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

内科理论与实践

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Concepts & Practice 내과리론여실천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影响因子: 0.4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6087
  • 国内刊号: 31-197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7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王振义;陈家伦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冠状动脉双源CT与冠状动脉造影成像对急诊胸痛患者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作者:戴李华;虞菱崴;路薇薇;陈淼;潘曙明

    目的: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为“金标准”,探讨急诊胸痛患者双源CT(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分析DSCT诊断冠心病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方法:对115例以胸痛为主诉的急诊就诊、临床怀疑冠心病拟行CAG的患者[男60例,女55例,平均年龄(66.37±10.29)岁]进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统计分析DSCT对诊断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冠心病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并与CAG结果对比.结果:共获得92例有诊断价值的病例,DSCT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准确度为94.6%,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90.6%、95.1%和93.5%.对于诊断轻度狭窄冠心病的灵敏度为70.6%,特异度为63.9%,阳性预测值为34.3%,阴性预测值为91.2%.结论:DSCT冠状动脉成像可作为临床冠心病可疑患者CAG手术前的预筛手段,当患者的冠状动脉为中重度狭窄时,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较高,DSCT与CAG有很好的一致性,其对是否需进一步CAG检查有较大的指导意义.DSCT对于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患者的阴性预测值较高,提示如果DSCT判定患者无冠状动脉病变,基本上无进一步行CAG的必要.

  •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作者:吴增斌;潘曙明;王海嵘;陈峰;王树云;刘瑛

    目的:研究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2009-2010年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方法:按统一的材料、方法和判断标准[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09年版]对急诊ICU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分离的117株金葡菌行耐药性监测,并对下呼吸道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7株金葡菌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占85.5%,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为14.5%;随着年龄的增加,MRSA感染者增多;MRSA对喹诺酮、红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和达福普汀-奎奴普丁的敏感率仍保持100%;未发现万古霉素中介株(VISA)和耐药株(VRSA);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Ⅱ)评分、高龄(>70岁)、住院天数>20 d、清蛋白水平、慢性肺病、机械通气、意识障碍、长期住护理院是下呼吸道感染MRSA的危险因素,清蛋白、高龄和住护理院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RSA的耐药性高,应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并根据分离株的耐药特点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

  • 内向整流钾通道6.2亚基对鱼藤酮诱导PC12细胞毒性的调节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小坤;王刚;田立鹏;张煜;盛呈雨;陈生弟

    目的:探讨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亚基内向整流钾通道(Kir)6.2过表达对鱼藤酮诱导的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毒性作用的调节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方法:转染Kir6.2质粒于PC12细胞48 h后,分别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Kir6.2的表达,然后用水溶性四氮唑盐(WST-1)法检测3组细胞(正常对照组、转染组、空载体组)在500 nmol/L鱼藤酮处理24h后的细胞活力;Westem blot检测胞内蛋白激酶C(PKC)及磷酸化PKC(p-PKC)的变化.结果:细胞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组Kir6.2在细胞中表达较正常组和空载体组明显增高,WST-1检测发现转染组细胞活力较其他2组增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鱼藤酮处理后p-PKC较处理前表达量增加,且转染组p-PKC表达量较其他2组均增高(P<0.05).在Kir6.2过表达的PC12细胞中,p-PKC的活性上调,且不被PKC抑制剂所抑制.结论:Kir6.2过表达可拮抗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毒性,且这-神经保护作用与PKC信号通路相关,尤其是p-PKC.

  • 脂联素球状结构域对3T3-L1脂肪细胞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彦;廉如;陈思思;高婷婷;吴彬;陈显久

    目的:通过探讨脂联素球状结构域(gAd)对3T3-L1脂肪细胞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表达的影响,进而探讨gAd促进脂肪细胞摄取的葡萄糖是否经磷酸戊糖途径代谢.方法:用gAd干预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干预结束后测定细胞残液的葡萄糖浓度,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酶(G6PD)转录水平的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实验组细胞残液中葡萄糖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O.01);各实验组G6PD转录水平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别(F=1.545,P=0.248).结论:gAd能够促进3T3-L1脂肪细胞摄取胞外葡萄糖,但未导致G6PD转录水平的变化,提示摄取到细胞内的葡萄糖可能不经磷酸戊糖途径进行分解代谢.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急诊医学的新机遇

    作者:潘曙明;刘佳福

    脑卒中目前在我国是导致患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高达150万以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aemic stroke,AIS)是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AIS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目前超早期(3~4.5 h内)采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是改善AIS结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并且rt-PA方案已在许多国家获得批准并列入指南.美国Paul Coverdell国家卒中登记研究报道溶栓比例各州间波动在3.8%~8.5%[1],其他国外社区和多中心上市后溶栓监测报告的比例均达8%左右[2-3],然而我国rt-PA溶栓的现状不容乐观.

  • 输血的非传染性严重危害及应对策略

    作者:陈勤奋;丁倩倩;朱萍

    1900年人类ABO血型系统被发现,开启了安全输血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期,临床输血由全血输注过渡到成分输血,成为输血医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和现代输血的重要标志.一个多世纪以来,全血和各种血液成分的输注成为临床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措施.

  • 急诊学科发展与基础科学研究

    作者:叶静

    急诊医学的关键是强调超快速诊断和治疗,以挽救危重急诊患者.因此,急诊专科注重培养临床知识背景扎实和多学科操作技能熟练的医务人员,并要求其具备反应快速、即便在恶劣环境下也能冷静应付紧急医疗情况的心理素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和培训模式逐渐导致急诊工作者相对重视临床技术,忽略急诊专业的科学研究[1].基础研究在急诊领域明显落后于其他专科,这不仅是我国急诊发展的现状,甚至是全球急诊专科共同面临的问题.EMBRS(Emergency Medicine Basic Research Skills)Workshop[2]是美国培养急诊医师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机构,其在医学界的悄然兴起,不仅说明急诊科学研究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了科研在急诊专业是个薄弱环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曾多次倡导急救医疗、医药等领域要从生命现象本质出发,探索生物医学新发现,改善健康和挽救生命.从表面上看基础生物医学通过研究产生细胞损伤反应的基本机制、关键信号通路,探索细胞恢复和再生的途径,似乎与紧急医疗没有直接联系,然而这些基础研究为将来临床转化研究提供了基础,终有助于提高医疗水平或生活质量.

  • 急诊胸痛的诊断思路

    作者:童建菁

    胸痛是急诊患者常见的主诉,在我国大中城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以胸痛或胸部不适感为主诉的患者比例≥5%[1].临床上导致胸痛的病因很多,而不同病因患者的预后不同,其中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自发性气胸(spontaneous pneumothorax)、食管破裂(esophageal rupture)等高危病症可能在短时间危及生命,因此,对于急诊医师而言,快速、准确地进行危险分层,鉴别出致命性胸痛,是急诊处理的重点,同时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胸痛 急诊 评估
  •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急诊诊断及治疗进展

    作者:李旭;蔡双明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APTE)是急诊科常见的急症,常因胸痛或不明原因呼吸困难而就诊,因其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所以很容易误诊或漏诊,造成严重后果.部分APTE患者可因急性右心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导致死亡.APTE前3个月的病死率超过了15%,高于心肌梗死前3个月的病死率[1].所以APTE的早期诊断、治疗对于提高救治成功率非常重要.

  • 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现状

    作者:丁永杰;时国朝;李敏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肿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1],占肿瘤病死率的9%.早在19世纪,Trousseau就发现恶性肿瘤与VTE存在着密切关系.有研究追踪随访因VTE住院的26 653例患者,发现其2年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6.5%[2].恶性肿瘤患者VTE发生率为非肿瘤患者的4.1~6.5倍[3-4],4%~20%的恶性肿瘤患者同时合并VTE,在尸检中这一比例高达50%[5].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往往是预后不佳的信号,1年内发生VTE事件的肿瘤患者1年病死率是无VTE事件患者的3倍;另外,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风险也是接受同样手术非恶性肿瘤患者的3倍.VTE消耗大量医疗资源,以美国为例,恶性肿瘤患者因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事件平均住院天数为11d,花费为20 065美元[6].因此预防肿瘤相关性VTE不仅可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改善生存预后,还可大幅降低个人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 阿司匹林抵抗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作者:黄洁杰;梁辉

    自20世纪70年代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而抵抗血小板的聚集后,不久阿司匹林便应用于许多血管栓塞性疾病.现在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血栓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并非所有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均能从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预防血栓栓塞的作用中获益,部分患者口服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仍可发生血栓栓塞事件.临床试验显示,5%~45%的患者对阿司匹林治疗不敏感,即存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目前对AR的确切机制还不明确,但人们发现基因多态性与AR有一定关系.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血小板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从而导致AR[1].本文对近年来AR与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结果作以下综述.

  • 2010年上海世博会医疗保障和公共突发事件防范管理的成功经验分析

    作者:许臻晔;陆峰;陆一鸣

    2010年上海世博会自2010年5月1日开幕至10月底结束历时184 d,共有190个国家和56个国际组织参与,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总计接待国内外游客73 084 308人次,其中国外游客约占5.8%.期间共有12.8万人次就诊,占整个游园参观者总人数的1.76%,救护车转运8 533车次,救治转送患者8 183例,收治住院患者213例次,手术97例次.面对如此长时间的大型公共活动、庞大的客流量,周到有力的医疗保障的策划和及时全面的院前急救医疗保障对此类大型公共事件的医疗风险评估和管理尤为重要.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窗疗效的比较

    作者:王海嵘;刘佳福;李浩军;陈圣鑫;沈飒;潘曙明;刘鸣

    脑卒中是我国疾病的第二大死因,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患病人数(600~700)万,死亡约150万,为第1致残性疾病,其中急性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患者的60%~80%[1].急性脑梗死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脑",只要条件允许,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应作为首选的溶栓药物,时间越早疗效越佳[2].但由于种种原因如患者对疾病认识不够,未能在发病后第一时间来院就诊,使部分患者在完成相关检查后已经超过目前公认的溶栓窗口的4.5 h.对于这部分患者,在患者和(或)家属的强烈要求下,经过充分的病情及风险评估后,本研究选取了部分距初发病4.5~6 h内的患者进行了急诊溶栓,现报道如下.

  • 如何推动我国急诊医学事业的发展

    作者:陆一鸣;叶静

    急诊医学是医学中一门新兴的跨各临床专业的学科,既有本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各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紧密相连.急诊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医学科学进步的必然趋势.急诊医学主要是研究如何大可能将急性严重伤病人员从死亡的边缘迅速抢救回来,并降低其并发症和致残率.因此急诊急救工作的及时、妥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急性患者的安危和预后.

  • 解读血管性血友病的治疗指南

    作者:熊立凡;姚依婷;王鸿利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的出血性疾病,由vWD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量的缺乏和(或)质的异常所引起[1-2].vWF是一种血浆蛋白,在血管损伤部位介导血小板黏附,与凝血因子Ⅷ(FⅧ)结合使FⅧ稳定于血循环中不易被降解;vWF缺陷可损害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和降低血循环中FⅧ水平,引起临床出血表现.近年,也有获得性vWD综合征(acquired yon Willebrand syndrome,AvWS)的报道.

  • 发热伴胸闷、气促和心包积液1例

    作者:盛慧球;陈影;陆一鸣

    病历摘要一、病史患者,女,58岁,上海籍,因发热9d于2011年6月底入院.入院前9d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高达40℃,伴胸闷、气促,夜间尚能平卧,无咳嗽、咳痰,无头晕、头痛,无呕吐、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来院当天我院急查血常规白细胞(WBC)9.19x109/L,中性粒细胞(N)0.684,血红蛋白(Hb)88 g/L,血小板(PLT)287×109/L.胸片:主动脉迂曲;心影增大;两上肺少量纤维增殖灶;两下肺可疑淡片状高密度影,拟诊感染性病变.入院前1d胸部薄层CT平扫:纵隔内见心包积液,心脏受压;双肺少量渗出;两肺上叶尖后段及左肺舌段纤维条索影,右肺上叶后段及中叶外侧段并中叶内侧段、左肺下舌段结节影;双侧胸膜增厚粘连;气管前间隙及血管前间隙异常增大的淋巴结(见图1).入院前1d夜间于我院急诊抢救室突发意识不清,伴大汗淋漓,持续数分钟意识转清,考虑为晕厥,急请我院呼吸科会诊排除肺栓塞,为进一步诊治,拟诊"肺部感染,心包积液,胸腔积液"收入内科急症病房.病程中患者胃纳、睡眠可,大、小便通畅,体重无明显减轻.

内科理论与实践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