缘的局部扩大切除术是治疗乳腺叶状肿瘤的首选方案.

  • 多西紫杉醇联合长春瑞滨治疗蒽环类药物耐药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田富国

    目的 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长春瑞滨治疗蒽环类药物耐药复发转移性晚期乳腺癌(MB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8例蒽环类药物耐药复发转移性MBC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7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长春瑞滨25 mg/m2,静脉滴注,第1、8天,每21 d为1个周期,治疗至少2个周期评价疗效.结果 完全缓解(CR)9例,部分缓解(PR)35例,病情稳定(SD)13例,疾病进展(PD)11例,以CR+PR为有效,总有效率为64.71%(44/68),临床获益(CR+PR+SD)率75.00%,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IP)12.2个月.常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脱发,发生率均为100.0%,胃肠道反应轻微.结论 多西紫杉醇联合长春瑞滨方案治疗蒽环类耐药性MBC疗效较好,使用方便,不良反应较轻,是蒽环类耐药性MBC的有效解救治疗方案.

  • TE和TP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霍小趁;贺新爱

    目的 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TE方案)与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TP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4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既往未曾采用过蒽环类药物者17例予TE方案(TE组)化疗,既往曾采用过蒽环类药物者23例予TP方案(TP组)化疗.21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有效者给予4个周期的化疗.结果 4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TE组: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8例,稳定(SD)4例,进展(PD)3例,总有效(CR+PR)率为58.8%;TP组:CR 3例,PR 9例,SD 7例,PD4例,总有效率为52.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8.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9.2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脱发.其中Ⅲ度以上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TE组为41.2%,TP组为26.1%.结论 TE与TP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不良反应均可以耐受.

  • 基因疫苗在肿瘤免疫研究中的进展

    作者:周小林;薛振伟

    基因疫苗技术自从20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被迅速应用到传染病、免疫缺陷、肿瘤等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研究中,有一部分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肿瘤基因疫苗可以打破免疫耐受,增强免疫原性,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肿瘤的体液和细胞反应,既有预防又有治疗肿瘤的作用.能够防治肿瘤的基因疫苗发展迅猛,主要包括与肿瘤相关抗原(TAA)有关的全长、表位、独特型(Id)和融合DNA疫苗,能够自主复制的RNA疫苗,与树突细胞(DC)相关的肿瘤基因疫苗等.现对基因疫苗在肿瘤免疫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基因 疫苗 肿瘤 免疫
  • 瘦素与恶性肿瘤形成的关系

    作者:效小莉;濮德敏

    瘦素作为一种多肽激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其主要功能是与下丘脑瘦素受体(OBR)结合,调节食欲和能量代谢.近年研究发现,瘦素对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肿瘤细胞增生、黏着、侵袭及癌组织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瘦素通过多条途径参与对该过程中许多细胞及细胞因子调节的作用,影响癌灶微环境的免疫功能,促使肿瘤细胞增生、浸润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因而与肿瘤关系密切.就近年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循环内皮细胞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作者:韩晓;王哲海

    循环内皮细胞(CEC)是指外周血中测得的血管内皮细胞.其在健康人外周血中数量极少,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红斑狼疮等疾病中明显增加,被认为是判断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情况特异而直接的指标.目前临床科研上常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计数和免疫磁珠分离法对CEC进行检测和计数.已有多项研究结果证实,CEC与肿瘤关系密切,现就对CEC的来源、检测、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以及在肿瘤预后监测的意义等进行综述.

  • 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重建的相关问题探讨

    作者:蒋宏传;董懿;全红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也暴露出一些盲目重建的问题.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即刻重建与保乳手术相比选保乳,即刻重建与延期重建相比尽量即刻再造乳房,假体重建与自体重建的选择也因人而异.总之,乳房重建应遵循根治基础上兼顾美容的原则.

  • 手术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

    作者:孙强

    非手术治疗技术的进展使乳腺癌局部和全身控制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但是手术治疗仍具有重要作用.早期乳腺癌可选择保乳治疗(部分可选择经乳晕切口的保乳术)、保留皮肤的乳房切除加即刻再造或改良根治术等个体化治疗.局部晚期的乳腺癌可先行新辅助治疗,然后行外科手术治疗.复发、转移乳腺癌的手术治疗对于控制局部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的研究还表明可以带来生存获益.目前乳腺癌治疗策略仍然是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无论从提高生存率还是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来看,外科手术在乳腺癌的多学科治疗中仍占据核心地位.

  • 我国部分地区乳腺癌患病情况调查

    作者:刘丽媛;唐金海;张瑾;耿翠芝;贾存显;余之刚

    目的 调查我国部分地区女性的乳腺健康状况,了解我国乳腺癌的患病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的现况研究方法,对山东、河北、江苏和天津地区的25~70岁的女性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和乳腺临床检查.结果 122 058名调查对象中,共发现乳腺癌患者320例(新发51例),患病率为262.2/10万.1年内的乳腺癌者的年龄高峰为45~54岁和55~64岁,农村1年内乳腺癌的检出标化率为54.2/10万,高于城市的45.3/10万.结论 应该坚持开展女性的乳腺癌普查和乳腺防癌知识的普及,以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

  • 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辅助内分泌治疗:序贯或初始应用争论的结束?——解读BIG 1-98临床试验

    作者:陈小松;沈坤炜

    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AI)在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他莫昔芬相比,初始或序贯应用AI均可显著提高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但在临床实践中,具体是选择初始还是序贯应用AI一直存在争议.随着BIG 1-98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及对其数据的解读,可进一步认识并优化AI在乳腺癌临床上的应用.

  • 本刊常用缩写词汇

    作者:

    关键词: 常用缩写
肿瘤研究与临床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