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logy 림상신경병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
  • 主办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 影响因子: 1.7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1648
  • 国内刊号: 32-1337/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8-20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张贞浏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辣椒素急性脱敏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实验研究

    作者:关春保;苏建;丁继固;林传友;殷光甫;茹立强

    目的研究应用辣椒素(CAP)急性脱敏效应(即镇痛效应)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把CAP配成30 mmol/L 溶液备用,按每次用药量分成A、B、C、D 4 组,分别皮下注射处理大鼠三叉神经的眶下支为脱敏实验.并采用"热痛测试仪"测量不同用药量、不同时间的痛阈变化,同时观察大鼠行为变化.结果各组达到急性脱敏效应时间分别为:A组72~120小时、B组12~24小时、C组8~12小时、D组2~4小时.4 组痛阈上升速率F=40.37,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脱敏后各组维持用药间隔时间分别为:A组24小时、B组48小时、C组72小时、D组96小时.达到用药总量(50 mg/kg)停药后,4组痛阈恢复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AP皮下注射处理大鼠三叉神经的眶下支,能产生较强的镇痛作用,且与剂量、浓度、时间、间歇期有关.

  • 规范化脑电图检查对癫痫诊断的价值

    作者:徐建洋;李洪亮;王守勇

    目的探讨一种包括睡眠诱发在内的常用诱发试验、检查时间为1.5~2小时、选择性蝶骨电极描记的“规范化脑电图”对癫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236例癫痫患者先后进行传统的常规脑电图和规范化脑电图检查,并分别在常规脑电图和规范化脑电图检查后进行初步诊断和再诊断.结果 规范化脑电图癫痫放电阳性率(81.36%)明显高于常规脑电图(29.66%),P<0.001;再诊断时癫痫的分型诊断率明显高于初诊时,P<0.001.结论 “规范化脑电图”检查可明显提高癫痫放电的检出率,能满足绝大多数癫痫病人的分型诊断需要.

    关键词: 癫痫 脑电图 规范化
  • 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中PMNLs毒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姜晓丹;宋文光;谭盛;杜谋选;邹雨汐;小林俊博;濑口春道

    目的 探讨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期间源于多形核白细胞(PMNLs)的超氧化物(O-2)活性变化及其毒性作用。方法 以影响PMNLs碱性磷酸酶(ALPase)阳性颗粒产生O-2 的激动剂PMA或其抑制剂BCA分别处理大白鼠;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MCA)阻塞模型,缺血1小时后再灌注6、12、24、48、72及168小时;在各时间点取脑组织,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及O-2活性,并观察大脑超微结构。结果 PAM实验组和BCA实验组的MPO活性均于缺血再灌注24小时达到峰值;各相同时间点上,两组间的MPO活性无显著差别。PAM实验组的O-2 活性显著高于BCA实验组,O-2活性于缺血再灌注72小时达峰值。在PAM实验组,相同实验时间点上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损伤程度较BCA实验组重,表现为神经元水肿、神经毡及突触结构异常较为明显。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害中PMNLs的O-2活性增高,并与脑组织损伤程度呈正比。O-2 抑制剂BCA能降低O-2的活性,减轻其毒性作用。

  • 实验性脑出血生长抑素-生长激素轴应变机制的研究

    作者:蒋晓江;严家川;李书林;许志强;周海鹰;张远凤

    目的观察脑出血血肿周边及下丘脑生长抑素(SS)的活性变化及其对相应区域生长激素(GH)的调控,探讨SS-GH应变紊乱对局部神经元内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模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下丘脑及血肿周边的SS-GH含量.结果血肿周边及远离血肿的下丘脑中SS的含量明显升高,且与血肿量同步达高峰,与此同时,相应部位的GH含量亦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脑出血时血肿周边及下丘脑中SS含量升高的同时,相应部位GH的含量呈异常的上调趋势,反映了SS-GH轴在脑出血血肿形成的高峰期存在明显的应变紊乱.

  • 赛莱乐治疗实验性脑出血的研究

    作者:吴文斌;胡常林;郑永玲

    目的观察赛莱乐对脑出血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定量胶原酶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观察赛莱乐对实验鼠注入胶原酶后血肿容积、神经功能缺失征评分及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脑局部微血管用微血管灌注法观察.结果赛莱乐治疗5天可以减轻大鼠神经功能缺失体征,即86%的大鼠由Ⅲ级转为Ⅰ级,14%转为0级(P<0.05),改善脑内血肿周围微循环,不引起脑内血肿扩大.结论赛莱乐对实验性脑出血有一定治疗作用,无加重出血副作用.

    关键词: 脑出血 赛莱乐
  • 胸腺放射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润希;李保华;徐金枝;杨明山

    目的观察胸腺放射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57年到1999年42年间应用胸腺放射治疗的68例MG患者(深部X线放疗22例,60Co治疗46例)的临床资料,并对他们作了长期随访.结果放射治疗后总缓解率达90%,临床疗效显著,明显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副反应以皮肤损害(10例)和消化道症状(9例)多见.结论对于药物反应差、手术时发现胸腺瘤对周围组织有明显浸润或术后症状不稳定MG患者加用胸腺放射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 类固醇治疗Guillain-Barre综合征的疗效评价

    作者:刘汝宏;丛志强;李江;陈燕

    目的评价类固醇治疗Guillain-Barre综合征(GB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按Hughes运动功能缺损评分法,对56例运动功能缺损评分≥3分的GBS患者分成类固醇治疗组与非类固醇治疗组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两组运动功能缺损评分的动态变化,病程1年时的后遗症,以及类固醇的副反应.结果 (1)GBS患者发展至高峰的时间及高峰时病情与是否应用类固醇无关(P>0.05),但高峰期持续的时间,改善1分所需时间,达到2分所需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日,类固醇治疗组明显短于非类固醇治疗组(P<0.05).(2)在病程1个月、3个月时,类固醇治疗组较非类固醇治疗组运动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P<0.05),但自6个月起,两组运动功能缺损评分无差异(P>0.05),在1年时的后遗症发生率及其程度两组相近(P>0.05).(3)主要副反应为Cushing 反应及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结论类固醇能加快GBS的恢复,缩短平均住院日,但对1年时后遗症的发生率及其程度无影响.合理应用类固醇不会发生严重副反应.

  • 动脉持续灌注大蒜素对兔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作者:芦奕;孙丕通;白景阳;许友松

    目的观察大蒜素对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及影响.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用"二次枕大池注血法"制作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经一侧锁骨下动脉,用微量泵持续灌注大蒜素.结果持续动脉灌注大蒜素2天后,治疗组基底动脉直径比治疗前明显增大(P<0.01),神经系统损害症状级别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均无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基底动脉、脑组织缺血性损害病理改变较重,治疗组则无明显受损.结论大蒜素对急性期脑血管痉挛有改善作用;并且动脉持续灌注大蒜素有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作用.

  • 苍白球-黑质色素变性一家系3例报告

    作者:孙斌;郎森阳;蒲传强;朱克

    目的探讨苍白球黑质红核色素变性(HSD)的发病经过、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总结1985年诊治的一家系3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001年进行随访.结果此3例为同父母6个子女中2男、1女发病.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进行性痴呆,数年后完全卧床,伴有抽搐发作,角弓反张、肢体强直、反射亢进,和双侧病理征阳性;给予对症治疗.死亡2例,另1例进行性加重,失去劳动能力,生活已不能自理.结论本病为家族遗传性疾病,多于20岁前发病,进行性加重,发病后约20年死亡.基因定位于染色体 20p12.3-p13.

  • 转基因CHO细胞中VMAT2抗毒性作用的研究

    作者:叶民;丁新生;董海蓉;仇镇宁;管晓虹

    目的研究转基因中国仓鼠卵(CHO)细胞中单胺囊泡转运体(VMAT2)的抗毒性作用.方法利用转PC12细胞基因到CHO细胞中形成的转基因CHO细胞(cDNACHO),采用MTT比色法检测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对CHO细胞野生株(wtCHO)和cDNACHO细胞的毒性作用,并观察利血平--VMAT2的特异性阻滞剂对MPP+毒性作用的影响.结果在MPP+0.5mmol/L以上浓度 cDNACHO细胞对MPP+敏感性比wtCHO低得多;cDNACHO和wtCHO对鱼藤酮(rotenon)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加入VMAT2的特异性阻滞剂利血平后,上述保护作用消失,cDNACHO对MPP+敏感性与wtCHO细胞无差异,而单独予以wtCHO细胞利血平则不能改变它对低浓度MPP+的敏感性.结论此保护机制是由转基因细胞中VMAT2引起的,VMAT2在转基因的非神经细胞系(CHO细胞系)中也能将MPP+转运至囊泡内,从而保护细胞;同时也提示PC12细胞内具有抗毒性作用的成分.

  •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作者:沈静;朱海青;梁为检;张巧全;周金宝

    目的探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总结分析120例儿童CNS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与成年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儿童患者多急性起病,病程短,缺乏恶病质特征.小脑肿瘤28例(23.3%),髓母细胞瘤11例(9.2%)、颅咽管瘤10例(8.3%)、蛛网膜囊肿20例(16.8%)及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8例(6.7%),发病率均高于成年组(均P<0.001);而脑膜瘤和神经鞘瘤各4例(3.3%),发病率明显低于成年组(均P<0.001).胶质瘤两组发病率相近,儿童组颞叶多见,多为Ⅰ级,而成人组以额叶多见,多为Ⅱ~Ⅲ级.结论儿童CNS肿瘤类型以髓母细胞瘤、颅咽管瘤、蛛网膜囊肿及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多见.临床及病理特征与肿瘤的部位有关.

  • 戊四唑致癫痫大鼠脑组织NO和MDA含量及其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春香;于明;唐宁波;王明礼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戊四唑诱导癫痫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戊四唑建立大鼠癫痫模型,测定癫痫发作后和对照组大鼠大脑皮质、海马中NO、丙二醛(MDA)含量及NO合酶(NOS)活性.结果癫痫发作后大脑皮质、海马中NO、MDA含量及NOS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NO与MDA、NO与NOS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两者均P<0.01).结论 NO通过增强脂质过氧化反应在癫痫发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 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陈明生;张松涛;徐宪宣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并与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含量在3个阶段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升高的程度与梗死体积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在3个阶段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D-二聚体的含量在亚急性期显著升高(P<0.05),恢复期开始下降.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有密切关系.

  • 4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脑脊液和影像学表现

    作者:尚明谦;张妍;陈春富;曹霞;张兆岩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脑脊液(CSF)和影像学表现.方法总结分析4例典型CVST患者的临床、CSF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4例患者早期均以头痛、恶心、视力障碍、眼底水肿、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中后期出现呕吐、颈强、瘫痪、脑疝、癫痫样发作、颅神经麻痹和意识障碍;CSF蛋白轻中度增高,合并皮层静脉血栓者可有红细胞增高和蛋白显著升高,合并脑膜炎症时,可有白细胞增高;脑CT早期正常,中后期可见脑实质内高或低密度灶、局部或全脑性水肿,MRI可见静脉窦增宽强化,T1WI、T2WI均呈高信号,小脑幕增强,血流信号消失等.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易误诊为良性颅高压和脑炎,确诊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 脑出血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动态变化的研究

    作者:周农;刘公权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与病程、出血部位及其并发症消化道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量4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病程第7天、14天、21天血清胃泌素的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脑出血患者病后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随病程延长逐步降低.脑出血未破入脑室或无消化道出血者,血清胃泌素水平第7天明显高于对照组,第14天已近正常.脑出血破入脑室或伴有消化道出血者,病程21天血清胃泌素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血清胃泌素水平与脑出血病程和部位及其并发症消化道出血之间确实存在密切联系,为脑出血病人应用制酸剂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观察

    作者:吴建新

    目的观察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对56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加用百忧解)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28例,进行对照观察.治疗前后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量表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量表进行评定其疗效.结果治疗组HAMD评分治疗后(4.8±1.6)较治疗前(21.4±4.1)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15.1±2.3)与治疗前(20.4±3.6)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SSS评分显著降低,BI评分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均P<0.01).结论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不仅对抑郁有明显效果,且可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 帕金森病研究状况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作者:李红戈;孙圣刚;童萼塘;徐洪军;陈莉;杨新华

    目的探讨近10年帕金森病(PD)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采用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用主题词检索1990000年国内、外发表有关PD研究论文,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国内外有关PD研究论文均呈逐年增长趋势;近5年国内外PD研究方向居前15位的热点中药物治疗居首位;国内外PD治疗研究文献计量比较发现:国内研究中祖国传统医学疗法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结论 PD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近5年我国PD研究方向与国外相近似,个别方向相对滞后.国内近年的热点偏重于PD的治疗研究,其中祖国传统医学疗法治疗PD的研究在我国占据一定地位. 

  • 复发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分析

    作者:姜建东;吴惠毅;吴芳萍;李慧;杨新玲;李世滢

    目的探讨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1例复发脑梗死(复发组)、58例初发脑梗死(初发组)和对照组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复发组高血压病、房颤、糖尿病、肥胖和中风家族史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初发组(P<0.05~0.005);复发组血TC、TG、ApoB100、中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和HCt明显高于初发组(P<0.05~0.01),HDL-C则低于初发组(P<0.05);复发组和初发组血红细胞刚性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高龄、高血压病,血纤维蛋白原、TC水平和红细胞刚性升高及HDL-C降低;而高血压病和红细胞刚性增加是复发与初发脑梗死患者共同的危险因素.

  • 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施咏梅;卢航青;唐玉璋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54例脑血管病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分子标记物颗粒蛋白(GMP)CD62p, CD63;整合数αⅡb链(CD41b);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CD42b).结果脑梗死患者CD62p、CD63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脑出血组(P<0.01).而脑梗死组发病3天以内的CD62p、CD63阳性率较发病20天以上者显著增高(P<0.01).但后者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CD41b、CD42b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程度明显增高,尤其是CD62p、CD63.提示阻止或抑制血小板活化的途径将是防治脑梗死的方法之一.

  • 10例青少年型帕金森病临床分析

    作者:张志;杨任民;吕达平

    目的探讨青少年型帕金森病(P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例青少年型PD患者(6例少年型,4例青年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青少年型PD症状轻,无智力障碍及自主神经障碍,左旋多巴疗效显著,但易早期引起运动障碍和症状波动.其中4例青年型PD肌僵直明显,6例少年型PD患者多表现为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结论青少年型PD临床特征相近而与成人型PD明显不同.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脑血管病变的观察

    作者:胡才友;王立;徐俊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状况和程度.方法对38例AMI患者行TCD检查,观察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外段的收缩期峰速、平均峰流速、舒张期末峰流速及脉动指数的改变.结果 AMI组无论有无心脏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各脑动脉Vm值均显著减慢(P<0.05或P<0.01), PI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心梗后有心脏并发症组与无心脏并发症组相比,除MCA的Vm有差异外,其余血管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MI组有近一半患者(47.4%)存在不同程度脑动脉狭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梗后有心脏并发症组与无心脏并发症组脑动脉狭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同时存在脑血管病变,且伴有较严重的脑动脉狭窄,TCD作为一种简单无创性的检查方法有助于早期诊断.

  • 腹股沟巨大神经纤维瘤1例报告

    作者:王文涛;张雨秀

    腹股沟处巨大神经纤维瘤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女,30岁.因左腹股沟区肿块3年余伴胀痛1年余,于2001年8月28日来我院门诊.经活检及病理检查,诊断为神经纤维瘤,即住院治疗.查体:左腹股沟韧带中内1/3下方有一肿块,大小约10×9 cm2,皮肤颜色正常,边界不清,活动度较差,表面似光滑,挤压微痛,左下肢活动良好,无异常感觉.屈胯时大腿内侧微胀痛,股动脉搏动点外移.行手术治疗,取肿块区斜形、弧形切口,游离皮肤,纵行分开内侧肌群,见肿块包膜光滑,无粘连,肿块巨大,深度不清,打开包膜,见内有"蜡肠样"棱形乳白色弯曲瘤体,大小不等,呈藕节状,互相缠绕,大部切除后,探查部分瘤体深达坐骨结节、小转子后方,有一肿块深入闭孔内.彻底剥离,完全切除肿瘤后,再切除瘤周、瘤间纤维血管组织,瘤体称重达870 g.术后病人症状消失.

  • 颅内原发性软骨肉瘤1例报告

    作者:符荣;曹敏;袁永生;侯忠民

    颅内原发性软骨肉瘤极罕见,诊断及治疗困难.我科于1998年4月收治1例,先后4次手术,现报告如下.1 病例女,55岁.进行性头痛、恶心1月于1998年4月18日入院.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无肿瘤家族史.查体:精神萎靡,无力,一般检查无异常.眼底检查示双侧视乳头水肿,左侧肢体痛觉减退.未见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颅脑CT扫描示右侧额顶叶占位性病变,混杂密度,病变大小约3 ×4×3 cm3.于1998年5月5日行右侧颞顶叶开颅术,肿瘤外观呈鱼肉样,质地稍硬,血供较少,肿瘤似乎来源于脑组织,并与周围脑组织分界不清,肿瘤全切除,骨瓣还纳.术后颅脑CT扫描示肿瘤已全部切除.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去分化软骨肉瘤(亦经湖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确诊).

  • 以颅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报告

    作者:余能伟;赖龙胜

    以颅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甚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男,50岁.因头晕2周,右眼视力下降伴复视1周,加重1天,于2001年9月25日住院.患者入院前7天出现右侧眼睑无力伴发热,体温高达39.1℃,并呈进行性加重,在外院诊断为海绵窦综合征;当时急查血常规:WBC 16.6×109/L,入院前两天,WBC 19.1×109/L,血小板90 ×109/L.

  • Moyamoya病合并多发性动脉瘤1例报告

    作者:刘晶;王世伟;董春波;许晶

    一侧颈内动脉烟雾病,于基底动脉及对侧颈内动脉形成多发性动脉瘤,国内尚未见报道,现报道1例如下.1 病例男,53岁.因活动中出现左半身无力,言语不清10小时于2001年10月26日入院.患者既往有风心病史10年,房颤史1年.3个月前因左半身无力、言语不清住院,头部CT示右颞叶皮质见一2.5 cm×6.5 cm×5 cm梗死灶,在右基底节区可见一2 cm×1 cm×3 cm梗死灶.诊断为脑栓塞,治疗20天后症状消失,痊愈出院.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左侧鼻唇沟浅,左口角低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右侧,伸舌居中.

  • 蛛网膜下腔出血腰穿脑脊液置换发生再出血3例报告

    作者:鲁东峰;邹卫东;申俊霞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腰穿脑脊液(CSF)置换治疗时发生再出血,罕见报道,现报告3例如下.1 病例1.1 例1 女,52岁.急起头痛、呕吐1天于1994年4月13日入院.查体:血压20.0/13.3 kPa,昏睡,心肺(-),瞳孔等大、光反射灵敏,鼻唇沟对称,四肢肌力正常,颈抵抗(+),双侧巴氏征阳性.CT显示大脑半球表面沟池、中脑周池、环池高密度影,给予脱水、降血压、止血药物治疗,同时采取腰穿CSF置换,缓慢注入等温生理盐水10 ml,放CSF 10 ml,交替缓慢进行,共注入生理盐水50 ml,放CSF 50 ml,后注入止血敏2.0、地塞米松2 mg.

  • 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1例报告

    作者:段卫红;郑志锋

    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极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男,33岁.因发热、头痛、呕吐6天于2001年8月16日入院.查体:T 38.6℃,P 92次/分,R 26次/分,BP 18.5/11 kPa.心肺正常,全身检查未见异常.意识清楚,表情淡漠,精神萎靡,颜面潮红.双眼底未见视乳头水肿,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双眼外展露白3 mm,余颅神经正常.左侧上下肢肌力3~4级,肌张力低;右上下肢肌力5级,左上下肢腱反射减弱,左侧巴氏征(+),腹壁及提睾反射(-);左半身痛觉减退,脑膜刺激征(+).

  •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1例报告

    作者:骆裕民;李安泰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指痉症(PKC)较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男,19岁.发作性头部及右侧肢体不自主扭动3 年,于2001年3月10日入院.患者3年前在跑步过程中,每当加速或减速时即突然发作右足拇趾痉挛呈背伸状,且渐波及小腿、大腿、上肢及同侧颜面.发作时肢体呈扭转屈曲状,面部如作鬼脸状,发作全过程意识清楚,历时仅数秒,每日发作数次或十多次,几乎每日皆发作.诱发因素可为久坐后起立,伸手指他人,突然伸展上肢或踢腿等,发作时可有肢体发紧样预感,有时发作呈头向右转,右手不能控制的大幅度扭转挥舞,身体向右倾斜,右下肢反复抬起等,发作时自知而不能自控,睡眠中从未发作.

  • 降脂药诱导的肌病1例报告

    作者:承欧梅;李光勤

    降脂药诱导的肌病在临床上极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男,72岁.因躯干肌肉酸痛2个月,双上肢肌肉酸痛1个月于2000年8月13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原因觉躯体有束缚感,酸胀不适,以腰部肌肉为重,持续10余分钟后缓解,反复发作.l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呈持续性,双上肢也出现类似的酸胀感.门诊查肌酶谱(8月12日):肌酸激酶(CK)1299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76 U/L,乳酸脱氢酶(LDH) 402 U/L,羟丁酸脱氢酶(HBD)309 U/L.既往体健. 4个月前单位体检发现血脂高,予舒降之 20 mg/d,治疗至今.查体:生命体征正常,颅神经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感觉正常,四肢及躯干无红肿,肌肉无压痛,病理征阴性.

  • 癫痫持续状态神经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学伍;吴伟;迟兆富

    癫痫持续状态是指痫性发作持续时间长(超过30分钟)而有潜在性神经损伤的癫痫类型.

  • 8例脑梗死合并下肢静脉血栓临床分析

    作者:张新苗

    下肢静脉血栓是脑梗死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国内外的报道并不多,我们通过对2001年所遇到的8例脑梗死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作一讨论.

  • 重视朊蛋白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

    作者:林世和

    自1996年3月20日英国海绵状脑病顾问委员会向世界公布英国已经发现10例新变异型Creutzfeldt-Jakob病(nvCJD)以来,立即引起英国、欧洲诸国以及全世界极大关注.1996年5月14~16日世界卫生组织召集世界20多个国家参加的关于nvCJD与动物海绵状脑病的关系的紧急会议.并要求各国成立国家CJD监测中心.尽管欧洲一些国家制定出一些政策和措施来防止疯牛病的蔓延,可是新型CJD病例数陆续增多.迄今已有近百人可能因吃了疯牛病的牛肉而感染nvCJD.中国农业部于2001年2月14日发布的<中国疯牛病风险分析与评估>报告中称疯牛病传入中国的风险极小.但是1983年四川省从英国进口的羊中发现了羊海绵状脑病.疯牛病在西欧的蔓延势头仍然有增无减,除英国发现的180000头外,法国、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丹麦等11个国家同样发现了疯牛病.

  • 关注神经科老年性疾病--兼评《锥体外系疾病一书》

    作者:

临床神经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