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 중국실험혈액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4423/R
  • 国内刊号: 陈潮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jexphema@263.net
  • 曾用名: 实验血液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研究新动向

    作者:吴冰;韦艳;张茜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唯一有可能治愈MDS的疗法,目前有多种评分系统用于MDS患者的评估,包括国际预后积分系统、WHO预后评分系统、简化MDS评分系统等,不仅可预测接受干细胞移植MDS患者的成功率,还有助于移植时机的选择.对于高龄及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采用合理的预处理方案可降低治疗相关死亡率.通过对患者并发症的管理、选择个体化的预处理方案、移植时机及适当的供者,将提高HSCT治疗MDS的疗效.如何减少移植后复发及GVHD的发生仍需进一步努力.本文就MDS的评分系统、影响HSCT效果的因素、HSCT的供者和时机的选择、HSCT前预处理强度及HSCT效果的评价进行了综述.

  • 胰岛素影响白血病细胞增殖信号通路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黄月琴

    胰岛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得到肯定,而胰岛素受体(I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在结构上具有高度同源性,它们在白血病细胞中表达增高.研究证实,胰岛素能促进白血病肿瘤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结合IR、IGF-1R或IR-IGF-1R杂合受体,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而起作用.然而,大剂量胰岛素有可能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其机制不清楚.通过阻断IR、IGF-1R可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因而IR、IGF-1R有可能成为白血病靶向治疗的新靶点.本文主要对胰岛素影响白血病细胞增殖信号传导通路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 原癌基因c-myb在巨核-红系造血发育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小琴;王晓霞;赵丽

    细胞核内原癌基因c-myb是造血系统的重要调控因子,参与造血细胞周期调控并调节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近年来通过对不同细胞系及转基因鼠模型的研究发现,c-myb对巨核-红系祖细胞的定向分化起决定作用,该原癌基因的缺失导致红系定向严重受损,而对巨核系定向影响较小.瞬时转染及免疫沉淀实验已证实c-myb通过与造血调控的多个转录因子相互作用来实现其在造血系统的生理功能.对c-myb的结构、功能及相关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其在巨核-红系造血发育中的作用,并为血小板疾病、红细胞疾病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c-myb结构、功能、参与巨核红系造血调控的有关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外周血NK细胞S1PR5表达变化对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作者:管立勋;蔡博;高丽;李晓红;李猛;王莉莉;高春记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供者来源的自然杀伤细胞(NK)可在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的同时发挥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作用.NK细胞表面的1磷酸鞘氨醇受体5(S1PR5)通过与胞外的第一信使1磷酸鞘氨醇(S1P)相互作用,调节NK细胞的迁移和在外周血、脾、淋巴结等器官中的分布.本研究旨在探讨allo-HSCT后外周血NK细胞S1PR5表达变化及对GVHD的影响.分离纯化17例供者及相应受者移植后1个月外周血NK细胞,通过荧光探针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S1PR5 mRNA的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者与allo-HSCT后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S1PR5表达变化(0.235±0.191 vs0.330±0.261,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GVHD(aGVHD)患者组移植后外周血NK细胞S1PR5表达水平较无aGVHD的患者组明显下降(0.973±0.834vs6.166±5.32,P<0.05);移植后患者与相应供者相比,外周血NK细胞S1PR5表达水平下降超过10%时易发生aGVHD;NK细胞S1PR5表达变化与慢性GVHD发生率无明显相关性(3.401 ±2.324vs2.762±1.972,P>0.05).结论:NK细胞S1PR5表达水平下调与aGVHD发生有关,可能机制是由于S1PR5的低表达影响了NK细胞在体内的分布,从而影响到调控aGVHD的作用.

  • 3例父子间HLA完全相合家系及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临床分析

    作者:王红艳;金红实;徐媛媛;丁一;孙敬芬;王莉莉;于力

    HLA完全相合供者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父母与子女多数为半相合,两代间HLA完全相合的情况很少见.本室采用PCR-SSP技术对患者及其亲属进行HLA低分辨分型检测.结果在两代间HLA低分辨配型结果中共发现3例父子间完全相合病例,其中1例在本院按单倍型移植预处理方案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造血恢复良好,未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术后定期随访嵌合体检测结果均为100%供者型嵌合,融合基因MLL-ENL定量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现已健康生存2年余.结论:子女与其父母HLA完全相合是因为父母间具有1条相同的单倍体,这条相同的单倍体多见于人群中高频且呈显著连锁不平衡单倍型.1例HLA完全相合父供子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术后未发生GVHD,且长期健康生存,供临床参考.

  • 受鼠年龄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的影响

    作者:张翠平;曾令宇;潘彬;齐昆明;李向阳;李小翠;汤仁仙

    本研究通过建立2种周龄的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探讨受鼠年龄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aGVHD发生的影响.选用近交系8-10周龄C57 BL/6(H-2Kb)小鼠作为供鼠,18 -20周龄及8- 10周龄的BALB/c( H-2Kd)小鼠作为受鼠;两种周龄的小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模型组.单纯照射组及模型组小鼠给予总剂量率为7.5Gy的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其剂量率为0.68 Gy/min.模型组小鼠照射后4h进行骨髓细胞+脾细胞移植,每只小鼠输入骨髓细胞数5 × 106个,脾细胞数5×105个.每天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生存状态.于照射后第5、10、15、20、25、30天计数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嵌合率及T淋巴细胞亚群、Th1细胞比例;观察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及第5、15和25天模型组小鼠肝脏、小肠和皮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照射后1个月模型组小鼠均发生aGVHD,18 -20周龄组小鼠与8-10周龄组相比,移植后aGVHD发生率低(60%vs100%),临床评分低,生存率比为83%vs 61%,两组间差异显著;18 -20周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在移植后第10天达到清髓,第15天白细胞开始恢复,而8-10周龄组则分别为移植后第5和第10天,两组间差异显著;18 -20周龄组小鼠外周血供者来源的白细胞在移植后第20天达到完全嵌合,而8 -10周龄组为第10天,两组间差异显著;18 -20周龄组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CD8+T细胞及Th1细胞比例均低于8-10周龄组,两组间差异显著.组织病理学变化显示,在相同时间点,18 -20周龄组小鼠的肝脏、小肠及皮肤的炎症和坏死程度均较8-10周龄组轻微.结论:18-20周龄受鼠比8- 10周龄受鼠aGVHD发生率低,程度轻,生存状况较好,受鼠年龄影响aGVHD的发生和进程.

  • SUDHL-4细胞体外培养和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永芹;霍宏婕;路玲玲;徐鸣;朱建平;汪洋

    本研究探讨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SUDHL-4的体外培养和小鼠成瘤条件.在不同条件下培养SUDHL-4细胞,对细胞生长形态及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分析;对肿瘤相关抗原表达进行免疫学分析;采用SCID小鼠皮下接种,对肿瘤生长情况和组织学形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培养液中加入10%胎牛血清,SUDHL-4细胞在体外生长良好,并表达多数重要的B细胞和肿瘤相关标记.采用SCID小鼠皮下接种107细胞可成功地建立人DLBCL移植瘤模型,成瘤率70%,肿瘤的组织学表现类似于人DLBCL.结论:适当条件下培养的SUDHL-4细胞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符合人DLBCL的特征,并具有良好的致瘤性,可为人DLBCL的相关研究提供良好的模型.

  • 淋巴瘤患者血浆中miR-21、miR-155、miR-21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葛甜甜;梁勇;付蓉;王国锦;阮二宝;瞿文;王晓明;刘鸿;吴玉红;宋嘉;王化泉;邢莉民;关晶;李丽娟;邵宗鸿

    本研究旨在检测淋巴瘤患者血浆中miR-21、miR-155、miR-210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淋巴瘤诊断、评价疗效及预后方面的作用.运用RT-PCR方法检测淋巴瘤患者(55例)、淋巴结炎性肿大患者(10例)和正常对照(27名)血浆中miR-21、miR-155、miR-210的表达.结果表明,淋巴瘤患者血浆中miR-21、miR-155、miR-210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及淋巴结炎性肿大患者(P<0.05),淋巴结炎性肿大患者血浆中miR-21、miR-210的表达量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淋巴瘤患者血浆中miR-21的表达随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增高而增高.初治淋巴瘤患者血浆中miR-21、miR-210的表达量明显高于6个疗程以上患者的表达量(P<0.05).miR-21、miR-155、miR-210用于淋巴瘤的诊断准确度分别可达56.4%、65.3%、47.6%,三者联合诊断率可达82.7%.结论:淋巴瘤血浆中miR-21、miR-155、miR-210的表达量增高,检测三者在血浆中的表达量有助于临床淋巴瘤的诊断及疗效、预后的判断.

  • 组织因子相关血小板微粒对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栓发生的提示作用

    作者:唐云龙;周燕;王纯斌;秦燕;冯健;秦婧

    本研究通过测定血浆血小板微粒密度及血浆组织因子凝血活性,探讨组织因子相关血小板微粒密度与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栓发生之间的关系,判断其能否成为预测淋巴瘤患者血栓发生的敏感性指标.研究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50例),均为健康体检者,采血前1周未服用任何药物,均排除高凝状态疾病;B组为淋巴瘤非血栓患者组(50例);C组为淋巴瘤合并血栓患者组(8例).从3组人员抽取静脉血离心得到血浆,用流式细胞术和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血浆中血小板微密度及血浆组织因子凝血活性.结果表明,与A组相比,B组血浆血小板微粒密度和组织因子凝血活性均升高;C组与B组相比,血小板微粒密度和组织因子凝血活性进一步明显升高.结论:血浆组织因子相关血小板微粒密度对淋巴瘤患者血栓发生有提示作用,可以作为临床检测血栓的指标.

  • 破壁灵芝孢子粉对裸鼠移植性淋巴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作者:陈娟;余英豪

    本研究通过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小鼠胸腺T细胞淋巴瘤模型,研究灵芝孢子粉对裸鼠移植性淋巴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抑瘤机制.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淋巴瘤组织细胞的凋亡,用RT-PCR检测肿瘤组织中Bax、Bcl-2、Bcl-xl 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灵芝孢子粉4g/kg(ig,每日1次,连续21 d)组肿瘤抑制率为45.8%.透射电子显微镜检结果显示,灵芝孢子粉可诱导淋巴瘤细胞凋亡.RT-PCR显示,灵芝孢子粉4 g/kg组Bax mRNA表达明显上调,Bcl-2、Bcl-xl mRNA表达稍下调.结论:灵芝孢子粉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并可诱导淋巴瘤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 mRNA,下调Bcl-2、Bcl-xl mRNA表达有关.

  • 早期霍奇金淋巴瘤不同治疗模式104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杜婷婷;肖秀斌;苏航;达永;陈喜林;仲凯励;赵世华;鲁云;王爽;张伟京

    本研究探讨早期霍奇金淋巴瘤(HL)综合治疗模式与扩大野放疗模式的疗效.回顾性分析解放军307医院1987年1月至2010年12月确诊的104例早期HL患者临床资料,分为综合治疗组76例与扩大野放疗组28例,比较两种治疗模式对疗效、生存状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04例早期HL患者中位生存85.42个月,综合治疗组与扩大野放疗组的完全缓解率(72.4% vs 71.4%,P=0.924)、总有效率(97.4% vs 96.4%,P =0.779)、5年总生存率(OS,89.5% vs89.1%,P=0.528)和8年OS(81.3% vs 70.6%,P=0.528)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84.2%vs 69.0%,P=0.040)、8年PFS(80.0% vs 55.5%,P=0.040)和5年复发率(28.1%vs 45.6%,P=0.023)有差异.结论:早期HL的综合治疗模式较扩大野放疗模式可提高PFS及降低复发率,但两组OS未见差异.

  • 免疫化疗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评价因子的影响

    作者:陆弘逾;宋陆茜

    目前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化疗已成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的一线治疗方案.本研究借助当前免疫化疗状况对过去国际预后指数(IPI)及目前报道的几种不同免疫学亚型的预后指导价值进行评估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收集接受免疫化疗的病例(R-CHOP组,51例)和常规化疗的病例(CHOP组,75例)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按目前报道的常用分型方法将两组患者分成不同的免疫学亚型,并探讨两组间不同临床因素、IPI分组及不同免疫学亚型分型对治疗反应率和预后的提示作用.结果表明,CHOP组75例.R-CHOP组的治疗完全反应率(68.6%)明显高于CHOP组(58.7%),年龄因素和IPI风险评分在两组中都有提示预后的作用.Han模型及Muris模型区分不同的免疫学亚型,结果在CHOP组有一定的治疗反应率和预后提示作用,而在R-CHOP组,不同的免疫学亚型间没有明显的治疗反应率和预后差异.结论:IPI评分在免疫化疗中仍具有重要的预后评价作用,但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可能会使基因学差异导致的预后影响减弱甚至消失.免疫化疗的应用提高了DLBCL的治疗反应率及生存率.

  • NKG2D在NK细胞杀伤血液肿瘤细胞中的作用

    作者:王蔚;高丽;马一盖

    本研究旨在探讨NKG2D在NK细胞杀伤血液肿瘤细胞时是否发挥作用.将多种血液肿瘤细胞株作为靶细胞,并在靶细胞中检测NKG2D相应配体的表达,而后进行杀伤实验.将靶细胞与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共孵育,同时将NK细胞系NK92MI分别与NKG2D特异性封闭抗体或同型对照抗体共孵育.之后将NK92MI分别与多种血液肿瘤细胞共同培养,2h后用流式细胞分析方法检测靶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显示:加入NKG2D特异性封闭抗体后,NK细胞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asumi-1的杀伤作用减弱约30%,而在其他血液肿瘤细胞株中封闭NKG2D并未明显影响NK细胞对于靶细胞的杀伤.结论:在NK细胞作用于某些靶细胞时,NKG2D促进NK细胞的杀伤作用.

  • 儿童肿瘤及急性白血病中ICAM-1(CD54)的表达及在CIK细胞免疫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熊稀霖;黎阳;王林;魏菁;马磊;沈溪明

    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D54)在初诊儿童肿瘤及急性白血病细胞上的阳性表达率,以了解其分布规律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6例儿童实体瘤的病理组织切片ICAM-1的阳性率,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60例儿童急性白血病细胞上ICAM-1的阳性率.儿童实体瘤包括淋巴瘤10例,肝母细胞瘤3例,神经母细胞瘤6例,横纹肌肉瘤2例,尤文氏肉瘤6例,纤维肉瘤2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5例,肾母细胞瘤11例,骨肉瘤1例;急性白血病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40例(M1 6例、M27例、M37例、M4 15例、M55例).结果表明,儿童肿瘤组中3例肝母细胞瘤ICAM-1全部阳性,而在淋巴瘤、横纹肌肉瘤、神经母细胞瘤及光文氏肉瘤阳性率不高,纤维肉瘤、肾母细胞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儿中未见ICAM-1表达.急性白血病组中ALL的ICAM-1阳性率为55%,ANLL的M1、M2、M3型ICAM-1的阳性率为65%,M4、M5型为50%.结论:ICAM-1在儿童肿瘤、急性白血病细胞上的表达呈一定变异性,其在肝母细胞瘤及ANLL( M1、M2和M3)上阳性率高,而在纤维肉瘤、肾母细胞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等中不表达.

  • 1例伴12三体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化为Richter综合症

    作者:许贞书;张金燕;战榕;郑志宏;吴顺泉;陈志哲

    本研究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临床特征、染色体核型与Richter综合症(RS)发生的关系.利用血清学检测、流式细胞术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等方法,随访观察1例RS患者发病时的临床特征、染色体核型、治疗方式及其反应和病情演化.结果表明,患者发病时呈现典型的CLL表现,即表达CD5、CD19、CD23,但FMC7、CD38和ZAP70表达阴性;Binet分期C期,伴12三体染色体核型异常,对标准方案FCR治疗反应差等特点.病程第5个月时患者出现非炎症性发热,淋巴结迅速增大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经淋巴结病理活检证实向RS转化.结论:12三体是RS转化的高危因素之一,RS的发生还可能与CLL治疗方法有关.

  • HOXA9在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中的表达及药物对其干预作用

    作者:郭巍伟;刘文君

    本研究旨在观察同源盒基因(HOX)HOXA9在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中的表达和药物干预对其表达的影响,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探讨HOX介导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观察HOXA9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观察HOXA9蛋白的表达,以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 1 μmol/L)或三氧化二砷(As2O31 μmol/L)对HOXA9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ATRA组和As2 O3组的HOXA9基因表达都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第1天就有表达,在第2天表达上升,而在第3天表达降低.ATRA组和As2O3组的HOXA9蛋白第1天就有表达,对熙组与ATRA处理组HOXA9蛋白表达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As2O3处理组HOXA9蛋白表达呈逐渐下降趋势.ATRA组HOXA9基因的表达在第1-3天均较对照组高(P<0.05);As2O3组HOXA9基因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第2天增高(P<0.05),第1,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TRA组HOXA9蛋白的表达水平在第1-3天均较对照组高(P<0.05);As2O3组HOXA9蛋白表达量与对熙组比较,第1天增高(P<0.05),第2天降低(P<0.05),第3天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OXA9在人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中有表达,lμmol/L ATRA能上调HL-60细胞中HOXA9mRNA和蛋白的表达,ATRA、As2O3治疗白血病的机制可能与调节HOXA9 mRNA和蛋白的表这有关.

  • 髓系肿瘤PDGFRB基因异常的多态性及临床特点

    作者:王全顺;高丽;靖彧;朱海燕;杨华;于力

    伴有PDGFRB基因异常及嗜酸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是2008版WHO分类中提出的新的一类髓系肿瘤.检查我院2 000余例髓系细胞异常病例,共发现伴PDGFRB基因异常的髓系肿瘤12例.本研究归纳此12例伴PDGFRB基因异常的髓系肿瘤病例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并根据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12例PDGFRB基因异常中TEL/PDGFRB融合基因5例,HIP1/PDGFRB异常2例,PDGFRB突变1例、RABAPTIN-5/ PDGFRB、GIT2/PDGFRB、TP53/PDGFRB、WDR48/PDGFRB融合基因各1例,显示出该基因异常的多态性.此类髓系肿瘤绝大多数病例有不同程度单核细胞及嗜酸细胞增多,血小板异常增多主要见于不典型的MPN、AL、CMML患者.部分病例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结论:PDGFRB基因异常髓系肿瘤是一类异质性的髓系肿瘤,其基因异常类型与临床表现呈多态性,常有不同程度的嗜酸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可能有效.

  • 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擎;周春林;付明伟;王津雨;林冬;刘兵城;李巍;秘营昌;王建祥

    本研究总结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细胞型,T-ALL)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学特征,比较化疗与移植组患者的疗效,以阐述影响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初诊成人T-ALL共计22例,根据MICM分型检查结果确诊.所有患者采用VDCLP方案诱导化疗.巩固治疗阶段,根据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高强度联合化疗将患者划分为移植组或化疗组.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有关数据.临床特点及疗效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生存分析采用生命表法及Kaplan-Meier法,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不同组别的差异检验采用log-rank法.结果表明:①22例患者中位年龄23.5(16 -63)岁;起病时脾肿大者15例,脾大患者无事件生存(EFS)期和总体生存(0S)期较无脾大患者明显缩短(EFS:11.6个月vs56.7个月,P=0.014;0S:14.7个月vs57.0个月,P=0.013);中位白细胞(WBC)计数为148.82(5.51 -546.0)×109/L,其中15例起病时WBC≥80×109/L,这些患者的EFS时间和OS时间明显缩短(EFS:11.8个月vs47.1个月,P=0.021;OS:16.1个月vs 47.4个月,P=0.050);中位血小板(Plt)计数为55.36(14 - 160)×109/L,其中6例起病时Plt≤30×109/L,这些患者EFS和OS时间较短(EFS:8.4个月vs 30.0个月,P=0.033;OS:11.4个月vs32.6个月,P=0.035).②22例中pro-T 2例,pre-T 14例,皮质T3例,髓质T3例;早期表型(pro-T&pre-T)与晚期表型(皮质和髓质T)相比,晚期表型者的EFS和OS时间明显延长(EFS:25.8个月vs 14.9个月,P=0.035;0S:28.2个月vs18.7个月,P=0.028).③染色体核型结果可供分析的19例,包括正常核型12例、异常核型7例(其中复杂核型3例,亚二倍体2例,假二倍体2例).正常核型组与异常核型组在EFS和OS时间方面没有明显差异.④诱导化疗总完全缓解(CR)率为72.7%,中位缓解时间为18.0个月.22例患者1年及3年EFS率分别为57.9%和23.0%,1年及3年OS率分别为67.1%和22.0%.化疗组16例,移植组6例,移植组比化疗组EFS和OS时间显著延长(EFS:57.8个月vs9.9个月,P=0.001;OS:57.8个月vs14.4个月,P=0.002).⑤Cox回归分析显示,在诱导化疗后采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独立的预后良好因素.结论:成人T-ALL采用强烈的诱导治疗方案可以取得较高的CR率,但单纯化疗的生存情况较差,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可以明显改善疗效.

  • 成功治疗儿童罕见髓系/自然杀伤细胞祖细胞急性白血病1例

    作者:陈玉梅;刘芳;邹尧;阮敏;刘晓明;刘天峰;竺晓凡

    本文总结儿童髓系/自然杀伤细胞祖细胞急性白血病(M/NKPAL)的治疗经验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对1例罕见的3岁8个月女童M/NKPAL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进行了确诊分析,并对其治疗经过及长期随访结果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女童M/NKPAL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得到了确诊,其免疫表型特征为CD7,CD33,CD34,CD56和HLA-DR共表达,MPO阴性,其他NK细胞和T、B细胞分化抗原阴性,染色体核型有+8和12p -.采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化疗后达完全缓解,随后应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化疗方案巩固强化治疗5个疗程,化疗方案中均含有大剂量阿糖胞苷,期间共行腰穿及鞘内注射治疗10次.停止治疗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复发,腰穿及鞘内注射治疗9次后行颅脑放疗36Gy,取得了长期生存.结论:M/NKPAL是一种罕见的白血病,有特异的免疫表型特征,应用含有大剂量阿糖胞苷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方案可能取得较好疗效.

  • 胰岛素对Reh细胞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陈彦如;张碧红;陈环;陈纯

    本研究探讨胰岛素对Reh细胞胰岛素受体(I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Ⅰ R)表达的影响及对Rch细胞的促增殖作用.用CCK-8法检测Reh细胞的增殖;采用实时PCR法检测Reh细胞IR和IGF-IR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胰岛素对Reh细胞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的促增殖作用,当胰岛素浓度为10 -9mol/L时其促增殖作用强,进一步提高浓度,胰岛素的促增殖作用不再增强.与对照组相比,胰岛素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P<0.05).胰岛素10 -9mol/L作用24、48及72 h,IR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的比值分别为2.2520±0.7431、1.9956±0.9692和3.9766±1.3189,IGF-I R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的比值分别为1.0803±0.2238、1.026±0.6158和3.1013±0.1008.胰岛素刺激后IR和IGF-I R的mRNA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22和P=0.00).结论:胰岛素能促进Reh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IR和IGF-I R上调有关.IR和IGF-IR的高表达与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有着密切关系.

  •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63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莎;郭梅;乔建辉;余长林;孙琪云;胡凯勋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罹患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现状,探讨易感因素和防治措施.收集本院血液内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54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41例患者中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63例,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62.34%),其次为肠道(19.48%);致病菌株以白色念珠菌(66.67%)、光滑念珠菌(12.82%)为主.结论:本院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原发病、化疗、糖皮质激素、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使用广谱抗生素及老龄化等.应根据危险因素进行危险度分级来指导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防治.

  • Bmi-1 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稳转U266细胞株的建立

    作者:徐珍珍;吴顺泉;战榕

    本研究构建Bmi-1基因的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建立U266-1i稳定细胞株,为下一步Bmi-1的功能研究及应用RNAi技术治疗打下基础.设计、合成1对针对Bmi-l mRNA的shRNA序列,退火后连接到pLVTHM干扰载体上,与psPAX2、PMD2G共转染HEK 293T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颗粒并测定病毒滴度,感染U266细胞,建立稳定细胞株;应用实时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U266稳定细胞中Bmi-1及P14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针对Bmi-l基因的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病毒滴度为5 ×107 TU/ml;建立稳定转染的U266细胞株.有效干扰验证显示,shBmi-1能明显降低Bmi-l的mRNA及蛋白水平,而P14的mRNA及蛋白水平则都上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Bmi-1基因的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建立稳定干扰Bmi-1表达的U266细胞株.

  • 本周氏蛋白催化作用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肾损伤的关系

    作者:周晓;翟勇平;梅建刚;安志明;周小钢;史平;于亚平;刘海宁;宋萍

    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尿中本周氏蛋白(Bence Jones protein,BJP)酰胺酶催化作用与肾小管细胞毒性作用的关系,进一步了解BJP对MM肾损伤的毒性机制.测定13例MM患者尿BJP的酰胺酶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Km)和催化常数(kcat);以不同浓度BJP与猪肾小管上皮细胞( LLC-PK1)共同培养24h后,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以明显抑制细胞增殖的BJP浓度与LLC-PK1细胞共同培养后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临床出现肾损伤的MM患者尿中BJP较未出现肾损伤MM患者尿中BJP更易对LLC-PK1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且BJP的kcat值越高,对LLC-PK1细胞毒性作用越强.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BJP能够诱导LLC-PK1细胞发生凋亡及坏死,毒性作用随BJP浓度的增高而增强.结论:BJP能够对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并随BJP浓度的增高而增强;BJP酰胺酶催化作用强度与其毒性作用呈正相关,其可能是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机制之一.

  • 雷公藤内酯醇对硼替佐米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杨洋;董红娟;高广勋;王一苇;顾宏涛;陈协群

    本研究旨在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硼替佐米诱导骨髓瘤细胞株NCI-H929(H929)凋亡的影响.通过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酯和硼替佐米单用及联用对H92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Annexin Ⅴ -FITC/P1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表明:雷公藤内酯醇(10 - 100 ng/ml)和硼替佐米(10 - 100 nmol/L)单用和联用均可抑制H929细胞增殖,呈浓度依赖性,雷公藤内酯醇和硼替佐米联用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单用硼替佐米组.经非抑制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醇(10 ng/ml)联合硼替佐米(40 nmol/L)处理H929细胞24h后的凋亡率明显高于单用硼替佐米组(P<0.05).结论:雷公藤内酯醇能够显著增强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促凋亡活性.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白介素-17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董沙沙;李广伦;杨颉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白介素-17(IL-17)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初治MM患者40例,其中临床Ⅰ期9例,Ⅱ期18例,Ⅲ期13例.在40例中25例采用长春新碱、阿霉素和地塞米松(VAD)方案治疗,15例采用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BD)方案治疗.正常对照组20例.用ELISA方法检测化疗前后血清VEGF和IL-17的水平.结果表明,MM组的VEGF和IL-1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着临床分期,VEGF水平和IL-17水平呈递增趋势(P<0.05).VEGF和IL-17水平在Ⅲ期高于Ⅰ期组和Ⅱ期组(P<0.05).MM患者血清VEGF水平、血肌酐、血轻链λ、尿轻链λ、IL-17水平、C反应蛋白、血钙、β2-微球蛋白水平等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VEGF和IL-17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BD方案化疗效果较VAD方案更为显著(P<0.05).结论:检测血清VEGF和IL-17水平对于MM患者的临床分期、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 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骨硬化性骨髓瘤( POEMS综合征)临床观察

    作者:周建文;孙慧;甘思林;刘延方;孙玲;万鼎铭;孟小莉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硬化性骨髓瘤( POEM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评价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POEMS综合征的疗效.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27例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表明:27例POEMS患者具有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27/27)、肝脾淋巴结肿大( 15/27)、内分泌改变(24/27)、皮肤病变(22/27)等典型临床表现及血清M蛋白阳性(23/27);此外,还有周围性水肿、浆膜腔积液、视盘水肿、骨硬化病变等.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POEMS综合征缓解率分别为脏器肿大60%,水肿58,3%,皮肤病变41%,内分泌病变45,8%;治疗后IgG/λ型、IgA/λ型患者血清M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神经系统ODSS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OEMS综合征临床特征复杂易误诊,血清M蛋白阴性的疑诊患者应积极寻找单克隆浆细胞增生的证据;用VAD方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POEMS综合征疗效明显,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且安全性较高,在临床可作为首选的治疗途径.

  • 间充质干细胞在凋亡过程中释放膜微粒

    作者:边素艳;崔华;张新宁;祁莉萍;李冬云

    间充质干细胞( MSC)已经用于多种损伤组织的修复,但无论全身或局部应用,培养的MSC进入体内后短期内大量死亡.为探讨死亡细胞发挥组织修复作用的机制,本研究以大鼠MSC为对象,利用低氧及乏营养为诱导条件,对凋亡MSC释放的亚细胞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氧(1%O2)及无血清培养均可诱导MSC凋亡,尤以二者联合为著,72h后细胞凋亡比例达(17.44±2.15)%.与此同时,培养上清经低温超速离心后,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细胞可释放大量的膜微粒(microparticles,MP),其表面同时表达a29、CD44A和凋亡相关的磷脂酰丝氨酸.结论:MSC经诱导后释放MP,其量相当于原细胞数目的15.2倍.MP是组织损伤后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介质.本研究为探讨MSC治疗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胶原诱导的大鼠关节炎无预防和治疗作用

    作者:王勇奇;曹小芳;何梓铭;肖凤军;王恒湘;郭子宽

    为探讨间充质干细胞( MSC)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与预防中的作用,以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Wistar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胶原免疫次日(预防组)和造模2周后(治疗组),腹腔内注射10 7人骨髓MSC,每周1次,连续2周(预防组)或4周(治疗组).对照组相应注射生理盐水(NS).自第2周始,每周记录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6周时进行病理学检查及脾脏单核/巨噬细胞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实验组大鼠都出现了关节炎症状,而且在后期出现了关节畸形.MSC预防组与治疗组关节炎评分均显著高于NS对照组(P<0.01),6周时分别为9.5±0.5,9.4±0.6和7.6±0.6,MSC预防组和治疗组之间无差异.病理学分析显示,MSC预防与治疗组膝关节滑膜炎和关节炎评分均高于模型组.此外,MSC预防组、治疗组和NS对照组大鼠脾脏有核细胞中,CD86+分别为(4.16±1.48)%,(4.06±1.97)%,(4.15±2.04)%,各组CD11b/c+ CD86+分别为(1.04±0.68)%,(0.95±0.56)%,(0.98±0.44)%,3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均高于健康大鼠[(0.97±0.18)%和(0.30±0.17)%,均P<0.05.结论:MSC输注对大鼠CIA没有预防及治疗作用,反而加重了关节病理损伤,其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阐明.

  • 干扰素γ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

    作者:戎丽娟;池颖;杨少光;陈丹丹;陈芳;徐淑霞;张冬雷;马凤霞;卢士红;韩忠朝

    本研究旨在探讨IFN-γ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生物学特性及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UC-MSC表面分子表达,CCK-8检测其增殖能力,诱导hUC-MSC成脂、成骨分化并染色,ELISA检测PGE-2的分泌量,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hUC-MSC细胞中COX-2,IDO-1和IDO-2的表达情况,同时将IFN-γ刺激后的hUC-MSC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PBMC)共培养,检测hPBMC的增殖情况.IFN-γ组hUC-MSC以IFN-γ 10ng/ml刺激24h,同时以未刺激的hUC-MSC作为对照.结果显示:IFN-γ刺激后hUC-MSC表面SSEA-4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8.15±2.94)%vs(16.42±8.5)%,P<0.05],CD54表达升高[(96.64±3.29)%vs(84.12±10.73)%,P=0.051].IFN-γ可以增强hUC-MSC对活化的hPBMC的增殖抑制能力(P<0.05),具有浓度依赖性.IFN-γ刺激24h后,hUC-MSC分泌PGE-2明显降低(P<0.01),COX-2表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但具有降低趋势;IDO-1的表达与对熙组相比显著增高(P<0.01),IDO-2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IFN-γ刺激影响hUC-MSC表面分子表达及分化等基本生物学特性,并增强hUC-MSC的免疫调节功能.

  • 小鼠密质骨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多能性研究

    作者:陈广华;杨婷;乔淑敏;田竤;刘慧文;乔曼;顾斌;冯宇锋;朱子玲;吴德沛

    本研究培养小鼠密质骨间充质干细胞( MSC)并分析其免疫功能和分化潜能.分离小鼠双侧股骨和胫骨,反复冲洗,取出骨髓细胞,用胶原酶消化骨碎片,分离有核细胞并接种于6孔板.对第3代MSC进行免疫表型测定、免疫抑制功能分析及进行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实验.结果表明,培养3周内可自小鼠密质骨分离高纯度的MSC,后者具有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具有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功能.BALB/c T细胞经C57 BL/6 T细胞刺激后对照组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每分钟计数(CPM)值为(2.56±0.31)×104,而与细胞比例为100∶1和10∶1的C57BL/6第3代密质骨MSC共孵育组的CPM值分别为(0.47±0.12)×104和(0.28±0.09) ×104,MSC处理组CPM值与对照组CPM值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MSC抑制功能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小鼠密质骨富含MSC,原代培养MSC造血细胞污染程度低,具有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功能,具有更广泛的实验研究应用价值.

  • KGF和EGFP双基因共表达的重组腺病毒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作者:王美华;胡锴勋;李晓兵

    为了将角质生长因子(KGF)基因通过腺病毒载体转染到间充质干细胞(MSC)中,增强MSC胸腺修复功能,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KGF克隆到含有报告基因EGFP的穿梭质粒中,然后再将构建的重组穿梭质粒转移至pAdxsi载体中,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继而在H293细胞中包装、扩增,并测定病毒滴度.转染至小鼠骨髓MSC中,为胸腺组织修复免疫功能恢复提供前期实验基础.结果表明:重组穿梭质粒pShuttle-GFP-mKGF重组穿梭质粒经酶切鉴定得到0.6kh和5.1 kb 2个条带;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pAdxsi-mKGF病毒质拉经酶切鉴定得到阳性克隆;测定重组腺病毒Ad-EGFP-mKGF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的滴度为1.6×1010 pfu/ml.转染后10 hMSC开始表达荧光,6-8 d达高峰,转染率可达92.3%,28d仍有表达.结论:pAdxsi-mKGF病毒质粒构建成功并能高效、安全地转染MSC.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作者:乔淑敏;陈广华;王易;吴德沛

    本研究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超微结构.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足月新生儿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进行传代培养、扩增,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形态.对培养至第3代的hUCMSC进行免疫表型测定,进行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实验,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hUCMSC外观呈梭形和多角形,并可见细胞核;高表达表面标志CD44,CD73,CD105,不表达CD34,CD45,CD31和HLA-DR;能够进行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表面有短而粗的微绒毛突起,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到两种不同的细胞形态:一种处于静止期,细胞核大,圆或卵圆形,仅有1个核仁,胞质内细胞器少;另一种处于相对活跃期,同一个细胞内可以看到1个或2个细胞核,细胞器数量丰富、结构清晰,并可见扩张的线粒体.结论:从脐带中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具有两种不同状态的超微结构.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衰老过程中生物学特性及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作者:宁雪;李栋;汪大琨;付金秋;鞠秀丽

    本研究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在体外培养的衰老过程中细胞生物学特征及衰老相关基因的变化特点.体外分离培养UC-MSC,取第3代(对照组)和第15代(衰老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增殖检测、流式表型测定和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并选取重要基因进行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验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衰老组细胞形态变大,增殖速度减慢,但CD44和CD105等细胞表型阳性率无变化;衰老细胞组的核糖体小亚基组成相关基因显著上调,上调的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类固醇合成、半乳糖代谢、自身免疫病和退行性疾病;下调明显的是细胞骨架,DNA、mRNA结构的结合以及蛋白质功能等相关基因,与细胞黏附功能和细胞增殖周期等相关.结论:第15代的UC-MSC出现细胞代谢与增殖功能下降,从而导致细胞衰老.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异体自然杀伤细胞调节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海飞;石永进;任汉云

    本研究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对异基因自然杀伤细胞(NK)和NK-T细胞增殖和杀伤功能的影响.分离健康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抗人CD3单克隆抗体、IL-2和PHA诱导下培养扩增NK和NK-T细胞,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SC共培养对扩增体系中NK和NK-T细胞比例的影响,MTT法观察MSC对NK细胞杀伤K562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密度MSC能抑制NK细胞的生成,MSC在0、1 ×105/ml和5×105/ml时培养体系中NK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6.9±4.6)%、(14.0±8.6)%和(6.4±4.6)%,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意义(P<0.05),但MSC在低密度条件下(1 ×104/ml)可促进NK细胞的生成,NK细胞比例可达(20.9±7.1)%,与无MSC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剂量的变化对共培养体系中NK-T细胞的比例无明显影响.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共培养体系中K562细胞杀伤作用与NK细胞比例平行,不同密度MSC可能通过对NK细胞比例的双向调节而调节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MSC在低剂量时可促进NK细胞形成并增强其肿瘤杀伤作用,但在高剂量时可抑制NK细胞形成从而抑制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 平均血小板容积、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液流变学在青年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

    作者:唐万兵;李梅笑;李观强;察洁丹;韦深;万彦彬

    本研究旨在探讨平均血小板容积(MPV)、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血液流变学改变与青年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的相关性,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根据头部CT或MRI病灶大小及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将我院109例脑梗死患者(18 -45岁)分为大梗死组(梗死体积>10 cm3)、中梗死组(梗死体积4-10cm3)、小梗死组(梗死体积<4cm3),30例健康查体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MPV、FIB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查,包括:全血黏度低切(Lηb)、全血黏度中切(Mηb)、全血黏度高切(Hηb)、血浆黏度值(ηP)、全血还原黏度低切(Lηr)、全血还原黏度中切(Mηr)、全血还原黏度高切(Hηr)、血沉方程K值(KVE)、红细胞积聚指数(EAI)、红细胞刚性指数(ERI)、红细胞变形指数(EDI)、红细胞电泳指数(EEI)、红细胞比容、血沉,共计16项指标.结果表明:各组脑梗死患者MPV、FIB含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梗死组MPV、FIB含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小梗死组(P<0.05);各组脑梗死患者在病程恢复期MPV、FIB含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下降,但未达到健康对照组水平(P<0.05).脑梗死体积与MPV、FIB含量及血液流变学水平呈正相关(r=0.36,0.29,0.48).结论:青年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与MPV、FIB及血液流变学水平密切相关,定期检查上述指标对预防青年脑梗死很有价值.

  • 亚硝基谷胱甘肽对冰冻血小板聚集及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作者:吴涛;刘景汉;李卉;周武;王淑英

    本研究探讨亚硝基谷胱甘肤(GSNO)对冷冻血小板聚集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用血小板聚集仪对血小板的聚集率进行测定,用硝酸还原酶法对NO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新鲜液态血小板的聚集率为(63.44±2.96)%,冷冻血小板的聚集率为(35.47±2.93)%,加入GSNO后的冷冻血小板聚集率为(24.43±3.07)%.32例正常献血者新鲜液态血小板的NO浓度为(31.59±16.88) μmol/L.32例冷冻血小板的NO浓度为(22.16±6.38) μmol/L,明显低于新鲜液态血小板组.32例加入GSNO的冷冻血小板NO浓度为(45.64±6.31)μmol/L,明显高于新鲜液态血小板组.结论:GSNO增加了冷冻血小板NO的浓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保持血小板的功能,可以用作冷冻保护剂.

  •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血小板活化因子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作者:丁丹丹;王伟;崔中光;汪洪毅

    本研究探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HUA)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55例HUA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GMP-140、PAF水平;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HUA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小板参数,并检测其他生化指标.结果表明:HUA组的尿酸、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HUA组的男性血尿酸水平高于女性,HUA组GMP-140、PA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UA组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血尿酸分别与PAF、GMP-140、P-LCR、PDW之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67、0.879、0.310、0.460,P<0.01或P<0.05).以GMP-140为因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尿酸、肌酐、P-LCR尿素氮进入回归模型(调整后R2=0.822);以PAF为因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入回归模型(调整后R2=o.451).结论:HUA与血小板功能改变关系密切,在心血管疾病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 巴曲亭及其有效成分对出血性疾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瑞娟;王兆钺;江明华;张威;曹丽娟;孙雄华;张剑;白霞;阮长耿

    本研究旨在观察巴曲亭及其有效成分的止血机理及对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的影响.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巴曲亭及其有效成分巴曲酶与凝血因子X激活物(FXA)对正常人及出血性疾病患者血浆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用发色底物法检测FXA、巴曲酶及巴曲亭对凝血因子X(FX)活化及凝血酶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巴曲亭及其有效成分可以缩短正常人血浆的APTT,其中FXA缩短APTT的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存在量效关系(r=0.889,P<0.05).FXA、巴曲酶及巴曲亭可纠正出血性疾病患者APTT的延长,三者对PT无明显影响.FXA能促进FX的活化及凝血酶的生成,巴曲酶及巴曲亭对二者无明显作用.结论:巴曲亭有明显的促进凝血效果,并可纠正出血性疾病的止血异常,其有效成分巴由酶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原,而FXA通过活化FX促使凝血酶的生成.

  • 临床727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

    作者:桂嵘;聂新民;文贤慧;刘竞

    为分析临床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湘雅第三医院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的254名患者的727例次输注资料,计算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统计输注有效率,根据患者病症、输血次数、血型和脾肿大与否分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表明,727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有效456例次,占62.72%,以急性失血性贫血和慢性系统性疾病患者输注效果较为明显,尤其是慢性肾疾病(有效率为94.12%);脾脏肿大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有效率仅为40.35%);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呈负相关.结论:脾脏肿大和血小板输注次数是影响输注效果的因素.

  • 藤黄酸对白血病K562/A02细胞的耐药逆转作用

    作者:田亮;刘娟;陈宝安;程坚;丁家华;王帅;夏国华;高峰;邵泽叶;张海军;郭青龙;张海伟;王磊;任艳艳;蔡晓辉;刘苒

    本研究旨在探讨藤黄酸(gambogic acid,GA)对K562/A02细胞株的耐药逆转作用及其逆转机制.采用MTT法检测GA对K562和K562/A0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对K562/A02细胞阿霉素(ADM)耐药逆转效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A联合ADM对K562及K562/A0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DAPI荧光染色观察ADM联合GA作用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K562及K562/A02细胞P-糖蛋白(P-gp)、存活蛋白(Survivin)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ADM作用48 h抑制K562和K562/A02细胞增殖的IC50值分别为(1.42±0.07)μg/ml和(28.42±1.40)μg/ml.GA≤0.0625 μmol/L时,对K562及K562/A02细胞株无明显增殖抑制作用;0.0625 μmol/L GA联合ADM作用于K562/A02细胞能增加其对ADM的敏感性,耐药逆转倍数为1.53.0.0625 μmol/L GA联合ADM作用于K562/A02细胞48 h能提高细胞的凋亡率(P<0.05),下调Survivin及P-gp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GA可以逆转K562/A02细胞的耐药性,增强耐药细胞对ADM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提高K562/A02细胞凋亡、下调Survivin和P-gp蛋白的表达有关.

  •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和汉防己甲素对K562及K562/A02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王钿钿;燕丹;陈宝安;王坚;夏国华;王帅;程坚;丁家华;鲍文

    本研究旨在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对K562及K562/A0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汉防己甲素(Tet)对AGE诱导细胞增殖的干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用CCK8法观察AGE对K562及K562/A02细胞增殖及Tet对AGE诱导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的表达,并用半定量RT-PCR检测RAGE 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AGE可促进K562及K562/A02细胞增殖,呈浓度依赖性,0-48 h内细胞增殖随时间延长而增强,72 h增殖仍明显高于对照组;AGE上调两种细胞RAGE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具有浓度依赖性;Tet与AGE共作用于K562及K562/A02细胞48h,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AGE促细胞增殖的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但Tet对AGE诱导RAGE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增加未见明显影响.结论:AGE可促进K562及K562/A02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上调细胞RGAE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有关;Tet可抑制AGE诱导的K562及K562/A02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改变AGE诱导的RGAEmRNA及其蛋白表达增加无关.

  • AZT对白血病细胞株KG-1a细胞增殖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靳蕊蕊;晁荣;席亚明;陈彻;楚惠媛;李明;张豪

    本研究探索端粒酶抑制剂3'-叠氮-2',3'-脱氧胸腺核苷(AZT)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G-1a细胞增殖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AZT分别作用24、48、72 h时KG-1a细胞增殖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AZT对KG-1a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TRAP-PCR-ELISA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RT-PCR法检测细胞端粒逆转录酶(hTERT) 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AZT能抑制KG-1a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随AZT浓度的增加,处于S期的细胞数目减少,G2/M期细胞数目增加,且出现凋亡峰;AZT作用后实验组细胞的端粒酶活性降低,hTERT-mRNA表达下降,下调程度与AZT浓度呈正相关.结论:AZT在体外能明显抑制KG-1a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与降低端粒酶活性、下调hTERT mRNA表达有关.

  • 小檗碱对HL-60细胞增殖、凋亡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的影响

    作者:林少珠;陈铭珍;黄秀兰

    本研究旨在观察小檗碱对人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的增殖、凋亡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表达的影响.选用HL-60细胞体外培养,在不同浓度的小檗碱(6-96μg/ml)作用下,应用CCK-8法检测小檗碱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L-60细胞的凋亡水平及细胞周期的分布;用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VEGFR2 mRNA及VEGFR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小檗碱能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呈浓度和时间依赖关系.随着小檗碱浓度增加,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同时VEGFR2mRNA和VEGFR2蛋白表达减少.结论:小檗碱可抑制HL-60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改变HL-60细胞周期,下调VEGFR2mRNA及VEGFR2蛋白的表达.

  • siRNA特异性抑制K562细胞Livin基因表达及其诱导凋亡作用

    作者:吕建;陈智超;李秋柏;邵菁;游泳;邹萍

    本研究探讨小分子RNA干扰技术抑制livin基因表达对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凋亡的影响.设计合成livin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核转染K562细胞,培养转染后的K562细胞,用RT-PCR检测livin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Livin蛋白的表达.以未转染细胞作对照,同时转染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载体作为阳性对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绿色荧光以确定转染效率.用膜联蛋白Ⅴ及碘化丙锭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表明,电穿孔的转染效率可达50%.siRNA既可以抑制livin mRNA表达,也可以抑制livin蛋白表达.特异性siRNA转染细胞后48h细胞凋亡率为(27.41±2.30)%,与对照组(9.63±0.89%)比较明显提高(P<0.05).结论:SiRNA可以抑制livin基因的表达,并能抑制livin基因的抗凋亡作用.

  • 醋酸棉酚诱导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及联合地塞米松的效应

    作者:程玮;赵永强;李玉梅;杨大俊

    本研究旨在探讨醋酸棉酚诱导人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及联合地塞米松的效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醋酸棉酚对人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代细胞凋亡的影响.用MTT比色法测定醋酸棉酚对人Burkiu淋巴瘤细胞株Raji细胞及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醋酸棉酚与地塞米松联合诱导Raji细胞的凋亡率.结果表明,≥5 μmol/L醋酸棉酚能诱导原代培养的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醋酸棉酚对原代培养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诱导凋亡的浓度更高,50 μmol/L醋酸棉酚作用48h,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90.4±6.2)%和(51.7±10.3)%.≤10 μmol/L醋酸棉酚对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存活率没有明显影响,醋酸棉酚作用镐和72 h,对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Raji细胞的7.1和9.1倍.≥10 μmol/L地塞米松能诱导Raji细胞凋亡,不同浓度地塞米松与10 μmol/L醋酸棉酚联用,Raji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醋酸棉酚能诱导原代培养的人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对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低于Raji细胞;与地塞米松联用可增强后者诱导Raji细胞凋亡的效应.

  • 辛伐他汀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SHI-1细胞PI3K/AKT通路的影响

    作者:曾梅;顾伟英;江庭秀;陈子兴;邱国强;李曼;吴浩清;王志林;谢晓宝;曹祥山

    本研究探讨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株( SHI-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PI3K/AKT通路变化.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和辛伐他汀处理组(终浓度分别为5、10、15 μ mol/L),培养24、48、72 h.采用MTT法观察SHI-1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测定SHI-1细胞凋亡指标变化;PCR芯片研究SHI-1细胞pI3 K/AKT通路84个特异性基因mRNA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辛伐他汀对SHI-1细胞有明显抑制增殖和促凋亡作用,呈时间与剂量依赖性.15 μmol/L辛伐他汀处理SHI-1细胞24、48、72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6.82%、47.09%、63.92%,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5.73%、13.25%、15.59%.与对照组相比,15 μmol/L辛伐他汀处理SHI-1细胞48 h组中有39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其中26个基因表达下调、13个基因表达上调.结论:辛伐他汀能抑制SHI-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诱导凋亡机制可能与辛伐他汀调节PI3K/AKT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 AML骨髓“前ALIP”样结构数量及其与骨小梁距离对白血病复发的影响

    作者:俞夜花;章菁;吴振添;袁颖华;翟元梅;陶英;侯健;石军

    本研究通过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完全缓解(CR)期骨髓“前ALIP”样结构定位、定量异常的检测,探讨其与AML复发的相关性.对62例骨髓涂片示CR的患者骨髓活检塑料切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预后随访,依据预后将其分为复发前组及未复发组.计算骨髓塑料切片每平方毫米内单个、两个聚集前体细胞数量及二者的总和,结合计算机图像分割法测量其与骨小梁间的精确距离,明确“前ALIP”样结构定位、定量异常与复发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复发前组及未复发组骨髓“前ALIP”样结构数量分别为11±11.71和8.33±9.17个/mm2,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29±4.00)(P<0.01).在“前ALIP”数量≥11个/mm2的17例患者中,复发前组12例,占70.6%,明显高于未复发组(29.4%,P<0.05);而复发前组“前ALIP”与骨小梁的相对距离为(341.31±266.16)μm,明显远于未复发组(242.41±174.65)μm (P <0.01),有向骨小梁间区迁移的趋势.在前“ALIP”与骨小梁之间平均距离≥341 μm的18名患者中,复发前组14例,占77.8%,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1).结论:AML患者CR期骨髓切片中“前ALIP”样结构平均数量超过11个/mm2或其与骨小梁间的平均距离超过341 μm,预示AML可能早期复发,应及时进行再诱导缓解治疗.

  • 抑制NAMPT表达增强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及相关机制研究

    作者:林萍萍;白雪佳;岳志霞;闫韶飞;李宗文;高超;梅妍妍;王凯玲;李伟京;丁卫;李志刚

    本研究探讨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对K562细胞(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对伊马替尼敏感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在体外合成针对NAMPT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K562细胞株.将转染后的K562细胞经1μmol/L伊马替尼作用48 h后,采用PI/Calcein染色方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经不同浓度伊马替尼作用48h后,采用MTS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未经转染的K562细胞经1μmol/L伊马替尼作用3 -48 h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AMPT表达的变化.通过对NCBI GEO中基因表达数据的挖掘分析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探讨NAMPT-siRNA和伊马替尼对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研究NAMPT-siRNA、伊马替尼对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μmol/L伊马替尼作用于K562细胞48h对NAMPT表达无明显影响.NAMPT-siRNA能够明显抑制K562细胞NAMPT的表达,再经1μmol/L伊马替尼作用后,NAMPT-siRNA干扰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提示抑制NAMPT表达能增强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不同浓度伊马替尼作用后,干扰组IC50值明显降低(P<0.05);拟合增殖曲线在0.01 - 0.1 μmol/L伊马替尼浓度范围内斜率增大,提示在此范围内NAMPT-siRNA与伊马替尼的协同作用强.基因表达谱分析及Western blot验证结果都显示,NAMPT-siRNA和伊马替尼处理均可下调NF-κB下游因子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水平,两者同时作用时效果更明显.NAMPT-siRNA及伊马替尼均能降低NF-κB转录活性,两者同时作用效果更显著.结论:伊马替尼可能并非通过调节NAMPT表达影响细胞存活;抑制NAMPT表达能增强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可能与抑制NF-κB及其下游因子Bcl-2有关.

  • 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Ⅰ通过促进半胱天冬酶3表达诱导K562/A02细胞凋亡

    作者:周兵;张根葆;段婷;周珏;吴娟

    本研究探讨尖吻蝮蛇毒抑瘤组分Ⅰ(component I from Agkistrodon acutus venom,AAVC-Ⅰ),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选择K562/A02细胞株为对象,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AAVC-Ⅰ(6.25 - 100 μg/ml),用CCK-8法检测K562/A02细胞增殖活性,Giemsa和Hochest 33258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A02细胞凋亡情况,酶显色活性分析法检测caspase 3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AAVC-Ⅰ能够抑制K562/A02细胞的体外增殖,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48h时半数抑制浓度为30.988 μg/ml.AAVC-Ⅰ作用K562/A02细胞48 h后,镜下可见胞核固缩及凋亡小体的形成.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随着作用药物的浓度由0增高到50μg/ml,细胞凋亡率也由0.88%升高到53.66%.相比对照组,各实验组caspase 3凋亡蛋白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增加(P<0.05).结论:AAVC-Ⅰ能够有效地抑制人红白血病K562/A02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 3蛋白的高表达促进K562/A02细胞凋亡有关.

  • β-珠蛋白基因新突变导致的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作者:彭运生;孙顺昌;陈群蓉;王清;莫宝妹

    本研究对1例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β-珠蛋白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寻找基因的致病突变.提取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扩增全长β-珠蛋白基因,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显示,患者的β-珠蛋白基因1号内含子存在杂合IVS-I-129(A→G)突变.结论:IVS-J-129(A→G)突变为剪接突变使未成熟的β-珠蛋白基因mRNA产生剪接异常,导致其后的β-珠蛋白基因翻译错误.该突变为首次报道.

  • 氯吡格雷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全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者:刘先锋;卢学春;范利;高燕;马聪;罗芸

    本研究探讨氯吡格雷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EA.hy926)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作用的分子机制.将10 μmol/L氯吡格雷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共培养48 h,运用Affymetrix U133 plus2.0全基因组表达芯片检测氯吡格雷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应用分子注释系统MAS3.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实时定量RT-PCR验证基因表达谱结果.结果表明:氯吡格雷作用内皮细胞48 h后,基因芯片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大于1.5倍的基因508个,其中上调基因139个,下调基因369个,包括蛋白结合、转录因子活性、锌离子结合、DNA依赖的转录的调节、转录、RNA剪接等相关基因,RT-PCR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结论:氯吡格雷在基因水平通过多条通路调节内皮功能.

  • 可溶性IL-2受体及NK细胞活性在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中的意义

    作者:王菱菱;胡昳歆;陈纬凤;许戟;张蔚;吴雨洁;田甜;仇红霞;李建勇

    本研究通过检测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IL-2受体(sCD25)及NK细胞活性,探讨它们在HLH中的意义.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0例HLH患者、15例正常对照者、2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及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血清sCD25水平;用流式细胞术CD107a标记法及传统的LDH释放法检测HLH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NK细胞活性.结果显示:HLH组血清sCD25水平较正常对照组、AML组及SLE组均明显升高(P<0.001);HLH组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将流式细胞术CD107a标记法与传统的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活性进行相关分析,该两种检测方法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73,P<0.05).结论:血清sCD25及外周血NK细胞活性检测是HLH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流式细胞术CD107a标记法检测NK细胞活性简单、稳定、重复性高,有助于HLH的临床诊断.

  • 埃罗替尼对JAK2V617F阳性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的影响

    作者:任媛媛;张凌岩;李英

    本研究探讨埃罗替尼对JAK2V617F阳性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的影响,为埃罗替尼用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采用体外集落形成试验检测埃罗替尼在体外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MTT比色法检测埃罗替尼对含有JAK2V617F纯合突变的HEL细胞株增殖的作用.结果表明:埃罗替尼在5 μmol/L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的造血祖细胞体外增殖分化具有抑制作用,而对患者正常造血祖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埃罗替尼可以抑制HEL细胞株的增殖活性,IC50为4.1μmol/L.结论:埃罗替尼对JAK2V617F阳性细胞体外增殖分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V617F与46/1JAK2基因单体型的关系及46/1单体型在中国不同民族中的分布

    作者:田正芹;朱平;刘红星;陈艳;王芳;张阳;滕文;龚艺文;夏君燕;白德成;刘倩;伍学强

    体细胞基因JAK2V617F突变是诊断骨髓增殖性疾病(MPD)主要的分子生物学标志.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国MPD患者中JAK2V617F是否与46/1 JAK2基因单体型(rs12343867,简称46/1)基因易感性相关,确定46/1在MPD患者及健康汉族、藏族、裕固族人群中的分布.采集了150例JAK2V617F突变阳性的MPD患者、123例JA K2 V617突变阴性的MPD患者、124例健康汉族人、395例健康藏族人及315例健康裕固族人的外周血或者骨髓样本,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分析JAK2V617F和46/1是否位于同一等位基因上的ARMS-PCR方法,比较有和无JAK2V617基因突变的MPD患者46/1 JAK2基因单体型检出率的差异,分析中国健康汉族、藏族、裕固族人群中46/1 JAK基因单体型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在150例能检出JAK2V617F突变的MPD患者中,有88例(58.67%)的JAK2V617F突变发生在46/1基因单体型上.在814例健康中国人中,46/1基因单体型的检出率为38.37%,3个民族中的检出率无差别,健康人中未检测出JAK2V617F突变.在JAK2V617F突变阴性的MPD患者中46/1单体型的检出率为43.09%,而在JAK2 V617F突变阳性的MPD患者中46/1基因单体型的检出率为69.33%,远高于JAK2V617F突变阴性的MPD患者和健康人.结论: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分析JAK2V617和46/1是否位于同一等位基因上的ARMS-PCR方法;中国MPD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大部分发生在46/1等位基因上;46/1单体型在中国健康汉族人、藏族人及裕固族人中分布没有明显差异.

  • 吉非替尼和拉帕替尼对HEL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何祥萌;张凌岩;李英

    本研究探讨两种分子靶向治疗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和拉帕替尼对JAK2 V617F阳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的潜在治疗作用.吉非替尼(0.5、1、5、10、25 μmol/L)和拉帕替尼(0.5、1、2、4、8、16μmol/L)分别作用于携带JAK2 V617F突变的人红白血病细胞株(HEL细胞系).用MTT法检测2种药物对HEL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吉非替尼可明显抑制HEL细胞的增殖,呈浓度依赖性(24和48h的相关系数为0.991和0.895),48 h的IC50为5.4 μmol/L.拉帕替尼作用48 h抑制细胞增殖的IC50为19.6 μmol/L.吉非替尼对HEL细胞有显著的诱导凋亡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相关系数为0.896),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凋亡细胞比例的增加.此外,吉非替尼明显地影响细胞周期,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结论:吉非替尼和拉帕替尼对HEL细胞有显著的抑制增殖作用,可进一步用于JAK2 V617F阳性的MPD靶向治疗的研究.

  • 骨髓间接Coombs试验方法的应用及其对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

    作者:邴丽娟;付蓉;刘惠;王红蕾;阮二宝;瞿文;梁勇;王国锦;王晓明;刘鸿;吴玉红;宋嘉;王化泉;邢莉民;李丽娟;邵宗鸿

    本研究旨在应用骨髓间接CoOmbs试验方法,并探讨其对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实验组选取3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IRP 22例,意义未明血细胞减少患者(ICUS)8例]骨髓上清液和15名缺铁性贫血对照者骨髓有核细胞孵育,对照组选取15名缺铁性贫血患者自身骨髓有核细胞与骨髓上清液孵育.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孵育45 min后骨髓造血细胞(CD15+、GlyCoA+和CD34+细胞)膜抗体阳性率,并与其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30例患者中(骨髓直接Coombs试验16例阳性,14例阴性),骨髓间接Combs试验阳性者共16例,阳性率53.33%;其中8例ICUS患者中4例骨髓膜抗体出现阳性,阳性率50%.实验组CD15+ IgM中位阳性率为0.34%,明显高于对照组0.20%(P<0.05);CD34+IgG、IgM中位阳性率分别为0.64%,0.21%,明显高于对照组0.00% (P <0.05)、0.00% (P<0.05);GlyCoA+ IgG、IgM阳性率分别为(0.83±0.75)%,(2.12±1.98)%,明显高于对照组(0.47±0.43)%(P<0.05)、(0.68±0.64)%(P<0.01).CD15+IgG、IgM阳性率分别与CD5+B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临床指标均无相关性;GlyCoA+ IgG、IgM阳性率分别与患者入院时血红蛋白水平、网织红细胞百分率、骨髓红系比例及树突细胞亚群比例(DC1/DC2)呈明显负相关,与CD5+B细胞比例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部分IRP及ICUS患者骨髓上清液中存在针对骨髓造血细胞的抗体(IgG或IgM),且阳性率的高低与疾病的进展呈一定相关性;部分抗体可作用于正常骨髓有核细胞膜蛋白成分.

  • 致敏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磁珠分选及体外扩增

    作者:潘莉;翁文骏;许吕宏;魏菁;方建培

    本研究探讨致敏小鼠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分选及体外扩增.流式细胞术检测致敏小鼠及正常小鼠体内CD4+ CD25+ Treg细胞水平,免疫磁珠分选方法从小鼠脾细胞中分选出CD4+T细胞、CD4+ CD25+ Treg细胞和CD4+ CD25-T细胞,负载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MACSiBead联合IL-2共同刺激CD4+ CD25+ Treg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培养,用0.4%台盼蓝染色并计数检测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分选后细胞纯度、主要表面标记及Foxp3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致敏小鼠体内CD4+ CD25+ Treg水平较正常小鼠升高(P<0.05).分选出CD4+ CD25+Treg细胞纯度平均达到87%,细胞活性大于97%,高表达Foxp3基因.体外扩增2周后细胞数扩增倍数能够达到42倍,CD4+ CD25+ Treg细胞所占比例为85.32%,Foxp3表达由(76.92±1.72)%稍下降至(75.33±2.11)%(P>0.05).结论:免疫磁珠分选法能够分选出高纯度的CD4+ CD25 +Treg细胞,该分选方法不影响分选靶细胞的细胞活力;体外成功扩增了CD4+ CD25+ Treg细胞,扩增后的CD4+CD25+Treg细胞表面标记及Foxp3基因表达无明显改变.

  • 用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骨髓细胞制片方法研究

    作者:胡林萍;葛菁;张丽艳;许静;袁卫平;程涛;张磊

    本研究对传统的骨髓细胞制片方法进行改良,探讨其对荧光原位杂交(FISH)信号的影响,为骨髓标本FISH检测提供佳的制片方法.采用缺口平移的方法,制作出SpectrumGreen-C-myc,PromoFluor-555-MDM2,PromoFluor-415-STK6三色荧光杂交探针.将采集到的5例骨髓标本进行2种方法制片,传统方法:用低渗的方法去除红细胞,甲醇/冰醋酸(3:1)固定细胞后进行细胞甩片;改进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去除红细胞,细胞甩片后用甲醇固定细胞,再用2%甲醛固定细胞,将固定好的细胞进行FISH检测并比较两种方法获得的平均荧光信号强度,背景信号强度以及荧光信号的分裂率.结果表明:在Spectrum Green,PromoFluor-555和PromoFluor-415 3个通道中,传统方法制片HSH平均荧光信号强度与背景强度的比值为4.3 ±0.19,3.52±0.04,3.07±0.08,改进方法为9.89 ±0.41,7.55±0.5,5.67±0.18,(P<0.01);改进方法在3个通道中获得的荧光信号强度分别为传统方法的2.32,2.14和1.85倍;同时该方法减少了荧光信号的分裂率,传统方法荧光信号的分裂率分别为(15.8±1.74)%,(20.42±2.88)%,(23.2±3.02)%,改进方法分别为(8.6±1.2)%,(12.28±1.33)%,(12.6±2.56)%(P<0.05).结论:采用改进后的骨髓制片方法有效地提高了FISH检测的荧光信号强度,明显降低了荧光信号的分裂现象,而且该方法易于掌握,程序简单.本研究为FISH检测骨髓标本提供了一种更佳的制片方法.

  • microRNA-124在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异常及其意义

    作者:夏巧;胡俊;孟月生

    本研究旨在探讨microRNA-124 (miR-124)在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细胞中的表达异常及基意义.采用茎环法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技术检测10例正常骨髓组织、18例新确诊的白血病患者和15例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miR-124的相对表达量;应用定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部分MDS标本has-miR-124-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结果表明,部分白血病及MDS患者miR-124表达水平下调,其中下调至1/3以下的白血病患者比例为2/18,下调至1/3以下的MDS患者比例为5/15,下调至1/4以下的MDS患者比例为3/1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miR-124在白血病组中的表达与正常骨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 =0.725),但在MDS标本中的表达水平降低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31);在7/11的MDS患者检测到miR-124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升高,其中包括所有5例miR-124表达下调的患者.miR-124表达量与其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有相关性(R2=0.339,P=0.018).结论:在部分MDS患者存在miR-124表达受抑,可能与其基因甲基化异常有关.

  • p57kip2在初发MDS患者的表达及与SDF-1/CXCR4信号的关系

    作者:赵佑山;郭娟;杨瑞;顾树程;张曦;周立宇;李晓;常春康

    本研究旨在探讨初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抑癌基因p57kip2的表达及其与SDF-1/CXCR4信号的关系在MDS发病中的作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67例初发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57kip2及CXCR4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MDS患者骨髓34+细胞百分比,并选择18例正常人骨髓作为对照.在体外实验中探讨SDF-1/CXCR4信号对p57kip2表达的影响,比较其作用在正常及MDS患者中的差异.结果表明,MDS患者p57kip2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01),且与骨髓CD34+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0.458,P<0.001),染色体核型异常MDS患者p57kip2表达低于正常核型者(P=0.045);CXCR4的表达在MDS患者及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与p57kip2表达呈正相关(r=0.652,P<0.001).正常人中,SDF-1剂量依赖性地促进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57kip2的表达,该作用能被AMD3100阻断;而在MDS患者BMMNC中,SDF-1不能诱导p57kip2表达增加.结论:抑癌基因p57kip2在初发MDS患者中低表达,可能与MDS发病相关.

中国实验血液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