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临床研究杂志

中国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 중국림상구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4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8182
  • 国内刊号: 32-1811/R
  • 发行周期:
  • 邮发: 28-234
  • 曾用名: 中国厂矿医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研究》编委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徐肇敏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血清骨膜蛋白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诊疗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矢云;王淑玉

    目的 通过比较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骨膜蛋白水平,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关系,探讨骨膜蛋白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哮喘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儿58例,抽取其入院时及治疗缓解后3个月血清,选取健康对照组患儿27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骨膜蛋白、TGF-β1水平,哮喘患儿行肺功能检查.结果 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儿治疗前血清骨膜蛋白、TGF-β1水平均高于治疗后(P<0.01);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儿治疗前第1秒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低于治疗后(P<0.01);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血清骨膜蛋白、TGF-β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骨膜蛋白水平与TGF-β1水平呈正相关(r=0.311,P=0.004);血清骨膜蛋白、TGF-β1水平与FEV1pre%分别呈负相关(r=-0.701,P=0.000;r=-0.645,P=0.000).结论 血清骨膜蛋白水平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临床中监测其水平变化有重要意义.

  • 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膝关节内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文祥;余润泽;张彪

    目的 观察膝关节内骨折患者行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后骨折愈合情况及功能恢复效果.方法 将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接诊的51例膝关节内骨折患者分成微创组25例,开放对照组26例.微创组行MIPO,对照组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ORIF),术后两组均随访6~24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骨痂形成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及膝关节活动度,评价膝关节功能及临床疗效,观察术后恢复过程中感染、血肿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微创组骨痂出现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骨性愈合时间[(6.04±0.38)周、(9.87±1.12)周、(10.08±1.26)周]均显著短于对照组[(8.11±0.49)周、(11.94±1.65)周、(12.61 ±1.74)周,P<0.01];微创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HSS)显著高于对照组(87.52±3.68vs83.45±3.57,P<0.01),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127.68±9.14)°vs(115.87±7.92)°,P<0.01];术后,微创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00%vs61.54%,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0%vs30.77%,P<0.05).结论 MIPO治疗膝关节内骨折患者,术后患者在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均有显著优势,并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30例临床分析

    作者:胡义亭;苏少慧;张建;贾桂丛;侯洪涛;白云;王玉珍

    目的 探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2月至2016年9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克罗恩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英夫利昔单抗维持治疗,观察组使用英夫利昔单抗联合硫唑嘌呤的联合治疗方案.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30周时,进行实验室指标检测[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及体质指数(BMI)测量,使用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对病情进行评估,以CDAI< 150分为缓解期,统计临床缓解率,采用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SES-CD)对内镜下病变严重程度进行划分,统计黏膜愈合率、深度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WBC、CRP、ESR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HGB、ALB、BMI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后CRP、ESR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两组治疗后CDAI评分、SES-CD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两组的临床缓解率(86.67%vs80.00%)、黏膜愈合率(60.00%vs 66.67%)、深度缓解率(66.76% vs53.33%)、不良反应发生率(26.67% vs 20.00%)均相当(P>0.05).结论 英夫利昔单抗单药治疗或联合免疫抑制剂均可有效控制克罗恩病患者的炎性反应活动,并有效维持临床缓解、黏膜愈合及深度缓解,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联合治疗方案在控制炎性反应方面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 个性化中下面部聚对二氧环己酮倒刺线埋置提拉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喆辰;刘松健;姚刚;王鸣

    目的 应用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倒刺线行中、下面部提拉术,评价效果和风险.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手术适应证患者25例,行PPDO埋置中下面部提拉术,术后随访半年,记录患者鼻唇沟纹改善情况,青紫、排线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25例患者术后疗效显著改善11例,轻度改善14例.术后均有轻微的肿胀,10例患者有走行线表面皮肤小范围的青紫,均于术后一周内完全消退.无排线情况发生.结论 PPDO双向倒刺线埋置中、下面部提拉效果明显,总体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 后颅窝容积与Chiari Ⅰ畸形及其手术疗效的关系

    作者:马志明;王义荣;马俊

    目的 探讨Chiari Ⅰ畸形的发病机制及手术疗效.方法 收集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所收治的ChiariⅠ畸形患者符合且相关研究条件的20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选自该院门诊或急诊因头痛等原因行头颅薄层CT检查的正常患者20例,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后颅窝容积与Chiari Ⅰ畸形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后颅窝减压术的疗效.结果 ChiariⅠ畸形患者后颅窝容积小于正常对照组[(176.2±11.5) cm3vs(184.9±11.4)cm3,t =2.403,P=0.021].将ChiariⅠ畸形患者按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分为Ⅰ度、Ⅱ度、Ⅲ度三组,后颅窝容积在Ⅰ度、Ⅱ度Ⅲ度三组患者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170.1±9.9) cm3vs(184.3±6.4) cm3 vs(174.8±12.0)cm3,F =2.232,P=0.138].后颅窝减压术疗效分析中,症状消失组与症状改善组后颅窝容积有明显统计学差异[(170.9±10.4)cm3vs (181.7±9.6)cm3,t=2.306,P=0.034].结论 Chiari Ⅰ畸形患者后颅窝狭窄,可能是导致小脑扁桃体下疝的原因之一,但与小脑扁桃体下疝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后颅窝减压术治疗后,后颅窝容积越小者,预示着手术疗效可能越好.

  • 经尿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治疗输尿管结石后发生输尿管狭窄的危险因素

    作者:吴佳成;陆雅君;姜力

    目的 分析经尿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后发生输尿管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720例经尿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治疗的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随访的结果分为输尿管狭窄组和非狭窄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先采用x2检验行单因素分析,然后采取非条件Logistic回归行多因素分析,探讨造成输尿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720例患者术后随访10 ~ 24个月,术后发生输尿管狭窄的患者共有37例(5.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病程、结石直径、多发结石、嵌顿结石这4个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输尿管狭窄的危险因素为:嵌顿结石(OR=3.68,P<0.01)、多发结石(OR=3.49,P<0.01)、大结石(OR =2.88,P<0.01)、长病程(OR=1.78,P=0.048).结论 对于嵌顿结石、多发结石、结石较大、病程较长、中重度肾积水及结石有息肉包绕的输尿管结石患者,手术术后发生输尿管狭窄的风险增高,必须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 急性脑梗死血压调控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陈立稳;王卓;常莉莎;赵晓晶;陈瑞英;张江;王大力;彭延波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血压调控对患者2年预后的影响,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长期管理提供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17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干预组85例和对照组92例,干预组急性期给予降压治疗,对照组急性期原则上不降压(降压治疗的标准:在确保血压在120/80 mm Hg以上的前提下,1天内收缩压下降10% ~20%,将血压降至不高于140/90 mmHg).分别采用Modified Rankin (mRS)量表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2年生活自理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采用直接计算法计算2年死亡率和排除2年死亡病例后的2年复发率.结果 两组入院时NIHSS评分、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发病2年时,干预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死亡11例,死亡率为12.9%(11/85),对照组死亡23例,死亡率为25.0%(23/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14,P=0.04).干预组复发17例,复发率为23.0%(17/74),对照组复发34例,复发率为49.3%(34/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7,P=0.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和收缩压等因素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不同的降压治疗方案均为改善患者2年预后的有利因素(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长期规律合理降压治疗可降低2年死亡和复发的风险,所以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均需规律降压治疗.

  • 选择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可行性

    作者:于佳;杨元强

    目的 探讨选择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MIBUC)的可行性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64例MIBUC患者,随机分为TURBT组与膀胱部分切除术(PC)组,各32例.对比两组的生存质量评分,用直接计算法计算并对比两组1、3、5年生存率.结果 TURBT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率均显著低于PC组(P<0.01);术后6个月,TURBT组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中功能评分、总体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及PC组,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及PC组(P <0.05,P<0.01);TURBT组中位无瘤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为34.56个月、45.11个月,与PC组的35.31个月、47.39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URBT组复发率为30.00%,与PC组的27.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1、3、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性TURBT治疗MIBUC,安全可行,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并改善生活质量.

  • 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动脉高压

    作者:唐冠军;隰威威;李帅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钙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炎症因子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AECOPD合并PH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炎、止咳化痰等常规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基础药物上加服瑞舒伐他汀钙10 mg,每晚一次,两组均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功能(FEV1、FVC、PEF、FEV1/FVC)、白介素-6(IL-6)、半乳糖凝集素(Gal-3)、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及肺动脉压力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FEV1、FVC、PEF、FEV1/FVC、IL-6、Gal-3、NE及肺动脉压力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FEV1、FVC、PEF、FEV1/FVC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IL-6、Gal-3、NE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肺动脉压力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钙能明显降低AECOPD合并PH患者肺动脉压力、炎症因子水平,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

  • 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与肾功能之间的相关性

    作者:徐海波;王坤林;宰国田

    目的 通过对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肾功能进行分析,以探讨甲状腺功能与肾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从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就诊及体检人群中筛选出甲亢患者60例、甲减患者62例、健康人群59例,分别检测各组的甲状腺功能、肾功能,计算其预估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甲状腺功能亢进组的eGFR显著升高,甲状腺功能减退组的eGFR显著降低(P<0.01),且eGFR与促甲状腺激素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与游离甲状腺素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甲状腺功能与肾功能之间密切相关,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异常可显著影响患者的肾功能,常规对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的肾功能进行监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腹腔镜囊肿剥除术与囊肿凝固术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抗苗勒管激素的影响比较

    作者:郭艳艳;王秀妹;王康

    目的 探讨不同腹腔手术方式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对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6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的分成腹腔镜囊肿剥除术组与囊肿凝固术组,每组80例.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清AMH、卵泡刺激素(FSH)、卵泡计数水平.术后病灶复发及相关疼痛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1、6个月后囊肿剥除组患者AMH、卵泡计数高于凝固术组(P<0.05),FSH水平低于凝固术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6个月囊肿剥除组患者术后病灶复发率和痛经、性交痛、非经期盆腔痛复发率明显低于凝固术组患者(P<0.01,P<0.05).结论 与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凝固术比较,腹腔镜囊肿剥除术后能快速恢复AMH正常水平,增加患者卵泡个数,降低术后病灶复发,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在术后卵巢储备功能恢复方面更具优势.

  •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作者:邱北溟;张臣丽;韩玉健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4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效果、术后颈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4.36±12.43)min,术中出血量(147.82±36.94)ml.患者术后6月、术后1年Cobb角及寰齿前间隙均显著小于术前(P<0.05);术后随访1年,无松板、断板、断钉等情况的发生,植骨块融合良好.患者术后6月、术后1年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有发生1例切口感染,2例气胸,1例组织损伤,未出现大血管损伤、食道损伤、喉返神经损伤等.结论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对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脊髓功能恢复.

  • 双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对胆囊结石患者胃肠功能和血清瘦素及内皮素的影响

    作者:张凌峰;黄汉民;莫正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对胆囊结石患者胃肠功能及血清瘦素、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87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胃肠道功能、血清瘦素、内皮素水平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6.53±2.72)ml vs(24.75 ±4.53) ml],但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75.32±12.05) minvs(53.21±8.15) min] (P<0.05);观察组患者饮食恢复时间[(1.03±0.26)d vs(1.55±0.46)d]、肠鸣音恢复时间[(0.75±0.12)dvs(0.98±0.13)d]、肛门排气时间[(1.25±0.17)dvs(1.88±0.46)d]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29.79%vs57.50%)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胃动素及胃泌素均明显低于术前,且对照组患者术后胃动素及胃泌素均明显低于观察组[(178.23±18.14) pg/ml vs(201.21±19.05) pg/ml,(115.05±10.79) pg/ml vs(127.36±8.23) pg/ml](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血清瘦素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术后内皮素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上升,其中对照组上升幅度尤为明显(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能够有效降低血清瘦素水平,减轻机体应激反应,且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较小.

  • 肥胖大鼠血糖及胰岛素水平与下丘脑中增食欲素受体1的表达

    作者:马冬杰;赵玉岩

    目的 研究增食欲素受体1 (OX1R)反义硫代磷酸化-脱氧寡核苷酸(OX1R-PS-ASDDNs)对肥胖大鼠下丘脑OX1R蛋白表达及血糖、胰岛素代谢的影响.方法 40只大鼠建立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模型(肥胖组),37只造模成功,另选择进食普通饲料大鼠10只为正常组.取32只肥胖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反义组、错义组、盐水组、对照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外,分别于侧脑室插管注射OX1R反义、错义硫代磷酸化-脱氧寡核苷酸及生理盐水.微型血糖仪检测各组大鼠血糖,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免疫组化方法分析下丘脑OX1R蛋白的表达.结果 肥胖组大鼠体重、Lee's指数、胰岛素、血糖及体脂含量均增加,与正常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下丘脑OX1R蛋白表达肥胖组较正常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侧脑室注射OX1 R-PS-ASODNs后,肥胖大鼠反义组较对照组、错义组及盐水组OX1R蛋白表达减少,血糖及胰岛素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X1R与营养性肥胖相关,参与能量平衡与代谢调节,OX1R-PS-ASODNs可减少营养性肥胖大鼠下丘脑OX1R蛋白的表达,改善血糖及胰岛素水平.

  • PTTG1和Gli1在脑膜瘤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何青龙;欧阳一彬;刘达远;莫业和

    目的 探讨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PTTG1)和神经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Gli1)在脑膜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4年7月神经外科确诊的脑膜瘤患者98例,同期选择72例脑膜瘤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脑膜瘤组织及癌旁组织PTTG1、Gli1蛋白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PTTG1、Gli1蛋白在脑膜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PTTG1、Gli1蛋白的表达情况与脑膜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脑膜瘤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脑膜瘤组织PTTG1、Gli1蛋白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474、14.859,P<0.01);脑膜瘤组织PTTG1、Gli1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膜瘤组织PTTG1、Gli1蛋白表达水平不同年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学分级、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血管间隙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者的PTTG1、Gli1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TG1、Gli1阴性组3年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明显高于PTTG1、Gli1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14.654、13.875,江13.097、12.982,P<0.05).结论 PTTG1、Gli1蛋白在脑膜瘤组织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PT-TG1、Gli1蛋白在脑膜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PTTG1、Gli1蛋白阴性表达者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 腹腔镜胆道镜下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54例

    作者:陈新凯;胡聪;梁晖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胆道镜下保胆取石术对胆囊结石患者手术时长、肠蠕动恢复及术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08例胆囊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胆道镜下保胆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长、肠蠕动恢复时间及术后复发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1.06±0.17)cm vs(2.55±0.42)cm]、术中出血量[(8.72±1.36)ml vs(14.35±2.28)ml]、住院时间[(3.64±0.53)d vs(4.78±0.76)d]均降低,而手术时长升高[(41.82±6.85) min vs(33.57±5.49)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肠蠕动恢复时间[(30.65±5.12)h vs(35.28±5.74)h]、肠鸣音恢复时间[(10.65±1.74)h vs(14.37±2.36)h]、首次排气时间[(18.25±3.13)h vs(23.86±4.09)h]、首次排便时间[(21.42-±3.56)h vs(24.78±4.13)h]及疼痛视觉评分量表(VAS)评分均降低,而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胆道镜下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可显著改善手术相关症状,并促进肠道恢复,安全性好.

  • 开颅血肿清除联合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作者:田军;周向辉;屈浙;王云青;宋春旺;焦庆芳

    目的 对比单纯开颅血肿清除术与联合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石家庄市第一医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00例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单纯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60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钻孔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血肿清除速率、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变化及近期疗效.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后首次血肿清除率为(52.6±6.0)%低于观察组的(79.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水电解质代谢平衡紊乱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再出血、颅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1±1.4)分高于观察组的(8.8±1.2)分(P<0.01);术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预后良好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 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钻孔引流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开颅血肿清除术,能提高血肿清除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近期预后.

  • 奥曲肽辅助胃镜介入治疗消化性溃疡伴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

    作者:杨松涛;何琴;彭刚

    目的 探讨奥曲肽辅助胃镜介入治疗消化性溃疡伴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清胃泌素水平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随机抽取57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其余57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胃镜介入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奥曲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空腹胃液pH值、再出血率与转手术率、血清胃泌素与全血血红蛋白水平、潜血转阴时间、出院时间.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49%,高于对照组的80.70% (P <0.01);两组治疗后空腹胃液pH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高(P<0.01);两组再出血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胃泌素水平分别为(76.27±16.13)pg/ml、(97.81±18.64)pg/ml,均较治疗前降低[(102.68±22.46) pg/ml、(101.36±21.57) pg/ml,P<0.05],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10.85±8.31)g/L、(105.64±7.48)g/L,均较治疗前升高[(101.24±5.72)g/L、(102.59±6.03)g/L,P<0.05],且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潜血转阴时间、出院时间[(4.61±1.42)d、(7.35±2.18)d]均较对照组[(6.83±2.06)d、(10.14±3.297)d]缩短(P<0.01).结论 消化性溃疡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奥曲肽辅助胃镜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血清胃泌素与血红蛋白水平.

  • 关节腔内注射滑膜源间充质干细胞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疗效

    作者:陈子秋;刘顺贵;刘义;龚泰芳

    目的 对比关节腔内注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与滑膜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随机抽样与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6年8月诊治的48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法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注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观察组给予注射滑膜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膝关节Lequesne指数评分、疼痛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是95.8%与66.7%,观察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Lequesne指数评分分别为(86.35±11.34)分、(75.85±10.74)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的(56.25±12.54)分和(56.25±9.11)分(P均<0.01),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经过治疗,观察组视觉疼痛量表评分(VAS)也优于对照组[(2.11±1.54)分vs (3.61±1.44)分,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栓栓塞、肺部感染、下肢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3%,对照组为25.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在膝关节软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能更好改善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安全性高.

  • 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血清IL-12、 IL-35水平与ox-LDL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作者:郭利;戴楠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35(IL-35)水平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75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 2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 22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采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Gensini积分)法评价病例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根据Gensini积分分为≥30分组和<30分组.另选同时期体检健康者2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IL-12、IL-35和ox-LDL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血清IL-12、IL-35水平与ox-LDL水平和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对照组→SAP组→UAP组→AMI组),IL-12、ox-LDL、Gensini积分逐渐升高,IL-35水平逐渐下降,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ensini积分≥30分组血清IL-12和ox-LDL水平显著高于Gensini积分<30分组(P<0.01),血清IL-35水平显著低于Gensini积分<30组(P<0.01);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血清IL-12水平与ox-LDL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48,P=0.000),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826,P=0.000);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血清IL-35与ox-LDL呈显著负相关(r=-0.806,P=0.000),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负相关(r=-0.745,P=0.000).结论 血清IL-12、IL-35与ox-LDL参与冠状动脉疾病发生发展,IL-12、IL-35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 二次电切结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作者:顾伟平;徐耀庭;李杜渐;顾炜;许晓文;朱彦松;罗俊

    目的 比较二次电切结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与膀胱癌根治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204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5例接受膀胱癌根治术治疗(手术组),119例接受二次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联合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治疗前后两组尿液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统计两组术后24个月肿瘤复发率,比较其治疗不同时间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GQOLI-74)及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的变化.结果 联合组与手术组总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58%vs51.76%,P>0.05).联合组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手术组,其中呼吸道感染(0.84%vs 11.76%)、切口感染(0vs11.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胃肠道反应略高于手术组,其余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个月复发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81%vs16.47%,P>0.05);术前,两组尿液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核基质蛋白22、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21-1及膀胱肿瘤抗原水平较术前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6、12、24个月GQOLI-74评分、KPS评分均高于手术组(P<0.01).结论 采用二次电切术联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总缓解率高,患者术后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且可较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体能状况.

  • 急性左冠脉闭塞病变急诊PCI术血栓预抽吸与球囊预扩张效果对比

    作者:陈锦峰;徐新;唐良秋;周素芸;陈宝峰;孙维倩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左冠脉闭塞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行血栓预抽吸术的使用情况,并与传统球囊预扩张术进行对比.方法 选择2015年至2017年入住粤北人民医院并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50例,患者均为左冠脉急性闭塞病变.随机分两组,血栓预抽吸术组25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给以血栓预抽吸术,球囊预扩张组25例PCI术前常规行球囊预扩张,比较两种介入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50例患者经急诊PCI术,冠脉再通率100%,手术后存活率100%.从冠脉造影术后行球囊预扩张或血栓预抽吸到冠脉恢复血流所需要的操作时间,球囊预扩张组略低于血栓预抽吸组,但无统计学差异[(12.8 ±4.2)minvs(13.2±4.3)min,P>0.05].术中X射线曝光剂量血栓预抽吸组优于球囊预扩张组[(276.0±37.0)mGy vs(369.0 ±47.0)mGy,P<0.01].总体手术操作时间血栓预抽吸组低于球囊预扩张组[(18.3 ±3.2)minvs(23.8±4.5)min,P<0.01].血栓抽吸组患者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低于球囊预扩张组[(28.7±11.5)帧/svs(37.5±13.7)帧/s,P<0.05].血栓预抽吸组术后30 min心绞痛缓解率高于球囊预扩张组(96.0%vs68.0%,P<0.05);90 min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左冠脉急性闭塞病变患者,急诊PCI治疗中,预先行血栓抽吸术,有助于改善PCI术后血流再灌注,减少X射线曝光时间,减少术中并发症.

  • 颈动脉、头臂干分叉处内中膜厚度与主动脉瓣、主动脉窦管交界处钙化联合检测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作者:陈召兄;刘圣;叶新华;王道猛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头臂干分叉处(BOBT)内中膜厚度与主动脉瓣(AV)、主动脉窦管交界处(STJ)钙化联合检测在冠心病(CAD)预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及江苏省钟山干部疗养院收治的临床怀疑冠心病的住院患者146例,行冠脉造影及超声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观察组(CAD,106例)及对照组(非CAD,40例),根据颈部及心脏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斑块数、BOBT内中膜厚度及AV、STJ是否钙化.根据病变支数及Gensini评分分为单支组(30例)、多支组(76例)及低Gensini 评分组(34例)、高Gensini评分组(72例).结果 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Crouse评分、斑块数、BOBT内中膜厚度及AV、STJ钙化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Gensini评分组及多支组颈动脉斑块Crouse评分、斑块数、BOBT内中膜厚度及AV钙化阳性率均高于低Gensini评分组及单支组(P<0.05);高Gensini评分组及多支组STJ钙化阳性率与低Gensini评分组及单支组比较无差异(P>0.05).不同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6.2%、特异度为35.0%、阳性预测值为94.4%、阴性预测值为77.8%.结论 颈动脉、BOBT内中膜厚度及AV、STJ钙化联合检测能发挥不同检测项目的优势,补充单一检测项的不足,以通过无创、经济的诊断方法评估CAD严重程度.

  • 双极电凝联合手术刀预防乳腺癌者围手术期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的价值

    作者:张卫星;邓卫萍;袁璐;李明;余利娃;陈庸

    目的 探讨双极电凝止血联合手术刀切割预防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到2017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止血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82例.观察组术中用手术刀进行切割,配合使用双极电凝止血;对照组切割皮肤使用手术刀,切割及止血使用电刀.观察两组预后,记录围手术期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后拔管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围手术期的皮下积液发生率(3.0%vs11.0%,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淋巴水肿发生率稍低于对照组(1.0% vs7.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手术期的心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2.0%vs12.2%,P<0.01).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中角色、躯体、认知、情绪、社会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极电凝止血联合手术刀切割能有效预防乳腺癌者围手术期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术后拔管时间提早,从而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治疗巨大胆总管结石

    作者:陶涛;张明;张启杰;李明东;李桂花;朱萧

    目的 比较常规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ESBD)对巨大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将172例结石直径大于15 mm的胆总管结石病人随机分为常规EST组和ESBD组,每组86例.比较两种术式的结石清除率、内镜取石时间、机械碎石使用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常规EST组结石完全清除率和一次性完全清除率分别为88.4%和81.4%,ESBD组为86.0%和79.1%,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 =0.648,P=0.702).常规EST组与ESBD组与手术时间分别为(38.0±11.0)min、(41.0±14.0)min,无统计学差异(P =0.120).常规EST组和ESBD组取石术中机械碎石使用率为分别为45.1%和30.7% (P =0.034),术后并发症分别为11.8%和8.7% (P =0.461),其中EST相关性出血、高淀粉酶血和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 =0.205,P=0.782,P=0.627).结论 对于巨大胆总管结石,ESBD可以降低EST术中机械碎石使用率及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同时其取石成功率、手术取石时间与常规EST相比无明显差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方式.

  • 肿瘤坏死因子-α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作者:赖爱云;徐健;陶丽

    目的 检测痛风性关节炎(GA)患者关节液、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并探究其在GA发生发展中作用.方法 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急性发作期GA患者67例(AGA组)和缓解期GA患者26例(RGA组)为研究对象,将AGA患者按照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评分(VAS)分为重度AGA (SAGA)组39例和轻度AGA (MAGA)组28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抽取GA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关节液和静脉血,于生化实验室检测各受试者血沉、血尿酸、血常规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受试者血清和关节液中TNF-α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8、IL-1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析TNF-α表达与其他实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随患者病情逐步加重(对照组→RGA组→MA-GA组→SAGA组),其血清、关节液中TNF-α、血尿酸、血沉、IL-1β、IL-8、hs-CRP水平递增,IL-10水平递降,相邻病情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A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与IL-1β、IL-8、hs-CRP水平呈正相关(r =5.919、0.607、0.611,P<0.01),与IL-10水平负相关(r=-0.633,P<0.01);GA患者关节液中TNF-α水平与血尿酸、IL-1β、hs-CRP水平正相关(r=0.592、0.618、0.571,P<0.01),与IL-10水平负相关(r=-0.609,P<0.01).结论 GA患者血清及关节液中TNF-α高表达,可能促进IL-1β、hs-CRP等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促进炎症的发生.

  • 超早期微创术联合药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作者:党涛;王哲;吴晓亮;张姗姗;陈立永

    目的 探究超早期微创术联合药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进而为临床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方案(常规微创手术、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超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超早期微创手术、常规西药治疗、中成药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8周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日常生活能力(ADL)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vs51.11%,x2=4.727,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肿体积、NDS及A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肿体积、NDS及ADL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t=12.374、13.259、7.009,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7.78%vs80.00%,x2=16.568,P<0.01).结论 在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中实施超早期微创术联合药物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促进血肿吸收,提高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有效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 Ilizarov与Orthofix外固定架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疗效对照

    作者:散军成;罗文;李继庆

    目的 对比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与Orthofix外固定架骨搬移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72例胫骨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法的36例为A组,采用Orthofix外固定法的36例为B组.两组均随访至外固定架取出,评价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骨延长长度、愈合指数、再生骨比例、外固定指数(再生骨1 cm所需要时间)、愈合时间、延长期骨矿化时间,带架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参照Johner-Wruhs法对患者胫骨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低于B组,术中出血量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住院时间、随访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愈合时间、骨延长长度、愈合指数、再生骨比例、外固定指数、延长期骨矿化时间、带架时间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恢复优良率高于B组(83.33%vs58.33%,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22%vs 75.00%,P>0.05),其中A组骨折畸形愈合发生率低于B组(P<0.05),足下垂发生率高于B组(P<0.01).结论 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治疗胫骨骨缺损患者术后恢复疗效优于采用Orthofix外固定治疗,术后骨偏移发生率较低,但发生足下垂率较高.

  • 神经心理评估和事件相关电位在偏头痛持续时间与频率和认知功能关系中的评估

    作者:秦晓云;张占普;窦长武;高乃康

    目的 通过检测偏头痛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以及神经心理评估,分析其发作持续时间以及发作频率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12月于神经科就诊的偏头痛患者86例,并选取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偏头痛组和对照组的一般临床特征(头痛评分、频率、发作时间、头痛病史)、神经心理评估(焦虑、抑郁)、事件相关电位(潜伏期、波幅)以及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分(MoCA),并分析认知功能、事件相关电位与偏头痛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比例、受教育程度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偏头痛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偏头痛组患者的MoCA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其在命名、语言流畅性、抽象思维、延迟记忆以及定向力方面的认知功能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偏头痛患者的P3潜伏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MoCA与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存在负相关性(r=-0.48,P<0.05;r=-0.57,P<0.01);认知功能评分项目中,其中命名与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存在负相关(r=-0.37,P<0.05;r=-0.56,P<0.01);抽象思维与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49,P<0.01;r=-0.45,P<0.05);延迟记忆、语言流畅性均与头痛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29,P<0.05;r=-0.37,P<0.05);P3波幅与SAS评分呈负相关(r=-0.47,P<0.05).结论 偏头痛会使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而认知功能障碍与头痛发作时间以及发作频率有关.

  • 微创经皮接骨术与带锁髓内钉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金山;郑勇强;许永权;施纯南;林振宇;林亮

    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接骨术(MIPO)与带锁髓内钉(ⅡN)术治疗简单型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福建省晋江市医院骨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60例胫骨远端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MIPO组(n=30)及ⅡN组(n=30).术中主要评估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时间.术后随访应用X线评估骨折愈合时间、畸形愈合、延迟愈合及并发症情况,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估.结果 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 ~22(18±5)个月.有20例为开放性骨折,MIPO组11例,ⅡN组9例.MIPO组手术时间59 ~ 196(115 ±46) min,ⅡN组手术时间42~188(100±37)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O组术中X线透视时间为7~81(42±20)s,ⅡN组为6~54(22±1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PO组愈合时间为10~28(17.5±5)周,ⅡN组为11 ~26(17.6 ±4)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畸形愈合,两组均有2例发生延迟愈合.MIPO组2例、ⅡN组1例发生感染,均使用抗生素治愈.AOFAS评分方面,MIPO组得分为66 ~98(79.5±9)分,ⅡN组得分为66 ~94(80.7±7)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PO技术及ⅡN技术治疗胫骨远端简单型骨折均能够获得良好地骨折愈合率,均能获得良好的踝关节功能恢复,两种术式均不会增加感染率,也不会影响伤口愈合,两者均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 3D-slicer辅助内镜定位在高血压脑血肿清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杨勇;黄云;韦迪岱;李玻

    目的 探究3 D-slicer辅助定位在神经内镜下行高血压脑血肿清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2例在3 D-slicer软件辅助下行神经内镜脑血肿清除术患者纳入研究组,35例开颅手术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并发症情况、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82.94±11.60)min,(66.83±14.27)ml]明显低于对照组[(190.37±40.92) min,(191.04 ±50.15) ml] (P =0.0000).血肿清除率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0.30±4.88)%vs(83.16±7.00)%,P=0.0000].研究组手术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15.62% vs 37.14%,P=0.0472).在术后第7天GCS评分研究组为(11.76±1.3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35 ±1.90)分(P=0.0012).术后6个月,GOS评分研究组为(4.19±0.7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2±0.95)分(P =0.0371).结论 3D-slicer辅助下神经内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较高治疗价值,且操作简便.

  • 跨理论模型在辅助生殖不孕症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孙超峰;李晓琴

    目的 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护理干预在辅助生殖不孕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在本科就诊的不孕症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辅助生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确定不孕症时及周期结束时焦虑程度(SAS)、相关专科知识掌握程度、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遵医及时检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合理使用药物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相关专科知识掌握程度、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遵医及时检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合理使用药物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基于“跨理论模型”辅助生殖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周期管理能力,减轻患者焦虑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 超声引导对明确新生儿不同体位下股动静脉解剖关系及其穿刺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蕾;曾晓莉;房先杰;罗小玲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对明确新生儿不同体位下股动静脉解剖关系及其对穿刺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7年8月间进行择期腹部手术的54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穿刺体位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24例,所有新生儿都给予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CVC),记录股静脉的位置、重叠情况与相关参数.结果 股静脉均主要位于股动脉的内下方(29例,53.7%),其次位于内侧(16例,29.6%),少数位于外下方(3例,5.6%),极少数位于外侧(2例,3.7%)及内上方(1例,1.9%).所有患儿从腹股沟韧带处至下方4 cm处股动脉与股静脉夹角均逐渐增大、股静脉深度逐渐增加、未重叠宽度逐步减小(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新生儿腹股沟韧带下2 cm的股动静脉重叠率都高于腹股沟韧带边缘(P<0.05),且观察组腹股沟韧带边缘、腹股沟韧带下方2 cm股动静脉重叠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CVC能明确新生儿不同体位下股动静脉解剖关系,下肢外展体位时可减小股静脉深度与重叠率,也可增加股静脉未重叠宽度,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MSCT与MRI诊断2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分析

    作者:王小进;白卓杰;冯湛;王秀锦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 (MSCT)与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收集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26例,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20例,MRI平扫、增强扫描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6例,对MSCT与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MSCT诊断20例,影像学分型:3例为主胰管型;16例为分支胰管型,发病部位:10例为胰头部,其中交界性肿瘤5例,腺瘤5例,6例在胰体部,其中腺瘤5例,腺癌1例;1例为混合型,发病部位为胰头部.MRI诊断6例中,发病部位:3例为胰体部,3例为胰尾部.病理诊断26例中,交界性肿瘤6例,腺癌4例,腺瘤16例,分别占总数的23.1%、15.4%、61.5%.结论 MSCT与MRI在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网膜素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新萍;佡剑非

    网膜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对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均可产生影响.在网膜脂肪组织的血管基质细胞中高度表达的网膜素(omentin)能够调节糖脂代谢、钙代谢;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抑制炎症;能够参与血管功能、血管钙化等过程,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平衡.因此,网膜素可作为一种新型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生物标志物,其水平可能预测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 中药的拟热量限制作用及其改善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

    作者:黄慧;韦晓;刘超

    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两大基本原因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紊乱.过去研究发现,热量限制可以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由于患者依从性的问题,热量限制并不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而对传统中医药降糖机制的研究发现,其与热量限制具有许多相同作用靶点.本文对中药的拟热量限制作用作一综述,进而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温肾化痰祛瘀方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

    作者:向丽;曹丽蓉;王中显

    目的 探讨温肾化痰祛瘀方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94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温肾化痰祛瘀方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B超检查患者治疗前后肌瘤体积、子宫体积的变化;采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49%vs72.34%,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雌激素、孕酮、卯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液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肌瘤体积、子宫体积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肌瘤体积[(24.54±5.31) cm3vs(30.01±6.27)cm3]、子宫体积[(92.37 ±9.08)cm3vs(101.43±10.22)cm3]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肾化痰祛瘀方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确切,能改善性激素及血液流变学的水平.

  • 改良鸡尾酒疗法和手法松解联合康复锻炼治疗原发性冻结肩疗效

    作者:费奉龙;焦锋

    目的 观察改良鸡尾酒和手法松解联合康复锻炼治疗原发性冻结肩(PFS)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经采用改良鸡尾酒和手法松解联合康复锻炼治疗PFS,记录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SPADI)及治愈率.结果 共有120例纳入研究.治疗3d、1个月肩关节主动前屈上举、外展上举、内收、后伸、内外旋活动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个月与治疗3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治疗前、治疗3d、治疗1个月和治疗1年SPADI评分分别为(67.87±19.24)分、(30.35±15.53)分、(15.63±7.32)分、(10.28±5.26)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d、治疗1个月、治疗1年SPADI评分显著降低(P<0.01),且随治疗时间延长,SPADI评分逐渐降低(P<0.01).治疗3d、治疗1个月、治疗1年治愈率分别为66.7%、91.7%、99.2%,且随治疗时间延长,治愈率逐渐增加(P<0.01).结论 改良鸡尾酒疗法和手法松解联合康复锻炼治疗PFS可显著减轻疼痛,快速改善肩关节功能,近、远期疗效均较好.

中国临床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