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제삼군의대학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影响因子: 1.0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5404
  • 国内刊号: 50-1126/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78-9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7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王正国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千金藤素协同多柔比星逆转K562/ADR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姜秀星;傅若秋;高宁

    目的 探讨千金藤素协同多柔比星逆转K562/ADR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 MTT法测定K562、K562/ADR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检测多药耐药蛋白Mdr-1、凋亡相关蛋白以及线粒体分裂关键蛋白Drp1和p-Drp1(Ser637)、线粒体外膜蛋白Tom20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K562/ADR细胞凋亡以及ROS生成量;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Drp1、Tom20蛋白之间特异性结合.结果 梯度浓度多柔比星均会降低K562、K562/ADR细胞存活率,两者的IC50值分别为(0.75±0.11)、(75.97±2.17)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562细胞中检测不到多药耐药蛋白,而在K562/ADR细胞中Mdr-1高表达.千金藤素与多柔比星协同作用于K562/ADR细胞,导致K562/ADR存活率明显降低并呈较好的量效关系,协同系数均小于1,K562/ADR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千金藤素与多柔比星协同作用于K562/ADR细胞导致ROS生成量显著升高,Drp1线粒体转位增加.抑制ROS则可阻断两种药物协同作用引起的Drp1线粒体转位,降低K562/ADR细胞凋亡率(P<0.01).结论 千金藤素协同多柔比星诱导ROS生成促进Drp1线粒体转位,导致线粒体过度分裂和细胞凋亡,终逆转K562/ADR耐药.

  • 右美托咪定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发挥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桐榉;王凯;王震;陈力勇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occlusion,MCAO)模型.取6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20):Sham组、I/R组和Dex+ I/R组.各组评估神经功能情况,检测梗死侧大脑皮层病理改变、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率、小胶质细胞活化率及皮层匀浆TNF-α水平.建立小胶质细胞氧糖剥夺/复氧(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模型.将培养的BV2小胶质细胞分为Control组、OGD/R组和1μmol/L Dex+OGD/R组、10 μmol/L Dex+OGD/R组.检测细胞上清液TNF-α浓度,及细胞内CD68、NF-κ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I/R组比较,Dex+ I/R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大脑皮层病理损伤减轻,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小胶质细胞活化率降低(P<0.05),大脑皮层匀浆TNF-α浓度降低(P<0.05).与OGD/R组比较,1μmol/L Dex+OGD/R组、10 μmol/L Dex+OGD/R组细胞上清液TNF-α浓度降低(P<0.05),10μmol/L Dex+OGD/R组细胞内CD68、p-NF-κBp65表达减少(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小胶质细胞NF-κB通路有关.

  • 聚多巴胺修饰的相变型对比剂的制备及体内外光声/超声显像

    作者:王颖;王冬;张亮;陈雪莹;赵钕君;王志刚;李崇雁;杨珂

    目的 制备一种新型的聚多巴胺修饰的光声/超声双模态对比剂(PFP@PLGA@PDAs),探究其体内外光声、超声显影效果.方法 ①采用单乳化法-溶液氧化法合成聚多巴胺表面修饰的全氟正戊烷高分子纳米粒(PFP@PLGA@PDAs),检测PFP@PLGA@PDAs的基本性质;②以未修饰的相变型纳米粒(PFP@PLGAs)作为对照,应用琼脂糖模型测量纳米粒的体外光声和超声信号;③选取雌性BALB/c裸鼠(4~6周龄,体质量20 g),构建裸鼠4T1乳腺癌动物模型,分为3组(PFP@PLGA@PDAs实验组,PFP@PLGAs对照组和PBS对照组,n=6),尾静脉注射对比剂后探究体内增强实体肿瘤的光声成像和超声成像的效果.结果 ①PFP@PLGA@PDAs悬液呈深褐色,纳米粒为球形的壳-核结构,粒径(209.40 ±36.15)nm,显微镜下见温度达43℃以上时发生液-气相变,CCK-8实验结果提示良好生物安全性.②体外光声成像显示,PFP@PLGA@PDAs的光声信号随浓度增加而明显增强(P<0.05),PFP@LGAs始终不显影;体外超声成像显示,经激光辐照后,PFP@PLGA@PDAs在基波和谐波模式下的回声信号均明显增强,不同辐照时长的谐波声强值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P@PLGAs的回声信号无明显变化.③体内光声成像显示,尾静脉注射PFP@PLGA@PDAs的荷瘤鼠的肿瘤部位在注射前和注射后1、4、24 h的光声信号值分别为(0.12±0.03)、(0.22 +0.04)、(0.67 ±0.08)、(0.37±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P@PLGAs和PBS组荷瘤鼠的肿瘤部位始终未见明显光声信号.体内超声成像显示,在激光辐照前,3组荷瘤鼠的肿瘤部位表现相似的超声回声信号,激光辐照后PFP@PLGA@PDAs组肿瘤的二维和造影图像均显示明显增多的点状高信号,而PFP@PLGAs和PBS组在辐照前后均未见明显回声信号改变.结论 成功制备出一种聚多巴胺修饰的相变型对比剂,其具有作为一种分子探针实现肿瘤的体内外光声/超声双模态成像的潜力.

  • Foxp1在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其过表达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赵海霞;任丽伊;李云竹;左璇;李淑蓉;苏炳银

    目的 利用胚胎小鼠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和分化模型过表达转录因子Foxp1,探讨Foxp1在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其过表达后对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从E12.5d的胎鼠皮层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并诱导分化3d和7d,经RT-PCR、Western blot检测Foxp1在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脂质体转染法在神经干细胞中过表Foxp1,免疫荧光及RT-PCR鉴定Map2阳性的神经元和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分化;RT-PCR检测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Jak1和Stat1、Stat3、gp130的表达.结果 Foxp1在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3d和7d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都显著升高(P<0.05),且在分化3d时表达水平高;与对照组相比,在神经干细胞中过表达Foxp1提高了Map2阳性的神经元的分化比例及相应的Map2表达(P<0.01),并降低了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比例及GFAP的表达(P<0.05);过表达Foxp1抑制了Jak1和Stat1、Stat3、gp130的表达(P<0.01).结论 Foxp1在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过程表达水平升高,其过表达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的分化,并通过调节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产生.

  • 声敏型脂质纳米粒联合低功率聚焦超声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体外CT成像的实验研究

    作者:郭丹;汪星月;谭米肖;刘明珠;冉海涛;王志刚

    目的 制备一种载血卟啉单甲醚(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HMME)包裹全氟溴辛烷(1-Bromoheptadecafluorooctane,PFOB)及阿霉素(doxorubicin,DOX)的声敏型脂质纳米粒(sound sensitive nano-liposomes,SNLs),探究其联合低功率聚焦超声(low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LIFU)体外释药、产生活性氧的能力以及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其体外CT成像的能力.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SNL;检测其一般性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体外释药;荧光分光光度计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产生活性氧的能力;CCK-8实验检测其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CT观察其体外CT成像.结果 成功制备SNL,粒径为(282.53±6.95)nm;LIFU处理8h内SNL释放阿霉素达(83.45±2.97)%,释药速度随LIFU强度提高而加快;以DPBF(1,3-二苯基异苯并呋喃)为活性氧探针,产生活性氧的相对量随SNL中血卟啉单甲醚增加及LIFU强度增高而增多;以DCFH-DA(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为活性氧探针,激光共聚焦观察显示SNL+ LIFU组较SNL组绿色荧光强;CCK-8检测结果显示SNL +LIFU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较DOX组,载血卟啉单甲醚包裹全氟溴辛烷的脂质纳米粒(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 nano-liposomes,HNL)+LIFU组和SNL组低(P<0.05),可见SNL+LIFU明显增强了对HepG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CT成像结果显示SNL的CT值较对照组和空白组高,且CT值随PFOB浓度增大而增高.结论 成功制备的声敏型脂质纳米粒的声动力效果呈HMME浓度及LIFU强度依赖性,药物释放速度受LIFU控制,可联合化疗及声动力治疗增强HepG2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同时具有良好的CT成像效果.

  • 碳、银和氮离子注入硅橡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李翔;陈瑶;周鑫;樊东力;张一鸣;燕荣帅

    目的 探讨碳、银和氮离子注入硅橡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以浓度为1×1016ions/cm2在10KeV条件下向普通硅橡胶注入碳离子、银离子和氮离子,得到碳硅胶(C-SR)、银硅胶(Ag-SR)和氮硅胶(N-SR)3组改性的硅橡胶材料并作为实验组,普通硅橡胶(SR)作为对照组,从130g成年SD大鼠骨髓取2~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生物相容性实验.通过CCK-8观察细胞增殖,并在普通光镜下比较黏附细胞的数量和形态,F-actin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骨架形态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成骨及成脂分化相关标志物的表达.结果 成功将离子注入硅橡胶中,得到碳硅胶(C-SR)、银硅胶(Ag-SR)和氮硅胶(N-SR)3种改性的硅橡胶材料.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较好地粘附在改性后的硅橡胶材料上,并且N-SR上细胞增殖较明显,与硅橡胶上的细胞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F-actin免疫荧光染色,不同材料上的细胞骨架形态发生变化,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N-SR有促进成骨分化的趋势.结论 碳、银和氮离子注入硅橡胶提高了材料表面的生物相容性,其中N-SR能促进细胞的粘附与增殖,并对干细胞的分化产生影响.

  • 不同形式富血小板血浆在体外高糖感染创面模型中的抗菌作用

    作者:何敏;李涛;王敏;任芮;陈兵;邓武权

    目的 在体外高糖环境的感染创面模型中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富血小板凝胶(platelet-rich gel,PRG)及富血小板凝胶萃取液(extract liquid of platelet-rich gel,EP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的抗菌作用,以及EPG对受细菌感染的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的增殖作用.方法 新鲜全血采集自PRG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离心后获得贫血小板血浆(platelet-poor plasma,PPP)和PRP.将HaCaT细胞与S.aureus在高糖环境下共培养建立体外感染创面模型.以PPP干预模型为对照组,试验组以干预模型分为PRP组、PRG组和EPG组(n=3).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对不同时间点各组中活菌进行计数,计数结果以log(CFU/mL)表示.以CCK-8法检测单纯细胞培养组,细胞与细菌共培养组及EPG干预组中HaCaT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干预12、24 hPRP组和EPG组中HaCaT细胞外S.aureus计数均显著低于PPP组(P<0.05);干预48 h PRG组和EPG组显著低于PPP组(P<0.05),而PRP组和PPP组,以及PRG组和EPG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2 h PRG组和EPG组仍显著低于PPP组(P<0.05),且PRG组显著低于EPG组(P<0.05).干预48 h时,PRG组和EPG组HaCaT细胞内S.aureus计数较PPP组显著降低(P<0.05);PRP组与PP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ureus感染导致HaCaT细胞增殖显著受损(P<0.05),EPG干预后24 h内未见细胞增殖下降(P>0.05),36 h后可见细胞增殖显著增加(P<0.05).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模型为糖尿病足溃疡的体外研究提供了一种便利工具,EPG作为PRG的有效成分能够保护受S.aureus感染的HaCaT细胞并促进细胞增殖.

  • 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抑制MPP+诱导的PC-12细胞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凋亡

    作者:李利容;傅若秋;高宁

    目的 探讨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isorhamnetin-3-O-glucoside,IR3G)抑制MPP+诱导的PC-12细胞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不同浓度MPP+作用于PC-12细胞,选取佳浓度0.75 mmol/L建立帕金森病体外细胞模型.实验分组:对照组、IR3G组、MPP+组、IR3G+MPP+组.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AnnexinV/PI双染和流式分析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PARP1、cleaved-Caspase 3、cleaved-Caspase 9以及Bcl-2、Bax、Bim的表达水平和细胞色素C(Cyto C)的释放;JC-1荧光探针流式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形态的变化.结果 IR3G可以明显降低MPP+对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IR3G可明显阻断MPP+诱导的细胞凋亡[(43.59±1.57)% vs (14.93±0.82)%,P<0.01];IR3G可以阻断MPP+引起的凋亡相关蛋白PARP1的降解,Caspase 3和Caspase 9的激活以及Bcl-2的下调,Bim的上调,Bax的线粒体转位和Cyto C的释放;IR3G可以显著逆转Mpp+引起的线粒体膜电位降低[(7.146 ±0.496)% vs(15.780±0.518)%,P<0.01];同时IR3G能够阻断MPP+诱导的线粒体分裂.结论 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能通过抑制Mpp+诱导的细胞线粒体损伤来阻断PC-12细胞凋亡.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对肝硬化合并严重门静脉血栓患者生存的影响

    作者:徐征国;赵泳冰;刘恩;杨震;杨仕明

    目的 分析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用于治疗肝硬化合并严重门静脉血栓患者(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数据,了解其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肝硬化合并门静脉系统严重非肿瘤性血栓行TIPS治疗的患者共44例,观察短期疗效(6个月)和长期疗效(1~3年),同时通过经验总结及统计学分析得出生存预测因子和生存影响结局.结果 44例患者TIPS治疗成功37例,手术成功率84%,术中无严重并发症,44例患者随访时间长达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TIPS治疗成功组,大部分PVT再通,支架功能障碍3例,短期内(6个月)肝功有好转,2例死于肝癌,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TIPS失败组7例,门静脉血栓均无明显缓解,4例复发出血,其中2例死亡.统计分析得出:血管再通是生存的唯一预测因子,同时TIPS成功组生存率较失败组高.结论 TIPS用于肝硬化合并严重门静脉血栓患者,使血管再通后能显著提高其生存率.

  • 丘脑在觉醒控制中的作用

    作者:胡志安;任栓成

    觉醒是感觉、运动、思维和意识等活动的基础.觉醒不良可引起警觉性降低、注意力涣散以及认知功能下降.因此,探究觉醒控制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难点.早在20世纪20年代,VONECONOMO[1]发现流行性脑炎病毒造成脑干及下丘脑的损害后,患者表现出精神不振、严重嗜睡等症状,由此推测这些脑区包含觉醒调控的神经元核团.近几十年的研究鉴定出一系列与觉醒调控相关的神经元核团,如蓝斑、背缝核和下丘脑食欲肽神经元等[2-3].

  • 苗勒管发育不全综合征合并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临床研究新焦点

    作者:王佚;孙静

    苗勒管发育不全综合征(Mayer-Rokitanski-Küster-Hauser,MRKH)是由于苗勒管(也称副中肾管)发育不全或不发育导致以子宫和阴道上2/3发育不全为特征的先天性生殖系统疾病;病因可能系基因突变所致,是儿童先天性子宫及阴道缺如的常见原因之一;文献[1]报道其发病率为1/5 000 ~ 1/4 000.

  • 肛门直肠畸形治疗的热点问题探讨

    作者:白玉作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是小儿外科代表性疾病之一.传统上根据直肠盲端与耻骨直肠肌的关系将ARM分为高位、中位和低位3类畸形,即Wing-spread分型,是手术术式选择的依据.低位肛门直肠畸形,如直肠会阴(皮肤)瘘,选择一期会阴肛门成形术,已是多年不变的共识.

  •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直肠前庭瘘患儿术后排便功能的随访和评估

    作者:吴杨;向波;谢小龙;张一茂;蒋小平

    目的 通过随访接受后矢状入路肛门直肠成形术的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直肠前庭瘘患儿,分析其术后排便功能.方法 回顾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接受手术治疗的共计78例先天性无肛伴直肠前庭瘘患儿,其中60例获访,18例失访.规律随访此类患儿术后排便功能情况,同时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 Krickenbeck分类的评分量表测量患儿排便功能显示:81.7%的患儿术后达到主动随意控便.术后5 ~ 10年患儿主动随意控便率(78.1%)高于5年以内患儿(64.3%),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便秘仍是术后主要并发症.便秘和粪污的情况以及排便评分随患儿年龄增长而有所改善.结论 直肠前庭瘘患儿术后存在一定程度的排便功能障碍.随年龄增长,排便功能障碍有所改善.规律随访和治疗有助于改善该部分患儿的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

  • 先天性球形结肠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

    作者:韩一江;黄寿奖;秦琪;吕成杰;顾珊珊;赵晓霞;胡书奇;钭金法

    目的 总结先天性球形结肠(congenital pouch colon,CPC)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例CPC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方式及预后,分型采用Saxena-Mathur分类法.结果 全组共9例CPC,男性7例,女性2例;2例Ⅰ型,1例Ⅲ型,6例Ⅳ型.2例行腹腔镜球形结肠切除+肛门成形术、3例行开腹球形结肠切除+肛门成形术、2例行腹腔镜球形结肠切除术和1例行开腹球形结肠切除术,1例行结肠造瘘后死于复杂先心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7例术后病理为肌间神经丛增生,神经元存在,1例报告为肌间神经丛内神经元缺乏.8例行根治术后均获得较好的排便效果.结论 CPC患儿应给予个体化的治疗,切除球形结肠减少复发,低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1 malformation,ARM)患儿可先予灌肠扩肛或肛门成形术后行球形结肠切除术;高位ARM患儿,可在术中探查扩张结肠并取组织活检,分期手术.在无腹腔镜手术的禁忌时,推荐腹腔镜辅助下切除球形扩张肠管,患儿术后恢复良好.

  • 瘘管直肠原位游离后移直肠肛门成形术治疗无肛前庭瘘

    作者:吕小逢;徐小群;耿其明;张杰;陈焕;路长贵;蒋维维;李薇;唐维兵

    目的 评价瘘管直肠原位游离后移直肠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无肛前庭瘘的效果.方法 分析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采取一期瘘管直肠原位游离后移直肠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无肛前庭瘘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价该术式的并发症、会阴体外观和控便功能.结果 1992-2017年共治疗先天性无肛前庭瘘患儿483例.①手术年龄为(108±35)d,手术时间为(59±16) min,所有患儿痊愈出院.②术后短期并发症情况:新成形肛门感染5例,前庭瘘口修补处感染12例,直肠回缩3例,无瘘管复发和新瘘形成,肛门狭窄2例,直肠穿孔1例.③术后会阴体外观及肛门功能评价:共获得随访的251例患儿中有2级及以上便秘10例,2级及以上污粪3例.其中3岁及以上获得随访患儿达166例,无黏膜脱垂病例,获得较好控便功能评分,会阴体长度较为理想;完成直肠测压检查者102例,其中直肠肛门抑制反射阳性率50%,肛管高压区长度:(15.2±4.2)mm,术后肛管静息压:(46±22) mmHg;完成钡剂灌肠造影检查者95例,均显示直肠肛管角存在,直肠肛管角(108.7±8.3)°.3岁以内获得随访患儿85例,有2例患儿黏膜脱垂,暂未行手术切除;随访时行肛门指检可及对称性收缩和裹指感.结论 瘘管直肠原位游离后移直肠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无肛前庭瘘,无内外括约肌、肛提肌及会阴体分离切开,大限度减少括约肌损伤,会阴部外观及控便功能满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