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几个影响因素

    作者:魏立;艾辉胜

    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控制残留病变的主要机制,蕴涵复杂的免疫学机制.由于供者免疫细胞回输受体后处于其复杂的免疫环境中,其诱发的GVL效应必然受到多种供受者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影响因素加以认识,以利于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有效地利用GVL效应、控制残留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MRD)、降低移植后复发率,以提高移植疗效.为此,本文就影响GVL的几个因素诸如嵌合状态、自身细胞毒T细胞及免疫细胞的体内动力学及细胞因子等作一综述.

  • HOX基因A簇对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与白血病的关系

    作者:黄媚贤;刘文君

    近年来研究证明,HOX基因A簇是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的主控基因,不仅影响造血干细胞的数量,还参与造血干细胞向红系、粒系、巨核与淋巴系的分化,并可能是导致白血病发病的靶基因.本文简述了HOX基因A簇如何影响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并探讨HOX基因A簇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及其与Non-HOX基因和其他融合基因共存,而使HOXa基因与DNA结合并开始发挥调控作用,从而导致白血病.

  • 富血小板血浆应用于创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峰;王捷熙;韩颖

    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作为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增强诸如趋化、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沉积等创伤修复.富血小板血浆(PRP)是通常的血小板应用形式,激活后形成血小板胶,并释放包括PDGF、TGF、VEGF、IGF和EGF等在内的大量生长因子,对细胞的分化和有丝分裂活性产生极大的影响,并伴随整个创伤修复期.本文就富血小板血浆应用于创伤修复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同时概述了有代表性的临床案例,并对这个创伤修复新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 Aurora激酶抑制剂MK-0457治疗多种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艺琼;陈宝安;陈亚利

    近年来研究的一种Aurora激酶抑制剂MK-0457(VX-680),是Aurora激酶A、B、C及BCR-ABL、FLT-3、JAK-2等多种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它能阻断细胞生长周期,诱导人类多种肿瘤细胞凋亡.研究表明,MK-0457能有效对抗野生型和包括13151在内的突变型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并能抑制FLT-3、JAK-2及其突变型的活性;临床试验证实,它对治疗难治性及预后不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Ph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复发难治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JAK-2突变的骨髓增生性疾病(MPD)有效.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Ⅱ期临床试验的进行,MK-0457将显示出对某些恶性血液病治疗的重大意义.本文就MK-0457的药理作用、临床试验及联合用药研究三个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 范可尼贫血发病机制研究:FA-BRCA网络

    作者:李彦珊;竺晓凡

    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FA)是一种较少见的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连锁遗传疾病,基本特征为染色体的不稳定性,表现为细胞对DNA交联剂如丝裂霉素C(MMC)、二氧环丁烷(DEB)等高度敏感.目前已发现至少有13个亚型基因(FA-A、B、C、D1、D2、E、F、G、I、J、L、M、N),其编码蛋白与乳腺肿瘤易感基因蛋白(BRCA1和BRCA2)组成一个复杂的功能网络,调节DNA损伤修复.FA基因突变导致DNA损伤修复功能受损,是FA的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同时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该方面的研究进展.

  • 组蛋白变构及其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房明浩;纪雪梅

    组蛋白变构是参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组蛋白赖氨酸残基的乙酰化和染色质的打开与基因的活化有关,而赖氨酸残基的甲基化可以导致染色质表达的活化或抑制,其中主要的是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DAC)介导的组蛋白去乙酰化.HDAC抑制剂分为4类:短链脂肪酸、异羟肟酸、环状四肽和苯酰胺类,它们的抑制机制各不相同.多种临床Ⅰ/Ⅱ期实验证明这些抑制剂对于包括白血病在内的恶性血液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低毒.HDAC抑制剂与DNA去甲基化药物联用可以使转化细胞DNA甲基化降低、组蛋白乙酰化升高和抑癌基因恢复表达.作为表观遗传学重要组成的组蛋白乙酰化以及相应的HDAC抑制剂治疗对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具有乐观前景.本文对组蛋白变构的机制、HDAC抑制剂及其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学军;何龙;孙雪梅

    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目前对于多发性骨髓瘤仍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树突状细胞是一类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启动和调控免疫反应的能力.利用肿瘤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治疗策略已被证明是安全的并且对许多肿瘤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多发性骨髓瘤相关的各种肿瘤抗原类型及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实验,并且分析了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在未来实验研究方面的前景.

  • 一氧化氮在贮存红细胞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张长虹;周俊;庞力

    贮存红细胞中一氧化氮(nitrico oxide,NO)的大量流失,是导致红细胞扩张血管活性、红细胞变形能力以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携氧能力等生理活性降低甚至丧失的主要原因.为保障红细胞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解决红细胞贮存进程中NO的流失问题,了解NO在体内循环系统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亚硝基血红蛋白(S-nitrosohemoglobin,SNO-Hb)存在的形式以及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NO对红细胞生理活性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体内储存和运输的形式、SNO-Hb的调节、SNO-Hb含量变化对贮存红细胞功能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 微流体芯片技术在ABO血型基因分型中的应用

    作者:刘长利;龚晓燕;王卓妍;任芙蓉;吕秋霜;苗天红;戴苏娜

    本研究建立一种简单、可靠的ABO基因检测结果报告评估方法.利用微流体芯片检测技术代替凝胶电泳,通过对实验条件的优化,进行multiplex-PCR-RFLP的ABO基因分型结果判读,并通过对150份标本进行测试,对该检测方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全部检测结果与血清学分析结果一致,并且检测出1例因肿瘤引起的B型抗原减弱病例.结论:建立的微流芯片基因检测系统稳定、可靠,实现了ABO基因分型检测结果的客观化、标准化和自动化.

  • 中国部分汉族人群362种HLA单倍型的家系调查及重组单倍型分析

    作者:高素青;程曦;李茜;李玉珠;邓志辉

    本研究旨在发现中国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A-B-DRB1新单倍型,调查HLA单倍型分布特征.采用179个家庭及子女HLA-A、B、DRB1位点的基因分型结果,通过家系和HLA遗传模型特征分离分析791条HLA单倍型.结果发现4条新的HLA重组单倍型,重组位点位于HLA-DRB1基因座位,其中3条重组单倍型来自父源染色单体,1条来自母源染色单体,其比例为3:1.HLA-DRB1与A或B基因位点重组率为0.92%(4/433).通过家系调查HLA分离分析得到362种HLA-A-B-DRB1单倍型,其中A33-B58-DR17、A2-B46-DR9、A30-B13-DR7、A11-B13-DR15、A11-B75-DR12和A2-B46-DR14单倍型检出频率高,与应用非血缘供者人群的HLA基因分布调查资料的结果一致,但A1-B63-DR12、A29-B46-DR15、A1-B61-DR10、A34-B35-DR9、A29-B54-DR4、A23-B13-DR16、A34-B62-DR15等单倍型是非血缘供者人群HLA基因分布调查资料为未被报道过的罕见单倍型.结论:通过家系HLA单倍型调查能清楚地确定HLA-A-B-DRB1单倍型型别.本研究结果将为人类HLA研究、器官移植及HLA疾病相关性分析等提供重要依据.

  • 汉族人群Tap1和Tap2基因座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

    作者:沈武;沈彤;印彪;郑皆伟;刘达庄;冯明亮

    本研究分析汉族人群tap1和tap2基因座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及意义.运用TaqMan PCR分型技术调查339例中国健康汉族人群随机样本tap1(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和tap2基因座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并计算个体鉴别力、累积鉴别力、多态性信息含量、无偏倚期望杂合性、观察杂合性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共有5种tap1等位基因(tap1*0101、020101、020102、0301和0401)和4种tap2等位基因(tap2*0101、0102、0103和0201)被检出,tap1实际检出基因型8种,占理论基因型的53.3%,tap2实际检出基因型6种,占理论基因型60%.Tap1和tap2基因型分型结果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p>0.05).Tap1*0101(79.79%)和tap2*0101(82.74%)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分布广.结论:Tap1*0101和tap2*0101在汉族人群中分布广.Tap1和tap2基因座具有一定的信息量和个体鉴别能力,可用于人类遗传学、遗传疾病基因连锁分析、法医学亲子鉴定和个体识别等研究领域.

  • 利用SCID小鼠模型评价-80℃冷冻人血小板的体内生存能力

    作者:周静宇;毕星秀;唐荣才;黄成垠

    为了评估人血小板-80℃冷冻保存后在活体内的生存能力,取新鲜机采血小板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使其终浓度为5%,于-80℃保存10天后,取出立即放置于37℃水浴箱中快速解冻,并离心浓缩10倍.用带有超细针头的胰岛素注射器抽取浓缩血小板100 μl,经尾静脉注入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体内,在注入0.5、2、4、6、12、24小时时采集小鼠全血,肝素抗凝,用CD61-PE标记后,流式细胞术计数人血小板,以30分钟时的人血小板计数为100%,计算人血小板存活率.结果表明:冷冻血小板在活体内存活率明显降低,新鲜血小板和冷冻血小板输注SCID小鼠体内4小时时的存活率分别为(79.5±9.1)%和(40.6±6.6)%(p<0.01),推算半寿期(T1/2)分别为7小时和2.5小时.结论:血小板-80℃冷冻保存后在活体内的生存能力降低.

  • 改良血小板添加液低温液态保存血小板的形态及功能研究

    作者:王昕;史蓉华;李静;刘凤君;陈寒梅;赵树铭

    本研究探讨使用改良的血小板添加液替代70%自体血浆在低温(10℃)液态条件下对血小板的保存效果.采集6名供者单采血小板,每一名供者单采血小板平均分为3组,A组(常规保存组)加入100%血浆、22℃保存;B组(添加液10℃保存组)加入70%PAS-ⅢM/30%血浆、10℃保存;C组(冰冻保存组)加入100%血浆和海藻糖、-85℃保存;另设D组(血浆4℃保存组)加入100%血浆、4℃保存,作为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照组.A、B组在第1、5、7、9天取样,C组在20天后复苏取样,分别检测CD62p、HSR、PAgT、LDH的变化.血浆常温组、添加液低温组于保存后第3、9天取样扫描电镜观察,血浆低温组于保存后第3天取样观察,冰冻组在20天后复苏取样观察,同时使用新鲜血小板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保存期内随保存时间延长,A组和B组CD62p表达增加,HSR和大聚集率降低;A组的LDH释放、CD62p表达、HSR、血小板大聚集率与B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组LDH释放明显较其他两组增多,但CD62p表达较少(p<0.05).A、B组血小板形态保持较好,C组血小板形态保持差.结论:改良的PAS-ⅢM保存液能够替代血浆用于血小板的保存,在低温条件下能够很好地保护血小板的功能,保存效果优于血浆常温保存.

  • 脐血CD34+细胞体外诱导扩增红系细胞的探索

    作者:贾延军;刘江;张可莹;单小燕;李伟;何晓梅;王立君;刘娜;王琳;崔爽;倪雷;赵博涛;龚志尹;王东玫;高颂明;张志欣

    本研究利用脐血CD34+细胞在体外大量扩增红系细胞为解决血源短缺、杜绝输血传染、克服稀有血型患者疑难配血等问题提供一种有益的途径.利用添加SCF、IL-3、EPO等细胞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扩增脐血来源的CD34+细胞,并通过间充质干细胞的支持培养来诱导其向红系细胞扩增和分化.结果表明,经过23天培养以后,本方法可以使细胞的扩增倍数达到2.52×105,其中95%以上都是红系细胞,粒单系细胞和巨核细胞所占比例都在1%以内.无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体系在细胞扩增数量及红系细胞所占比例方面都明显逊于有间充质干细胞支持的培养体系.结论:利用细胞因子和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大量扩增红系细胞,其中间充质干细胞对红系细胞增殖和分化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 适合移植后嵌合物定量分析的信息STR位点谱的建立及其应用

    作者:杨颖;吴文;王玲玲;陈和平;朱自严

    本研究选取8个STR位点作为嵌舍物定量分析的信息STR位点谱,评估其作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移植物嵌合状态的定量监控指标的作用.采集15对移植供受者血样,提取DNA,分别合成标记D3S3045、D4S2366、D4S2639、D5S818、D13S317、D18S1002、D20S481、D22S689的引物,建立PCR扩增体系,在AB13100仪上检测这些位点的扩增片段,筛选得到理想的信息位点;制备梯度供者/受者DNA混合品和移植后不同日期采集的标本,进行信息位点的检测;获取峰高或峰面积进行移植嵌合率的计算.结果显示,根据梯度混合DNA的结果获得标准曲线,计算得到的嵌合率和配制浓度中的嵌合比例基本一致;用峰高和峰面积同时计算,两者基本一致;成功获得了15例移植后病人的嵌合状态变化数据,并帮助诊断了1例复发病人.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信息STR住点谱及检测方法,可以较准确地定量监控嵌合状态,成功用于临床干细胞移植工作,与商品化试剂相比,更便宜,在使用上更灵活.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婷;岑溪南;邱志祥;欧晋平;王文生;许蔚林;李渊;王茫桔;王莉红;董玉君;任汉云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86例allo-HSCT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了ARF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Cox回归法分析了ARF与allo-HSCT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ARF发生率为31.40%,发病中位时间为allo-HSCT后59.5天.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移植前肾脏疾病、败血症或感染中毒性休克、高胆红素血症为allo-HSCT后AR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ARF是影响allo-HSCT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llo-HSCT后ARF发生率高;败血症或感染中毒性休克、高胆红素血症、既往肾脏病史是allo-HSCT后AR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RF是影响allo-HSCT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例报告

    作者:薛梅;王恒湘;闫洪敏;丁丽;刘静;朱玲;段连宁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可行治疗方案及疗效.1999年9月-2007年2月采用清髓性预处理allo-HSCT治疗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4例接受同胞HLA配型全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2例接受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hi-alloBMT).预处理清髓方案为:全相合移植采用Bu+Cy,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采用Cy+TBI+Ara-C.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采用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方法预防,全相合移植应用环胞菌素A和短程氨甲碟呤,单倍体相舍异基骨髓移植除以上药物外还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CD25单克隆抗体及霉酚酸酯.结果表明,全部患者移植后均有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数>0.5×109/L及血小板数>2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5(11-20)天及20.3(12-28)天,植入证据检测证实为完全供者造血.仅1例发生急性1度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他患者未发生急性或慢性GVHD,1例移植后20个月死于疾病复发,1例移植后18个月死于肺部并发症,其余4例无病生存,中位存活时间51.8(18-108)个月.总之,allo-HSCT治疗MDS可行、有效,提高了年轻MDS患者疾病治愈及长期生存的机会.

  • 96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5年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丁家华;余正平;陈宝安;李玉峰;丁邦和;钱军;曹祥山

    本研究探索96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5年总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以便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更好地提高移植疗效.对96例allo-HSCT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年龄、性别、移植时疾病状态、HLA配型、供者类型、供受者血型、预处理方案、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出血性膀胱炎(HC)、肝静脉闭塞(VOD)、间质性肺炎(IP)等11个临床参数,进行Cox单因素分析.将在单因素分析中P<0.1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aGVHD的累积发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结果表明:除1例患者造血干细胞未植活外,其余95例患者均达到稳定植活,ANC≥0.5×109/L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3天.96例中有42例发生Ⅰ-Ⅳ度aGVHD(43.75%),其中Ⅰ度11例(11.46%),Ⅱ度19例(19.79%);Ⅲ-Ⅳ度12例(12.50%).96例接受移植的患者中复发10例,死亡38例,5年的总生存(OS)率为60.42%.Cox模型分析表明,aGVHD和移植前的疾病状态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率的主要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是2.996和2.619.结论: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aGVHD和移植前的疾病状态,提高allo-HSCT疗效的关键是控制aGVHD,同时要把握好移植时机的选择,对于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应争取在CR1期进行allo-HSCT.

  • NQO1C609T,RAD51G135C和XRCC3C241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战强;杨琳;张悦;杨艺红;聂玲;李璘;王建祥;竺晓凡;肖志坚

    本研究探索NQO1C609T,RAD51 G135C和XRCC3C241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生的关系.对170例ALL患者和458名与患者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其NQO1C609T,RAD51G135C和XRCC3C241T基因型.结果表明:在单基因水平分析时NQO1C609T,RAD51G135C和XRCC3C241T基因型比例在正常对照和ALL患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其单独作用时对ALL发病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当3个基因联合分析时,NQO1C609T和RAD51G135C均为变异型时伴髓系抗原阳性的ALL和伴平衡易位ALL的发病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5.553和2.618);NQO1C609T纯合变异型时农村儿童ALL的发病风险增加(OR值为2.541).结论:NQ01C609T、RAD51G135C和XRCC3C241T基因型联合作用可能促进ALL的发病,提示多基因联合分析较单基因对ALL的发病分析可能更有预测意义.

  • 低氧及其模拟物CoCl2下调Foxp3的表达不依赖于HIF-1α

    作者:王晓东;刘传绪;吴英理;陈静

    本研究探讨低氧条件下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株Foxp3表达水平及在该过程中HIF-1α的作用,并研究低氧影响调节性T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应用低氧(1%CO2)及其模拟化合物CoCl2处理Jurkat细胞并在不同时相后用Western blot检测HIF-1表达情况,同时应用real-time PCR检测Foxp3表达水平;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Jurkat细胞HIF-1α基因表达,然后分别检测HIF-1α及Foxp3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Jurkat细胞经过低氧(1%CO2)及其模拟化合物CoCl2处理后,HIF-1α有明显累积,而Foxp3表达明显下降;Jurkat细胞的HIF-1基因经siRNA干扰抑制后,低氧模拟化合物CoCl2依然可以下调Foxp3表达.结论:低氧及其模拟物CoCl2可以明显下调Foxp3表达,但该过程不依赖于HIF-1.

  • 白血病与非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HL-60细胞影响的比较研究

    作者:尹文杰;杨平地;黄有章;刘小鹏;宫立众

    本研究比较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完全缓解AML BMMSC以及非白血病BMMSC对HL-60细胞的影响.HL-60细胞分为3组:与AML BMMSC共培养组、与完全缓解AML BMMSC共培养组以及与非白血病BMMSC共培养组.在规定时间比较各组HL-60细胞计数、各组HL-60细胞的CD11b和survivin蛋白表达、各组HL-60细胞周期分布;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HL-60细胞形态并比较其分化率.结果表明:第5天和第7天各组HL-60的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各组HL-60细胞G0/G1期细胞分布比例、survivin表达和CD11b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各组HL-60细胞的形态皆向成熟方向转化,分化率分别为18.0±3、17.0 ±1.3、19.0±2.0,比较表明无统计学差异(p=0.23).结论:未发现各组骨髓MSC对HL-60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有差异.

  • 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Annexin Ⅱ基因的表达

    作者:张丽意;江淼;李霞;沈飞;JIA Ruan;阮长耿

    本研究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细胞annexin Ⅱ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在恶性血液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了81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M)及2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对照)骨髓annexin Ⅱ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annexinⅡ在初治AML-M3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它类型恶性血液病患者和对照者,此外在初治AML-M5、AML-M4、MM患者骨髓中也有较高表达,而在初治AML-M1以及AML-M2患者中表达量与对照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nnexin Ⅱ除在AML-M3中高表达外,在临床观察具有高度侵袭浸润能力的类型M5、M4、MM中也有较高表达,推测annexin Ⅱ可能通过增强恶性血液病细胞降解细胞外基质等机制参与恶性血液病侵袭、浸润过程.

  • 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V617F点突变研究

    作者:徐媛媛;李惠民;李晓进;杨玲;胡灯明

    本研究旨在对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病人进行JAK2V617F点突变检测,探讨该突变在此类病人中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70例典型MPD病人bcr/abl融合基因,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检测样本JAK2V617F点突变,对有突变的病例进行测序验证.结果表明,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病人bcr/abl融合基因均为阳性,JAK2V617F突变为阴性;余bcr/abl融合基因均为阴性,JAK2V617F阳性率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病人为75%,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病人为30%,在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病人为50%.JAK2V617F在CML和bcr/abl阴性MPD病人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JAK2V617F可能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的特征性分子事件,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分子指标用于此三类疾病的临床诊断.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变异易位der ins(17;15)患者的联合G显带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作者:王彤;邱镜滢;余纯福;马晓兰;贾晓鹏;王艳平;刘红星;林跃辉;童春容;陆道培

    为探讨1例罕见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插入型变异易位der ins(17;15)的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联合应用G显带、间期荧光原位杂交、RT-PCR、基因扫描、基因测序和流式细胞术等时该例变异型易位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显带所见的der ins(17;15)是一种罕见的类型,联合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采用位点特异的双色pml/rarα融合探针证实了G显带的结果,间期FISH技术检测出几种信号类型,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该例虽具有插入型变异易位,但仍存在完整的pml/rarα基因.该病例经联合化疗达完全缓解,随访1年至今仍完全缓解.结论:t(15;17)变异型插入易位发生率低,其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中具有多种信号类型,本例应用联合化疗疗效明显.

  • 白介素21对树突状细胞诱导的CTL抗白血病作用的影响

    作者:赵明峰;翟文静;邓琦;李玉明;耿丽;杨莉;吕海容;林雪梅;刘鹏江;李敬兰

    本研究探讨白介素21(IL-21)对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CTL抗白血病的体外作用.以不同细胞因子诱导培养急性白血病(AL)患者缓解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DC,自体AL细胞RNA作为抗原负载DC,与自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诱导白血病特异性CTL产生;用LDH释放法检测CTL杀伤自体AL细胞的作用,并检测CTL产生IFN-γ和TNF-α的变化.实验共分2组:实验组,在DC-CTL共培养过程中加用IL-21(200 ng/ml);对照组,不加IL-21.同时对IL-21单独作用培养后成熟DC,检测其表面抗原表达变化以及诱导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CTL产生率分别为:(56.73±10.21)%,(73.43±18.01)%(P<0.01);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分别为:(154.91±67.20)ng/L,(310.62±141.15)ng/L(P<0.01)和(8.77±5.09)μg/L,(15.25±6.56)μg/L(p<0.01).在效靶比为20∶1时,两组对自体AL细胞的杀伤作用分别为(50.22±5.07)%,(75.38±9.47)%(P<0.01);IL-21作用后的成熟DC的CD1a、CD83、CD86、CD80和HLA-DR表达没有明显变化;诱导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力亦没有明显不同.结论:IL-21可促进DC诱导的CTL增殖、增加IFN-γ和TNF-α产生从而增强其抗白血病作用;IL-21对成熟DC表面抗原表达及其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提示IL-21在白血病免疫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免疫球蛋白样抑制性受体KIR基因与HLA-Cw的匹配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

    作者:赖艳丽;曹祥山;吴强;邱国强

    本研究探索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表面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抑制性受体(killer immunoglobulin-like inhibition receptor,KIR)基因与HLA-Cw配体匹配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对27名健康人取新鲜外周血20 ml,用NK细胞免疫磁珠分选试剂盒负向分选高纯度NK细胞.对30例初治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取新鲜骨髓液10 ml,分离单个核细胞作为靶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CD158a,CD158b表达水平.取健康人和患者的外周血各2 ml,以PROTRANS法抽提DNA,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分型技术分别检测HLA-Cw、KIR基因.MTT法检测KIR与HLA-Cw基因不同组合的NK细胞对AML患者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结果表明:分选后的NK细胞,纯度为(90.8±6.08)%.NK细胞KIR基因与靶细胞HLA-Cw等位基因的匹配数少则NK细胞的杀伤效应强,0个等位基因匹配的杀伤率为(50.66±8.40)%,1个匹配与2个匹配的杀伤率分别为(38.28±6.71)%,(19.74±4.15)%,(F=20.226,P<0.001).NK细胞的KIR表达水平与杀伤作用也有一定的联系(F=16.276,P值<0.001).结论:NK细胞对AML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与抑制性KIR/HLA-Cw的匹配数及KIR的表达相关,匹配越少、KIR表达越低,杀伤率越高.

  • 白血病过继免疫治疗时外周血T淋巴细胞诱导培养后的克隆性变化

    作者:刘岩;顾江英;欧媛;李绵洋;王赫;靳娴;陶秀艳;刘兆利;马杏凡;王秀丽;马思琨;康蕊;蔡鹏;童春容;朱平

    本研究分析白血病细胞免疫时自体树突细胞(DC)和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外周血淋巴细胞后T细胞克隆性的变化.采集21例化疗缓解后行细胞免疫治疗的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和外周血,加入细胞因子培养,获得树突细胞(DC)和激活T细胞.用RT-PCR扩增代表T细胞克隆性的T细胞受体β链可变区(T-cell receptor β variable region,TCRBV),用TCRBV基因扫描的方法观察培养前后T细胞克隆的特征性变化;对T细胞克隆的TCRBV进行序列分析.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3+、CD4+、CD8+、CD56+和CD4+ CD25str+FOXP3+,确定其细胞毒T细胞、辅助T细胞、调节T细胞和NK-T细胞的比例变化.结果表明:临床缓解后的白血病患者的T细胞呈寡克隆分布,分属在24个TCRBV家族中一些TCRBV基因家族的淋巴细胞克隆消失,仅少数保持多克隆分布,其中TCRBV 24基因家族均为克隆性的分布(100%).分析患者的TCRBV24基因序列特征时发现.3例在CDR3区共用motif VAG,2例共用GGG,表明这些TCRBV 24有可能识别同一抗原,其中1例(例5)患者除TCRBV24在CDR3区有motif GGG外,TCRBV8也有GGG,也可能会识别同一抗原.外周血淋巴细胞经过13天的体外抗原和细胞因子培养后,培养前出现的一些寡克隆以及克隆完全缺失的状态随即出现了明显变化,培养后都出现完整多克隆分布.将培养前后T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培养后淋巴细胞数目为培养前的3.38±1.20倍,CD3+ 数培养前为(71.1±11.8)%细胞,培养第13天后为(95.4±3.2)%,明显增加;CD4+数培养前为(26.7±11.4)%,培养第13天后为(27.0±13.1)%,无明显变化(p>0.01);CD8+数培养前为(35.7±12.9)%,培养第13天后为(55.5±13.8)%,明显增加(p<0.01);CD3+ CD56+数培养前为(3.1±1.6)%,培养第13天后为(9.8±6.1)%,增加2倍多(p<0.01);CD4+CD25str+ FOX P3+数培养前为(0.12±0.1)%,培养第13天后为(0.22±0.18)%(p<0.01).结论:T淋巴细胞诱导培养方法的主要作用是促进CTL和NK细胞增殖,缓解后白血病患者体内淋巴细胞群往往呈寡克隆增殖,一些克隆会共用同样的TCRBV CDR3模体,识别同样的抗原,细胞因子联合诱导与DC共培养后淋巴细胞恢复多克隆免疫状态,产生以CTL和NK-T为主的效应细胞.

  • 不同来源人Vα24+NKT细胞体外扩增及细胞因子分泌

    作者:翟卫华;黄勇;王玫;周征;翟文静;张荣莉;张平;韩明哲

    为了研究人脐血(CB)、外周血(PB)及G-CSF动员后外周血采集物单个核细胞(G-PBMNC)中Vα24+NKT细胞的表型及体外扩增、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分别取来自CB和PB的单个核细胞(MNC)以及G-PBMNC,在含α-半乳糖酰基鞘胺醇(α-GalCer)及细胞因子IL-2、IL-15的体系中,体外扩增培养Vα24+NKT细胞;采用间标磁珠分选纯化NKT细胞;流式细胞术(FCM)检测NKT细胞表型、NKT细胞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细胞因子IL4、IFN-γ浓度.结果表明:由CB或PB或G-PBMNC诱导扩增Vα24+NKT细胞可分别扩增221.5倍、456.5倍、756.38倍.CB或PB来源的Vα24+ NKT细胞经PMA刺激后,24小时生成IL4、IFN-γ浓度和IL-4/IFN-γ比率分别为180.33 vs 190.67 ng/ml、864.33 vs 508.49 ng/ml、0.503 vs 0.455.由G-PBMNC诱导扩增Vβ24+NKT细胞,培养9天及12天时生成IL-4、IFN-γ浓度及IL-4/IFN-γ比率分别为139.08 vs 89.3 ng/ml、14264.8 vs 38 14488 ng/ml、0.0531 vs 0.0376.结论:不同来源MNC在α-GalCer、IL-2、IL-15诱导下可以短期有效扩增Vα24+NKT细胞,G-PBMNC诱导扩增的效果优于CB和PB.NKT细胞活化后可以分泌大量IL-4及IFN-γ,但以IFN-γ为主.

  • 在不同类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Id4基因甲基化差异的初步研究

    作者:赵瑜;薄剑;窦丽萍;靖彧;王书红;王全顺;李红华;于力

    本研究探讨Id4基因在不同类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患者中的甲基化情况差异.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50例不同类型MDS患者骨髓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检测,并以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作为对照.结果发现:Id4基因在对照组骨髓中呈完全非甲基化状态,在MDS各种类型中,甲基化状态有差异:6例RA、2例RARS和4例MDS-U患者骨髓Id4基因均呈非甲基化状态,而18例RCMD中有2例,12例RAEB Ⅰ和8例RAEBⅡ中各有3例为Id4基因甲基化.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分别低于和高于5%的两组患者中,Id4甲基化分别有2例和6例,各占每组的6.7%和3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初步结论是: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的MDS患者有可能发现Id4基因甲基化.

  • 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中RAP1GAP表达及其临床相关性

    作者:Stella Aprilia Ika;祁小飞;陈子兴

    以往应用基因芯片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的研究发现,RAS蛋白超家族成员RAP1GAP转录水平被上调,并在MDS患者大量病例中应用定量RT-PCR得到证实.本研究探讨MDS细胞中RAPIGAP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9例MDS患者骨髓细胞内RAP1GAP的表达,并与非恶性血液病以及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RAP1GAP的表达进行比较.对RAP1GAP表达水平与MDS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骨髓细胞中原始细胞的百分数以及IPSS危险积分等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RAP1GAP的表达在MDS患者骨髓细胞中显著高于非恶性血液病或急性白血病的细胞内的表达(8.420 ±8.365%比2.974±4.750%或2.256±4.239%).在MDS患者中,MDS-RA的RAP1GAP表达显著高于MDS-RAEB内的表达(11.637 ±9.067%比4.368±4.646%).然而,在检测的MDS患者中RAP1GAP的表达水平与上述临床指标无确切的相关性.结论:RAP1GAP在MDS中的表达明显增高,RAP1GAP表达水平与临床实验室血液学参数及IPSS积分之间无相关性.RAP1GAP表达在MDS进展至AML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 6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贫血的分析

    作者:赵海丰;杜伟廷;李尚珠;杨仁池

    为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贫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骨髓检查的特征,时60例SLE并发贫血的患者(贫血组)与同期40例不伴贫血的SLE患者(非贫血组)的临床特点进行对照研究,分析贫血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骨髓检查的特点.结果显示:贫血组乏力症状比非贫血组明显多见;贫血组Plt减少和CA降低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非贫血组;骨髓穿刺发现,贫血组的骨髓嗜酸细胞、原红细胞、早红细胞及中红细胞比例均高于非贫血组;贫血组ANA滴度为1:320的检出率低于非贫血组;上述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在临床表现、实验室及骨髓检查有一定的差异.

  • 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联合G-CSF治疗50例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柏贵;钱思轩;洪鸣;陆化;吴汉新;张苏江;仇红霞;徐卫;李建勇

    为探讨小剂量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AG预激方案)治疗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CAG治疗50例AML复发患者,其中13例早期复发,37例为晚期复发;7例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复发,3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后复发,25例已接受过含中大剂量Ara-C方案巩固治疗后复发,15例患者CR后或巩固治疗过程中自停继续化疗后复发.30例接受CAG治疗,20例接受常规剂量的一种蒽环类抗生素联合阿糖胞苷治疗(对照组).结果表明:1个疗程后CAG组完全缓解(CR)14/30例(46.7%),3/6例allo-PBSCT后复发患者获CR,1例(3.3%)早期死亡;对照组CR为6/20(30%),3例(15%)早期死亡.CAG组和对照组的总生存期中位时间分别为22个月(5.5月-85月)和19个月(7-120个月).化疗的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未见严重的非造血系统毒副作用.结论:CAG方案为复发AML的一种有效方案,对于已接受过大剂量化疗或移植的患者易于接受,化疗的毒副作用相对小.

  • 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后继发急性髓系白血病

    作者:刘怡茜;仇红霞;李建勇;徐卫;许戟;吕鑫;吴汉新

    为了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治疗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t-AML)的可能发生机制、易感因素、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表现及治疗方法.对1例NHL患者治疗后继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t-MDS)并随后又进展为t-AML的患者,进行了骨髓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和染色体核型检测,并结合18F-FDG PET/CT检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患者在治疗NHL时应用了包括CHOP方案在内的多种细胞毒性药物,从NHL化疗开始到t-MDS的发生间隔时间为105个月,又在2个月中转变为t-AML-M2.两次染色体核型检查均未见异常.18F-FDG PET/CT提示在t-MDS阶段患者全身骨骼FDG代谢弥漫性增高,选用CAG方案后获得缓解.结论:t-AML/MDS的发生可能与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的应用有关,18F-FDG PET/CT有可能是预测t-MDS向t-AML转化的检测指标之一.

  • 半乳甘露聚糖试验诊断血液病患者并发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初步探讨

    作者:姚佳峰;苏东;黄勇;张平;林青松;王志永;冯四洲;韩明哲

    本研究探讨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试验对侵袭性曲霉感染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141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侵袭性曲霉病及拟诊断为侵袭性曲霉病103例,排除38例.在系统性抗真菌治疗前分别采集血液标本209份,通过ELISA(EBA-2单克隆抗体,双夹心法)方法检测GM(EBA-2单克隆抗体),根据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GM试验的佳阳性界定值;观察系统性抗真菌治疗前后GM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①按照试验中测定的界值,GM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81.6%、66.7%、93.9%,按此标准确定为临床诊断侵袭性曲霉病48例、拟诊侵袭性曲霉病为55例;②选取多次送检标本患者(跟踪治疗过程)共62例,其中有效者50例,无效者12例.有效患者的GM水平随着治疗的进展均有所下降,治疗无效患者GM水平无变化或有升高.结论:GM试验对于侵袭性曲霉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GM浓度与患者疾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与临床特征相关性

    作者:刘红星;童春容;蔡鹏;滕文;王赫;张英;朱平

    为分析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患者JAK2V617F突变负荷和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90例初诊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MPD)患者(包括47例PV和43例ET)外周血标本中JAK2V617F突变基因负荷,统计分析JAK2V617F负荷和患者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突变阳性的ET患者中JAK2V617F负荷(0.209±0.192)较PV患者中(0.441±0.270)低(p=0.028).在PV和ET患者中JAK2V617F负荷和患者外周血中血红蛋白(PV:R=0.518,P<0.001;ET:R=0.528,p=0.005)、红细胞压积(PV:R=0.510,p<0.001;ET:R:0.524,p=0.005)和白细胞计数(PV:R:0.584,p=<0.001;ET:R=0.471,p=0.013)都呈正相关.在PV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和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354,p=0.020);但在ET患者中,JAK2V617F负荷和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相关性(R=0.233,p=0.242).结论:在PV患者和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和患者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白细胞计数都呈正相关.在PV患者中,JAK2V617F负荷和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而在ET患者中JAK2V617F负荷和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相关性.

  • 89例成人融合基因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长期生存分析

    作者:方艳红;刘红星;童春容

    本研究探讨影响成人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7月本院89例成人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计数、髓外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免疫表型、染色体、诱导缓解方案、诱导缓解疗程数、获得缓解时间、aml1/eto融合基因表达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89例患者1-42个月随访(中位24个月)的5年预计总体生存率(OS)为(50.0±2.3)%,5年预计无复发生存率(RFS)为(47.0±1.9)%.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白细胞计数、髓外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表达CD56、诱导缓解疗程数、获得缓解时间、aml1/eto融合基因表达、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均为影响中国成人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白细胞计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D56表达、获得缓解所需时间、aml1/eto融合基因变化以及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均是影响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的独立因素.结论:成人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性,其预后相对较差,对于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aml1/eto阳性AML成年患者应该建议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

  • 氟达拉滨联合阿糖胞苷方案治疗复发及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姚一芸;朱琦;邹丽芳;窦红菊;程毅敏;唐勇;胡钧培

    本研究探讨氟达拉滨联合阿糖胞苷(FA)方案对复发及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选择我院治疗的19例复发及难治性AML患者,应用FA方案:氟达拉滨25 mg/(m2·d),静脉滴注,第1-5天;4小时后给予阿糖胞苷2 g/(m2·d),静脉滴注,第1-5天.另20例选用对照方案:MAE或DAE方案化疗,MAE方案即米托蒽醌8 mg/(m2·d).第1-3天;阿糖胞苷200 mg/(m2·d),第1-7天;依托泊甙60 mg/(m2·d),第1-5天.DAE方案即柔红霉素45 mg/(m2·d),第1-3天;阿糖胞苷200 mg/(m2·d),第1-7天;依托泊甙60 mg/(m2·d),第1-5天.各组均重复2个疗程.结果表明:2疗程后FA方案组完全缓解(CR)9例(47%),部分缓解(PR)8例(42%);对照方案组CR 5例(25%),PR 6例(30%).两组差异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FA方案组患者均发生Ⅳ级骨髓抑制现象,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其他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粘膜炎、肝功能损伤;大多数不良反应能被患者耐受,F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FA方案是复发及难治性AML的有效挽救治疗方案.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伴发四肢淀粉样变性的多发性骨髓瘤

    作者:宋慧慧;陈宝安;丁家华;高冲;陶玉卿;王静;王骏;赵刚;孙耘玉;程坚;鲍文

    为了探讨多发性骨髓瘤伴发淀粉样变性的罕见病例的有效治疗方法.对1例58岁的伴发四肢淀粉样变性的多发性骨髓瘤老年患者进行了包括血液免疫检查在内的多项实验室检查,骨髓穿刺和活检,以及全骨髓显象等检查,在治疗方面给予化疗药物治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显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3天患者骨髓造血恢复,免疫固定电泳正常,骨髓穿刺浆细胞占0.6%.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伴发四肢淀粉样变性的多发性骨髓瘤的有效方法.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的预后意义

    作者:王亚哲;刘艳荣;主鸿鹄;吴红红;曹晖;常艳;郝乐;江滨;黄晓军

    本研究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微量残留病(MRD)的方法和预后意义.采用4色标记的5组抗体组合确定初治患者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AIP),选取敏感的LAIP进行追踪MRD,共检测了随访95例AML患者的601份骨髓标本.以患者LAIP阳性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值+2倍标准差的定为MRD(+),低于此值的为MRD(-).结果发现:以开始诱导化疗后半年内每2个月分为3组,3组中MRD(+)患者与MRD(-)患者之间的复发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1-2个月、3-4个月和5-6个月MRD(+)组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是11、11.5和11个月,MRD(-)组均未达中位生存期(P<0.05).进一步比较诱导缓解后与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MRD检测结果与临床的关系,发现这两个时间点MRD(+)组和MRD(-)组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57.14%与0%和91.67%与2.27%(p=0.000和p=0.000).结论:多参数FCM检测MRD能够有效预测复发,治疗后应连续进行MRD检测.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与疾病复发的监测

    作者:万岁桂;赵弘;孙雪静;贺景娟;苏力;徐娟

    本研究探讨微小残留病变(MRD)检测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疗后疾病复发的预测作用.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PFC)分析AML治疗前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eukemia associated immunphenotypes,LAIP),检测诱导和巩固治疗后MRD(Post-Ind MRD,Post-Cons MRD)的水平.结果表明:122例初发AML患者中(AML-M3除外),有115例(94.3%)存在明确的LAIP,其中存在单一LAIP类型的患者15例(13.0%),存在2个或2个以上LAIP类型的患者100例(87.0%).抗原跨系列表达者占40.9%,抗原跨阶段表达者、抗原过度表达者和抗原表达减弱或缺失者分别占20.9%、27.0%和34.8%.对41例诱导化疗后达完全缓解并进行2个疗程以上巩固治疗的AML患者MRD监测显示,Post-Ind MRD+的24例中,巩固治疗后18例复发;PostInd MRD-者17例中,巩固治疗后5例复发;Post-Ind MRD-患者和Post-Ind MRD+患者的平均无病生存时间(RFS)分别为43.05±6.25个月和12.48±1.69月(P<0.0001).Post-Cons MRD+者18例均复发;Post-Cons MRD-者23例中仅5例复发.Post-Cons MRD-患者和Post-Cons MRD+患者的平均RFS分别为39.32±5.44月,9.72±1.51个月(P<0.0001).结论:Post-Ind MRD水平和Post-Cons MRD水平均与AML患者的RFS密切相关,可作为AML治疗依赖的预后因素.

  • 去甲基化处理对NK-92MI细胞系抑制性受体KIR表达的影响

    作者:高晓宁;林季;王莉莉;高丽;靳海杰;孙敬芬;于力

    为分析NK细胞系NK-92MI细胞中抑制性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noglobulin-like receptor,KIR)的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模式及去甲基化处理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基因kir可能的表达调控机制,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检测NK-92MI细胞kir2DL1和kir2DL2/2DL3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应用甲基化抑制剂5-氮胞苷处理NK-92MI细胞以诱导CpG岛去甲基化,RT-PCR方法检测其基因表达.结果显示:kir2DL1和kir2DL2/2DL3基因启动子区CpG二核苷酸甲基化频率依次在25%-88%、5%-80%之间;应用甲基化抑制剂5-氮胞苷可以诱导NK-92MI细胞重新表达kir2DL1基因,并使kir2DL1、kir2DL2和kir2DL3基因表达量增加.结论:启动子甲基化参与调控NK-92MI细胞基因kir表达.

  • 携带Pdcd5基因的三调控增殖性腺病毒的构建及鉴定

    作者:谢敏;吴红平;李琳芳;牛继红;常艳;李金兰;黄晓军;阮国瑞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表达pdcd5基因的三调控增殖性腺病毒.应用DNA重组技术将pdcd5cDNA插入三调控条件增殖性腺病毒SG600的E3区,SG600病毒系统是运用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启动子(hTERTp)和缺氧反应元件(HRE)分别调控病毒复制必须基因E1a和E1b的表达,去除E1a基因CR2区中24个核苷酸而构建成的靶向肿瘤细胞增殖的病毒系统.采用酶切及PCR鉴定并筛选重组成功的质粒.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SG611-EGFP对白血病细胞系的感染效率.实时定量PCR检测感染重组腺病毒SG611-pdcd5的K562细胞pdcd5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构建的SG611-pdcd5病毒能扩增出hTERTp、HRE、pdcd5基因以及腺病毒骨架和11型纤突结基因序列.SG611-EGFP对白血病细胞系K562和MEG-01的感染效率均能达到70%以上.感染SG611-pdcd5的K562细胞pdcd5的表达水平较SG611空载体和携带pdcd5的非增殖性腺病毒(Ad-pdcd5)明显增加(P<0.001),其表达水平随感染复数增加而升高.结论:成功构建了三调控增殖性腺病毒SG611-pdcd5,后者能高效感染白血病细胞系并高效表达pdcd5,为进一步运用pdcd5靶向肿瘤细胞进行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 ICAM-1-GFP的构建及其与Molt-4细胞的结合

    作者:陈卫华;达万明;高春记

    本研究构建人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全长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l-ICAM-1,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K1)细胞株,并检测其在CHO细胞中的表达及与Molt-4细胞的结合.采用RT-PCR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钓取ICAM-1全长基因(1622 bp),与pMD18-T载体连接做全自动序列测定.将测序正确的克隆质粒pMD18-T-ICAM-1和表达载体pEGFP-C1分别用HindⅢ和Ⅰ进行双酶切,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ICAM-1全长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Cl-ICAM-1,质粒经Hind Ⅲ和Sacll双酶切和PCR电泳鉴定后,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CHO细胞,并进行G418筛选.用RT-PCR、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术检测ICAM-1-GFP的表达及亚细胞的定位,用检测ICAM-1-GFP/CHO细胞与Molt-4细胞的结合能力评价ICAM-1-GFP融合蛋白的功能.结果表明:重组质粒经限制性酶切鉴定得到与ICAM-1全长基因长度一致(1622 bp)的酶切产物;测序分析证实,PCR产物与GenBank上登录的ICAM-1基因(NM_000201)序列完全一致,表明成功地完成了ICAM-1的扩增和表达载体的构建;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转染的CHO细胞有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较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细胞:FACS检测ICAM-1-GFP的荧光转染率为(13±5.5)%,表明ICAM-1-GFP基因进入到CHO细胞并获得了有效表达,成功构建了ICAM-1-GFP/CHO细胞,并且ICAM-1-GFP/CHO细胞能够结合PMA处理的Molt-4细胞.结论:成功构建了ICAM-1-GFP真核表达载体,构建的ICAM-1-GFP真核表达载体在CHO细胞内稳定表达,ICAM-1-GFP/CHO细胞能与Molt-4细胞结合.这为进一步研究ICAM-1分子的功能打下基础.

  • 腺相关病毒2/1型载体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宁坤;陈宇;高连如;费宇行;刘英明;许如意;李贤峰;王志国;王浩;王兆君;曹毅;王丽华;李俊风;李莉;刘丽娟;杨晔

    本研究探计重组腺相关病毒2/1型(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es 2/1,rAAV2/1)作为载体在不同转染复数、不同时问点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的效率及对其生长的影响.用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报告基因的rAAV2/1(rAAV2/1-EGFP),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分别为1×104、1×105、1×106转染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3、7、14天时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的表达,检测子代细胞的活力、增殖倍数、分化情况,以评估rAAV2/1对BMMSC存活、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AAV2/1-EGFP对BMMSC的转染效率及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 number,FI).结果表明:转染24小时后即可观察到BMMSC发出的绿色荧光,荧光强弱不一,随着时间的延长,荧光的强度逐渐增强,7天后达到稳定的状态;在3、7、14天时不同MOI rAAV2/1-EGFP转染BMMSC的活力、增殖倍数、分化能力无明显变化(p>0.05);在同一感染复数时,7天比3天和14天比7天的增殖倍数显著增强(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rAAV2/1-EGFP转染BMMSC的转染率和荧光指数随着MOI增加(1×104、1×105、1×106)和培养时间(3、7、14天)的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5).结论:rAAV2/1-EGFP能有效地转染BMMSC,随转染复数的增加和短期内随转染时间的延长,转染率和荧光指数明显增加.在转染过程中rAAV2/1-EGFP对细胞的活力、生长无影响.对于改造BMMSC,rAAV2/1是一种有效的基因转移载体.

  • 脐血CD34+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OXB4基因表达及其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作者:郑翠玲;郭振兴;韩忠朝;周毓玲;卢士红;任倩;陆敏

    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脐血CD34+细胞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HOXB4基因表达水平及其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水平,初步探讨造血系统中HOXB4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的相关性.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脐血CD34+细胞和PBMNC中HOXB4基因的表达,应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检测这两种细胞中HOXB4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位点.结果发现,CD34+细胞高表达HOXB4,HOXB4基因启动子区CpG岛未发生甲基化;PBMNC不表达HOXB4,HOXB4基因启动子区在ATG上游-129 bp的C碱基发生甲基化.结论:HOXB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是其基因表达水平的负性调节机制之一.HOXB4在CD34+细胞中的高表达与其基因启动子低甲基化有关,而HOXB4在PBMNC中的基因沉默则可能与其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密切相关.初步筛选出的HOXB4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位点,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扩增造血祖细胞提供一条新途径.

  • hPDGF-A/hBD2双基因修饰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外源基因体外与体内的表达

    作者:郝磊;孙慧勤;郭晓妹;闫国和;罗成基;程天民;粟永萍;邹仲敏

    本研究观察腺病毒介导hPDGF-A/hBD2双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体外以及移植后体内局部的外源基因表达情况.将已成功构建和包装的hPDGF-A/hBD2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体外感染原代分离培养的BM-MSC后,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目的基因蛋白的表达.收集经重组腺病毒感染的BM-MSC的无血清培养上清,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培养上清中分泌的hPDGF-A的促迁移效应.将重组腺病毒感染的BM-MSC局部点状注射至大鼠放射创伤复合伤创面,在各时相点进行冰冻切片并观察创面移植的BMSC的分布,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外源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在体外重组腺病毒感染后的大鼠BM-MSC表达报告基因EGFP.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显示双基因修饰的BM-MSC表达hPDGF-A和hBD2.划痕实验证实双基因修饰BMSC培养上清组在8、12、24和30小时的愈合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荧光显微镜观察大鼠创面移植的外源性基因修饰的BM-MSC显示,至少在移植后2周之内BM-MSC可以较高水平地表达以EGFP为指示的外源基因.创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外源基因从第3天开始表达,第7天达到高峰,第21天仍有少量表达.结论:hPDGF-A/hBD2双基因修饰BM-MSC在体外、体内均可使目的基因得到有效表达,成为hPDGF-A/hBD2双基因修饰BMSC促进难愈创面愈合的基础.

  • 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输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作者:刘鹏霞;张磊;廖文斌;杜伟廷;顾东生;刘蒙;卢士红;韩忠朝

    本研究探索间充质干细胞(MSC)输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通过体外培养兔骨髓穿刺液获得间充质干细胞.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饮食组6只(对照),给予普通饲料饲养;高脂饮食组12只,高胆固醇高脂饲料喂养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MSC注射组12只,高胆固醇高脂饲料喂养后静脉注射5×107MSC.分别于实验前,实验第5周,第9周和第13周测体重和空腹血脂水平.实验第13周时处死所有动物,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主动脉外膜滋养血管.结果表明,MSC注射组与高脂饮食组相比,主动脉窦斑块面积显著增大(斑块面积占血管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23.35±3.51)%和(11.39±3.08)%,P<0.05),整体主动脉斑块形成明显增多(斑块面积占主动脉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76.64±12.70)%和(57.61±9.00)%,P<0.05).MSC注射组兔主动脉外膜滋养血管增生明显,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论:异基因MSC输注促进高脂血症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采用MSC或包含MSC的细胞进行细胞治疗时应采取策略,减少MSC促进斑块形成的作用.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Toll样受体的表达特征

    作者:何晓霞;白海;杨国嵘;薛永杰;苏亚楠

    本研究探讨健康供体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BM-MSC)中Toll样受体(TLR)的表达特征.用Ficoll法分离培养健康供体的BM-MSC;流式细胞术(FCM)检测BM-MSC中CD34、CD45、HLA-DR、CD44和CD71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爬片BM-MSC细胞中CD71的表达;应用茜素红染色和油红染色检测BM-MSC细胞成骨及成脂诱导情况;半定量RT-PCR法检测TLR1-10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体外分离培养的BM-MSC中CD34、CD45和HLA-DR表达呈阴性,CD44和CD71表达呈阳性;爬片BM-MSC细胞中CD71的表达呈阳性.BM-MSC经成骨和成脂诱导后出现钙沉积和脂滴,茜素红染色和油红染色均呈阳性.BM-MSC中TLR1-10 mRNA均有表达,其中TLR2、TLR3、TLR4、TLR7、TLR8、TLR9均高表达,TLR1、TLR5、TLR6、TLR10均低表达.结论:从健康供体骨髓中分离培养的BM-MSC表达不同水平的TLR1-10 mRNA.

  • 慢病毒载体介导Mdrl基因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慧玲;白海

    本研究探讨多药耐药(mdrl)基因体外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以应用于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体外分离、培养、鉴定MSE;采用具有高效转染非分裂期细胞的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 vector,LV)系统将mdrl基因导入BMMSC中;采用RT-PCR和GFP荧光技术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台盼蓝染色及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慢病毒感染MSC的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10,佳感染率可达80%;MSC表面低表达CD34、HLA-DR、CD31、CD45,高表达CD44、CD105、CD90、CD13;GFP荧光表达自72小时开始出现,以后逐渐增强;转染细胞中显示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转染时MSC存活及增殖几乎无影响(P>0.05).结论:慢病毒载体可成功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使其mdrl表达增高,转染对MSC存活及增殖基本无影响.

  • ZnPcH1-PDT对淋巴瘤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慧芳;陈万紫;陈元仲;林东红;林晓岚

    本研究探讨新型酞菁类光敏剂ZnPcH1介导的光动力疗法(ZnPcH1-PDT)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采用人Burkitt淋巴瘤CA46细胞、鼠淋巴瘤P388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应用MTT比色法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PDT对细胞的杀伤作用,采用AO/EB荧光染色法、DNA片段化分析、TUNNEL、Annexin-V-FITC/PI双染等方法分析细胞的死亡方式.结果表明:ZnPcH1-PDT对人和鼠淋巴瘤细胞均有杀伤作用,且呈量效关系,但CA46细胞对PDT的敏感程度低于P388细胞(P<0.05).PDT能够诱导细胞凋亡,且呈时间依赖性.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还显示PDT作用后CA46细胞以早期凋亡为主,P388细胞则以早期凋亡和坏死为主.结论:ZnPcH1-PDT能够有效地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 三氧化二砷对淋巴瘤细胞株Raji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与Mcl-1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

    作者:李智慧;李惠民;李斌;李晓进

    本研究探讨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淋巴瘤细胞株Raji细胞凋亡诱导的作用特点及其机制,并探讨其与mcl-1基因表达的关系.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不同浓度As2O3作用于Raji细胞后的典型DNA-Ladder凋亡条带,激光共聚胶显微镜检测Raji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As2O3对mcl-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μmol/L As2O3作用于Raji细胞时其凋亡不明显,2-8 μmol/L As2O3可以诱导Raji细胞凋亡.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Raji细胞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和跨膜电位明显减低,同时mcl-1基因表达量明显下调.结论:As2O3降低Raji细胞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和跨膜电位、下调mcl-1基因表达,而这些可能是导致细胞凋亡的机制.

  • 自体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恶性淋巴瘤细胞的增殖

    作者:应志涛;郭军;任军;孔艳;袁志宏;刘锡娟;张晨;郑文;宋玉琴;张运涛;朱军

    本研究探讨自体调节性T细胞对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EL4的作用及其机制.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法(MACS)分选获得C57BL/6小鼠CD4+ CD25+T细胞(Treg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纯度及Foxp3表达情况,MTT比色法检测分选的Treg细胞对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EL4的体外抑制作用,应用ELISA方法检测TGF-β1和IL-10的含量.结果表明:MACS分选获得CD4+CD25+T细胞纯度达91.6%,活细胞比例>95%,Foxp3表达率为78.9%.MTT比色法证实自体Treg细胞在体外能够明显抑制EL4细胞的增殖(P<0.05),且呈细胞因子非依赖性.作者首次证明,自体Treg细胞体外有明显抑制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EL4增殖的作用.

  • 硼替佐米诱导Burkitt淋巴瘤Raji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杨小刚;李晓林;陈懿建;谢兆霞;彭敏源;黄晓春;黄然欣

    本研究探讨硼替佐米对Burkitt淋巴瘤Raji细胞是否具有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以硼替佐米处理Raji细胞,观察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药物作用前后细胞的形态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孵育前后细胞凋亡率(AP),用RT-PCR法检测药物孵育前后NF-κB和p53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一定剂量和时间范围内硼替佐米能抑制Raji细胞生长;硼替佐米能诱导Raji细胞凋亡并显示时间和剂量效应;在硼替佐米诱导Raji细胞凋亡过程中,NF-κB及p53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结论:硼替佐米能诱导Raji细胞凋亡,NF-κB基因和p53基因很可能参与了硼替佐米诱导Raji细胞凋亡的调控.

  • 不同剂量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在诱导K562细胞株凋亡中的作用

    作者:邵庆文;薛天阳;高吉照;许伟

    本研究探讨不同剂量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干预作用.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剂量(0、2、4、8、16、32 μmol/L)的MG-132作用48小时对K562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应用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法检测相同条件下MG-132对K562细胞株中的核因子-κB(NF-κB)及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表达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相同条件下MG-132对K562细胞株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MG-132作用48小时后K562细胞株的抑制率呈剂量依赖性,实验组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32 μmol/L剂量组的抑制率高,为(45.24±4.12)%;K562细胞株中的NF-κB、GR的表达水平均表现出对MG-132剂量的依赖性,NF-κB的表达水平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以32 μmol/L剂量组表达低,为63.60±2.95.GR在16 μmol/L剂量组表达高,为75.62±2.70.K562细胞株的凋亡率亦表现出对MG-132剂量的依赖性,而且在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以32 μmol/L剂量组的凋亡率高,为(21.37±2.02)%.结论:MG-132可能是通过下调NF-κB、上调GR的表达诱导了K562细胞的凋亡和抑制,其效应表现为剂量的依赖性.

  • As2O3对NB4细胞蛋白酶体β1亚基的影响

    作者:吕晓虹;陈颖;张梅;贺鹏程;倪怀宇;王增峰;芦蓉

    本研究探讨As2O3对于NB4细胞蛋白酶体β1亚基的影响,以阐明As2O3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以0.5 μmol/L As2O3干预NB4细胞,分别提取干预24小时及48小时后的总蛋白:以Western blot检测蛋白酶体β1亚基及PML-RARα融合蛋白表达变化,并进行灰度分析.结果表明:经As2O3干预的NB4细胞中蛋白酶体β1亚基表达在As2O3干预24小时后明显升高,48小时后回落至基线水平.PML-RARα融合蛋白表达在干预24小时后明显降低,48小时后维持在明显低水平.结论:As2O3对于NB4细胞中蛋白酶体β1亚基有诱导上调作用,且与As2O3诱导NB4细胞PML-RARα融合蛋白降解及NB4细胞分化凋亡有一定的关系.

  • 急性白血病儿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点的初步研究

    作者:吴丽萍;陈福雄;卢慧敏;吴泽霖;吴梓梁

    本研究探讨密度梯度离心法加贴壁法方式培养白血病儿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条件并观察其体外增殖能力、生长曲线、多向分化等生物学特性.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贴壁法分离白血病患儿的MSC,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及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测定其CD29、CD105、CD45、CD34、CD14、HLA-DR等表达,通过成脂、成骨诱导研究其多向分化能力.结果表明: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法可以培养出白血病儿童骨髓来源的MSC,初诊白血病儿童骨髓来源的MSC培养成功率为57.1%,缓解白血病儿童骨髓来源的MSC成功率为41.2%,接种密度越大成功率越高,初诊白血病儿童的MSC形成集落数目较多且生长较快.形态学观察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24小时即贴壁,呈集落生长,形态多样;3天后贴壁细胞增殖,逐渐以梭形细胞为主;2-3周细胞基本达80%-90%融合,第3代后细胞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形.细胞传代后3天内处于潜伏期,3天后进入生长期,8天后进入平台期.检测第2代后细胞免疫表型显示,MSC的CD29、CD105表达率达95%以上,CD45、CD34、CD14、HLA-DR极低表达或不表达.MSC能成功诱导成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油红O染色和茜素红染色为阳性.在合适的条件下冻存对细胞影响不大.结论:①白血病患儿骨髓培养出的贴壁细胞是MSC,骨髓含量在1 ml以上且方法得当可以培养出MSC;②初诊的白血病惠儿的骨髓相对容易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的集落较缓解期白血病患儿多,增长速度较快;③白血病儿童来源的MSC具有MSC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及维持期治疗中左旋门冬酰胺酶副作用的比较

    作者:王弘;李丹;李佳特;王秀丽;郝良纯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副作用,以探索L-ASP副作用的发生与患儿所处治疗阶段的关系,以便采用有效的监测手段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提高化疗安全性及患儿的长期存活率.对38例处于诱导缓解期患儿与40例处于维持期加强治疗患儿在应用L-ASP时的相关副作用发生率及程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过敏反应、高血糖症及药物性肝炎的发生率在维持期加强治疗的ALL患儿高于诱导缓解期患儿,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异常、胰腺炎、低蛋白血症、胃肠道反应及合并感染性休克等副作用在诱导缓解期患儿中发生率高.结论:L-ASP在使用过程中有相关副作用的发生,尤其在诱导缓解期ALL患儿中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定期全面监测可有效减少和避免副作用的发生,提高化疗的安全性.

  • FCGR2B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何丽雅;黄钰君;赖冬波;赵明博;张文英;徐涛;王嘉怡;石军;赵玉红;许秀贤

    本研究探讨FCGR28232 I/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易感性的相关关系.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直接测序方法检测76例ITP患儿及37例正常对照儿的FCGR2B-232基因多态性,比较两组间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发现,患者组中,I/I基因型42例,占55.3%;I/T基因型32例,占42.1%;T/T基因型2例,占2.6%.对照组中I/I基因型30例.占81.1%:I/T基因型7例,占18.9%;未发现T/T基因型.基因型表达在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等位基因Ile及Thr在患者组和对照组所占比例分别为76.3%和90.5%及23.7%和9.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组等位基因Thr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析等位基因Thr危险度,发现OR为2.97,95%可信区间为1.25-7.05.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显示等位基因Ile与Thr的分布符合遗传规律.结论:人群中FCGR2b基因I232T多态性与ITP易感性具有相关性,等位基因232T很可能是儿童ITP发病的危险遗传因素.

  • 序列特异性短发夹状RNA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性研究

    作者:杜伟廷;刘斌;顾东生;韩之波;刘鹏霞;徐洁;梁璐;赵海丰;卢士红;杨仁池

    本研究旨在构建并筛选MDR1序列特异性短发夹状RNA干扰载体,研究其对K562/A02细胞的影响.采用脂质体介导方法,将含mdr1-shRNA质粒转入K562/A02细胞,经G418筛选得到稳定表达细胞株,用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干扰后mdr1 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通过CCK8测定干扰后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变化,Rhodamine123外排实验检测P-gp功能的变化.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4种MDR1-shRNA栽体均能显著下调P-gp的表达,其中508-526靶位点的shRNA作用效果好.结论:筛选得到的MDR1-shRNA载体能够显著下调MDR1的表达,逆转耐药表型,为后续进行的动物实验研究创立了条件.

  • 细胞酸化对K562/A02耐药细胞株中P-糖蛋白的影响

    作者:芦颖;李庆华;马丽;李彬;袁文肃;茹永新;王建祥;庞天翔

    本研究探讨细胞酸化对K562/A02细胞中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影响,为抗白血病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提供新方法.利用高钾缓冲液对细胞进行酸化,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K562及K562/A02细胞内pH值(intracellular pH,pH,);采用MTT法观察细胞酸化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酸化对K562/A02细胞中P-gp功能的影响;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及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P-gp的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细胞酸化3小时对K562及K562/A02细胞的活力影响较小.在K562/A02细胞中,P-gp的功能随pH1的降低而减弱,细胞酸化明显增加了细胞对罗丹明123(Rhodamine 123,Rh123)的累积,并抑制了P-gp介导的Rh123外排.细胞酸化还分别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抑制了K562/A02细胞中P-gp的表达,并且这种抑制具有pH1及时间的依赖性.结论:细胞酸化能够抑制K562/A02耐药细胞株中P-gp的表达和功能.

  • 长期应用葡激酶衍生体对大鼠凝血、纤溶系统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园园;龙民慧;王金凤;朱贺;王晻;邹民吉;刘深;徐涛;王嘉玺;徐东刚

    本研究探讨葡激酶衍生体(SAKD)对正常和高脂喂养大鼠的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及葡激酶衍生体使用的安全性.将正常和模型大鼠各30只分别分为生理盐水组、SAKD组、重组葡激酶(rSAK)组,按照0.5 mg/kg体重给药,3天1次,连续15次,观察出血情况,监测用药前后出血时间(BT)、血小板计数(BPC)、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活性(PLG)、纤溶酶抑制物活性(PI).结果发现,正常大鼠中SAKD组有1例轻微出血,rSAK组有2例,但均可自行止血;高脂模型组大鼠中SAKD组有2只轻微出血,rSAK组中有3只轻微出血;各组大鼠的血小板计数、D-D、PLG、PI值无明显改变.SAKD处理的高脂组大鼠的APTT、PT、TT值明显延长,Fg减少(P<0.05),SAKD对正常动物出凝血影响较小,但能够改善高血脂大鼠的高凝血状态.结论:本试验剂量的SAKD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长期使用能减轻高脂大鼠血液的高凝症状.

  • 98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ak2基因突变的定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晁红颖;沈益民;张日;冯宇峰;岑建农;姚利;沈宏杰;朱子玲;薛永权

    为研究JAK2V617F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中的发生率和突变类型,定量分析突变转录本水平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ARMS(amplification-refractory mutation sequencing)PCR法检测JAK2V617F突变的发生率及其突变类型,采用毛细管电泳法定量分析JAK2V617F突变转录本水平.结果显示:98例ET患者中59例JAK2V617F为阳性,其中纯合突变18例.纯合突变及杂合突变患者的平均年龄均较野生型为高(P值均<0.05);18例纯合突变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高于41例杂合突变者,且二者均高于野生型(P值均<0.05).毛细管电泳定量分析显示,纯合突变患者JAK2V617F突变转录本水平为(89.9±6.7)%,高于杂合突变患者的(57.1±6.7)%(P<0.05);年龄小于60岁患者的JAK2V617F突变转录本水平为(62.3±16.5)%,低于年龄大于60岁患者的JAK2V617F突变转录本水平为(72.4±15.8)%(P<0.05).JAK2V617F阳性组中血栓的发生率高于阴性组,其中纯合突变者高于杂合突变者,发生血栓者的JAK2V617FF转录本水平高于无血栓者(P值均<0.05).结论:JAK2V617F阳性与阴性ET患者有着不同的临床特征,分析其突变类型及检测其转录本水平对明确疾病状态、观察疾病进展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 凝血酶信号传导过程中PI3-K与MLCK激酶的作用

    作者:韩悦;高海丽;张威;白霞;戴兰;沈文红;孙爱宁;吴德沛;王兆钺;阮长耿

    本研究比较凝血酶受体活化过程中不同浓度的wortmannin对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小板膜表面活化标记物糖蛋白GPIb表达的影响,探讨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与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在凝血酶信号传递机制中的作用.分别以凝血酶受体活化肽PAR1-AP(SFLLRN)与PAR4-AP(AYPGKF)诱导血小板活化.检测100 nmol/Lwortmannin(抑制PI3-K)与10 μmol/L wortmannin(抑制MLCK)作用过程中血小板聚集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Ib的改变.结果显示:wortmannin作用对两类凝血酶受体诱导血小板活化的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00 nmol/L的wortmannin部分抑制PAR1-A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对PAR4-AP诱导的聚集过程没有影响;10 μmol/L wortmannin 明显抑制两类PAR肽引起的血小板活化,抑制程度达到60%-80%,仅出现少部分聚集.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GPIbα的动态分布过程中100 nmol/L wortmannin能部份抑制GPIbα向胞内移动,PARI-AP刺激后5分钟内wortmannin起效明显(1、2、5分钟P<0.05),对PAR4-AP的反应则稍延迟,在2到10分钟有意义(2、5、10分钟P<0.05).10 μmol/L wortmannin对整个PAR活化过程中的GPIbα逆转没有任何影响,只对PAR1刺激过程中GPIbα的恢复起作用,延缓GPIbαa重返血小板膜表面的进程;而PAR4-AP作用后各时间段GPIbα的动态分布不受10 μmol/L wortmannin任何影响.结论:PI3-K与MLCK在凝血酶受体的活化过程中作用不同,PI3-K在GPIbα内转的短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MLCK磷酸化仅仅对PAR1受体介导的GPIbα回复起促进作用.

  • 5-氦杂胞苷体外抗骨髓瘤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广华;吴德沛;林凤茹;王易;黄海雯;常伟荣

    本研究探讨5-氮杂胞苷对骨髓瘤细胞株中XAF1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体外抗骨髓瘤细胞增殖效率.采用逆转录PCR方法检测骨髓瘤细胞株RPMI 8226和XG-7中XAF1基因的表达.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XAF1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采用0-5 μmol/L 5-氮杂胞苷处理骨髓瘤细胞株.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5-氮杂胞苷处理对骨髓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应用Graphpad 5.0软件分析5-氮杂胞苷对骨髓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Annexin V/7-AAD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XG-7细胞不表达XAF1 mRNA,RPMI8226细胞表达XAF1 mRNA转录本1和2.XG-7和RPMI 8226细胞株XAF1基因启动子CpG岛均存在过甲基化.XG-7和RPMI 8226细胞株经2.5 μmol/L 5-氮杂胞苷处理72 d、时后仅表达XAF1 mRNA转录本1,并且XAF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程度降低.5-氮杂胞苷抗骨髓瘤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5-氯杂胞苷处理48小时抑制XG-7骨髓瘤细胞株的IC50值为2.6 μmol/L.1.0、2.0、2.5、5.0 μmol/L浓度的5-氮杂胞苷处理XG-7细胞48小时后诱导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4.3±8.0)%,(54.8±3.1)%,(64.1±3.4)%,(81.0±4.1)%.1.0-4.0 μmol/L5-氮杂胞苷与1.0-4.0 μmol/L亚砷酸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抗骨髓瘤细胞作用,联合指数均小于1.0.结论:骨髓瘤细胞中XAF1表达缺失与启动子CpG岛过甲基化有关.5-氮杂胞苷在临床上能达到的药物浓度下具有抗骨髓瘤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与亚砷酸具有协同抗骨髓瘤作用.

  • 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激活剂可能通过新的信号途径调节破骨细胞分化

    作者:许多荣;陈惠珍;王荷花;李娟;罗绍凯

    本研究探讨生理条件下核转录因子(NF-κB)受体激动剂(RANK)调节破骨细胞(osteoclascts,OC)分化的信号传导途径,为阐明多发性骨髓瘤骨损害的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针对535-IVVY-538是RANK调节OC分化的特异性结构域,用缺失突变方法删除RANK膜内区域IVVY这4个氨基酸,构建1个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和RANK膜内部分组成的突变嵌合体(RANK-Mu).用包装细胞plat E分别将RANK-Mu和无突变的TNFR1/RANK嵌合体(RANK-WT)包装成逆转录病毒,通过感染分别将这两种逆转录病毒转染到TNFR1/TNFR2基因敲除小鼠的骨髓巨噬细胞(bone marrow macrophages,BMM)中.用TNFα刺激这两种转染后的BMM,观察BMM向OC分化情况,同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这两种BMM受刺激后细胞内NF-κB、JNK、P38和ERK蛋白磷酸化的表达.结果发现:用TNFα刺激后,转染RANK-WT的BMM能分化成OC,BMM中的NF-κB、JNK、P38和ERK磷酸化蛋白在受刺激后5-10分钟表达明显增强,而转染RANK-Mu的BMM不能分化成OC,但BMM中的NF-κB、JNK、P38和ERK磷酸化蛋白同样在刺激5-10分钟后出现表达增强.结论:RANK可能不通过NF-κB、JNK、P38和ERK 4条经典信号传导途径调节OC分化,调节OC分化可能还有其它新的信号途径.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