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泌尿科学 >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 investigation(Electronic Version)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4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8
  • 国内刊号: 2095-3216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11601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1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谢院生
  • 类 别: 泌尿科学
期刊荣誉:
  • 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检测报告的解读

    作者:王彩月;王立锋;伍建

    随着基因测序成本的降低和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的日趋完善,特别是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已逐步走向了临床应用,尤其是在孟德尔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检测中应用日趋广泛,很多单基因病已经可以进行基因诊断.从个体基因突变信息到临床基因诊断是一个综合的分析判断过程.本文从四个方面详细地讨论了影响基因检测结果临床解读的关键因素,包括基因检测的临床目标效益、基因检测的变异分析要点、基因检测结果与临床表征的综合判断及基因检测的伦理问题.希望能够对研究者或检测机构在遗传病致病基因结果解读的过程有所启发,推动国内基因检测报告的规范化和基因诊断事业的有序发展.

  • 特发性结节样肾小球硬化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朱子璇;李明喜

    特发性结节样肾小球硬化(idiopathic nodular glomerulosclerosis,ING)是一种罕见的肾脏疾病,发病率低,临床表现非特异.该病病理表现与糖尿病肾病相似,以肾小球结节样硬化为特征性表现,但于非糖尿病人群中发病.确诊及鉴别诊断需要肾组织免疫病理及电镜检查.至今对其机制、病因的讨论仍存在较多争议.本文汇总国内外针对ING的相关研究文献,对该病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概述及阐释.

  • 生物信息学技术及其在肾脏病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陈禹保;闫鹏程

    高通量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获得了海量不同类型的生物分子数据.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则帮助我们可以深入解读如此庞大的数据,理解生命或疾病发生过程中潜在的分子机制.高通量组学技术与生物信息学技术已经在肾脏病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肾脏病发生的遗传基础和背后的生物学过程.随着高通量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组学数据的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将为肾脏病的病理过程、早期诊断及治疗决策研究提供帮助.本文中,主要讨论生物信息学技术与高通量组学技术应用的进展,并以多种肾脏病研究为例介绍了相关方法的应用.

  • Etelcalcetide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随机对照3期临床试验

    作者:王建中

    矿物质代谢紊乱是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具挑战性的临床问题之一.从早期阶段开始,慢性肾脏病(CKD)即开始增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的循环浓度,从而引发骨化三醇(1,25-二羟维生素D3)缺乏,降低血清钙浓度,并继发性地升高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同时,逐渐下降的肾小球滤过率可降低磷酸盐的排泄能力,进一步加剧FGF23过分增多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随着晚期CKD进展到ESRD,高磷血症随之发生;FGF23和PTH水平呈指数级增长,它们无力克服由肾功能丧失引起的正常矿物质稳态障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促发了CKD的骨骼系统并发症.

    关键词:
  • 多囊肾病网络数据库的研究进展

    作者:薛澄;周晨辰;梅长林

    多囊肾病(PKD)主要包括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及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其中ADPKD是人类常见的遗传性肾病,占终末期肾病病因第4位.近年来发达国家已广泛建立PKD的网络注册及登记数据库,进展迅速,内容主要包括PKD患者临床和遗传信息、治疗、及标本科研信息登记等.我国亟需建立PKD患者注册和登记的网络数据库,可为进一步研究PKD 的发病机制,阻断疾病遗传,延缓PKD进展提供依据.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熳;谢院生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病,以双肾多发液性囊肿为特征.ADPKD患病率约1/1 000,是尿毒症的第四位病因.大约有50%的多囊肾患者在60岁以前会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缺乏特效的治疗措施.近年来,ADPKD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为寻找其治疗靶点提供了新方向,针对不同靶点的药物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将对ADPKD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饮食限制对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思扬;蔡广研

    饮食限制(DR)又名为热量限制(CR),现已成为一种新的干预方式被广泛研究.其延长寿命作用已被充分证明,如可明显延长如果蝇、蠕虫、啮齿类及哺乳类动物模型的寿命.调整饮食总的热量或者其中某些营养组分的摄入以及模拟限食药物对衰老相关肾脏疾病和急性、慢性肾脏损伤同样具有预防或者干预作用.其机制涉及增加自噬,减轻炎症和氧化应激,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上调SIRT1等.通过对CR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进而提出更加精准的饮食或药物干预方案,对于肾脏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常染色体显性小管间质肾病-肝细胞核因子1β的临床特点和基因诊断

    作者:张建春;王少华;李媛媛;刘运来;马祎楠;陈文志;章友康

    目的 探讨常染色体显性小管间质肾病-肝细胞核因子1β (ADTKD-HNF1β)的临床特点和基因诊断.方法 2016年6月我院收治了1例肾衰竭、接受规律透析的男性患者(12岁),详细总结其临床资料,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基因检测.利用Sanger法对突变基因进行验证.结果 患者既往"健康",无明确诱因出现终末期肾脏病(ESRD).该患者的症状特点为,发育正常,无血尿,轻度蛋白尿,重度贫血,肝酶持续升高.尿蛋白电泳显示肾小管性蛋白尿为主 (59.9%),尿糖阳性(血糖正常),尿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明显升高,显示明确的肾小管间质损伤.B超、CT检查显示双肾多发囊肿.共检测了163个肾病相关基因,发现患者HNF1β基因携带1个c.1413dupC(p.V472fsX78)杂合突变.患者父母均未检测到此突变.患者终确诊为ADTKD-HNF1β.结论 HNF1β基因突变为诱发ADTKD的致病突变之一,可引起严重的肾小管间质损伤、多发肾囊肿和肝酶异常,导致ESRD,应引起足够警惕.本病例中该位点基因突变尚未见有文献报道.

  • Intermedin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减轻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脏间质纤维化

    作者:彭志强;乔晞;王利华

    目的 探讨intermedin(IMD)是否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减轻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脏间质纤维化.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UUO模型组、UUO+IMD组、UUO+IMDshRNA组、UUO+空质粒组,每组24只.转染组于质粒转染后7 d 制做UUO模型,各组分别于术后1、3、7、14 d取 6只大鼠: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纤维化程度;化学荧光法检测大鼠肾组织局部活性氧类(ROS)物质的表达;比色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real time RT-PCR检测肾组织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其蛋白质表达.结果 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检测各时间点肾组织无明显纤维化表现;UUO各组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肾间质纤维化进行性加重(P<0.05);UUO+IMD组各时间点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较相应UUO组明显减轻(P<0.05);而UUO+IMDshRNA组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较相应UUO组更重(P<0.05);UUO+空质粒组与UUO组相比无明显区别.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大鼠各检测时间点肾组织ROS和MDA含量明显增高(P<0.05);UUO+IMD组较相应时间点UUO组ROS和MDA含量明显降低;UUO+IMDshRNA 组较相应UUO组 ROS和MDA含量更高(P<0.05);UUO+空质粒组则与相应UUO组相比无明显区别(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UUO组SOD活性、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第1d明显升高,以后逐渐下降,SOD活性第3天开始低于假手术组,而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各检测时间点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UUO+IMD组较相应时间点UUO组SOD活性和HO-1的表达更高(P<0.05);UUO+IMDshRNA组SOD活性和HO-1的表达较相应UUO组显著下降(P<0.05);UUO+空质粒组与UUO相比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 IMD可以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减轻UUO所致的大鼠肾脏纤维化.

  • 先天·遗传·罕见肾脏病的精准诊断与干预措施

    作者:谢院生;陈香美

    先天性和遗传性肾脏病是儿童尿毒症的主要原因、成人尿毒症的重要原因;罕见肾脏病种类繁多,大多数罕见病与遗传有关.环境因素、基因遗传因素以及表观遗传因素是引起先天·遗传·罕见肾脏病的重要原因.随着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的进步,过去很多诊断困难的先天·遗传·罕见肾脏病,通过临床、影像、分子病理和基因检测已逐渐能够精准诊断;通过早期的健康管理、对症支持治疗、针对分子发病机制的靶向治疗、基因或干细胞疗法以及中医中药治疗等,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一些单基因遗传病,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和Alport综合征,通过体外受精、胚胎优选,可以预防其发生.为此,应重视先天·遗传·罕见肾脏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力求精准诊断、有效治疗,阻断疾病的遗传,保护肾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腓骨肌萎缩症合并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或)硬化性肾炎一例

    作者:宋成成;吴镝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是一种有独特临床和病理表现的肾小球疾病,首先于20世纪被认为是一种与肾病综合征(NS)相关性肾小球损伤的组织病理学类型[1],更倾向于是一种损害而不是一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及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近年来,导致FSGS的单基因突变逐渐增多,尤其是一些罕见突变使我们增加了对足细胞结构的认识.我科于2015年收治1例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esease,CTM)合并FSGS和(或)硬化性肾炎患者,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4 05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