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皮肤性病诊疗学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Journ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n Dermato-venereology 피부성병진료학잡지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东省皮肤病医院)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4-8468
  • 国内刊号: 44-167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247
  • 曾用名: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曾凡钦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IL36RN基因突变与寻常型银屑病及脓疱型银屑病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晓华;张娇;姜亚楠;李海燕;禹欢欢;薛耀华;陈永锋

    目的:研究IL36RN基因突变与寻常型银屑病及脓疱型银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扩增IL36RN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进行Sanger测序,比较寻常型银屑病组(PV,34例)、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组(GPP,26例)与健康对照组(66例)各组之间基因突变率.结果:测序共发现5个IL36RN突变位点,其中c.115 +6T>C为常见的突变位点.IL36RN总的基因突变率在PV组、GPP组及健康对照组的突变率分别为5.9%、57.6%、7.6%.GPP组与PV组总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对照组总突变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PV组与健康对照组总突变率无明显差异(P>0.05).c.115 +6T >C的突变率在GPP组和PV组亦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GPP和PV可能是两组具有遗传异质性的疾病.IL36RN可能为GPP发病的易感基因,其可能可作为脓疱型银屑病发病的潜在基因靶点.

  • Nrf2-Keap1系统及相关因子在小鼠黄褐斑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李润祥;冯承恩;彭丽倩;莫子茵;代歆悦;李华平;梁碧华;朱慧兰;邓蕙妍

    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系统及相关因子在小鼠黄褐斑模型皮肤中的变化.方法:将24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12只.模型组采用中波紫外线照射联合黄体酮注射方法造模,对照组肌肉注射同剂量的灭菌注射用水,采用qPCR相对定量检测小鼠皮肤的Nrf2和Keap1基因表达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小鼠皮肤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肤组织的Keap1 mRNA表达量明显增强(P<0.01),Nrf2 mRNA表达量无明显改变(P>0.05),模型组SOD和GSH-Px活性明显下降(P<0.01),MDA含量明显上升(P<0.01).结论:氧化应激在黄褐斑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抗氧化损伤Nrf2-Keap1系统与黄褐斑的发病关系密切,可为黄褐斑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Fox-Fordyce病13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作者:刘毅;刘香;孙心君

    目的:探讨Fox-Fordyce病(FFD)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FFD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13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2.4±5.2)岁,病程1月~7年;皮损较一致,表现为毛囊性小丘疹,直径3~5 mm大小,皮色、红色或淡褐色,瘙痒程度从轻微至剧烈不等.发病部位为大汗腺分布区,如腋下、乳晕、会阴、脐周等,所有患者腋下均有皮损.皮肤组织病理改变多样化,以毛囊漏斗部上皮肥厚、毛周炎细胞浸润及大汗腺导管扩张、汗液潴留常见;大汗腺导管扩张、汗液潴留及毛囊周围泡沫细胞具有特征性,但并非所有患者均可观察到.给予口服抗组胺药物、异维A酸,外用中效至强效糖皮质激素乳膏、维A酸乳膏等,5例患者取得一定疗效,其他患者疗效不明显.结论:FFD病少见,通过特殊的发病部位及皮损特点,结合组织病理改变,可作出正确诊断,但难治疗.

  • 不同能量密度点阵铒激光对Wistar大鼠皮肤损伤修复的影响

    作者:马少吟;田歆;高爱莉;陈智睿;朱慧兰;赖维

    目的:研究皮肤年轻化的治疗中点阵铒激光不同能量密度与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探讨佳治疗参数配置的规律,为临床操作提供指引.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将每只大鼠背部皮肤分成6块,随机选取5块采用不同能量密度点阵铒激光照射(40、60、80、100和120 mJ/cm2组,简称LP40、LP60、LP80、LP100和LP120组),未照射区域为对照组.在照射后1h、3d、7d和28 d分别取材做HE染色和免疫组化,测量不同能量密度照射大鼠皮肤后1h微治疗带的宽度、深度与凝固带的厚度和照射后28 d真皮厚度;采用免疫组化测量HSP70、Caspase-3和TGF-β1的表达量;采用RT-PCR方法测量术后28 d Wistar大鼠皮肤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记录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有无出现红斑、水肿、色素沉着、瘢痕和渗出等,同时记录完全脱痂的天数.结果:在一定范围内(40~100 mJ/cm2),点阵铒激光照射Wistar大鼠后各组间完全脱痂时间、微治疗带的深度、凝固带厚度、真皮的厚度、HSP70、Caspase-3、TGF-β1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均不同;LP100组脱痂时间长,微治疗带的深度、凝固带厚度、真皮厚度厚,表达Ⅰ型胶原mRNA多(P<0.05);L80组照射后真皮厚度和TGF-β1的表达接近LP100组,完全脱痂时间低于LP100组.结论:在一定范围内(40~ 100 mJ/cm2),点阵铒激光长脉宽模式照射Wistar大鼠的皮肤后,皮肤年轻化的疗效与能量密度及组织的损伤程度相关,取设备所推荐治疗用的能量密度(100 mJ/cm2)的80%时,可以在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的同时,将组织损伤的程度和修复所需时间控制在更好的范围.临床操作时可以参照此数值设定佳的能量密度.

  • 申克孢子丝菌chs1基因生物信息分析

    作者:孙瑶;高文超;何泰龙;黄家敏;黄丽林;张静;李美荣;张云青;尹颂超;黄怀球

    目的:对申克孢子丝菌几丁质合成酶基因(chs1)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特性进行分析和预测.方法:利用NCBI网站、ExPASy和CBS等工具预测申克孢子丝菌chs1基因及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果:chs1 mRNA全长2 745 bp,编码914个氨基酸.BLAST分析显示,申克孢子丝菌与巴西孢子丝菌、蓝菌属真菌、足马杜拉分枝菌等真菌chs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到99%,且有保守域.预测chs1蛋白相对分子量为102 714.7,理论等电点为6.71.预测chs1编码蛋白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的比例分别是38.40%、17.94%、10.39%、33.26%.chs1蛋白是一种疏水蛋白,包含9个跨膜区,未发现信号肽.结论:成功预测了chs1基因及编码蛋白质的生化性质及结构特征,为下一步对其进行克隆、表达和敲除奠定基础.

  • 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中IL-17水平变化的意义

    作者:钟道清;周天恩

    目的:检测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中IL-17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生殖器疱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生殖器疱疹患者,采用ELISA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中IL-17、IL-1β、TNF-α的水平,并与同期体检健康的30例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外周血IL-17、IL-1β、TNF-α均维持在较低水平.生殖器疱疹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IL-17、IL-1β、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外周血IL-17的水平与治疗前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IL-1β和TNF-α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7可能通过诱导炎症反应参与生殖器疱疹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 生殖器疱疹 IL-17
  • 误诊为阴囊湿疹的扁平湿疣1例

    作者:肖艳;殷勇;郝瑜

    报告1例误诊为阴囊湿疹的扁平湿疣.患者男,75岁,因“阴囊扁平丘疹无痛痒2月”就诊.体检:阴囊可见密集紫红色扁平丘疹,部分融合,表面糜烂,肛周可见多个黄豆至花生米大小暗红色、浅红色境界清楚的扁平丘疹.组织病理:鳞状上皮增生伴浅表糜烂,真皮浅层血管扩张,真皮大量单一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实验室检查TPPA阳性,TRUST 1∶128阳性,HIV阴性.结合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以及皮肤病理活检,诊断为二期梅毒、扁平湿疣.

    关键词: 扁平湿疣 阴囊 湿疹
  • 儿童二期梅毒1例

    作者:邓宝清;梁瑞;黄志明

    报道儿童二期梅毒1例.患儿男,2岁9个月,因“掌跖红斑10天,肛周扁平湿疣5天”于2016年4月19日来我科就诊,查TRUST 1∶128,TPPA(+),19s-IgM-TPPA(+),抗HIV抗体(-),予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65万U,每周1次,连续3周.1年后复查TRUST 1∶2,TPPA 1∶160.母乳传播和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感染可能为本例患儿感染梅毒的途径.

    关键词: 二期梅毒 儿童
  • 色素性痒疹1例

    作者:储开宇;钟卫红;莫惠芳;毛荣军

    报告1例色素性痒疹.患者女,21岁,背部褐色斑疹伴瘙痒3年.查体:背部、肩部可见大片褐色色素沉着斑,褐色斑中间及边缘夹杂暗红色斑疹,相互融合成网状,表面轻微鳞屑,无萎缩及毛细血管扩张.皮损病理检查:角化正常,棘层肥厚,局灶性海绵水肿及水疱形成,局灶基底部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伴少量噬色素细胞增生.根据临床表现及皮损组织病理,诊断为色素性痒疹.治疗:口服米诺环素200 mg/d.2周后,患者瘙痒症状消失,背部、肩部暗红色斑疹消退,遗留褐色网状色素沉着.遂改为米诺环素100 mg/d口服,巩固治疗2周.

    关键词: 痒疹 色素性
  • 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1例

    作者:郭云龙;曾仁山;方锐华

    报告1例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患者男,39岁,躯干青灰色斑3月.腹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乳头层见较多噬色素细胞浸润,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为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

  • 皮肤浆细胞增多症1例

    作者:柳莉丹;张娇;陈永锋

    患者女,26岁,面部、背部红褐斑3年余.皮肤科检查:面部、后背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片状红褐斑,触之浸润,以面部双颊为主.后背部分黄豆大小红褐斑未触及浸润,前胸、后背可见少量毛细血管扩张.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海绵水肿;真皮血管、附件周围较多浆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团灶状浸润.直接免疫荧光(-).免疫组化结果LCA、Kappa(+),CD79a、CD38大部分细胞(+),Lambda、CD138部分(+).诊断:皮肤浆细胞增多症.

  • 两种点阵激光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龚业青;马少吟;万长兰;林玲;王建琴;朱慧兰;毕超

    目的:评价2 940 nm铒点阵激光与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的疗效、安全性及副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7年在我所分别采用铒点阵激光及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的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各50例,评价其术后红肿时间、脱痂时间、治疗2次3个月后瘢痕改善情况、患者对治疗的主观评分等.结果:铒点阵激光组及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组治疗后红肿时间分别为(3.85±0.36)天和(3.75±0.42)天,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脱痂时间分别为(7.76±2.21)天和(5.25±1.87)天,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瘢痕严重程度评分均下降,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组平均下降(25.34±5.06)分,改善度达(40.09±8.01)%;而铒点阵激光组平均下降(19.42±4.75)分,改善度达(29.39±7.93)%.结论:两者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均有效,安全性好.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组改善瘢痕更加明显,且脱痂时间短,副作用较少.

  •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顽固性甲周疣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道凡;梁少飞;李洁华;皮肖冰;董瑶;何园;周忠玉;李文利;张洁珍

    目的:观察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顽固性甲周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1例顽固性甲周疣患者(76个皮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6例(40个皮损)予CO2点阵激光联合ALA-PDT治疗,对照组15例(36个皮损)予ALA-PDT治疗,两组均治疗3次,每隔14天1次,第3次治疗结束2周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3个月后随访观察复发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100% (40/40),未见复发;对照组治愈率为72.22% (26/36),复发率为15.38% (4/26).两组治愈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CO2点阵激光联合ALA-PDT治疗顽固性甲周疣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广东省顺德地区750例浅部真菌病及其致病菌种分析

    作者:赵伟峰;黄英河;莫柳娟

    目的:了解广东省顺德地区浅部真菌病发病情况及病原菌菌种分布特点.方法:对2013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有典型临床表现、真菌镜检及培养均阳性的750例患者进行致病病种及菌种分析.结果:750例患者包括7个病种:甲真菌病327例(43.6%),股癣189例(25.2%),足癣103例(13.7%),体癣51例(6.8%),头癣34例(4.5%),手癣23例(3.1%),皮肤念珠菌病23例(3.1%).菌种分布为:皮肤癣菌383株(51.1%),包括红色毛癣菌314株(41.9%)、犬小孢子菌31株(4.1%)、须癣毛癣菌27株(3.6%)、絮状表皮癣菌7株(0.9%)、断发毛癣菌3株(0.4%)、石膏样小孢子菌1株(0.1%);念珠菌及酵母样菌365株(48.7%),包括白色念珠菌145株(19.3%)、近平滑念珠菌133株(17.7%)、热带念珠菌42株(5.6%)、光滑念珠菌39株(5.2%)、其他酵母菌6株(0.8%);茄病镰刀菌2株(0.3%).结论:广东顺德地区浅部真菌病以甲真菌病常见,其次为股癣、足癣;浅部真菌感染中,皮肤癣菌仍占主导地位,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致病菌.

  • Bowen病3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作者:李宗辉;宋琳毅

    目的:探讨Bowen病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对我院病理确诊为Bowen病的31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31例Bowen病患者中60岁以上者占74.2%.本病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临床表现上易与脂溢性角化病、湿疹、Paget病等疾病相混淆,但其组织病理学表现上有很大差异,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结论:Bowen病在临床表现上易与多种疾病相混淆,诊断时需将病史、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相结合,早诊断、早治疗.

  • 常温风联合心理护理对光动力治疗尖锐湿疣疼痛和焦虑情绪的影响

    作者:刘晗;梁春梅;廖玉英;陈惠茹

    目的:探讨在对尖锐湿疣患者实施光动力治疗过程中,常温风与心理综合护理缓解患者疼痛和焦虑的效果.方法:将200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两组均使用CO2激光预处理后给予光动力治疗,每部位照射20分钟.实验组在治疗中全程采用风扇吹拂照射部位,并且治疗前、治疗中接受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分别于照射5分钟后及照射结束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复诊时进行焦虑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焦虑情况.结果:在照射5分钟后及照射结束后,实验组疼痛评分分别为(4.89±0.45)分与(3.75±0.32)分,焦虑评分分别为(43.39±4.14)分与(38.76±4.89)分;对照组疼痛评分分别为(6.75±0.56)分与(4.89±0.21)分,焦虑评分分别为(43.42±4.48)分与(42.38 ±4.24)分;两组在照射5分钟后及照射结束后的疼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89、29.78,P值均<0.01),1周后复诊时的焦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59,P<0.05).结论:常温风联合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尖锐湿疣患者光动力治疗过程中的疼痛和焦虑.

  • 2016年广州地区913例化妆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作者:钟益萍;苏亮;陈勇军;黄莉宁;严婷婷;杨斌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间我院门诊化妆品不良反应病例的发生情况,为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及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活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记录患者使用化妆品与化妆品不良反应相关信息,汇总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由化妆品引起的接触性皮炎609例(66.7%)、光感性皮炎3例(0.3%)、痤疮16例(1.7%)、皮肤色素异常20例(2.2%)、甲损害8例(0.9%)、毛发损害9例(1%)、荨麻疹17例(1.9%)、唇炎11例(1.2%)、激素皮炎及激素依赖性皮炎108例(11.8%)、化妆品不耐受综合征112例(12.3%).对其中76例患者进行原物斑贴试验显示阳性率为76.3%.结论:广州地区化妆品不良反应发病率较高,需要加强监测并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该类疾病的发生.

  • 16S rRNA与早期神经梅毒诊断

    作者:柯吴坚;黄澍杰

    近年来我国神经梅毒(NS)发病呈增长趋势.神经梅毒可发生于梅毒病程各阶段.早期神经梅毒症状轻微或无症状,采用脑脊液(CSF)免疫、生化指标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低,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影响正确治疗,使其可能发展为晚期梅毒,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临床迫切需要一种敏感性、特异性更高的早期神经梅毒诊断的方法.本文综述并比较多种神经梅毒CSF检测方法,提示16S rRNA PCR具有直接检测梅毒螺旋体(TP)、区分TP存活状态并判断疗效、不受HIV和CSF等因素影响的优点,预期该方法的建立及推广将提高早期神经梅毒的诊断,对预防和控制神经梅毒、减少晚期梅毒发挥重要作用.

  • DCs亚群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李远远;宾亮华

    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由免疫介导的常见慢性炎症皮肤病.近十年研究表明,银屑病皮损部位不同时期均存在多种分泌细胞因子的树突状细胞(DCs)亚群,说明DCs亚群对银屑病的发生发展有特殊的调控作用.近发现的银屑病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皮损部位DCs亚群分泌的特异性炎症细胞因子,与传统方法相比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总结和讨论人类皮肤DCs亚群与银屑病发生发展相关的病理生理学功能以及基于DCs亚群的银屑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 小疱型类天疱疮

    作者:张婷;罗光浦;黎明;潘慧清

    患者,男,52岁.主诉:阴囊、手足红斑、丘疱疹伴疼痛1月余.现病史:患者诉1月前无明显诱因,阴囊出现数粒水疱,无明显不适,至当地医院予地塞米松10 mg静滴后皮疹好转,停药后皮疹反复发作.2周前患者双手、足出现水疱、丘疱疹,接受相同诊疗方案后,皮疹仍反复发作.停药后,双手、足出现疼痛不适,遂至我院就诊,入院后第2天,患者全身出现散在红斑、丘疱疹、水疱,伴有灼热、疼痛,影响睡眠.

    关键词: 类天疱疮 小疱型
  • 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用于治疗慢性瘙痒

    作者:Matsuda KM;Sharma D;Schonfeld AR;Kwatra SG;薛如君

    瘙痒持续6周可定义为慢性瘙痒,慢性瘙痒是一种难以治疗的自主症状.当局部治疗和口服抗组胺药物对患者无效时,临床医师需考虑使用神经活性药物等其他治疗手段.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初作为抗癫痫药物用于治疗神经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这两种药物作用于痛觉和痒觉的信号传导途径,也被用于探索性治疗缓解慢性瘙痒.

    关键词:
  • 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治疗皮肤结节病的疗效及耐受性观察:来自法国的一项46例病例研究

    作者:Heidelberger V;Ingen-Housz-Oro S;Marquet A;Mahevas M;Bessis D;Bouillet L;Caux F;Chapelon-Abric C;Debarbieux S;Delaporte E;Duval-Modeste AB;Fain O;Joly P;Marchand-Adam S;Monfort JB;No(e)l N;Passeron T;Ruivard M;Sarrot-Reynauld F;Verrot D;Bouvry D;Fardet L;Chosidow O;Sève P;Valeyre D;邓婕

    法国一项回顾性和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对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抑制剂)治疗皮肤结节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做出了观察报告.自200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患者来自于多个教学医院、转诊中心、肺科、皮肤科和内科,病理确诊为结节病,并接受抗-TNFα治疗.对治疗反应的评估使用肺外器官严重度评分(ePOST,0为不受影响,6为非常严重).对所有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皮损、疗效、对激素的反应、治疗的安全性及复发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总体皮肤反应率(OCRR)评估疗效,疗后ePOST分数为0或1被定义为完全反应,从基线下降≥2分但后随访>1分为部分反应.

    关键词:
  • 痤疮治疗的进展

    作者:项蕾红;马英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达到80%以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组估计痤疮的人群发病率可以达到9.4%.痤疮已成为了全球第八大常见病,给患者及家庭都会带来很多身体和经济上的负担[1].

    关键词: 痤疮
皮肤性病诊疗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