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and Parasitic Diseases 중국기생충학여기생충병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影响因子: 1.1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7423
  • 国内刊号: 31-124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362
  • 曾用名: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汤林华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犬贾第虫携病毒株体外纯培养的建立

    作者:陈丽凤;李建华;张西臣;刘全;赵月平;曹利利

    目的 培养一携带犬贾第虫病毒的犬贾第虫(Giardia canis)细胞株.方法 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G1耐酸漏斗过滤法纯化犬贾第虫包囊,经口接种5日龄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a),8 d后于其十二指肠无菌收集犬贾第虫滋养体,置改良的TYI-S-33培养基中培养,待滋养体在培养管壁上形成细胞单层后进行传代.同时进行冻存和复苏实验,以及纯度、稳定性、细胞生物学特性、微生物污染等4项指标检测.滋养体经液氮冻融3次后3 000×g离心15min,取上清,用磷钨酸负染,透射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结果 犬贾第虫滋养体接种14 d后虫体逐渐适应了培养环境,在培养管壁上形成细胞单层,经上述4项指标检测,证明形成了稳定的犬贾第虫细胞株.电镜观察,见滋养体内有外观球形呈20面体结构、直径约为36 nm的病毒样粒子.结论 建立了携带GCV的犬贾第虫细胞株的体外纯培养.

  • RT-PCR检测亚马孙利什曼原虫P-4和GP-46基因表达

    作者:王华民;Soong Lynn

    目的 证明亚马孙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的基因表达水平.方法 用RNA分离试剂盒,分别提取3种不同来源的无鞭毛体(由小鼠模型皮损组织获得的无鞭毛体、由前鞭毛体培养转化而来的无鞭毛体,以及来自J774.G8巨噬细胞株的无鞭毛体)的总RNA,以及前鞭毛体总RNA,然后用SuperSc血Ⅱ逆转录聚合酶将其逆转录为cD-NA,再经PCR扩增无鞭毛体特异核酸酶(P-4)和前鞭毛体特异膜糖蛋白(GP-46)的特异片段,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 3种不同来源的无鞭毛体均观察到P-4特异性条带(273 bp),且密度相似,但在前鞭毛体中未观察到;在前鞭毛体中观察到高表达的GP-46特异性条带(325 bp),但在3种无鞭毛体中弱表达.结论 由前鞭毛体转化的无鞭毛体能高水平表达亚马孙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P-4特异基因,可为其生物化学及免疫学研究提供无鞭毛体来源.

  • 47例囊性肝棘球蚴病合并胆管瘘病解剖特征的临床资料分析

    作者:杨宏强;彭心宇;牛建华;张示杰;孙红;潘惠忠;木拉提;吴向未

    目的 初步探讨囊性肝棘球蚴病合并胆管瘘病的临床分型标准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05年3月,收治并行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治疗囊性肝棘球蚴病合并胆管瘘病47例,术中观察胆管瘘不同的解剖特点,术后观察疗效.结果 与结论47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残腔感染及胆管瘘等并发症.总结胆管瘘不同的解剖特点,初步提出囊性肝棘球蚴病合并胆管瘘病的3个临床分型标准,即:根据囊性肝棘球蚴病发病部位分为中央型及外周型,根据胆管与囊肿解剖关系分为侧瘘型、直入型及贯通型,根据肝棘球蚴囊固态内容物与胆道的关系分为破入胆道型及未破入胆道型.按此标准,可明确地表述囊性肝棘球蚴病合并胆管瘘病的情况,对临床外科具有参考意义.

  • 自然感染诺氏疟原虫患者血片样本PCR鉴定

    作者:郑徽;朱淮民;宁北芳;李翔宇

    目的 对云南省1例诊断为"间日疟"患者血片中形态不典型的疟原虫虫种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分别抽提待鉴定血片和已知感染虫种的4种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诺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血片疟原虫基因组DNA,再根据疟原虫小核糖体亚基(SSU rRNA)序列合成疟原虫属特异性引物,以及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诺氏疟原虫种特异性引物,然后对包括待鉴定血片在内的疟原虫DNA分别进行PCR鉴定.结果 用诺氏疟原虫特异性引物从待鉴定血片DNA中扩增出约150 bp条带,测序结果表明该序列与诺氏疟原虫SSU rRNA序列完全一致.结论 云南省该例疟疾患者感染了猴疟原虫--诺氏疟原虫.

  • 恶性疟原虫融合抗原PfCP-2.9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功能分析

    作者:王瑞;钱锋;曲莉;潘卫庆

    目的 制备恶性疟原虫(FCC1/HN株)融合抗原PfCP-2.9的单克隆抗体,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及功能.方法 用PfCP-2.9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及SP2/0骨髓瘤细胞在聚乙二醇(PEG1500)作用下进行融合,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分析其特性.结果 获得1株能分泌抗PfCP-2.9的小鼠杂交瘤细胞株单克隆抗体F12D,经免疫球蛋白类型和亚类鉴定为IgG1.ELISA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显示单克隆抗体F12D能与PfCP-2.9发生特异性反应,F12D所识别的PfCP-2.9抗原表位不能耐受还原剂巯基乙醇,表明F12D识别的是构象表位.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显示F12D可识别培养的FCC1/HN.体外抑制试验结果显示,F12D终浓度为0.3 mg/ml时,对FCC1/HN的抑制率为56%.结论 单克隆抗体F12D能与PfCP-2.9发生特异性反应,其所识别表位为构象表位,F12D可识别体外培养的FCC1/HN,并对其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 粉尘螨6类变应原(Der f6)的克隆表达、纯化及免疫学特性鉴定

    作者:朱永烽;刘志刚;高波

    目的 构建粉尘螨6类变应原(Dermatophagoides farinae,Der f6)基因的高效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纯化及生物学功能分析.方法 根据Der f6基因已知序列,设计1对引物,通过对纯培养的粉尘螨提取总RNA,采用RT-PCR方法扩增出Der f6基因片段,PCR产物克隆入pMD18-T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E.coli Top10),经PCR和酶切鉴定并测序.将上述所得阳性克隆菌株扩大培养,碱裂解法提取质粒,所得重组质粒pMD18-T-Der f6和空质粒pET-24a同时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 Ⅰ和Xho Ⅰ双酶切,经纯化后连接并转化至E.coli Top10.构建的重组质粒pET24a-Der f6经PCR、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再转化至E.coli BL21(DE3),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表达效果,用Ni+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质粒pET24a-Der f6表达产生的组氨酸重组蛋白.结果 构建了重组质粒pMD18-T-Der f6和pET24a-Der f6.SDS-PAGE结果表明Der f6基因在E.coli Bl21(DE3)中获得良好的表达,所得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Mr)为31 000,与理论值一致,经亲和层析纯化后,SDS-PAGE结果显示单一条带.该蛋白以尘螨过敏患者血清进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IgE结合活性.结论 克隆、表达并纯化了具有良好尘螨致敏患者IgE结合活性的Der f6.

  • 福寿螺休眠期体内广州管圆线虫生长发育及其感染性的观察研究

    作者:刘和香;张仪;周晓农;吕山;朱丹;林金祥;李莉莎;李友松

    目的 了解福寿螺处于休眠期对其体内感染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生长发育及其感染性的影响.方法 来自实验室的广州管圆线虫L1幼虫感染福寿螺,感染后第1天螺置于25.0~25.5℃恒温室中休眠,观察体内幼虫生长发育情况,第13天起解剖观察幼虫生长发育情况.感染后第20天福寿螺置冬季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休眠2个月,每隔10 d观察螺体内幼虫活力.检获的L3幼虫经口或腹腔注射感染SD大鼠,观察其感染性.同时观察螺的生存与体重变化情况,并以水族缸饲养螺作平行对照.结果 25.0~25.5℃恒温条件下螺休眠不影响体内幼虫发育,且其幼虫发育历期为(16.3±0.6)d,显著快于水族缸饲养螺(17.6±0.96)d(t=5.72,P<0.01).冬季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的休眠螺,生存率高于水族缸饲养螺(P<0.05),体重下降率为(33.5±4.3)%,也高于水族缸饲养螺[(9.0±2.3)%,t=10.68,P<0.01].但随着休眠期的延长其死亡率增高(x2=18.31,P<0.01).从存活螺体内检获的不同活力的L3幼虫均可感染SD大鼠.结论 25.0~25.5℃恒温条件下螺休眠不影响体内幼虫发育,冬季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螺休眠或水族缸饲养,其体内幼虫均具有感染性.感染的福寿螺越冬方式,休眠明显优于水族缸饲养.

  • 溴氰菊酯抗性白纹伊蚊抑制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

    作者:吴家红;赵彤言;董言德

    目的 构建溴氰菊酯抗性白纹伊蚊抑制消减cDNA文库.方法 分别提取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株(R-lab株)和敏感株(S-lab株)总RNA,纯化后获得mRNA,并反转录为双链cDNA.以R-lab株mRNA作为实验方(tester),S-lab株mRNA作为驱动方(driver),以及R-lab株mRNA为driver方,S-lab株mRNA为tester方,进行正、反双向抑制性消减.富集的差异表达cDNA克隆到pMD18-T载体,构建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抗性和敏感双向消减文库.结果 分别从正向文库和反向文库中获得580和477个阳性克隆,从所构建文库随机挑选150个克隆进行PCR鉴定,阳性克隆率为93%,cDNA片段主要分布于150~750 bp.结论 构建了抗溴氰菊酯白纹伊蚊抑制消减cDNA文库.

  • 三种淡水螺与广州管圆线虫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吕山;张仪;王显红;刘和香;朱丹;殷位刚;周晓农

    目的 比较福寿螺、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等3种食用淡水螺与广州管圆线虫的相容性.方法 在相同条件下,用广州管圆线虫福建株感染3种螺,1、3、6、12及24 h后,随机抽样各20只,分别饲养于置有滤水器、水温(24±1)℃的玻璃缸内.记录感染2周内各组螺死亡数.第15天开始解剖,记录螺软体重量和感染虫数.同时设不感染螺对照组.结果 3种螺感染后第1周死亡数达高峰.感染率和死亡率与螺的种类及感染时间均无相关性.虫负荷与虫密度,福寿螺感染6、12及24 h均显著高于感染1 h的(P值均<0.05);铜锈环棱螺,感染24 h的均显著高于感染1、3、6及12 h的(P值均<0.05);中国圆田螺,感染1、3、6、12及24 h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福寿螺感染6、12及24 h的虫负荷均显著高于铜锈环棱螺和中国圆田螺(P值均<0.05).感染6、12及24 h,福寿螺及铜锈环棱螺虫密度均高于中国圆田螺(P值均<0.05).结论 3种螺对广州管圆线虫均易感并有较高的相容性,其中福寿螺的相容性较强.

  • 刚地弓形虫入侵细胞过程中细胞骨架和Ca2+浓度变化

    作者:李立伟;邵浙新;严杰

    目的 探讨弓形虫入侵不同类型细胞过程中胞内游离Ca2+浓度及细胞骨架的变化.方法 常规方法制备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悬液,分别感染吞噬性细胞(小鼠单核巨噬样细胞J774A.1)和非吞噬性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光学显微镜观察弓形虫感染情况及细胞骨架抑制剂秋水仙素、松胞菌素D对感染率的影响.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弓形虫速殖子入侵J774A.1、HUVEC过程中细胞微丝和微管变化.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弓形虫速殖子入侵过程中宿主细胞游离Ca2+浓度变化.结果 正常J774A.1胞内游离Ca2+浓度为102.0%±6.2%.弓形虫感染后2 min游离Ca2+浓度升高,测得荧光强度为305.2%±21.5%,感染后30~40 min高荧光强度为1219.7%±58.4%,显著高于基础值(P<0.01).而经磷脂酶C抑制剂U73122预处理的J774A.1,Ca2+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虫体入侵过程中J774A.1微丝结构发生凝集.微丝结构抑制剂松胞菌素D(P<0.01)和微管结构抑制剂秋水仙素(P<0.05)均可明显降低弓形虫感染率.弓形虫入侵HUVEC过程中Ca2+浓度变化不明显(P>0.05),宿主细胞微丝、微管结构亦无明显变化.松胞菌素D和秋水仙素对弓形虫入侵HUVEC的能力影响均较小(P>0.05).结论 弓形虫入侵吞噬性细胞J774A.1过程中胞内游离Ca2+浓度显著升高,细胞骨架微丝结构发生凝聚,而入侵非吞噬性细胞HUVEC过程中胞内游离Ca2+浓度和细胞骨架均无明显变化.

  • 北京市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调查

    作者:贾蕾;王小梅;马小燕;唐耀武;吴疆;贺雄;高贵华;韩庆英;彭涛;于海柱;王化勇

    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规定,于2002年6~10月对北京市5区(县)7 912人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 表明总感染率为2.9%,较1988~1989年第一次调查的总感染率(34.8%)明显下降(x2=3 227.45,P<0.05).表明肠道寄生虫感染已不是威胁北京市人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县)仍应重视预防控制工作.

  • 血吸虫性门脉纤维化及肝实质纤维化程度与门脉内径的关系

    作者:付晓;罗新松;侯循亚;贺宏斌;周杰;王媛园;何永康;Alain Dessein;李岳生

    在湖南省洞庭湖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以B超检测高频率暴露渔民的门脉及肝实质纤维化程度以及门脉内径,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表明血吸虫性门脉纤维化及肝实质纤维化程度与门脉内径大小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75和0.332,具有显著性意义.作者认为门脉内径可以作为评估血吸虫病患者肝损程度的指标.

  • ELISPOT检测HLA-A*0201转基因小鼠对恶性疟原虫红前期候选抗原的CTL应答

    作者:钱锋;张青锋;沈璐辉;潘卫庆

    用恶性疟原虫红前期多表位候选抗原PfCP-3tcl(含有1个HLA A*0201限制的CTL表位YLNKIQNSL)免疫人白细胞抗原复合体(HLA)A*0201(HLA-A*0201)转基因小鼠,再用鼠γ干扰素(IFN-γ)酶联免疫吸附斑点法(ELISPOT)检测该转基因小鼠特异性CTL应答,尝试在转基因实验动物中建立评价恶性疟原虫红前期候选抗原CTL应答的方法.结果 显示该候选抗原中含有的CTL表位在转基因小鼠体内激发出了特异性的CTL应答,表明该CTL表位在转基因小鼠体内能够正确地加工和递呈.

  • 寄生虫图片资料检索系统

    作者:陈海宁;郝志明;朱显因

    收集、整理、加工有关血吸虫、疟原虫、丝虫、钩虫、利什曼原虫等5种寄生虫历史图片及标本.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整理、分类、编码,建立图片数字化检索系统.共制作3 000余张1950~1990年各类寄生虫珍贵历史图片,涉及寄生虫形态、生活史、病理、诊断等学科,按照数字化管理模式要求初步建立了"寄生虫图片资料检索系统",并以网络版形式置于局域网上使用,同时制成CD-ROM光盘实现资源共享.

  • 白蛉栖性及其治理对策的研究进展

    作者:熊光华;金长发

    作者对我国传播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的4种重要白蛉媒介的生物学及生态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用于指导利什曼病白蛉媒介防制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即是对该项研究的全面总结.

  • 丝状噬菌体展示技术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

    作者:郭爱疆;才学鹏

    本文介绍丝状噬菌体展示技术及其在寄生虫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包括:①噬菌体展示技术概况,丝状噬菌体及其载体的优势;②构建寄生虫噬菌体抗体库、确定抗原决定簇、模拟抗原决定簇用于研制诊断试剂和疫苗等.

  • 结膜吸吮线虫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增贤;沈继龙;王红岩;Domenico Otranto

    本文对结膜吸吮线虫的生物学和致病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结膜吸吮线虫病的分布、该虫形态结构及生活史、致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等.

  • 无症状HIV感染者合并阿米巴肠病及阿米巴肝脓肿1例

    作者:程丹颖;韩宁;赵红心

    患者,男性,40岁,北京市人,公司业务员.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排稀便,每天2~4次,排便量中等,有时为暗红色.2个月前肝区不适,食欲下降,乏力、盗汗、体重减轻10kg.外院腹部B超检查及CT提示肝脏异常回声区,考虑肝右叶脓肿或囊肿继发感染,拟行肝穿刺引流术.

  • 婴幼儿重度感染缩小膜壳绦虫1例

    作者:张平;姚荣成;周本江

    1一般资料患儿,男性,1岁,体重10kg,云南省宣威市人.2005年11月15日,患儿腹泻5次,粪便呈蛋花样,每次都有白色虫体排出,虫体长短不一.将虫体标本先后送至宣威市、曲靖地区及云南省有关部门均未能确诊.之后送到昆明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鉴定.患儿共排虫15~20条,腹泻伴发热,体温38~39.5℃,血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皮肤创口感染蛙曼氏裂头蚴1例报告

    作者:张永年;陈韶红;常正山;李浩;陈海宁

    患者,男性,15岁,中学生,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人.主诉2005年7月14日右手小指第一指节背外皮肤被冰冻鱼刺扎破,隔天用针挑出残留在皮肤内的鱼刺后,即出现手指局部红肿热痛炎症反应.习用当地民间土方治疗,即在自家门前池塘捕捉活青蛙1只(体长约4 cm),解剖除去内脏,将蛙用布包扎在刺伤手指上外敷.1天后手指肿胀加重.后自采败酱草外敷10余天,隔天换1次草药,仍未好转.再捕捉2只活青蛙敷伤口,1天后伤口处不断流出黄白色脓液及2条白色条状物,当地县医院外科对肿胀手指切开引流,取出3条长约3cm的白色条状虫体.随后到上海2家医院诊治,均按一般外科感染处置,并口服消炎药.但手指肿胀消退不明显(图1A).患者携带的2条虫体于11月8日到本所进一步查治.

  • 人体尿内发现毛蠓幼虫1例

    作者:王新彩;刘润芳

    患者女性,39岁,湖北省天门市人,于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集贸市场经销服装.主诉1个月前,便后发现尿液中有活动小虫子,连续观察1周,确认每次排尿均排出虫体,少则几条、多则20余条.患者到医院检查,无泌尿系感染症状;妇科检查阴道、子宫、宫颈无异常.医生建议服用2片肠虫清,服药后2 d没再排虫,第3天又开始排虫.即于2005年7月2日送标本至本教研室鉴定.

  • 猪带绦虫TSO45W-4BX与猪CD58分子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联合表达

    作者:骆学农;郑亚东;窦永喜;侯俊琳;景志忠;才学鹏

    目的 以猪CD58为分子佐剂,将CD58基因与猪带绦虫疫苗候选抗原基因TSO45W-4BX联合表达,寻找新型抗猪囊尾蚴疫苗.方法 分别以重组质粒pGEM-4B和pGEM-CD58为模板,PCR扩增猪带绦虫TSO45W-4BX基因和猪CD58基因,将TSO45W-4BX与酶切处理的pGEX-4T-1定向连接,转化大肠埃希菌JM109,重组质粒经鉴定正确后,在其下游酶切插入CD58基因,PCR扩增和测序证明阅读框正确后,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达产物的免疫活性.结果 pGEX-4BX和pGEX-4BX/CD58分别表达Mr 41 000和Mr 69 000的融合蛋白,pGEX-4BX表达产物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而pGEX-4BX/CD58却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但两者都能被囊尾蚴病患者血清识别.结论 TSO45W-4BX与CD58基因联合表达,TSO45W-4BX仍具有免疫活性.

  • 从Giemsa染色的血膜中扩增间日疟原虫DNA方法探讨

    作者:肖方震;张山鹰;许龙善;黄江宏;谢汉国;欧阳榕

    目的 建立从Giemsa染色的血膜中提取疟原虫DNA的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Na2HPO4法和Chelex-100离子交换法,经过反复优化,提取血膜中的DNA,进行套式PCR扩增鉴定PvMSP-1等位基因型.结果 用Na2HPO4法和Chelex-100离子交换法分别提取40张不同类型的间日疟原虫阳性血膜DNA,未染色的厚血膜全部扩增出目的基因条带,而染色的薄血膜未能扩增出目的基因条带.两种方法均可检测红细胞间日疟原虫感染率≥0.01%的血涂片.结论 从多年保存的标准血膜中提取疟原虫DNA进行基因型鉴别是可行的.

  •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0~2004年载文、基金论文比和影响因子分析

    作者:盛慧锋;富秀兰;伯韦;胡亚青;戴菁

    对<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0~2004年刊载的论文和主要评价指标进行分析.5年共发表论文833篇,主要为论著(39.4%)、综述(9.1%)和实验报道(4.4%).核心著者群主要来自高等院校(53.4%)和疾病防治机构(29.4%).发表论文8篇以上的核心著者机构有20个,占总论文数的38.1%.基金论文比(平均0.50)和国际基金论文比(平均0.09)均稳中有升,2004年为近年来高,分别为0.52和0.07.国家基金项目、省部级基金项目和国际项目分别为29.9%、43.9%和20.4%.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分别从2000年的325和0.377上升至2004年的437和0.462,均在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本刊在该领域学术水平高,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影响.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