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脊柱外科杂志

脊柱外科

脊柱外科杂志

Journal of Spinal Surgery 척주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
  • 影响因子: 1.03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2957
  • 国内刊号: 31-190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75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脊柱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贾连顺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颈腰综合征分期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作者:张涛;徐建广;周蔚;孔维清;赵必增;付一山;连小峰;张长青

    目的 探讨分期手术治疗颈腰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39例手术治疗颈腰综合征患者,其中行颈前路手术21例,行颈后路手术9 例,行腰后路手术9例.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功能状态和疼痛程度,患者术前JOA评分为11.80±2.81分;VAS为4.70±3.32分.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2~5年,平均3.5年.术后JOA评分为14.92±2.05分;VAS为3.31±2.37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患者具体病理特点,分期手术治疗颈腰综合征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相关功能障碍和腰腿痛症状,避免一期手术引起的不必要手术创伤.

  • 异体颈椎椎间盘移植术后颈椎曲度变化及意义

    作者:丁宇;阮狄克;何勍

    目的 评价同种异体颈椎椎间盘移植(cervical disc allografting,CDA)后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探讨颈椎曲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并分析2000年2月~2010年9月行CDA治疗的13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平均随访6.1年).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及影像学变化,分析两者间相关性.结果 ①颈椎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患者术后颈部轴性症状(caxial symptom,AS)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 评分没有明显增加,AS与手术节段局部曲度改变相关.③术后颈椎整体曲度及手术节段曲度维持满意,与神经功能恢复无相关性,颈椎活动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CDA术后疗效满意,在维持颈椎稳定性的同时保留了节段的活动度,安全可靠;术后能保持理想的颈椎整体及局部曲度,减少AS的发生.

  •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无椎体骨折的下颈椎小关节脱位

    作者:赵宏;王杰;李纯志;方煜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无椎体骨折的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无椎体骨折的下颈椎小关节脱位伴不同程度颈髓损伤患者,其中单侧小关节脱位7例,双侧小关节脱位27例.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A级5例,B级8例,C级12例,D级7例,E级2例.行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进行减压、复位、内固定及融合,其中前路手术9例,后路手术14例,前后联合手术11例.结果 术中无大血管、气管、食道及脊髓损伤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6.2个月,植骨于术后3~4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前路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费用均少于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等级均提高1或2级,不同入路手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没有差别.结论 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无椎体骨折的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根据颈椎损伤机制、损伤部位及类型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型胸腰椎结核

    作者:张宏其;沈恺颖;王昱翔;葛磊;郭超峰;唐明星;刘少华;邓盎;吴建煌;刘金洋

    目的 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型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09年7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539例,其中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跳跃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共13例(男9例,女4例).术前平均后凸角21.5°;Frankel分级为B级1例,C级4例,D级6例,E级2例.入院后经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后手术.记录术前、术后血沉、后凸角、神经功能评估和植骨融合情况.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4.3个月,全部患者术后后凸角、神经功能改善,血沉正常.术后6~12个月均获得植骨融合.结论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胸腰椎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表面肌电图评估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效果的研究

    作者:吕宏;高亮亮;孙丹;王俊杰

    目的 探讨采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技术评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效果.方法 本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为21~59岁,平均45岁.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及手术治疗1个月后接受肱二头肌等长收缩测试,记录患侧与健侧肱二头肌的sEMG中位频率斜率(median frequency slope,MFs),平均肌电图 (average electromyography,aEMG) 波幅.结果 术后1个月,27例患者症状缓解,患侧MFs的衰减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健侧MFs的衰减无明显改变;术后健侧aEMG波幅无明显改变,患侧有增高趋势,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4例症状未缓解患者,治疗前后MFs及aEMG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sEMG可用作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评定的客观指标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短期临床疗效

    作者:吴文坚;梁裕;曹鹏;郑涛;张兴凯;杨耀琦;叶庭均

    目的 观察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评估该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1例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进行2年以上的随访.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者的功能和疼痛程度,测量颈椎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颈椎节段RO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节段ROM较术后3个月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术后发生急性感染,无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维持颈椎节段的ROM,短期疗效满意.

  • 胸腰椎损伤的分型进展

    作者:任大江;孙天胜;张志成

    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建筑业及日常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发展,加之多种突发灾难事件的无法预测性(如地震、塌方等),使得脊柱骨折在全球呈现出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耗费及低死亡率的特点.为规范脊柱骨折的治疗,脊柱骨折的评估和系统分类逐渐引起广大学者的重视.

  • 退行性腰椎侧凸的外科治疗

    作者:黄伟敏;于秀淳;梁进;宋若先

    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是指腰椎椎间盘退变后继发小关节退变、椎管和神经根管容积变化以及脊柱失稳所致的腰椎侧凸,以腰背痛、神经根性疼痛或是神经源性跛行等为主要表现,是成人脊柱侧凸(adult scoliosis,AS)的一种.DLS仅发生于骨骼成熟以后,患者既往无脊柱侧凸病史.有别于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继发的脊柱退变性侧凸,后者起病于儿童时期或青春期,在成人时期随着退变性椎间盘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的出现而加重,并出现临床症状.

  • 成骨细胞复合异种脱蛋白骨进行腰椎后外侧融合

    作者:陈长青;尹小锋;练克俭;黄立羡;张善涛;李强

    目的 评价兔皮质骨来源的成骨细胞复合异种脱蛋白骨进行脊柱融合的效果.方法选取6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4组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Ⅰ组,组织工程骨组;Ⅱ组,空白对照组;Ⅲ组,单纯异种脱蛋白骨组;Ⅳ组,自体髂骨组.术后10周将动物处死做大体观察、手工力学、X线片、CT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大体观察、手工力学、X线片及CT检查均显示Ⅰ、Ⅳ组的融合率高于Ⅱ、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Ⅰ组和Ⅳ组术区均有较多新骨形成,而Ⅱ组和Ⅲ组无或仅有少量新骨形成.结论异种脱蛋白骨复合皮质骨细胞是脊柱融合时自体骨移植的良好替代物.

  • 新型寰枢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评价

    作者:刘社庭;童杰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寰枢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选取12头猪颈椎标本制作寰枢椎不稳模型,采用该新型内固定系统进行固定,测量三维运动范围,并与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比较.结果 新型寰枢椎内固定系统的特点是设计新颖、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其在旋转、屈伸及侧弯状态的活动度与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研制的新型寰枢椎内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治疗寰枢椎不稳提供了另一种内置物选择.

  • 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影响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作者:康健;袁文;王新伟;朱大成;郑光锋;陈君生;高建伟

    目的 利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急性颈髓损伤后各因素对低钠血症的影响.方法 以145名急性颈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颈髓损伤位置、损伤严重程度、是否合并脑外伤、是否合并感染、是否使用呼吸机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各因素对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颈髓损伤严重程度、是否合并脑外伤、是否使用呼吸机、是否合并感染对低钠血症是否发生具有显著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颈髓损伤严重程度、是否使用呼吸机、是否合并感染对低钠血症是否发生具有显著影响.结论 对于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患者,其颈髓损伤的严重程度是是否发生低钠血症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是否使用呼吸机、是否合并感染对是否发生低钠血症的影响可视为和损伤严重程度相关.

  • 乌司他丁对兔髓核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海平;朱悦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诱导的兔椎间盘髓核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和MMP-3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酶消化法提取兔椎间盘髓核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将兔髓核细胞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乌司他丁对照组、IL诱导组和3个不同浓度乌司他丁抑制组.作用48 h后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培养液中iNOS 活性,并用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MMP-2、MMP-3的表达变化.结果 各抑制组中iNOS含量均低于诱导组,以320单位/毫升抑制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抑制组中MMP-2、MMP-3的表达均低于诱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其表达降低的程度与药物的浓度呈正比.结论 体外条件下,一定浓度的乌司他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1β诱导的椎间盘细胞中iNOS、MMP-2及MMP-3的表达,减少对蛋白多糖及胶原的降解.

  • 人肺腺癌干细胞脊柱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研究

    作者:黄权;周振华;肖建如;冯大鹏;郑伟;吴志鹏;杨兴海;林在俊

    目的 建立肺癌干细胞脊柱转移裸鼠模型并研究转移机制及特性.方法 雄性裸鼠共40只随机分成2组(A组和B组),每组各20只.均采用左心室注射法.A组使用浓度为107/mL的肺癌(A549)细胞悬液100 霯,B组使用浓度为104/mL的肺癌干细胞悬液50 霯.生物发光成像及X线检查肿瘤转移情况.动物出现死亡或接种后5周为观察终点.结果 A组中4只裸鼠于注射接种术后24 h内死亡,2只于48 h内死亡,共3只裸鼠被证实脊柱成瘤,总体脊柱成瘤率为15%.B组中2只于注射接种术后24 h内死亡,共9只裸鼠被证实脊柱成瘤,总体脊柱成瘤率为45%.结论 肺癌干细胞悬液经左心室注射法成功建立肺癌脊柱转移裸鼠模型,模型制作成功率高,能较好地模拟肺癌细胞经动脉系统转移至脊柱的病理过程.

  • 几种微创椎间融合术内固定术式的生物力学比较

    作者:王建华;王善琛;陈立业;夏虹;尹庆水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微创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方法 选取5具人新鲜尸体脊椎标本L4,5节段为受试节段,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分别测量每具标本施术前、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对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同侧椎弓根钉棒加对侧经关节螺钉固定后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状态下的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进行比较.结果 各固定方式的ROM值均小于受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在各状态下ROM值低,与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及对侧椎弓根钉棒固定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侧椎弓根钉棒加对侧经关节螺钉固定相比,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屈状态下2种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旋转状态下2种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与对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比较,ROM值在右侧屈状态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状态下2种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TLIF后路辅助固定方式均可有效增加腰椎功能单位的稳定性,其中双钉棒效果好,同侧单钉棒加关节螺钉次之,同侧单钉棒再次,对侧单钉棒效果较差.

  • 山羊腰椎间盘损伤后P物质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

    作者:任东风;侯树勋;吴文闻;商卫林

    目的 研究山羊椎间盘损伤后的组织学改变及P物质(substance P,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在损伤纤维中的分布.方法 15只山羊,用直径1.2 mm的穿刺针刀刺伤L5/L6椎间盘前纤维环全层和L6/L7后部纤维环内侧,以L4/L5椎间盘作为完整对照椎间盘.分别于损伤后3周、3个月、6个月随机处死5只山羊.观察实验椎间盘后部纤维环组织学改变和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结果 L6/L7椎间盘后部纤维环内层损伤后3周均未愈合.损伤3个月及6个月时,在L6/L7椎间盘的右后外1/4区很容易检测到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沿穿刺通道及周围组织向内生长.L4/L5/L6椎间盘相同区域未检测到相关免疫染色阳性反应神经纤维.结论 经山羊椎间盘前方损伤后部纤维环内层后,纤维环内层很难愈合,并出现SP免疫染色阳性神经纤维分布.

  • 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作者:童贤平;朱峰;卢进;杜习光;龙剑池;孙文鹏

    退行性腰椎疾病包括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和退变不稳等.传统的手术治疗常常行椎板切除减压,但减压不固定、不融合,常引起腰椎侧凸、脊柱不稳加重,继发出现背痛和神经系统症状.近年来,骨科医师已经认识到在减压的同时行腰椎椎体间融合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本院2002 年12 月~2007年12月采用后路椎管减压、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26例,取得较好效果.

脊柱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