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중화실험안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0160
  • 国内刊号: 11-598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3
  • 曾用名: 眼科研究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王丽娅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神经生长因子对激光致视网膜损伤后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晓英;单清;马萍;陈鹏;郭启煜;钱焕文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激光致视网膜损伤后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激光致视网膜损伤的分子病理机制.方法 Wistar二级大鼠,分为3组,即损伤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GF组,分别于倍频Nd:YAG激光损伤后,玻璃体内注射NGF,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方法、苏木精-伊红染色及视觉电位仪测量视网膜电图(ERG)b波幅值,观察视网膜bFGF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及对视网膜组织结构、视功能的影响.结果 激光损伤视网膜后玻璃体内NGF组3 d bFGF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损伤对照组(P<0.01);NGF组28 d感光细胞结构的恢复较损伤对照组差,NGF组的b波幅值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源性NGF减少了激光视网膜损伤后bFGF产物,不利于感光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修复.

  • 0.03% Bimatoprost对正常无色素兔的降眼压作用及安全性研究

    作者:李欣;赵家良

    目的 研究前列腺素类似物的新成员Bimatoprost的降眼压作用,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对正常无色素兔的一只眼滴入Bimatoprost,另一只眼滴入生理盐水,连续测量滴药前及滴药后的双眼眼压,绘制用药后眼压随时间变化曲线;并观察结膜充血情况及测量瞳孔直径.结果 单眼点用Bimatoprost 0.5 h后产生显著的降眼压作用,平稳持续24 h,用药3周后降眼压幅度达25%~32%.用药后结膜充血程度较轻,药物对兔眼瞳孔直径无明显影响.结论 0.03%Bimatoprost可降低无色素兔眼压并有较好的安全性.

  • Long Evans大鼠视觉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视皮层tPA表达及活性的研究

    作者:郑莎;张耀;曾玉晓;阴正勤

    目的 研究Long Evans大鼠出生后视皮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分布、表达、活性的变化及与视皮层可塑性关键期终止的关系.方法 Long Evans大鼠131只按出生后周龄分为1、3、5、7、14周共5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定位检测tPA的分布,免疫印迹定量法检测视皮层总蛋白中tPA的表达,发色底物酶活性分析法测定视皮层tPA的活性.结果 除1周组外,各组视皮层Ⅱ-Ⅲ层、Ⅳ层tPA免疫荧光呈阳性,主要分布在Ⅱ-Ⅲ层(P<0.01).Ⅱ-Ⅲ层以5周组tPA阳性细胞密度高(P<0.01),14周组低(P<0.01);Ⅳ层以3周组tPA阳性细胞密度高,14周组低(P<0.01).除1周组外,各组视皮层总蛋白中tPA均有表达,5周组高(P<0.05),14周组低(P<0.05).视皮层tPA活性3周组低(P<0.01),5周组高(P<0.01).结论 tPA参与视皮层可塑性关键期的"终止",可能是Ⅱ-Ⅲ层、Ⅳ层之间突触可塑性存在异质性的结构基础之一.

  • 白细胞介素-1对房水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陈静嫦;王宁利;范志刚;刘长征;曾明兵;林辉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1(IL-1)对房水动力学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其降低眼压的有效性及探讨其降低眼压的机制.方法 SD大鼠15只,随机分成3组,A、B组随机一只眼前房注射重组鼠IL-1 β 30 ng,另一只眼前房注射等体积的0.1%PBS作为对照,C组作为空白对照组.用药80 h后,A组用药眼和对侧眼分别前房注射10 μl 125Ⅰ标记鼠清蛋白(125Ⅰ-RSA)和131Ⅰ标记的鼠清蛋白(131Ⅰ-RSA),B组相反,用药眼和对侧眼分别前房注射10 μl 131Ⅰ-RSA和125Ⅰ-RSA,C组随机一只眼前房注射10 μl 125Ⅰ-RSA,对侧眼注射10 μl 131Ⅰ-RSA,并于注药后每10 min取静脉血一次,共7次,进行血循环中125Ⅰ-RSA或131Ⅰ-RSA放射性强度的测定,计算血样品中125Ⅰ-RSA/131Ⅰ-RSA的蛋白量比值.结果 三组间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较C组增加27.20%,B组较C组降低25.44%.结论 IL-1具有增加小梁网通道房水流出的作用,为其降低眼压提供客观依据.

  • 实验动物兔角膜Orbscan-Ⅱ检测

    作者:郑广瑛;连元君;温成林;张改玲;杜君

    目的 了解兔眼角膜的解剖学特征,为眼的动物实验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对46只新西兰白兔的92只眼角膜行Orbscan-Ⅱ检测,并分析各项检查参数.结果 兔眼的平均角膜直径为(11.72±0.65)mm;平均角膜中央厚度为(391.91±21.78)μm,角膜薄点厚度平均为(371.57±22.27)μm;兔眼的平均前房深度为(2.41±0.29)mm;兔眼角膜3 mm光学区的平均屈光力为(46.53±2.02)D,5 mm光学区的平均屈光力为(46.16±1.88)D;兔眼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图按形状可分为中央岛、不完全桥、规则桥、不规则桥及未分类型;兔眼Kappa角为(6.59±3.26)°.结论 兔眼的上述测量参数多与人眼接近,但角膜厚度比人眼薄,角膜屈光力大于人眼,可作为眼表疾病和部分角膜屈光手术的实验动物.

  • 大鼠PEDF基因的克隆及腺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作者:于燕萍;崔靖;王颖;颜华

    目的 构建PEDF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为基因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奠定基础.方法 从大鼠视网膜组织中提取总RNA,RT-PCR扩增PEDF基因cDNA,并将回收的PEDF基因克隆入质粒pGEM-Teasy载体中,亚克隆入腺病毒表达载体质粒pDC316中,DNA序列分析加以证实.利用腺病毒Admax系统,通过含有目的基因片段PEDF的穿梭载体pDC316/PEDF和病毒骨架质粒共转染293细胞的方法包装出重组腺病毒AdPEDF.Western Blot对重组腺病毒进行鉴定.结果 基因测序表明PEDF基因包含了大鼠PEDF基因阅读框内的全部序列,与NCBI Sequence Viewer中公布的大鼠PEDF mRNA序列(NM-177927)完全一致.获得了表达PEDF蛋白的重组腺病毒.结论 成功构建了PEDF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基因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奠定了基础.

  • 角膜上皮在大鼠穿透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作者:王艳;孙兴怀;徐建江;孟樊荣

    目的 研究角膜上皮在大鼠穿透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近交系F344和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建立穿透角膜移植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保留供体上皮、去除供体上皮和保留受体上皮的同基因及异基因组.术后观察排斥发生时间,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VEGF、CD4、CD8、RT1B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同基因移植组均未发生排斥反应,去除供体上皮组VEGF表达较保留供受体上皮组增多(P<0.01).异基因组均发生排斥反应,保留受体上皮组植片存活时间较其他两组延长(P<0.01);植片中CD4、CD8和RT1B抗原的表达亦较其他两组少(P<0.01).结论 上皮在诱导排斥反应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保留受体上皮可以明显延长穿透角膜移植植片的存活时间.

  • HSCs改善糖尿病小鼠血-视网膜屏障功能的研究

    作者:田蓓;黎晓新;沈丽;董建强;于文贞

    目的 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是否可使成体造血干细胞(HSCs)环境诱导分化,修复受损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使血-视网膜屏障得到功能性重建.方法 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各分为干细胞动员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流式细胞术以CD34-/low和scal+为标记鉴定外周血HSCs.小鼠视网膜病理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和VEGF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伊文思蓝定量检测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程度.结果 自体干细胞动员使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的VEGF表达量明显下降.糖尿病小鼠经干细胞动员后清蛋白的渗出量明显下降(P=0.033).结论 自体HSCs动员可以通过外周血干细胞倍增使血-视网膜屏障得到一定程度的功能性修复.

  • 小鼠角膜碱烧伤后前炎性因子、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

    作者:陆培荣;李龙标;张学光

    目的 检测前炎性因子、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小鼠角膜碱烧伤后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建立小鼠碱烧伤模型,用RT-PCR法检测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前炎性因子、趋化因子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 RT-PCR检测显示,角膜碱烧伤后角膜组织中前炎性因子IL-1α、IL-1β及IL-6表达增强;调控单核细胞迁移的CCR1-CCL2、CCL3、CCL4、CCR2-CCL2以及调控中性粒细胞迁移的CXCR2-CXCL2表达增强.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前炎性因子以及参与调控白细胞迁移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明显上调,提示其参与角膜碱烧伤后白细胞向局部的迁移.

  • 染料木黄酮对体外人LECs增生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芳;孔珺;张劲松

    目的 研究染料木黄酮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增生的影响.方法 通过集落实验和四唑溴盐(MTT)比色法观察不同质量浓度染料木黄酮作用12、24、48、72 h后对LECs增生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人LECs周期的影响及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 12.5、25、50、75 mg/L组对细胞集落形成均有抑制作用(P<0.05),随质量浓度增加,集落形成率减少.作用12 h、24 h组质量浓度75 mg/L、48 h组质量浓度12.5、25、50、75 mg/L以及72 h组各质量浓度对LECs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随质量浓度的增大,S期细胞明显增多.作用12 h、24 h诱导凋亡不明显;48 h组12.5 mg/L组出现凋亡峰,50 mg/L组凋亡明显;72 h组6.25 mg/L组出现凋亡,随质量浓度的增加凋亡细胞数量增加.结论 不同质量浓度的染料木黄酮可以抑制LECs的增生,有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作用一定时间,达到一定浓度可诱导人LECs凋亡.

  • 糖皮质激素对真菌性角膜炎的影响

    作者:王璐璐;王丽娅;吴细丕;孙声桃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对真菌性角膜炎(MK)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分别制作茄病镰刀菌角膜炎及烟曲霉菌角膜炎模型各112只,20只小鼠为对照组.接种后连续3 d各取56只给予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观察不同时期应用地塞米松组眼部表现及病理检查与未用药组、对照组的差别.结果 应用地塞米松小鼠病程延长,接种后2周内真菌性角膜炎表现比未用药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显示角膜中病原菌负荷量及其侵袭力增加(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通过增加真菌繁殖力及侵袭力,延长组织修复周期,加重病情延长病程.

  • DBA/2J高眼压模型小鼠和正常BL6小鼠眼犬尿氨酸转氨酶-Ⅱ的表达差异

    作者:熊新春;郑红梅;赵战鹰;章艳;Sylvia Bolz

    目的 探讨犬尿氨酸转氨酶-Ⅱ(KAT-Ⅱ)在不同年龄的正常BL6小鼠与DBA/2J高眼压模型小鼠眼中的表达差异.方法 将3、6、11月龄的BL6和DBA/2J小鼠全眼组织冰冻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DAPI双荧光染色法检测KAT-Ⅱ的表达及差异,双激发波荧光显微镜观察拍照.结果 两系小鼠眼组织中,KAT-Ⅱ表达于角膜上皮、内皮,睫状体上皮和睫状肌内血管内皮,视网膜节细胞层.3、6月龄的DBA/2J小鼠眼角膜上皮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表达比BL6明显增强.BL6小鼠睫状体组织中6个月时KAT-Ⅱ表达强,因DBA/2J睫状突发育不良而无法进行比较.结论 KAT-Ⅱ在眼前节中的表达和在DBA/2J小鼠眼中的表达增强,提示KAT-Ⅱ可能参与眼压增高和视网膜变性等病理过程.

  • 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原代培养

    作者:郝玉华;马景学;修贺明;徐铮

    目的 探索体外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从乳兔视网膜获取Müller细胞,通过振荡和反复洗涤使之纯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透射电镜对传代Müller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培养24 h后即有部分细胞贴壁生长,72 h后贴壁细胞进一步增多.通过振荡吹打可使附着于Müller细胞上的神经元脱落.20~25 d后细胞接近融合,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传代后细胞经1周达到融合.培养细胞GFAP阳性率在95%以上.电镜观察显示:细胞内含有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及8~10 nm的中间丝.结论 利用酶消化法可成功分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通过振荡和吹打洗涤,可使之纯化.

  •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外肌免疫细胞的研究

    作者:李俊红;张丽军;冯雪亮;申长礼

    目的 研究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眼外肌中免疫细胞的分布,探讨TAO的发病基础.方法 标本取自TAO受累眼外肌,对照组取自正常眼外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TAO受累眼外肌中巨噬细胞、HLA-DR阳性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和B淋巴细胞的分布和活性.结果 TAO受累眼外肌中包含大量巨噬细胞、HLA-DR阳性细胞和少量T细胞,缺少B细胞,其中巨噬细胞数明显增多,为正常对照组的2倍(P<0.01),但无面积差异(P>0.05).TAO受累眼外肌中大部分T细胞为CD4+T细胞,而正常对照组主要为CD8+T细胞.结论 TAO受累眼外肌中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多.

  • 激光房角穿刺对非穿透小梁手术后高眼压的治疗

    作者:钱韶红;孙兴怀;张勇进

    目的 评价激光房角穿刺治疗非穿透小梁手术后眼压升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21例(23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作前瞻性研究,当非穿透小梁手术后眼压>21 mmHg时,即在手术部位行Nd:YAG激光房角穿刺.结果 激光前平均眼压(25.1±2.4)mmHg,房角穿刺后1 h的平均眼压降至(14.2±3.9)mmHg(P<0.01).激光后随访(10.5±4.1)个月,后一次随访的平均眼压为(16.0±3.6)mmHg(P<0.01).并发症为浅前房、脉络膜脱离1眼,虹膜周边前粘连1眼.结论 Nd:YAG激光房角穿刺能有效和安全地治疗非穿透小梁手术后小梁网-后弹力膜的房水低滤过状态,降低再次手术率.

  • 近视眼角膜前表面的非球面性

    作者:王小娟;王勤美;王丹梅;崔建萍;孟觉天;陶育华

    目的 应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研究近视眼角膜前表面的非球面特性.方法 对正视和近视成人共156例249眼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及主觉验光.按照等效球镜分成正视组(-0.25~+0.50 D)、低度近视组(-0.37~-3.00 D)、中度近视组(-3.12~-6.00 D)和高度近视组(>-6.00 D).对所得角膜地形图参数中角膜非球面参数(Q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样本总体Q值平均为-0.23±0.13(-0.69~0.00),组间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近视的三组之间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形态为扁长椭圆形,从中央到周边逐渐平坦;近视性屈光不正可导致角膜非球面性的改变.

  • 细菌性角膜炎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梁艳闯;王智群;李然;梁庆丰;罗时运;邓世靖;安莹;孙旭光

    目的 回顾性地分析细菌性角膜炎致病菌属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 对1985份细菌性角膜炎患者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分析培养阳性菌属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 共培养出细菌279株,阳性率为14.06%;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及革兰阴性球菌分别为119株(42.65%)、58株(20.79%)、98株(35.13%)及4株(1.43%).假单孢菌属比例高,为20.07%.细菌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妥布霉素的耐药百分比分别为20.2%、35.9%、15.5%及29.4%.老年组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妥布霉素的耐药百分比明显高于成人组(χ2=14.744,5.835,19.709;P<0.05).结论 假单孢菌属及葡萄球菌属仍是细菌性角膜炎常见的致病菌,各种菌属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均有升高趋势.

  • 圆锥角膜各期的共焦显微镜表现

    作者:徐丽;邹留河;李航;郭宁

    目的 评价共焦显微镜在圆锥角膜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圆锥角膜患者32例(48眼)及正常对照组17例(28眼),分别比较早、中、晚期圆锥角膜与正常对照组的图像特点.结果 早期圆锥角膜出现激活状态的角膜细胞、浅基质层的细小皱褶、深基质层的暗纹、部分内皮细胞异形性明显,中、晚期圆锥角膜出现角膜上皮细胞拉伸、细胞核皱缩;基质细胞排列紊乱、基质层暗纹;而对照组未发现上述表现.各期圆锥角膜的角膜基质层厚度、不同深度角膜基质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密度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共焦显微镜对早期圆锥角膜的发现以及圆锥角膜病理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眼动记录技术在眼科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慧;阴正勤

    眼动记录技术作为检测眼球运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对细微眼球运动的捕捉能力使人类对眼球运动的观察发生了质的飞跃.该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眼球运动障碍类疾病如斜视、眼球震颤、颅神经麻痹、颅脑损伤等的认识不断深入,为阐明其发病机制提供了途径.同时,其精确度的提高已能满足临床使用需求,广泛应用于临床各学科中,促进了相关临床诊疗技术的进步.目前在眼科主要应用于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疗效评估,青光眼患者视野检查及提高LASIK手术精确度等.就几种主要的眼动记录技术进行介绍,并对其在眼科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前景等进行综述.

  • 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婧;魏锐利;蔡季平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结外边缘带淋巴瘤(MZL)的一种特殊类型.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是眼眶恶性肿瘤中较常见的一种,可发生在结膜、泪腺、眼睑和眼眶.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在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对它的发生机制在基因水平有了新的认识.就国外对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分子遗传学异常在肿瘤细胞内部信号转导通路中作用的研究做一综述.

  •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作者:孙悦;王玲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致盲的常见原因.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干性和湿性.湿性AMD以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下有活跃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为主要特征,而引起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CNV引起的黄斑区反复出血、渗出、瘢痕改变,视力预后极差.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是一种治疗继发于AMD的CNV的较新方法,采用直径可调节的大光斑,穿透深的激光连续照射,使靶组织缓慢升温,在消除CNV病灶的同时又相对保存病变表面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就TTT治疗AMD的应用发展、特点、临床疗效、治疗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眼部表现一例

    作者:戴荣平;王造文;于伟泓;董方田

    患者,男,38岁.因发热3个月余、视力下降1周来诊.3个月前出现发热,伴全身肌肉酸痛.血沉:64~88 mm/h,ANA(+)1:40,HLA-B27阳性,抗ds-DNA、抗ENA、ANCA结果均阴性.2个月前曾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剂量不详),体温恢复正常,但停用后次日再次发热.半个月前逐渐出现双下肢水肿,伴尿少;1周前双眼视力下降.眼部检查示视盘周围少数棉絮斑样渗出,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清.3 d后患者诉视力进一步下降,双眼视力数指/30 cm.眼底见视盘周围数个棉絮斑样渗出,伴小片状出血,给予中成药治疗.5 d后双眼视力光感,视盘周围棉絮斑样渗出增多,黄斑区大片黄白色斑片样渗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左眼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为12 s,静脉充盈无迟缓.双视盘周围及黄斑区大片无灌注区,晚期双视盘高荧光、血管壁荧光着染,左眼黄斑区下方花瓣样荧光积存(图1,2).诊断为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给予每日普润250 ml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1 g/d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次日患者出现一过性精神症状,主要为被害妄想.

  • 脉络膜骨瘤二例

    作者:姚宜;韩丽荣;刘春

    病例1,女,38岁.发现双眼视力下降1年余.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08,矫正0.1,左眼0.02,不能矫正.散瞳行眼底检查:右眼黄斑区及视盘鼻上方各见一境界分明、不规则的视网膜下橘黄色微隆起病灶,约为5 PD及2 PD;左眼视盘上方见一扇型微隆起的肿物,边界不清约8 PD,三处病灶周边均呈橙红色,病灶处色素上皮萎缩,暴露下方脉络膜大血管,有散在色素沉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双眼早期显现斑驳状高荧光,晚期呈边界清楚的强荧光.B型超声示弧形高反射强回声带,其后有声影.CT扫描:双眼球后部眼环高密度钙化影,CT值260 Hu,与骨密度相同.

  • 垂体瘤多次复发侵及动眼神经、外展神经一例

    作者:马成;魏世辉;茅彦;刘阳

    患者,女,41岁,因左眼上睑下垂、复视1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眼科.1993年因闭经、肥胖、多毛症状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垂体瘤,先后2次行鼻蝶窦垂体瘤摘除术及2次γ刀垂体放射疗法,症状缓解.2002年出现高血压,糖尿病.B型超声示左肾上腺结合部结节样增粗,遂行双肾上腺切除术,术后症状减轻.2004年3月左眼出现上睑下垂、复视,渐加重.于2005年3月29日来我院就诊,查体:全身皮肤变黑,以面部和双手尤著.

  • Leber视神经病变误诊为视神经炎一例

    作者:吴春晓;段俊国;田艳勋;刘冀;李强

    患者,男,18岁.双眼视力先后突然下降8 d来诊.患者3个月前出现双眼视力骤降,无眼红、眼痛等症状,曾在当地医院诊为"视神经炎",治疗效果不佳.1 d前自觉视力下降加重,无眼球转动痛及深部疼痛.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04,左眼0.02,均不能矫正.双眼玻璃体轻度液化,双眼视盘鼻侧边界模糊,左眼视盘明显较右侧色淡,右眼视盘充血,双眼颞下支静脉轻度充盈,黄斑中心凹光反射弥散.非接触眼压计检查双眼22 mmHg;红绿色盲;视诱发电位(VEP)检查:右眼P100波幅明显下降,潜伏值延迟,左眼P100记录不到,提示视觉传导通路严重受损.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左室高电压.初步诊断:双眼视神经炎.入院后给予抗炎、营养视神经等治疗.

  •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黄斑板层裂孔及囊样水肿一例

    作者:崔颖;罗光伟;关天芹;江福钿;刘杏

    患者,男,26岁.因"双眼视力减退伴夜间活动受限3~4年,右眼加重1年"于2006年7月到我院门诊就诊.患者于3~4年前发现双眼视力渐下降,在暗环境下活动受限,近1年来右眼视力下降严重.无家族眼病史,全身检查无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4(不能矫正),左眼0.3(-4.0 DS矫正至0.8).眼底镜检查:视盘边界清楚,颜色稍淡,视网膜色污秽,周边部可见大量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视网膜血管变细,右眼黄斑区有一1/4 PD大小的圆形裂孔样病变,左眼黄斑区色素紊乱,微隆起,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

  • 黄斑玻璃膜疣预防性激光治疗后视敏度的改变

    作者:黄映湘;向里南;徐秀兰;王艳玲;高立新;胡咏霞

    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损害老年人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文献报道对玻璃膜疣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可促进玻璃膜疣的消退,阻止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本研究随机选择了10例双侧玻璃膜疣的患者的单眼行激光治疗,显示玻璃膜疣明显消退.激光治疗2年后,为观察激光治疗对黄斑功能的影响,对该组患者用Rodenstock激光扫描眼底镜检查黄斑区视功能.

  • HA仿真义眼座治疗眼窝凹陷的临床体会

    作者:闫蕊;朱淋洁

    眼球摘除或眼内容摘除术后,为患者装配饱满、逼真能动的义眼,可改善患者的容貌.2001年3月~2004年9月我院收治了各种眼球摘除患者41例41眼,疗效满意.本文结合临床对眼球摘除后眼窝凹陷的治疗分析总结如下.

  • V型斜视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会英

    A-V综合征是一种亚型的水平斜视,在垂直方向上具有非共同性,即向上和向下看时水平斜度发生变化,绝大多数为V型斜视.本文分析了手术治疗V型斜视的临床效果.

  • 伴有眼球震颤的近视患者行LASIK的疗效观察

    作者:郭秀瑾;吴玉潭;李仙芝;李丽艳

    伴有眼球震颤的近视是LASIK的相对禁忌证.国内目前尚未见此类患者行LASIK的报道,国外也仅有个例报道[1].我院2002年4月~2004年9月采用LASIK治疗了伴有眼球震颤的近视患者5例(9眼),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误诊36例分析

    作者:阚桂玲;张文娜;黄泳;李亚兰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对视力和生命有严重的威胁.现将我院1985年7月~2005年7月收治的36例临床诊断为Rb而行眼球摘除,病理诊断为非Rb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 荧光金顺行示踪标记视神经轴突纤维

    作者:陈春林;叶剑;尹小磊

    长期以来,视神经再生修复的研究一直是视觉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视神经再生形态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就是轴突纤维的走行情况.本研究观察了荧光金(Fluoro-Gold,FG)顺行示踪在视神经中的标记作用.

  • 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对兔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胡晓鹏;倪寿翔;李立;周希瑗

    本研究通过观察常规剂量(4 mg)国产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对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中华实验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