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临床与病理杂志

临床与病理

临床与病理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hology and Clinical Medicine 국제병리과학여림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 影响因子: 0.5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2588
  • 国内刊号: 43-152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2-35
  • 曾用名: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与病理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南
  • 主编: 李元建 何建行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NADPH氧化酶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张朝弘

    氧化应激是发生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重要机制.近来研究发现,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产生的活性氧对脑I/R后的氧化应激起到重要的作用.一些方法(如常压高氧、缺血后处理)和一些药物(如罗布麻宁、替米沙坦、桦木酸、加兰他敏、雷公藤红素等)可以NADPH氧化酶为靶点治疗脑I/R损伤.

  • 脂肪细胞三酰甘油分解代谢相关调节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文钰

    脂肪组织是体内重要的能量储存和供应站,脂肪细胞中的三酰甘油分解代谢紊乱与肥胖等代谢疾病密切相关.在多种脂肪分解途径中,有许多机制尚未明确.已知激素敏感性脂肪酶、脂肪三酰甘油脂肪酶是重要的脂肪细胞三酰甘油水解酶,围脂滴蛋白是脂肪分解的重要调节因子.本综述将着重介绍脂肪细胞三酰甘油分解代谢的主要调节通路和上述酶及蛋白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 线粒体核糖体蛋白与人类线粒体疾病

    作者:赵一婷

    哺乳动物线粒体核糖体(mitochondrial ribosome,mitoribosome)在漫长的进化阶段经过一系列的结构重组,rRNA比例降低,新增了部分线粒体核糖体蛋白(mitochondrial ribosomal proteins,MRPs),成为蛋白含量丰富的核糖体.所有MRPs均为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再转运到线粒体,与线粒体基因(mitochondrial DNA,mtDNA)编码的两种rRNA结合.mtDNA除编码tRNA和rRNA外,还编码组成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的13种蛋白质.由于线粒体核糖体负责翻译这13种蛋白,MRPs和其他翻译工具的突变和缺陷可造成线粒体的相关疾病.

  • 基于表观遗传学的肿瘤化学预防

    作者:董欣;肖兰博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部分,同组蛋白修饰相互作用,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调控基因表达.在哺乳类细胞或人体细胞中,DNA甲基化与细胞的增殖、衰老、癌变等生命现象有着重大关系.以DNA甲基化作为切入点,总结近年来关于饮食化合物对表观遗传学调控的新进展,并阐述抑制DNA甲基化或组蛋白去乙酰化的作用来发挥其对肿瘤的化学预防作用.

  • 解偶联蛋白在脑缺血缺氧性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鄢卫华;柳君泽

    线粒体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s,UCPs)是线粒体载体蛋白家族的一个亚族,位于线粒体内膜,可以将线粒体内膜外的质子转运回基质,降低线粒体的跨膜质子电动势,形成质子漏,使氧化磷酸化解偶联,ATP生成减少.目前共发现有5个成员,UCP1仅存在于棕色脂肪组织,主要参与机体非震颤产热;UCP2,UCP4和UCP5(又名脑线粒体膜载体蛋白1)在脑组织中表达较多.近年来UCPs在脑缺血缺氧性损伤中的病理生理作用研究较多,但也颇多争议.有人认为UCPs通过解偶联作用加重能量衰竭,进一步促进脑缺血缺氧损伤;也有人认为UCPs通过调节线粒体膜电位,抑制活性氧簇生成,维持线粒体内钙稳态,从而起到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 MicroRNA与心血管重构

    作者:邓璧

    MicroRNA为短小(18~25个核苷酸组成)单链非编码RNAs,几乎参与所有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心血管重构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与发展的病理基础,而microRNA在心血管重构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在心肌性疾病中,microRNA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心肌细胞肥大、凋亡和间质纤维化;在血管重构性疾病中,不同microRNA通过多条信号通路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分泌.

  •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与癫痫

    作者:吴江红;任栓成;杨秀明;杨明;杨云祥;朱志茹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s)在动作电位产生和传导中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发现,VGSCs与癫痫发病机制有着密切关系,许多癫痫综合征的发生已被证明是由VGSCs相关突变引起,且VGSCs的两种亚基(α和β)的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均可以引起癫痫发作.其中与癫痫相关的α亚基主要有Nav1.1,Nav1.2,Nav1.3,Nav1.6,Nav1.7以及Na等几种亚型.本文就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相关基因突变致癫痫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癫痫的认识.

  • IgG4相关性涎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葛莉

    IgG4相关性疾病作为一种全身系统性疾,可累及多个器官及组织.发生于涎腺的IgG4相关性涎腺炎容易与干燥综合征、慢性非特异性涎腺炎、淋巴瘤等多种疾病混淆,延误治疗并给患者带来诸多不必要的手术负担.因此有必要提高对IgG4相关性涎腺炎的认识.本文就IgG4相关性涎腺炎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等特点进行综述.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文;匡泽民;陆瑶;刘星;袁洪

    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通过定量的方法反映循环中红细胞大小变异性的指标.近期较多研究发现RDW的升高能够作为预测人群心血管疾病预后不良的指标,即使RDW值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处于高值的人群存在更高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本文综述了RDW与高血压发病、血压水平、血压形态及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RDW升高提示高血压预后不良的机制.由于RDW简单易得,可以作为高血压患者预后风险评估有潜力的指标.

  • 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观察

    作者:赵敏;苏志英

    目的:探讨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76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行Prolift盆底重建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管留置时间等围术期指标;术后定期随访,以国际盆腔器脱垂定量分度法(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分期作为客观疗效评价指标,同时观察有无并发症.结果:7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55~100 (70.15±14.32) min,术中出血量70~150 (95.13±23.09) mL;尿管留置时间2~5 (3.37±1.08)d;2例患者1年后复发,5例出现补片侵蚀.随访时间6~36个月.结论:Prolif全盆底重建术在恢复盆底解剖结构的基础上实现盆底功能结构的恢复,补片在盆腔脏器脱垂手术中的应用虽有一定的术后并发症,但操作简单,疗效好,值得推广与应用.

  • 葛根素联合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永红;谢启应

    目的:比较卡托普利单药治疗及葛根素与卡托普利联合用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14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n=74)及葛根素+卡托普利联用组(实验组;n=74),治疗4周后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的多数患者痊愈,卡托普利组和实验组的总有效例数分别为55(74.32%)和65(87.83%)例,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048,P<0.05).结论:葛根素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优于单用卡托普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胃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方三高;马强;马瑜;曾英;李艳青;肖华亮

    目的:探讨胃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gastric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GIM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GIMT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患者为女性,72岁,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胃镜见靠近胃体前壁息肉状肿块突向胃腔,行胃次全切除术及毕罗Ⅰ式重建.例2,男性,43岁,主诉左上腹痛,CT扫描显示胃-食管交界区黏膜下广基或透壁性新生物.两例患者临床分别诊断为胃肠间质瘤及胃癌,而术后病理却证实为GIMT.大体所见:灰白色结节状肿物边界不清,质地不均,表面被覆完整黏膜.镜下显示肿瘤由密集的梭形细胞和大量的慢性炎细胞组成.这些梭形细胞呈束状或席纹状排列,胞质空泛或淡嗜酸性,核呈卵圆形,具有模糊的核仁,核分裂象难以见到;而浸润于黏液样基质中的炎性细胞主要由淋巴细胞、浆细胞组成,部分区域形成淋巴滤泡,类似于炎性或反应性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弥漫表达vimentin和h-caldesmon,部分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ease,ALK),不表达CD34,CD117及desmin.两例经随访4~6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GIMT是一种罕见的具有独特病理改变的纤维性病变,易与胃肠间质瘤、平滑肌瘤等混淆.

  • 脊索瘤样脑膜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鸿瑞;张建刚;何春年;孟嫦娟

    目的:探讨脊索瘤样脑膜瘤(chordoid meningiomas,CM)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应用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例CM进行观察,同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CM病理特点为黏液样基质中有呈分叶状或条索状排列的肿瘤细胞,细胞质呈淡染或嗜酸性染色,部分细胞呈液滴状,分布于黏液样基质中,类似脊索瘤样细胞;肿瘤细胞中亦可见典型脑膜上皮细胞区域.组织化学染色阿尔辛蓝-过碘酸-Schiff反应(alcian blue and peridic acid-schiff's reacyion,AB/PAS)呈阳性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表达阳性,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灶状阳性,广谱细胞角蛋白(pan cytokeratin,CKpan)、S-100钙结合蛋白(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S-100)表达阴性.结论:CM是发生于颅内的较少见的脑膜瘤亚型,需要与脊索瘤、黏液性软骨肉瘤及转移性黏液腺癌等鉴别.

  •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1例及文献分析

    作者:魏维;夏天

    目的:探讨Xp11.2易位/结合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μ基因增强子的转录因子3(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 to IGHM enhancer 3,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报道1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并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结果:患者男,16岁,因右腰痛及无痛性全程血尿4d,肿瘤大小约3.0 cm×2.5 cm×2.0 cm,切面灰褐色、质软;光镜下可见肿瘤主要由细胞间分界清楚的肿瘤细胞排列呈纤细乳头状.肿瘤细胞胞浆丰富、透亮,呈嗜酸性红染,核染色质呈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少见.可见沙砾体状钙化.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TFE3阳性;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及波形蛋白(vimentin)灶状阳性;白细胞分化抗原34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4,CD34)、黑素瘤标记物抗体-45 (melanoma marker antibody,HMB-45)及结蛋白(desmin)均为阴性.结论:Xp1 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少见,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人,临床常见肉眼血尿,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及核型分析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采用根治性肾脏全切术,预后不明确.

  • 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细胞异质性的技术因素分析——非生物学解释

    作者:Anne McLeer-Florin;Sylvie Lantuéjoul;孙岚

    2007年在肺腺癌一个小亚群中发现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重排界定了一类新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carcinoma,NSCLC)分子亚型[1].这些ALK-重排的肿瘤中腺癌常见,经常可见印戒黏液细胞,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或结直肠癌基因——KRAS突变,更多出现于不吸烟或轻度吸烟患者中,但一些ALK-重排的NSCLC不符合以上描述.目前已确定多种基因融合变异;常见的为2号染色体短臂发生倒位形成的EML4-ALK基因融合.

  • 光动力疗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作者:Charles B SimoneⅡ;Joseph S Friedberg;Eli Glatstein;James P Stevenson;Daniel H Sterman;Stephen M Hahn;Keith A Cengel;袁光金;李金銮

    光动力疗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治疗胸部恶性肿瘤.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如支气管腔内肺癌)、X线检查阴性或同时性原发癌,光动疗法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进行腔内根治性治疗.作为单一根治疗法,光动力疗法是治疗支气管镜可见≤1 cm且无软骨外浸润的肺部肿瘤的有效方法.对于晚期非小细胞癌患者,光动力治疗可以作为综合根治疗法的一部分,用于减轻阻塞性支气管内病变,增加可手术性或缩小所需手术范围.本文对现有发表的应用光动力疗法治疗至少10例以上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提出了光动力疗法应用的治疗建议并进行了总结.

  • 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新抗凝剂治疗急性肺栓塞?

    作者:Jens Eckardt;Mads Nybo;章仲恒

    由于大多数的治疗都增加了出血并发症的风险,因此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的治疗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80%的PE患者具有可识别的诱发因素,而特发性或非触发PE在国际肺栓塞注册合作研究(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Pulmonary Embolism Registry,ICOPER)中约占20%[1].PE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诱发因素相同,其中主要的医疗机构相关诱因为大手术[2],因此PE是一种广为人知的术后危险并发症,大面积PE的病死率高达50%[3].

  • 挑战肺栓塞——新一代口服抗凝血剂

    作者:Sérgio Barra;Luís Paiva;Rui Provid(e)ncia;赵俊

    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一种较常见的心血管急症,每年的发病率约为70/10万[1].肺动脉血管床堵塞可能危及生命且存在可逆急性右心衰竭风险,这一点突出了早期准确诊断的必要性.初始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堵塞的肺动脉血流并预防早期复发.抗凝治疗在PE患者的治疗方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一项划时代意义的研究[2]表明普通肝素治疗较之未行任何治疗具有临床效益,成为PE患者应该迅速接受抗凝治疗的根据.一贯以来,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或PE患者在院内接受普通肝素静脉注射治疗,然后改口服维生素K拮抗药治疗.在过去15年中,由于快速抗栓、基于体质量的固定剂量、无需每日监测抗凝药质量浓度,方便了门诊病人的治疗,低分子肝素皮下给药已经基本取代普通肝素治疗[3].

临床与病理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