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중화의학유전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9406
  • 国内刊号: 51-137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2-163
  • 曾用名: 遗传与疾病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张思仲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45,XX,ter(14;15)(q10;q10)伴生殖器发育异常一例

    作者:肖松舒;薛敏

    患者女,23岁,因无月经来潮入院.患者曾于19岁时在当地医院行人工周期治疗3个月,仍无月经来潮,亦无周期性下腹痛.曾有性生活史,因性交困难而中止.患者父母体健,非近亲婚配,其母孕期无放射及有害化学物质接触史,孕早期曾感冒发热过一次,未曾服药,孕期未用过保胎药.家族中无遗传病及传染病史.

  • 50对自然流产史夫妇染色体分析

    作者:巫新春;曹云霞;丛林;魏兆莲;周平;赵济华;李芬;章志国;叶四云

    自然流产多数是由胚胎染色体的异常所造成的.对于偶发的自然流产,60%有染色体异常,而复发性流产约有30%~60%的胚胎染色体异常.胚胎染色体异常可以由遗传因素引起,也可由环境因素所致.所以,临床上对于有自然流产史的夫妇进行染色体检查是必要的.我们对50对有自然流产史的夫妇染色体进行检查,报告如下.

  • 超大环的13号环状染色体综合征一例

    作者:叶志纯;赵蕊;祝兴元;贺新玉;张洁

    患儿男,6个月,因"间发抽搐6个月"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患儿系G3P2,出生体重3.4 kg,生后青紫,哭声较小.生后数日即发现其双下肢"抽动",每次抽动7~8下,2~3次/天,无意识改变,不伴颜面发绀,2~3个月后其抽搐形式转变为全身用力样抽动,伴头偏向一侧,目光稍呆滞,持续10秒左右自行缓解,多可达5~6次/天,但均不伴发热.查体:体重6 kg,身高60 cm,神清,对外界反应迟滞,视听反应差,头围37 cm,前囟已闭,双眼距增宽,眼裂小,鼻梁低平,双耳垂偏大,腹平软,肝脾肋下未扪及.

  • 频谱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诊断部分22三体一例

    作者:裘俭;沈敏;吴明远;吕时铭

    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技术能诊断绝大多数染色体疾病,但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也存在一些诊断的盲区,如对一些marker染色体、复杂易位或微小易位、缺失异常就无法用常规的G带或者R带来诊断.

  • 绒毛培养法检出20三体一例

    作者:潘敏;胡舜妍;易翠兴;廖灿

    患者女,37岁,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5年5月14日,曾于2005年6月25日、7月13日及7月21日先后3次行超声检查显示:宫内妊娠,未见明显胎心搏动.胚胎未随停经时间的增长而相应发育,考虑胚胎已停止发育,来我院遗传门诊就诊,要求查明自然流产原因.

  • 染色体异常核型二个家系四例

    作者:宋欣;金志刚

    家系1 先证者,男,32岁,结婚8年,因其儿子染色体核型异常来院检查.平素体健,表型、智力均正常,无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否认有家族性遗传病史,夫妇非近亲婚配,妻子无流产史,孕期无患病及有害物质接触史.常规外周血染色体G带检查, 其核型为46,XY,dup(9)(pter→ p11∷q13→q10→qter).妻子染色体核型正常.

  • 45,XO/46,X,dup(X)q12-22嵌合体一例

    作者:温莉娟;孟昭彦;刘利明;张玫;石福彦;侯鹏

    患者女,34岁,已婚.因原发闭经及婚后不孕就诊.患者为第3胎足月顺产,母亲孕时36岁,父亲35岁,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史,哥、姐表型正常.查体:表型正常,智力一般,心理障碍.发际低,身高163 cm,体重72 kg,乳房大小发育尚可,乳头较小,乳间距较宽,未见腋毛.妇科检查:外阴幼稚型,阴毛稀少,阴道短.B超检查:盆腔内未见卵巢,子宫2.5 cm×2.5 cm×2.2 cm.

  • 江西地区1090例先天愚型的染色体分析

    作者:张晓珍;霍晓春;余继英;钟立群;饶兆英

    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又称先天愚型,是小儿智能发育不全常见的一种临床类型,也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染色体异常综合征.我们对1090例经染色体分析确诊的先天愚型进行核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 两例唐氏综合征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作者:章瑜;朱依敏;黄荷凤

    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DS)又名先天愚型或21三体综合征,是人类发现早、常见的常染色体畸变疾病.其主要特征为严重智力障碍、特殊面容、体格发育落后,并常伴有多发畸形.由于唐氏综合征无法治疗,因此,及早在产前发现、阻止其出生,是产前诊断的重要任务.

  • 12q部分三体综合征二例

    作者:李红妩

    患儿女,新生儿.系第1胎,孕42周顺产,Apgar评分8分-9分-9分(1 min-5 min-10 min),羊水混浊Ⅲ°.查体:出生体重2315 g.身长45 cm,头围32 cm,胸围31 cm.前额凸,眼距宽,眼裂小,鼻梁扁,小颌,后颈赘皮,躯体前屈,不能仰卧,双上肢、双下肢屈曲,被动活动不能完全伸展,双下肢交叉呈剪刀步态状,双手通贯手.

  • 46,XX,t(6;7)伴习惯性流产一例

    作者:贾颐舫;吴爱华;邱毅;张渝

    患者女,36岁,结婚4年,怀孕4次,均在孕60天左右流产.查体:身高158 cm,体重52 kg,智力正常.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发育正常,宫颈光滑、子宫大小正常、无压痛,双侧附件未扪及异常.

  • 家族性10号与21号染色体易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作者:王军荣;刘志婷;关宝杰

    相互易位在各号染色体间均可发生,新生儿的发病频率约1‰~2‰,相互易位仅有位置的改变,没有可见的染色体片段的增减时称为平衡易位,它通常没有明显的遗传效应,然而平衡易位的携带者与正常人婚后生育的子女中,却有可能得到一条衍生的异常染色体,导致某一易位节段的增多(部分三体)或部分(部分单体)减少,并产生相应的临床效应.

  •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与流产、不孕不育关系的探讨

    作者:潘倩莹;孙筱放;孔舒;郑育红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结构异常,关于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是否有遗传效应,至今仍有争议,一般认为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可能是一种正常的多态性现象.而近年来,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具有遗传效应的报道日渐增多,为探讨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细胞遗传效应,我们对2803例有不孕不育或流产史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 46,XX,inv(6)(p23;q23)一例

    作者:邢江涛;李刚荣;孙丽;张玉娜

    患者女,25岁,结婚2年,早期自然流产2次.患者月经正常,妇科检查:子宫、附件正常.患者夫妇表型智力正常,非近亲结婚.细胞遗传学检查: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分析,患者核型为:46,XX,inv(6)(pter→p23∷q23→p23∷q23→qter).其夫核型正常,家系其他成员未作染色体检查.

  • 46,XX,t(3;6)(q23;p24)伴习惯性流产一例

    作者:何吉娟

    患者女,26岁,结婚4年,怀孕3胎,均于孕1~2月自然流产.妇科检查正常,夫妻双方体健,无药物及毒物接触史,表型、智力正常,非近亲结婚.细胞遗传学检查:外周血培养、制片、G显带分析,患者核型为46,XX,t(3;6)(3pter→3q23∷6p24∷→6pter;6qter→6p24∷3q23→3qter).丈夫染色体核型正常.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无不良生育史.有兄长2人均已婚,并生育正常子女.

  • 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三例

    作者:常东;曲颖波;张红秀

    例1 男,25岁,婚后2年妻子未孕.男性第2性征欠佳,无胡须及腋毛.细胞遗传学检查:取外周血常规制备染色体,G显带,观察20个中期分裂相,核型分析10个.染色体核型为:48,XXYY.

  • 染色体显带分析结合荧光原位杂交进行产前诊断

    作者:李立;谭跃球;李麓芸;卢光琇

    染色体病是引起先天异常的重要原因,在妊娠期取胎儿脐血做染色体核型分析,可发现染色体异常的胎儿,避免这些胎儿出生.我们应用显带分析结合荧光原位杂交产前诊断一例胎儿染色体异常.

  • 嵌合型18三体一例

    作者:陆小;樊卫民;冯云;黄晓燕

    患者男,32岁,因结婚3年不育来我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患者夫妇结婚3年余,性生活正常.患者半年前于外院检查精液,示严重少弱精伴精索静脉曲张,并行精索静脉曲张术后治疗无效.查体:身高168 cm,体重60 kg,一般情况好,外观、表型正常,无面部或肢体的明显不对称,亦无脊柱畸形和色素斑表现,第二性征、外生殖器发育正常.

  • 一例治疗相关性白血病染色体异常核型

    作者:刘基铎;刘光平;沈云;何惠;彭智

    患者女,56岁,因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48个月,发现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月及腰背部肿物于2005年3月9日入院.患者于2001年3月经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临床特征确诊APL,当时骨髓染色体核型为:46,XX,t(15;17)(q22;q12).

  • 46,XY,t(13;20) 伴自然流产

    作者:张万兴;李玲;胡少华;罗文华

    患者男,26岁.其妻自然流产3次,现怀孕80多天阴道流血,B超显示胚胎停止发育而就诊.查体:身高168 cm,体重59 kg.表型及智力正常.细胞遗传学检查,分别抽取患者夫妇外周血进行细胞培养,G显带分析.患者核型为46,XY,t(13;20) (13pter→13q22∷20q13→20pter;20pter→20q13∷13q22→13pter).其妻核型正常.

  • 汉族人群caspase10基因中存在一个新的微卫星位点

    作者:叶月芳;周韧;毛峥嵘;张伟

    目的检测汉族人群caspase10基因(CASP10)编码区外显子及剪接区域的多态性位点,研究CASP10基因与多基因复杂疾病的关联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PLC)、直接测序及克隆测序技术检测CASP10基因第9外显子及其部分侧翼序列.结果 CASP10基因第9外显子在本人群70例血样本中未检测到存在于其他人群中已知的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但初步发现在第8内含子中靠近第9外显子处存在连续重复的单核苷酸T,且T的数目在不同的个体中存在差异.测序分析显示该处为一单核苷酸重复序列,提示该位点为一单核苷酸重复微卫星位点.经比较现存的基因组数据库,先前未有类似报道.进一步采用高保真酶扩增及测序都证实同样结果.用DHPLC法检测了70例浙江汉族人群血样本,结果均呈杂合状态,暂命名为IVS8-13(T)n.结论我们的结果提示汉族人群中该位点为一杂合度较高的单核苷酸重复的微卫星位点.这一结果与NCBI的dbSNP数据库中公布的该位点为一缺失型的SNP不同,提示这一位点的遗传差异可能与种族相关.汉族人群CASP10基因中存在的这个微卫星的意义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 人类XBP1基因5′上游DNA序列的转录激活功能分析

    作者:郭风劲;成海恩;易发平;彭惠民;宋方洲

    目的分析人类转录因子X-盒结合蛋白1(X-box binding protein Ⅰ,XBP1)基因启动子在不同细胞系中转录活性的差别,研究其转录调控机制. 方法在对XBP1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设计6种XBP1启动子缺失突变体,分别包括XBP1基因5′上游-1039~66 bp、-859~66 bp、-623~66 bp、-351~66 bp,-227~66 bp、-227~-45 bp,针对每一种缺失突变体构建相应的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hloramphenicol acetyltansferase, CAT)报告基因载体,再分别瞬时转染K562、HepG2、NIH-3T3和L02细胞,应用报告基因CAT瞬时表达系统,检测XBP1每一种缺失突变体在K562、HepG2、NIH-3T3和L02 4种不同细胞中的活性差异,并进一步确定XBP1基因启动子的具体调节部位. 结果成功获得XBP1基因启动子6种缺失突变体的正确克隆和6种相应的报告基因载体p1-XBP1p,p2-XBP1p, p3-XBP1p, p4-XBP1p, p5-XBP1p, p6-XBP1p,每一种报告基因转染K562、HepG2、NIH-3T3和L02 4种不同细胞系后,p4-XBP1p和p5-XBP1p在K562、HepG2细胞中的转录活性均高于其它报告载澹琾5-XBP1p在HepG2细胞中转录活性高;而6种报告基因载体在NIH-3T3小鼠成纤维细胞中不具有转录活性. 结论 XBP1基因的转录激活能力在不同细胞中有所差异,其表达活性具有一定的细胞类型特异性,与细胞类型和细胞状态密切相关;XBP1基因启动子的-227~66 bp区域是该启动子的核心部位,而且核心启动子区包括ATG翻译起始密码子的下游部位,这一部位是转录活性的重要部位,一旦缺失,XBP1基因启动子会丧失活性.

  • α-synuclein基因过度表达诱导HEK293细胞α-synuclein蛋白病理性积聚

    作者:陈涛;唐北沙;廖小平;严新翔;张如旭;张玉虎;汤建光;曹立;郭纪锋;李静

    目的观察α-synuclein过度表达诱导HEK293细胞α-synuclein蛋白病理性积聚的作用. 方法将消除终止密码子α-synuclein基因扩增产物连入pGEM T-easy载体,DNA测序证实后亚克隆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pEGFP-N1质粒,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重组质粒.采用脂质2000将野生型α-synuclein-EGFP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K293细胞,48 h后采用Axiovert200型倒置荧光显微镜、荧光免疫细胞化学观察其在细胞内的表达,HE染色观察细胞胞浆内嗜酸性小体的形成. 结果消除终止密码子的扩增序列经测序证实并亚克隆入pEGFP-N1质粒后,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质粒大小、酶切位点上均符合实验设计.将野生型α-synuclein-EGFP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K293细胞,48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波长488nm蓝色激发光下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其中某些细胞出现绿色荧光物质积聚;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 EGFP阳性细胞同时也表现为a-synuclein免疫反应阳性,某些细胞胞浆内可见α-synuclein免疫阳性产物聚集;HE结果发现一些细胞胞浆内出现圆形的嗜酸性小体形成,约占细胞总数的10.8%.结论野生型α-synuclein基因过表达可诱导α-synuclein蛋白在HEK293细胞内积聚,胞浆内嗜酸性小体形成.

  • 新的HLA-DRB1等位基因DRB1*1212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作者:朱发明;章伟;吕沁风;何吉;王炜;韩浙东;严力行

    目的验证一个新的HLA等位基因HLA-DRB1*1212的序列. 方法采用盐析法抽提样本基因组DNA,利用HLA-DRB1组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先证者HLA-DRB1等位基因的第2外显子,PCR产物经割胶回收后进行测序分析,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方法验证测序发现突变点.结果先证者有两个HLA-DRB1等位基因,其中一个为HLA-DRB1*090102,另一个HLA-DRB1等位基因,经BLAST验证为新的等位基因,新的等位基因序列已递交GenBank(AY899825).与接近的DRB1*120101等位基因序列相比,新的等位基因仅在第2外显子上有1个核苷酸不同,即第199位A→C,导致第67位氨基酸Ile→Leu. 结论该等位基因为新的HLA-DRB1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DRB1*1212.

  • 声门上喉癌的染色体异常和重要相关基因的研究

    作者:富伟能;尚超;黄带发;徐振明;孙兴和;孙开来

    目的筛查声门上喉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相关的异常染色体和重要基因. 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分析喉声门上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ncer, LSC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DNA拷贝数的差异.应用cDNA芯片结合聚类分析研究喉声门上癌癌旁组织、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 CGH结果表明每例喉癌平均涉及12.9个染色体的异常,其中出现高频率扩增的染色体区集中在3q15-21 (14/18)、5p12-13 (11/18)、8q22-24 (6/18)、11q12-13 (8/18)、15q21-23 (7/18) and 18p11 (8/18),而高频率缺失的染色体区集中在1p13-21 (8/18)、3p21-23 (14/18)、5q21-22 (14/18)、9p12-pter (11/18) and 13q21-31 (8/18).聚类分析将表达差异的基因分为3组.表达差异在5倍以上的基因12个,在由癌旁至癌阶段、癌至转移阶段均存在表达异常的基因3个.这15个重要基因是喉癌新的相关基因,其中4个基因cytochrome C oxidase Ⅴa, PPBP, EPHX2 andPON1与喉癌相关性的研究未见报道,而且,SH3GL2位于高频率缺失的染色体区9p12-pter.结论我们发现的特异染色体区和重要基因将为喉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 广东汉族人群HLA-B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李焱;汤雪薇;吴洁莹;袁思敏;杨昕;黄以宁;廖灿

    目的调查广东汉族人群HLA-B位点基因多态性,比较不同人群HLA-B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特征. 方法应用测序技术测定562名广东汉族人HLA-B位点第2、3、4外显子序列,比对数据库得到分型结果,计算HLA-B等位基因频率并与不同人群进行比较. 结果共检测到59种HLA-B等位基因,其中6种等位基因频率≥5%,分别是HLA-B*4601(14.5%),HLA-B*400101(14.4%),HLA-B*1502(11.5%),HLA-B*1301(8.6%),HLA-B*5801(8.1%)和HLA-B*380201(6.4%).这6种等位基因的等位基因频率合计为63.5%.同时,检测到30种等位基因频率<0.5%的HLA-B等位基因,这30种等位基因的等位基因频率合计为4.9%.广东汉族人群HLA-B等位基因频率总体分布与中国香港华人、新加坡华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日本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析了HLA-B基因在广东汉族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提供了较完整的HLA-B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资料,为遗传学及疾病相关性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 两个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分析

    作者:高德轩;曹庆伟;丁克家;赵跃然;王来成;牛志宏;吕家驹

    目的研究中国人多囊肾病基因1(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1 gene, PKD1)突变的特点,检测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25例多囊肾患者,正常对照16名,扩增PKD1基因的第44、45外显子幕蚱危?性梯度凝胶电泳突变检测系统进行初筛,然后测序.结果发现1个移码突变(12431delCT)、1个无义突变(C12217T)、1个多态性(A50747C),突变检测率为8%(2/25).结论检测到2个新的可能的致病突变:1个移码突变(12431delCT)、1个无义突变(C12217T).

  • 中国上海家族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

    作者:宋传贵;胡震;袁文涛;狄根红;沈镇宙;黄薇;邵志敏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研究对象来自35个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家系,家系中至少有一个一级亲属乳腺癌患病史.共35例患者,其中13例发病年龄≤40岁.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BRCA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突变分析先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进行筛查,之后进行DNA直接测序证实.结果在BRCA1基因中发现有4个突变位点,其中2个为新发现位点--拼接点突变(IVS17-1G>T; IVS21+1G>C);另两个为已报道的致病突变位点--移码突变(1100delAT;5640delA).BRCA2基因的1个致病突变位点位于11号外显子上,为移码突变(5802delAATT).另外,共发现有12个新的单核苷重复多态位点,都未引起氨基酸编码改变;其中,8个在BRCA1基因上,4个在BRCA2基因上.在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突变频率(11.4%)高于BRCA2基因(2.9%).结论新发现的2个BRCA1基因的拼接点突变可能是中国上海人群家族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在我国上海地区人群中,BRCA1基因突变起着比BRCA2基因更大的作用;该研究丰富了中国人群中BRCA基因的突变谱,并为未来的临床基因检测提供了筛查模式.

  • 中国人CHRNA4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作者:张丽梅;陈彪;冯秀丽;董秀敏;王维治

    目的对中国人神经型烟碱性胆碱能受体alpha4亚单位(CHRNA4)全基因进行扫描,检测CHRNA4基因多态位点及基因变异频率.方法随机抽取100名北京地区流行病学调查老年人和10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从2000年至2002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中随机抽取),用PCR扩增CHRNA4的6个外显子及邻近内含子区.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检测CHRNA4的多态位点,测序确定变异的碱基,统计各多态位点基因频率.结果检测出10个CHRNA4多态性位点,420C/T (0.873/0.127), 870C/T (0.828/0.172), 1440A/C (0.858/0.142), 1860C/T(0.738/0.262), 1890C/T (0.605/0.395),第5内含子+14T/C (0.553/0.447),第2内含子+22G/A(0.873/0.127)与以往报道相同(GenBank NM00074).新发现3个多态位点,第3内含子+182 Del 22 bp (0.813/0.187),1758C/T和1809C/T.帕金森病组第3内含子+182 Del 22 bp缺失变异频率(0.235)高于对照组(0.140)(P=0.015).结论 CHRNA4是高度多态的基因,多态位点多在第5外显子.帕金森病患者第3内含子+182 Del 22 bp缺失变异者多.

  • Gcn5基因shRNA的载体构建及其对干细胞分化中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干扰作用

    作者:朱静;王应雄;张晓萍;王金菊;张小飞;田杰

    目的构建组蛋白乙酰化酶转录辅激活酶Gcn5基因表达的干扰 shRNA质粒并初步检测其性质,为研究干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乙酰化修饰所起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 方法选择7条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关键因子Gcn5基因片段,用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GFP)基因的pGenesil-1作为载体,构建相应7个shRNA质粒.脂质体共转染5-氮杂胞苷 (5-azacytidine, 5-aza)诱导的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利用乙酰化酶特异性抗体Gcn5(H75)对转染细胞进行免疫化学检测,荧光显微镜图象分析系统,记数细胞,在同视野中记数转染阳性细胞以及干扰的阳性细胞,初步计算出其转染率和干扰效率.结果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DNA序列分析,重组质粒shRNA与设计相吻合;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发现转染阴性对照HK的细胞显现"饱满核",乙酰化作用蛋白表达明显;转染shRNA质粒的细胞呈现十分明显表达减弱的"淡染核"或不表达的"空洞核",转染率和干扰效率分别为93.7%和46.6%.结论构建的shRNA质粒能够达到干扰乙酰化作用的目的,为深入研究乙酰化作用奠定了一定的试验基础.

  • MLH1、MSH2基因 mRNA突变分析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基因诊断

    作者:王朝夫;周晓燕;张太明;孙孟红;徐烨;施达仁

    目的检测胚系MLH1和MSH2基因mRNA突变,确立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家系.方法收集符合Amsterdam标准Ⅱ的12个家系14名家庭成员外周血,用特异引物和耐热性逆转录酶特异地逆转录MLH1和MSH2的RNA;利用长模板PCR扩增酶扩增逆转录产物(cDNA);测序分析扩增产物.提取外周血的DNA,设计与利用上述方法检测出突变对应外显子的特异性引物,利用Taq DNA聚合酶扩增测序,以检测上述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利用基于外周血mRNA的方法,在6个家系中检出6个胚系突变,4个MLH1突变和2个MSH2突变,MLH1突变分别位于第8、12、16和第19外显子;MSH2突变分别位于第1和第2外显子.利用基于外周血DNA的方法,上述突变均在MLH1和MSH2相应的外显子中得到验证.突变类型为4个错义突变、1个同义突变和1个非编码区突变;其中5个突变国际上尚未报道; 6个突变中有5个为病理性,分布于5个不同家系,该5个家系被确诊为HNPCC家系.结论基于外周血MLH1和MSH2 mRNA异常的检测能确诊HNPCC家系;该方法敏感、省时、节约成本.

  • K562细胞VEGF基因表达下调后的基因表达谱改变

    作者:许文林;沈慧玲;吴朝阳;唐华容;王法春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基因VEGF表达下调对白血病K562细胞株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抗VEGF发夹状核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RZ转染白血病细胞株K562、G418抗性筛选获得阳性克隆;抽提基因组DNA,用PCR方法验证核酶基因已转入K562细胞;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反应检测白血病细胞中VEGF 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改变;应用cDNA微阵列技术检测VEGF基因表达下调对白血病K562细胞株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并用逆转录PCR验证PCNA、GSN基因的表达改变.结果抗VEGF发夹状核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RZ转入白血病细胞株K562、G418筛选两周获得阳性克隆,PCR检测证实核酶基因整合入白血病细胞基因组DNA;与K562及K562/PC细胞(转染空质粒的K562细胞)相比,转染VEGF核酶基因的K562/RZ细胞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芯片中共有表达差异的基因191条,包括周期相关基因、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癌基因以及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等基因,其中104条表达下调,87条表达上调.逆转录PCR证实GSN基因表达上调,PCNA基因表达下调.结论 VEGF基因表达下调能引起白血病K562细胞株基因表达谱的改变,这些基因的改变可能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物学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

    作者:夏海龙;陈丽娟;陈冰;金晓龙;陈赛娟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探讨DLBCL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技术对24例DLBCL患者的全基因组遗传物质的扩增/缺失进行检测,分析CGH检测结果与DLBCL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 24例DLBCL中62.5%病例发生染色体水平的扩增/缺失,20.8%病例发生累及6q的缺失,16.7%病例发生累及18q扩增;CGH检测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CGH异常组患者Ann arbor分期多为Ⅱ~Ⅳ期,出现全身症状的几率较高,治疗疗效较差,生存期较短,但两组结果外累及发生几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基因组水平发生的遗传物质扩增/缺失是DLBCL常见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6q15-21缺失和18q11-ter扩增是DLBCL非随机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CGH检测异常是DLBCL不良临床过程和预后标志.

  • 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一例

    作者:李熙鸿

    患儿男,69天.因"全身散在瘀点、瘀斑5天"入院.5天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散在瘀点、瘀斑,在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7×109/L,中性粒细胞58%,淋巴细胞42%,血红蛋白134 g/L,血小板计数86×109/L,当地医院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维生素K1及止血敏等5天,病情无好转,仍出现新的瘀点、瘀斑,故转入我院.患儿为纯母乳喂养.父母非近亲结婚.家系中无类似疾病史.

  • Marie Unna型遗传性毛发稀少一家系

    作者:刘斌;范雪莉

    先证者男,25岁,因头皮毛发脱落10余年来我科就诊.自述其毛发在12岁以前与常人无明显区别,之后逐渐开始脱落,服用多种药物和中草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而进行性发展至整个头皮.眉毛、睫毛和胡须渐受累.患者为足月顺产.查体未发现骨骼和牙齿发育的异常,无明显智力障碍.皮肤专科检查发现整个头皮毛发稀少、细且轻度卷曲(图1),其他长毛部位毛发稀疏,余无异常发现.头皮组织学检查发现,表皮大致正常, 真皮中可见毛囊数目明显减少,汗腺数目和分布基本正常,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真表皮均未见明显萎缩, 皮下脂肪层未见异常.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G显带分析显示有高频率的染色体畸变,表现为15号染色体短臂加长(15p+,100%),1号染色体次缢痕着色加深(1h+,100%).

  • 九个普-杰二氏综合征家系结肠息肉癌变

    作者:朱铁雁;康连春;苏志良;何爱泽

    普-杰二氏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又称黑斑息肉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1997年国外用染色体荧光染色法将PJS胚系基因定位于19p13.3,该基因称为STKⅡ,编码丝苏氨酸激酶,本病以口周、肛周、趾指末端黑斑合并消化道息肉为特点.我们以来我院诊治的先证者为线索,追踪9个PJS家系,并对其息肉癌变进行了调查.

  • 早发性帕金森病两家系六例

    作者:徐严明;彭建;张卓伯;姜晓锋;何柳;席静;刘凌

    家系1 先证者,男,31岁.因"肢体僵硬、运动迟缓8年"于2005年7月来诊.患者8年前出现右侧肢体僵硬,活动不灵活、缓慢,时任报务员,右手僵硬、活动不灵活,发报动作迟缓,难以完成日常工作,遂开始使用左手发报.当时行走右脚经常拖步,速度慢.7年前左侧肢体受累,行走时不协调,双侧上肢缺少摆动,站立时身体向前屈曲,行走时起步困难,小碎步.

  • 颅裂并脑膜脑膨出一家系

    作者:赵秀鹤;迟兆富;赵玉英;焉传祝

    先证者(Ⅲ1) 女,49岁.因"双手发凉、发麻6年,双足发凉、发麻半年,加重1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育有1子1女.查体:表型、智力正常.顶枕部皮肤呈脐样,约3 cm×3 cm大小,中心部位压之有骨缺陷感.神经系统检查:颅神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双侧等叩(++),双病理征(-),共济运动正常,四肢末端痛觉减退.以"雷诺综合征"收入院.辅助检查:颅脑CT示"先天性枕骨部分缺损并脑膜膨出,左侧豆状核梗塞灶";磁共振示"双基底节缺血灶(少许),顶枕部脑膜膨出".风湿系列检查示抗SSB抗体(+),ANA(+),泪腺分泌试验(schirmer试验)(+).按"干燥综合征"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 伴有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一家系

    作者:刘尊敬;杨期东;刘运海;黄青;刘卫平;游咏;张岳峰;汤青平

    先证者男, 42岁,因"右侧肢体无力1年余"于2005年4月8日就诊于我院门诊.患者于2004年3月20号晨醒后感右侧肢体无力,讲话不清楚,无饮水呛咳.在当地医院诊断脑梗死,给予疏血通等治疗,于发病第6天完全恢复正常,其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和中药3个月.

  • 先天性指(趾)畸形一家系三例

    作者:张德峰;高健;朱俊真;余小平;郝玉宾;郭文潮

    先证者男,10岁.因走路困难来院就诊.查体:智力及语言正常,双手只有拇指、无名指、小指,右手无名指与小指并指.双脚只有拇趾,其余四指并趾.染色体检查正常.根据上述体征诊断为先天性指(趾)畸形.家系调查:3代中有3人发病,分别是先证者和其外祖父、表妹,其外祖父左手食指和中指并指,其表妹左手无名指指尖裂指.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一家系四例

    作者:吴宏涛;周东;鄢波;何俐

    先证者(Ⅱ3) 女,58岁. 因"双眼睑下垂25年"来院就诊.患者25年前渐出现双眼睑同时下垂,后逐年加重.无晨轻暮重,无活动后加重,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无口角歪斜、四肢无力.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一家系五例

    作者:彭蓉;吴妍;袁光固

    先证者(Ⅲ9)女,23岁,藏族,因"双下肢僵硬无力11年,进行性加重伴不能行走10年"就诊.

  • 马凡氏综合征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一例

    作者:赵玉娟;于汉力;王银燕

    患者男,37岁,因活动突发剧烈胸、背、腹、腰部疼痛10天入院.疼痛自胸部开始,逐渐延伸至下腹部,伴呼吸困难.其母年轻时猝死,死因不详.查体:脉搏128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28/23 mmHg,瘦长体形,身高1.80 m,端坐呼吸,视力正常,口唇发绀,颈动脉搏动明显,双肺散在干罗音,双肺底湿罗音.

  • 血红蛋白H病合并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一例

    作者:张水生;刘秋莲;陈世林;王晓莉;胡友长;刘光金;程怿

    患者女,26岁,未婚.因反复头昏、乏力,巩膜黄染20余年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84次/分钟,呼吸21次/分钟,BP 105/70 mmHg,神志清楚,发育正常,营养较差,慢性贫血面容.皮肤未见出血点、皮疹,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无口罗音.腹软,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1.5 cm.无传染病、放射线密切接触史.

  • 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癫痫两家系

    作者:唐章龙;王旭;刘静宇;李益妹;刘木根

    家系1 先证者(Ⅲ8) 女,15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发作四肢抽搐,跌倒,两眼上翻,口吐白沫,发作持续10分钟左右,发作时意识丧失,醒后不能回忆发作经过,但倒地时颜面擦伤感觉疼痛,同时口述心里难受.一个月后再发,症状类似.检查:智力、发育正常,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脑电图显示a节律失调,过度换气出现2.5~3.5 C/S高波幅尖、棘慢波,以额、颞为甚,持续20 s左右.

  • 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大家系

    作者:王旭;崔欣;郭建立;刘静宇;王擎

    先证者(Ⅴ6) 女,32岁.3岁开始发现夜晚不能辨别物体,渐进性视力下降20多年,自述生第2个孩子后发现视力严重下降.1年前入院检查,发现双眼视力均为0.06,不能矫正,视野缩小.

  • 湖北汉族人群TIM-3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哮喘的相关性

    作者:张才成;吴健民;崔天盆;王平;潘世秀

    目的分析湖北地区汉族人群T细胞免疫球蛋白域粘蛋白域蛋白-3(T cells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3,TIM-3)启动子区-1541 C/T和-574 G/T单核苷酸多态性,探讨其与支气管哮喘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湖北地区153例哮喘患者和130名健康者TIM-3启动子区-1541 C/T和-574 G/T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1)湖北地区健康人群TIM-3启动子区-1541位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961、0.039和0,而哮喘人群其频率分别为0.935、0.065、0,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P=0.321);(2)湖北地区健康人群TIM-3启动子区-574位GG、G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992、0.008和0,而哮喘人群频率分别为0.941、0.059、0,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P=0.048).结论湖北汉族人群TIM-3启动子区存在多态性变异,其中-574 G/T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湖北地区汉族成人变应性哮喘易感性有关.

  • 三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青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家系的基因型与表型分析

    作者:郭纪锋;唐北沙;张玉虎;刘洪建;严新翔;陈涛;沈璐;江泓;夏昆;蔡芳;潘乾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青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autosomal recessive juvenile parkinsonism, AR-JP)parkin基因的突变及临床特征.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DNA测序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等技术对15个AR-JP家系先证者的parkin基因进行突变研究.结果发现3个家系有parkin基因的突变,其中2个家系含parkin基因的杂合缺失突变,分别为第2外显子的202-203delAG及第9外显子的1069-1074delGTGTCC;另一家系发现一个杂合点突变,为第12外显子的1422(T→C).其中1069-1074delGTGTCC和1422(T→C)为新的突变.3个家系共6名患者,发病年龄18~31岁,平均25.2±5.7岁;病情进展慢,腱反射活跃或亢进、症状波动常见;对小剂量多巴制剂反应良好.结论我国的AR-JP家系存在parkin基因的突变;含parkin基因突变的AR-JP患者有帕金森病的一般临床表现,又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

  • 白细胞介素1B基因启动子区-511位点C/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张源明;钟良军;何秉贤;李文超;聂晶;王璇;陈晓涛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B(interleukin1B, IL1B)基因启动子区-511位点C/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检测127例CHD患者和152名对照组的IL1B -511位点C/T基因型;采用酶法测定血脂各项水平. 结果 IL1B -511位点C/T基因多态性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72, P<0.01),CT及TT基因型患者患ACS的相对风险度约是CC基因型的2.56倍(比值比=2.56, 95%可信区间=1.17~5.59); CHD 组中,携带T等位基因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 (6.09±0.97 )mmol/L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97±0.92)mmol/L水平显著高于其他患者(5.12±0.56) mmol/L及 (2.87±0.71)mmol/L(P<0.05). 结论 IL1B -511位点C/T基因多态性与CHD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其机理可能是该位点DNA变异影响了IL1B的分泌加重了炎症的反应及血脂紊乱.

  • A2M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的关联

    作者:肖颖;张本恕

    目的探讨α2-巨球蛋白基因(α2-macroglobulin gene, A2M)第24外显子1000G/A及第18外显子5′端剪接点5个碱基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 I/D)多态与中国北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的关联.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87例PD、73例ET和100名健康对照者 A2M G/A和I/D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进行检测. 结果 (1) A2M基因G/A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在PD与ET、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D组的G等位基因和GA基因型明显高于ET、对照组(P<0.05);而ET与对照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 A2M基因I/D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 在PD、ET、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1) G/A位点多态与PD的发病有关联,G/A位点多态与ET无关. (2)I/D位点多态与中国北方PD、ET无关.

  • Van der Woude综合征家系IRF6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杜新雅;汤炜;田卫东;李晓宇;刘磊;郑晓辉

    目的研究Van der Woude综合征(Van der Woude syndrome,VWS)干扰素调节因子6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6, IRF6)基因突变.方法提取3个VWS家系成员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IRF6基因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直接测序对患者IRF6基因进行突变的检测.结果在3个家系患者IRF6基因中共发现国际上尚未报道的3个突变:无义突变981(T→A)(Cys327X )和1234(C→T)(Arg412X);错义突变1214(T→C)(Met405Thr).结论 IRF6基因突变可能是VWS发病原因.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

    作者:徐恩萍;黄琼;吕炳建;邢晓明;来茂德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2和-9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分别检测126例结直肠癌患者和126名正常对照者的MMP-2 -1306C/T和MMP-9 -1562C/T多态性,分析其基因型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及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 MMP-2 -1306C/C基因型频率在结直肠癌组中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与CT+TT基因型携带者比较,CC基因型携带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约增加2倍(OR:1.959;95% CI:1.055~3.637).而且在结直肠癌中,MMP-2 -1306C/T多态性与肿瘤的浸润深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基因型的肿瘤更容易浸润到外膜. MMP-9 -1562C/T多态性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结直肠癌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P-2 -1306C/T多态性可能与中国人群结直肠癌的遗传易感性相关,且CC基因型的肿瘤更易浸润到外膜.

  • Hunter综合征患者IDS基因的一个新突变

    作者:郭奕斌;林群娣;杜传书

    目的研究Hunter综合征患者的艾杜糖-2-硫酸酯酶(iduronate-2-sulfatase,IDS)基因的突变情况,为产前基因诊断等打下基础.方法应用尿粘多糖含量检测、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PCR-DHPLC)分析对1例Hunter综合征患者及其父母的IDS基因的突变热点第9、3、8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 并对PCR-DHPLC检出的突变样品进行直接测序.结果经PCR-DHPLC分析发现该患者的IDS基因第9外显子有明显异常峰形;DNA序列分析进一步发现该外显子发生一新的移码突变,突变部位在第482位密码子(TTA)内,即cDNA第1569 bp的T后插入了2个T,致使新肽链提前在第483位遇上终止密码TAA,导致新肽链从原来的550个氨基酸缩短至482个.该患儿为这一突变的半合子,而其母为这一突变的杂合子.结论 PCR-DHPLC和DNA序列分析是诊断Hunter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发现的移码突变(1569+TT)导致肽链比正常的少了68个氨基酸,从而引起IDS酶活性明显降低,可能是该Hunter综合征患者的致病原因.

  • 促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TEK在血管形成中的调节作用

    作者:罗彦;魏于全

    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s, ANGPT)及其受体TEK是新发现在机体的生理、病理性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的信息途径.生理情况下,ANGPT1激活TEK受体,促进血管生成、维持血管完整稳定;ANGPT2则竞争性拮抗ANGPT1的作用,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存在时,可促进血管重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乏时,则促进血管退化.肿瘤发生时,ANGPT及TEK受体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 特别是ANGPT2特异表达于肿瘤新生血管区, 参与肿瘤血管新生的起始及延续过程.阻断ANGPT及TEK信号传导途径可抑制肿瘤生长,有望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途径.

  • 北京地区人群HLA-A、B、DRB1的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分型研究

    作者:邓亚军;杨光;吴东颖;胡松年;李生斌;朱军;朱波峰;刘耀

    目的调查北京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 -A、B、DRB1的基因多态性,获得完整准确的遗传学数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分型(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based typing,PCR-SBT)法对北京地区人群中618名健康无关个体进行HLA-A、B、DRB1基因座高分辨分型.结果检出HLA-A、B、DRB1的基因型数和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99和84、366和143、286和122,这3个基因座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结论从基因水平分析了北京地区HLA-A、B、DRB1基因座的群体分布特征,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准确的HLA-A、B、DRB1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为器官移植的供体选择、法医学个体认定、HLA与疾病相关性及人类学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 X染色体上六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

    作者:冯雪;王艳;樊瑛;余兵;李生斌

    目的研究陕西西安汉族人群6个位于X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DXS7130、DXS1214、DXS6799、DXS6804、DXS7424和DXS7133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方法随机抽取陕西西安汉族118名女性和90名男性无关个体静脉血,提取DNA,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结果.结果在6个基因座中,DXS7130、DXS6799、DXS6804、DXS7424和DXS7133分别检出9个、6个、6个、7个和7个等位基因;分别检出21、14、15、17和12种基因型;基因频率分别分布在0.0112~0.4101、0.0160~0.4840、0.0050~0.3713、0.0053~0.3632和0.0059~0.5235之间,DXS1214检出8个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布在0.0104~0.3161之间;此6个位点女性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此6个X染色体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有较高的个体识别率,在个体识别和女孩的亲权鉴定中有应用价值,对疾病相关研究有实际意义.

  • 藏族X染色体10个STR位点的遗传多态性

    作者:高雅;金天博;余兵;杜宏;李生斌

    目的研究西藏藏族X染色体上的10个短串联重复序列(DXS7423, DXS8378, DXS6799, DXS7424, DXS7130, DXS7132, DXS6789, DXS101, DXS6804,DXS7133)的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方法随机抽取101名西藏藏族无关个体静脉血,提取DNA,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结果.结果 DXS7423, DXS8378, DXS6799,DXS7424, DXS7130, DXS7132,DXS6789, DXS101, DXS6804,DXS7133分别检出5种、5种、5种、9种、7种、7种、11种、9种、5种和4种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分别分布在0.0172~0.5610、0.0179~0.5595、0.0122~0.5614、0.0122~0.4024、0.0172~0.4828、0.0116~0.4035、0.0119~0.2857、0.0119~0.3774、0.0351~0.0.3929、0.0116~0.6786之间,此10个位点女性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此10个X染色体STR位点有较高的个体识别率,在个体识别和女孩亲权鉴定中有较高应用价值,对疾病相关研究有重要意义.

  • 兰州地区汉族人群HLA-A、B和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

    作者:李彩丽;唐朝晖;方丽华;李元荣;苏海翔;魏虎来

    目的分析兰州地区汉族人群HLA-A、B和DRB1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特点.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兰州地区200名健康无血缘关系的汉族个体HLA-A、B和DRB1基因座进行分型,并与西北、北方和南方汉族、西北回族、维吾尔族和藏族人群进行比较.结果兰州汉族人群中HLA-A基因座共检出14个等位基因,以A*02,A*11,A*24,A*33,A*30,A*01和A*31基因常见;HLA-B基因座共检出32个等位基因,以B*40,B*15,B*46,B*13,B*51,B*60,B*58和B*44基因为常见;HLA-DRB1基因座共检出13个等位基因,多见的基因依次为DRB1*09,DRB1*15,DRB1*12,DRB1*04, DRB1*11,DRB1*07,DRB1*08和DRB1*14,接近北方汉族而与南方汉族有差异,与西北回族无明显差异,但与西北维吾尔族和藏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兰州地区汉族人群HLA-A、B和DRB1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南、北汉族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与西北维吾尔族和藏族差异显著.

  • 内蒙古地区鄂温克族人群HLA-DRB1基因多态性

    作者:海荣;毕力夫;苏秀兰

    目的对内蒙古鄂温克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Ⅱ类基因DRB1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方法采用DNA序列分析的分型技术(sequencing based typing,SBT),对84名鄂温克族个体进行分析.结果 DRB1等位基因中,共检出25种等位基因,内蒙古鄂温克族以DRB1*03011(14.88%)的频率高,其次为DRB1*09012(13.69%)、*07011 (8.92%) 、* 04011(9.52%)、12011(8.33%).结论鄂温克族人群中HLA-DRB1分布特征有其独特性,为本民族的人类学及疾病相关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韩国人calpain-1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组合型的分析

    作者:许青松;许松姬;洪润哲;李宽熙

    目的分析发现于墨西哥裔美国人群中的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calpain-10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tide polymorphism,SNP)及其组合型在韩国人群中的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析312名健康韩国人calpain-10基因UCSNP -43、-19、-63位点的基因型及其组合型,计算基因型、等位基因和组合型频率.结果 UCSNP -43位点基因型频率为1/1型的是86.2%、1/2型的是13.5%、2/2型的是0.3%,等位基因频率为G的是0.930、A 0.070.UCSNP -19位点基因型频率为1/1型的是9.9%、1/2型的是44.6%、2/2型的是45.5%,等位基因频率为D的是0.322、I的是0.678.UCSNP -63位点基因型频率为1/1型的是57.4%、1/2型的是35.9%、2/2型的是6.7%,等位基因频率为C的是0.754、T的是0.246.各基因型分布匀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韩国人中上述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组合类型共见12种,75.6%由3种基因型组合构成.按UCSNP -43,-19,-63排列,分别为GG-DI-CC(单倍型组合111/121)、GG-DI-CT(112/121)、GG-II-CC(121/121),其频率分别为10.6%、28.8%、36.2%.结论韩国人calpain-10基因SNP分布与白人、美籍墨西哥人及美籍Pima印第安人等种族间存在较大差异,与中国和日本人群较为相近,其112/121单倍型组合频率显著高于美籍墨西哥人.

  • 提高窖蛋白基因扩增特异性的逆转录聚合酶链方法

    作者:徐阳炎;杨慧龄;游咏;覃丽;涂剑

    目的建立一种可消除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中非特异条带生成,提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精确度的PCR体系.方法近作者报道了硫化修饰的引物结合具有校正活性聚合酶可提高PCR反应特异性,但其抑制非特异性扩增的效率有待进一步验证和精确测定.用小鼠窖蛋白1(caveolin-1,Cav 1)中1对引物,ECV304细胞、HepG2细胞、小鼠肝、主动脉血管组织逆转录cDNA以及含人窖蛋白基因的倍比稀释质粒为模板,比较普通RT-PCR反应与硫化修饰引物结合不同校正活性聚合酶对非特异性扩增的抑制效率.结果引物3′末端硫化修饰结合具有校正活性的聚合酶可特异性关闭PCR反应中引物3′末端与模板非特异结合而引起的非特异性扩增,只允许引物3′末端与模板完全匹配的延伸反应得以进行.与普通PCR反应相比,能有效抑制50 μL体系中,50 ng约含2×104不匹配模板拷贝数的非特异扩增.结论引物3′端引入抗酶切的硫化修饰后,引物与模板非特异结合将由于校正活性聚合酶长期停留在试图纠正引物与模板不一致状态而得不到有效延伸,提高了PCR反应的特异性.

  • 第六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

    作者:刘华

中华医学遗传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