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중화실험안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0160
  • 国内刊号: 11-598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3
  • 曾用名: 眼科研究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王丽娅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温度敏感性材料培养的脂肪源性干细胞作为眼表重建种子细胞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韦巧玲;徐建江

    背景 组织工程角膜学的发展为角膜盲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目前暂未发现培养方法简单、可行性好的角膜上皮种子细胞和理想的支架材料.研究表明,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同时也具有类上皮的特质,而温度敏感性材料(TRSs)作为支架进行干细胞培养也为细胞层片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技术支撑. 目的 研究兔ADSCs在TRSs上的培养特性,并与经典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OMECs)特性进行比较,探讨ADSCs作为眼表重建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异丙基丙烯酰胺溶于二丙醇后均匀涂于直径35 mm的聚苯乙烯培养皿表面,利用电子束照射制备TRSs,兔颈背部皮下脂肪组织2~3g经消化培养后获得ADSCs,同时取出兔口腔黏膜组织进行消化培养,获得OMECs.将2种干细胞均接种于TRSs上继续培养,比较2种细胞形态、生长速度、脱附时间和成活细胞的总计数,将ADSCs层片和OMECs层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2种细胞的形态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种细胞中干细胞标志物和上皮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2种细胞层片的表面超微结构.结果 自制TRSs透明性和光滑度与普通培养皿接近,任意观察的5个样品中有4个水接触角>10°,成功率为80%.TRSs上培养的ADSCs呈长梭形,OMECs呈不规则圆形.ADSCs生长周期在TRSs上为12~ 14 d,脱附时间为(46.0±9.6) min,细胞总计数为(7.9±1.1)×105/片,而TRSs培养的OMECs生长周期为14~16 d,脱附时间为(91.9±10.9) min,细胞计数为(45.8±26.5) ×105/片,2种细胞间层片脱附时间和细胞计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28).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TRSs上的ADSCs呈1~3层排列,而OMECs呈4~5层覆层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DSCs和OMECs细胞层片细胞角蛋白12(CK12)及干细胞标志物p63、ATP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BCG2)均呈阳性表达.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ADSCs和OMECs表面均有致密的上皮微绒毛结构,细胞间连接紧密.结论 自制的TRSs可作为脂肪干细胞的培养支架,ADSCs取材广泛,TRSs上培养的ADSCs层片细胞活力好,可操作性强,可作为眼表重建新的种子来源.

  • 姜黄素对人胚胎干细胞向视网膜色素上皮样细胞定向诱导效率的促进作用

    作者:殷秋菊;吴一湘;于莉;刘勋;杨春波;李筱荣

    背景 来源于多能干细胞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移植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和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近年研究热点,但RPE体外分化诱导效率低下、成本高等一直是难以克服的障碍.研究表明,姜黄素(curcumin)可促进人胚胎干细胞(ESCs)的定向诱导分化,但其对人ESCs向RPE样细胞的定向分化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的人ESCs向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样细胞的诱导分化过程,探讨curcumin对人ESCs向RPE细胞定向诱导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将人ESCs株进行体外培养,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ESCs传代至基质膜(Matrigel)包被的6孔板中,以mTeSRTM1培养基培养至过渡融合状态后更换为含质量分数87% KnockOutTM DMEM、质量分数10%血清替代物(SR)、质量分数1%非必需氨基酸和质量分数1%谷氨酰胺及青链霉素双抗的分化诱导体系,同时加入终浓度为1 μmol/L的curcumin处理24 h,对照组培养基中未加入curcumin.分别于诱导培养3周及5周时提取细胞RNA及蛋白,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诱导RPE(iRPE)细胞中干细胞标志物、RPE相关标志物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人ESCs、iRPE细胞及人RPE细胞中相关标志物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细胞吞噬实验检测iRPE细胞的吞噬功能. 结果 Curcumin组诱导后3周时即可见iRPE细胞色素化,随着时间延长色素化程度更高,而对照组细胞在诱导后5周时开始出现细胞色素化.RT-PCR结果显示,curcumin诱导后3周及5周,curcumin组iRPE细胞中ESCs标志物NANOG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086,P=0.022;t=34.186,P=0.004),而RPE标志物Pax6、RX、CRALBP及RPE65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CRALBP、RPE65和MITF蛋白在iRPE细胞中表达,表达强度与人RPE细胞相近,而人ESCs不表达上述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显示,iRPE细胞中Pax6、MITF和ZO-1蛋白表达阳性,分别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可见curcumin组得到的细胞为iRPE细胞,纯化效率达到100%,体外细胞吞噬实验显示,iRPE细胞的细胞质内呈现的聚苯乙烯荧光微球接近阳性对照组,而阴性对照组iRPE细胞中未见到聚苯乙烯荧光微球.诱导培养后第3周和第5周时,curcumin组细胞中Wnt信号通路下游靶因子Lef1、MYC和TCF7,Wnt受体FZD3及Wnt配体Wnt2B和Wnt7B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 Curcumin能提高人ESCs向RPE样细胞的定向诱导效率,其主要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促进iRPE细胞的分化和成熟.

  • 甲基纤维素滴眼液使用和存放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测分析

    作者:宫瑞中;张红;王丽;王峻峰;王婧;张琳;冀明

    背景 目前大多数滴眼剂为多剂量包装,为保证滴眼液在使用中的安全性,对滴眼液瓶开启后使用过程中的微生物相关研究很有必要. 目的 研究甲基纤维素(MC)滴眼液开启后在社区常温、社区冷藏及病区常温3种环境下使用和存放时微生物污染情况及保持无菌的时间. 方法 将MC滴眼液按照模拟试验的温度、湿度和污染指数等环境的不同分为社区常温组、社区冷藏组和病区常温组,每个环境组取含或不含防腐剂尼泊金乙酯的MC滴眼液各200支,其中分为启封药物和不启封药物.由专业人员开启滴眼液瓶并标注开启时间,模拟点眼操作每次1滴,每日3次,每次药液空气中暴露时间为5~10s,用后分别在相应环境中存放.分别于药瓶开启后1、2、3、4、5、6、7、8、9和10 d的8:00取样,由同一检验员进行细菌培养和真菌培养,并通过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药瓶开启后社区常温组、社区冷藏组和病区常温组无防腐剂启封药细菌阳性率均在30%左右,而未启封药物未见微生物生长.药瓶开启后10 d,社区常温组、社区冷藏组和病区常温组无防腐剂的启封药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0%、32%和36%,而含防腐剂药物的启封药细菌阳性率分别为15%、19%和23%,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452、4.448、4.063,均P<0.05);根据Scheffe法计算社区常温组与社区冷藏组、病区常温组与社区冷藏组以及病区常温组与社区常温组间无防腐剂启封药细菌阳性率差值的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166 ~ 0.126、-0.110 ~0.190和-0.088 ~0.208,而含防腐剂启封药物细菌阳性率差值的95% CI分别为-0.159~0.079、-0.089~0.169和-0.043 ~0.203,尚不能认为不同环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培养的微生物经鉴定分别为藤黄微球菌、鲁氏不动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抗辐射不动杆菌、香味菌和木糖葡萄球菌.结论 防腐剂尼泊金乙酯可以降低MC滴眼液使用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率;滴眼液的常见使用环境对MC滴眼液的微生物污染情况无明显影响.MC滴眼液污染的菌群均属于大气、土壤等环境菌种,并非眼部常见致病菌.

  • ROCK抑制剂Y-27632在角膜保存时对角膜缘干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瑶;段豪云;杨玲玲;曲明俐;周庆军

    背景 角膜缘干细胞(LSCs)对维持角膜上皮的稳定和角膜组织透明性有重要作用.Rho关联卷曲螺旋蛋白激酶(ROCK)抑制剂Y-27632能够促进人胚胎干细胞、角质上皮细胞等的增生,减少细胞凋亡.目的 探讨Y-27632对离体兔角膜保存和体外LSCs扩增能力的影响. 方法 在细胞培养基MEM中加入质量分数12.5%硫酸软骨素、质量分数10.0%低分子右旋糖酐、20.0 mg/L地塞米松、100 mg/L妥布霉素注射液、9.5 g/L Hepes,使用时添加0.375 mg/L L-谷氨酰胺,制备成角膜活性保存液.将新西兰大白兔的角膜组织片分别置于含或不含Y-27632的角膜活性保存液中保存4、7、14d,采用质量分数0.25%锥虫蓝和质量分数0.2%茜素红染色法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采用Giemsa染色法并使用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计数克隆球数量和LSCs活性,计算LSCs存活率和克隆形成效率. 结果 角膜片保存4d时,Y-27632保存液组和单纯角膜中期保存液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别,角膜片保存7d时,Y-27632保存液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仍保持规则的六边形,而单纯角膜中期保存液组角膜内皮细胞的细胞膜轻微皱缩,少数细胞体积变大.角膜片保存14 d时单纯角膜中期保存液组角膜内皮细胞可见较多的茜素红斑.单纯角膜中期保存液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 262±75)/mm2,Y-27632保存液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 425 ±95)/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新鲜角膜片和角膜片保存4d时,Y-27632保存液组和单纯角膜中期保存液组LSCs的克隆球均较大,其内细胞数较多,而保存7d和14 d时,与Y-27632保存液组比较,单纯角膜中期保存液组LSCs克隆球直径明显缩小.新鲜分离的角膜片和角膜片保存4d时,Y-27632保存液组与单纯角膜中期保存液组LSCs的克隆形成率和角膜上皮细胞存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片保存7d和14d时,角膜缘上皮细胞的活性率分别为(73.00±2.12)%和(56.00±0.71)%,明显高于单纯角膜中期培养液组的(66.00±4.00)%和(49.00±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8,P=0.018;t=9.798,P=0.000);角膜片保存7d和14 d时,Y-27632保存液组与单纯角膜中期保存液组LSCs的克隆形成效率分别为(11.05±0.21)%和(3.10±1.97)%,明显高于单纯角膜中期保存液组中的(2.05±1.20)%和(0.4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107,P=0.000;t=3.184,P=0.017).结论角膜保存液中添加Y-27632可明显提高离体角膜保存的效果,同时可维持LSCs的活性及克隆形成能力.Y-27632可作为角膜保存液的有效添加成分.

  •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视网膜色素上皮样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其在体应用研究

    作者:郭凯;罗燕;李涛;田景毅;孙伟;林少芬;唐仕波

    背景 目前,干细胞疗法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是眼科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已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体外诱导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样细胞,但由于取材困难,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与MSCs有类似的特性且容易获取,但人ADSCs能够诱导分化为RPE细胞的研究尚不多见. 目的 评估人ADSCs向RPE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行性及其在体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第3代人ADSCs接种于6孔板进行培养,12h后于实验组培养液中加入100 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50 μmol/L牛磺酸和5×10-7 mol/L视黄酸进行诱导,常规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RPE细胞标志物Pan细胞角蛋白(Pan-CK)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对诱导的细胞进行鉴定,采用细胞膜示踪剂PKH26标记法示踪诱导细胞,将诱导后的RPE样细胞悬液lμl注入6只BALB/c裸鼠的右眼玻璃体腔,另6只裸鼠玻璃体内注射等容量PBS.于注射后1个月摘取实验动物右眼眼球,各组中3只眼球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玻璃体视网膜的形态学改变,另3只眼球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玻璃体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评估诱导细胞在体应用的安全性. 结果 体外培养的第3代人ADSCs呈细长多角形,生长良好.对照组细胞Pan-CK表达缺失,而诱导细胞的细胞膜Pan-CK表达阳性,呈红色荧光.诱导的细胞经PKH26标记后细胞膜呈红色荧光.诱导的细胞悬液于裸鼠玻璃体内注射后1个月,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诱导细胞位于视网膜表面,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排列清晰;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细胞膜完整,线粒体结构正常,染色质均匀. 结论 人ADSCs体外诱导后可分化为RPE样细胞,PKH26可对诱导后细胞进行细胞示踪,分化的细胞玻璃体腔注射后短期内未发现视网膜的不良反应.

  • 银杏叶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人Müller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孙艳艳;杨旭;安慧娟;李庆福;鲍玉洲

    背景 氧化应激是视网膜损伤中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探讨保护视网膜免受氧化应激损伤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证实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凋亡、抗血栓、抗炎等多种功能,但其对人Müller细胞的抗氧化作用研究较少. 目的 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氧化剂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的人Müller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人Müller细胞株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FBS)、2μmol/L谷氨酰胺和质量分数1%青链霉素双抗的DMEM/F12培养液进行培养和传代,取对数生长期的Müller细胞分为5个组,阴性对照组细胞采用常规培养法进行培养,在培养基中加入终质量浓度为5 mg/L的As2 O3处理细胞24 h以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然后将5、10和20 mg/L EGb分别加入模型细胞培养液中作用24 h,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活力;采用CM-H2DCFDA荧光探针法测定各组细胞活性氧簇(ROS)含量;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细胞中easpase-3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质和细胞核中Nrf2蛋白的表达. 结果 Müller细胞接种至培养瓶后24 h,倒置显微镜下可见接种细胞贴壁良好,培养6~7d时Müller细胞的细胞体积较大,细胞质丰富,呈镶嵌样排列.As2O3处理组部分细胞凋亡,呈卵圆形悬浮在培养液中.MTT法测定结果表明,阴性对照组细胞活力(A值)高,As2 O3处理组细胞活力低,而As2O3 +5 mg/L EGb组、As2O3+10 mg/L EGb组和As2O3+20 mg/L EGb组A值随着EGb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57,P=0.00).阴性对照组细胞中ROS荧光强度弱,As2O3处理组强,As2O3 +5 mg/L EGb组、As2O3+10 mg/L EGb组和As2 O3 +20 mg/L EGb组细胞中ROS荧光强度值随着EGb质量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各组间细胞中ROS荧光强度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 013.61,P=0.00).细胞内caspase-3 mRNA的相对表达量随EGb质量浓度的升高逐渐下降,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199.72,P=0.00).各组细胞质中Nrf2蛋白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42,P=0.40);阴性对照组、As2O3处理组及As2O3+5 mg/L EGb组、As2O3+ 10 mg/L EGb组和As2 O3 +20 mg/L EGb组细胞核Nrf2蛋白表达量(灰度值)分别为100.01±0.04、46.59±0.63、54.51 ±0.62、59.93±0.17和67.60±0.24,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71.72,P=0.00),其中阴性对照组细胞核Nrf2蛋白表达量低,而As2O3处理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EGb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减轻体外培养的人Müller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其机制与抗氧化和抗凋亡作用有关,其减轻Müller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调控主要发生在细胞核.

  • MMPs抑制剂GM6001、MMP-2/9抑制剂Ⅰ及Ⅱ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冬梅;李俊红

    背景 白内障术后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增生、移行、上皮-间质转化等生物学行为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的发生有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参与细胞的移行过程.广谱MMPs抑制剂GM6001能抑制人LECs的移行,但特异性MMPs抑制剂,即MMP-2/9抑制剂Ⅰ和Ⅱ对LECs移行能力的影响及药物的安全性尚不明确. 目的 比较GM6001、MMP-2/9抑制剂Ⅰ和MMP-2/9抑制剂Ⅱ对LECs移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对人LECs系进行培养和传代,取传至3~4代的细胞培养于6孔板中,当细胞生长融合至70%后改用无血清培养液作用12h,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0.25、0.50、1.00、2.00、4.00、8.00、16.00、32.00、64.00、128.00μmol/L)GM6001、MMP-2/9抑制剂Ⅰ和MMP-2/9抑制剂Ⅱ,以基础培养液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用200μl无菌枪头在细胞层中划出细胞裸露区,继续培养后24 h计算各组细胞移行的平均距离,计算各种药物对LECs移行的抑制率.在细胞活性的测定中,取传至第2代或第3代LECs,调整细胞密度至5×105/ml,以200 μl/孔接种至96孔板常规培养,分别加入128.00 μmol/LGM6001、64.00μmol/L MMP-2/9抑制剂Ⅰ和32.00 μmol/L MMP-2/9抑制剂Ⅱ,以基础培养液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培养24 h后用MTT法测定吸光度(A)值,分析并比较3种药物对LECs活性的影响,评估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 正常培养的LECs生长良好,贴壁生长的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排列不规则.随着GM6001、MMP-2/9抑制剂Ⅰ和MMP-2/9抑制剂Ⅱ浓度的增加,LECs移行距离逐渐缩短,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M6001:F=248.647,P<0.05;MMP-2/9抑制剂Ⅰ:F=357.125,P<0.05;MMP-2/9抑制剂Ⅱ:F=396.374,P<0.05).将对照组细胞移行距离设为1,3种药物浓度为32.00 μmol/L时,GM6001组、MMP-2/9抑制剂Ⅰ组和MMP-2/9抑制剂Ⅱ组细胞的相对移行距离分别为0.478±0.091、0.294±0.088和0.191±0.081,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031,P<0.01),其中MMP-2/9抑制剂Ⅱ组中细胞移行距离明显低于GM6001组和MMP-2/9抑制剂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128.00 μmol/L GM6001组、64.00 μmol/L MMP-2/9抑制剂Ⅰ组和32.00 μmol/L MMP-2/9抑制剂Ⅱ组的A值分别为0.607±0.016、0.567±0.015、0.583±0.010和0.595±0.014,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03,P>0.05). 结论 3种MMPs抑制剂均可有效抑制体外培养的LECs的移行,且对细胞的生长活性无明显影响,其中MMP-2/9抑制剂Ⅱ的抑制作用强.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角膜碱烧伤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作者:吴利安;王从毅;杨文;杨新光;张林;王佳慧

    背景 眼表碱烧伤可引起角膜溃疡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角膜混浊,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已有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具有修复角膜损伤的作用,但其在体内对角膜碱烧伤治疗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 SCs)对碱烧伤角膜的抗炎机制.方法 抽取2~3月龄日本大白兔骨髓,经体外分离培养得到BMSCs并进行传代,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对细胞进行生物学鉴定.采用角膜贴敷NaOH滤纸法在24只日本大白兔的右眼建立中度角膜碱烧伤模型,然后将造模成功的实验兔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于碱烧伤后1h分别在模型眼结膜下注射同种自体BMSCs悬液300μl(细胞密度5×106/μ1)(BMSCs组)或等容积PBS(PBS组),每组各12只.分别于移植后3、14和28 d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的混浊度变化并进行评分,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查角膜组织中炎症反应程度并进行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s)计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定位并检测角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结果 体外分离培养的兔BMSCs贴壁生长,呈长梭形,细胞形态均一,传代后其形态无明显改变.细胞表面黏附分子标志物CD29和CD90阳性表达的细胞比例分别为99.18%和97.94%,而造血细胞标志物CD34和CD31的阳性表达分别为0.74%和0.15%.造模后兔右眼出现角膜混浊、上皮脱落、角膜基质水肿和新生血管形成,移植后14d和28 d BMSCs组混浊度评分分别为2.37±0.52和2.25±0.50,均明显低于PBS组的3.00±0.53和3.25±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6、2.828,均P<0.05);移植后14 d和28 d BMSCs组角膜中PMNs数目分别为(34.17±1.85)/12个视野和(25.64±3.86)/12个视野,明显少于PBS组的(42.70±1.54)/12个视野和(32.67±1.42)/12个视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21、4.832,均P=0.000);移植后14 d和28 d BMSCs组角膜组织中MMP-2蛋白的阳性表达量(A值)分别为0.388±0.016和0.384±0.006,明显低于PBS组的0.438±0.006和0.412±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05、13.514,均P=0.000).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早期行自体BMSCs移植可减少PMNs浸润,减轻角膜的炎症反应,下调或抑制MMP-2在受损角膜处的表达,抑制基质胶原纤维的降解,从而减少碱烧伤后角膜溃疡的发生.

  • 0.05%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作者:祝磊;王丽娅;张俊杰;王璐璐;栗占荣;余晓菲;李金

    背景 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的局部药物治疗难以奏效,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研究表明他克莫司局部用药可以抑制局部的免疫性炎症,但目前没有关于质量分数0.05%他克莫司滴眼剂治疗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0.05%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治疗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4年9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用0.05%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的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患者17例21眼的疗效进行评估,其中男11例14眼,女6例7眼;平均年龄52岁.患者中11例未发现全身疾病,免疫学检测未见异常;6例有全身免疫性疾病,包括Wegener肉芽肿1例,风湿性关节炎4例,溃疡性肠炎1例,全身免疫性疾病经内科治疗病情已控制.单眼发病者13例,双眼发病者4例.病灶大于3个象限者2例2眼,2个象限以下者15例19眼.患者均经局部质量分数1%环孢素A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角膜溃疡不愈或持续进展.采用0.05%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1、3、6、12和24个月裂隙灯显微镜下动态观察角膜溃疡的病灶变化,采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HRT-Ⅲ检查角膜病灶区炎性细胞密度的变化,评价0.05%他克莫司滴眼液的疗效.治疗期间观察和记录用药后眼部的不良反应,定期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患者的血药质量浓度,实验室检查包括患者血常规、血糖水平和肝肾功能,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疗程为8 ~ 24个月,平均18.1个月.9眼治疗12个月,12眼治疗24个月.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治疗后1个月15例19眼角膜溃疡面积缩小,2例2眼因溃疡进展而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继续给予0.05%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治疗后3个月角膜溃疡愈合;治疗后6个月病灶部位角膜基质浸润及水肿均消失.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角膜病灶部位炎性细胞密度分别为(958±329)、(858±339)、(459±261)、(192±124)、(98±52)、(44±24)和(3±2)/mm2,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炎性细胞密度逐渐下降,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439,P=0.000),其中治疗后1、3、6、12和24个月角膜炎性细胞密度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患眼治疗期间4例出现一过性局部刺激感或烧灼感;患者血药质量浓度均在1.0 ng/ml以下,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结论 0.05%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后难治性免疫相关角膜溃疡愈合,炎症反应消失,不良反应轻微.

  •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分析

    作者:卜战云;郑嵩山;柳晓辉;李晓华

    背景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CH)是成人常见的原发于眼眶的良性肿瘤,术前准确的定性、定位诊断是安全、有效摘除肿瘤的重要前提. 目的 探讨OCH的临床特点、术前诊断、不同手术进路的适应证选择、治疗效果及并发症预防.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OCH患者117例11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接受视力、眼球突出度、眼球运动、眼眶扪诊、眼眶A型和B型超声、CDI、CT和MRI检查,并根据肿瘤在眼眶中的位置分别接受前路开眶术、外侧开眶术或外侧联合内侧开眶术.比较手术前后视觉功能和眼眶的形态学改变. 结果 OCH以渐进性眼球突出和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117眼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为100%.采用结膜入路者占52.14% (61/117),外侧开眶术者占30.77% (36/117),前路开眶皮肤切口术者占16.24% (19/117),外侧结合内侧开眶术者占0.85% (1/117).随访3个月~5年,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者占30.77% (36/117),下降者占8.55% (10/117),视力不变者占60.68% (71/117).术后一过性并发症为瞳孔改变者占14.53% (17/117),眶内大出血者占1.71%(2/117),眼球运动障碍者占16.24% (19/117),上睑下垂者占4.27% (5/117);术后永久性并发症为瞳孔向心性扩大3眼及视力丧失和永久性外展运动受限各1眼. 结论 OCH术前定性和定位诊断主要根据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手术进路的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熟练的技巧对于OCH的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

  • Phaco或ECCE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对照研究

    作者:帕尔扎提·吐尔地;吕小川

    背景 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联合小梁切除术和白内障囊外摘出术(ECCE)联合小梁切除术均为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主要方法,二者的疗效比较研究对治疗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目的 比较Phaco联合小梁切除术与ECCE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自治区中医医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63例63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个组,组间基线资料均匹配.ECCE三联术组患者33例33眼接受ECCE+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Phaco三联术组患者30例30眼接受Phaco+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2个组间术眼术后视力、眼压、术后散光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2个组术眼的视力均明显改善,2个组间在不同等级视力范围的眼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0.125,P=0.032).术后6个月Phaco三联术组和ECCE三联术组的眼压分别为(14.13±5.19) mmHg和(15.18±6.04) mmHg,2个组间眼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3.762,P>0.05)但术后眼压均低于术前(F时间=14.991,P<0.05).术后Phaco三联术组术眼散光度为(1.02±0.44)D,明显低于ECCE三联术组的(3.76±1.5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9,P=0.034).Phaco三联术组和ECCE三联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和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12,P<0.05). 结论 与ECCE三联术比较,Phaco三联术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进行治疗的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散光度低.

  • 普拉洛芬治疗轻中度干眼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作者:陈景尧;谢立信;刘祖国;毕宏生;陈蔚;戴三友;邓应平;傅培;顾扬顺

    背景 非甾体类抗炎药广泛应用于干眼的治疗,但缺乏相关的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非甾体类抗炎药普拉洛芬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多中心、随机开放的临床对照试验方法,于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中国58个临床研究分中心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纳入1 023例干眼患者,每个中心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使用质量分数0.1%普拉洛芬滴眼液点眼联合质量分数0.1%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均为每日4次,每次1滴;对照组患者仅使用0.1%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每次1滴.在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4天及第28天时进行复查,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包括角膜荧光素染色及泪膜破裂时间(BUT),次要疗效指标包括干眼症状评分、睑结膜充血程度、睑结膜乳头评分及泪液分泌试验Ⅰ (SⅠt),并评价2个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 2个组间患者治疗前人口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4 d和28 d,试验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分别为0.76±0.66和0.35±0.54,对照组分别为0.84±0.65和0.45 ±0.60,均明显低于术前试验组的1.41 ±0.58和对照组的1.41±0.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24.439、37.236,均P=0.000;对照组:t=19.702、29.517,P=0.000),治疗后28 d试验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84,P=0.004).治疗后14 d和28 d,试验组BUT分别为(4.88±2.40)s和(6.03±3.25)s,较治疗前的(3.47±2.10)s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58、-17.734,均P=0.000);治疗后14d和28 d,对照组BUT分别为(4.62±2.21)s和(5.42±2.70)s,明显长于治疗前的(3.50±1.5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984、-17.879,均P=0.000),治疗后28 d,试验组BUT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83,P=0.001).治疗后14 d和28 d,试验组患者睑结膜充血、睑结膜乳头及干眼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8 d,试验组SⅠ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2,P=0.002).治疗后28 d,试验组患者佳矫正视力(BCVA)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7,P=0.000),但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3,P=0.167).治疗期间2个组均有少数患者出现轻度眼部刺激症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普拉洛芬具有抑制干眼炎症的作用,0.1%普拉洛芬滴眼液与0.1%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应用能有效改善干眼症状症状及体征,对有眼表炎症及上皮细胞损伤的轻中度干眼患者作用更为明显.

  • 间充质干细胞对视网膜疾病免疫调节的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杜玉芹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主要来源于中胚层的多能干细胞,具有来源广泛、易于获得、低免疫原性、多向分化潜能、损伤修复、营养神经等特点和功能,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近年国内外学者对MSCs各种生理特点的研究不断深入,并且把MSCs应用于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本文就MSCs的免疫特点,如免疫标记、免疫调节特性、营养作用,以及MSCs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退行性疾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的免疫调节应用进行综述.

  • 模拟人角膜内皮细胞微环境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角膜内皮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琳

    角膜内皮供体不足成为开展角膜内皮移植等手术的主要问题,生物工程角膜为角膜内皮移植的开展提供了解决途径.人胚胎干细胞(ESCs)诱导分化出功能性角膜内皮细胞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角膜供体不足,尤其是角膜内皮供应不足的现状.目前理想可行的方法是体外模拟角膜内皮细胞的发育过程,将人E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嵴干细胞(NCSCs),再利用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构建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制备适当的条件培养基以诱导NCSCs分化为角膜内皮细胞.目前NCSCs相关的诱导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微环境对角膜内皮细胞发育过程的影响,以及诱导人ESCs分化为角膜内皮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支架材料在视网膜细胞移植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阮佳莉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色素性视网膜炎等视网膜变性疾病可造成光感受器丢失,从而导致永久性的视力损害.近年来诸多研究致力于研究支架材料在视网膜细胞移植中的应用.支架材料能靶向运输移植细胞,促进细胞的存活、整合和分化,为细胞移植提供良好的平台.移植细胞种类多样,不同的支架材料具有各自的优缺点,理想的支架材料应具备以下特性:薄、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一定的机械强度、柔韧性高、可结合性高.材料的表面修饰可帮助其更好地发挥功能.除了细胞,支架材料也可定向运输物质,如药物等.支架材料在视网膜细胞移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以输送细胞到视网膜下腔的不同支架材料为基础的移植技术的研究成果.

  • 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种子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静洁

    对于角膜缘干细胞(LSCs)缺乏导致的眼表疾病,角膜移植是较好的治疗方法,传统角膜移植术的开展受供体来源匮乏、术后排斥反应等因素的影响.构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进行移植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供体来源和术后免疫排斥的问题,成为重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种子细胞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工程角膜种子细胞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种子细胞的可选择性也越来越大,如胚胎干细胞(ESCs)、LSCs等研究已经逐步展开.就目前体外重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研究中使用的种子细胞及其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结膜上皮干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姚钦科

    结膜上皮干细胞是结膜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的共同祖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增生和分化能力,在维持眼表稳态和损伤修复中起关键作用.随着对结膜上皮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眼表稳态的调节机制更加了解,并且为组织工程技术重建结膜上皮提供了种子细胞.本文就结膜上皮干细胞的概念、生物学特性、解剖学部位、鉴别、体外培养及其检测方法、分化、临床应用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Fractalkine/cx3cr1与小胶质细胞在眼底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娟娟

    Fractalkine(Fkn)是趋化因子CX3C亚家族中目前发现的唯一成员,cx3cr1是其特异性受体.Fkn/cx3 cr1参与炎症、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变态反应、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同时多种病理生理作用是通过小胶质细胞来完成的.本文就Fkn/cx3 cr1与小胶质细胞在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急性光损伤疾病、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疾病、葡萄膜炎等眼底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黄斑变性一例

    作者:哈文静

    患者,女,71岁,2013年3月因右眼视物遮挡1个月来诊,就诊时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0.3,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晶状体皮质局限性楔状混浊,间接检眼镜检查可见黄斑区视网膜下盘状出血,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ine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可见黄斑中心凹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性高荧光(图1).临床诊断为右眼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给予0.5 mg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

    关键词:
  • 2.4mm切口下取出一片式折叠型人工晶状体的原因分析及方法改良

    作者:王丽曌;李立刚;孟永安;张德秀

    目前,白内障手术的主切口可小至1.8mm,规则的微创切口能更好地实现屈光性手术的目标[1-2],但术中出现异常需取出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时,多数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扩大切口,且由于IOL材质、设计不同,取出时的难易程度也有差异[3-4].本研究分析一片式折叠型IOL首次植入后即需取出的原因,探讨在2.4 mm切口下IOL的取出方法.

    关键词:
  • 眼科干细胞研究的现状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作者:阴正勤;李世迎;蹇骞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能通过非对称分裂的方式产生功能和类型更为局限的前体细胞及多种细胞系,进而再生新的细胞,参与损伤组织的修复和重建,是细胞移植研究和再生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眼是一种由多种组织细胞和神经细胞组成的感觉器官,干细胞移植治疗眼科变性性疾病具有易操作、可视性好、所需种子细胞量少和排斥反应轻的优点,在干细胞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研究团队正在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眼部不可逆疾病的Ⅰ、Ⅱ期临床试验,我国经WHO注册的Ⅰ期临床试验也正处于病例招募阶段,以评估干细胞移植治疗眼部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关于干细胞移植治疗眼部疾病的研究仍存在很多尚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中评述眼科干细胞移植研究的进展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中华实验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