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控功能研究新进展

    作者:李红;郭子宽;毛宁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成体干细胞的一种.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MSC具有低免疫原性,它可以通过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抗原呈递细胞分化成熟及功能发挥、抑制CTL形成、增加调节性T细胞比例等多种途径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体内实验证明,MSC输注能够延长狒狒异体皮肤移植的存活时间,可减轻小鼠实验性自体免疫性脑脊髓膜炎.在临床上,MSC应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显著.本文对MSC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在体内外试验中发挥的免疫调控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抗EGFR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进展

    作者:王晶;孟志云;付守廷;窦桂芳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失调或过表达于许多上皮恶性肿瘤,在肿瘤的生长和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抗EGFR的单克隆抗体是针对于胞外域EFGR的靶向性抗体,临床应用显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而且并不产生严重副反应.本文对3种抗EGFR单克隆抗体(cetuximab,panitumumab和nimotuzomab)的药代动力学及其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 P16基因甲基化与淋巴细胞-浆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王鸣明

    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常导致基因沉默.P16基因是一定位于9p21的多种肿瘤抑制基因,通过p16INK4A-cvclin D1-PRb通路维持机体细胞的有序增殖.P16基因甲基化在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淋巴细胞-浆细胞肿瘤中被检测到,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关系,应用甲基化抑制因子或砷剂去甲基化治疗,恢复基因功能可望成为血液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种新手段.本文就P16基因甲基化机制及P16基因甲基化与淋巴细胞-浆细胞肿瘤(淋巴瘤、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超;王捷熙;韩颖

    血小板在执行生理性止血的同时,也在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功能检测对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筛选及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实验与方法日益增多,但所有这些检测方法均有不足之处,因而有必要研究和发展一种操作简便、检测灵敏度高的方法.本文对近年来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诸如血小板的一般功能检测、血小板黏附功能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血小板释放功能测定、血小板凝血活性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在血小板功能检测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前景作了简单的展望.

  • G-CSF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作者:常英军;赵翔宇;黄晓军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ty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在动员造血干细胞的过程中对体内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深入认识G-CSF的免疫调节作用对于减轻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s,GVHD)的发生、维持和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versus-leukemia,GVL)效应以及降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复发率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G-CSF对外周血及骨髓移植物的免疫调节作用、G-CSF的免疫调节作用与Allo-HSCT和细胞因子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 我国汉族人群HLAⅠ类经典基因单倍型及连锁分析

    作者:袁方;孙玉英;骆媛;梁飞;刘楠;金荔;刘金锋;刘曙光;奚永志

    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汉族人群HIAⅠ类经典基因座位HLA-A、HLA-B、HIA-Cw位点的基因频率,单倍型频率及连锁特征.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SSP)PCR低分辨基因分型技术对1 014例随机选择的无关个体的经典HIJA Ⅰ类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其相关遗传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汉族人群中较为常见的HLA-Ⅰ类基因是A*02(0.33)、A*11(0.24)、B*15(0.14)、B*13(0.13)、Cw*03(0.25)、Cw*07(0.18);较为常见的单倍型是A*02-B*46(0.071)、A*11-B*15(0.051)、A*02-Cw*01(0.084)、A*11-Cw*03(0.079)、B*46-Cw*01(0.095)和B*13-Cw*03(0.071)等,其中A*02-B*46、A*30-B*13、A*30-Cw*06、A*02-Cw*01、B*46-Cw*01和B*58-Cw*03等单倍型呈现出显著的连锁不平衡;而A*02-B*15、A*02-B*40、A*24-Cw*03、A*02-Cw*03、A*31-Cw*03等连锁不平衡性相对较低,其中A*24-Cw*03在重组事件中较常出现.此外,A*02-B*46-Cw*01(0.075)、A*30-B*13-Cw*06(0.046)、A*11-B*13-Cw*03(0.045)、A*33-B*58-Cw*03(0.044)、A*11-B*15.Cw*08(0.027)、A*02-B*38.Cw*07(0.023)、A*11-B*40一Cw*07(0.022)等为常见扩展单倍型.结论:本研究较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汉族人群的HLA遗传学分布特点,为群体进化、临床移植及疾病相关研究等提供了有价值的遗传学资料.

  • 冷冻干燥保存血小板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景汉;周俊;王冬梅;欧阳锡林;邢颜超;卢发强

    本研究探讨冷冻干燥保存血小板的方法,以获得可长期冻干保存的血小板制品,使之能在常温条件下保存、占用空间小、重量轻、便于长距离运输,能够满足突发事件和战伤救治的需要.在冷冻干燥保存过程中添加血小板可逆性激活抑制剂、DMSO和海藻糖等低温保护剂,进行预处理、冷冻、一级干燥、二级干燥,再水化,并同时测定血小板回收率,凝血酶聚集反应,促凝血功能,CD62p表达率和PAC-1表达率等.结果表明:血小板回收率为56.29%,其对凝血酶的聚集反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对ADP和丙基没食子酸诱导的聚集反应较对照组分别降低49.34%和26.25%.促凝血功能与对照组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冻干血小板CD62p表达率为42.36%,PAC-1表达率为2.12%,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为50.88%,PAC-1再表达率为54.55%.结论:添加血小板可逆性激活抑制剂,海藻糖和DMSO后的冻干血小板,其聚集活性和促凝血功能与新鲜血小板无明显差异,血小板可逆性激活抑制剂降低了冻干血小板的CD62p表达,增强了冻干血小板的生存能力,因而延长了其生存时间,因此可以该冻干方法为基础进一步提高冻干保存血小板的效率.

  • HLA新等位基因A*3018的序列分析和确认

    作者:李桢;邹红岩;邵超鹏;孙革;金士正;程良红

    为了识别和确认中国汉族人群中的HLA新等位基因,使用PCR-SSP、FLOW-SSO以及PCR-SBT等HLA分型技术,发现样本A位点的杂合结果A*240201,300101在外显子2有3个位置与数据库不相符.用组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A*24及A*30基因,对外显子2、3、4进行双向测序,发现1个与A*300101序列相近的新等位基因.分析该等位基因与A*300101序列的差异.用EB病毒感染外周血B淋巴细胞,建立该等位基因的无限增殖化B淋巴细胞系.结果表明:该基因与A*300101相比在外显子2有3个碱基的改变,碱基121A→C、123T→C导致密码子17 AGT→CGC,17S(丝氨酸)→R(精氨酸);碱基126A→G导致密码子18 GGA→GGG,18G(甘氨酸)→G(甘氨酸),该氨基酸是同义突变.成功建立了该等位基因的无限增殖化B淋巴细胞系,该基因序列已提交GenBank,编号为DQ872509.结论:该等位基因为新的HIJA-A等位基因,已于2006年8月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A*3018(上报编号HWS10004039).

  • 一例HLA-A新等位基因A*2459的测序分析

    作者:章伟;何俊俊;吕沁风;王炜;韩浙东;朱发明;严力行

    本研究探讨HLA新等位基因HLA-A*2459的分子机制.样本DNA抽提采用PEL-FREEZ抽提试剂盒,利用单链特异性引物PCR方法扩增先证者HLA-A基因的第2-4外显子,PCR产物直接进行第2,3、4外显子双向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先证者样本中存在2个HLA-A等位基因,其中1个等位基因为HLA-A*1101,另1个经B1ast验证其为新的等位基因,新的等位基因序列已递交GenBank(DQ313255,DQ313256,DQ313257).与接近的HLA-A*24020101等位基因序列相比,新的等位基因仅在第3外显子上有1个核苷酸不同,即第527位T→C;这导致氨基酸第152位Val→Ala.结论:该等位基因为新的HLA-A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J-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A*2459.

  • COX-2在慢性白血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鲍振华;李广伦;于军红

    本研究探讨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COX-2的表达水平及其作用机制和意义.采用Westem blot方法检测了67例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COX-2及内参照β-actin的表达水平,以14名健康供者骨髓为阴性对照.结果表明:CML-CP组COX-2的阳性表达率为76.32%(29/38),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0),CLL组COX-2的阳性表达率为75.86%(22/29),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0).COX-2在CML-CP组和CLL组的表达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2阳性组LDH水平高于COX-2阴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均表达COX-2,而且LDH水平也偏高.

  • β-catenin在白血病细胞系中表达的研究

    作者:麦玉洁;邱录贵;李增军;李新;王国蓉;于珍;徐燕;王亚非;李茜

    本研究检测β-catenin在白血病/淋巴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白血病的关系.采用半定量RT-PCR、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β-catenin在白血病细胞系中的表达.结果表明:白血病细胞系中β-catenin在转录水平上有广泛表达,其中:在U937、KG1a、Jurkat、K562、Namalwa细胞中存在极高表达;在HEL、HUT78、Raji、Daudi、CEM中有中等表达;而在LCL-H、HL-60、NB4、J6-1、Ramos细胞中β-catenin mRNA呈相对较低水平的表达.蛋白表达水平与mRNA表达水平结果一致.所检测的细胞系中,胞核中均可见β-catenin的表达,但程度不一;在U937、K562、KG1a和Jurkat细胞的胞核内可见大量分布.结论:β-catenin作为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途径中重要的"调节子",其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过量表达提示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途径可能在白血病细胞中有异常激活.

  • Wnt5a基因在血液病及白血病细胞株中的表达

    作者:李招权;司维柯;潘静;袁媛;邹全明

    本研究观察Wnt5a在部分血液病及白血病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Wnt5a在血液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打下基础.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和骨髓单个核细胞,以RT-PCR检测31例病例标本及3种白血病细胞株中Wnt5a的表达.结果表明:5例AML中4例均为阴性或弱阳性,仅1例完全缓解的病例表达呈强阳性.K562、HL-60细胞的Wnt5a表达也为阴性,Jurkat细胞的Wnt5a表达阳性.6例CML的Wnt5a表达均为阴性.4例ALL中3例为表达阳性或弱阳性,1例表达为阴性;2例CLL为阴性表达;2例MM中Wnt5a表达1例为弱阳性,1例为阴性;3例淋巴瘤中有1例为弱阳性,2例为阴性;2例AA、2例IDA、3例ITP、1例ET及PV Wnt5a表达均为阳性或弱阳性.结论:在31例血液病标本及髓系白血病细胞株中,除ALL外,有明显的Wnt5a表达缺失或降低,而非恶性血液病例中Wnt5a表达普遍呈阳性,提示Wnt5a的表达下调可能与髓系白血病的发生有关.

  • β-catenin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与bcr/abl的关系

    作者:李增军;邱录贵;李新;麦玉洁;王国蓉;于珍;王亚非;李长虹;李茜

    本研究检测β-catenin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各期中的表达情况,并与bcr/abl的表达变化相比较,为进一步探讨β-catenin在CML急性变中的意义提供依据.首先分离CML各期患者及正常供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提取总RNA,逆转录为cDNA,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β-catenin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部分标本bcr/abl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在CML进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β-catenin在CML急性变期BMMNC的表达明显高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p<0.001)、加速期(p=0.016)及正常人(p=0.004),而在后三者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急性变期bcr/abl的表达明显高于慢性期(p=0.001).β-catenin的表达量与bcr/abl表达水平有明显的相关性(r=0.620,p<0.001).结论:CML急性变期β-catenin的表达明显升高,并与bcr/abl的表达量有相关性.β-catenin的表达增高可能与CML急性变有关.

  • 白血病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是恶性细胞?

    作者:谢政军;胡灯明;王三斌;尹波;郑维扬;徐兵;徐晓兰;林榕;冯茹;周淑芸

    本研究探索白血病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也具有白血病恶变特征.分别分离培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及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与正常对照比较其形态、生长曲线、细胞表面标志及是否带有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的基因异常标志.结果表明: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生物学特征方面与正常健康人无任何明显差异,未发现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带有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基因改变.结论:来源于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无相应白血病细胞的克隆性异常,提示可能作为自体移植的辅助治疗和细胞治疗或基因治疗的可供选择的细胞载体.

  • 两种CpG ODN佐剂对小鼠白血病局灶瘤的抗瘤作用研究

    作者:何爱丽;陈虹;张王刚;曹星梅;赵万红

    为了比较免疫佐剂CpG ODN1826和CpG ODN2006在白血病局灶肿瘤动物模型中的抗瘤作用和毒副作用,筛选合适的免疫佐剂,建立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局灶肿瘤动物模型,在不同时间用灭活的L1210细胞和不同免疫佐剂给DBA/2小鼠皮下注射,观察小鼠一般状况、成瘤率、瘤块生长情况,了解瘤块病理情况.结果表明:灭活细胞加CpG ODN1826瘤苗可以降低小鼠成瘤率,成瘤小鼠的瘤块生长缓慢,瘤块内部肿瘤细胞坏死明显,但生存期无明显延长;CpG ODN2006组小鼠成瘤率不但降低,瘤块缩小,而且生存期也明显延长,已生长的肿瘤消退.结论:应用CpG ODN2006瘤苗可以增强白血病局灶肿瘤小鼠的抗瘤作用,使生存期明显地延长,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强;李庆;徐静玮;张爱梅;徐修才;翟志敏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AA发病、免疫抑制治疗之间的关系;为AA患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以88例临床确诊为AA、并分别修稿日期常规和常规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为对象,采用三色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和CD8+比值,参考正常对照组水平将患者分为比值正常型、比值倒置型和比值超高型3个免疫亚型,分析和比较各亚型与病情、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D4+/CD8+比值正常型占39.8%、比值倒置型占44.3%、比值超高型占15.9%.免疫亚型、治疗方法与总有效率的关系为:单独常规治疗时,3个亚型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当联合免疫抑制治疗时,比值正常型患者的总有效率与常规治疗相比无显著改变,而比值倒置型及免疫异常型(比值倒置型+比值超高型)患者有效率较同组常规治疗疗效均显著提高(84.2%vs 45.5%及82.6% vs 42.8%,P值均<0.05),也显著高于比值正常型患者(84.2%及82.6% vs 52.6%,P值均<0.05).结论:大多数AA患者存在严重的CD4+和CD8+比值失调,CD4+/CD8+异常既可表现为降低,也可以是异常增高,AA发病机制与免疫异常有密切相关性;T细胞亚群检测对临床了解病情和发病机制、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的天然免疫黏附功能及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作者:张乃红;冯玫;鹿育晋;朱镭;刘洁;高鸿鹏;李为民;乔振华

    本研究探讨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及红细胞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外周血枸橼酸钠抗凝,检测红细胞在自身血浆条件下对K562细胞的免疫黏附并计算黏附率.用M1T法测定红细胞对正常NK细胞杀伤K562细胞活性的影响,并与未加红细胞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红细胞对K562细胞形成了"玫瑰花"样结合.正常人红细胞对K562细胞的免疫黏附结合率为(15.3±6.4)%,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对K562细胞的免疫黏附结合率为(7.6±7.0)%,与正常人相比较显著下降(t=3.61,p<0.001).不加红细胞条件下,正常人外周静脉血NK细胞杀伤K562细胞活性为67%-71%.正常人红细胞明显增加NK细胞杀伤K562细胞活性杀伤率为(14.7±5.2)%,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的红细胞减低NK细胞杀伤K562细胞活性,杀伤率为(4.3±7.6)%,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t=6.73,p<0.0001).结论: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对K562细胞的免疫黏附能力下降,正常人红细胞明显增加NK细胞杀伤k562细胞活性,而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的红细胞减低NK细胞杀伤I562细胞活性,原因需进一步研究.

  • B淋巴细胞肿瘤患者胸腺近期的输出功能

    作者:李扬秋;吴秀丽;杨力建;陈少华;耿素霞;Grzegorz Przybylski;Christian A.Schmidt

    本研究了解B细胞肿瘤患者胸腺近期输出naive T细胞的水平,以评价其T细胞免疫潜能.利用实时定量PCR(TaqMan)方法检测61例B细胞肿瘤患者(成人B-ALL 20例,儿童B-ALL 6例,B-CLL 4例,B-NHL 17例,MM14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DNA环(T-cell receptor rearrangement excision circles.TREC)的含量,并根据外周血中CD3阳性率计算CD3细胞中TREC水平.5例ALL-CR病人和17例正常人外周血作为对照.实验结果显示,正常人外周血中TREC拷贝数为3.76±3.42/1 000 PBMNC和5.87±4.96/1 000 CD3+细胞,而各B细胞肿瘤组的TREC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人水平,其TREC水平在成人B-ALL为0.53±1.52拷贝/1 000 PBMNC和2.01±3.93拷贝/1 000 CD3+细胞(P=0.0005和P=0.0123),在B-CLL为0.11±0.15拷贝/1 000PBMNC,0.23±0.27拷贝/1 000 CD3+细胞(p=0.0015和P=0.0381),在B-NHL为0.71±1.34拷贝/1 000 PBMNC(P=0.0017),在MM为0.53±0.90拷贝/1 000 PBMNC(p=0.0018).ALL-CR组TREC水平同样低于正常人水平,儿重B-ALL组TREC水平明显高于成人组.结论:各类B细胞肿瘤胸腺近期输出naive T细胞功能均明显降低,个体差异较大,在病人达到完全缓解期时,胸腺近期输出功能仍没有得到恢复,提示对病人有动态观察的必要性.

  • 126例急性白血病异常免疫表型分析

    作者:贺景娟;李耀华;孙雪静;万岁桂;徐娟;苏力;田丁

    白血病细胞异常免疫表型是区别于正常造血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的基础.为了了解急性白血病的异常免疫表型特征,本研究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CD45/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技术对12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异常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其在微小残留病检测中的意义.结果显示:约76%的患者可以检测到明确的异常抗原表达,白血病异常免疫表型可分为以下四类:抗原跨系列表达、跨阶段表达、过度表达及缺失表达,其阳性率分别为39%、46%、21%和29%.约11%的患者仅发生了单一的表型异常,其余患者则可以检测到两类或更多的表型异常.结论:在大多数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可以检测到明确的白血病异常免疫表型,在此基础上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可以有效检测微小残留病变.

  • HLA-B*2705重链的原核表达和活性鉴定

    作者:李彦博;孙玉英;郭斯启;孙业平;张秀云;孔繁华;奚永志

    本研究探讨HLA-B*2705重链的原核表达及活性鉴定.从HLA-B*2705全长cDNA中PCR扩增出膜外区片段并克隆进入pGEM-T载体,序列测定后构建原核融合表达载体pET32a(+)-B*2705,并转化大肠杆菌.Western Blot和阻断抗体反应鉴定它们在体外是否具有HLA-B27抗原活性.结果表明:HLA-B*2705重链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融合表达,表达产量占细菌总蛋白的50%以上;通过Western Blot和阻断抗体反应鉴定它们在体外具有HLA-B27抗原活性.结论:本研究获得了}玎LA-B*2705重链融合蛋白,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打下了基础.

  • 以皮肤损害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首发的双表型急性白血病

    作者:刘英;唐锁勤;杨光;冯晨;刘立真;雷琦

    本研究通过实例分析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征,用骨髓细胞涂片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常规染色体分析和多重巢式RT-PCR检测染色体畸变.结果表明:本例以皮肤损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为首发表现,诊断时骨髓原始细胞超过30%,合并脑膜浸润;肿瘤细胞体积大,同时表达髓系标记(cMPO、CD33和CD117)和T淋系标记(cCD3、CD5、CD7、CD4和CD8双表达),并强烈表达早期造血祖细胞标记CD43和CD99,染色体核型正常,检测到MLL基因的部分串联重复.后诊断为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结论:双表型白血病的前期可表现为骨髓病态造血,其临床和生物学行为具有高度侵袭性,应用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特征分析有助于这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 原发性肾淋巴瘤3例

    作者:方福生;朱宏丽;宋志刚;卢学春

    原发性肾淋巴瘤(primary renal lymphoma,PRL)罕见.为了探讨PRL的临床特点、诊治和预后,对我院近10年收治的3例原发性肾淋巴瘤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特征和病程,以及相应的诊治措施.结果表明:3例男性原发性肾淋巴瘤,发病年龄大于50岁,常见的症状是腰痛,伴有腹部包块、血尿等,术前均高度怀疑肾癌而予以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提示肾淋巴瘤,且都是弥漫B细胞性,细胞表面抗原CD20阳性,应用人源化的抗CD20单克隆抗体联合方案化疗,同时局部进行放疗,治疗间歇辅予干扰素,并加强支持治疗,其中2例生存超过5年.结论:原发性肾淋巴瘤极少见,临床易误诊,早期确诊和个体化治疗可望改善预后.

  • 套细胞淋巴瘤一例误诊分析

    作者:于慧;徐卫;吴雨洁;程月新;仇海荣;张苏江;盛瑞兰;李建勇

    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一类较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形态学方法常难以将其与其他类型小细胞淋巴瘤相鉴别.为了提高对MCL的认识,报道1例误诊为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的MCL,总结该病例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显示: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符合MCL的特征,细胞遗传学检查发现了包括t(11;14)在内的多种染色体异常.结论:MCL为难以确诊的疾病,间期荧光原位杂交、多重荧光原位杂交、FCM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检查有助于MCL的诊断.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张薇;付蓉;刘文会;程毓倩;宋文秀;杜丽娟;阮二宝;张丽彤;王晓明;梁勇;王国锦;瞿文;宋嘉;张荣莉;关晶;李丽娟;邹鹏;邵宗鸿

    为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对1996-2005年我院收治的53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疗效和预后进行分析,了解其缓解率、复发率、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并采用同期病例对照法,探讨不同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ALL总缓解率为67.9%;总复发率为37.7%,中位复发时间为缓解后6个月;18个月总生存率(OS)为35.1%,中位生存时间为4个月;18个月无事件生存率(EFS)为14.2%,中位无事件生存时间为1个月.不同性别患者EFS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年龄是缓解率的独立相关因素.初诊时白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水平与0S和EFS显著相关,初诊时白细胞总数越高,死亡和复发风险越高;血红蛋白水平越高,死亡和复发风险越低.诱导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为0s的独立相关因素,诱导后ANC越高,死亡风险越低.化疗后感染为复发独立相关因素,化疗后出血可影响OS,而诱导化疗中空腹血糖偏高者相对OS低.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复发率高,成人相对于儿童预后不良,应依据疾病危险分组进行个体化治疗,防治感染和出血,以减少复发,延长无病生存时间.

  • WT1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在不同细胞株中的转录活性研究

    作者:胡绍燕;陈子兴;赵晔;岑建农;谷敏;傅铮铮;何军;顾伟英

    本研究探讨WT1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在不同细胞株中的转录活性,为开展基于WT1基因调控的白血病基因治疗奠定基础.以EGFP做报告基因,构建含有WT1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的重组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和电穿孔技术将重组质粒转染13个细胞株,包括WT1基因高表达的白血病细胞株(K562、NB4、THP-1、SHI-1),WT1基因低表达的白血病细胞株(U937和Jurkat);非造血细胞株中WT1基因高表达的MCF-7、T47D、293株细胞和WT1基因低表达的ECV304、SMMC7721、HT-29、SHG44细胞株;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基因细胞稳定表达EGFP的平均荧光强度.以平均荧光强度代表启动子和(或)增强子的转录活性.结果表明: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含有WT1基因启动子的表达载体pEWP,以及含有WT1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的表达载体pEWPA.就启动子的转录活性而言,在非白血病细胞株中,ECV304细胞EGFP的平均荧光强度高,是空载体(pEGFP-1)的16.54±2.45倍,明显高于白血病细胞株(p<0.05);MCF-7和SHG44细胞次之,分别为9.46±1.10和7.29±0.73倍,HT-29细胞表达低,仅为0.99±0.02倍.在人类血病细胞株中,K562细胞EGFP的平均荧光强度高,是空载体pEGFP-1的2.93±0.27倍,明显高于Jurkat和SHI-1细胞株(p<0.05).后二者分别为0.74±0.03和0.84±0.09倍.pEWPA可以使HT-29、SHI-1和K562细胞中WT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增强,分别增强到4.81、3.06和1.01倍.结论:WT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与细胞内在WT1基因的表达水平不相关,增强子增强部分细胞株中WT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但不具有造血组织特异性.

  • pEGFP-BMI-1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鉴定及其表达

    作者:陈凤花;胡丽华;王琳;李一荣

    本研究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EGFP-BMI-1并观察其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将BMI-1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产物克隆入pEGFP-N1,经酶切、PCR鉴定及测序分析,构建pEGFP-BMI-1真核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融合基因pEGFP-BMI-1转入HeLa细胞,用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检测其表达,SYBR Green I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转染前后HeLa细胞中P16INK4a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重组后的pEGFP-N1质粒已成功载入BMI-1的全长编码基因,序列测定的结果与预期设计完全一致.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在转染pEGFP-BMI-1的HeLa细胞中存在荧光分布;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存在外源性融合蛋白BMI-1-EGFP的表达.在HeLa细胞中过表达BMI-1显著下调P16INK4amRNA的表达为对照组的9.2%(p<0.01).结论: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EGFP-BMI-1,转染HeLa细胞后可表达融合蛋白BMI-1-EGFP.这为今后研究BMI-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 MAPK途径磷酸化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促进人骨髓瘤细胞株KM3增殖中的作用

    作者:王华芳;胡豫;孙春艳;王雅丹

    本研究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人骨髓瘤细胞株KM3增殖的影响以及MAPK途径磷酸化在该过程中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的重组人IGF-1处理后KM3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MAPK信号转导途径主要分子Erk1/2磷酸化在IGF-1刺激及PD98059特异性抑制作用下的改变,TUNEL法检测特异性阻断Erk1/2磷酸化在抑制KM3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中的作用.结果表明,IGF-1可以显著提高S期和G2/M期的KM3细胞比率和细胞内Erk1/2分子的磷酸化水平,阻断IGF-1引起的Erk1/2磷酸化可以显著抑制KM3细胞的增殖并引起其凋亡.结论:IGF-1引起的Erk1/2分子磷酸化在KM3细胞增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三氧化二砷对骨髓瘤细胞系U266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机制研究

    作者:俞庆宏;战榕;黄豪博

    本研究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在体外对骨髓瘤细胞系U266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机制.用MTT法观察As2O3对U266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DNA凝胶电泳法分析As2O3对U266细胞凋亡的影响,以RT-PCR法检测2 μmol/L As2O3不同处理时间对U266细胞人端粒酶逆转录酶蛋白催化亚单位(hTERT)mRNA的表达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s2O3不同处理时间对U266细胞pmcaspase-3、bcl-2及hTERT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As2O3能明显抑制U266细胞增殖,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μmol/L;As2O3能诱导U266细胞凋亡,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2 μmol/L As2O3不同时间处理U266细胞后procaspase-3蛋白及hTERT mRNA、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降低,而bcl-2蛋白表达未发生变化.结论:As2O3通过改变线粒体跨膜电位,触发了U266细胞的线粒体凋亡途径,导致了caspase-3的活化,终诱导U266细胞凋亡;hTERT表达下调也是As2O3诱导U266细胞凋亡的重要作用机制.

  • EGCG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KM3促血管新生作用的抑制效应及机制初探

    作者:邵菁;陈智超;李秋柏;吕建

    本研究探讨绿茶茶多酚成分之一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KM3促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体外培养多发性骨髓瘤细胞KM3,观察不同浓度EGCG作用后的培养上清对血管内皮细胞株HUVEC迁移和形成血管能力的影响.ELISA法检测KM3细胞培养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水平;RT-PCR方法检测KM3细胞VEGF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EGCG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KM3细胞培养上清促内皮细胞迁移的作用,5,25,50和100 μmol/L的EGCG迁移细胞数目分别为414±27,299±70,202±42及116±13个,且EGCG的浓度与内皮细胞的迁移数目呈负相关(r=-0.952,p<0.05).同时,内皮细胞形成小管的面积随EGCG浓度的升高而减少,25及50 μmol/L时的面积分别是88343.9±3231.1和60897.5±914.1 μm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小管面积与EGCG浓度呈负相关(r=-0.888,p<0.05).5、25、50、100 μmol/L的EGCG作用于KM3细胞48小时后培养上清中VEGF的含量分别为1399.0±47.4pg/ml,660.1±5.7 pg/ml,108.5±5.8 pg/ml和26.2±18.6 pg/ml,与对照组比较,25、50、100 μmol/L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结果显示EGCG抑制KM3细胞VEGF的mRNA水平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EGCG能显著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KM3的促血管新生作用;下调VEGF转录水平的表达,减少VEGF的分泌可能是其药理作用机制之一.

  • 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人多发性骨髓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雅丹;胡豫;张璐;黄靖;孙春艳

    过去的研究证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体外具有促进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增殖并诱导MM血管新生的能力.本研究探讨BDNF/TrkB途径是否为治疗MM的潜在靶点,并比较两种途径建立人MM NOD/SCID小鼠模型的优缺点,为深入探索治疗MM的新靶点奠定基础.选择糖尿病抵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OD)小鼠,通过皮下注射或尾静脉注射人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建立两种异体移植动物模型.观察荷瘤后小鼠的生长状态,测量皮下瘤块的体积;荷瘤后3周,每周经眼眶后静脉丛采血,检测血清中人源入轻链含量、Ca2+浓度和血浆中人源BDNF浓度,并计数红细胞;小鼠死后,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瘤细胞的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和骨髓中人源性CD38+细胞比例,采用计算机X线数字摄影观察小鼠全身骨密度的改变和骨质破坏情况.结果表明:皮下注射模型的成瘤率高(5/5),具有多种与浆细胞瘤相似的病理学特征,但其骨髓中未检测到MM细胞,血清中钙离子浓度不高,M蛋白浓度升高不明显且未发现溶骨性损害的组织学和影像学证据.尾静脉注射模型成瘤率相对较低(4/7),骨髓中可检测到呈浸润生长的人CD38+细胞;而且在荷瘤3周后,血清中即可检测到人源M蛋白;随着肿瘤的生长,M蛋白水平、钙离子浓度逐渐升高,并有溶骨性损害的影像学证据.两种模型血浆中人源BDNF的水平亦逐渐升高,9周时浓度分别为(73±11)pg/ml和(105±18)pg/ml.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两种高表达BDNF的MM荷瘤NOD/SCID小鼠模型,两种模型相互结合应用,为探索MM治疗的新靶点BDNF/TrkB提供了合适的动物模型.

  • Bay 11-7082增强Fas介导的HL-60细胞凋亡作用

    作者:王利;刘凌波;李蕾;邹萍

    本研究观察NF-κB抑制剂Bay 11-7082对HL-60细胞Fas/FasL系统的作用及对Fas介导的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用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Bay 11-7082干预后HL-60细胞Fas、FasL和XIAP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用ELISA方法检测Bay 11-7082干预前后sFasL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Bay 11-7082干预前后CH-11(活性Fas抗体)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表明:用Bay 11-7082干预后,HL-60细胞FasL和XIAP的mRNA和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Fas的mRNA、蛋白水平的变化和sFasL水平的变化无显著的差异(p>0.05);Bay 11-7082干预后HL-60细胞对CH-11诱导细胞凋亡敏感性显著增强.结论:Bay 11-7082可能通过下调FasL和XIAP水平增强HL-60细胞Fas介导的凋亡.

  • 外源性Wnt5a诱导K562细胞分化表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袁媛;司维柯;李招权;潘静;赵宸

    本研究探讨外源性Wnt5a诱导K562细胞定向分化的作用.用重组腺病毒AdWntSa、AdGFP感染CHO细胞,分别制备Wnt5a和GFP对照条件培养液,并处理K562细胞1-7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过氧化物酶(POX)、糖原(PAS)和非特异性酯酶(α-NAE)染色、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3、CD14、CD68鉴定K562细胞的分化表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分化周期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GFP条件培养液相比,Wnt5a条件培养液处理的K562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均出现了分化成熟的特征;POX、PAS、α-NAE细胞化学染色均为阳性,并且α-NAE阳性70%可被氟化钠抑制;单核细胞系表面标志抗原CD14、CD68和粒细胞系表面标志抗原CD13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呈阳性,但CD13与对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Wnt5a处理K562细胞5天,细胞周期阻滞在G2期.结论:外源性的Wnt5a可诱导K562细胞向成熟方向分化,并且有向单核细胞系分化的现象.

  • 腺病毒介导PDCD5基因转移促进依托泊甙诱导的K562细胞凋亡

    作者:阮国瑞;陈珊珊;常艳;李金兰;秦亚溱;李玲娣;郝乐;付家瑜;刘艳荣;黄晓军

    本研究观察程序性细胞死亡5基因(programmed cell death 5,PDCD5)重组腺病毒转染K562细胞后对化疗药物依托泊甙的增敏作用.利用AdMaxTM腺病毒载体包装系统,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Ad-PDCD5重组腺病毒及对照腺病毒Ad-null及Ad-eGFP;用不同感染复数将Ad-eGFP、Ad-null或Ad-PDCD5转染人白血病细胞系,实时定量PCR检测PDCD5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利用MTY法及Annexin-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观察依托泊甙对转染后K562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Ad-eGFP腺病毒对白血病细胞系K562、Jurkat及CEM的转染效率可达60%-86%.Ad-PDCD5重组腺病毒能梯度增加K562细胞PDCD5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腺病毒介导的PDCD5基因转移促进依托泊甙诱导的K562细胞凋亡.结论:PDCD5重组腺病毒可能成为化疗药物的增敏剂.

  • 人脐带静脉灌注液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鉴定

    作者:刘晓丹;刘兵;李秀森;毛宁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脐带静脉灌注液中是否存在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分离和扩增方法.从正常产妇分娩后的胼带静脉灌注液分离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细胞表型和细胞周期,在体外分别诱导其成骨、成脂肪和成软骨细胞分化.结果表明:脐带静脉灌注液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为成纤维细胞样,高表达CD29、HLA-ABC、CD166、CD105、CD73、CD44;不表达造血和内皮标志(CD34、CD45、CD144和CD14).它们可向骨、脂肪和软骨细胞分化,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功能特征.结论:人脐带静脉灌注液存在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体外培养和扩增,可作为今后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 多克隆细胞系的研究价值——J6-1人白血病细胞系30年研究评述

    作者:吴克复;郑国光;马小彤

    J6-1细胞系是我国建立的第一株人白血病细胞系,是EBV和HHV-6双重感染的多克隆细胞系.J6-1细胞系建系30年来,从J6-1细胞克隆了许多细胞因子、受体及其他基因,提供了许多有关白血病细胞性质和功能的信息,从而衍生出多项研究课题,而所有这些显示出多克隆细胞系特有的研究价值.本文就30年来J6-1人白血病细胞系的研究作一评述,包括J6-1细胞系的异质性和多克隆性,J6-1细胞群体的生存机制和J6-1细胞系的异常细胞间通讯及其意义,以及J6-1细胞系的启示.

  • 套层细胞淋巴瘤细胞系中染色体13q31-q32上miR-17-92基因簇的DNA序列研究

    作者:徐卫;李建勇;沈秋丹;李丽;于慧

    为了研究B细胞淋巴瘤的染色体13q31-q32上miR-17-92基因簇的特点,观察B细胞淋巴瘤中miR-17-92基因簇在基因组DNA水平上是否存在改变,及其对miR-17-92基因簇的表达和与淋巴瘤发生关系的影响.应用PCR和DNA序列测定技术检测Recl、G519和Z138三个套细胞淋巴瘤(mantel cell lymphoma,MCL)细胞系中染色体13q31-q32上miR-17-92基因簇.结果表明,3个MCL细胞系的miR-17-92基因簇DNA序列与正常人的序列比对完全一致.由此可以认为,MCL细胞系中miR-17-92基因簇在DNA序列上没有异常改变,不是miR-17-92基因簇的过度表达原因.

  • 大黄素抑制HL-60/ADR耐药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作者:陈英玉;郑合勇;胡建达;郑志宏;郑静;连晓岚;吕联煌

    本研究探讨中药大黄素(emodin)对人白血病耐药细胞株HL-60/ADR的增殖、凋亡影响及其相应的可能作用机制.采用MTr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集落培养法观察大黄素对HL-60/ADR克隆形成的影响;细胞周期分析、线粒体跨膜电位检测、Caspase-3酶活性检测、Annexin V FITC/PI法、TdT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分析凋亡细胞;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黄素作用后不同时间段bcl-2、c-myc mRNA及Bcl-2、cMyc、Caspase-3前体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大黄素对HL-60/ADR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较低浓度大黄素即可抑制HL-60/ADR细胞集落形成,IC50值为5.79μmol/L.细胞周期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40、80 μmol/L浓度组细胞被阻滞于Go/G1期比率明显增高(p<0.01),G2/M期细胞比率降低(p<0.01),而20 μmol/L浓度组细胞周期改变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各浓度组均检测到典型的亚二倍体峰(凋亡峰).大黄素作用12小时HL-60/ADR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Annexin V FITC/PI法检测到早期凋亡细胞,作用24小时caspase-3酶活性显著升高,作用48小时TUNEL法检测到晚期凋亡细胞,细胞凋亡率呈药物浓度依赖性.大黄素作用HL-60/ADR细胞不同时间段,bcl-2、e-myc mRNA和Bcl-2、c-Myc、Caspase-3前体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调,并呈时间依赖性.结论:大黄素能够有效抑制HL-60/ADR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bcl-2、c-myc表达水平下调,线粒体跨膜电位水平降低和caspase-3激活可能参与了该过程.

  • 白血病细胞中NF-κB调控MDR1基因、P糖蛋白及逆转耐药的研究

    作者:王漪;刘心;张海涛;余敏;王晖

    本研究探讨NF-κB调控的血液肿瘤细胞抗凋亡机制中是否有mdrl的参与,并通过对NF-κB的抑制希望获得血液肿瘤的耐药逆转,为难治性白血病的治疗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取不同终浓度的NF-κB抑制剂PDTC作用的,或者同一浓度作用不同时间后的K562/A02细胞,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加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方法半定量检测每1份样本中NF-κB的活性和P-gp的表达,以及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半定量检测每2份样本中mdrl的活性,通过统计学来分析mdr1、P-gP的表达是否与NF-κB的活化有关.结果表明:随着NF-κB抑制剂PDTC作用浓度的不断升高、作用时间的不断延长,K562/A02细胞NF-κB/p65的表达不断降低,P-gP和mdrl mRNA的表达也逐渐降低,而且三因子之间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通过对K562/A02细胞高表达的NF-κB的抑制可降低该细胞的mdrlmRNA和P-gP的表达,从而提高血液肿瘤细胞的放化疗敏感性.

    关键词: K562/A02 NF-κB PDTC P-gp MDR1
  • 左旋精氨酸和西洛他唑对血小板体外激活的抑制作用

    作者:周俊;刘景汉;邢颜超;王冬梅;欧阳锡林

    本实验旨在研究左旋精氨酸(L-arginine)和西洛他唑(cilostazol)在体外对血小板激活的抑制和功能保护作用,为可逆性血小板抑制剂在血小板保存中的应用提供依据.采用对血小板CD62p和PAC-1表达及凝血酶激活后再表达率的流式细胞分析(FCMs)、血小板聚集试验以及血小板凝血活性检测等手段,观察血小板激活、血小板功能状态.结果表明,体外处理后血小板CD62p和PAC-1表达率显著增加,西洛他唑和左旋精氨酸对这一过程CD62p和PAC-1表达有较强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增加而递增.西洛他唑可抑制凝血酶激活后CD62p和PAC-1的表达,左旋经氨酸仅抑制凝血酶激活后的PAC-1表达.左旋精氨酸和西洛他唑对3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呈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浓度递增.左旋精氨酸≥15 mmol/L时,血小板聚集时间延长甚至不凝集.西洛他唑在浓度1-4 mmol/L范-围均延长血小板聚集时间.结论:5 mmol/L和10 mmol/L的左旋精氨酸均可抑制血小板体外处理过程的激活,且血小板的聚集和再表达功能不受影响,5 mmol/L作用更佳.1 mmol/L浓度西洛他唑抑制血小板体外激活,可保留血小板部分聚集活性和再表达能力.

  • 血小板衍生膜微粒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新生的影响

    作者:陈宝安;仲悦娇;黄成垠;李翠萍;史光耀;肖建宇;唐荣才;丁家华;高冲;孙耘玉;程坚;王骏;赵刚;马燕;宋慧慧;费菲;裴孝平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衍生膜微粒(platelet-derived membrane mieropartieles,PMP)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用凝血酶激活血小板释放出PMP,再经高速离心分离出PMP,用流式细胞仪检定PMP,并用BCA法测定PMP的含量.将PMP接种于鸡胚绒毛尿囊膜上,观察PMP对CAM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当PMP的浓度为80 μg/ml时,孵育72小时后混合纤维素滤膜周围可见到放射状密集生长的血管网,血管分支数为112.5±11.31,血管面积为(6.19 ±1.29)%,而在对照组无特异性密集血管生成,血管分支数为82.6±8.05,血管面积为1.78±0.33,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VEGF组比较,后者的血管分支数为128.4±10.02,血管面积为7.44±1.36,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PMP对CAM新生血管的生成有促进作用.

  • B区缺失的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在293T细胞表达

    作者:程海;徐开林;孙海英;杜冰;曾令宇;鹿群先;何徐彭;潘秀英

    本研究目的是构建含有人凝血因子Ⅷ(FⅧ)基因的慢病毒栽体,观察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用限制性内切酶法获得B区缺失的人凝血因子Ⅷ基因(BDDhFⅧcDNA)片段,将其克隆至慢病毒载体pXZ208,构建了慢病毒表达载体pXZ208-BDDhFⅧ;用限制性内切酶法鉴定载体的连接方向,用磷酸钙共沉淀法将重组质粒pXZ208-BDDhFⅧ分别与包装质粒ANRF、包膜蛋白质粒VSV-G共转染293T包装细胞,包装后感染293T细胞,并以pXZ171作为对照.在感染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DDhFVE基因的转录,一期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FⅧ的活性,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载体的感染效率,PCR检测BDDhFⅧ基因的整合.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慢病毒表达载体pXZ208-BDDhFⅧ,其基因转导染效率达到了59.57%.RT-PCR法能够检测到BDDhFⅧ转录的mRNA.感染后24、48、72小时检测到细胞上清中FⅧ活性(FⅧ:C)分别为12%、43%、87%.PCR法扩增出了534bp的特异性片段.结论:成功构建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XZ208-BDDhFⅧ,在体外可以有效感染293T细胞并表达有活性的FWⅧ,提示基因治疗可应用于血友病A.

  • 低剂量氟达拉滨、环磷酰胺联合供者NK细胞作为非清髓性预处理用于小鼠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作者:于津浦;曹水;辛宁;安秀梅;齐静;任秀宝

    本研究探讨低剂量氟达拉滨、环磷酰胺联合供者异体反应性NK细胞(flu+cy+allo-NK)作为新的非清髓性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 HSCT)预处理方案的可行性.利用免疫磁珠富集F1供鼠(H-2d/b)脾脏NK细胞,检测其中Ly49C+、Ly49A+细胞的比例;LDH法检测其异体反应性.建立小鼠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并比较清髓性方案(9 Gy TBI)、各种非清髓性方案(6.5 Gy TBI,flu+cy,及flu+cy+allo-NK)的体内清髓效果、移植后供者嵌合率、GVH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表明:与其他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相比.flu+cy+alloNK组不能增加清髓程度,但可显著提高单倍相合移植后的供者嵌合率,移植后21天的嵌合率在骨髓为(28.70±5.90)%,脾脏为(46.40±5.00)%,并持续2个月.与flu+cy组相比,flu+cy+allo-NK组出现的GVHD反应轻微,仅有50%(5/10)受鼠出现体重减轻,flu+cy+allo-NK组小鼠的肝脏、小肠、肾脏及皮肤的病理切片均未见明显的组织损伤.结论:供者allo-NK具有促进单倍相合供者造血干细胞植入,减轻GVHD强度的作用;低剂量nu+cy+allo-NK方案为高龄和一般情况差的肿瘤患者开展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新的途径.

  • 外周血干细胞骨髓腔内输注对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作者:毕延智;曾冬香;盛桂凤;张琰;陈宝安

    本研究建立髓腔内外周造血干细胞输注(IBM-PBSCT)动物移植模型并观察该方法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选取雌性C57BL/6小鼠为移植受鼠,于第0天修稿日期全身照射(TBI)4Gy后,输注经rhG-CSF动员的雄性BABL/c小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1×107),2天后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观察各组小鼠GVHD发生情况.结果显示:髓腔内PBSCT组的受鼠GVHD发生率较尾静脉输注组明显减低(p<0.05),移植后在受鼠体内观察到供鼠来源的Y染色体存在.结论:与尾静脉输注比较,髓腔内输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不仅能减少GVHD的发生,而且更有利于干细胞植入.

  • 不同途径输注造血干细胞对小鼠移植效果的比较

    作者:蔡耘;黄绍良;黄科;陈惠芹;张绪超

    为比较骨髓腔内(IBM)或静脉(IV)等不同途径输注小鼠造血干细胞后在受体内的分布特点及对移植效果的影响,将C57BL/6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单个核细胞(MNC)移植经亚致死量60Coγ射线辐照的BALB/c鼠.受鼠随机分为6组:单侧IBM组;双侧IBM组;IV组;双侧IBM+IV组;照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用组织冰冻切片和流式细胞术动态了解CFSE标记的FNPBMNC在受体内的分布变化,观察移植后受鼠生存状况、植入水平、造血恢复及GVHD情况.结果显示:IBM注射的供体FNPBMNC主要积聚于注射侧骨髓腔内,少量FNPBMNC可经血循环二次归巢,肺部滞留很少.单/双侧IBM组输注的FNPBMNC总数无明显差异,但经双侧IBM输入FNPBMNC渗漏至外周血或其它组织器官的比例更少;IBM各组造血重建速度均优于IV组,尤以双侧IBM组快,其外周血象和造血干祖细胞集落产率在移植后第21天已接近正常水平,单侧IBM组、双侧IBM+IV组次之;IBM组各时点植入水平均明显高于IV组,双侧IBM组注射侧胫骨植入水平与单侧IBM组无明显差异,二次移植中双侧IBM组的植入水平明显高于IV组;IBM移植组90天存活率≥80%,IV组仅为50%.结论:双侧IBM有利于更多造血干细胞归巢,促进植入和造血重建,提高IBM途径移植的效果.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黄永兰;黄绍良;蔡耘

    本研究探讨人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输注对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采用雌性BALB/c小鼠30只,参照姚军等方法建立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实验分模型组、MSC组及照射组.MSC组于制模后3天从小鼠尾静脉1次性输注人骨髓MSC 1×106,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象变化、第28天存活率、骨髓有核细胞数量、造血集落生成和骨髓病理学特征.结果显示:于制模后第7天,模型组外周血WBC显著低于MSC组和照射组,分别为(0.65±0.05)×109/L,(2.45±0.71)×109/L,(2.30±0.33)×109/L;第10天3组均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第14天模型组血象指标仍持续降低,而MSC组及照射组血象指标开始回升,至28天3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18.2%、80%和100%,MSC组小鼠存活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MSC组小鼠单侧股骨有核细胞数量、造血祖细胞集落生成数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而与照射组结果一致.结论:MSC输注可减轻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衰竭程度,提高存活率.

  • 定量检测bcr-abl mRNA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意义

    作者:耿素霞;杜欣;翁建宇;李其辉;苏健华;林秋雄;李扬秋

    本研究确切了解C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cr-abl mRNA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断早期复发提供实验依据.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1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78份外周血和骨髓标本的bcr-abl mRNA水平.结果表明,移植前患者的bcr-abl mRNA水平较高,中位数为29.303%;移植后1个月时检测bcr-abl mRNA水平较移植前大幅度降低,中位数为0;移植后1年内,连续多次检测bcr-abl mRNA水平,变化模式不一致,但6个月后的总体水平较6个月前明显降低,移植1年以上的受者绝大多数bcr-abl mRNA检测不到,或偶可检测到,但水平极低(0.007%、0.004%和0.021%),所检测受者的骨髓和外周血像均正常;同期骨髓与外周血bcr-abl水平无明显差异,且变化趋势一致.结论:CML患者移植后早期bcr-abl水平变化起伏较大,连续动态检测可明确其变化趋势,有助于判断移植效果、指导临床治疗,但6个月前检测到bcr-abl存在并不提示疾病复发;检测外周血bcr-abl或许更适于临床上对患者的随访.

  • 氟哒拉滨联合抗CD单克隆抗体和氨磷汀治疗高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作者:刘洋;朱宏丽;卢学春;李素霞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恶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老年人多发.目前CLL治疗的主要问题是:①治疗完全缓解率低;②CLL伴随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和治疗药物的骨髓抑制、感染等副作用,高龄患者难以耐受.本研究报告我科成功治疗1例74岁高龄B细胞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疗中采用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即氟达拉滨,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方案,按标准治疗剂量给药,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给药时间,运用泛细胞保护剂氨磷汀进行辅助治疗.结果表明: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达到完全缓解,外周血的细胞计数和分类恢复正常;继续应用氨磷汀辅助治疗20天,患者贫血得到纠正,血红蛋白量稳定在120 g/L以上,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结论:老年CLL患者化疗过程中,采用氟哒拉滨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方案,按标准剂量给药,同时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调整给药次序和给药时间,体现个性化治疗,获得满意疗效;氨磷汀可以有效减轻或克服CLL伴随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以及氟哒拉滨、抗CD20单克隆抗体引起的骨髓抑制、感染、发热等副反应.

  • cmpl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骨髓CD34阳性细胞及血小板上的表达

    作者:白洁;邵宗鸿;施均;贾海蓉;孙娟

    本研究了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血小板膜及骨髓CD34阳性细胞表面TPO受体(c-mpl)蛋白及骨髓造血细胞c-mpl mRNA表达情况.应用双色流式细胞术检测13例PV患者及15名正常对照者骨髓CD34阳性细胞表面c-mpl蛋白表达;应用单色流式细胞术检测15例PV患者及15名正常对照者血小板表面c-mpl蛋白表达;应用RT-PCR方法检查PV患者及正常对照者骨髓造血细胞c-mpl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D34阳性细胞c-mpl蛋白表达在PV患者为0.99%±0.14%,与正常对照(0.92%±0.12%)相比无差别(p>0.05);血小板c-mpl蛋白表达在PV患者为20.33%±4.84%,与正常对照(23.50%±3.64%)相比无差别(p>0.05);骨髓造血细胞c.mpl mRNA与正常组相比也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PV患者骨髓CD34阳性细胞、血小板膜c-mpl蛋白及骨髓造血细胞c-mpl的mRNA表达无明显异常.

  • 脂质体转染反义脱氧寡核苷酸对K562细胞α珠蛋白基因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刘容容;赖永榕;马劼

    本研究查明脂质体转染反义脱氧寡核苷酸(ASON)对K562细胞α珠蛋白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基因调控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新思路.设计合成靶向α珠蛋白基因的ASON,并与正义寡核苷酸(SON)和空白对照进行比较.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ASON、SON与K562细胞共同培养,用荧光显微术、流式细胞术检测脂质体转染效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K562细胞中α珠蛋白基因表达情况,并通过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观察脂质体转染ASON技术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质体转染效率在ASON作用24h达到高,脂质体转染ASON组的α珠蛋白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ON和空白对照组(p<0.01),并对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上述效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脂质体转染ASON能特异性的抑制K562细胞中α珠蛋白基因表达,可能会成为β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