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중화간담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8118
  • 国内刊号: 11-388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gd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顾万清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急诊与延期肝切除对可切除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腹腔转移的影响

    作者:杨先模;闫挺;任翱;耿波;李泽朝;罗诗樵

    目的 评价急诊与延期肝切除治疗可切除性原发性肝细胞癌(iHCC)破裂出血的疗效,分析手术时机对肝癌术后腹腔转移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8例HCC破裂出血且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入院后24小时内手术者归为急诊组,1周后手术者归为延期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术后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及复发转移率.结果 急诊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均多于延期组(均P<0.05),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比0%,P >0.05).急诊组与延期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2.5个月和14.2个月.急诊组术后半年、1年、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8.2%、82.4%和30.3%,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3%、54.7%和27.3%,1年生存率及半年无瘤生存率均高于延期组(均P<0.05).延期组术后腹腔转移率高于急诊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1%比29.4%,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0 cm及AFP> 10 000 μg/L为肝癌破裂出血患者发生腹腔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急诊肝切除术后患者短期预后优于延期组.延期肝切除不增加肝癌破裂出血患者腹腔种植转移的发生率.肿瘤直径≥10 cm和AFP> 10 000μg/L是肝癌破裂出血患者发生腹腔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

  • 腹腔镜技术在脾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孟令威;李永彬;彭兵;蔡合;蔡云强

    目的 评估腹腔镜全脾切除术(LTS)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LPS)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探讨利用腹腔镜技术诊疗脾良性肿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2月至2016年4月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57例脾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腹腔镜全脾切除术组(LTS组)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组(LPS组),收集并分析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与LPS组比较,LTS组手术时间更短[(97.0±22.1)min比(135.0 ±24.6) min,P<0.05],且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33.3 ±19.5) min比(90.6±55.1) min,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及术后镇痛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TS组与LPS组胰瘘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腹腔镜技术治疗脾良性肿瘤是安全可行的.

  • 乙肝病毒阳性与阴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

    作者:焦扬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与阴性原发性肝癌(PLC)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及其与HBV阳性肝癌TNM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430例P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是否有HBV感染进行分组,其中HBV阳性PLC患者362例,HBV阴性68例.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有差异临床特征与HBV阳性肝癌TNM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HBV阳性与阴性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以及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病理组织学分型和TNM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AFP、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病理组织学分型与TNM分期存在等级正相关关系(均P <0.05).结论 HBV阳性与HBV阴性PLC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AFP水平、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病理组织学分型和TNM分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HBV阳性PLC患者的AFP水平、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病理组织学分型与TNM分期存在等级正相关关系.

  • 不同术式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荟萃分析

    作者:谈燚;董明杰;朱凯;鲁正;崔培元;吴华;吴斌全;吴维;马翔;孙万亮;张登勇

    目的 比较防治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术式的效果.方法 检索门静脉高压症相关文献,应用Revman 5.3软件行Meta分析,评价各术式的疗效.结果 根据纳入标准,终选出文献24篇.Meta分析显示断流联合分流以及单纯断流和分流三种术式的手术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再出血率低于断流组(P<0.05),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低于分流术组(P<0.05).联合组术后1年、3年生存率优于断流术组(均P<0.05),术后5年生存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分流术组两者术后1年、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断流联合分流术疗效优于单纯断流术或分流术,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断流术,适用于有高危出血倾向且肝功能较好的患者.

  • 胆源性脓毒症患者的细菌学分析与治疗策略

    作者:张晔;童荔;唐朝霞;姚纪友;朱艳萍;胡晓光;黎丽芬;黄顺伟;蔡常洁

    目的 研究胆道感染导致脓毒症患者的细菌学分布特点,为临床早期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ICU共收治胆源性感染患者214例.分析人口学资料、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入ICU前抗感染治疗、住ICU时间,入ICU后留取细菌培养并分析非重复样本.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胆源性脓毒症患者72例,分为脓毒症休克组和脓毒症非休克组,两组患者住ICU时长分别为(6.4±4.6)d、(2.3±1.8)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培养结果显示,胆汁中分离出菌株48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23株、47.9%)、粪肠球菌(8株、16.7%)、屎肠球菌(2株、4.2%).引流液分离出菌株80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21株、26.3%)、铜绿假单胞菌(9株、11.3%),肺炎克雷伯菌(6株、7.5%).胆汁分离出的大肠杆菌对丁胺卡那霉素、亚胺培南、帕尼培南的药物敏感率超过90.0%.结论 大肠埃希菌是导致胆道感染引起脓毒症的主要革兰阴性细菌,早期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可减少胆源性脓毒性休克的发生.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王旋;戴炳华;杨诚;杨甲梅

    目的 分析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到2015年12月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确诊的26例HEH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痛(13例)、头晕(1例)、纳差(1例),11例无症状.B超检查为混合回声者17例(17/25,68.0%).CT检查为低密度者10例(10/12,83.3%).MRI检查T1WI为低信号者12例(12/14,85.7%),T2WI为高信号者11例(11/14,78.6%).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检测<15.5 fl者18例(18/22,81.8%),P<0.05.所有患者均行AFP、CEA、CA19-9肿瘤标记物检测.仅1例CA19-9轻度升高.免疫组化检查26例CD34均阳性.26例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7%、57.0%和43.4%,中位生存时间61个月.结论 肿瘤标记物阴性,结合影像学特点,在排除血管瘤后,可以考虑诊断HEHE.PDW检查对HEHE临床诊断可能具有一定意义.

  • 生长抑素联合顺铂对胆囊癌细胞生长的协同抑制作用

    作者:尹佳欢;黑振宇;靳龙洋;韩超;翟天宇;王健东

    目的 评估生长抑素(SST)联合顺铂(DDP)对胆囊癌(GBC)细胞生长的协同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EN蛋白在GBC组织中的表达;CCK-8法检测SST联合DDP对GBC细胞GBC-SD和SGC996体外增殖的影响,并通过等效法分析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裸鼠荷瘤模型评估药物处理后细胞体内增殖;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SST联合DDP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组织活性氧荧光定量(DCFH-DA)法检测药物处理后细胞内氧化应激活性氧(ROS)的水平变化;JC-1法检测药物处理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药物处理后细胞内PTEN、p-AKT等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PTEN蛋白在GBC组织中表达异常降低,且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患者生存期呈正相关.DDP可以降低细胞内PTEN蛋白表达水平,SST作用与之相反,两者联合可以发挥协同抑制作用,并且能够显著抑制裸鼠荷瘤组织的生长.SST和DDP均能诱导细胞凋亡,且两药联合的凋亡诱导作用更显著.SST可以抑制AKT信号通路激活,但并不诱导ROS生成.DDP作用与之相反.两者均能诱导线粒体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释放,激活caspase-3.结论 SST通过诱导PTEN蛋白表达增强DDP对GBC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二者联合用药有望成为今后临床GBC患者化疗的选择之一.

  • 常温机械灌注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心脏死亡后捐献供肝

    作者:尹明丽;杨洋;史源;杨柳;王绕绕;沈中阳;宋红丽

    目的 研究常温机械灌注(NMP)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脏死亡后捐献(DCD)肝脏的修复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建立心脏死亡后热缺血45 min模型.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NMP组、NMP+ BMMSCs(N+B)组、冷保存(CS)组,每组(n=10)于2和4h检测相关指标.结果 N+B组在修复肝脏功能和肝脏病理方面,包括超微结构、改善灌注液酸性环境能力以及升高三磷酸腺苷水平等,优于NMP组和CS组(均P<0.05).NMP组和N+B组耗氧量在2h后出现明显变化[2 h:(24.35±0.64) ml/min比(29.33±0.47) ml/min;3h:(25.33±0.86)ml/min比(30.34±0.49) ml/min;4 h:(26.88 ±1.07) ml/min比(31.76 ±0.96) ml/min;P<0.05],提示N+B组的修复作用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在常温机械灌注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对DCD大鼠供肝发挥一定的修复作用.

  • 干扰素调节因子1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作者:崔子林;刘子荣;张海明;李世鹏;张雅敏

    目的 研究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机制,寻求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小鼠肝脏热IR损伤模型组(IR组)和重组IRF-1干预组(IRF-1组),构建小鼠肝脏缺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假手术组和IR组小鼠IRF-1的mRNA和蛋白水平、肝功能和肝组织病理变化;检测IR组和IRF-1组IR损伤6h后肝细胞IRF-1、p-Stat1、p-P38、PARP1与CaSpase-3蛋白水平的变化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结果 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组织IRF-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再灌注6h时达到峰值,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再灌注2 h=-3.512、t再灌注6 h=-4.247、t再灌注12 h=-4.088、t再灌24h=-3.851;P <0.05);IR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tALT=4.931、4.592、4.277、4.809;tAST =4.980、4.617、4.336、4.915;P <0.05)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假手术组,肝脏病理学改变亦比假手术组明显加重.使用重组IRF-1干预后,肝细胞中IRF-1、p-Stat1、p-P38、PARP1与Caspase-3蛋白水平均升高,PCNA表达减少.结论 IRF-1表达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应激活化蛋白激酶(JNK MAPK)的激活及抑制PCNA表达有关.

  • 肝癌患者术后复发分子标志物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肖朝辉;刘荣

    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是术后肿瘤复发.通过生物学指标监测肿瘤早期复发,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目前临床常规应用AFP来监测肿瘤的复发,也可以通过联合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等提高早期复发肿瘤的检出率.近年来,miRNA及长链非编码RNA等处于调控通道上游片段的研究,为肝癌复发监测提供了新思路.综合多种不同水平的标志物一起判断,可能是提高检出率的有效手段,也是进一步研究的焦点.

  • 分子靶向纳米技术在肝细胞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及意义

    作者:秦建民;盛霞

    肝细胞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当前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早期肝细胞癌诊断方面有一定的限制;各种治疗肝细胞癌的方法均有一定的适应证,并且仍无特效的治疗、预防复发与转移的方法.近年发展起来的分子靶向纳米技术,针对肝癌细胞表达的某些分子,不仅提高了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复发与转移监测,而且显著增强了针对癌细胞的药物靶向特异性,提高了药物疗效.本文就分子靶向纳米技术在肝细胞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及意义做一论述.

  • 胆囊癌诊治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李梦阳;张媛;林艺婷;赵英;李萌浩;陈旭;窦科峰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其起病隐匿、发现晚、转移早、恶性程度高,导致患者预后差,5年生存率不足10%.了解胆囊癌的发病原因有助于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治疗.明确胆囊良性病变手术切除指征,能合理地预防性切除病变胆囊.规范意外胆囊癌的处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有效的血清学指标有利于胆囊癌的诊断与筛查.

  • 肝移植治疗遗传性转甲状腺蛋白淀粉样变性一例

    作者:程楚红;叶啟发;王彦峰;周敏;陈自泉;叶少军;靖凯;夏志平;薛成彪;王勇

    遗传性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hereditary transthyretin amyloidosis,ATTR amyloidosis)是一种以突变甲状腺素结合蛋白(TTR)为沉积物的淀粉样变性.本文报道l例采用肝移植术治疗的遗传性转甲状腺蛋白淀粉样变性,病例资料完整,可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移植术后复发伴隐球菌性脑膜炎一例

    作者:李俊;陈虹;范铁艳;张庆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ngitis,PSC)患者肝移植术后复发率极高,且不易治愈,而肝移植术后复发伴隐球菌性脑膜炎并不常见.本文总结我所收治的1例PSC肝移植术后复发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现报告如下.患者男性,32岁.2013年5月,因“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于我院行原位肝移植术.术后予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为他克莫司+麦考酚钠,定期复查肝功能均正常.2014年6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伴发热,大便5~7次/d,间断有血便、脓液.行结肠镜检查,病理检查示炎性肠病.给予美沙拉嗪口服及柳氮磺吡啶灌肠治疗,症状缓解.

    关键词:
  • Card9蛋白的表达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王海;张纯;蓝海峰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约25%的患者会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AP常引起局部或全身并发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20%~30%[1].AP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目前已经证实,核转录因子NF-κ3与p38MAPK是AP发病机制中调节促炎细胞因子产生的两条主要通道[2].我们前期临床研究发现:早期AP患者外周血Card9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增高,且Card9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炎严重程度相关[3-4].近年来有研究提示,过氧化物酶增生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激动剂能够通过下调Card9表达水平减轻炎症反应[5].本研究旨在利用5%牛黄胆酸钠逆行胰胆管内加压注射建立SAP大鼠模型,并采用吡格列酮治疗,观察胰腺炎轻重程度改变,来探讨Card9在SA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关键词:
  • 混合型肝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刘东明;张伟;周洪渊;崔云龙;种微;陈昭辉;李强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认为其发生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以及黄曲霉素等因素有关[1].其类型主要包括上皮细胞型、间质型及混合型,这三种类型分别对应着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ICC)及混合型肝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HCC-CC)[2].HCC-CC是指同时含有HCC和ICC这两种紧密难分成分的罕见肿瘤.针对HCC-CC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的评估,当前存有较大争议[3-4].本文对我院术后病理确诊的36例HCC-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旨在明确影响HCC-CC预后的危险因素,探讨术后不同治疗方式对HCC-CC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改善HCC-CC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 乙型肝炎病毒DNA阴性肝细胞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抗病毒治疗

    作者:刘小方;张桐;唐锟;隋璐璐;徐刚;刘强

    我国是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高发区,亦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高流行区,90%的肝细胞癌患者具有HBV感染背景.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早期、中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首选方法,但术后复发、转移率很高.目前认为肝细胞癌手术后复发除与肿瘤本身大小、生长位置、有无门静脉癌栓、分化程度、宿主的年龄有关外,影响HBV相关肝细胞癌复发重要的因素是HBV的复制状态.高HBVDNA载量的肝癌组织表现为较高的侵袭性、术后复发率显著提高.因此,HBV DNA阳性相关性HCC术后常规进行抗病毒治疗已达成共识.随着对肝癌术后复发的深入了解,HBV相关HCC术前HBV DNA阴性术后HBV再激活影响肝癌复发这一临床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
  • 腹腔镜下射频消融辅助瘤体内切除巨大肝血管瘤

    作者:高君;王劭宏;柯山;丁雪梅;孔健;孙文兵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占肝良性肿瘤73%.在普通人群肝血管瘤的发病率为0.4%~20%,尸检发现率为0.4% ~ 7.3%[1-3].如果瘤体较小,无明显症状,可随访观察;如果血管瘤体积较大(≥5 cm),且生长趋势明显或/和产生明显临床症状时,则需要积极治疗[4-6].然而,传统的开腹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住院时间较长;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则因其技术难度高、学习曲线长,难以广泛开展[5,7-9].近年来,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越来越多地用于肝血管瘤的临床治疗.研究显示RFA具有疗效确切、微创、安全等优点[10-12],可作为治疗大血管瘤(5~9.9 cm)的首选方案之一.但是,巨大肝血管瘤(≥10 cm)的RFA治疗目前尚存争议.其主要原因是肝血管瘤体积巨大、消融时间过长、易发生消融相关并发症[10-12].2016年3月以来,作者团队将腹腔镜下肝切除和RFA技术结合,成功完成腹腔镜下RFA辅助瘤体内切除巨大肝血管瘤2例.该术式既降低了手术难度,又避免了消融相关并发症.检索国内外文献,未见类似报道.本文结合2例患者资料,对腹腔镜下RFA辅助瘤体内切除巨大肝血管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进行讨论.

    关键词: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息肉摘除术在胆囊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徐安安;张宇;胡海;赵刚;蔡景理;黄安华;李海东;何川琦;丁侃;陆瑞琪;张凯;焦龙;叶瑞琪

    胆囊息肉样病变(gallbladder polyps,GPs)是指由胆囊黏膜向腔内呈局限性隆起的一类病变总称,包括近20种亚型.随着该病发病率的升高及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应用,GPs 检出率越来越高,已成为胆道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1].鉴于部分GPs的恶变倾向及胆囊癌预后不良,临床上多数医师主张对大于1 cm的胆囊息肉实施预防性胆囊切除,甚至对更小的胆囊息肉进行手术治疗.然而,由于大部分GPs无癌变风险,患者胆囊功能良好且无明显临床症状;GPs手术治疗亦造成了较多胆囊被过早切除甚至“错杀”.因此,自2008年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胆石中心尝试对胆囊良性息肉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息肉摘除术治疗并进行随访.本研究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记录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关键词:
中华肝胆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