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

内科理论与实践

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Concepts & Practice 내과리론여실천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影响因子: 0.4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6087
  • 国内刊号: 31-197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79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王振义;陈家伦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外周血Th17细胞及IL-17+FoxP3+T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表达变化

    作者:朱海星;周灵;时国朝;倪培华;王林林;潘丽娜;倪颖梦;万欢英

    目的:探讨辅助性T 17(Th17)细胞及白细胞介素17(IL-17)+叉头蛋白3(FoxP3)+T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5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5名正常人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百分率以及IL-17+FoxP3+T细胞占Treg细胞的百分率.结果: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Th17细胞百分率高于Ⅰ~Ⅲ期患者及正常对照(均P<0.0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BMC中的Treg细胞百分率高于正常对照,并且IL- 17+FoxP3+T细胞占Treg细胞的百分率高于正常对照(P<0.05).结论: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Th17细胞以及IL-17+FoxP34+T细胞数量增加,Th17以及IL-17+FoxP3+T细胞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远处转移过程,从而影响肿瘤进程.

  •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A酸受体α融合蛋白对LMO2基因转录调控的影响

    作者:杨贤雯;王萍;刘静秋;王侃侃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染色体融合形成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A酸受体α(PML- RARα)对红系重要转录因子LMO2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揭示APL中红系分化受阻的潜在机制.方法: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结合多聚酶链反应(ChIP-PCR)技术探讨PML-RARα融合蛋白在体内调控LMO2转录的作用方式.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研究PML-RARα对LMO2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利用逆转录(RT)-PCR技术研究PML-RARα在APL模式细胞株PR9细胞中对LMO2转录的影响.通过分析患者样本数据,观察LMO2在各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ML-RARα.异常融合蛋白结合于LMO2的远端启动子区域,对LMO2的转录活性进行抑制,并且这种抑制呈现梯度依赖的方式.随着PML-RARα的表达升高,LMO2的远端转录本转录水平受到明显抑制,表达量下调.与其他类型的AML以及正常骨髓细胞相比,LMO2在APL中表达较低.结论:LMO2是PML-RARα的靶基因,PML-RARα通过结合在其远端启动子区域对其转录进行负调控.

  • 急性脑卒中后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恩卓;郭正良;辛晓瑜;任汝静;曾丽莉;傅毅;刘建荣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9月期间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在住院期间发生HAP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HAP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危险因素采取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病死率进行x2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年龄>73岁)、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10分)、意识障碍、吞咽障碍、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低清蛋白血症、既往卒中史、贫血、管饲、使用制酸剂、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NIHSS评分高、COPD、低清蛋白血症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病例组与对照组病死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患者高龄及NIHSS评分高是急性脑卒中后HAP的主要危险因素.发生HAP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高.

  • 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老年人痴呆患病率调查

    作者:孙宏贤;吴逸雯;叶福林;周志明;王刚;姜国鑫;程琦

    目的:调查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痴呆患病现状.方法:在上海市松江区的佘山镇采用横断面研究,对当地6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的痴呆患病率进行调查.以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C-MMSE)筛查认知功能障碍,并进一步由神经科医师通过相关神经科检查及有关量表测试,参照新推荐的国际诊断标准确定痴呆及其分型的诊断.结果:此次研究顺利完成C-MMSE初筛的研究对象共有1 472例,占有资格参加本研究总人数的71.7%;其中男666例,女806例.研究对象中被确认为认知功能障碍者167例(11.3%).诊断为痴呆者79例,患病率为5.4%[95%可信区间(CI):4.8%~6.0%],其中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AD)者56例(男16例,女40例),患病率为3.8%(95% CI:3.3%~4.3%),诊断为血管性痴呆(VaD)者18例(男5例,女13例),患病率为1.2%(95% CI:0.9%~1.5%).结论:上海市松江区余山镇老年人痴呆和AD患病率较高.

  • 红系衍生核因子相关因子2基因在芬维A胺诱导NB4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作者:张辉;朱雪花;贾小红;王业伟;张济;王侃侃

    目的:研究干扰红系衍生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基因表达对芬维A胺诱导NB4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探寻白血病治疗的新思路.方法:采用核转染技术将NRF-2的小干扰RNA (siRNA)转入NB4细胞干扰NRF-2的表达,然后再用芬维A胺(1 μmol/L)处理NB4细胞,24、48 h后应用流式细胞术膜联蛋白(Annexin-V)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碘化丙啶(PI)双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μmol/L芬维A胺能明显诱导NB4细胞凋亡,并呈时间依赖性和药物剂量依赖性,在凋亡发生过程中NRF-2的mRNA和蛋白水平有上升趋势.通过RNA干扰NRF-2表达后,NRF-2的mRNA以及蛋白水平都明显下降,芬维A胺诱导NB4细胞凋亡的效能也随之减弱.流式细胞术分析干扰组细胞凋亡率仅(29.90±2.45)%,明显低于非干扰组的(43.85±14.40)% (P=0.001).结论:NRF-2在芬维A胺诱导NB4细胞凋亡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示芬维A胺可能通过氧化应激途径诱导细胞凋亡.通过这样的途径,设计提高白血病细胞的氧化应激能力可能成为靶向治疗白血病的新途径.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与缺血性卒中

    作者:刘建荣;王琳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PPARs)属于核受体超家族中的一员,参与许多生理调控如糖代谢、脂肪代谢、细胞生长及分化.PPAR-γ则与细胞葡萄糖摄取、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免疫调控有关,PPAR-γ的活化有效减轻了神经变性和脑内的炎性反应.本文就PPAR-γ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损伤过程中发挥的神经保护作用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

    作者:汤荟冬;方嵘

    有关血管病变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后期就曾有病理学家提出了“动脉硬化性痴呆”这一概念,后演变成现今表述的血管性痴呆(VaD).与阿尔茨海默病(AD)相比,VaD具有相对的可预防性和可治疗性.但VaD这一概念将伴有血管危险因素或脑血管病变却未达到影响社会功能或日常生活能力的认知障碍排除在外,这些认知损害可能正是痴呆前期的状态,其结果将导致临床上对VaD的治疗延误,因此更值得重视和干预.为了能早期发现VaD前期的认知功能下降,尽早干预,从而改善预后,1993年加拿大Hachinski教授首次提出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这一新概念,重新界定了与血管因素相关的认知损害范畴,其认知障碍包含从轻度单一的认知域损害到严重痴呆认知功能损害的各个阶段,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VaD,亦包括未达到痴呆但已有认知障碍的人群,可单独发生或与AD合并出现.VCI可分为非痴呆VCI (VCIND)、VaD和混合型痴呆(mixed AD/VaD)三大类.

  •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现状

    作者:谢青

    脑卒中是国内近20年来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据WHO统计,目前全球有2 500多万脑卒中后患者,其中我国约有700万,生存者中70%~80%伴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2].脑卒中世界平均年发病率为140/10万~200/10万,且东方国家的脑卒中发病率远远高于西方国家[3].

  • 氧化应激、PARP-1和NAD+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

    作者:殷卫海;马英鑫;陈贺愈;吴丹红

    脑卒中是造成死亡和终生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以往的研究已使我们对此疾病机制的理解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有很多关键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有效治疗方法仍十分匮乏.由于脑卒中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对其机制的研究及新治疗方法的探索有重大意义.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是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唯一批准的治疗脑卒中药物,然而其不良反应以及必须在脑卒中后4.5 h内使用的时间窗限制了其临床应用[1].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及治疗脑缺血的新方法.

  • 缺血性脑卒中转化医学的研究与发展

    作者:杨国源;王继先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医学相关领域提出的新概念,其试图在基础与临床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以促进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以及将临床问题向基础研究人员反馈和修正,从而更好地提高全面预防、快速诊断、有效治疗的总体水平,实现人类健康事业的真正发展.

  • 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诊断中的若干基本概念问题

    作者:郭起浩;洪震

    脑血管病(CVD)是我国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诊治历来是我国大部分神经内科医师的首要任务.国际上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认知障碍疾病中常见的类型,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与关注[1].笔者近1年参与了“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2]的编写,也参与了即将发表的国际VCI分类共识(vascular impairment of cognition classification consensus study,VICCCS)中VCI概念、诊断与分类部分的编写和讨论(另外还有流行病学、临床试验、治疗与预防、以及基础研究部分),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和思考,现将VCI概念和诊断中3个常用的、重要的、但又众说纷纭的基本概念予以介绍、评价,希冀我国同道在积累VCI的临床资料时考虑到这些分歧和争议,从而积极探索、取得与国际接轨的创新性成果.

  • 利妥昔单抗在血液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蔡铭慈;赵维莅

    单克隆抗体于1975年由K(o)hler等[1]首次提出,之后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以往抗CD20单克隆抗体因其鼠源性在临床应用上受到极大限制,直到人鼠嵌合的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状况.其药物毒性较小,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自1997年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利妥昔单抗用于治疗CD20阳性B细胞恶性肿瘤,如复发难治、低分级或滤泡细胞淋巴瘤.越来越多的研究在探索如何拓展利妥昔单抗的应用范围,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将利妥昔单抗当前在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气象因子和大气污染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培莉;李庆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我国近期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为8.2%[1].COPD病程中常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及需改变基础COPD常规用药为表现的急性加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而且对患者及医疗体系均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反复出现的COPD急性加重是病程进展中的重要事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于呼吸道可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温度、湿度、气压以及大气污染物作为评价环境状况的常用指标,其对COPD急性加重的影响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现将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重症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杨娑娑;龚涛

    重症缺血性卒中(severe ischemic stroke,SIS)指一组临床症状较重、进展较快、预后不良的缺血性脑梗死.患病早期即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往往死于脑水肿、进行性颅内压升高以及脑干功能障碍,并且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生存者大多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处于植物状态,因此又被称为恶性脑梗死[1].SIS的病理生理特征包括3个方面:①大面积脑梗死,脑梗死大切面直径>3 cm,并累及脑解剖部位2支血管主干供应区,同时伴有严重的临床症状及体征;②椎-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引起的小脑和脑干梗死;③进展性卒中,在起病6h~1周后,因脑梗死缺血的进展或组织坏死加重而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由于SIS的预后不良,因此要做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本文就其潜在的危险因素、可能的病因,以及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常见并发症作一综述.

  • 骨髓微环境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作者:王小山;陈钰

    目前认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以骨髓无效造血和外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多数伴有染色体异常的细胞遗传学改变,有转化为白血病的风险.MD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造血干细胞/祖细胞、骨髓微环境及其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骨髓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分泌诸多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IL)-1β、干扰素(INF)-γ等可能对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分化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骨髓微环境中基质细胞的一些改变与MDS疾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借此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 老年抑郁症患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盛宇;李霞

    抑郁症是老年期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临床上有显著症状的心境障碍患者中有25%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1].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生率更可达50%.老年抑郁症患者在诸如烦躁不安和无价值感、内疚等认知情感症状的表现较青壮年少,而在睡眠障碍、疲劳、精神运动迟缓、失去生活的兴趣、对未来绝望等方面的表现较为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躯体症状、认知功能、神经生物学和社会事件等方面的改变,导致了抑郁症的患病率也相应增高,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 347例中枢性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作者:姚柳萍;王亮;王学峰;全凤英

    体液中的电解质受中枢神经系统多重调节,中枢病变极易并发低钠血症,其所引发的水中毒和继之的脑水肿又会加重脑组织损伤,这种恶性循环增加了治疗矛盾,改变了患者的预后[1].由于低钠血症成因复杂,表现多样,且在治疗上又常存在相互矛盾,从而给临床工作带来巨大困难,了解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将有利于改善疾病的预后[2].为此,本研究对347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 反复促通技术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疗效的积分肌电图研究

    作者:纵亚;崔立军;鲍勇;孙昕;谢青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遗留有步行功能障碍,典型表现为“划圈步态”.主要是由于小腿前群肌(胫前肌)及外侧肌群(腓骨长短肌)激活不足,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导致足背伸困难.这种足背伸肌与跖屈肌间肌力的不平衡,使得患肢足下垂、内翻,足跟不能正常着地,同时由于髋、膝关节屈曲不充分,导致典型的代偿性“划圈步态”,严重影响患者步行、上下楼梯及日常生活活动.有研究提示增加踝背伸能力可以改善足下垂患者的步态[1].本研究采用反复促通技术提高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踝背伸速度、增加踝背伸肌肌力,改善了平衡及步行能力.

  • 我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作者:和丽琴;左毕;童永保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亦称院外肺炎,是指在社区环境中机体受微生物感染而发生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在社区感染、尚在潜伏期、因其他原因住院后而发生的肺炎,并排除在医院内感染而于出院后发病的肺炎[1].为了解我院治疗CAP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对我院呼吸科住院的CA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 脑梗死伴发挤压综合征2例分析

    作者:尹世敏;陈红;李秋俐;王磊;张以善;王佳楠;冯枫

    挤压综合征(crush syndrome,CS)是严重挤压伤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即于伤处解除挤压后,出现以肌红蛋白尿、高血钾、酸中毒及氮质血症等为特点的以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renal failure,ARF)为主的综合征[1].在自然灾害(如地震)、生产事故中均有CS病例报道[2].脑梗死后伴发CS临床罕见,未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2例脑梗死伴发C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治疗过程以及有关问题探讨、报道如下.

  • 蜂蛹中毒致多器官损害1例

    作者:高雪琼;王刚

    病例:男,30岁,退伍军人.于2011年10月某日下午食用油煎蜂蛹约400 g,6h后出现头痛、头昏,随即出现惊厥,四肢强直,牙关紧闭,神志不清,持续3 min后自行缓解,随后苏醒.于次日到医院就诊,候诊时再次发作抽搐1次,持续约5 min后缓解,意识渐清晰,诉头痛、头昏不适,无腹痛、呕吐、腹泻、心悸、皮肤搔痒,发病24 h尿量约800 mL.追问病史,既往曾有进食蜂蛹史.

  • 沙利度胺引起严重粒细胞缺乏1例

    作者:张强松;赵沄;冯磊

    病例:女,77岁.因“纳差伴恶心10d”于4个月前收住我院急诊科.入院前10 d,患者出现明显纳差,伴有恶心不适,来院当日出现少尿,无明显咳嗽、咳痰,无发热,无气促,无夜间端坐呼吸.追问病史,患者本次入院前5个月曾住院,期间肾功能正常.既往有高血压史数年,高180/90 mmHg(1 mmHg=0.133 kPa),平时服用氨氯地平(商品名:安内真)治疗,血压控制可.有1次脑出血病史,左侧肢体轻瘫,长期卧床.有癫(痫)病病史,长期服用丙戊酸缓释片(商品名:德巴金)0.5 mg/d.有糖尿病病史,未服用药物及注射胰岛素治疗.人院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 基底动脉闭塞研究进展

    作者:汤建军;王晓平

    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由双侧椎动脉汇合而成,其末端分叉为双侧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属于后循环系统(或称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供应脑干、小脑、丘脑、部分颞叶及枕叶的血流,这些结构大多位于后颅窝,许多影像学检查难以显示,故对后循环病变的认识晚于前循环系统.20世纪50年代提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后[1],这一概念曾被广泛接受,认为后循环供血区的短暂或波动性缺血症状、体征是由于低灌注或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并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疾病.

内科理论与实践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