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중국미침습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8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122X
  • 国内刊号: 44-145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17
  • 曾用名: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王伟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的参数设置及调整

    作者:姜秀峰;周晓平;胡小吾;王来兴;曹依群;郝斌;倪宝英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术(DBS)术中、术后脉冲发生器的参数调整.方法回顾采用STN-DBS治疗的62例帕金森病病人的病历资料,对病人术中及术后刺激参数的调整进行分析.结果32例行单侧手术者均接受单极刺激;30例行双侧手术病人中,接受双侧双极刺激25例,双侧单极刺激2例,一侧单极刺激、另一侧双极刺激3例.7例触点调整均为上移.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双侧刺激优于单侧刺激.本组刺激参数为:电压双极1~4 V,单极1~3.5 V;脉宽60~120μs;频率180~190Hz.结论STN-DBS术后病人采用适当刺激参数可获得安全可靠的疗效,电压调整对PD症状控制作用明显,脉宽及频率的调整相对较少;双侧刺激效果更佳.

  • 脑功能区病变继发癫癎的外科治疗

    作者:李天栋;白红民;蒋晓星;任晓琳;王国良;高寒;李建亭;王伟民

    目的探讨脑功能区病变继发癫癎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重要功能区病变继发癫癎病人在术中全麻唤醒下应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及电刺激定位脑重要功能区,通过皮质脑电图及深部电极脑电图定位癫癎灶,采用神经导航或术中B超监测,行显微手术病变切除加扩大切除或热灼,术后常规应用抗癫癎药物.结果本组切除病变前均可记录到癫癎波;扩大切除后22例未再发现癫癎波,5例胶质瘤病人虽经多次皮质热灼仍可见偶发棘波,3例颞叶海绵状血管瘤病变切除(未加海马及杏仁核切除)后反复热灼仍可见少量棘波.术后癫癎疗效评价:Ⅰ级23例,Ⅱ级3例,Ⅲ级2例,Ⅳ级2例;总有效率86.7%.结论联合应用神经导航、术中超声技术、诱发电位及电刺激技术、皮质脑电图监测及微创技术等,切除引起癫癎的病变并同期切除和(或)热灼癫癎灶,对继发性癫癎极为有效.颞叶继发性癫癎应考虑同时进行前颞叶切除.

  • 内侧隔-斜角带核:阿片类药物精神依赖外科治疗的新靶点(附34例报告)

    作者:王克万;漆松涛;杨开军

    目的探讨单纯双侧内侧隔-斜角带核毁损对阿片类药物精神依赖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毁损双侧内侧隔-斜角带核后部治疗34例阿片类药物精神依赖病人,观察手术前后成瘾个体对药物的精神依赖和尼古丁依赖的变化情况,采用简明心理状况检查量表(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评价手术对记忆、情感的影响.结果随访12~18个月,精神依赖完全消除25例(73.5%),复吸9例.术后病人学习和记忆力无明显变化,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单纯内侧隔-斜角带核毁损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有效.

  • 定向伏隔核射频毁损戒毒的毁损情况与疗效关系探讨

    作者:王学廉;贺世明;衡立君;梁秦川;李江;王举磊;高国栋

    目的探讨定向伏隔核射频毁损术戒毒中毁损灶的位置、大小与疗效、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定向伏隔核射频毁损戒毒手术后随访期达1年以上的60例志愿者的病历资料,复查MRI,测量毁损灶中心平均坐标值及毁损灶的平均大小,参照Schaltenbrand-Bailey人脑标准图谱,探讨毁损灶的位置、大小与疗效、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失访2例(3.3%).疗效优27例(45.0%),良10例(16.7%),无效17例(28.3%),差4例(6.7%);总有效率61.7%,复吸率35.0%.伏隔核内有效靶点的平均坐标值分布趋势:x(6.5±0.5)mm,y(21.5±1.0)mm,z(-8.5±1.5)mm;佳毁损灶平均大小为8 mm×10 mm×6 mm,占整个伏隔核体积的1/3.中远期特异并发症包括顺行性遗忘、动机形成障碍10例,性欲减退1例,情感障碍1例,冲动行为1例,嗅觉迟钝1例;发生率为23.3%.结论定向伏隔核射频毁损戒毒的有效靶点位于伏隔核腹内侧的壳部,疗效及中远期特异并发症与毁损灶具体位置的设定及体积大小有关.毁损灶体积过小,导致手术无效;毁损灶偏离有效靶点,或毁损体积过大,均可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术后药物治疗的影响(附40例分析)

    作者:马羽;张建国;冯涛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病人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术后药物变化情况,探讨STN-DBS对帕金森病术后药物治疗的影响.方法对接受STN-DBS手术治疗的40例帕金森病病人手术前后的药物服用剂量、药物引起的相关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经6~49个月随访,多数病人在STN-DBS作用下因症状明显改善,于开机后的1~6个月间使用抗PD药物逐渐减量,终的选择剂量可维持2年以上.开机后5例不再服用相关药物,25例药物较术前平均减少60%,7例药物用量与术前相同,3例行单侧STN-DBS者术后药物用量增加.药物相关并发症因术后药物用量的减少而得到明显缓解.结论STN-DBS能够减少术后抗PD药物的用量,改善药物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 选择性胫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成人踝部痉挛状态(附73例分析)

    作者:于炎冰;张黎;徐晓利

    目的探讨选择性胫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成人踝部痉挛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成人97只足踝部痉挛状态病人的病历资料,均采用选择性胫神经分支部分(1/3~2/3)切断术.结果100%病人术后立即感踝部痉挛状态缓解,术后2周内步态功能改善率为100%.平均随访37个月,痉挛状态缓解率92.8%,步态改善率89.7%,生活质量提高率89.0%.术后发生小腿、足部感觉障碍12例,肌无力10例,随访期间均好转.结论选择性胫神经分支部分切断术治疗成人踝部痉挛状态安全有效.

  • 伏隔核毁损对MAP模型大鼠行为及脑内DA受体的影响

    作者:王晓峰;李拴德;刘建新;李鑫;张宏兵;王军;李加龙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伏隔核毁损对甲基苯丙胺(MAP)模型大鼠行为学及不同脑区多巴胺D2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手术组,每组各20只.经腹腔注射MAP制备精神分裂症模型,采用立体定向-直流电毁损伏隔核,观察大鼠刻板行为变化;并采用原位杂交法观察额叶、颞叶、边缘区及脑干部位的D2受体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刻板行为评分及各个脑区D2受体表达均显著性增加;与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大鼠刻板行为评分及各脑区DA受体阳性细胞数目均显著性减少.结论伏隔核毁损可能通过抑制MAP诱发的脑内D2表达亢进而改变其行为学异常.

  • 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唐忠;袁贤瑞;粟枫;姜维喜;罗端午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的家兔动物模型,为上矢状窦的外科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显微镜下暴露兔脑上矢状窦中1/3,用9-0无损伤显微缝合线结扎,同时结扎矢状窦两侧直径>0.8 mm的所有回流静脉.术后观察动物行为及脑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可引起家兔偏瘫、肌张力减低等神经功能障碍,但大多能长期存活.结扎后主要病理改变:神经元变性,神经细胞与胶质细胞水肿,线粒体结构模糊,内质网扩张及窦旁皮质组织水肿;均能逐渐恢复.结论家兔上矢状窦中l/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模型操作简单,易控制,稳定,重复性较好,病死率低,是比较理想的研究上矢状窦结扎的实验模型.

  • 胶质瘤中促血管生成素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意义

    作者:杨卫忠;罗望池;石松生;陈春美

    目的探讨胶质瘤促血管生成素(Ang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酶促链反应(RT-PCR)检测52例人脑胶质瘤中Ang2、VEGF基因的表达,同时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ng2蛋白的表达.结果50例脑胶质瘤表达Ang2 mRNA片段,52例脑胶质瘤表达VEGF mRNA片段.Ang2 mRNA与VEGF mRNA表达呈显著性正相关(r=0.816,P<0.01);高度恶性胶质瘤Ang2mRNA、VEGFmRNA表达均显著性高于低度恶性者(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ng2蛋白主要分布在高度恶性胶质瘤组织的瘤细胞和内皮细胞,而在低度恶性胶质瘤中呈低水平表达.结论Ang2与VEGF可能在胶质瘤血管生成中起协同性促进作用.

  •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颞叶癫癎的可行性研究进展

    作者:鲁明;钱若兵;傅先明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颞叶癫癎的研究近年来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大脑一定部位后癫癎模型动物的行为学、电生理、形态学改变等方面综述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颞叶癫癎的研究进展,以总结其可行性.

  • Galectin-3在脑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蒲建章;赵洪洋

    Galectin-3是一种多功能的β-半乳糖蛋白,在介导细胞黏附、促进增殖、抑制凋亡、促进血管形成和肿瘤侵袭与转移等方面发挥作用.Galectin-3在多种脑肿瘤表达且与肿瘤的细胞增殖、侵袭及恶性程度密切相关.Galectin-3可能是一种脑肿瘤恶性程度判断的标志及治疗靶点,本文即就Galectin-3的结构、分布、功能及其与脑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以期为脑肿瘤的基础研究和治疗提供依据.

  • 立体定向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治疗扭转痉挛

    作者:朱毓科;周晓平;刘洋;杨大祥

    目的评估脑立体定向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对扭转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MRI定位手术靶点,微电极脑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在术中对靶点进行功能确认,对16例扭转痉挛病人同时行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采用Burke扭转痉挛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手术疗效定量评估.结果病人术后全身各部位症状(包括四肢、躯干、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改善率分别为(27.5±6.8)%、(61.2±1.9)%、(71.3±6.5)%.结论应用立体定向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治疗扭转痉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主要并发症临床分析

    作者:陈登奎;庄进学;方宏洋;程宏伟;李海龙;薛峰;彭宗军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62例局麻下行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术后发生颅内血肿3例(0.45%),脑脊液切口漏2例(0.3%),术侧小脑水肿致非交通性脑积水1例(0.2%);及颅内低压症283例(42.7%),上下唇及口角庖疹268例(40.5%),发热82例(12.4%).结论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术后并发症,可大限度地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病死率.

  • 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并发症分析和处理

    作者:姜秀峰;周晓平;胡小吾;王来兴;曹依群;郝斌;倪宝英

    目的总结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并发症和防治措施.方法对72例PD行STN-DBS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5年,对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电极放置不准2例,胸部皮下积液5例,耳后导线接头处头皮破溃1例,胸部皮下感染1例;刺激相关并发症:肢体异动19例,感觉异常18例,情绪改变7例,睁眼困难3例,记忆轻度减退2例;硬件故障:脉冲发生器异常关闭2例,电池耗竭1例.全组无明显的致残性永久并发症发生.结论STN-DBS并发症较轻,处理得当可获得良好结果.

  • 癌症顽痛丘脑毁损止痛手术的并发症分析

    作者:项永生;陈善成;刘灵慧;杜天明;冯光

    目的探讨癌症顽痛丘脑毁损止痛手术的并发症和防治措施.方法对56例癌症顽痛病人行丘脑中央中核毁损止痛手术,对其术后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发生并发症20例,其中非特异性5例:颅内出血4例,肺部感染1例;特异性15例:嗜睡4例,偏瘫3例,尿失禁3例,构音障碍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感觉异常1例,呃逆1例.颅内大出血1例及肺部感染1例病人死亡,余并发症经止血、脱水、激素等治疗大多恢复.结论对癌症顽痛病人施行丘脑毁损手术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个体化设计靶点,实行精细的手术操作,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选择性多靶点毁损治疗难治性精神病(附56例报告)

    作者:张文德;吴勤奋;殷捷;周新红;郑玺;王建江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选择性多靶点毁损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对56例难治性精神病进行颅内多靶点射频毁损治疗.术后随访3~15个月,采用临床疗效总评定量表(CGI)简明精神病评定表(BPRS)、社会功能量表(SDSS)、阳性症状量表(SAPS)、韦氏智力量表(WISC)评价治疗效果.结果CGI评定为有效51例(91.1%);其中优8例,显著进步36例,进步7例;无变化5例.BPRS评分术前68.66±14.20,术后34.40±8.86;SAPS评分术前27.52±2.49,术后9.98±2.52;SDSS评分术前15.62±1.20,术后8.68±1.62,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WISC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结论立体定向技术微创、安全,是难治性精神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症状设计不同的靶点组合,对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有较大意义.

  • 应用钆喷酸葡胺对碘过敏者行脊髓血管造影1例

    作者:胡锦清;林东;沈建康;赵卫国;倪根荣

    目的总结采用磁共振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对1例碘过敏者行脊髓血管造影的经验.方法对l例有碘对比剂严重过敏史的高血供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病人,采用Gd-DTPA取代非离子型碘对比剂进行脊髓血管造影.结果Gd-DTPA脊髓造影示L1脊髓水平有一异常血管染色,供血动脉主要为左10肋间动脉和左L1动脉.图像与以往使用的碘对比剂相比略淡,但足以诊断.共使用约50mlGd-DTPA,病人无过敏反应,术后肾功能检查无异常.结论对碘有过敏的病人,可采用磁共振对比剂Gd-DTPA进行造影.

  • 脑深部电刺激与功能性疾病

    作者:张建国

    脑深部电刺激(DBS)是通过立体定向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脑内特定的靶点植入刺激电极进行高频电刺激,从而改变相应核团兴奋性,以达到改善帕金森病(PD)症状、控制癫癎发作、缓解疼痛等的一种神经外科新疗法,现已成为治疗神经外科功能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过去的几年间,DBS技术在国内外逐渐发展、成熟,其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公认.

  • 精神疾病的外科治疗

    作者:孙伯民

    精神病的外科治疗已有70多年历史,这曾引起精神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及医学伦理界的极大兴趣,可以说在临床医学中还没有其他任何治疗象精神病的外科治疗一样引起过如此多的热情、争论及误会.精神病的外科治疗曾获得过诺贝尔奖(1949年),但至20世纪中期,滥用前额叶切开术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使精神病的外科治疗充满了争议,以后随着氯丙嗪的问世,精神病的外科治疗一度急剧减少.近十几年来,神经科学研究(特别是脑功能研究)的突飞猛进,使我们对一些精神疾病有了更深的了解;不断发展的神经生物学证据也为精神病的手术提供了手术理由,如强迫症、抑郁症病人脑内特定区域存在葡萄糖代谢改变.神经影像、立体定向手术设备和微创或无创手术方式的发展,使得精神外科手术更加精确,损伤更小,几乎无手术死亡病例.近几十年来,手术治疗强迫症和抑郁症的显著疗效成为难治性病人的后选择,使得全世界范围内对精神外科治疗又产生了新的兴趣.特别是脑深部电刺激(DBS)在治疗运动障碍病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在精神疾病的外科治疗上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使精神外科治疗具有可逆性及微创性,且治疗因人而异,从而成为精神外科治疗复兴的里程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