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Musashi-2在恶性血液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方林;刘爱飞;陈懿建

    以往研究发现,Musashi-2(Msi-2)主要通过抑制或激活作用发挥对翻译的必要调节从而调控干细胞群的基因表达,并以此调控干细胞的功能.目前的研究表明,Msi-2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参与多种恶性血液病的调控,在多种恶性血液病中异常表达,参与了多种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其在恶性血液病中作用的深入研究,将进一步阐明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为恶性血液病的诊治及预后提供新的依据.本文主要就Msi-2的结构与功能及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及其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分子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异常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中的预后价值的研究进展

    作者:关伟;靖彧;于力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L)侵袭性强和基因突变等分子遗传学异常发生率高.NOTCH1/FBXW7突变是常见的一种基因突变,在T-LBL/ALL中与良好的预后相关;PTEN突变是不良预后因素,在儿童患者中能够一定程度地被NOTCH1突变克服.发生MLL基因异常和6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的患者,其预后差于核型正常患者.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MLL基因异常、RUNX1突变和DNMT3A突变发生率高于其他成熟亚型,可以作为危险度分层的指标.表观遗传学异常在造血干细胞的恶性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表观遗传学的治疗如去甲基化药物或者能够改善高危患者的预后.本文就NOTCH1/ FBXW7/ PTEN/ RAS基因突变与预后,分子和细胞学异常与预后,以及表观遗传学与预后关系进行综述.

  • 脾边缘区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作者:吴凌;田晨;张翼鷟

    脾边缘区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是一种罕见的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脾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及正常血细胞减少.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为CD45,CD20,CD79a,PAX5,IgD和BCL-2阳性.既往常用的治疗方案为脾切除和单纯化疗,近年来发现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化疗方案的疗效较以前有显著的提高,已成为临床的一线治疗方案.IFN-α单药或联合病毒唑可用于治疗合并HCV感染的患者.此外,一些新型靶向药物如Bruton酪氨酸激酶抑制剂,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CAL-101(磷脂酰肌醇PI3K抑制剂)等正在临床试验当中.本文就脾边缘区淋巴瘤的治疗方案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诊治进展

    作者:韦中玲;黄东平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结外淋巴瘤类型.女性占绝大多数,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雌激素有关,隆胸女性的患病率增加,以乳腺无痛性包块为常见临床表现,大多以乳腺癌收治,手术切除包块及空芯针活检有助于疾病诊断.弥漫大B细胞型是PBL常见病理类型,以非GCB型多见,易出现结外复发,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多见,预后不良.在治疗方面采取手术、化疗、放疗联合治疗手段,而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未能改善患者的生存期.小分子靶向药物可能有益于PBL.本文就PBL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作一简要的综述.

  • 骨髓瘤耐药相关机制及联合HDACi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作者:古流芳;崔晓光;曹星梅;陈社平

    由于各类非细胞毒类药物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逐渐增多,相继产生的耐药已成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一步延长生存的巨大障碍.耐药的产生涉及到骨髓微环境、瘤细胞本身代谢、细胞因子及特异性靶点的下调等诸多方面因素.本文从骨髓瘤细胞本身改变,其中包括热休克蛋白表达的改变、miRNA表达水平的改变、代谢改变、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沙利度胺作用位点CRBN表达下调,进而从多方面阐述了骨髓瘤耐药的机制,并且系统地概括了小分子表观遗传学药物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联合激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及单抗等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尤其是耐药骨髓瘤方面的诸多问题.

  • CD58分子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卢业健;邱兰兰;王莉莉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LFA-3/CD58)是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它与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表面的CD2分子结合后可激活淋巴细胞的共刺激信号通路,从而使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或NK细胞大限度地发挥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有研究证实,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淋巴瘤中肿瘤细胞表面CD58分子表达减少或者缺失,有可能导致T淋巴细胞或自然杀伤(NK)细胞活化失败,无法有效地发挥杀伤作用,使肿瘤细胞逃避淋巴细胞的免疫监视,从而导致病情变得更加复杂,易于复发.本文旨在论述肿瘤细胞表面CD58分子的结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关系.

  • 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初级预防的现状与未来

    作者:李艳;于力

    侵袭性真菌病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发病率及病死率很高.初级预防可有效减少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生,使患者对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耐受性更佳,治疗费用更低,预后更好.氟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等抗真菌药物已被多个指南推荐用于初级预防.侵袭性真菌病风险预估、新型药物研发、药代动力学研究、综合预防措施的开展将使初级预防更加科学、合理、有效.本文就近年来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初级预防的进展作一综述.

  • 骨髓瘤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张孝平;夏祖耀;陈宝安;高冲

    多发性骨髓瘤是指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生所引起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患者血清或尿液中出现过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进而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害.骨髓瘤肾病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常见并发症,且是其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临床表现包括蛋白尿、管型尿和急慢性肾衰竭等.早期诊断和采取适当治疗方案对这类患者总体预后有极大改善的意义.本文就骨髓瘤相关性肾功能损害的新诊疗研究进展进行简述,为临床医学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 高三尖杉酯碱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疗效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倩;李玉峰

    高三尖杉酯碱(HHT)是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生物碱,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其不良反应较其他抗恶性肿瘤药物低.然而,伊马替尼(IM)治疗CML的显著疗效让HHT逐渐被遗忘.如今,学者们发现,HHT对于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患者有临床疗效,从而使HHT再次受到了重视.本文对HHT治疗IM耐药的CM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剪接异常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李璘;肖志坚;孙雪梅

    近年来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较全面地揭示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基因突变谱系,但对这些基因突变在MD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知之甚少.剪接因子突变是MDS这组异质性疾病中常见的分子学异常.在近研究中发现了SF3B1、SRSF2、U2AF1突变以及端粒酶功能异常导致的剪接因子失调而影响前体mRNA剪接的具体机制,揭示了可能的下游靶基因,初步阐释了剪接异常对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其在M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建立了相应的动物模型,对寻找MDS新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剪接异常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 基质细胞共培养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耐药性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岳寒;刘丽英;王小倩

    目的:研究基质细胞共培养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耐药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与骨髓基质细胞HS-5共培养,用抗代谢药物阿糖胞苷(Ara-C)、蒽环霉素类药道诺霉素(DNR),生物碱类药物高三尖杉酯碱(HHT)对细胞进行联合处理,观察HL-60与HS-5共培养后对药物(DNR,HHT和Ara-C)敏感性的变化.同时用PI3 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处理细胞,研究共培养后细胞敏感性的变化与PI3 K/AKT信号通路激活的相关性.结果:细胞抑制率的统计结果表明,HL-60与HS-5共培养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mRNA定量和免疫蛋白印迹检测结果表明,HL-60与HS-5共培养后PI3K/AKT信号通路被激活,CCND1,FOXO1,PTEN等重要基因发生显著变化.结论:HL-60细胞通过与HS-5细胞共培养激活PI3 K/AKT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分子,如CCND1,FOXO1,PTEN,从而使HL-60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 细胞自噬对高三尖杉酯碱作用K562细胞的影响

    作者:卢雪莹;叶丽霖;史玉叶;丁亦含;李玉峰

    目的: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HT)单用或与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联用对K562细胞凋亡及自噬的影响.方法:K562细胞在HHT(10 ng/ml)作用下1-8d,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RT-PCR法、Western blot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细胞自噬.结果:在HHT作用前期K562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而在后期则下降.HHT作用后,K562细胞的Beclin1表达及LC3Ⅱ/Ⅰ蛋白比值先下降后升高.HHT单用时,激活型caspase-3蛋白表达前期逐渐上升,而在后期下降.与自噬抑制剂3-MA联用组的K562细胞的Beclin1表达和LC3Ⅱ/Ⅰ的比值持续下降,而激活型caspase-3蛋白表达则逐渐升高.结论:HHT可诱导K562细胞凋亡,但HHT持续作用可诱导K562细胞发生自噬,与3-MA联用则增强HHT的细胞毒作用.

  • 槲皮素对慢性髓系白血病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卢虹颖;陈娟;杜圣红;贾培敏;童建华;吴英理;周励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慢性髓系白血病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25 μmol/L槲皮素对伊马替尼耐药的K562细胞株K562R和K562G具有与伊马替尼敏感细胞株K562相似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且不改变BCR-ABL的表达水平.25 μmol/L槲皮素处理24 h后,K562、K562R和K562G细胞的G2/M期百分比明显增加.槲皮素能使γ-H2AX水平明显增高,且上调JNK的磷酸化水平.结论:槲皮素单药对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具有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使细胞停滞于G2/M期,其机制可能与上调JNK磷酸化水平导致DNA双链损伤相关.

  • 不同剂量的rhG-CSF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及白细胞水平的影响

    作者:谷月丽;肖喜春;杨硕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rhG-CSF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和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04年1月-2007年1月期间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化疗方案.将观察组患者随机分为A(rhG-CSF 200 μg/m2)、B(rhG-CSF 300 μg/m2)和C(rhG-CSF 400 μg/m2)3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化疗前后白细胞低值(WBCmin)及其持续时间,高值(WBCmax)及其出现时间;比较患者治疗期间的感染发生率、rhG-CSF的总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外周血WBCmin为(1.30±0.11)×109/L,持续时间(3.2±0.7)d,WBCmax为(5.14±0.41)×109/L,出现时间(26.1 ±1.8)d;A组分别为(3.14 ±0.23)×109/L,(2.7±1.0)d,(10.08±0.69)×109/L及(14.9±1.8)d;B组分别为(3.11±0.32)×109/L,(0.9 ±0.5)d,(10.17±0.75)×109L及(10.7±1.5)d;C组分别为(3.15±0.30)×109/L,(0.5±0.3)d,(11.95±0.86)×109/L及(10.6±1.5)d.与对照组相比,A、B、C组WBCmin持续时间缩短,WBC数小值及大值均明显升高,WBC大值出现提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感染率33.33%,显著高于C组的3.33% (P <0.05);A、B、C组间感染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rhG-CS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低剂量的rhG-CSF相比,中、高剂量的rhG-CSF能够明显缩短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持续时间.

  • 阿伐他汀对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信号通路机制

    作者:戴静;刘涛;王凯;庞迎旭;王琼;陈珍珠

    目的:探讨阿伐他汀对白血病细胞HL-60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信号通路机制.方法:将培养获得的对数生长期的白血病细胞HL-60接种在96孔板,分别给予1、5和10 μmol/L浓度的阿伐他汀,然后放入培养箱中(37℃,5% CO2)培养(12、24和48 h),用MTT比色法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增殖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变化;RT-PCR法检测PI3K、ATK、mTOR基因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TK、mTOR蛋白表达水平.实验设置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结果:阿伐他汀能够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浓度为10 μmol/L的阿伐他汀作用48 h后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其抑制率为(39.78±3.00)%,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015,P<0.05);对HL-60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强,其凋亡率为(43.30±3.9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624,P<0.05).同时,阿伐他汀作用48 h后PI3K、ATK、mTOR基因表达水平均有所下降,其中10 μmol/L浓度的阿伐他汀作用为明显,分别下降了(37.04±4.15)%、(53.81±3.25)%和(40.62±2.4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6、3.800、4.313,P<0.05).结论:阿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PI3K/A TK/mTOR信号通路,实现对HL-60细胞增殖的抑制并且诱导其凋亡.

  • HCT-CI评分指导老年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选择

    作者:张伟;方芳;何颖;陈怡;江松福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症评分(HCT-CI)用于指导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65例初诊老年AML患者的临床及生物学资料,将患者根据HCT-CI评分分为0-1、2-3和≥4分组;每组按照治疗方案再分为标准化疗、小剂量化疗组和支持治疗组,比较3种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疗效及生存的影响,进一步对患者多种预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165例患者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期为309 d,中位生存期为210 d.单因素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EOCG-PS≥2、初诊时WBC≥100×109/L、HCT-CI评分≥4均是影响老年AM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CT-CI评分为0-1分组,选择化疗和支持治疗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40和150 d(P<0.01),2-3分组分别为270和60d(P<0.01),≥4分组分别为130和90 d(P >0.05).HCT-CI≤3分的患者得益于化疗,而HCT-CI≥4分的患者相比化疗而言,则更得益于支持治疗.结论:HCT-CI评分可以作为指导老年AML个体化治疗策略选择的简单可行的评估标准.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高危组患儿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张淑红;安粉艳;徐基昕;孔令军;何海龙;柴忆欢;赵文理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高危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素.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初诊ALL患儿共421例,均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CLG)-2008-ALL方案危险分层并治疗,其中标危组148例,中危组191例,回顾性分析高危组82例患儿的临床特点、预期5年概率无事件生存(pEFS)率及总生存(pOS)率.结果:82例病人中位随访时间64(3.0-76.3)个月;诱导化疗1个疗程后达完全缓解55例(缓解率67.1%),复发25例(30.5%)[以早中期复发为主,与标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死亡27例(32.9%);5年pEFS率及pOS率分别为57.20%和58.50%.单因素分析显示,ph+或BCR/ABL+和第33天MRD> 10-2两项因素对EFS和OS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h+或BCR/ABL+具有独立预后意义,第33天MRD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LL高危组患儿具有诱导缓解率低、复发率高和5年pEFS率低的临床特点;存在有Ph+或BCR/ABL+是其预后差的独立因素.

  • RNA干扰TAK1表达以增强三氧化二砷抑制Kasumi-1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刘莎;袁芳芳;米瑞华;汪小姣;范瑞华;魏旭东

    目的:探讨沉默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激酶(TAK1)基因表达对三氧化二砷(As2O,)抑制人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asumi-1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TAK1特异siRNA转染Kasu-mi-1细胞组,As2 O3作用组及两者联合处理的Kasumi-1细胞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TAK1、p-JNK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在0.5-20 μmol/L范围内,As2O3作用于Kasumi-1细胞24h能够浓度依赖性地抑制Kasumi-1细胞增殖,24 h的IC50值为(3.79±0.36)μmol/L;在0.5-10 μmol/L范围内,As2O3作用于Kasumi-1细胞48 h能够浓度依赖性地抑制Kasumi-1细胞增殖;之后As2O3对Kasumi-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进入平台期,48 h的IC50值为(2.38±0.17)μmol/L.TAK1siRNA转染组和As2O3 3.5 μmol/L作用24 h组,Kasumi-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0.86±1.64)%和(49.80±2.19)%,凋亡率分别为(8.47±0.75)%和(24.78±2.1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作用于Kasumi-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65.63±0.83)%,凋亡率为(68.97±2.94)%,与对照组和各单独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TAK1 siRNA转染和As2 O3作用Kasumi-1细胞24 h能不同程度下调TAK1、p-JNK、c-Fos、c-Jun、BCL-2的表达,上调BAX和活化型(cleaved) Caspase-3、9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后该作用进一步加强(P<0.05).结论: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TAK1表达能够增强As2O3抑制Kasumi-1细胞增殖的作用,其原因可能是通过TAK1下游的JNK信号传导通路,以及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

  •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LS-007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作用及机制

    作者:吕江峰;徐凤玲;鹿军;任玉国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抑制剂LS-007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以LS-007、夫拉平度、ABT-199等药物处理细胞,然后用mRNA定量和PCR免疫蛋白印迹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内凋亡相关因子mRNA和蛋白含量的变化.用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mRNA定量和免疫蛋白印迹检测结果表明,经LS-007处理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抗凋亡蛋白含量显著下降,LS-007和ABT-199联合使用可促进细胞凋亡,效果更佳.结论:LS-007可以影响RNA聚合酶位点磷酸化,从而改变细胞依赖性周期蛋白激酶,促进细胞凋亡,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缓解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纤维增生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朱斌;潘韶英;丁志勇;赵文理;朱菊花

    目的:定量分析骨髓纤维组织增生强度,探讨其与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定量分析骨髓纤维组织增生强度,运用计算机网格记点法定量对比39例初发AML患者及35例正常骨髓切片中网硬蛋白纤维强度(reticulin fiber density,RFD),分析其对AML预后评估作用.结果:初发AML患者骨髓RFD为2.41%±0.2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14%±0.06% (P <0.05),其中RFD> 1.68%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RFS)明显短于RFD≤1.68%者(P<0.05);初发RFD> 2.66%的患者总生存期(OS)明显短于RFD≤2.66%的患者(P<0.05).此外,初发AML患者骨髓RFD值和对应骨髓原始细胞计数(BM blast count)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 counts)之间相关系数r分别为0.01及0.04,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初发AML患者骨髓中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是其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

  • 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后继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作者:于亚平;宋萍;梅建刚;安志明;周晓刚;李峰;王利平;唐玉梅;翟勇平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后继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患者在手术确诊GIST后接受伊马替尼治疗,1年后继发APL.结合文献复习,探讨两种疾病间的关系及治疗和预后.结果:胃肿块行腹腔镜切除,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为GIST,中度恶性.于术后予以伊马替尼400 mg/天治疗,1年后出现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细胞学检查发现增生极度活跃,异常早幼粒细胞占92.5%.流式细胞免疫分型显示,异常细胞表达CD117、CD33、CD38和cMPO,不表达HLA-DR和CD34.染色体核型46,XX,t(15;17)(q22;q21),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确诊为APL;经全反式维A酸、三氧化二砷和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治疗后获完全缓解.结论:GIST可与APL或其它血液肿瘤同时或异时性发生,两者在发病机理上可能存在联系.

  • 42例伊马替尼耐药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分析

    作者:刘玺;甘思林;马杰;刘延方;谢新生;姜中兴;程远东;孙慧

    目的:分析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中激酶突变的比例、相关因素及二代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激酶突变的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评估应用第二代酚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42例患者中19例共检测出13种突变22次,其中F359V 4次,E255K 3次,F359C、F317L、T315I、Y253H各2次,D256R、C250R、D276G、F486S、M244V、Y256H、G250E各1次,3例患者为混合突变.根据激酶突变结果选择患者敏感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尼洛替尼不良反应以皮疹、液体潴留为主,而达沙替尼不良反应以眼睑水肿、胆红素升高为主.结论:白细胞计数、脾脏肿大程度、染色体核型、疾病分期、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时间为激酶突变的相关因素,换用第二代TKI药物疗效明确,患者耐受性良好.

  • 伊达比星为主的分层治疗方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关伟;李文君;杨岚;靖彧;于力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联合亚砷酸(arsenious acid,ATO)双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缓解率和伊达比星、全反式维甲酸、亚砷酸/复方黄黛片分层序贯巩固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6年接受双诱导方案患者22例,分析双诱导的CR率、早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和获得完全缓解的时间长短.完全缓解后低、中危患者接受1-2个疗程IDA单药化疗,ATRA和复方黄黛片/ATO交替治疗4个周期;高危患者接受IA化疗4疗程,ATRA和复方黄黛片/ATO交替治疗共4个周期.结果:双诱导完全缓解率100%,诱导治疗平均时间28.23±1.6d,诱导期间50%发生感染,36.4%出现分化综合征,27.3%有不同部位出血.完全缓解后分层巩固治疗组5年总生存率100%,无复发生存95.4%;结论:APL患者接受ATRA和ATO双诱导治疗能够达到较高缓解率,诱导缓解时间短,并发症可控.采用IDA、ATRA和ATO分层序贯治疗作为缓解后巩固方案,能够降低复发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获得极高的治愈率.

  • 不同挽救治疗方案对初始诱导失败和复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比较

    作者:高雯慧;李红敏;于靖宜;郑亚丽;吴立华;刘庆国;李君凡;刘春华;胡依民;徐宁;李尚珠;秘营昌;黄平平

    目的:探讨MAC(米托蒽醌、阿糖胞苷、环磷酰胺)、FLAG(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及CAG(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方案治疗初始诱导失败和复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8年1月至2016年4月间经MAC、FLAG或CAG方案挽救治疗的初始诱导失败和复发的156例AML患者(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资料,按化疗方案分为156患者MAC组(60例)、FLAG组(45例)和CAG组(51例).比较不同挽救方案的完全缓解率(CR)、部分缓解率(PR)、总生存(OS)、无病生存(DFS)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化疗后完全缓解率(CR),MAC组高于FLAG组和CAG组(55.4% vs 34.1% vs 34.0%) (P<0.05).MAC、FLAG和CAG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1、5.46和10.2个月,3个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骨髓抑制仍为主要的不良反应,3个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MAC方案治疗的患者更多地出现粒细胞缺乏性发热(93.3% vs86.7% vs64.7%)(P<0.001);但致死性感染的发生率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5% vs8.9% vs5.9%)(P>0.05).结论:与FLAG及CAG方案相比,MAC方案可以使更多的初始诱导失败和复发的AML患者获得缓解,且没有增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了后续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机会.

  • 血小板聚集率与富血小板血浆血小板浓度关系的研究

    作者:韩松梅;廖文丽;于帅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中血小板浓度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初步确定诱聚剂二磷酸腺苷(ADP:5.0和15 μmol/L)和花生四烯酸(AA:500.0 μg/ml)对血小板浓度的允许范围.方法:选取健康查体人群枸橼酸钠抗凝外周血标本72例,每12例标本混合为1组,分6组.将各组标本混合后,分别制备不同水平的血小板浓度,利用海伦娜血小板聚集分析仪分别检测AA和ADP诱导下的6组不同血小板浓度水平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当诱聚剂浓度升高,不同浓度的血小板聚集率会随之增高.随着血小板浓度升高,AA和ADP(15 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呈现先快速上升而后平缓的趋势,其中当Plt浓度低于200×109/L时,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随着血小板浓度的降低出现陡降,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随着血小板浓度的升高稍平缓些.当Plt> 200×109/L,AA 500μg/ml和ADP 15 μmol/L诱导时,不同浓度Plt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平缓、波动较少,较稳定.结论:进行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时,AA和ADP诱聚剂对应的适宜Plt浓度应大于200×109/L.

  • Aurora家族基因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自磊;邢莹;李涛;王冲;刘素芳;赵华延;张荣辉;马亚静;张鑫烨;田文亮;刘柳;孙慧;孙玲

    目的:研究Aurora-A、B、C(AUR-A、B、C)基因mRNA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73例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初诊组)、20例化疗完全缓解急性白血病患者(缓解组)和骨髓单个核细胞中AUR-A、B、C mRNA表达水平,14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健康组),并分析它们分别在不同分组中的表达性差异,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AUR-A、B、CmRNA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UR-A、B、C mRNA表达在初诊组均高于健康组和缓解组(P<0.01),健康组和缓解组3种基因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UR-A、B、C3种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均高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组(P <0.01);AUR-A、B、C mRNA表达在高危组均高于低危组(P<0.05),在高危组与中危组及中危组与低危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UR-A、B、C表达在CD34、CD71、CD56阴性组和阳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性别、染色体、1疗程化疗是否缓解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3例初诊AL患者中,AUR-A mRNA表达水平与初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和危险分层呈显著正相关(r=0.279,P=0.017;r=0.314,P=0.007);AUR-B与初诊LDH水平和危险分层呈显著正相关(r=0.277,P=0.018;r=0.349,P=0.002),AUR-A、B均与年龄、初诊白细胞(WBC)水平、初诊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和1疗程是否缓解无显著相关性;AUR-C表达水平与初诊白细胞水平、初诊LDH水平和危险分层显著正相关(r=0.263,P=0.025;r=0.348,P=0.003;r=0.376,P=0.001),与年龄显著负相关(r=-0.241,P=0.040),而与初诊骨髓中幼稚细胞比例和1疗程是否缓解无显著相关性;AUR-A和B(r =0.444,P=0.000)、AUR-B和C(r=0.763,P=0.000)、AUR-A和C(r=0.616,P=0.000) mRNA表达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AUR-A、B、C mRNA在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中高表达并且三者间表达水平显著正相关,其高表达与白血病类型、危险分层、初诊白细胞和乳酸脱氢酶水平等指标相关,均可作为预后指标和潜在治疗靶点.

  • GSTM1基因多态性与白血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李娟;朱俊芳;张炜;刘蓓;马海珍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GSTM1基因多态性与白血病疗效及主要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PCR检测GSTM1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第1疗程的缓解率及发病时的主要生物学特征.结果:GSTM1非缺失基因型患者第1疗程的缓解率及部分缓解率与GSTM1缺失基因型无显著性差异(x2=0.290,P=0.590);GSTM1基因型与患者性别、年龄,初诊时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脾脏肿大无相关性(P>0.05);用Log-rank法对GSTM1缺失基因型的AML与ALL组比较结果显示,AML与ALL组患者的生存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x2=2.043,P=0.153);GSTM1未缺失基因型患者初诊时血清乳酸脱氢酶浓度与GSTM1缺失基因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GSTM1基因型与白血病患者第1疗程的缓解及部分缓解率无相关性,GSTM1基因型与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浓度有关.

    关键词: 白血病 GSTM1基因 LDH
  • 死亡相关蛋白激酶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

    作者:张关亭;刘晓静;吕琳;赵飞跃

    目的:研究死亡相关蛋白激酶1(DAPK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水平.方法: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EC1细胞系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液标本提取的B淋巴细胞以研究DAPK1基因表达水平,应用mRNA定量检测和免疫蛋白印迹方法检测mRNA的转录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mRNA定量和免疫蛋白印迹方法结果表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的DAPK1基因沉默.因此,无论细胞有或没有进行INF-γ处理,MEC1细胞系中DAPK1和自噬相关基因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DAPK1基因沉默性表达,使得自噬行为异常,导致疾病发生.

  • ABO血型不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

    作者:杨兵兵;甘一峰;陈鹏;陈怡;俞康

    目的:探讨ABO血型不合对并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4例接受allo-HSCT的ABO血型不合受者及同期54例ABO血型相合受者进行了比较,观察两组造血重建的特点.结果:ABO血型不合组与相合组对比中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重建时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ABO血型不合allo-HSCT可导致红系恢复延迟,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量增多(P<0.01);移植物中CD34+细胞数量和年龄是影响红系重建的重要因素.ABO血型不合组受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及1年、3年总生存率与ABO血型相合组受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0血型不合组allo-HSCT较ABO血型相合组红系恢复慢,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需求量大;ABO血型不合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的植活.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NK细胞重建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万露露;陈健琳;徐诚;李渤涛;扈江伟;楼晓;杨帆;刘娜;苏永峰;蓝三春;王庆含;乔卓青;王雷;江岷;李欲航;胡亮钉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NK细胞重建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移植后30 d外周血中NK细胞的计数及活性,结合临床表现和相关病理指标综合评价患者aGVHD发病情况,分析NK细胞计数和活性与aGVHD发生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移植后发生aGVHD患者的NK细胞计数和活性与未发生aGV-HD患者相比较显著降低,即655±216 cells/μl vs 1169±372 cells/μl(P=0.002)和7.3±3.6% vs9.0±3.6%(P=0.008);发生Ⅱ-Ⅳ度aGVHD的患者与发生0-Ⅰ度aGVHD的患者相比,NK细胞计数和活性分别为617±220 cells/μl vs 1081±399 cells/μl(P =0.001)和4.2±1.7% vs8.3±3.5% (P =0.001).NK细胞计数和活性与aGVHD发病呈中度负相关.生存分析结果显示,Ⅱ-Ⅳ度aGVHD组复发率高(57% vs 5%)(P =0.010),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显著下降(43% vs 84%)(P=0.010).结论:移植后NK细胞计数和活性与aGVHD的发生及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提示通过监测NK细胞计数和活性可早期识别和预测aGVHD高危患者,也可能为aGVHD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 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晓娜;梁雨蒙;邓磊;王路;王一;黄雅静;刘铁强;左洪莉;胡锴勋;乔建辉;孙琪云;郭梅;艾辉胜;余长林

    目的:建立新的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并与经典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比较,以减轻移植的相关并发症.方法:建立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并与8Gy预处理移植组进行比较.在经典移植组给予CB6F1受鼠8 Gy TBI预处理,2h内回输经G-CSF动员的供体(雄性C57)脾单个核细胞(spMNC)3×107;在双供体移植(DHSCT)组给予CB6F1受鼠2 Gy TBI,2h内回输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来源的spMNC共12×10 7(每个供体各6×10 7),依据供鼠组品系和性别不同,双倍体移植组又再分为3组:A组为雄性C57+雌性BALB/c,B组为雄性C57+雄性BALB/c,C组为雄性C57+雄性C3H.观察4组的造血重建、移植物植入、GVHD及存活情况.结果:经典移植组出现严重造血抑制,WBC<1×109/L持续3-5d;A、B、C各组未出现造血抑制(WBC >3×109/L).经典移植组快速植入,1周达到外周血完全植入;A、B、C3组1周达混合植入,2周达完全植入.经典移植组34dGVHD发生率及致死率均为100%.双供体移植(DHSCT)组中34 d总体GVHD发生率及致死率分别为49.6%、50% (P< 0.01,P<0.05);50d分别为60.4%和81.2%,50 d总体存活率为50.9%.A、B、C各组的造血重建、供体植入、GVHD发生率、GVHD致死率、OS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2 Gy TBI预处理、双供者细胞输注、无GVHD预防,可使供体完全稳定植入、无造血抑制、GVHD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减少;研究表明,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成功建立.

  • 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伟;张国香;史文芝;董露;刘华;申徐良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标本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血标本检测所有患者全血细胞,包括单核细胞绝对数(AMC)、淋巴细胞绝对数(AL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级、累及的淋巴结数目,骨髓受累(BMI)、Ann Arbor分期,B症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的水平.使用FLIPI和FLIPI-2进行预后分层,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ACD4C)和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ACD8C).结果:Ann Arbor分期较高、Hb< 120 g/L、LDH大于正常上限、累及淋巴结数目>4、累及骨髓者、高β2-MG水平、FLIPI评分和FLIPI-2评分较高者,其AMC水平亦较高(P<0.05).不同因素分组的ACD4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MC≥0.89×109/L患者较AMC< 0.89×109/L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更短(P =0.010,0.002).ACD4C> 0.16×109/L患者较ACD4C≤0.16×109/L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更长(P=0.016,0.012).低ACD4C和高AMC与较短的PFS和OS相关(P=0.013,0.020).单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 =0.026)、累及骨髓(P =0.017)、升高的LDH(P=0.001)、β2-MG(P =0.014)、FLIPI(P=0.004)和FLIPI-2评分(P=0.000)与较短的PFS相关.而较短时的OS与Hb(P =0.015)、升高的LDH(P=0.003)、β2-MG(P =0.045)、累及骨髓(P=0.016)和FLIPI-2评分(P=0.003)相关.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ACD4C≤0.16×109/L是影响FL预后(PFS和OS)的因素(P<0.05).结论:低ACD4C水平与FL患者预后不良有关,ACD4C水平可作为判断FL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 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EB病毒检测价值分析

    作者:张静;岳磊;李颖璐

    目的:探讨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EB病毒的检测价值.方法:检测85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EB病毒阳性情况以及EBV DNA载量,并分析EB病毒阳性与临床分期、短期预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NK/T细胞淋巴瘤患者EB病毒阳性率较高,为80.0%;外周血白细胞EBV DNA拷贝数明显高于外周血血浆EBVDNA拷贝数(P<0.05),但外周血白细胞EBV DNA拷贝数与外周血血清EBV DNA拷贝数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周血血浆与外周血血清EBV DNA拷贝数并无统计学差异(P >0.05);EBV+组患者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患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EBV-组(P<0.05),而Ⅲ-Ⅳ期所占比例明显高于EBV-组(P <0.05);EBV+组患者CR率和ORR及3年总生存率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均明显低于EBV-组(P<0.05).结论:外周血EB病毒检测可作为辅助诊断NK/T细胞淋巴瘤和评估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治疗前18F-FDG PET/CT在成人伯基特淋巴瘤诊断、分期及预后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丁重阳;刘红宇;郭喆;李天女

    目的:探讨治疗前18F-FDG PET/CT在成人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lymphoma,BL)的病灶检测、临床分期及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5年2在我院经病理确诊的18例成人B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观察病灶的分布特点,测量病灶的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受累淋巴结的大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SUVmax进行比较;淋巴结大小与SUVmax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的预后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8例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显像均阳性,均可见淋巴结侵犯,其中常累及的部位为腹腔淋巴结(9例,50%);结外软组织侵犯8例,胃肠道常见(6/8,75%);7例患者可见骨髓浸润,其中表现为多发局灶型4例(4/7,57.1%).淋巴结、结外软组织及骨髓病灶的SUVmax分别为11.7(3.4-28.5)、9.85(6.7-21.9)和11.8(5.6-23.8),3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13,P=0.369).2例(2/8,11.1%)患者的临床分期因PET/CT而发生改变,均为上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有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与患者的预后相关(x2=6.602,P=0.010),而所有病灶及受累淋巴结的SUVmax低者与高者的预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人BL病灶呈18F-FDG高摄取,在其病灶检测及分期方面PET/CT显像具有优势,但在治疗前18F-FDG PET/CT预测预后的价值不明确,目前尚不能通过其来判断患者的预后.

  • miR-34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作者:刘宜平;胡宏;许芳;文菁菁

    目的:探讨miR-34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分析其与BCL-2蛋白表达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筛选出临床资料完整的DLBCL患者65例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H)患者22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类患者中miR-34a和BCL-2的表达情况,分析miR-34a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免疫亚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miR-34a在DLBCL中呈低表达,BCL-2在DLBCL中呈高表达,miR-34a表达水平与BCL-2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01).miR-34a高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长于miR-34a低表达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miR-34a表达(P=0.002),分期(P=0.001)和BCL-2表达(P =0.001)是影响DLBCL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miR-34a在DLBCL中低表达,miR-34a表达可能参与了DLBCL的发生发展过程.miR-34a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挽救性治疗复发难治淋巴瘤临床研究

    作者:尹玥;邱志祥;李渊;许蔚林;孙玉华;刘微;王文生;王茫桔;王莉红;董玉君;欧晋平;岑溪南;任汉云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挽救性治疗复发难治淋巴瘤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与安全性.方法:2004年3月至2015年2月应用allo-HSCT挽救性治疗复发难治淋巴瘤31例,采用的预处理方案包括以BEAM为基础的预处理(12例)、以改良的Bu/Cy为基础的预处理(11例)、以Cy/TBI为基础的预处理(6例)及Bu/Cy预处理(1例).对GVHD预防采用在CsA联合短程MTX的经典方案基础上加用MMF.输注的HSC包括全相合亲缘供者HSC(11例)、半相合亲缘供者HSC(13例)及非亲缘相合供者HSC(6例).输注骨髓联合外周血HSC的21例,仅输注外周血HSC的9例.31例中男18例,女13例,中位年龄31(13-52)岁.其中霍奇金淋巴瘤(HL)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27例.移植前全部病例处于疾病未缓解或进展状态.结果:经allo-HSCT后27例患者获得造血重建,白细胞(WBC)植活中位时间12(10-20)d,血小板(Plt)植活中位时间13(9-34)d.Ⅱ-Ⅳ度急性GVHD (aGVHD)9例,慢性GVHD(cGVHD)3例.移植后未缓解5例,缓解后再复发6例.至2015年9月,中位随访时间11.5(0-141)月,存活15例,2年总生存率46.1%±9.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5),移植前疾病状态(P<0.05)和移植后是否缓解(P<0.01)是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疾病状态(P<0.05)和年龄(P<0.05)是a11o-HSCT治疗难治复发淋巴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allo-HSCT治疗复发难治淋巴瘤安全有效,可以作为挽救性治疗的关键措施广泛应用于临床.

  • 中期18F-FDG PET/CT显像不同评价方法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判断价值

    作者:朱璐婷;岑溪南;欧晋平;邱志祥;王莉红;刘薇;王文生;董玉君;梁赜隐;王茫桔;许蔚林;孙玉华;王倩;尹玥;任汉云

    目的:探究中期18F-FDG PET/CT(i-PET/CT)显像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判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70例初治DLBCL患者的158次18 F-FDG PET/CT结果,分别采用5分法、Lugano分类和大标准摄取值减少率(△SUVmax)法评价i-PET/CT.利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确定△SUVmax佳界值.应用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及总生存(OS)时间作为随访指标.运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经ROC曲线计算△SUVmax佳界值点为62%.5分法诊断2年PFS和OS阳性预测值(PPV)低,Lugano分类和△SUVmax法均可提高PPV,但采用Lugano分类敏感度下降.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Lugano分类和△SUVmax法可预测PFS和OS时间,而5分法仅可预测OS时间.COX回归单因素分析示,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对PFS预测仅优于5分法,对OS预测则逊于三者.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SUVmax法是判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Lugano分类仅对OS有独立预后价值.结论:5分法评价i-PET/CT对于DLBCL患者判断预后价值有限,建议结合Lugano分类标准.采用△SUVmax法评价i-PET/CT对DLBCL患者具有独立预后价值,优于IPI评分.

  • 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2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维持治疗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作者:许彭鹏;钱樱;陈秋生;李良群;张莉;赵维莅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2(FLIPI2)在滤泡性淋巴瘤(FL)中的预后意义,以期寻找更适合维持治疗的人群,为个体化治疗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化疗方案治疗的140例初治F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40例中122例经过治疗后获得缓解,其中56例接受2个月1次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维持(RM),中位维持8次(RM组);66例不接受任何抗淋巴瘤药物治疗(non-RM组).结果,RM组及non-RM组在年龄、性别、病理分级、AnnArbor分期、FLIPI及FLIPI2评分等临床及病理特征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RM组和non-RM组的2年无进展生存(PFS)分别为89.7%和77.6% (P =0.043),其2年总生存(OS)分别为100%和98.6% (P=0.131).无论在整体队列、RM组或non-RM组中,FLIPI2均可将患者分为预后显著差异的3个危险组别(P <0.001).亚组分析显示,FLIPI2低危及中危患者RM组较non-RM组的PFS显著提升;但在FLIPI2高危组中,RM与non-RM组的2年PFS率分别为55.6%和46.9%(P=0.920).结论:经一线R-CHOP方案治疗缓解的FL患者,无论是否行RM,FLIPI2均对其预后判别具有重要意义.FLIPI2低危及中危患者均可以从RM治疗中获益,但是高危患者中RM治疗的意义仍值得进一步明确.

  • 炎症相关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易感性研究

    作者:田彩平;廖世奇;袁红霞;姚伯程;王芳

    目的:探讨甘肃汉族人群中炎症相关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弥漫大B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运用高分辨率溶解曲线(high-resolution melting,HRM)方法检测炎症因子基因多态性.结果:IL-1RA的rs4251961位点CC纯合子基因型携带者与患DLBCL风险有关(以TT为参照,CC基因型的OR为0.83,95%CI=0.697-0.997,P<0.05),但与T等位基因相比,C等位基因与DLBCL风险升高显著相关(OR=8.83,95% CI=1.909-40.813,P<0.01).结论:IL-1RA的rs4251961位点的次等位基因C与DLBCL的易患性显著相关.

  • 循环血清中miRNA作为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志的研究

    作者:徐艳妮;肖翠容;黄英丹;鹿全意

    目的:探讨循环血清中miRNA的变化对骨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厦门大学中山医院的40例骨髓瘤患者血液样品,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处于不同临床阶段骨髓瘤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循环血清中的miRNA(包括miR-29a,miR-155,miR-16和miR-92a)表达水平,分析miRNA表达的变化对骨髓瘤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捐献者相比,初诊的骨髓瘤患者血清miR-29a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miR-155水平显著降低(P<0.001).检测miR-29a/miR-155比值可以有效地区分健康者和骨髓瘤患者,诊断灵敏性为80.8%,特异性83.3%.骨髓瘤患者血清miR-29a水平与骨髓浆细胞数和患者血清M蛋白水平始终保持一致.结论:血清中rmiR-29a,miR-155和miR-16值的变化可以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标志,其中rmiR-29a/miR-155值对骨髓瘤诊断价值高.

  • Hedgehog信号通路异常对多发性骨髓瘤化疗耐药的影响

    作者:胡嘉升;黄潇;黄英丹;卢燕燕;鹿全意

    目的:探讨Hedgehog信号过度活化与多发性骨髓瘤耐药的关系.方法:以浓度梯度递增法建立骨髓瘤耐药细胞株RPMI8226/R,实验分为RPMI8226/R,RPMI8226/S,GANT61+ RPMI8226/R和GANT61+ RPMI8226/S4组,用CCK8法检测4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RT-PCR检测RPMI8226/S和RPMI8226/R耐药前后Gli1,Gli2,Shh,Ihh,Smo和Sufu mRNA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耐药蛋白Cyclin D1,P21和BCL-2及MDR相关信号通路蛋白p-Akt,p-MAPK和STAT3在耐药前后两组细胞的表达.加入不同浓度的GANT61后,Western blot法检测RPMI8226/R,RPMI8226/S组细胞Gli2的表达.结果:Shh、Ihh、Smo、Gli2在RPMI8226/R中表达明显升高,Sufu抑制子则相反,Hedgehog通路下游靶点相关蛋白在RPMI 8226/R中的表达显著高于RPMI8226/S,GANT61体外处理之后,骨髓瘤细胞中Gli2表达量显著减低,GANT61对Gli2表达的减低作用在RPMI8226/R细胞中较RPMI8226/S细胞更为显著,GANT61处理后RPMI8226/R细胞对DOX的敏感性(IC50)由7.11±0.061μmol/L升为0.99±0.053 μmol/L,相应的耐药指数从5.51降至1.69.结论:Hedgehog信号通路的活化与多发性骨髓瘤的耐药密切相关,GANT61能够阻断Hedgehog信号通路,因此后者可能成为临床克服MM的化疗耐药的一种新的治疗靶点.

  • 大剂量静脉输注甲钴胺预防硼体佐米治疗诱发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周围神经病的效果

    作者:张丽丽;王一浩;邵宗鸿;马骏

    目的:观察大剂量静脉输注甲钴胺预防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引起的周围神经病(bortezomib-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BIPN)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2012年7月至2016年5月我中心65例新诊断的MM患者,将他们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27例,采用静脉输注大剂量甲钴胺预防BIPN;对照组38例,未接受任何预防BIPN的药物.观察2组患者BIPN的发生率及其严重度并分析疗效、生存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和性别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BIPN发生率(29.63%)明显低于对照组(55.26%) (x2 =4.197,P<0.05),治疗组Ⅱ和Ⅲ级以上BIPN发生率分别为18.52%和3.71%,均明显低于较对照组(47.37%,21.05%)(x2=5.746,P<0.05;x2=3.983,P<0.05);2组因Ⅲ级及Ⅲ级以上程度BIPN导致未完成5个疗程Vel治疗的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为3.71%,低于对照组15.79%,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 =2.714,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7.78%和73.68% (P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PFS和O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输注大剂量甲钴胺的安全性的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3.71%患者出现轻度皮疹,无其它毒副作用发生.结论:大剂量静脉输注甲钴胺能有效预防BIPN发生,或减轻其严重程度,具有良好安全性.

  • CCR7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髓外病变的关系

    作者:王亚楠;甘思林;仵菲斐;王卫敏;李帅全;马杰;郭荣;姜中兴;岳保红;孙慧

    目的:检测趋化因子受体-7(CC-chemokine receptor 7,CCR7)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疾病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53例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浆细胞CCR7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年龄、性别、M蛋白、外周血细胞计数、血生化指标、骨髓浆细胞比例、免疫表型特点、溶骨改变、髓外病变等疾病特征的关系.结果:5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CCR7阳性者24例,阳性率为45.28%,CCR7阳性组髓外病变发生率高于CCR7阴性组(29.17%vs3.45%)(P<0.05).结论:CCR7在多发性骨髓瘤中表达较高,其高表达与髓外病变发生相关,CCR7可能是预测多发性骨髓瘤发生髓外病变的重要指标.

  • CIK细胞联合VAD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短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陈宛丽;关红梅

    目的:探讨CIK细胞联合VAD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照是否接受CIK细胞治疗将46例MM患者均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接受单纯VAD方案化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CIK细胞治疗,比较两组预后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CR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成骨细胞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破骨细胞、浆细胞比率、IgA和Ig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白蛋白、血红蛋白升高幅度和血沉、β2-MG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电图异常、心肌酶升高、肌酐升高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CIK细胞联合VAD方案治疗MM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客观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 血清果糖胺检测在IgA型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靖宇;范洪;陈立新;王丽芳;王洪飞;石海香

    目的:探讨血清果糖胺(fructosamine,FMN)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临床分型以及在IgA型MM患者分期、疗效评估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硝基四氮唑蓝比色法检测62例IgA型MM患者、65例IgG型MM患者、24例IgM型MM患者FMN水平,分析其在各型MM中的差异,同时分析其与IgA型MM患者临床分期、疗效间的关系以及对患者总生存期(OS)的意义.结果:IgA型患者FMN水平明显高于IgG型和IgM型MM患者.DS分期中Ⅲ期患者FMN水平明显高于Ⅱ期患者,Ⅱ期患者FMN水平明显高于Ⅰ期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S分期中Ⅲ期患者FMN水平也明显高于Ⅱ期患者,Ⅱ期患者FMN水平也明显高于Ⅰ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型MM患者经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和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患者的FM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部分缓解(PR)的患者FMN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获得PR疗效以下的患者FMN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上升.FMN水平正常的患者具有较好的OS,而FMN水平高的患者OS明显缩短.结论:血清FMN在IgA型MM中显著升高,与患者分期有一定的相关性,治疗后FMN水平正常初步提示IgA型MM的预后较好.

  • 不同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效果比较

    作者:王舒;关红梅

    目的:比较T-VD方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与T-VAD方案(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本院收治的30例行T-VD方案化疗的MM患者(T-VD组)和30例行T-VAD方案化疗的MM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比2组患者化疗效果及远期生存情况.结果:T-VD组CR率和ORR明显高于T-VAD组(P<0.05);T-VD组非轻链型与轻链型患者ORR均明显高于T-VAD组(P<0.05);T-VD组非轻链型与轻链型患者OR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VAD组非轻链型与轻链型患者OR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VD组Ⅰ-Ⅱ期患者ORR与T-VAD组Ⅰ-Ⅱ期患者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T-VD组Ⅲ期患者ORR明显高于T-VAD组Ⅲ期患者(P<0.05);T-VD组Ⅰ-Ⅱ期患者ORR与Ⅲ期患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VAD组Ⅰ-Ⅱ期患者ORR明显高于Ⅲ期患者(P<0.05);T-VD组患者化疗后血清M蛋白、骨髓瘤细胞、β2-MG水平均明显低于T-VAD组(P<0.05);T-VD组患者的感染和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及无进展生存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VD方案治疗MM患者的效果优于T-VAD方案,且其效果不受分型与分期影响,但会加重部分毒副作用,临床需谨慎选择.

  • MicroRNA-146b-5p对小鼠骨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

    作者:于洋;李雪;刘伟江;陈秀慧;刘元林;张伟;张毅

    目的:探讨MicroRNA-146b-5p(miR-146b-5p)对小鼠骨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C57BL/6小鼠骨片中分离培养MSC,应用q-PCR检测成脂诱导过程中miR-146b-5p表达量的变化.将miR-146b-5p mimic或inhibitor及其阴性对照转染细胞,应用q-PCR检测转染后细胞中miR-146b-5p的表达量及转染效率;并于转柒培养14 d后进行油红染色,应用q-PCR检测成脂分化因子C/EBPα和PPARγ的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PPARγ的表达量.结果:成功分离出小鼠骨片来源的MSC,miR-146b-5p在成脂诱导过程中随诱导天数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转染miR-146b-5p mimic可上调miR-146b-5p表达(P<0.001),而转染miR-146b-5p in-hibitor可显著下调miR-146b-5p表达(P<0.01).培养14 d后油红染色结果表明,转染miR-146b-5p inhibitor可以抑制成脂分化,而转染miR-146b-5p mimic可促进成脂分化.诱导14 d后,与对照组相比,mimic组高表达PPARγ、C/EBPα(P <0.01);与诱导组相比,inhibitor组低表达PPARγ、C/EBPcα(P<0.05).mimic组PPARγ的表达量升高,而Inhibitor组则相反.结论:miR-146b-5p在小鼠MSC成脂肪分化过程中高表达,并可促进小鼠骨片来源的MSC向脂肪细胞分化.

  • 小鼠MYSM1基因稳定敲除的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 1/2的建立及其体外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刘宇;朱恒;江小霞;张斌;廖丽;刘元林;张毅;陈虎;毛宁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小鼠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SM1基因敲除的间充质干细胞系(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并初步探讨MYSM1基因敲除后MSC免疫学特性的变化.方法: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 1/2) MYSM1基因进行特异性基因敲除,再采用流式细胞术、定量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基因敲除情况.为检测MYSM1敲除对MSC免疫调节能力的影响,将MYSM1基因敲除的MSC上清加入脾脏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在镜下观察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采用定量PCR检测淋巴细胞内炎性因子白介素4,干扰素γ、白介素17A和Foxp3的表达情况.结果:流式细胞术、定量PCR及Westernblot的鉴定结果表明,CRISPR-Cas9技术稳定敲除了MSC细胞系内MYSM1基因.敲除了MYSM1基因之后的MSC上清显著抑制刀豆蛋白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及炎性因子分泌(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小鼠MYSM1稳定敲除的间充质干细胞系,同时发现MYSM1敲除后MSC体外免疫抑制作用增强,此相关发现为深入研究MYSM1基因的功能,探索基因修饰MSC对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 中国福建省龙岩地区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的分析

    作者:戴庆福;李晓璐;王玉霞;曹春芳

    目的:了解中国福建省龙岩地区α、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突变类型及其分布特征,为本地区地中海贫血产前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减少出生缺陷.方法:采用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血红蛋白电泳进行筛查,阳性者采用跨越断裂点PCR(gap-PCR)技术和DNA反向点杂交芯片技术(re-verse dot blot,RDB)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7823例血常规阳性受检者中,经血红蛋白电泳筛查初筛阳性2826例,阳性率为36.12%;对其中2710例进行了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1905例被确诊为地中海贫血,检出携带率为24.35%.在1905例中α-地中海贫血1225倒,携带率为15.66%,基因型主要是-SEA/αα、-α3.7/αα、-αα3.7/-SEA、-α4 2/αα,携带率分别为12.91%、1.28%、0.51%、0.74%;β-地中海贫血632例,其携带率为8.08%,基因型主要为654M/N、41-42M/N、17M/N、-28M/N、27-28M/N,携带率分别为3.66%、2.22%、0.78%、0.66%、0.45%;α-地中海贫血复合β-地中海贫血检出48例,携带率为0.61%.结论:中国福建省龙岩地区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主要突变类型分别为--SEA/αα、654M/N,其在本地区携带率较高,为福建省的地中海贫血高发区,应加强对本地区育龄人群的地中海贫血的筛查和产前的基因诊断工作,以避免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预后和生存分析

    作者:陈沫;侯丽君;刘增香;刘红兵;刘巧丹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的预后及生存状态,分析影响该疾病生存的预后因素,为临床诊治和判定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和中山市人民医院住院确诊的ET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并进行生存曲线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寻找该疾病的生存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18例ET患者的生存情况为1年生存率95.5%,3年生存率92.6%,5年生存率89%,10年生存率81.6%.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提示年龄≥60岁、有心血管危险因素、既往有血栓或出血病史、贫血(血红蛋白< 120 g/L)、血小板计数升高(≥1 000×109/L)、疾病危险分级、高危组中使用羟基脲或/和高三尖杉酯碱对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未发现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T患者的生存率高,生存时间长,转化为骨髓纤维化和白血病的风险低,年龄≥60岁、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既往有血栓或出血病史、贫血、血小板计数升高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在高危组中使用羟基脲或/和高三尖杉酯碱能改善预后.

  • 端粒长度、MRE11和Ku80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表达及其与发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琰;徐瑞荣;杜英俊;王敬毅;刘奎;郑伟

    目的: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长度、端粒相关蛋白MRE11和Ku80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它们与AA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40例AA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端粒长度、MRE11和Ku80 mRNA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AA患者端粒长度、MRE11 mRNA和Ku80 mRNA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年龄≥45岁的AA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分别较年龄<45岁的端粒长度明显缩短(P<0.05);年龄<45岁及年龄≥45岁的AA患者分别与同年龄段的对照组相比,端粒长度均明显缩短(P<0.05);端粒长度与MRE11 mRNA表达水平(r=0.054,P>0.05)和Ku80 mRNA表达水平之间无相关性(r=0.235,P>0.05).MRE11 mRNA表达水平与Ku80mRNA表达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 =0.863,P<0.05).结论:端粒长度的改变在AA的发病及疾病进展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MRE11和Ku80表达的降低可能参与了AA的发病过程.

  •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中IL-33和可溶性受体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菲;董丽丽

    目的:探讨白介素33(IL-33)和可溶性受体(sSY2)在过敏性紫癜(allergic purpura,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患儿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7例HSP患儿和22名正常对照者血清IL-33和sST2水平;应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IL-33和sST2水平的mRNA表达.结果:HSP患儿血清IL-33水平为365.5±160.6 pg/ml,较正常对照组175.9±92.8 pg/ml明显升高(P<0.05);而HSP患儿血清中sST2水平为1788.6±523.8 pg/ml,较正常对照组1083.6±489.6 pg/ml亦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T2/IL-33比值在HSP患儿明显降低(P<0.05).RT-PCR结果显示,HSP患儿IL-33 mRNA水平和sST2 m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分别升高(5.47±1.97)倍和(3.13±2.01)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ST2/IL-33 mRNA比值在HSP患儿明显降低(P<0.05).结论:HSP患儿血清IL-33和可溶性受体水平较正常儿童升高,而sST2/IL-33比值较正常儿童明显降低.

  • PDGF-BB促粒细胞/巨核细胞生长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毛利靖;叶洁瑜;梁恩瑜;杨默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对体外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的生成作用及其对人巨核细胞株CHRF抗凋亡作用的具体机制.方法:采用血浆凝固培养法培养小鼠和人骨髓细胞CFU-GM和CFU-MK,探讨PDGF-BB对两者CFU-GM、CFU-MK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AnnexinV/PI双染、活性Caspase-3表达及JC-1线粒体膜势能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PDGF-BB对人巨核细胞株CHRF的抗凋亡作用机制.结果:PDGF-BB 0-100 ng/ml能够促进小鼠/人CFU-GM和CFU-MK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其中50 ng/ml作用为明显(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PDGF-BB通过线粒体及Caspase-3通路对人巨核细胞株CHRF发挥抗凋亡作用(P<0.05).结论:PDGF-BB能够促进体外小鼠和人粒-单核系及巨核系造血生成,且能通过线粒体途径和Caspase-3通路对巨核细胞发挥抗凋亡作用.

  • Gilbert综合征合并骨髓增殖性肿瘤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

    作者:李星鑫;施均;黄振东;邵英起;聂能;张静;葛美丽;黄金波;郑以州

    目的:探讨Gilbert综合征合并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的临床与基因突变特征.方法:采集患者及其儿子外周血样并提取DNA,进行UGT1A1基因全部外显子突变分析.结果:患者白细胞数及血小板数升高,轻度贫血,脾脏肿大,骨髓及其病理活检均提示增生极度活跃,巨核细胞增多,JAK2/V617F阳性;血生化检测显示重度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UGT1A1基因检测发现1号外显子存在插入突变,由(TA)6TAA突变到(TA) 7TAA,即由野生型UGT1A1*1突变到UGT1A1* 28,并发现错义突变c.211G>A,UGT1A1*6杂合,导致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降低;患者及其儿子在启动子及非编码区均存在多态性错义突变,患者儿子不发病.结论:该患者JAK2/V617F+,UGT1A1突变,MPN合并Gilbert综合征的临床表型为国内首次报道,有助于提高血液科医师对Gilbert综合征的认识,有助于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而基因检测为其确诊手段.

  • 双抗体夹心ELISA测定人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钙粘蛋白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作者:丁洁;何杨;杨剑锋;左斌;杨炳华;阮长耿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钙粘蛋白(sVE-cadherin)浓度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原核表达的人VE-cadherin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采用棋盘格滴定法筛选出佳双抗体组合,其中检测抗体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建立检测人血浆sVE-cadherin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评价.同时采用该法检测28名健康体检者和60例肿瘤患者的血浆sVE-cadherin浓度.结果:经筛选共获得6株单克隆抗体,通过筛查配对,成功建立检测人血浆可溶性VE-cadherin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该方法的检测限为24.7 pg/ml,批内变异系数(CV)为4.1%-7.7%,批间CV为8.7%-10.8%,平均回收率为96.7%.用该法检测28名健康体检者血浆VE-cadherin浓度为262.1±11.75 pg/ml,而用该方法检测24例白血病患者血浆VE-cadherin浓度为173.9±17.98 pg/ml,显著低于正常人(P<0.叭),14例胃癌患者血浆VE-cadherin浓度为311.7±25.24 pg/ml(P>0.05),11例肺癌患者血浆VE-cadherin浓度为206.8±25.01 pg/ml,均低于正常人(P<0.05),11例其他肿瘤(9例乳腺癌,1例胶质瘤,1例肝癌)患者血浆VE-cadherin浓度为310.7±11.82 pg/ml(P>0.05).结论: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试剂盒有较好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可用于人血浆中可溶性VE-cadherin含量的检测,并可作为肿瘤诊断的一种新检测指标.

  • 尖吻蝮蛇毒PCA对HUVEC活性的影响

    作者:桑金凤;张根葆;周淑艳;季娜

    目的:观察皖南尖吻蝮蛇毒蛋白C激活剂(PCA)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超微结构及其合成组织因子(T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内皮素-1 (ET-1)水平的影响,并探讨PCA的抗血栓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DMEM液)、脂多糖(LPS)组(LPS 0.1 μg/ml)、PCA组(PCA 1 μg/ml)、PCA+ LPS组(1μg/mlPCA+0.1 μg/ml LPS),加药作用12 h后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内质网、线粒体形态及自噬体数量变化;ELISA检测各组培养上清中TF、vWF、ET-1含量;RT-PCR检测细胞内vWF、ET-1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T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LPS组的HUVEC与对照组相比,细胞膜不光滑、出现凸起样改变,并发生线粒体、内质网肿胀,自噬体数量增多等超微结构的改变,PCA组HUVEC的超微结构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变化;与LPS组相比,PCA+ LPS组的HUVEC线粒体、内质网肿胀消失,自噬体数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培养上清中TF、vWF、ET-1的含量及细胞内vWF、ET-1基因、TF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PCA组细胞培养上清及细胞内3种物质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与LPS组相比,LPS+ PCA组HUVEC培养上清及细胞内TF、vWF、ET-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1μg/ml的PCA可减轻LPS引起的HUVEC超微结构的改变,也可抑制LPS对HUVEC的TF、vWF、ET-1分泌量的增加作用.

  • 血液肿瘤患者合并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CD64的变化

    作者:戴昕;李建平;李文倩;冯建明

    目的:探究血液肿瘤患者合并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的变化.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就诊收治的血液肿瘤患者97例,作为此次临床研究的对象.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微生物血培养检测结果,将患者分成血液肿瘤感染组(50例)和血液肿瘤非感染组(47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指数、血清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计数(NC)和降钙素原(PCT)水平.感染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再次检测CD64、CRP、PCT以及NC水平.结果:未接受治疗时,感染组患者CD64指数明显高于非感染组,CRP、PCT和NC水平也高于非感染组;对感染组进行针对性的抗细菌感染治疗后,感染组CD64指数、CRP、PCT和NC水平均有所下降.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合并细菌感染时CD64指数明显升高,治疗后有所降低,此结果肯定了CD64在诊断血液肿瘤患者细菌感染方面的价值.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