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遗传学检测研究进展

    作者:周庆兵;胡晓梅;刘峰;麻柔

    随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治疗手段的不断创新和新技术的运用,细胞遗传学检测在MDS临床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近来MDS细胞遗传学检测的研究进展十分显著,基于间期细胞遗传学(MC)法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对于MDS的预后意义逐步得到阐明,某些少见类型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如12p-、11q-、+21、t(11(q23))等的预后意义也得以明确.而随着SNP及CGH法运用于MDS的细胞遗传学检测,MDS遗传学的异常检出率进一步得到提高,高可达78%.同时对于MC法检测为”正常核型”的MDS患者,经SNP或CGH法检出有隐性异常者较没有隐性异常的患者的预后更差.本文就基于MC法的MDS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和基于SNP-A和aCGH法的MDS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Notch与恶性血液病研究进展

    作者:赵怡然;付蓉

    Notch信号通路由Notch受体、配体和胞内的效应分子组成.1991年,第1个人类Notch家族成员Notch1 基因在具有t(7;9) (q34;q34.3)染色体易位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发现,由此揭示了Notch信号通路是一条影响细胞命运的保守而重要的信号通路,几乎涉及所有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与此同时,Notch信号通路在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的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日趋清晰.在超过半数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发现了突变型Notch1基因,但其作为原发还是继发仍不确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Notch信号通路具有致癌和抑癌双重作用.现就Notch信号通路在不同类型恶性血液病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突变型Notch1基因类型、Notch信号通路与其它相关信号通路的关系及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作用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第二代测序技术及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运用

    作者:顾树程;常春康

    第2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悄然取代经典的Sanger测序技术,成为科研人员发掘人类肿瘤疾病遗传学秘密的实用、可靠的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及完善,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不再遥不可及.近年来,部分科学家将此项技术运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积极推动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全基因组测序的进程,期待从源头上找出部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致病机理.本文就第2代测序技术及全基因组测序、外显子基因组测序和转录基因组测序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两种疾病中的运用进行综述.

  •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多肽类疫苗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炜均;贺艳杰;李玉华

    近年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有了显著进展,但由于微小残留病灶(MRD)的存在,复发仍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肿瘤多肽疫苗是有望克服MRD的免疫疗法之一.本文重点介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WT1、RHAMM、BCR-ABL、PR1多肽疫苗的新临床试验结果,PRAME、Survivin等多肽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新进展,及不规则肽疫苗、新型免疫佐剂、结合肽疫苗、Ad-tWT1疫苗等增强疫苗免疫治疗效应的新措施及其应用前景.

  • 人CD4+FOXP3+T细胞的异质性研究进展

    作者:徐金格;陈令松

    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群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对维持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自稳必不可少,FOXP3特异性表达于Treg细胞,是Treg细胞发育、活化、发挥功能的关键.目前,CD4+ FOXP3+T淋巴细胞常被用来定义Treg细胞进行科学研究,而近研究表明,人CD4+ FOXP3+T淋巴细胞存在表型和功能上的异质性,这其中包括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CD4+ FOXP3+ Treg,还包含没有抑制功能的其它类型T细胞,而这些不同功能的细胞亚群可以通过表型的差异加以区分.本文就近年来关于CD4+ FOXP3 +T细胞亚群表型特征和功能的异质性研究作一综述.

  • PD-1/PD-L1通路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义;王晶;克晓燕

    免疫应答的有效激活需要双信号的作用.共刺激信号中B7家族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应用广泛,PD-L1是新发现的B7家族成员,其配体为PD-1.PD-1/PD-L1通路有负调控免疫反应的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对PD-1和PD-L1在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PD-1/PD-L1通路在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现况作一综述,旨在为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研究进展

    作者:卫青;王昭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VAHS),其中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在临床上为常见.EBV-HLH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诊断需符合HLH诊断标准、存在EBV感染证据及除外原发性HLH及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等原发病.治疗首选地塞米松、依托泊苷(VP-16)和环孢菌素A联合化疗,若化疗效果欠佳,可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本文总结了近年来EBV-HLH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BIOMED-2方法检测恶性淋巴瘤骨髓侵犯的基因重排研究

    作者:童奕;乔纯;吴若淇;刘澎;周新

    本研究探讨BIOMED-2方法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骨髓中免疫球蛋白(IG)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克隆性重排的可行性,并初步评价其临床价值.采用BIOMED-2系统检测73例NHL( B-NHL 55例,T-NHL 18例)患者骨髓中IGH、IGK、IGL基因和TCRβ、TCRγ、TCRδ基因的克隆性重排,与骨髓穿刺细胞形态学进行比较,评价其与病理特征、临床分期等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3例NHL中31例检测出IG或TCR基因重排,阳性率42.5%,高于骨髓穿刺细胞形态学阳性率24.7% (18/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NHL阳性率为40.0% (22/55),T-NHL阳性率为50.0% (9/1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R检测阳性率和AnnArbor分期相关,Ⅲ/Ⅳ期患者阳性率高于Ⅰ/Ⅱ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OMED-2检测IG和TCR基因重排是判断淋巴瘤骨髓浸润的有效方法,比骨髓细胞形态学更为敏感,有助于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治疗选择.PCR检测阳性率和Ann Arbor分期相关,与淋巴瘤恶性程度、年龄、治疗状态、有无B组症状及是否累及脾脏无关.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案临床分析

    作者:黄斯勇;刘利;郝淼旺;尹郸丹;伍艳兰;陈任安;李国辉;刘强;王锦程;何华;梁英民

    本研究比较CEP+ G-CSF与CVP+ G-CSF动员方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造血恢复的效果.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57例NHL患者.分组采用CEP+ G-CSF与CVP+ G-CSF动员方案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并于预处理结束后回输外周血干细胞,分析动员效果、不良反应及自身移植后造血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动员期间所有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均降至1.0×109/L以下,血小板(PIt)数降至40×109/L以下.57例患者均采集成功,CEP+ G-CSF动员方案组采集单个核细胞(MNC)数和CD34+细胞数明显高于CVP+G-CSF动员方案组(p =0.002和p=0.019).预处理后所有病例均达到骨髓抑制,CEP+ G-CSF和CVP+ G-CSF动员方案组WBC数恢复到≥1.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1.4和12.3天(p>0.05),Plt数恢复到≥5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8.6和19.3天(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NHL疗效显著,CEP或CVP联合G-CSF方案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均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CEP+ G-CSF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效果更好.

  • SET-NUP214融合基因阳性儿童白血病/淋巴瘤Ig/TR基因重排模式及其临床特征

    作者:李伟京;崔蕾;高超;赵晓曦;刘曙光;邢艳平;张瑞东;张大伟;王斌;李志刚;吴敏媛

    为分析3例少见SET-NUP214融合基因阳性儿童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受体基因(Ig/TR)重排模式及其临床特征,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RT-nested PCR)检测SET-NUP214融合基因表达;采用欧洲BIOMED-2协作组设计的多重PCR体系,分析Ig/TR重排模式,并根据连接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监测微小残留病(MRD).结果表明,在mRNA水平3例患儿融合基因的融合位点位SET基因的第7外显子和NUP214基因的第18外显子之间.3例患儿分别诊断为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患儿1)、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儿2)和Ⅳ期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患儿3).患儿1治疗反应极差,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复发;患儿2在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第33天)MRD> 10-2,提示预后较差,在巩固治疗期死于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症导致的严重感染;患儿3在第15天时即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CR),第33天时MRD转阴,CR已30个月.3例患儿均检出TR基因克隆性重排,患儿1和患儿3检出TRD、TRG、TRB基因重排;患儿2只有TRD、TRB基因重排,还检出IgH以及IgKKde重排.3例患儿共检出6个TRB基因重排,均为不完全重排;TRD、TRG基因重排中,85.7% (6/7)为完全重排,14.3% (1/7)为不完全重排.结论:SET-NUP214+白血病/淋巴瘤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阶段可能在TRG、TRD基因重排之后、TRB基因重排开始不久.患儿1、患儿2的肿瘤细胞的不成熟程度较高,可能与预后或治疗反应差存在一定相关性.

  • 109例慢性B淋巴系白血病免疫表型特征分析

    作者:王爱清;耿美菊;朱明清;陈黎

    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慢性B淋巴系白血病( B-CLL)的免疫表型特征,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微小残留病灶检测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应用流式细胞术及一组单克隆抗体,通过双色/三色流式细胞术,采用细胞表面与胞浆联合标记的方法,对109例序贯而来的B-CLL病例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表明,109例B-CLL均表达CD19,其他B系抗原CD20、CD22、CD23阳性率分别为95.40%、94.50%、86.20%,无1例表达CD10.在105例B-CLL中有28.60%表达FMC-7,36.20%表达CD38.在所有B-CLL中CD5+ B-CLL占86.23%,CD5 - B-CLL占13.76%.对50例B -CLL进行ZAP-70的检测,其中12例ZAP-70阳性.在73例B-CLL中,膜表面球蛋白κ轻链阳性多于λ轻链.结论:了解B -CLL的免疫表型特点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后微小残留病灶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而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则需作进一步研究.

  • 移植性慢性髓系白血病裸鼠模型的初步建立

    作者:李先敏;丁昕;章龙珍;岑建农;陈子兴

    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CML干细胞被认为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并终急变的根源,目前尚缺乏稳定的动物模型证明CML干细胞的存在.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CML裸鼠模型,探讨人CML细胞在BABL/c裸小鼠体内的生物学行为,并使CML干细胞在裸鼠体内富集成为可能.对4至6周龄的BALB/c裸鼠进行切脾(splenectomy,S),环磷酰胺腹腔注射(cytoxan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c)及全身亚致死剂量照射(sublethal irradiation,I)等预处理(SCI)后,经尾静脉接种(5 -8)×107个人CML慢性期患者单个核细胞.对4至6周龄的BALB/c裸鼠进行全身致死剂量照射(lethal irradiation)后,经尾静脉接种5×106同源裸鼠骨髓细胞和(5 -8)×107个人CML慢性期患者单个核细胞.应用RT-PCR、塑胶包埋病理切片以及流式细胞术等检测裸鼠各脏器及骨髓中人CML细胞浸润情况,并比较两种建模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CML细胞能浸润至经SCI预处理的裸鼠骨髓体内,但目前成功率还很低,仅为通过BABL/c裸鼠建立人CML动物模型的一个开端.而经致死剂量预处理裸鼠,CML细胞未能浸润至骨髓.结论:人CML慢性期白血病细胞能在经SCI预处理的裸鼠体内形成白血病,为建立CML动物模型寻找到新的方向.

  • MicroRNA-193b对K562细胞C-KIT蛋白表达及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作者:高晓宁;林季;高丽;丁一;李景欣;王莉莉;于力

    本研究探讨micro RNA-19b(miR-19b)对K562白血病细胞系C-KIT蛋白表达及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采用HiPerFect转染试剂介导FAM荧光标记的miR-193b mimic或阴性对照分别转染过表达C-KIT的K562细胞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AM阳性细胞百分比以监测转染效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KIT和磷酸化C-KIT蛋白表达水平,采用CCK-8试剂检测细胞生长曲线,采用Annexin V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粒系分化标志CD11b和CD15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显示,miR-193b或阴性对照转染的K562细胞中,FAM阳性细胞可达80%左右;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193b可明显抑制K562细胞中C-KIT、磷酸化C-KIT蛋白表达水平,同时,K562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凋亡细胞、CD11b阳性细胞、CD15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均有增加.结论:miR-193b可抑制K562细胞C-KIT表达,并抑制细胞增殖;该增殖抑制作用可能与miR-193b诱导的细胞凋亡、分化有关,本研究为进一步分析miR-193b在白血病发生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 表观遗传学调控急性B淋巴白血病细胞系表面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表达

    作者:王蔚;高丽;王新荣;康慧媛;李永辉;于力

    本研究探讨急性B淋巴白血病细胞表面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表达是否受表现遗传学调控.利用重硫酸盐PCR测序方法比较去甲基化药物5-氮杂胞苷作用前后,急性B淋巴白血病细胞系RS4:11和SUP-B15中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CpG百分比的变化,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和实时定量PCR技术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比较该基因表达的变化;比较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作用前后,该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急性B淋巴白血病细胞系RS4:11和SUP-B15中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基因启动子区存在异常高甲基化的CpG岛,经去甲基化药物作用后甲基化CpG含量减低,而且该基因在转录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也相应增加.经过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作用后,该基因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也相应增加.上述两种药物合用与单药作用相比,并未进一步提高该基因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提示异常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这2种表现遗传学调控机制在抑制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表达方面没有协同作用.结论:急性B淋巴白血病细胞系表面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表达受表现遗传学调控,药物处理后能部分逆转异常的表观遗传学调节机制,使得该基因的表达部分恢复.

  • 白血病患者骨髓CYR61、CTGF、VEGF-C、VEGFR-2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徐宁;贺其图;卢燕;韩轩茂;马宏杰;张冬霞;刘学文;袁晓俊;贾国荣;李静;李喆;李志芹;韩海燕

    本研究检测白血病患者骨髓中CYR61、CTGF、VEGF-C、VEGFR-2 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白血病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CYR61、CTGF、VEGF-C、VEGFR-2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临床意义,寻找新的肿瘤标记物,为白血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白血病74例,男38例,女36例,年龄6 - 77岁,中位年龄45岁.对照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6 -78岁,中位年龄46岁.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CYR61、CTGF、VEGF-C、VEGFR-2 mRNA的水平.结果表明,各组初发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CYR61、CTGF、VEGF-C、VEGFR-2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急性白血病缓解后CYR61和CTGF mRN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 =0.039,0.025).CTGF mRNA的表达在B-ALL组表达高,高于AML、CML、CLL、T-ALL组(p=0.002,0.034,0.002,0.010).AML组CYR61与CTGF、CYR61与VEGF-C、CTGF与VEGFR-2 mRNA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 =0.452,0.466,0.464;p =0.045,0.038,0.039),CML组CYR61与VEGF-C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882,p=0.000).急性白血病伴有髓外浸润者VEGF-C和VEGFR-2 mRNA的表达高于不伴有髓外浸润者(p=0.028,0.047).AML组VEGF-C mRNA的表达与原始细胞数呈正相关(r =0.418,p=0.034).结论:CYR61、CTGF及VEGF-C、VEGFR-2在白血病发病中相互作用,促进白血病发展、转移及浸润;且这些因子在不同类型白血病及髓外浸润中的作用存在差异.它们可能成为检测白血病的肿瘤标记物;阻断上述因子有可能阻断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林秀梅;钟雯婷;王春丽;王顺清

    本研究探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ysine specific dernethylase 1,LSD1)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半定量检测LSD1在HL-60和SHI-1白血病细胞株、不同病情(初诊、完全缓解、复发)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及非恶性血液病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水平.随访收集A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LSD1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HL-60细胞和SHI-1细胞LSD1均呈阳性高表达,LSD1相对含量(LSDl/β-actin灰度比)分别为4.647±3.840和1.628±0.185(n=4);72例AL患者LSD1表达程度差异较大,阳性率为56.9% (41/72),LSD1相对含量平均为1.053±1.976;17例非恶性血液病对照组LSD1阳性率为0%,LSD1相对含量为0.004±0.012.LSD1阳性率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者初诊组(90.4%,77.8%)与难治/复发组(100%,100%)均高于完全缓解(CR)组(4.7%,0%)(p=0.000);LSD1相对含量在AML与ALL患者初诊组之间(1.177±1.646,1.275±1.845)、难治/复发组之间(2.050±2.470,4.107±3.676)或CR组之间(0.029±0.033,0.019±0.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患者LSD1阳性率在初诊组(84.6%)与难治/复发组(100%)均高于CR组(3.8%),LSD1相对含量在初诊组(1.274±1.760)、难治/复发组(3.359±3.319)及CR组(0.027±0.031)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难治/复发组高于初诊组与CR组(p<0.01),初诊组高于CR组(p<0.01).结论:LSD1过高表达与AL难治/复发有关,其表达水平能反映AL患者的病情,可成为对AL预后有提示作用的生物学标志.

  • 急性髓系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系白血病的蛋白质组比较研究

    作者:肖平;曾耀英;聂燕芳;林蔚

    本研究通过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与急性淋巴系白血病(ALL)细胞比较蛋白质组分析,寻找亚型特异性的蛋白质表达谱.应用双向电泳分别分离AML不同亚型(M1、M2、M3)、ALL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蛋白质,利用PDQuest 7.4软件分析双向电泳图谱差异蛋白质点,基质辅助的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和生物信息学鉴定差异蛋白质.结果显示:经过电泳图谱分析得到21个差异蛋白质点,质谱鉴定提示15种蛋白有统计学意义.在AML中高表达的蛋白质包括髓过氧化物酶(MPO)、硫氧还蛋白依赖的过氧化物还原酶(PRDX3),钙网蛋白(CALR)、烯酰辅酶A水合酶ECH1等7种,在ALL中高表达的蛋白质包括ARHGDIB、肌动蛋白抑制蛋白1(PFN1)、肌动蛋白( ACTG1)等8种.结论:AML与ALL细胞存在差异蛋白质表达谱,这将有助于发现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及特异性治疗靶标.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血管新生及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智亚芹;张翼鷟;赵海丰;赵丹丹;夏冰;吴晓雄;达万明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的表达,及其与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和骨髓血管新生的关系.搜集40例MDS病例,根据IPSS积分分为低危和高危2组,采集患者的骨髓穿刺物和活检标本.检测骨髓血浆中SDF-1的含量,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率,骨髓活检标本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显示:SDF-1α在低危组和高危组的表达量分别为(2313±417) pg/ml,(1241±501) pg/nl,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且2组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健康正常者(710±153) pg/ml(p <0.05);Annexin- V/PI双染色显示,低危MDS患者CD34+细胞的凋亡率为(54.75±14.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51±8.66)%和高危组的(23.96±12.20)% (p <0.05),后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低危组中骨髓SDF-1含量与CD34+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p<0.05);在高危组中骨髓SDF-1含量与MVD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骨髓SDF-1含量、CD34+细胞凋亡和MVD在MDS中存在显著异常,在不同风险度的病例中也有明显的不同,且SDF-1水平与骨髓细胞的凋亡和血管新生具有相关性.

  • SDF-1/CXCR4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的生物学作用

    作者:杨瑞;浦杰;郭娟;许峰;张征;赵佑山;张曦;顾树程;常春康;李晓

    本研究主要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白血病患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细胞凋亡、迁移和黏附中的作用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选取37例初发MDS患者[低危组(IPSS≤1.0)22例,高危组(IPSS≥1.5)15例]、10例初发白血病患者及14例良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CD34+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水平及CD34+细胞的凋亡情况.选取4例低危MDS患者和5例高危MDS患者,通过微孔细胞迁移实验检测SDF-1对细胞的趋化作用.通过CCK-8法检测SDF-1对细胞之间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危MDS组骨髓内CD34+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高危MDS组(21.33% vs 7.27%,p<0.001),同样低危MDS组骨髓内CD34+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白血病组(21.33% vs 7.53%,p<0.001),未发现CD34+细胞的凋亡率与患者年龄性别有相关性.SDF-I能够促进高表达CXCR4患者的细胞黏附于基质细胞并能诱导该细胞的迁移,诱导细胞形态发生极化,上述作用可以被G蛋白抑制剂pertussis toxin、PI3K抑制剂wortmannin及CXCR4拮抗剂AMD3100明显抑制;而对低表达CXCR4的患者细胞则无上述抑制作用.结论:SDF- 1/CXCR4通过PI3K信号通路提高细胞的迁移及黏附能力,发挥抗凋亡作用,上述作用可以被PI3K途径抑制剂和G蛋白抑制剂所阻断.

  • 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血清TNF-α和IFN-γ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吴道香;王昭;林榕榕;王晓琳;王旖旎

    本研究旨在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水平及临床意义.收集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30例HPS患者临床资料,同时以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分别检测患者及对照者血清TNF-α和IFN-γ水平,分析TNF-α和IFN-γ水平与HPS原发病的关系,并于当日检测血红蛋白、铁蛋白、甘油三酯、NK细胞活性、sCD25水平,并对HPS患者血清TNF-α和IFN-γ水平与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PS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TNF-α和IFN-γ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和p<0.01);肿瘤相关性HPS组和风湿免疫相关HPS组血清TNF-α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25,r=-0.558),与其余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高水平的TNF-α和IFN-γ参与了HPS的发生发展,TNF-α可能是导致HPS血红蛋白降低的主要因素.

  • 血铅超标对铅作业工人T细胞亚群的影响观察

    作者:王琳;王谨瑜;白海;李晓凤;万芳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病例观察探讨铅中毒对接触铅作业工人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职业病的防治提供依据.2007 -2010年通过对大批职业体检者的静脉血和晨尿标本的检测,从中选择血、尿铅等指标超标并需要驱铅治疗者70人中作为观察组,无铅接触的正常健康作业工人60人中作为对照组,并对这2组人员进行T细胞亚群检测、观察和分析.结果发现,观察组70人CD3+CD4+降低者占47.14%,CD4+/CD8+比值低于正常值者占71.43%,其中比值倒置者占41.42%;对照组60人CD3+CD4+降低者占13.33%,CD4 +/CD8+比值低于正常值者占25%.观察组血铅浓度(4.63±1.27) μmol/L,CD4 +/CD8+比值1.20±0.50,对照组血铅浓度(0.72±0.35) μmol/L,cD4+/CD8+比值1.75+0.62.结论:职业性血铅超标者发生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较正常者明显增加,提示铅可以抑制人体细胞免疫功能.随着职业者血铅浓度的增高,T细胞亚群异常者增加,显示血铅浓度与T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4例肠道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作者:罗荣牡;吴晓雄;王静波;张建平;邹威;胥方;达万明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重度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选择北京市道培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共710例allo-HSCT后发生重度肠道GVHD的34例患者,随访至2011年7月1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SPSS 19.0进行单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重度肠道GVHD发生率为4.79%,发生中位时间为移植后29(18 -210)天.18例GVHD患者接受了肠镜检查,通过肠镜下组织改变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肠道重度GVHD,其中6例合并病毒性肠炎的患者镜下可见深在溃疡,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病毒包涵体或病毒抗原阳性.甲基泼尼松龙(MP)、他克莫司(FK506)或环孢素(CsA)、CD25单克隆抗体、布地奈德口服联合治疗好转率85.29% (29/34),29例治疗好转的病例中有9例死于肠道GVHD后的其他并发症,总生存率为58.82%(20/34).单因素分析表明,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hGVHD)是影响肠道GVHD患者总生存率的不良因素(p =0.026).结论:早期肠镜检查是确诊重度肠道GVHD的有效的方法,联合MP、CsA或FK506、CD25单克隆抗体治疗及布地奈德口服疗效显著,加强GVHD后期并发症的治疗能提高总生存率.

  • 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作者:张艳兰;赵文理;聂述山;郭豆豆;季正华;柴忆欢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到2010年8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初诊T-ALL 3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B系ALL中危组、高危组患儿共78例作为对照,比较两者泼尼松试验敏感率、诱导化疗第33天完全缓解(CR)率、复发率及3年无事件生存( EFS)率.结果表明,T-ALL与B-ALL两者在年龄、肝脾淋巴结肿大、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及染色体异常、融合基因比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系ALL患儿比较,T系ALL患儿在性别构成、白细胞计数≥50× 109/L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LL、B-ALL患儿对泼尼松预处理敏感率分别为51.9%和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儿诱导化疗未缓解率分别为15.4%、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例T系ALL患儿中有8例(30.8%)复发,74例B-ALL患儿中有11例(14.9%)复发.T系和B系ALL患儿CR至复发时间分别为(9.78±3.48)个月和(21.28±14.32)个月(p<0.05).中、高危组B-ALL和中、高危组T-ALL患儿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3年EFS率分别为(66.7±7)%、(37.5±17.1)%、(51.7±9.3)%、(22.2±9.8)%(p<0.05).结论:与B-ALL患儿相比T-ALL男性比例和初诊白细胞数均较高,且早期泼尼松反应和3年EFS率均较B-ALL差.

  • 急性淋巴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动态监测

    作者:单士龙;邢海燕;田征;唐克晶;饶青;王敏;王建祥

    本研究旨在建立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的实时定量FPCR(RQ-PCR)检测方法,并探讨其在急性淋巴系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病(MRD)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采用多重PCR筛选初诊ALL患者的IgH基因单克隆重排,PCR产物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据其连接区序列设计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ASO)前向引物,联合下游保守JH引物和保守JH探针,用Taqman探针法RQ-PCR监测ALL患者治疗过程中各时间点的MRD水平,分析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表明,在51例ALL患者中鉴定出21例单克隆IgH重排,其中有条件定量的为15例,标准曲线的斜率在-3.1~-3.9,相关系数均>0.98,敏感性在10-4-10-5,仅1例敏感性为10-3,定量范围多在10-4以下,背景的非特异性扩增均在低水平,不影响定量.7例MRD水平在10-3以下的患者一直持续缓解,8例MRD水平> 10-3,复发率较高.结论:RQ-PCR方法定量IgH基因单克隆重排用于监测ALL患者的MRD水平,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定量结果可靠的优点.IgH重排水平与ALL患者预后高度相关.

  • Stathmin和CrkL蛋白在耐阿霉素的K562白血病细胞中表达上调

    作者:徐建萍;胡建达;林敏辉;李静;刘庭波

    本研究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白血病K562细胞及其耐阿霉素的K562/A02细胞中蛋白质表达谱的差异,筛选新的耐药相关蛋白.利用荧光差异双向电泳(2D-DIGE)技术分离K562细胞及K562/A02细胞的总蛋白,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TOF/MS)对差异表达蛋白质点进行鉴定,搜索蛋白质数据库,获得差异蛋白质的信息,并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在蛋白质水平和mRNA水平对差异蛋白质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经过DIGE技术和质谱分析,鉴定出8个蛋白质在耐阿霉素的K562细胞中表达有差异,其中2个表达下调,6个表达上调,它们分别参与细胞能量代谢、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信号转导和基因转录等.在表达上调的蛋白中挑选Stathmin和CrkL蛋白,在K562及其耐药细胞株中进行了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与双向电泳结果一致;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CrkL在mRNA水平变化与在蛋白质水平变化一致,而Stathmin在mRNA水平变化与蛋白质水平变化不完全一致.结论:白血病K562细胞及其耐阿霉素K562/A02细胞蛋白质表达谱有差异,Stathmin和CrkL蛋白可能与耐药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

  • NPM1基因沉默的HL-60及其耐药细胞株的建立

    作者:林敏辉;胡建达

    本研究旨在构建针对HL-60细胞及其耐药细胞株(HL-60/ADR)的NPM1-RNAi的细胞模型,为研究NPM1基因在白血病耐药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实验基础.通过针对NPM1基因的shRNA与线性化的pGCSIL-GFP 载体进行连接转化,对获得的重组子(pGCSIL-GFP-NPM1-shRNA)进行PCR和测序鉴定.采用慢病毒载体系统将pHelper 1.0载体、pHelper 2.0载体与pGCSIL-GFP-NPM1-shRNA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成NPM1 -RNAi-LV,将慢病毒载体感染HL-60及HL-60/ADR细胞.采用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验证建立的细胞株的转染效率.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GCSIL-GFP-NPM1-shRNA,并通过慢病毒载体系统包装成NPM-1-RNAi-LV;将NPM1-RNAi-LV转染至HL-60及HL-60/ADR细胞后,从mRNA水平上看,对细胞的NPM1 mRNA表达有显著抑制,达到90%以上(p<0.05);从蛋白水平上看,对细胞的NPM蛋白表达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表明转染后的HL-60及HL-60/ ADR细胞的NPM1基因特异性沉默.NPM1基因沉默后,HL-60/ADR对阿霉素的耐药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结论:成功构建了NPM1-RNAi的HL-60及HL-60/ADR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NPM1基因在白血病耐药过程中的作用建立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 DLL4基因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中YY1和c-Myc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石丽芳;芮红兵

    本研究旨在探讨Notch的配体DLL4基因在白血病细胞株K562中对转录因子YY1和原癌基因c-Myc蛋白表达及细胞生长的影响.实验分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转染质粒pBudCE4.1)和实验组(转染质粒pBudCE4.1-DLL4).转染后48小时,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外源性DLL4瞬时转染表达水平及YY1和c-Myc蛋白的表达水平;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转染后48小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周期分布和凋亡.结果表明,在各组K562细胞中均检测到DLL4、YY1和c-Myc蛋白的表达,实验组的DLL4、YY1和c-Myc蛋白表达量比两个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实验组K562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较对照组G0/G1期细胞增多(p<0.001),凋亡率增加(p<0.001).结论:DLL4基因能增加细胞转录因子YY1和原癌基因c-Myc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生长速度减慢、细胞周期停滞于G0/G1期,并能增高凋亡率增加.

  • 5-氮杂-2'-脱氧胞苷对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系生物学活性及DNA结合抑制因子4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利芳;黄闪;黄纯;李春蕊;李登举

    本研究探讨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急红变细胞系K562细胞生物学活性和DNA结合抑制因子4(ID4)基因表达的影响,探寻白血病基因治疗的新靶点.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K562细胞中ID4基因甲基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5-Aza-CdR处理K562细胞后ID4 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5 -Aza-CdR处理后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表明,K562细胞中存在ID4基因的甲基化;5-Aza-CdR处理后K562细胞ID4 mRNA表达增加,并具有浓度依赖性,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 -Aza-CdR可使K562细胞凋亡率增加,并且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且细胞凋亡率与ID4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呈高度相关(r=0.95).5-Aza-CdR处理K562细胞48小时后,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G0/G1期细胞逐渐增多,G2/M期细胞逐渐减少,细胞阻滞在G0/G1期.结论: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Aza-CdR 能促使CML急红变细胞系K562细胞中沉默的ID4基因重新表达,可能进而参与K562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的调控.

  • 糖皮质激素和硼替佐米体外干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BAFF/APRIL mRNA表达的初步探索

    作者:李玲姝;申建凯;张广森

    本研究观察糖皮质激素和硼替佐米对U266骨髓瘤细胞株和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 BAFF/APRIL mRNA表达的影响.分离MM患者BMMNC,对U266骨髓瘤细胞株和BMMNC进行药物干预(单用地塞米松100、200 μg/ml,甲基强的松龙100、200 μg/ml,硼替佐米0.1μg/ml,以及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与硼替佐米联用)48小时,收集细胞,进行荧光定量实时PCR检测BAFF/APRIL mRNA表达的水平.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U266细胞及7例初治的MM患者BMMNC均高表达BAFF/APRIL基因.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硼替佐米单独作用于U266细胞或MM患者BMMNC后,BAFF/APRIL基因表达较未干预前降低(p<0.01),其中硼替佐米干预后BAFF/APRIL表达低(p<0.05).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和硼替佐米联用后BAFF/APRIL基因表达较单独干预时低(p<0.01);地塞米松联用硼替佐米时BAFF/APRIL基因表达的抑制强度大于甲基强的松龙和硼替佐米联用的抑制强度(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和硼替佐米干预后的骨髓瘤细胞BAFF/APRIL基因表达下降,提示糖皮质激素和硼替佐米除了存在已知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和蛋白酶体作用靶点外,可能还存在BAFF/APRIL及其受体这种新的作用靶点.

  • DNA甲基转移酶在骨髓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异常及意义

    作者:鹿全意;张泽川;洪秀理

    本研究旨在探索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 DNA甲基转移酶(DNMT)活性、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生物学意义.用ELISA方法检测U266细胞DNMT活性,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DNMT1、3a、3b mRNA在U266细胞中的表达,体外用不同浓度去甲基化化合物异硫氰酸苯己酯(phenyl hexyleisothiocyanate,PHI)处理U266细胞,分析DNMT活性变化及DNMT1、3a、3b在瘤细胞中的表达改变.结果表明,骨髓瘤细胞U266中DNMT总活性升高,DNMT1、3a、3b mRNA均高表达,不同浓度PHI处理U266细胞后,细胞增殖抑制,DNMT活性亦被显著抑制,DNMT1、DNMT3a以及DNMT3b mRNA表达下降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DNMT活性及其表达增高是骨髓瘤细胞特征之一,当DNMT活性或mRNA表达抑制时瘤细胞发生凋亡,因此DNMT可作为骨髓瘤治疗的新靶点.

  • 2-甲氧基雌二醇增强骨髓瘤细胞U266对硼替佐米敏感性的相关机制研究

    作者:吴顺泉;徐珍珍;黄豪博;林君;战榕

    本研究旨在探索2-甲氧基雌二醇(2-ME2)联合硼替佐米对人骨髓瘤细胞株U266的协同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及其可能机制.2-ME2、硼替佐米单用以及二者联合分别处理U266细胞,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caspase3/7活性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P21、BAX、BCL-2等mRNA水平变化.结果表明:相比于2-ME2和硼替佐米单用,2-ME2联合硼替佐米处理U266细胞后,细胞增殖明显抑制(p<0.05),细胞凋亡增加(p<0.05),细胞周期阻滞于G1-S期;在mRNA水平,P21及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结论:2-ME2联合硼替佐米能更有效地抑制U266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具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诱导P21及BAX表达上调有关.

  • 整合蛋白β3近膜端α螺旋中的E726Q突变影响细胞膜与肌动蛋白皮质层相互作用继而诱导细胞膜形成突起小泡

    作者:孔永奎;张玥;林明辉;奚晓东

    整合蛋白β亚基胞浆段近膜端α螺旋在与诸多蛋白如踝蛋白(talin)、α-辅肌动蛋白(α-actinin)或者骨架蛋白(skelemin)等的结合上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α螺旋上5个保守的带电荷氨基酸(R724,K725,E726,E731和E733)的研究,采用定点突变的方法,从而明确其在介导β3与骨架蛋白结合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表达有突变型整合蛋白αⅡbβ3E726Q的CHO细胞株在固相化的纤维蛋白原上伸展不良,表型显著.除此之外,E726Q突变可以诱导CHOαⅡbβ3E726Q细胞株在固相化的纤维蛋白原上的细胞膜起泡现象,且这种突起小泡(blebs)可以被肌凝蛋白轻链ATPase抑制剂blebbistatin所抑制.结论:整合蛋白β3亚基近膜端α螺旋在将细胞膜锚定到膜下肌动蛋白皮质层(submembraneous actin cortex)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中国西安地区血小板捐献者HPA及HLA-I分型的研究

    作者:王小芳;刘孟黎;周党侠;齐珺;刘晟;王天菊

    为了研究中国西安地区人群HPA和HLA-I分型的分布及多态性,采用PCR-SSP和PCR-SSO流式微磁珠技术检测西安地区375位血小板无偿捐献者HPA和HLA-I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HPA-1 - HPA-17中,HPA-7 - HPA-14、HPA-16和HPA-17只有-aa型,不具多态性;仅在HPA-3、HPA-15中检出-bb型.在16个表现型为HPA-5ab中有9个样本同时表达HPA-15ab,另7个样本表达-15bb,未见-15aa表型.此次检出的表型有HPA-1aa-17aa、HPA-1 ab、-2ab、-3ab、-3bb、-4ab、-5ab、-6ab、-15ab和-15bb.在375人中可观察到16种HLA-A特异性,占该座位可检出表型特异性的76%( 16/21),其中大于1%的有11种;观察到36种HLA-B特异性,占该座位可检出表型特异性的84% (36/43),其中大于1%的有23种,均涵盖在中国北方地区HLA -I特异性常见型里.在375人中观察到HLA-A-B单体型264种,频率大于1%的有30种.结论:西安地区人群HPA和HLA-I基因多态性基本符合中国北方地区分布情况,但具有西安地区特点.

  • 凝血因子ⅩⅢA基因Arg77Cys错义突变和Arg174stop无义突变致凝血因子ⅩⅢ缺陷的分子机制

    作者:郑卫东;刘艳辉;罗盈;姚志彬

    本研究以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基因突变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分子水平研究这些突变致病的机制.构建野生型FⅩⅢA重组表达质粒,用定点突变方法获得含有2种突变(Arg77Cys及Arg174stop)的FⅩⅢA重组表达质粒.分别将上述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转染到COS-7细胞表达;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转染细胞中FⅩⅢ活性,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转染细胞中人FⅩⅢA的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结果表明:含有2种突变( Arg77Cys及Arg174 stop)的FⅩⅢA重组质粒转染组FⅩⅢA mRNA 相对表达丰度分别为0.82 +0.21和0.76±0.17,与野生型FⅩⅢA重组质粒转染组(1.06±0.51)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型FⅩⅢA重组质粒转染细胞裂解物中FⅩⅢ活性为(61.6±30.4)%,浓缩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FⅩⅢ活性为(24.0±2.9)%,而2种突变型FⅩⅢA重组质粒转染细胞裂解物及培养上清液FⅩⅢ活性明显减低.转染细胞裂解物的Westem blot分析显示,含Arg77Cys错义突变的FⅩⅢA重组蛋白在培养细胞内含量明显减低,仅见1条微弱的条带.ELISA证实,野生型FⅩⅢA重组质粒转染细胞裂解物中FⅩⅢA:Ag量为(32.8±14.5)%,浓缩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FⅩⅢ:Ag量为(13.2±2.3)%.而2种突变型FⅩⅢA重组质粒转染细胞裂解物及培养上清液中FⅩⅢA:Ag水平极度减低,低于ELISA检测低限.结论:FⅩⅢA Arg77Cys错义突变和Arg174stop无义突变未导致FⅩⅢA mRNA水平的显著减低,但都可以导致FⅩⅢA蛋白水平的表达异常.在本研究先天性FⅩⅢ缺陷症患者中FⅩⅢA重度缺乏可能是FⅩⅢA Arg77Cys错义突变和Arg174stop无义突变的共同作用所致.

  • 多重巢式RT-PCR对骨髓增殖性肿瘤中PDGFRα融合基因的快速检测

    作者:姜孟孟;周敏航;高丽;丁一;徐媛媛;王莉莉;靖彧;王全顺;于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重巢式RT-PCR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快速检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α)融合基因的应用价值.利用多重巢式RT-PCR方法对146例MPN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标本进行PDGFRα融合基因的快速检测.结果表明,146例MPN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标本中,有6例出现PDGFRα融合基因,其阳性率为4.11%,其中4例患者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治疗,均获疗效.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巢式RT-PCR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检测快速等优点,可以准确快速确定MPN的分子类型,并为该病提供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依据.

  • 逆转录-多重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骨髓增殖性疾病PDGFRB基因重排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周敏航;姜孟孟;高丽;徐媛媛;丁一;王莉莉;靖彧;王全顺;于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逆转录-多重巢式PCR技术在骨髓增殖性疾病(MPD) PDGFRB基因重排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利用逆转录-多重巢式PCR技术对146例MPD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进行与PDGFRB基因重排相关的融合基因定性检测.结果显示,146例MPD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标本中有8例出现PDGFRB基因重排,阳性率为5.5%.其中3例为TEL-PDGFRB融合基因,2例为HIPl-PDGFRB融合基因,1例为GH2-PDGFRB融合基因,1例为TP53 BPl-PDGFRB融合基因,1例为WDR48-PDGFRB融合基因.结论:运用逆转录-多重巢式PCR方法进行MPD患者PDGFRB基因重排检测,对于疾病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且可以为药物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慢病毒表达双报告基因载体系统的构建及病毒制备

    作者:李晨;张斌;王军;孔维霞;王瑞平;刘婷;陈虎

    本研究旨在构建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FLUC)和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双基因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并转染特定细胞系(HeLa),观察双基因的表达.采用PCR技术分别扩增FLUC和RFP报告基因,再将报告基因连接到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Bi-cistronic中,获得具有双报告基因的慢病毒重组质粒pLenti-FLUC-RFP.然后,用脂质体将该慢病毒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收集纯化慢病毒颗粒.后,测定病毒滴度,并用所获慢病毒感染HeLa细胞,采用荧光显微镜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RFP和FLUC的表达.结果表明,酶切和测序证明RFP和FLUC基因成功连入目的载体,所构建的pLenti-FLUC-RFP慢病毒重组质粒序列符合预期.经纯化获得的慢病毒滴度为1×107TU/ml.将pLenti-FLUC-RFP转染HeLa细胞系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细胞表达RFP,荧光发光检测仪也检测到转染细胞具有较高的荧光素酶活性.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具有双报告基因的慢病毒重组质粒pLenti-Ⅲ-FLUC-RFP,经纯化获得了高滴度的慢病毒颗粒,该病毒颗粒具有很好的感染活性,为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动态分布奠定了基础.

  • 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一个常见型新等位基因HLA-C*08∶22的基因频率调查和分析

    作者:鲍自谦;王大明;邓志辉;徐筠娉

    本研究调查南方汉族人群中1个常见型的HLA新等位基因C*08∶22的基因频率.对163份南方汉族无血缘关系个体血样进行常规的HLA-C基因第2、第3和第4外显子测序分型;对所检出的32份带有C*08∶01∶01/08∶22模棱两可结果的样本,进一步增加HLA-C基因的第5和第6外显子测序.在C*08∶22被发现和获得WHOHLA因子命名委员会认可前,对40例被鉴定携带C*08∶01∶01等位基因的无血缘关系供/受者进行HLA-C基因外显子2-6再测序.所有的序列均导入Assign 3.5 SBT软件,分析等位基因型.结果表明,32份无血缘关系个体检出C* 08∶01∶01/08∶22模棱两可结果的样本中,发现3例样本鉴定为C*08∶22,南方汉族无血缘关系个体中C*08∶22的基因频率为0.92%.回顾性分析以往40例携带C*08∶01∶01等位基因的无血缘关系供/受者对发现,其中2对供/受者实际为C*08∶22.结论:C*08∶22在南方汉族中为常见型的HLA等位基因,当测序分型出现C*08∶01∶01/08∶22模棱两可的结果时,不能轻易视为罕见型等位基因而错误地排除.

  • 中国鲁南地区汉族人群HLA-A,B,DRB1高分辨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

    作者:张毅;聂向民;庄云龙;宋永红;刘艳;朱传福

    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鲁南地区汉族人群HLA-A、B、DRB1等位基因的高分辨多态性分布特征.采用PCR-SBT对中国鲁南地区688名无血缘关系的汉族健康人群进行HLA-A、B、DRB1位点高分辨基因分型,并对分型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688例样本A、B、DRB1座位分别检出31、63、39个等位基因,其中频率大于0.05的常见等位基因为A *24∶02、A*30∶01、A*11∶01、A*02∶01、A*33∶03、A*02∶06、B*13∶02、B*44∶03、B*51∶01、B*46∶01、B*15∶01、B*58∶01、DRB1*07∶01、DRB2*15∶01、DRB1 *09∶01和DRB1*08∶03.上述A、B、DRB1位点常见等位基因累计基因频率分别为0.7223、0.4432、0.5453.常见的A*-B*-DRB1*单倍型是A*30∶01-B*13∶02-DRB1*07∶01 (0.1151),常见的两位点连锁单倍型分别是A*30∶01-B* 13∶02(0.1303)、A*30∶01-DRB1*07∶01(0.1157)和B*13∶02-DRB1 *07∶01(0.1307).结论:获得了中国鲁南汉族人群HLA-A、B、DRB1高分辨等位基因和单倍型分布特征,为评估该地区患者找到HLA匹配供者的机率,为合理选择移植供者及移植免疫、HLA与疾病相关性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 AML1a在小鼠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中的作用

    作者:许发美;邢海燕;田征;唐克晶;饶青;王敏;王建祥

    本研究旨在探讨AML1a在小鼠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将构建的pMSCV-FLAG-AM1a-IRES- YFP和pMSCV-IRES-YFP分别与辅助质粒pV Pack-Eco(含Env)、pV Pack-GP(含gal-pol)组合,通过磷酸钙沉淀法转染293T细胞,制备逆转录病毒.通过逆转录病毒将AML1a及YFP转导至C57 BL/6J雄性小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接种于M3434甲基纤维素完全培养液进行集落形成实验,并置于含mSCF、mIL-3、mIL-6的M5300液体培养液中进行长期培养,观察BMMNC形态变化.结果显示,转导了AML1a的BMMNC集落形成能力增强,集落数量和体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集落以CFU-E和CFU-GEMM为主.长期培养实验中,转导AML1a组细胞形态显示分化阻滞,而对照组细胞则处于更成熟的阶段.结论:AML1a增加了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将小鼠造血干/祖细胞阻滞于较早的发育阶段.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与慢病毒转染方法的建立

    作者:张红珊;方建培;苏浩彬;杨旻

    本研究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体外分离培养、表型鉴定和标记的方法,为临床进行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合格的细胞.无菌条件下取大鼠股骨、胫骨,用冲洗法冲出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BMMSC,体外扩增;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表型鉴定,并进行成骨,成脂分化鉴定;利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慢病毒液转染大鼠BMMSC.结果表明,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大鼠BMMSC,细胞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流式细胞术显示,第4代BMMSC中CD29、CD44表达阳性,CD34、CD45表达阴性.在相应的诱导培养条件下,BMMSC均能成骨及成脂分化.BMMSC用慢病毒液转染后表达GFP.结论:贴壁培养法简单、可行和稳定;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BMMSC的生物学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BMMSC经慢病毒液转染后表达GFP,标记效率高,可作为标记细胞的一种有效手段,适合体内示踪.

  • TGF-β1对hUC-MSC增殖、细胞外基质表达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赵洁;李栋;时庆;汪大琨;鞠秀丽

    本研究探索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增殖、细胞外基质(ECM)表达和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植块法从人脐带中分离、培养hUC-MSC并进行表型鉴定,用WS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GF-β1对hUC-MSC增殖的影响,利用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GF-β1对hUC-MSC细胞外基质表达的影响,利用表达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UC-MSC在TGF-β1作用下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结果表明,细胞增殖实验中0.1 - 20.0 ng/ml TGF-β1浓度条件下培养24、48和72小时,hUC-MSC增殖能力变化均不显著,但在0.1 ng/ml组均会出现相对峰值.0.5 ng/ml的TGF-β1促进Col-Ⅰ、MMP-2、MMP-9和TIMP-2的mRNA表达达到峰值;而0.1 ng/ml的TGF-β1促进其它成分:Col-Ⅳ、FN、LN、Integrin、Tenascin-C、MMP-1和TIMP-1的mRNA表达达到峰值.0.5和0.1 ng/ml的TGF-β1分别促进Col-Ⅰ和Col-Ⅳ少量表达,均促进FN强烈表达,但均不能使LN明显表达.基因芯片结果显示,在上调基因中有9个基因与细胞运动、迁移相关;Pathway和Go的统计分析显示,差异基因涉及转录、翻译、生物合成、代谢、信号转导、细胞迁移、细胞间连接等多方面.结论:0.1 ng/ml的TGF-β1能较好地促进hUC-MSC的生长.不同浓度的TGF-β1能分别促进ECM不同成分表达,TGF-β1对hUC-MSC的转录、翻译、生物合成、代谢、信号转导、细胞迁移、细胞间连接等多方面在基因水平上具有调节作用.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