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Bmi-1基因调控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的研究进展

    作者:龚辉;张义成;刘文励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的自我更新维持每天血细胞数量,Bmi-1基因属Polycomb(PcG)基因家族成员.近研究表明,Bmi-1在调控正常和白血病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Bmi-1的结构,功能和在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 海藻糖用于血细胞冻干保存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燕;陆志刚

    冰冻干燥方法是保存血细胞佳的方法,因为冻干的血细胞制品能在常温下保存,性能稳定,保存时间长,便于运输,保存费用低廉等优势,解决了目前血细胞保存的局限性.然而,在冻干过程中血细胞膜的损伤、细胞功能的降低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研究者多以海藻糖为保护剂,将海藻糖导入血细胞内,对血细胞进行冻干.本文主要综述冻干对血细胞损伤机理,海藻糖对血细胞冻干过程中的保护机制及海藻糖在血细胞冻干保存中的研究现状.

  • 5-羟色胺对巨核系造血的影响

    作者:程源山;刘元生;杨默

    5-羟色胺(5-HT)是一种细胞生长因子,主要结合到细胞表面的5-HT1受体、5-HT2受体,通过Ras、MAPK通路促进多种细胞的增殖.在巨核系造血的早期,5-HT通过5-HT2B受体促进造血干细胞及巨核系祖细胞增殖和分化,其具体机制尚未十分清楚;在巨核系造血晚期,5-HT与5-HT2A受体结合促进一氧化氮合成,可能对血小板的释放有一定的影响.另外,5-HT能够对抗血小板α颗粒内容物血小板反应蛋白-1(TPS-1)所引起的巨核细胞凋亡,协同另一内容物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引起的巨核细胞增殖,因此5-HT可能是血小板反馈调节中比较重要的物质.本文就5HT及其受体、5HT是细胞生长因子、5HT促进细胞增殖的途径及5HT对巨核系祖细胞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其与GVHD的关联性

    作者:闫蓓;达万明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一群表型和功能特异的T细胞亚群,具有免疫无能和免疫抑制两大特性,通过细胞直接接触或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发挥对CD4+CD25-T细胞的抑制作用.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来有关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GVHD关联性的研究得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即该类细胞可有效防治GVHD的发生及该类细胞与GVHD的发生率成正比.这一研究结果的明确将为GVH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其免疫表型、特性、免疫调节作用机制及CD4+CD25+T细胞与GVHD的关联性的一些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维生素C对病毒灭活中血浆蛋白活性的保护效应

    作者:李燕;李明远;蒋仁举;贾文祥

    本研究探测在亚甲蓝(methylene blue,MB)光化学法处理单份血浆过程中,加入维生素C(vitamine C,Vit C)是否影响病毒的灭活效果,是否对血浆蛋白活性成分具有保护作用.用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far stomatitis virus,VSV)作为指示病毒,在人血浆中加入不同浓度Vit C和终浓度为1μmol/L的亚甲蓝,应用4000 lx荧光强度照射并于不同时间取样检测.以细胞病变效应评价对VSV的灭活效果,用RT-PCR检测病毒核酸的变化,并采用Clauss法、一期法和微量免疫电泳等方法对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前后的血浆蛋白含量和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VSV血浆在加入240μmol/L Vit C并经MB-光照60分钟后,病毒滴度下降>8 lg TCID50/ml;RT-PCR法也检测不到病毒核酸;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Ⅷ的回收率分别为83.55%和81.67%,与不加Vit C进行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结果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微量免疫电泳显示,血浆中的大部分蛋白成分含量没有明显改变,免疫原性也未受到明显影响.结论:血浆中加入一定量的Vit C不仅不影响亚甲蓝光化学法对病毒的灭活效果,而且有效地保护了血浆蛋白活性成分,因此Vit C可作为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血浆时的保护剂,能有效地提高单份新鲜冷冻血浆的质量.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研究

    作者:王婧;刘开彦;陆道培

    为了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植活患者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来源,选择临床上供受者性别不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临床植活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骨髓,进行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传代,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MSC的表面抗原表达特征,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患者MSC的釉基质基因表达情况以确定其性别来源,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一步证实患者MSC的性别来源.结果表明:34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的MSC原代培养能达到融合,其中24例患者成功传代5代以上,且可进行PCR及FISH检测;FCM结果显示,第5代MSC的CD14+CD45+细胞表达低于O.04%;PCR结果显示,移植后患者的MSC源于患者本人;FISH结果显示,移植后患者的MSC 100%源于患者本人.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骨髓中的MSC仍源于患者本人.

  • 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及CD49d和CXCR4表达的影响

    作者:毛平;许力;莫文健;应逸;许艳丽;林秀梅

    为了探讨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的扩增作用及扩增后CD49d和CXCR4的变化,将新鲜脐血标本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培养体系中培养7天,在0天,7天检测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及CD34+CXCR4+,CD34+CD49d+的细胞数和集落形成单位(CFU)数.根据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实验分组为:对照组;SF组(SCF+FL);SFT组(SCF+FL+TPO)和SFT6组(SCF+FL+TPO+IL6).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SF组合仅能低水平支持脐血造血细胞扩增,加入TPO后即SCF/FL/TPO组合能有效的扩增脐血细胞,但SFT和SFT6两组之间差异却无明显发生(P>0.05);SF,SFT和SFT6 3组的细胞因子组合均可提高脐血CD34+细胞CD49d,CXCR4的表达,但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O.05).结论:SF组合可协同扩增人造血细胞,但协同作用较弱;TPO在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中起重要调节作用,而IL-6作用不显著;SCF/FL/TPO 3种因子组合不仅可促进脐血造血祖细胞的扩增,而且可上调脐血造血细胞CD49d,CXCR4表达.

  • 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嵌合体分析

    作者:陈宝安;熊辉霞;丁家华;苏恩本;赵刚;王骏;高冲;孙耘玉;程坚

    本研究旨在探讨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NAPBSCT)后造血嵌合体的临床意义.采用FBC(氟达拉宾+白消安+环磷酰胺)±阿糖胞苷(Ara-C)预处理方案,对28例血液病患者进行NAPBSCT,采集供者和受者术前外周血及术后不同时间段的序列血样,用STR-PCR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色和凝胶成像分析技术半定量方法计算供体细胞嵌合率.结果显示:移植后1月,28例患者中1例移植失败,22例形成完全供者造血嵌合体(CC),5例形成混合造血嵌合体(MC);移植后7天时供者细胞即占优势(74.71%),较中性粒细胞(ANC)和血小板(Plt)的平均恢复时间均明显提前;CC组的aGVHD发生率高于MC组(P<0.05),两组cGVHD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1例MC患者发生早期移植排斥;CC组和MC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1例在CC状态下复发.3例MC患者经早期临床干预治疗获得CC和完全缓解.结论:造血嵌合体的动态定量检测对判断早期植入,预测移植物排斥、复发和GVHD,以及指导临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性肠道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标准和治疗

    作者:董陆佳;谢大鹤;陆道培;陈欢;高志勇;陈育红;吴彤;韩伟;张晓辉;赵艳丽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肠道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种少见的、致死性的、临床表现酷似肠道GVHD的合并症,此前国内尚无报道.自2002年5月至2004年7月,在本研究所修订日期:allo-HSCT的患者总计373例,其中184例为HLA配型全相合,189例为HLA配型至少1个位点不合的亲缘供者移植.为探索TMA的临床及其病理学特征,本研究将其中30例allo-HSCT后因严重腹泻修订日期:结肠镜以及病理检查的患者活检组织样本进行复检研究.结果发现,7例患者样本具有TMA特征性病理学改变,占活检例数的23.3%(7/30).全部患者均伴有巨细胞病毒(CMV)血症和CMV疾病(CMV-IP 5例、CMV肠炎2例);5例伴有乳酸脱氢酶(LDH)增高.TMA组织学特征是多发性微血管管腔内血小板-纤维素血栓;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剥脱,伴有或不伴有血管周围出血.3例样本兼有TMA和GVHD的病理学特征;4例具备TMA的病理学特征而无GVHD的组织学改变.3例患者临床表现酷似急性缺血性肠炎,均有间断性或持续性鲜血便、明显腹痛伴有迅速发展的溶血性贫血、顽固性血小板减少、肝静脉阻塞综合征(VOD)、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以及低蛋白血症.在移植后活存101-254天.结论:诊治肠道GVHD的同时应排查TMA,病理学特征可资鉴别;与此同时,初步研究首次证实TMA和TMA-GVHD各自具有特定病理特征,其治疗反应及转归也有差异.

  • 树突状细胞融合瘤苗体内外诱导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的实验研究

    作者:于津浦;李牧;葛薇;马双;尤胜国

    本研究观察615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与白血病细胞L615融合瘤苗L615/DC体内外诱导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的能力.分别制备615鼠骨髓来源DC,用PEG融合法将DC与照射灭活的L615制备L615/DC融合瘤苗并免疫动物,用MTT法和LDH法测定L615/DC融合瘤苗免疫鼠脾细胞体外MLR反应和对L615特异性杀伤活性,同时通过免疫治疗实验检测L615/DC融合瘤苗的体内抗白血病作用.结果表明:研究获得了具有特征形态的树突状细胞,MLR反应表现出强大的异基因免疫刺激功能,当L615/DC融合瘤苗免疫鼠的脾细胞再次接触L615抗原时表现出强烈的增殖活性;LDH实验显示,融合瘤苗组、共培瘤苗组和灭活L615组均可在体外诱导扩增出L615特异性CTL,但融合瘤苗组的CTL在不同效靶比、不同孵育时间的特异性杀伤活性均明显高于另两组(P<0.01).体内免疫治疗实验中L615/DC融合瘤苗治疗组平均寿命为25.7±1天,有1/4小鼠长期存活,而对照组全部死亡,平均寿命17.5±1天.2个月后对治疗组存活鼠用致死剂量L615攻击不发病.结论:L615/DC融合瘤苗可诱导强大的特异性抗L615免疫,它不仅在体外能特异性识别并杀伤L615细胞,还可有效抑制荷瘤鼠体内肿瘤的生长,延长存活时间,并产生免疫记忆,抵抗肿瘤的二次攻击.L615/DC融合瘤苗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 还原型谷胱甘肽抗白血病免疫佐剂作用实验研究

    作者:潘敬新;林玲;郭健欣;朱元贵;蔡俊峰;郭熙哲;陈志哲

    本研究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逆转反应性氧代谢物(ROM)对NK细胞抗白血病效应的抑制作用.在K562细胞、NK细胞的混合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富含单核细胞的单个核细胞(Mo)和白细胞介素-2(IL-2),观察ROM产量和K562细胞抑制率,然后分别加入GSH或二氢氯化物组胺(组胺),观察ROM产量及K562细胞抑制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入IL--2后,ROM的产量从33.17±25.02U/L增至223.59±59.41 U/L(P<0.01),K562细胞抑制率从65.56%升至85.89%(P<0.01);在加入E/Mo=10/1、10/5、10/10 3种浓度的Mo后,ROM产量分别为389.79±43.83 U/L,456.74±42.77 U/L,601.42±21.92 U/L,K562细胞抑制率分别为82.36%,81.36%,48.09%,加入组胺或GSH后,E/Mo=10/2时,ROM产量从389.79±43.83 U/L,分别减至50.21±22.4 U/L和-3.58±9.49U/L(P<0.05),随着GSH或组胺浓度的增加ROM产量逐减少,K562细胞抑制率从82.53%分别升至94.64%和96.39(P<0.05),ROM产量与K562细胞抑制呈负相关(P<0.05);E/Mo=10/5或10/10时,高浓度的GSH或组胺可使ROM产量减少,但K562细胞抑制率提高不明显(P>0.05).结论:当E/Mo=10/2时,GSH逆转ROM强于组胺,提高NK细胞对K562的抑制率与组胺相似,但毒副作用轻微,GSH可能成为更理想的抗白血病的免疫佐剂.

  • 流式微珠阵列法检测IFN-γ诱导的Jurka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表达

    作者:李婉红;王玲莉

    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式微珠阵列法检测Th1/Th2细胞因子表达及IFN-γ应用于T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临床价值.以不同浓度IFN-γ诱导培养Jurkat细胞48小时,用流式微珠阵列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2、IL-6、TNFα和IFN-γ表达,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膜上IL-2受体(CD25)的表达.结果表明:IFN-γ诱导Jurkat细胞IL-2和TNF-α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升高,未检测到IL-6表达,CD25表达明显升高.结论:Jurkat细胞能被IFN-γ诱导高表达Th1细胞因子和CD25,流式微珠阵列法能准确客观地反映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的动态变化.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间充质干细胞SDF-1基因的表达

    作者:张翼鷟;达万明

    本研究探讨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中的表达水平.采集MDS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表型鉴定;以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SDF-1基因和内参照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的表达水平,并与健康供者的表达水平相比较.结果发现,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DF-1基因的表达水平经GAPDH校正后为1.53±0.92,与对照组(5.51±0.99)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SDF-1基因在MDS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升高,SDF-1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MDS患者骨髓微环境的造血调控作用,是否可对MD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探讨.

  • 硫化砷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凋亡的作用

    作者:袁红建;徐瑞容;丁润生;姜胜华;陆伟

    为了研究硫化砷(As2S2)在体外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MTF法、流式细胞术、RT-PCR等多参数检测不同浓度As2S2诱导MDS细胞的凋亡.结果表明:①低浓度(0-0.6 mg/L)的硫化砷对MDS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②相对高浓度的硫化砷(1.5-50 mg/L)对低危组MDS以及高危组MDS的单个核细胞均有诱导凋亡作用,且呈时间浓度依赖关系;bcl-2 mRNA在As2S2作用后表达明显下调,bc1-2/bax比例明显下降(P<0.05);③MDS病人存在骨髓造血细胞的过度凋亡.结论:MDS病人存在骨髓造血细胞的过度凋亡;低浓度的硫化砷对MDS细胞没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高浓度的硫化砷主要通过诱导凋亡使MDS细胞死亡.

  • Survivin、Bcl-2和VEGF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作者:孙慧;马杰;孙玲;刘林湘;赵莉敏

    本研究探讨存活蛋白(survivin)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寻找凋亡和血管新生两种不同的机制在MDS中可能存在的联系.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survivin、Bcl-2和VEGF在MDS低危、高危患者和AML患者及对照者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urvivin、Bcl-2和VEGF在MDS低危组、高危组和AML组的表达率和积分均逐渐增高,除Bcl-2在MDS低危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三者在各组间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者间的表达率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survivin、Bcl-2和VEGF参与了MDS的发病并与疾病病程进展有关,凋亡异常和血管新生可能通过以上3种蛋白的相互作用在MDS的发病中存在着某种联系.

  • rAAV 2-GPⅡb/GPⅢa载体构建和体外表达、功能实验

    作者:王凯;彭建强;陈方平;吴小兵

    为了研究rAAV载体介导的血小板无力症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构建了由CMV启动子调控的rAAV2-Ⅱb、rAAV2-Ⅲa病毒载体,并采用多种方法验证了rAAV2-Ⅱb和rAAV2-Ⅲa病毒载体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能力,其中包括用RT-RCR方法检测BHK-21细胞感染24小时(MOI=1×105 v.g/cell)后目的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不同MOI和目的基因表达之间的量效关系,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BHK-21细胞感染48小时后(MOI=1×105v.g/cell)目的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法检测BHK-21细胞感染48小时后(MOI=105 v.g/cell)目的基因在细胞表面的表达,以及应用PAC-Ⅰ结合试验验证所表达的GPⅡb/Ⅲa蛋白功能.结果表明,在MOI=1×105v.g/cell条件下,在BHK-21细胞感染24小时后即可在mRNA水平上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表达,在48小时可在蛋白水平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表达;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目的基因的表达量随着MOI的增加而增加,但MOI过高反而使表达量下降,目的基因表达产物活化之后能与PAC-I结合,并具有正常的生物学活性.结论:rAAV2载体能有效地介导GPⅡb、GPⅢa基因在真核细胞内表达,所表达的产物都具有正常的生物学活性,此结果为rAAV2载体在血小板无力症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 人CD14转基因细胞系的建立

    作者:宁铂涛;汤永民;徐妍;陈燕飞;曹江

    本研究构建人CD14真核表达质粒,建立转基因CD14阳性细胞系,为建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导向治疗动物模型提供研究材料.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抽提总RNA,以无RNA酶的DNA酶处理,RT-PCR扩增CD14基因,T-A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中人CD14的基因序列比较核实.通过双酶切和体外连接法将目的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cDNA 3.1(+);用Superfect transfection reagent将重组质粒pcDNA 3.1(+)/CD14转染到C57BL/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经G418筛选,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蛋白的表达情况,初步筛选出CD14阳性的细胞系B16/CD14.结果表明:测序及GenBank中序列比较结果显示扩增到的人CD14基因序列是正确的,酶切结果表明表达质粒构建正确.流式细胞术筛选到2个CD14阳性表达的细胞系B16/CD14(标准CD14-PE阳性细胞百分数分别为25.28%、36.59%,2F9-FITC为25.59%、36.32%).结论:建立了人CD14抗原阳性表达的鼠细胞系B16/CD14,为人M5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导向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PEGFP-C1/U6质粒载体介导的表达MDR1 shRNA的质粒构建

    作者:肖希斌;谢兆霞

    为了构建pEGFP-C1/U6载体介导MDR1短发卡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表达的质粒,针对MDR1的19碱基大小的片段,分别设计2对寡核苷酸,形成双链后将其依次连入带有U6启动子的pEGFP-C1载体(命名为pEGFP-C1/U6),两对DNA双链连接后形成中间由9个碱基序列间隔的反向互补序列,构建成能产生MDR1短发卡RNA的质粒.结果表明:经酶切、连接后构建成的质粒(pEGFP-C1/U6/A和pEGFP-C1/U6/B),经酶切与测序证实构建成功,无任何碱基突变.结论:成功构建了能表达MDR1 shRNA的质粒载体pEGFP-C1/U6/A和pEGFP-C1/U6/B,此项研究结果可能为临床上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 人干细胞生长因子cDNA克隆、表达和纯化及其造血种属特异性

    作者:原野;张云生;李秀森;郭子宽;刘晓丹;侯春梅;唐佩弦;毛宁

    人干细胞生长因子(human stem ceil growthfactor,hSCGF)是一种早期造血调控因子.已知人干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两种形式,包括全长分子hSCGF以及在Ca2+依赖糖识别结构域(caldum-dependent carbohydraterecognition domain,CRD)内缺失78氨基酸的截短型分子hSCGFβ.hSCGFβ的造血刺激活性具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hSCGF能否协同刺激小鼠粒/单系祖细胞增殖.为克服hSCGF的cDNA GC含量较高的困难,本研究以两步PCR的方法从人胎肝cDNA文库(Clontech)中成功克隆hSCGF cDNA,进而将hSCGF成熟肽编码序列亚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中,融合表达.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低温诱导(28℃),重组表达产物主要以可溶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裂解上清中,利用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表达蛋白.对重组蛋白的造血刺激活性分析表明,不同于截短型分子hSCGFβ,全长分子hSCGF能够刺激小鼠骨髓粒/单系造血祖细胞增殖.结论:hSCGFCRD不直接结合受体,可能具有其他生物学功能.

  • 巢式MSP法检测恶性血液病细胞株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作者:周华蓉;沈建箴;付海英;叶宝国;范丽萍;林福安

    本研究应用改进的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即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6种肿瘤细胞株p16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效率,探讨其在筛选p16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的肿瘤细胞株,及将其作为研究基因甲基化与表达关系的理想细胞模型中的应用.6种肿瘤细胞株基因组DNA经碱变性后以亚硫酸盐修饰,再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分析检测其p16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结果表明:CA46、U266都有不同程度的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而Molt4、K562、HL-60、Jurkat的p16基因启动子区均未甲基化.结论: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可以准确的检测出恶性血液病细胞株p16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方法简单,灵敏且重复性强,可以广泛用于筛选各种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以及恶性血液病诊断.

  • 多发性骨髓瘤相关抗原的免疫学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者:周芙玲;张王刚;陈刚;赵万红;曹星梅;陈银霞;田纬;刘苏虎;吴明霞;刘明

    本研究采用"cDNA表达文库的血清学分析(serological analysis of cDNA expression library,SEREX)"技术筛选骨髓瘤HMy2细胞cDNA表达文库.将得到的30个阳性克隆全部进行测序,并进行BLAST同源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获得已知基因6条,骨髓瘤相关肿瘤抗原新基因12条.经部分序列EST拼接,已知基因6条如环指蛋白167、KLF10因子、TPT1蛋白、p02蛋白、cDNA FLJ46859 fis、DNMT1甲基转移酶等,它们与其他肿瘤的形成、发展与预后有一定的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对新基因结构和功能初步分析和预测显示,其中MMSA-3、MMSA-8和MMSA-11有完整的编码区,编码的蛋白长度分别为215、160和122个氨基酸;除MMSA-1可能定位于性染色体,其余均可能定位于常染色体;MMSA-4和控制转录的肿瘤蛋白高度相似,MMSA-5可能参与细胞的吞噬作用,MMSA-7可能使NF-κB失活,MMSA-12可能为淋巴细胞的胞质蛋白.CrELISA初步分析表明,MMSA-3和MMSA-7等新基因特异性较高.结论:本项研究所筛选和鉴定的肿瘤抗原可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免疫学诊断、残留病灶监测、判断预后及肿瘤疫苗制备等多种研究.

  • 2-甲氧基雌二醇对原代骨髓瘤细胞分化的作用

    作者:高巍然;侯健;熊红

    本研究观察2-甲氧基雌二醇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原代细胞诱导的分化作用.采用CD138+磁珠分离纯化7例骨髓瘤患者原代骨髓瘤细胞,通过形态观察、细胞表面标志分析和细胞分泌轻链蛋白的情况,观察2-甲氧基雌二醇对多发性骨髓瘤原代骨髓瘤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患者原代骨髓瘤细胞经0.5 μmol/L2-甲氧基雌二醇分别作用36及72小时后,细胞形态向成熟阶段发展,表现为细胞胞核缩小,胞浆丰富,核浆比例下降,核仁减少或消失,核染色质变粗、变密.CD49e阳性细胞率由(11.02±1.75)%(DMSO对照组)增加到(23.80±1.62)%(36小时组)及(35.68±1.85)%(72小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分泌轻链蛋白由(225.7±30.4)ng/ml(DMSO对照组)升高到(296.7±18.8)ng/ml(36小时组)及(378.9±15.8)ng/ml(72小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低浓度2-甲氧基雌二醇可诱导骨髓瘤患者原代骨髓瘤细胞向成熟阶段分化.

  • 三氧化二砷对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谭竞;刘霆;朱焕玲;孟文彤;余江

    为了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基质细胞(BMSC)增殖及其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能力的影响,用体外培养MM患者骨髓的方法获得BMSC.BMSC和MM细胞株CZ-1单独或共同培养,给予不同浓度As2O3(1-20.0 μmol/L)处理,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用ELISA法检测IL-6、VEGF的分泌水平.结果表明:As2O3对CZ-1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48小时后细胞生长抑制50%的浓度(IC50)为2.3 μmol/L,但对BMSC的生长无影响;MM患者BMSC高分泌IL-6、VEGF,经As2O3作用后BMSC分泌IL-6、VEGF降低,骨髓瘤细胞和BMSC相互作用导致的过量IL-6、VEGF分泌也可被As2O3抑制,其抑制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s2O3不能抑制BMSC的生长,但可以抑制其分泌IL-6及VEGF.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逆转黏附诱导的骨髓瘤细胞的耐药性

    作者:潘耀柱;陈协群;高广勋;顾宏涛;张永清;董宝侠;白庆咸;朱华峰

    为了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对RPMI8226细胞黏附、黏附诱导耐药以及靶细胞Rac1 mRNA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分析了RPMI8226细胞与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黏附率,用MIT法检测瘤细胞的增殖性,并用半定量RT-PCR研究Rac1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RPMI8226细胞与FN黏附1、6、12小时,其黏附率分别为(43.71±2.18)%、(55.63±1.56)%、(63.42±2.46)%;用20 μmol/L STI571处理1、6、12小时后黏附率分别降为(15.12±1.04)%、(17.58±1.32)%、(17.24±1.59)%;组间差异显著(P<0.05);阿霉素作用后,FN黏附组细胞IC50值[(1.46±0.04)μmol/L]显著高于BSA组[(0.78±0.03)μmol/L](P<0.05);FN联合ST1571组IC50值[(0.81±0.05)μmol/L]与BSA联合STI571组[(0.74±0.02)μmol/L]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却低于FN组(P<0.05);半定量RT-PCR显示,Rac1 mRNA水平在20μmol/L STI571处理14小时后明显下降.结论:STI571能降低RPMI8226细胞与FN的黏附率、逆转黏附介导的阿霉素耐药,并且可以下调其Rac1 mRNA水平.

  • 急性白血病细胞与正常白细胞差异蛋白质组分析

    作者:崔久嵬;王冠军;李薇;王杰;张学敏

    本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将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细胞与正常白细胞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分析,为AL的分子诊断和白血病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利用二维凝胶电泳将40例AL患者的AL细胞和20例正常自愿者淋巴细胞、粒细胞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利用MALDI-TOF-MS生物质谱和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MS)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在AL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中,一些与肿瘤的恶性转化(如Op18和NM23-H1)、细胞增殖(如PCNA)、抑制凋亡(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蛋白)等相关的蛋白在AL细胞中高表达,而一些与正常白细胞分化和生理功能相关的蛋白质在AL细胞中低表达.结论:AL的发生涉及到众多的细胞事件,一些与恶性转化,细胞增殖和抑制凋亡等相关的蛋白在AL细胞中高表达,蛋白质组学分析为急性白血病发病的分子机理的解析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

  • 白花丹醌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的体外效应

    作者:赵艳丽;陆道培

    根据作者已往的临床经验,中草药白花丹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有效,但至今尚无关于白花丹对APL疗效方面的系统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NB4细胞体外观察白花丹提取物白花丹醌(plumbagin)对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白花丹醌对NB4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DNA凝胶电泳及annexin V/PI双染实验测定检测细胞凋亡;DNA PI染色法检测细胞亚二倍体峰及细胞周期.结果显示:白花丹醌在2-15μmol/L浓度范围内能够显著抑制NB4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效应关系(P<0.01);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下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变化;白花丹醌诱导细胞出现DNA梯形条带,annexin V+/PI-凋亡细胞及亚二倍体峰,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凋亡细胞比例与白花丹醌呈剂量依赖性效应关系(P<0.05).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白花丹醌能够抑制APL细胞系NB4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及阻滞细胞周期进程.

  • 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对HL-60白血病细胞株VEGF表达及分泌的影响

    作者:谢熠;范自力;姚晨姣;谭三勤;赵亚丽

    为了研究二烯丙基二硫化物(diallyl disulfide,DADS)对白血病HL-60细胞株VEGF mRNA的表达及VEGF蛋白分泌的作用,并从影响VEGF生成的角度探讨DADS的抗白血病机制,应用ELISA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白血病HL-60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的含量;RT-PCR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白血病HL-60细胞VEGF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HL-60细胞中均有VEGF mRNA的表达和VEGF蛋白的分泌;与空白对照相比,DADS 3个浓度组(0.625,1.25,2.5μg/ml)作用HL-60细胞48小时和72小时均能下调HL-60细胞VEGF mRNA的表达及VEGF蛋白的分泌(P<0.01).3个浓度组间差异显著(P<0.01),其下调HL-60细胞VEGFmRNA的表达及VEGF蛋白的分泌效果与浓度相关(r>0.9,P<0.01).结论:DADS可能通过抑制VEGF mRNA的表达及VEGF蛋白的分泌发挥抗白血病效应.

  • 慢性髓系白血病首发血小板显著增多

    作者:沈群;周建伟;朱光荣;杨月艳;仇海荣;朱广荣;夏雯;姜鹏君

    本研究探讨以血小板显著增多首发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临床、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应用骨髓细胞涂片、骨髓活检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FISH检测细胞遗传学变化.结果发现:以血小板显著增多为首发表现的CML是一组具有独特临床和生物学特点的疾病,骨髓细胞涂片和骨髓活检表明,骨髓增生活跃,以巨核系异常增生为主,血小板大片成堆,可见圆形核小巨核细胞,中等度白细胞增多,经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均证实存在有Ph染色体和(或)表达bc/abl融合基因,对此类患者应该早期进行积极治疗,甚至进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干预;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则不宜过多地使用化疗药物,否则反而诱致白血病的发生.结论:对血小板明显增多的患者应及时进行Ph染色体及bc/ababl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这对于ET及CM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极为重要,以避免误诊、误治.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体内solGM-Rα的表达研究

    作者:肖溶;张日;王友良;朱子玲;陈涛;杨建和

    为了研究GM-CSF可溶性α受体solGM-Rα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体内的表达,探讨其与AML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66例初治AML患者血浆标本solGM-Rα的含量,并与AML患者MIC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AML患者血浆solGM-Rα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在M3型低(3897.75±2651.43pg/ml),而在M5型高(9990.02±6325.43pg/ml)(P<0.05).solGM-Rα增高者多见于MIC的M5型,后者常伴有外周血白细胞增多、骨髓粒系原始细胞增多及CD34、CD95和CD116抗原高表达等特性.结论:solGM-Rα升高可能提示预后不良,GM-CSF及其受体系统介导的靶向杀伤值得进一步研究.

  • 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TGF-βⅡ型受体同种型的发现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萍;陈元仲;吴勇;黄慧芳;李乃农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其受体的基因突变已被证实在肿瘤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许多肿瘤中都发现有TGF-βⅡ型受体(TβR-Ⅱ)表达异常或表达缺失.为了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TβR-Ⅱ基因是否存在异常,本研究应用大范围RT-PCR的方法分段扩增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TβR-Ⅱ的编码序列,并结合序列测定技术,分别对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以及11例正常人TβR-Ⅱ的编码序列进行突变检测.全部患者经骨髓细胞形态检查符合FAB诊断标准且骨髓原始细胞≥90%.肝素抗凝骨髓4-5 ml,分离单个核细胞,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反转录后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CR产物.回收目的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进行序列的测定.结果显示:在检测的病人中有2例病人中存在TβR-Ⅱ的同种型,而此2例病人临床预后不良.结论:部分白血病病人存在TβR-Ⅱ的同种型,而且该同种型可能与预后有关.

  • ZAP-70在24例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研究

    作者:吴雨洁;李建勇;朱光荣;宋君红;肖冰

    为了研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zeta链相关蛋白-70(zeta-associated protein-70,ZAP-70)的表达及其与其他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应用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24例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白血病细胞ZAP-70和CD38的表达.结果显示:①37.5%B-CLL患者表达ZAP-70,其中BinetA期患者有20%(3/15)表达ZAP-70+,Binet B+C期患者有66.7%(6/9)表达ZAP-70+,ZAP-70+表达在Binet A期和Binet B+C期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②29.1%B-CLL患者表达CD38,其中Binet A期患者有3例;在此3例中2例同时伴有ZAP-70+,CD38+在Binet A期和Binet B+C期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③83.3%(20/24)患者表达ZAP70+CD38+或ZAP-70-CD38-,ZAP-70和CD38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在常规实验室可以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ZAP-70,ZAP-70高表达与B-CLL临床分期、染色体及CD38表达等预后相关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 PLK1基因沉默对K562/A02细胞周期、增殖和耐药性的影响

    作者:刘林;张敏;邹萍;田蕾;刘芳

    为了探讨小干扰RNA(siRNA)对K562/A02细胞Polo样激酶1(PLK1)基因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和耐药性的影响,将构建的针对PLK1 mRNA的siRNA真核质粒,导入K562/A02细胞,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分析PLK1基因在转染前后的表达差异;台盼蓝拒染试验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内阿霉素(ADM)的积累量;MTT试验检测细胞对ADM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转染24和48小时后,siRNA-PLK1质粒转染组的PLK1 mRNA下降(34.7±2.1)%和(56.6±1.5)%,蛋白水平下降(49.9±3.2)%和(62.1±1.7)%;转染24和48小时后,细胞存活率下降了30%和59%;转染48小时后,G2/M期细胞比例提高了2.77倍,同时细胞内ADM积累量显著提高;对ADM药物敏感性的相对率为73.8%.结论:PLK1基因沉默能有效抑制K562/A02细胞生长,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同时使得细胞内ADM积累量提高,对ADM敏感性增强.

  • c-IAP2与Smac基因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艳;周建辉

    为了研究c-IAP2及其拮抗素Smac基因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对成人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预后意义,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03例白血病患者c-IAP2、Smac的mRNA表达水平,2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K562、Kg-1a细胞株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c-IAP2、Smac在初治AL中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两者的表达为高度正相关,治疗缓解后c-IAP2、Smac的表达明显下降,与初治AL组有明显差异(P<0.05),复发后c-IAP2、Smac基因的表达又复升高.c-IAP2mRNA和Smac mRNA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组的表达率和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初治AL患者中,c-IAP2、Smac表达阳性的患者缓解率均低于表达阴性的患者.结论:c-IAP2 mRNA、Smac mRNA过度表达和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呈正相关;c-IAP2、Smac高表达的患者完全缓解率低,预后不良;c-IAP2、Smac可作为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复发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 伴有6;9染色体易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DEK-CAN融合基因表达分析

    作者:汪亚伦;王彤;许凤;江岩;王杰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6;9染色体易位与DEK-CAN融合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患者骨髓细胞短期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PCR)对4例AML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EK-CAN融合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3例行异体骨髓移植(allo-BMT)患者进行动态随访.结果表明: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为t(6;9)(p23;q34)易位;4例初诊、再发及完全缓解期患者均不同程度检出DEK-CAN融合基因,占100%;其中初诊、再发期表达明显增强,完全缓解期减弱;3例患者allo-BMT后1-24个月均表达DEK-CAN mRNA.临床资料显示4例AML患者中2例于CR后1-24个月复发(其中1例修订日期:异体骨髓移植)、死亡,其余2例完全缓解,在治疗中先后修订日期:异体骨髓移植,现仍然生存.结论:DEK-CAN基因是AML发病的分子基础,检测DEK-CAN融合基因对于AML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 应用逆转录多重PCR方法检测正常核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易位相关融合基因

    作者:马力;薛永权;潘金兰;何军;吴亚芳;岑建农;温丙昭

    为了探讨逆转录多重PCR方法在检测具有正常核型的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易位相关融合基因中的价值,应用包括19种染色体易位特异性引物对的逆转录多重PCR方法对37例经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揭示为正常核型的AL患者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有8例(21.6%)AL患者分别检测出有PML/RARA、AML1/ETO、CBFβ/MYH11和BCR/ABL等4种融合基因的存在.结论:逆转录多重PCR可在核型正常的AL患者中检出隐匿的染色体易位,故凡常规细胞遗传学显示为核型正常的AL患者,均应对其进行逆转录多重PCR检测.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细胞增殖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作者:林玉梅;卜丽梅;杨少娟;高申;张桂珍

    本研究比较K562细胞与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黏附培养前后细胞增殖、化疗敏感性及MDR1变化,以寻找白血病耐药与造血微环境的关系.对悬浮培养和与MSC黏附培养的K562细胞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并观察化学药物对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的影响;用RT-PCR技术检测MDR1基因表达.结果表明:与悬浮培养比较,黏附培养K562细胞增殖受抑,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P<0.05),S期细胞比例下降(P<O.05),G2/M期细胞比例增加(P<0.01).在柔红霉素(DNR)诱导的凋亡中,黏附培养组K562细胞凋亡受阻(P<0.05).黏附培养未诱导k562细胞MDR1基因表达,也未使K562/ADM细胞的MDR1基因表达发生改变.结论:K562细胞与MSC黏附接触共培养,可导致K562细胞生长抑制,并产生化疗耐药,其机制可能与MDR1无关.

  • 冻存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支持造血的研究

    作者:赵智刚;唐晓琼;黎纬明;游泳;邹萍

    为了了解冻存复苏过程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生物学特性和支持造血能力的影响,采用常规方法分离培养骨髓MSC,将传代后的细胞用含10%二甲亚砜、40%胎牛血清的IMDM细胞冻存液保存在-196℃液氮中,观察短期(4周)和中期(9-15月)复苏后MSC的活性、免疫表型、多向分化能力和支持造血的能力,并同冻存前的MS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短期冻存后的MSC的细胞活性分别为(90士3.75)%和(93士2.51)%;冻存后细胞的增殖能力、免疫表型、体外分化为脂肪和骨细胞的能力、支持集落(CFU-GM,CFU-E,CFU-GEMM)的生长作用和冻存前MSC相似.结论:骨髓MSC在液氮中短期和中期保存后,细胞活性略有下降,但是并不影响MSC的增殖、分化和支持造血能力.

  • 液相杂交检测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miR-28的表达

    作者:徐卫;李建勇;陆凤翔

    microRNA(而RNA)是一组在进化上高度保守、非编码蛋白、参与转录后调节的小分子RNA(19-25核苷酸).为了进一步明确miRNA的加工机制及功能和定量研究miRNA的表达水平,应用液相杂交和Northern blot两种方法检测miR-28在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中的表达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液相杂交和Northern blot检测miR-28均显出阳性结果,但液相杂交所用的细胞总RNA量(5μg)明显少于Northern b1ot(30μg),液相杂交的条带信号也较Northern blot的强.结论:液相杂交是一种较Northern b1ot更为快速、简便和敏感的检测miR-28的方法.

  • MIME的改良方案IEMAD治疗难治和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作者:李红华;吴晓雄;王全顺;赵瑜;薄剑;王书红;达万明;于力

    为了探讨MIME的改良方案-IEMAD(异环磷酰胺、VM26或VP16、甲氨喋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难治性和(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用该方案治疗了25例难治性和(或)复发性NHL患者,其中难治性NHL11例,复发性NHL 14例.结果表明:6例难治性和(或)复发性NHL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率为24.0%),7例达到部分缓解(PR率为28.0%),总有效率为52.0%,中位生存期13个月,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8个月;IEMAD方案治疗的毒副作用较轻,不良反应主要有消化道不适及骨髓抑制,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MIME的改良方案IEMAD对于部分难治性和(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有疗效,且毒副作用较轻,病人耐受良好.可用于其他治疗方案无效的难治性和(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治疗.

  • 姜黄素调节B淋巴瘤细胞p300和HDAC1的研究

    作者:吴青;陈燕;李新刚;唐元艳

    p300是一种具有组蛋白乙酰化酶活性的转录辅助因子,HDAC1是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本研究查明姜黄素对B-NHL细胞株Raji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这种影响与p300以及HDAC1转录调节表达的关系.以不同浓度(6.25-50μmol/L)的姜黄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Raji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Annexin-VFITC/PI双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和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Raji细胞中HDAC1和p300的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姜黄素对Raji细胞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时效和量效关系.24小时的IC50为25 μmo/L;姜黄素能够诱导Raji细胞凋亡,凋亡率为14.38%-61.18%,并呈浓度依赖性.姜黄素明显抑制HDAC1和p300的活性和表达.在IC50浓度时,随着时间的延长,其p300和HDAC1 mRNA表达和蛋白含量逐渐降低,呈时间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P<0.05).结论:姜黄素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具有抗肿瘤细胞的增殖作用,并促进其凋亡.姜黄素能够抑制转录共激活因子p300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活性和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大剂量足叶乙甙和G-CSF用于恶性血液病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动员

    作者:陆化;李建勇;葛峥;刘澎;吴雨洁;吴汉新;张晓艳;钱思轩;洪鸣;张闰

    为了观察大剂量足叶乙甙(VP16)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恶性血液病人动员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1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多发性骨髓瘤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第1天用足叶乙甙1.6g/m2静脉持续滴注10小时,第3天起给予G-CSF 5μg/kg,每日1次,皮下注射,直至采集结束.结果显示:用VP16后平均第11(9-13)天开始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单采,获CD34+细胞9.4×106/kg(4.2-17.3×106/kg),每例CD34+细胞>4.0×106/kg.平均采集次数2.6(1-4)次.1例发生口咽黏膜炎、2例尿道炎、咽喉炎.结论:足叶乙甙1.6g/m2和G-CSF 5μg/kg是恶性血液病动员采集自体干祖细胞的有效安全方案.

  • 急性白血病患者HLA半倍相合骨髓移植后供者源复发2例

    作者:朱玲;王恒湘;刘静;阎洪敏;薛梅

    为了探讨半倍相合骨髓移植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复发情况,对2例接受半倍相合骨髓移植后出现白血病复发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了外周血、骨髓检查、骨髓细胞形态观察及HLA基因型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发现,2例原发病分别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普通细胞型)和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且2例白血病细胞均有染色体畸变或癌基因突变、活化,2例骨髓移植后完全供者源造血重建,但2例复发后白血病细胞均来源于供者源,血型和HLA分型均为供者型,复发后2例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和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这一结果提示,供者源复发可能与移植后应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有关,化疗、放疗以及受者本身造血微环境异常也可能参与了二次白血病的发生过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者源复发可能是研究人白血病发生的适宜模式.

  • 改良盐酸胍法提取脐血DNA 用于HLA基因分型

    作者:汤雪薇;廖灿;李焱;谢杏梅;黄以宁

    为了比较经典的盐酸胍(Gu·HCl)抽提DNA法和改良盐酸胍抽提DNA法在提取脐血DNA的效果,探讨这两种方法在脐血组织相溶性抗原(HLA)基因分型中的应用,使用盐酸胍抽提DNA法和改良盐酸胍抽提DNA法提取72例脐血标本的DNA,并分别测定其DNA的浓度和纯度,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反应方法(PCRSSP)比较这两种方法所提取的DNA.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脐血DNA均获成功;根据对DNA的质量监测发现,用改良盐酸胍抽提DNA在质量上较盐酸胍法好;用于HLA基因分型时,改良盐酸胍抽提DNA法可减少非特异性条带的出现.结论:改良盐酸胍抽提DNA法不但操作简便,成本下降,而且在少血量中能提取出高纯度的DNA,减少非特异性条带的出现.该法完全可以满足脐血库的日常脐血样品DNA的提取以及脐血HLA基因分型的要求.

  • Delta模块HLA配型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吕沁风;章伟;朱发明;严力行

    为了建立delta模块配型的检测方法,采用盐析法提取DNA,PCR技术扩增delta模块,GeneScan模式检测PCR产物.结果表明,在104份随机样本中,PCR扩增出的del协模块具有高度多态性.DNA片段长度范围在81-393bp,片段数目为6-32个;片段长度集中在81-118 bp,140-175 bp,217-301 bp,340-393 bp 4个区域.结论:建立的delta模块配型技术是可行的,可以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的筛选.首次获得了中国汉族人群delta模块的数据资料.

  • 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

    作者:季健玲;刘红;孙超;姜胜华;丁润生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半定量检测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2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VEGF基因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20例正常人骨髓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表明,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标本有2例表达VEGF基因,表达率为28.57%,而12份正常人骨髓标本有10例表达VEGF基因,表达率为83.3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VEGF基因表达率和表达强度都显著低于正常人,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活检组织无1例表达VEGF,而正常人表达率为25%(5/20),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活检组织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正常人(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VEGF在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质表达水平都有显著降低,这可能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血管生成减少和造血减少有一定关系.

  • 氨磷汀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高龄患者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范辉;朱宏丽;姚善谦;卢学春;庄晓萌;杨洋

    为了研究氨磷汀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近期疗效,对3例用氨磷汀治疗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高龄患者进行了观察.患者的年龄分别为88、75和65岁.治疗方案为氨磷汀400毫克/天,每周连续5天静脉滴注后,休息2天,连用4周.结果表明:治疗4周以后3例患者均出现很好的近期疗效,2例患者血小板数在治疗开始后第1周恢复正常,1例在治疗2周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在治疗停止4个月后血小板数仍保持在正常水平,不需要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其他治疗措施,且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氨磷汀治疗高龄ITP患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提示氨磷汀在ITP治疗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对其长期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三七皂苷对人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小红;高瑞兰;郑智茵;钱煦岱;徐卫红

    本文研究观察三七皂苷(PNS)对造血细胞促进凋亡相关蛋白(Daxx、Fas)和抑制凋亡的核转录因子(NFkB、c-Rel)表达的影响,探讨PNS促进造血细胞增殖,支持生长存活的作用机制.采用半固体集落培养法观察PNS对人骨髓红系、粒系祖造血细胞(CFU-GM、CFU-E)的增殖作用,台盼蓝拒染法观察细胞的存活率,涂片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状况.同时,用PNS处理粒系HL-60、红系K562、巨核系CHRF-288和Meg-01 4种细胞株后,提取胞浆蛋白和核蛋白,Western免疫印迹观察Daxx、Fas、NFkB和c-Re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①PNS能够刺激人骨髓红系、粒系祖细胞和HL-60等4种细胞株增殖.②HL-60等4种株细胞经PNS和饥饿处理后,活性良好,镜下未观察到凋亡的形态学特征;AnnexinV分析也未见凋亡的阳性细胞.③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PNS处理的4株细胞Daxx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33.3%-61.5%;HL-60细胞本身表达Fas蛋白低下,PNS处理后也无明显下降,而K562、CHRF-288和Meg-01细胞Fas蛋白表达与对照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33.3%-71.4%.④NFkB、c-Rel蛋白除HL-60细胞对PNS诱导无明显变化外,其余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地增加,分别提高了2.0-2.7倍和1.5-2.3倍.结论:PNS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抑制Daxx、Fas蛋白表达,而相应减少造血细胞的凋亡,同时也能通过上调NFkB、c-Rel转录因子,促进细胞增殖,并阻止半胱天冬酶(caspase)连锁链的活化而抑制造血细胞凋亡,这为PNS应用于临床治疗凋亡过度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提供了可能性.

  • 多种化疗药对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HL-60细胞中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耀辉;邹萍;刘芳;张敏;陈建华

    Survivin基因是细胞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的新成员,由于其具有在人类正常组织不表达而在各种肿瘤组织高表达的特性,因此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选择性靶点;有研究还表明survivin的表达与耐药性的发生有关.本研究旨在通过查明HL-60细胞在多种化疗药物作用后mRNA和蛋白的改变,初步探讨survivin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用合适浓度的柔红霉素(DNR)、米托蒽醌(MIT)和三氧化二砷(As2O3)作用于HL-60细胞,随后用RT-PCR检测给药的第1天和第3天HL-60细胞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情况,用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给予化疗药的第1天3组HL-60细胞中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全部降低,其中DNR组下降了10%,MIT组下降40%(P<0.01),As2O3组下降了25%(P<0.01).在给予化疗药的第3天,DNR和MIT组的HL-60细胞中survivin mRNA表达较第1天有明显的升高,分别上升20%(P<0.05)和65%(P<0.01);但给予As2O3组中的survivin mRNA表达仍持续降低,仅为第1天的68%(P<0.01).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给予DNR和MIT 3天后的HL-60细胞中survivin蛋白含量分别升高了14%和11%,而给予As2O3组则下降了82%.结论:在给予化疗药后白血病细胞survivin表达先降低后升高的现象可能与化疗中耐药性的发生有关,而三氧化二砷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这在逆转耐药性上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 Survivin基因在NB4细胞株细胞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表达及其抗凋亡作用与临床意义

    作者:薛军;林茂芳

    为了检测survivin基因在APL细胞中的表达率并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检测PML/RARα和survivin mRNA表达.结果显示:NB4细胞经过ATRA处理后,survivin mRNA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72小时几乎检测不到survivin mRNA表达.36例初发、复发AP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均有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其中survivin mRNA阳性表达24例(占67%),阴性表达12例(占33%);22例缓解期AP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均为阴性,其中survivin mRNA阳性表达8例(占36%),阴性表达14例(占64%);初发、复发组、PML/RARα基因长型阳性组与缓解组相比,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率均明显增高(两者P值均<0.05),而与急性白血病组相比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率均明显减低(两者P值分别<0.05,<0.001).36例初发、复发APL患者,无论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或阴性,用ATRA治疗都能达到完全缓解;临床上并发DIC和严重感染的4例APL患者的survivin mRNA表达皆为阳性(其中1例死亡),而survivin mRNA表达阴性患者临床症状均较轻,只有轻微的皮肤粘膜出血、发热和乏力等症状.2例APL患者经用ATRA治疗后外周血象以及骨髓象诱导分化症象不明显者,其survivin mRNA表达均为阳性.结论:AP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survivin基因阳性表达率较其它类型急性白血病明显减低,survivin基因表达与临床有一定的相关性.

  • Cyclin E2和Survivin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作者:王颖;徐世荣;林凤茹;郭晓楠;任金海

    为了解细胞周期蛋白E2(cyclin E2)和存活蛋白(survivin)在急性白血病中基因表达及两者间的相关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了84例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16例复发患者,60例初治患者和8例持续缓解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cyclinE2和survivin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①cyclinE2在急性白血病中表达的阳性率(70.24%)高于对照组(0%);survivin在急性白血病中表达的阳性率(72.62%)高于对照组(30%);②在急性白血病中cyclin E2的表达与survivin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65;③cyclinE2阳性组缓解率(55.81%)低于cyclinE2阴性组(88.24%),cyclin E2阳性组复发率(41.67%)高于阴性组(20%);复发组cyclin E2表达率在三组中高,持续缓解组cyclin E2表达率在三组中低,④cyclin E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表达率(59.32%)低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表达率(96%);与发病时白细胞计数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结论:首次证实cyclin E2在急性白血病中有异常表达,且对临床预后有不良影响;cyclin E2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与survivin有正相关,提示cyclin E2在急性白血病中有可能作为一种微小残留病变的检测指标.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