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临床与病理杂志

临床与病理

临床与病理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thology and Clinical Medicine 국제병리과학여림상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 影响因子: 0.5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2588
  • 国内刊号: 43-152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2-35
  • 曾用名: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与病理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南
  • 主编: 李元建 何建行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泛素羧基端水解酶L1在人类疾病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

    作者:方一力

    泛素-蛋白酶系统(ubiquitin proteasome system,UPS)在细胞分裂、细胞信号转导以及细胞程序死亡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系统主要是靠泛素化酶和去泛素化酶来实施对于目的蛋白的快速精确调控.其中,泛素羧基端水解酶L1 (ubiquitin carboxy-terminal hydrolase L1,UCH-L1)是去泛素化酶家族中的一个重要的分子,是由223个氨基酸组成的一类半胱氨酸水解酶,通过识另和裂解目标蛋白上羧基末端第76位甘氨酸,可把泛素分子从目标蛋白的多聚泛素化链上切割下来,阻止目标蛋白被UPS系统降解,从而对目标蛋白的降解代谢负向调控.由此而产生游离的泛素单体,则进一步循环参与下一个目标蛋白的泛素化代谢.UCH-L1是一个多功能的分子,除了去泛素化酶功能,还有稳定泛素单体,泛素连接酶及参与细胞骨架蛋白调控,细胞微管形成等多功能作用.

  • ABC转运体介导肿瘤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熊婷;李丽丁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过表达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TP 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蛋白是导致MDR产生的主要机制.因此,筛选ABC转运蛋白的抑制剂,在逆转肿瘤MDR提高肿瘤化疗疗效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银屑病与精神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小风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自杀观念等精神障碍在银屑病患者中较为常见,从而对银屑病患者的病情、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旨在对银屑病与精神障碍的共病性研究做一综述.

  • 卵泡抑素样蛋白1在神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可为;李枚香

    卵泡抑素样蛋白1 (follistatin-like protein 1,FSTL1)是一种分泌型细胞外基质糖蛋白,在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炎症等疾病模型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凋亡、组织分化等.FSTL1在脊椎动物神经系统中调节神经胚形成和神经元分化诱导;参与大脑皮质进化机制和功能区域的划分;调节突触传递和维持躯体感觉正常阈值;减少脑卒中后神经元凋亡并改善神经缺陷功能.

  • UVA及UVB诱导人皮肤光生物学反应差异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青梅

    紫外线刺激皮肤后,表皮黑素细胞通过合成黑素,转移至临近的角质形成细胞,对皮肤起光保护作用.皮肤遭受过量紫外线刺激后出现一系列损伤反应,包括晒黑及炎症反应、细胞DNA损伤、光致癌作用等,UVA及UVB因波长不同,照射皮肤后出现的生物学反应存在差异.目前有关UVA及UVB刺激表皮细胞后的损伤反应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研究两种紫外线所引起的光损伤机制之间的差异有益于预防一系列光损伤性疾病.

  • 细胞内信号通路对心肌肥大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倪菁

    心肌肥大是心肌细胞从成熟的“收缩状态”向“胚胎型合成状态”转化的一种现象,是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心肌成纤维细胞约占心肌细胞总数的60%~70%,它们参与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沉积、细胞信号调控、物质代谢等.同时,其能够在受损或衰竭心脏中诱导纤维化性心肌重塑,调节心脏功能.

  • Fibulin-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与食管癌的关系研究

    作者:王静;赵亮

    目的:检测食管癌Fibulin-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情况,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黄石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96例,另取同期黄石市中心医院因食管良性病变手术切除的食管组织40例作为对照.Fibulin-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使用亚硫酸盐修饰后PCR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Fibulin-1蛋白表达.结果:食管癌患者中Fibulin-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为3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0%(x2=2.517,P=0.036).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Fibulin-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标本中Fibulin-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0.2%.食管癌患者男女性别和不同年龄之间Fibulin-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Ⅳ临床分期患者Fibulin-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为43.1%,显著高于Ⅰ,Ⅱ临床分期患者的28.9%(x2=2.426,P=0.046).肿瘤有淋巴结转移患者Fibulin-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为44.4%,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26.2%(x2=2.438,P=0.041).肿瘤中、低分化患者Fibulin-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为42.6%,显著高于高分化患者的25.7%(x2=2.431,P=0.043).结论:Fibulin-1基因启动子在食管癌组织中高甲基化,Fibulin-1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与食管癌的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 恶性间皮瘤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特点

    作者:马秋洁;张盛忠;吴建设

    目的:通过观察恶性间皮瘤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tumor-associated fibroblasts,TAF)的免疫表型特点,探讨其在诊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恶性间皮瘤10例,食管癌、乳腺癌、结肠癌标本各10例,观察这些肿瘤TAF的CK,CK19,Calretinin,HBME-1,Vimentin,Sny,S-100等表达情况.结果:10例恶性间皮瘤、食管鳞状细胞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结肠腺癌的TAF都阳性表达Vimentin,均灶状表达Syn,S-100.10例恶性间皮瘤的TAF阳性表达CK,CK19,Calretinin,弱阳性表达HBME-1;1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结肠腺癌的TAFs均局灶弱阳性表达CK,Calretinin,不表达HMBE-1及CK19;恶性间皮瘤组的TAF表达Calretinin,CK19,CK,HBME-1的积分光密度值(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显高于其余3组(P<0.05).结论:恶性间皮瘤的TrAF与一般常见的上皮性肿瘤的TAF免疫表型既有共性又有不同,深入了解其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性对研究恶性间皮瘤的诊断及治疗有重大意义.

  • 低浓度肾上腺素对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影响

    作者:韦燕芬;曾素霞;易莉莉

    目的:探讨低浓度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混合液(1∶500 000)髓腔冲洗填塞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过程中生命体征及骨水泥植入综合征(bone cement implantation syndrome, BCIS)的影响.方法:将1 52名拟行THR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6例),其中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及纱布填塞骨髓腔,观察组使用低浓度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混合液冲洗及纱布填塞骨髓腔,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在髓腔冲洗填塞后(T0)、骨水泥注入时(T1)与注入后5 min(T2)、10 min(T3)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BCIS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T1,T2的心率、收缩压、指尖血氧饱和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的心率、收缩压、指尖血氧饱和度的组内效应、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舒张压及中心静脉压的时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在呼吸窘迫、低氧血症和低血压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浓度肾上腺素髓腔冲洗填塞法有利于维持患者在骨水泥植入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稳定,减少BCIS的发生,对于确保THR患者的手术安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20例梭形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作者:李晶

    目的:探讨梭形细胞癌的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例梭形细胞癌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其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20例梭形细胞癌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2.5岁.肿瘤无器官特异性,肿瘤细胞呈梭形,多数病例异型性明显,少数病例细胞温和,异形性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至少表达一种上皮标志物;CK,34pE12,CK5/6,EMA和P63阳性率较高;常表达desmin,calponin,SMA;不表达CD34,S100,HMB-45,myogenin,MyoD1,ALK.结论:梭形细胞癌是一种具有独特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的肿瘤.

  • Carba NP试验在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检测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金奕;胡仁静;韩志君;沈兰凤;黄红宇

    目的:系统评价Carba NP试验对产碳青霉烯酶菌株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并辅以文献追溯、手工检索,检索时间为2001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参照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价工具(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2,UADAS-2)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14.0软件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统计和数据分析,绘制森林图分析结果,用漏斗图和Deek检验评价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情况.结果:纳入的29项研究的合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0.97(95%CI:0.93~0.98)和1.0(95%CI:1.0~1.0),说明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经异质性分析检验,敏感性和特异性的I2分别是96.49(95%CI:95.79~97.18)和69.88(95%CI:58.69~81.08),说明纳入数据存在异质性.结论:Carba NP试验对于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的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钽棒植入与骨瓣移植治疗成年人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近期疗效对比

    作者:高俊峰

    目的:比较髓芯减压联合金属钽棒植入术与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术治疗成年早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间收治的83例(97髋)非创伤性ONFH患者病历资料,A组43例52髋行髓芯减压并钽棒植入术,B组40例47髋,行自身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术,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手术参数指标、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手术疗效.结果:A组手术时间(40.7±10.3) min、术中失血量(88.0±27.1) mL、术后镇痛泵应用时间(1.68±0.32)d、拆线天数(12.8±1.5)d均显著低于B组[(82.5±17.2) min,(239.4±45.2) mL,(2.15±0.48)d,(14.2±1.9)d;P<0.05].两组术后12个月Harris总评分及各项目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s),A组术后Harris总评分(88.4±5.9)及关节功能评分(41.5±4.8)均显著高于B组[(83.6±5.3),(37.5±6.1);P<0.05].两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A组术后12个月优良率(92.3%)显著高于B组(76.6%,P<0.05).B组有1例出现髓塌陷,A组无髓塌陷病例.结论:髓芯减压联合金属钽棒植入术较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术治疗早期ONFH手术操作相对简单,近期疗效更为明显.

  • 体位变化及待检时间差异对二甲硅油散在胃镜检查中消泡效果的影响

    作者:刘晓玲;韩杨;吴桂新

    目的:探讨体位变化及不同待检时间间隔对二甲硅油散在胃镜检查中消泡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5月在重庆市肿瘤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的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均分为4组:A组(平卧,待检15 min),B组(体位变化,待检5 min),C组(体位变化,待检10 min),D组(体位变化,待检15 min),比较4组患者上消化道黏膜视野清晰度,以评价二甲硅油散的消泡效果.结果:行体位变化的患者食管、胃底、胃角及胃窦处的黏膜视野清晰度优于平卧患者(p<0.05).对于行体位变化的患者,待检间隔时间为10 min的患者胃底、胃体及胃窦部胃镜下黏膜清晰度优于待检间隔时间5 min及15 min的患者(P<0.05).结论:服用二甲硅油散后行体位变化并间隔10 min后行胃镜检查,上消化道黏膜视野清晰度佳,即消泡效果优,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刀切除术对鼻窦肿瘤患者术后黏膜恢复的效果

    作者:卢大松;冯勇军;曾春荣;王明靖

    目的:分析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刀切除术在鼻窦肿瘤术后患者黏膜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本科室住院治疗的鼻窦肿瘤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并比较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刀切除术在鼻窦肿瘤术后患者黏膜恢复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黏膜形态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例数以及黏膜上皮化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刀切除术在鼻窦肿瘤术后患者黏膜恢复的效果好,鼻腔黏膜上皮化时间短,能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发生,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过表达细胞黏附分子1抑制卵巢癌细胞迁移及侵袭

    作者:王晓凤;柳艳飞;田勇;何为;金红艳

    目的:研究过表达细胞黏附分子1(cell adhesion molecule 1,CADM1)对卵巢癌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qRT-PCR测定CADM1mRNA在卵巢癌细胞系SKOV3及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hose中的表达,将SKOV3细胞分成两组,即CADM1过表达组和对照组,转染48 h后Western印迹测定两组CADM1蛋白表达量,采用lipofectamine 2000分别转染pcDNA3.1-CADM1及pcDNA3.1质粒,采用CCK-8、克隆形成、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两组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结果:CADM1mRNA在SKOV3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hose细胞系(1.54±0.34 vs.5.63±0.96,p<0.05);转染48 h后,CADM1过表达组和对照组CADM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2.53±0.42,0.37±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DM1过表达组和对照组在0,24,48,72 h 450 nm处的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DM1过表达组与对照组克隆形成数相比(60.4±7.6 vs.58.3±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DM1过表达组细胞迁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0.3%±3.5%vs.60.1%±4.2%,P<0.05);CADM1过表达组侵袭细胞数显著少于对照组(24.5±5.3 vs.65.1±6.9,P<0.05).结论:CADM1在卵巢癌细胞系中低表达,过表达CADM1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无影响,但可抑制迁移和侵袭,起抑癌基因的作用.

  • CD14+HLA-DRlow/-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在Graves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谈银生;刘尚全;王芝涛;田丽芳;陈望;刘心苑

    目的:检测Graves病(Graves' disease,GD)患者外周血中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表达情况,探讨MDSCs在G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52例初诊GD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以CD14+HLA-DR1ow/-作为MDSCs的免疫标记,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及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中MDSCs的比例及血浆细胞因子Arg-1,IL-6,G-CSF浓度;并分析MDSCs与GD患者甲状腺功能相关性.结果:GD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明显升高,相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D患者病情平稳后,MDSC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MDSCs水平与GD患者甲状腺功能未见明显相关性;GD患者外周血浆Arg-1水平未见明显升高,IL-6及G-CSF浓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GD患者外周血MDSCs升高,可能是GD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 维生素D3——非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脏病合并糖尿病的预测因子

    作者:李宝来

    目的:研究非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脏病(non-diabetes chronic kidney diseases,ND-CKD)3~5期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并用体内维生素D3水平来预测其风险.方法:对ND-CKD3~5期患者的糖尿病发生指标和维生素D3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不同水平的维生素D3的ND-CKD合并糖尿病的概率值.结果:ND-CKD3~5期患者体内的维生素D3水平和餐后2h血糖有负相关性(r=-0.430,P=2.07×10-5);该人群体内维生素D3在0~99.9,100.0~199.9,200.0~299.9 nmol/L三个水平合并糖尿病的概率分别为0.393,0.227,0.154.结论:维生素D3作为ND-CKD合并糖尿病的预测因子,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在儿童髓母细胞瘤分子分型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江贤萍;徐金永;陈乾;张欢;缪秋玲;宋建明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在儿童髓母细胞瘤分子分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分子分型相关蛋白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β-catenin,Gli-1,NPR3及KCNA1在40例儿童髓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分析根据表达结果行分子分型的可行性及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理分型及预后的关系.结果:40例肿瘤组织中β-catenin,Gli-1,NPR3及KCNA1的阳性率分别为10%,55%,50%及30%,Gli-1阳性表达与患儿年龄及病理类型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3岁年龄组及Gli-1阳性组患儿预后较差(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患儿年龄、病理分型、Gli-1蛋白及NPR3蛋白表达是儿童髓母细胞瘤的独立预后因子(P<0.05).22例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行分子分型,其中WNT型4例,SHH型10例,3型6例,4型2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分子分型与预后无关(P<0.05).结论:p-catenin核阳或核浆阳可作为WNT型髓母细胞瘤的蛋白标志物,Gli-1表达与患儿年龄及病理学类型密切相关,阳性表达提示患儿预后较差,是独立的预后因子之一,但其表达与NPR3及KCNA1的表达有部分重叠,因此尚需结合SHH型、3型及4型髓母细胞瘤的其它分子检测方法进行准确的分子分型.

  • 无创正压通气患者发生鼻面部压疮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邓妍;周建仪;刘秀珍;陈洁莹;刘绍辉

    目的:探讨分析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患者的鼻面部压疮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1∶1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电子病历和护理记录收集患者在一般人口学特征、营养和疾病一般状况、无创正压通气使用情况以及鼻面部压疮发生情况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探讨影响持续无创正压通气患者鼻面部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73名NPPV患者中发生鼻面部压疮的患者为48例(27.7%),其中Ⅰ期压疮为17例(9.8%),Ⅱ期压疮为30例(17.3%),Ⅲ期压疮为1例(0.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Glasgow评分、SAS评分、血清白蛋白量、PaO2水平、面部水肿情况、NPPV使用方式、使用NPPV总时间、使用减压保护贴、糖尿病低血压、使用类固醇类药物和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是持续无创正压通气患者发生鼻面部压疮的影响因素.结论:鼻面部压疮是持续无创正压通气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临床护士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预防性护理,避免鼻面部压疮的发生.

  • 过敏性鼻炎鼠模型中调节性B细胞比例变化及意义

    作者:顾兆伟;王韫秀;赵鹤;曹志伟

    目的:探讨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Breg细胞)在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鼠模型鼻黏膜中比例变化及意义.方法:1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AR组使用卵清蛋白来构建AR鼠模型,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替代.收取两组小鼠鼻黏膜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小鼠鼻黏膜中Breg细胞的比例.结果:在AR组与对照组小鼠鼻黏膜中均检测到Breg细胞,并且AR组中Breg细胞比例(1.15%±0.20%)低于对照组(2.30%±0.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eg细胞比例下降在AR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刺五加注射液合并氟西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伴发抑郁的效果

    作者:石雁;陈勇新

    目的:探讨刺五加注射液合并氟西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伴发抑郁的效果.方法:选取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90例阿尔茨海默病并发抑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用刺五加注射液和氟西汀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氟西汀进行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表、疾病自我管理效能测量表及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 quality of life scale,WHO QOL-BREF)对患者进行入院时、出院时的抑郁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评分和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入院时的HAMD,QOL-BREF评分均偏高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出院时,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HAMD,QOL-BREF评分均不同程度地下降,但组间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UPD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UPD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刺五加注射液联合氟西汀对阿尔茨海默病有良好的缓解和治疗效果,目前国内对此研究较少,且两药合用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亦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 同期放化疗诱导人结直肠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

    作者:王艳俊;蒋永新;刘珊;王红

    目的:探讨放化疗抵抗的结直肠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意义.方法:采用5-FU化疗同期进行放疗对人结直肠癌野生型细胞(HCTll6)进行干预,诱导放化疗共同抵抗的细胞株(HCT1 16CRR)并采用克隆形成实验进行放化疗抵抗性的鉴定.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上皮表型标志物E-cadherin,间质表型标志物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核转录因子(Snail)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放化疗抵抗的结直肠癌细胞发生与EMT相符的形态学改变,细胞呈纺锤体状,极性消失,并出现伪足;Real-time 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N-cadherin,vimentin,Snail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化疗抵抗后的人结直肠癌细胞发生EMT,其与结直肠癌的治疗抵抗相关.

  •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

    作者:张艳庆;左艳;王红

    目的:探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的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患肢肩关节功能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选择入我科治疗的96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8例.对照组在患者术后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PMT的健康教育.在患者出院3个月后,观察两组功能锻炼依从性、患肢肩关节功能恢复程度以及患者自我效能.结果:实验组功能锻炼依从率为97.87%,高于对照组(84.78%);实验组肩关节完全恢复率为95.74%,高于对照组(82.61%);实验组自我管理效能总分以及正性态度、自我决策、自我减压3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PMT的健康教育可提高乳腺癌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可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 胸腰椎骨折有限元后路矫形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案优选分析

    作者:徐海栋;刘晓伟;史新瑞;杨斐;许斌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脊柱胸腰椎骨折术后的不同内固定方式进行优选分析,获得数据分析结果,继而验证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具有高度的拟真性和可重复性.方法:采用健康志愿者胸腰椎CT平扫获得的数据,在计算机内采用MINICS软件进行有限元模型重建.使用几何修剪法获得脊柱胸腰椎骨折模型及复位模型,按照临床常用的后路矫形复位内固定方案装配上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分别对不同运动状态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优选出佳方案.结果:3种不同内固定状态下椎弓根螺钉系统上的应力云图及位移云图均得分析,其中后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六钉两棒固定法具有明显的优势(P<0.05).结论:有限元分析方法优选脊柱外科佳手术方案已经成为目前数字化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为临床诊疗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为个体化设计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充足的证据.

  • 延胡索乙素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俞静;刘莲;张玥;杨凡;曹邦伟

    目的:探讨延胡索乙素(dl-tetrahydropalmatine,THP)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irradiation induced lung injury,RILI)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照射组(R组)、R+THP组、THP组.R组采用x射线右侧胸部单次照射15 Gy,于照射后1,4,8,12,16周分别处死大鼠,取肺组织行TUNEL及电镜检测凋亡,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部分肺组织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检测,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TGF-p1.结果:对照组及THP组大鼠肺组织均无炎症反应.受照射组(R组、R+THP组)在照射后4~16周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肺组织细胞凋亡及RILI病理变化;但R+THP组较R组炎症反应明显减轻,R+ THP组与同时段的R组比较:肺组织中MDA水平明显降低、SOD水平明显升高,血清中TGF-p1明显降低,炎性细胞募集较少.两组间不同时段血清中TGF-p1水平、肺组织中MDA,SOD水平以及肺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THP能通过抑制凋亡、减轻氧化损伤、抑制TGF-p1等作用减轻大鼠急性RILI.

  • 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行拉力螺钉内固定在髋臼前柱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启治;赖伟强;陈楚群

    目的:分析腹直肌外侧切口人路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的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从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22例行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时期20例行常规髂腹股沟入路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一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价治疗后患者的骨折复位效果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11±0.39)h和(436.72±85.88) 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9±0.41)h和(688.75±85.85)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研究组术后出现1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经过功能锻炼后6周内恢复正常,并发症发生率为4.55%(1/22);对照组出现1例切口处皮下脂肪液化,2例股外侧皮神经麻痹,1例下肢肌力障碍,2例出现异位骨化,对照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0.0%(6/20),明显高于研究组(x2=4.8873,P=0.0271),研究组患者骨折复位的优良率为95.45%,对照组为9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99,P=0.4930).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68.72±9.18 vs.68.68±9.22,P>0.05),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髋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88.19±9.21 vs.79.16±9.24,P<0.05).研究组的优良率为95.45%,对照组的优良率为85.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288,P=0.2490).结论: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疗效可靠,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 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陈文祥;谢煜;赵建宁;包倪荣

    目的:系统评价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在疼痛的控制和膝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疗效比较的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年8月.根据渥太华纽卡斯尔标准(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评估纳入的研究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 S.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371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LARS人工韧带移植组与自体肌腱移植组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MD=12.46,95%CI:12.46~1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滕纳尔(Tegner)评分,MD=1.72,95%CI:1.45~1.9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MD=4.31,95%CI:-0.70~9.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术后12个月Tegner评分,MD=0.52,95%CI:-0.21~1.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结论:在术后6个月时LARS人工韧带移植较自体腘绳肌腱移植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效果更好;在术后12个月时,LARS人工韧带移植与自体腘绳肌腱移植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相当.

  • BISAP评分联合血清胆碱酯酶对危重型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胡晟;彭小云

    目的:探讨BISAP评分联合血清胆碱酯酶对危重型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收治的164例AP患者,其中轻型52例,中型76例,重型16例,危重型20例.比较不同分类AP的BISAP评分及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同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G)预测危重型AP,并比较BISAP评分及血清胆碱酯酶联合诊断与单独应用的差异性.结果:随着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BISAP评分逐渐升高,血清胆碱酯酶水平逐渐下降.4种AP患者的BISAP评分和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ISAP评分诊断危重型AP的AUC为0.881(95% CI:0.795~0.968),佳截断值为2.5分,此时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79.2%,准确性为80.5%.血清胆碱酯酶诊断危重型AP的AUC为0.791(95% CI:0.668~0.914),佳截断值为3 406 U/L,此时敏感性为85.0%、特异性为74.3%,准确性为75.6%.通过logistic回归得出BISAP评分和血清胆碱酯酶回归模型,预测危重型AP的AUC为0.935(95% CI:0.892~0.978),敏感性为95.0%,特异性为88.2%,准确性为89.0%.联合诊断的AUC面积大于BISAP评分或血清胆碱酯酶单独诊断的AUC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ISAP评分和血清胆碱酯酶均能较准确地诊断危重型AP,二者联合诊断时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 陶氏健骨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

    作者:郁啸云;刘淑玮;盛韶山

    目的:观察评价陶氏健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陶氏健骨汤,对照组服用钙尔奇D片,观察各组在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4周为1个疗程)后的临床体征、骨代谢生化指标、性激素、骨形成生化指标、骨吸收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均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腰背疼痛、腰膝酸软、抽筋、步履艰难等症状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血钙(S-Ca)均较治疗前降低,降钙素(calcitonin,cT)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性激素(E2、T)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E2,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boneglaprotein,BGP)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ALP,BG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U-HYP/Cr,U-Ca/Cr,TRAP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U-HYP/Cr,U-Ca/Cr,TR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陶氏健骨汤具有提高雌激素水平,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等功能,是治疗骨质疏松的有效方药.

  • 低血清浓度下骨形成蛋白2对软骨细胞的作用

    作者:李伟豪;董加洪;许艳华;邓婕;李松

    目的:研究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2,BMP-2)对SD乳鼠下颌骨髁突软骨细胞(mandibular condylar chondrocytes,MCCs)黏附和增殖作用并探索BMP-2的佳实验浓度.方法:在低血清浓度(含2.5%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条件下,分为4组(n=3):对照组(未添加BMP-2)、BMP40组(添加40 ng/mL的BMP-2)、BMP100组(添加100 ng/mL的BMP-2)、BMP200组(添加200 ng/mL的BMP-2).通过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比色法测量8h,12h,1d,3d,5d,7d活细胞数并描绘生长曲线.结果:在1d时BMP 100组MTT吸光度(0.497±0.010)较对照组(0.345±0.024)、BMP40组(0.475±0.007)及BMP200组(0.471±0.013)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数未呈指数增长.结论:低血清浓度下,BMP-2用于MCCs的佳实验浓度为100 ng/mL,可促进MCCs的初期黏附但增殖作用并不明显.

  • 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周炳娟;黄丽娟;曹建江;马小乐;孙吉瑞;乔海芝;赵文明;张金库

    目的:探讨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unx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Runx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癌旁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52%(73/105)和8.57%(9/1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Runx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乳腺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Runx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呈负相关.Runx2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而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结论:Runx2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而且在ER阴性乳腺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Runx2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浸润、转移有关,提示Runx2可能成为乳腺癌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 椎间孔镜技术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中的应用

    作者:郑剑平;孙春汉;蔡宏华;杨剑锋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局部麻醉下行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对照组全身麻醉下行次全切开椎板减压+内固定融合手术.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评价患者腰、腿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6个月,使用腰椎Macnab评定标准对腰椎功能进行评分,比较腰椎Macnab评定优良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腰、腿VAS的差异.结果: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腰椎Macnab评定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优良率为75.0%,研究组腰椎Macnab评定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切口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两组腰部、腿部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腰部、腿部VAS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并侧隐窝狭窄效果好,患者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使用.

  • 基于Pender模式的家庭随访教育方案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芦秀琼;周虹;杜英堂

    目的:探讨基于Pender模式的家庭健康教育随访方案对肺癌患者健康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信封法将入选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家庭随访教育方案,观察组实施以Pender模式为基础的家庭随访教育方案,收集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HPLP)得分和生命质量(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EORTC QLQ-C30)得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HPLP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明显改善,除人际关系以外其他各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在健康责任、营养、压力应对、人际关系以及HPLP总分的改善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干预后观察组生命质量各维度得分均明显改善,除躯体维度以外,其他维度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角色功能、认知功能和情绪功能的改善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Pender模式的家庭健康随访教育方案能有效提升肺癌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改善生活质量.

  • 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肺部亚厘米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邵丰;杨如松;刘政呈;潘宴青;邹卫;赵一昕;马国栋;曹珲;王尊乔;孔令源

    目的:总结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亚厘米(≤1 cm)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方式.方法:自2009-2015年,78例肺部亚厘米结节患者,根据术前CT表现将其分为3组,纯磨玻璃样结节(ground-glass opacity,GGO)组、混合型GGO组和实性结节组.78例患者均行电视胸腔镜下微创手术,术后病理提示为非小细胞肺癌(包括原位腺癌、微浸润癌以及浸润癌),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纯GGO及混合性GGO组均未见淋巴结转移,在实性结节组可见4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中2例为纵隔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纯GGO组为100%,混合性GGO组为99%,实性结节组为90%.结论:胸部CT表现为GGO形态(包括纯GGO和混合性GGO)的早期肺癌患者无淋巴结转移,可行包括解剖性肺段切除及楔形切除在内的亚肺叶切除术;对于实性亚厘米结节的肺部病灶,因其存在淋巴结转移可能,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系统性清扫术仍然作为首选手术方式.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病例——与子宫肌瘤相关?

    作者:何龙培;张怡清;吴尚洁

    目的:通过分析2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CTEPH)的女性病人的病例报告以及循证国内外研究结果,提高对罕见的与子宫肌瘤相关的CTEPH的认识,提高肺动脉高压的诊治水平.方法:病例报告及文献检索.结果:既往有子宫肌瘤的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发现肺动脉血栓形成,诊断为CTEPH,CTEPH发病可能与子宫肌瘤相关.结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和/或肺动脉高压可能是子宫肌瘤一种罕见的并发症.在临床实践中应考虑其可能性,尽早给予病人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及抗血栓治疗,提高治疗水平.

  • 气管多形性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田亮;张欣;郭效忠;苗志刚;邸庆国;买智涛;宋展

    目的:探讨气管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l例气管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病理结果,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物大小2.5cm×1.5cm×1.0 cm,表面光滑,不规则结节状,切面灰白,半透明,质软韧,无明显出血和坏死.光镜下由上皮组织和间质组织两种成分构成,上皮细胞呈巢状、条索状及梁状漂浮在软骨黏液样间质背景中,局灶可见到腺样结构,细胞胞浆嗜酸性,无明显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肌上皮细胞CK,S-100和P63阳性表达.腺上皮CK,CK7和CK19标记阳性.结论:气管多形性腺瘤少见,诊断气管内肿瘤时要考虑到这个鉴别诊断,以免漏诊或误诊.未来需要研究更多气管多形性腺瘤病例以进一步完善其临床进程、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 慢性苯妥英钠中毒性脑病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唐伯儒;张硕;刘洋;黄丽玉;郭阳

    目的:探讨苯妥英钠(phenytoin,PHT)中毒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要点,以提高神经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慢性PHT中毒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此例患者初被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予改善循环等治疗后未见好转;经详细追问病史、监测血药浓度、腰椎穿刺、脑电图、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明显好转,出院.结论:PHT中毒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些不易与脑干或小脑梗死相鉴别,容易误诊,应提高对其的认识,从而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

  • 以卵巢囊肿为首发症状的肺小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高福平;王萍;魏谨;马平

    目的:探讨l例以卵巢囊肿为首发症状的肺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该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并做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首发症状为卵巢囊肿,囊壁附一灰白结节,镜下为小细胞癌形态,术后结合临床表现及免疫组化表型结果,诊断为肺小细胞癌转移至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结论:肺小细胞癌转移至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一种极罕见的现象,其确诊依赖于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临床与病理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