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중국의학영상기술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3289
  • 国内刊号: 11-188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cjmit.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社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李坤成 姜玉新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经阴道彩色超声早期诊断胎儿腹裂1例

    作者:李菊萍;李红;母丽惠

    孕妇,26岁,妊1产0,现孕13周,因阴道少量流血1天来我院就诊.孕40余天有感冒发热病史.经腹部二维超声检查发现羊膜腔内异常包块而改行经阴道彩色超声检查.单胎,头臀径6.7 cm,有胎心搏动,颅内结构正常,脊柱排列整齐,羊水深度4.8 cm.胎儿腹壁有缺口,长约0.7 cm,肝脏,胃肠等内脏组织自缺口处疝出裸露于羊水中,疝出的肝、肠的血流信号与腹腔内脏血管相连.羊膜腔内显示纤维光带,与疝出的内脏组织粘连并固定于羊膜腔右后壁(如图).超声提示:①孕1产0孕12+周;②胎儿畸形(腹裂-羊膜带综合征所致).引产证实.

    关键词: 腹裂 超声检查 胎儿
  • 腰椎管内动脉瘤1例

    作者:韩鸿宾;裴新龙;李选;刘彬;谢京城;王振宇

    患者女,11岁,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弯曲时疼痛,伴屈曲受限.MRI检查:腰椎平扫T1、T2加权像上均可见L2水平椎管内高低混杂信号,大小约2.4 cm×2.0 cm×3.0 cm,边缘可见条状低信号,其上下方均有条状低信号相连,脊髓明显受压移位(图1).CE-MRA检查可见椎管内异常血管团,其上方和下方均可见引流动脉,远端引流动脉通过L5S1双侧椎间孔与双侧髂内动脉交通(图2,3).DSA证实为椎管内动脉瘤,瘤体位于L2水平椎管内,载瘤动脉上,胸肋间动脉单独供血,上方可见引流静脉(图4).超声Doppler证实瘤内可见明显的旋流信号,其头侧可见载瘤动脉,血流方向是由头侧向尾侧流入瘤体内,载瘤动脉血流速度Vmax=117.7 cm/s.经后路手术进入椎管,可见瘤体搏动.

  • 胸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肉瘤MRI诊断1例

    作者:韩新巍;马波;邢古生;吴刚

    患者男,60岁,以持续性背部疼痛就诊.MRI示椎体结构模糊,肿块侵犯脊髓及周围软组织,T1加权像呈略低的混杂信号,T2加权像上呈混杂高信号.术后病理:车辐状型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

  •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

    作者:王丽荣;苏从冶;陈雷;陈庆丰

    患者男,70岁.右眼自觉视物模糊2年,逐渐加重.近2个月视力障碍,未曾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眼压正常,球结膜无反应,角膜透明,前房正常,眼底见颞侧暗紫色球状隆起突入玻璃体腔内,黄斑反射消失.左眼无异常.心肺及腹部检查未见异常.

  • 成人前列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并肺转移1例

    作者:黄宝生;柴瑾

    患者男,36岁,主诉右大腿内侧痛伴会阴部下坠感20余天.肛门直肠指诊:前列腺Ⅲ度增大,质韧,中央沟消失,活动度差,精囊腺未触及,直肠内未及肿物,指套退出时无血迹.影像学检查:盆腔CT平扫示前列腺区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大径9 cm,密度不均,内见片状低密度区;膀胱受压变形,后壁增厚,与肿块界限不清;后缘与精囊腺、直肠相连,右侧闭孔内肌肿胀,右耻骨局限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图1).诊断:前列腺恶性肿瘤性病变:①前列腺肉瘤;②前列腺癌.胸部CT平扫示:双肺见分布于肺外围的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影(图2),诊断:肺转移瘤.腹部B超检查:前列腺体积增大,大小为8.1 cm×7.8 cm×8.0 cm,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印象:符合前列腺恶性肿瘤声像图改变.经直肠超声诊断:前列腺周围腺实性占位病变.核素显像:右髋关节局部骨代谢活跃.骨盆X线片显示:右耻骨溶骨性破坏并病理性骨折.MR检查:前列腺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①前列腺癌?②前列腺肉瘤?并精囊腺、膀胱后壁、直肠前壁、阴茎海绵体、球海绵体受侵,髂骨、腰5椎体转移.穿刺病理诊断"前列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

  • 纵隔巨大畸胎瘤压迫右肺使其功能丧失1例

    作者:孙金成

    我院遇1例由纵隔巨大肿瘤造成一侧肺无功能病例,报告如下.

  • 不典型胸腺瘤1例

    作者:许晓琴

    患者女,37岁.胸透示纵隔内肿瘤可能性大.CT所见:右中上纵隔见约5 cm×6 cm×8 cm肿块,外缘规则较光整,内缘伸入中纵隔气管.血管间隙.平扫密度欠均,实质部CT值约为41.8 Hu,其内有点状分布的致密钙化影,另见肿块前内侧有小结节影(图1,2).增强扫描见肿块呈中等程度强化,CT值约101.4 Hu(图3,4),其内未见明显液化坏死低密度,两肺无殊.诊断:右中上纵隔占位,考虑可能为:①胸腺瘤;②畸胎瘤;③巨淋巴结增生症.手术病理诊断:胸腺瘤(淋巴细胞型).

  •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缺如1例

    作者:卢洁;李坤成

    患者女,72岁,反复发作胸闷9年,加重1周入院.9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引反复发作胸闷,每次持续10 min至半小时不等,可自行缓解,曾被外院诊断为"隐性冠心病".于1年前症状发作频繁,并且活动后感心悸、气短、头晕,休息后可缓解,一直服用合心爽、阿司匹林等药物;近日症状明显加重.患者有50余年高血压病史和高血压病家族史.查体:血压150/100 mmHg,心界轻度增大,心率8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V1~V5导联ST段下降.

    关键词: 左冠状动脉 回旋支
  • 脾多发海绵状血管瘤误诊1例

    作者:云浩;李德柄;左宏

    患者女,32岁,左上腹不适1周余,伴疼痛,间断发作来院就诊.B超示:脾略大,其内可见多个弥漫性强回声,血流丰富,肝、胆、胰、肾未见异常.CT平扫可见脾内多发低密度结节影,边缘不清,脾略大(图1).因碘过敏实验强阳性,故放弃CT增强扫描.印象:考虑脾多发淋巴管瘤可能.手术病理报告:脾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图2).

    关键词: 误诊 海绵状血管瘤
  • 家族遗传性骨斑点症2例

    作者:林庆大;刘永顺;李华;孙海英

    例1,男,26岁,左髋及左腕关节外伤就诊.骨盆正位片示左侧股骨颈骨折,双股骨近端干骺部松质骨内及双髋臼周围见多发大小不等圆形、卵圆形致密影,呈放射状分布,致密影之长轴与股骨长轴平行,边界欠清晰,部分病灶融合成不规则团块状,大小0.3~2.4 cm不等.坐耻骨交界处及左侧髂骨内也可见相似的致密影分布(图 1).左侧腕关节片示桡骨骨折,诸腕骨内及尺桡骨近端可见与上述病灶一致的高密度影,以腕骨分布密集(图2).X线诊断:左侧股骨颈骨折,左侧桡骨骨折;骨斑点症.

    关键词: 骨斑点症
  • 阑尾术后并发畸胎瘤扭转误诊1例

    作者:黄敏;沈延政;郭建锋;王国虞

    患者女,9岁,阑尾术后左下腹痛3天伴发热.超声检查:左下腹腔平阑尾切口位探及一135 mm×120 mm实质不均质回声团块,内有不规则实质性等回声、强回声和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完整.CDFI:肿块内未见彩色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左下腹腔异常回声:①异物;②包裹性感染灶.手术诊断:右卵巢畸胎瘤并出血、扭转.术后病理:右附件囊性畸胎瘤.

  • 新型内冷微波天线凝固肝组织的实验研究

    作者:何年安;王文平;季正标;黄备建;魏瑞雪;张倩;李超伦

    目的评价新型水循环内冷集束聚能微波天线的性能及其对肝组织的凝固效果.方法采用新型微波天线和以往的尖端螺纹形天线在同等条件下凝固新鲜离体猪肝组织,比较二者凝固坏死灶形态、范围、热场分布情况和天线的抗粘耐用性能等.结果新型天线凝固灶中心炭化较轻,短轴径更大(P<0.01),形态更接近球形;长轴径相对较小(P<0.01),更好地保护了正常肝组织;凝固时针杆无发热,不会引起皮肤烫伤并发症;天线更耐用.结论新型微波天线更适合临床经皮微波凝固治疗肝癌的要求.

  • 应用组织追踪法评价犬左室收缩功能的研究

    作者:毕小军;邓又斌;杨好意;常青;向惠娟;潘敏;黎春雷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组织追踪法观察左室收缩功能改变对犬二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的影响.方法选用11只健康杂种犬,分别在基础状态时、静脉注射多巴酚丁胺后、静脉注射心得安后以及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发生急性心肌缺血后,用组织追踪法在心尖四腔心切面、两腔心切面及心尖长轴切面测量二尖瓣瓣环6个不同位置的收缩期位移(DS);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瓣环收缩期下移距离(DM);用超声心动图Simpson法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在改变犬心肌整体收缩功能的过程中,用组织追踪法测量的二尖瓣瓣环6个不同位置的收缩期平均位移与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的二尖瓣瓣环收缩期平均下移距离显著相关(r=0.94, P<0.001);同时,二尖瓣瓣环收缩期平均DS与用超声心动图Simpson法测定的LVEF显著相关(r=0.92, P<0.001);发生急性心肌缺血时,用组织追踪法测量的二尖瓣瓣环6个不同位置的收缩期平均位移与用超声心动图Simpson法测定的LVEF也呈显著相关(r=0.78, P<0.001),但相关性相对较低.结论超声心动图组织追踪法测量二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可快速、直观、无创性地定量评价左室收缩功能.

  • 103Pd金属支架在TIPS中的初步实验观察

    作者:张曦彤;徐克;刘晋;高沁怡;关超;邱雪杉

    目的评价103Pd放射性支架防治TIPS分流道狭窄的可行性.方法 6只家猪分成两组建立TIPS模型.3只应用标有103Pd的国产不锈钢Z型支架(放射剂量250 μCi),3只为非放射性同种材质支架.术后4、8周行门脉造影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两组各复查一只,分流道均闭塞.术后8周,两组各复查二只,除对照组一例分流道狭窄外,余3例分流道均闭塞.103Pd组3例分流道内外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和纤维细胞产生,以支架金属丝周围显著,无血栓形成.对照组除纤维组织增生外,2例分流道内形成血栓和胆汁染色现象.两组分流道各段组织增生厚度对比,以103Pd组增生明显(P<0.05).结论 250 μCi放射活性水平的103Pd支架未能改善TIPS分流道通畅率;可诱发明显纤维组织增生,主要发生在肝实质段分流道内.

  • 兔股骨头软骨缺损同步辐射X线相衬成像研究

    作者:孙伟;李子荣;张念非;黎刚;夏启胜;陈志华;潘琳

    目的采用同步辐射X线相衬成像技术进行兔股骨头软骨组织缺损的观察.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头,一侧制成软骨缺损,对侧股骨头未缺损作为对照.以同步辐射宽带光对股骨头进行类同轴全息相衬成像.所有标本行普通X线成像以对比观察.结果同步辐射相衬X线成像技术可见清晰的50 μm左右软骨微缺损.结论同步辐射相衬X线成像技术可检测到普通X线成像技术无法检测到的软骨微缺损,并可进一步分析病变的细微结构.

  • 人脑连合纤维的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作者:于春水;李坤成;李永忠;梁志刚;秦文;刘嘉宾

    目的建立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人脑连合纤维的显示方法,探讨显示结果与已知解剖知识的一致性.方法对1个正常志愿者进行单次激发回波平面弥散张量成像,利用纤维束成像软件包显示脑内连合纤维,观察重建的连合纤维与已知解剖知识的一致性.结果通过选择恰当的感兴趣区,设置不同的分数各向异性阈值、角度阈值、步长和体素内采样数目等参数,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清楚地显示胼胝体、穹隆和前连合等连合纤维的三维结构.显示结果与已知解剖知识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纤维束成像的结果与解剖学描述具有高度一致性,该方法是一种可靠的研究人脑纤维连接的方法.

  • 脑星形细胞肿瘤的MR灌注成像和病理分级对照研究

    作者:魏新华;龙莉玲;黄仲奎;李文美;叶伟

    目的研究MR灌注成像(PWI)在脑星形细胞肿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脑星形细胞肿瘤病人行MR PWI,低级别星形细胞瘤9例,间变型星形细胞瘤12例,胶质母细胞瘤7例.依次行常规MRI及MR PWI,首先得到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并合成相对脑血流容积(rCBV)图,计算出大rCBV比率.结果三组大rCBV比率分别为(3.23±0.97), (5.23±0.33),(6.09±0.70),三组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R PWI能有效地在术前评价星形细胞肿瘤的病理级别.

  • 正常人基底节区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作者:黄海东;邓敬兰;宦怡;杨春敏;葛雅丽;赵海涛

    目的运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研究年龄对正常人基底节区脑组织代谢物浓度的影响.方法对40例健康人进行1H-MRS检测,对比分析NAA/Cr和Cho/Cr比值.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在≤50岁年龄段基底节区的NAA/Cr和Cho/Cr比值无明显改变,但在>50岁年龄段基底节区的NAA/Cr比值逐渐降低、Cho/Cr比值逐渐增高.结论 1H-MRS是一种无创技术,可以为正常人基底节区与年龄相关的代谢物浓度的改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轻度Alzheimer病人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谢晟;肖江喜;蒋学祥

    目的研究轻度Alzheimer患者弥散张量成像的异常,并与正常老年人进行比较.方法对16例正常志愿者和14例轻度Alzheimer患者进行了弥散张量成像扫描,测量双侧杏仁核、海马头和丘脑的ADC和FA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对照组和AD组的双侧海马头部的ADC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FA值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和AD组的双侧杏仁核的ADC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右侧杏仁核的FA值在对照组和AD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双侧丘脑的ADC和FA值都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弥散张量成像能发现轻度Alzheimer患者双侧海马头部的扩散系数的异常,从而探测到组织结构间隙的变化.

  • 强迫症症状诱发磁共振灌注成像及定量分析

    作者:陈晓丽;谢敬霞;韩鸿宾;张伯全

    目的定量分析强迫症(OCD)患者静息和症状诱发状态下不同脑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10例OCD患者两种状态下行MR灌注成像(PWI),测量不同脑区的相对脑血流量(rrCBF),并进行诱发前后的对比.结果症状诱发后,AAS与OCDAS均有增加(P<0.01);左侧额下回、前扣带回,右侧尾状核头、壳核,双侧眶额皮质、丘脑及杏仁核的局部相对脑血流量(rrCBF)增加(P<0.05);左侧额下回、右侧壳核的rrCBF与OCDAS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614、-0.562, P值分别为0.029、0.045).结论 PWI能定量分析OCD症状诱发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 年龄相关性记忆缺损者内颞叶结构MR体积测量研究

    作者:刘树良;李坤成;王蕊;张新卿;汤哲;陈彪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记忆缺损(AAMI)者与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和轻度认知障碍(MCI)者内颞叶结构体积测量值,评价AAMI者内颞叶结构体积指标与正常对照者和MCI者的差别.方法对45名研究对象(正常老年人22例,AAMI者10例,MCI者 13例)行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在不知晓临床资料的情况下测量海马结构、内嗅皮层、杏仁核和侧脑室颞角等结构的体积,应用社会科学统计程序(SPSS)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三组间比较,右侧海马结构体积测量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1),其他内颞叶结构体积测量值未见显著性差异.各组间两两比较,AAMI组与MCI组之间右侧海马结构体积测量值有显著差异(P=0.003);AAMI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各脑结构体积测量值无显著差异;MCI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左侧内嗅皮层显著性萎缩(P=0.032).结论 AAMI者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内颞叶脑结构体积测量值无明显差异;而MCI者右侧海马结构和左侧内嗅皮层体积测量值明显减小.

  •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荷瘤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进展期大肝癌临床应用

    作者:沈理;陈敏华;霍苓;严昆;尹珊珊;戴莹;廖盛日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荷瘤动脉栓塞化疗(percutaneous tumor's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 PACE)治疗进展期大肝癌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确诊43例进展期大肝癌,21例行PACE治疗,其中,9例为经股动脉插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疗效不满意者.对照组为同期行TACE治疗的22例,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两组病例平均年龄、病灶大小以及肝功能分级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PACE组行肿瘤动脉穿刺治疗34次,穿刺成功率91.2 % (31/34),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治疗后PACE组5例缩小,占23.8 %(5/21),TACE组10例缩小,占45.5% (10/22),两组肿瘤缩小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肝功能受损PACE组7 例,占33.3%(7/21);TACE组16例,占72.7% (16/22),二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PACE组平均生存期为11.2个月,长1 例存活23个月;TACE组为14.6个月,长1 例存活36个月.结论超声引导PACE术对肝功能损伤小可用于进展期大肝癌治疗,尤对TACE治疗无效者不失为一项补充治疗新技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超声Delta技术在肝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徐龙江;李志艳;李德树

    目的探讨Delta技术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Delta技术对病灶区或可疑病灶区扫查,并与普通二维图像比较.结果 Delta技术强化了肝肿瘤病灶特征,病灶边缘回声更加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匀性更加明确,特别是在小肝癌,病灶病变特征较普通二维图像明显增强.结论 Delta技术能强化肿瘤病灶病变特征,提高肝小结节病灶检出率,有助于小肝癌诊断.

  •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原发性肝癌动静脉瘘的诊断

    作者:谭理连;李扬彬;李树欣;江金带;李志铭;余林

    目的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动静脉瘘(AV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例原发性肝癌并动静脉瘘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其中9例血管三维重建的表现,血管三维重建方法有2种:表面遮盖成像(SSD)和大强度投影(MIP).结果肝动脉-门静脉瘘(APVS,中央型)6例,肝动脉-门静脉瘘(APVS,周围型)10例.肝动脉-肝静脉瘘(AHVS)4例,混合型1例.9例肝动脉期血管三维重建均显示强化肝动脉、门静脉影及部分强化正常肝组织,图像直观,立体感强,但不能显示动静脉瘘口.根据肝癌APVS螺旋CT肝双期扫描表现,其程度分为三种:轻度(3例),中度(9例)及重度(4例).结论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三维重建是诊断与评价肝癌动静脉瘘有效无创伤性方法.

  • 乳腺CR技术规范化探讨

    作者:赵俊京;王红光;李智岗;梁国庆;李顺宗

    目的探讨乳腺CR技术规范化,提高乳腺CR照片的质量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1 000例乳腺CR照片患者的乳腺类型、投照体位、CR图像处理方法等进行分类研究,总结乳腺CR技术规范.结果双侧同时对照,内外侧斜位,改良头尾加压放大位,并进行图像后处理后,可满足诊断要求者占96%.结论根据以上病例分析,认为改良头尾加压放大位可以提高微钙化显示率,多窗口显示与打印技术可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照片诊断信息,并提出了乳腺CR体位、影像处理、影像显示及质量控制规范.

  • CTPA与V/Q扫描诊断肺栓塞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少娟;郭佑民;李洪伦;金晨望;杨健;张毅力

    目的以肺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评价CT血管造影(CTPA)和肺通气灌注扫描(V/Q扫描)对肺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Ovi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中关于CTPA诊断肺栓塞的中英文文献,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诊断试验的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将入选研究和一项多中心的V/Q扫描的研究结果进行加权定量合并,计算汇总灵敏度和特异度及其95%可信区间,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两种检查方法与肺动脉造影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8篇评价CTPA的文献符合纳入标准.CTPA的汇总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和0.90,V/Q扫描的汇总灵敏度和特异度为0.82和0.60.二者的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4.43和81.90.CTPA与金标准肺动脉造影的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结论 CTPA诊断PE在准确性和确定性方面较V/Q扫描的价值高.鉴于CTPA的无创性及其与肺动脉造影结果的一致性,CTPA可作为肺动脉造影不能使用时的首选检查方法.

  • 乳腺良性病变常规增强MRI表现与微小血管的关系

    作者:陈蓉;张伟国;龚水根;陈金华;何双梧;张连阳;李增鹏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病变常规增强MRI表现与微小血管的关系.方法 5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良性病变,术前行MR平扫及常规增强扫描,并测定MR信号强度增强率(SI).术后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病灶内微小血管密度及分布情况,并分析与相应病灶SI之间的关系.结果微血管在乳腺纤维腺瘤、腺病及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中心和边缘区域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增强扫描,相应区域MRI对比剂的分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56例乳腺良性病变中心和边缘区域的微血管密度(MVD)与SI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而小血管多分布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病和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边缘区域,与SI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良性病变常规增强MRI表现与微血管的数量和分布有关.

  • 成人正常肺吸气相-呼气相HRCT表现

    作者:吴华伟;许建荣;程杰军;沈加林;华小兰

    目的评价肺吸气相-呼气相HRCT的正常表现.方法健康成人46例,分别行吸气末及呼气末HRCT检查,分析气管形态、径线及面积的变化,肺衰减及肺面积的变化.结果吸气相时气管为圆形或椭圆形,呼气相时气管大多数(63%)为马蹄形;呼气相气管横断面积较吸气相平均减小(23±9)%,前后径及横径平均分别减小(22±8)%、(15±7)%,气管面积缩小的百分比与前后径及横径缩小的百分比成正相关(r=0.633,0.393,P<0.01).呼气相较吸气相肺衰减增加,以肺野后部及肺底水平增加为著(P<0.01);呼气相肺衰减梯度较吸气相明显,且以肺底为著(P<0.01);呼气相肺横断面积减小,平均减小(21±9)%;隆突水平肺衰减增加与肺面积减小呈正比(r=0.702, P<0.01).呼气相时28.3%(13/46)可见马赛克征.结论肺吸气相-呼气相HRCT的正常表现不同.呼气相HRCT的气管形态大多为马蹄形,气管面积减小,前后径减小为主;呼气相时肺横断面积减小与肺衰减值增加呈正相关性,肺前后部衰减梯度明显,且以肺底为著.

  • 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图像质量的评价

    作者:程流泉;高元桂;盛复庚;孙玮;蔡幼铨

    目的建立一种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CMRA)图像质量(IQ)评价方法.方法 86例CMRA检查者,使用屏气三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成像序列(FIESTA)共进行734次采样.采用分级的IQ评价方法,分别对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和组织对比度三个方面进行评分(0~2),在此基础上进行图像质量分级(0~Ⅳ),并与传统的图像质量分级方法进行比较;对分级较低的图像低评分项进行调整后重新扫描.结果分级的IQ评价方法与传统的分级方法具有显著意义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96,P<0.05.按照评分项调整后重复扫描,25次扫描的图像质量提高1~3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评分分级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可以准确反映CMRA的IQ影响因素,有利于CMRA图像质量的改进.

  • 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

    作者:黄美萍;梁长虹;曾辉;刘其顺;张忠林;张金娥;黄飚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MSCTV)对下肢静脉血栓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MSCT下肢静脉造影检查16例,其中12例做下肢多普勒超声检查,4例做下肢静脉造影.MSCTV检查后经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及容积再现法(VR)重建.结果 MSCTV显示11例存在静脉血栓.以多普勒超声作对照,MSCTV显示股腘静脉血栓的敏感性96.0%,特异性97.8%,阳性预测值96.0%,阴性预测值97.8%,准确性97.2%.MSCT尚能显示小腿、盆腔等超声检查难于显示的血栓.MSCTV较常规静脉造影更清晰显示盆腔静脉血栓.结论 MSCTV对显示股腘静脉血栓方面与超声同样敏感,MSCTV还能显示超声难于显示的髂静脉及胫腓静脉的血栓.MSCTV可作为下肢静脉血栓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 心肌速度梯度对肥厚型心肌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研究

    作者:刘娅妮;邓又斌;李秀兰;常青;陆永萍;刘红云

    目的应用心肌速度梯度对肥厚型心肌病左室短轴方向局部收缩功能进行评价.方法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分析16例HCM患者和15例正常人室间隔左室面、右室面下与左室后壁内、外膜面下心肌短轴方向的速度曲线,测量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收缩期心肌速度梯度(MVGs)等参数.结果 HCM组室间隔左、右室面下与左室后壁内、外膜面下心肌短轴方向Vs与正常人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其室间隔与左室后壁短轴方向MVGs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室间隔收缩期峰值速度梯度与IVS/PW之间显著相关,而左室射血分数与IVS/PW比值之间相关性差.结论 HCM左室短轴方向局部收缩功能是降低的;心肌速度梯度能够精确反应室壁局部收缩功能,定量组织速度成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测量心肌速度梯度的新方法.

  • 应用心肌速度梯度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逆性左室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作者:韩若凌;王建华;李英华

    目的探讨心肌跨壁速度梯度(MVG)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灌注后存活心肌的可行性及对心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获取20例AMI患者和18例健康志愿者前间隔、下壁和后壁的中段心内、外膜侧心肌运动速度和相应室壁厚度,计算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的跨壁速度梯度(MVGS、MVGE和MVGA),并分析AMI患者急性期MVG改变与2~5个月时心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①AMI患者急性期梗死节段MVGS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②随访时室壁运动改善组和未改善组比较,急性期MVGS降低程度后者显著大于前者;③以急性期MVGS为0或与正常值相反为区分不可逆性和可逆性节段的标准,MVGS预测左室局部运动改善或恢复的敏感性为89.1%,特异性为75.0%,准确性为81.8%.结论 MVG可准确定量评价左室局部运动,有望作为临床评价AMI患者存活心肌、预测可逆性左心功能障碍恢复的新指标.

  • 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二尖瓣、肺静脉血流频谱特点的研究

    作者:杨净;牟小梅;张薇

    目的对比研究原发性高血压伴有和不伴有阵发性房颤(PAF)患者二尖瓣和肺静脉血流频谱特点.方法年龄、血压和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匹配的高血压PAF组24例,非PAF组55例.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期、舒张晚期血流峰值(E、A)及其流速积分(VTI-E、VTI-A),计算E/A比值;肺静脉血流频谱收缩期、舒张期、血流峰值(PVS、PVD)及其流速积分(VTI-PVS、VTI-PVD)等指标.结果与非PAF组比较,PAF组E和VTI-E显著增加[E:(70.94±18.03) cm/s vs (86.66±26.93) cm/s,P<0.01; TVI-E:(12.93±3.50) cm vs (16.74±4.95) cm,P<0.001];A减低[(89.20±23.44) cm/s vs (78.62±18.96) cm/s,P<0.05),E/A比值增大(0.82±0.24 vs 1.13±0.36,P<0.01);PVD和VTI-PVD增加[PVD:(42.60±12.11) cm/s vs (52.18±14.20) cm/s,P<0.01; TVI-PVD:(10.06±3.19) cm vs (12.16±3.04) cm,P<0.05].结论左房助力泵功能减低、管道功能增强和左房扩大可能是高血压病患者合并PAF的机制之一.

  • DSA在孤立性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张淑香;刘萍;李芳;唐军

    目的评价DSA在确诊孤立性动眼神经麻痹(isolated oculomotor nerve paresis,IONP)中的意义和作用.方法搜集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而行全脑血管造影的1382例,其中以孤立性动眼神经麻痹为主诉者148例,均于造影前行CT检查,37例已行MRA检查.结果 148例在DSA检查中,诊断为动脉瘤者109例,其中发生在后交通动脉99例,颈内动脉C4段5例,C3段2例,虹吸部C2,3段巨大动脉瘤1例,小脑后上动脉2例.动脉瘤形态呈囊状104例,梭形膨大5例.3例双侧后交通动脉瘤,均为一侧动眼神经麻痹,而另一侧则无症状,2例颈内动脉C4段动脉瘤行载瘤动脉栓塞减压术后动眼神经麻痹得以恢复.37例行MRA检查,全部显示动脉瘤.CTA检查18例中有12例显示为后交通动脉瘤.结论孤立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病人,应行DSA检查,以确定有无颅内动脉瘤的存在,而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达到除外动脉瘤消除症状的目的.

  • 超声定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前尿道结石

    作者:文达辉;赵国平;黄涛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定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前尿道结石的效果.方法采用电磁冲击波体外碎石术治疗前尿道结石7例.结果 7例前尿道结石患者经超声定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治愈率100%.结论熟练掌握超声定位技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方法能有效治疗前尿道结石.

  • 发声任务在功能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及伪影校正方法探讨

    作者:马力飞;于薇;谭向杰;王晓怡;张兆琪;翁旭初

    目的探讨发声任务对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影响,并发展一系列数据处理方法,从而更完全地校正发声伪影.方法 8名被试在磁共振扫描过程中执行汉字阅读任务, 以200个汉字作为刺激材料.每名被试完成两个发声阅读序列和两个默声阅读序列.采用三种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其中前两种方法已有报道,而后一种方法为本文首次提出.结果与前两种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更完全地校正了发声伪影的影响,信号的损失也较小.结论利用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功能磁共振研究中发声伪影可以得到有效校正;发声任务可以应用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 基于Mallat金字塔算法的小波的局部图像重建

    作者:罗戎蕾;汪元美;刁现芬

    本文利用Mallat金字塔算法对Shepp-Logan图进行局部重建,利用小波所具有的多尺度特性和良好的局部特性,能够仅用局部投影数据重建出感兴趣的局部区域,由此不仅降低了X射线的辐射剂量,而且缩短了成像时间.

  • 18F-FDG PET颅内肿瘤显像特征和临床意义

    作者:秦杰;孔令山;梁丽;王剑超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颅内肿瘤显像的影像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对24例患者进行FDG PET颅脑显像,包括胶质瘤、脑膜瘤、脑转移瘤、部分颅内良性病变和正常者,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9例胶质瘤6例病灶FDG摄取高于正常灰质或与灰质相当,3例未见摄取异常;2例脑膜瘤患者病灶FDG摄取均低于正常白质;5例脑转移瘤3例病灶FDG摄取高于正常灰质,2例病灶摄取低于正常灰质;4例颅内良性病变2例病灶FDG摄取高于正常灰质,2例病灶摄取低于正常灰质.结论在FDG PET图像上,脑实质肿瘤(胶质瘤)和脑膜肿瘤存在差异,原发性颅内肿瘤和继发性肿瘤(脑转移瘤)也具有各自的影像特征.作为反映体内代谢状况的功能影像技术,FDG PET显像可提供颅内肿瘤类型、级别、预后和对治疗反映的重要信息.

  • 肿瘤患者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变化的SPM分析

    作者:袁志斌;Matsubara K;Higuchi T;Oriuchi N;Endo K

    目的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显像和SPM软件研究分析肿瘤患者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的变化.方法研究对象为20例确诊为无脑疾患的恶性肿瘤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18F-FDG-PET显像后,用统计参数显像(SPM)法比较分析肿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差别.结果 SPM分析显示肿瘤患者的的脑岛、松果体、顶叶皮质、小脑蚓部、颞叶和前额叶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葡萄糖代谢低下.结论肿瘤病人的抑郁表现与脑葡萄糖代谢降低相关,SPM方法是一种客观和直观的分析脑功能性变化的工具.

  • 对比剂引入在hPET/CT腹部肿瘤显像中的应用初探

    作者:董峰;谭建;吴彩兰;肖茜;张富海;贾强

    目的探讨18F-FDG hPET/CT腹部肿瘤显像中引入对比剂的方法及以之鉴别肠道生理性浓集与腹腔内转移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进行18F-FDG hPET/CT 腹部显像患者31例随机分为两组,无对比剂组15例,引入对比剂显像组16例,两组均口服20%甘露醇进行肠道准备,后者检查前口服1.52%水溶性碘剂.两组均按常规方法显像,根据重建图像对所有可疑浓集点进行分析诊断,计算L/B值.结果在肠道恶性病变与生理性浓集的鉴别诊断上,引入对比剂后诊断特异性与准确率明显提高(P<0.05).腹腔肿瘤原发灶L/B值与腹腔转移灶及肠道生理性浓集点L/B值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腹腔转移灶与肠道生理性浓集点L/B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配合肠道准备,在hPET/CT检查时引入对比剂可通过增强CT图像中解剖定位的精确性来提高胃肠道生理性浓集的检出率,提高了hPET/CT肿瘤显像的诊断能力.

  • 数字人体通用标准与专业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作者:毕思文

    本文在数字人体标准化体系研究基础上,开展了数字人体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体系的研究.讨论了数字人体标准体系和指导标准及数字人体跨行业通用标准,研究了数字人体专业标准体系框架,主要内容有数字人体标准体系模型结构分析与设定、数字人体专业标准选择和体系表的建立以及数字人体专用标准制定,为研究数字人体标准体系框架提出了理论依据.

  • 超声微泡造影剂在基因转移中的应用

    作者:张萍;高云华

    大量研究表明,不仅超声照射本身可促进目的基因在体外和体内的转染与表达,而且超声介导的微泡造影剂破坏可进一步增强基因的转染率,其主要机制是空化效应.超声造影剂作为一种新型、无创的基因运载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超声造影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述评)

    作者:姜玉新

    超声造影是当前超声医学的热门研究课题,超声造影剂与造影技术发展迅速,超声造影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日见深入.目前,超声造影在我国尚未广泛开展,但我们的一些超声造影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水平已与国际接轨,本期专题发表了多篇超声造影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旨在促进超声造影知识的普及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 肝肿瘤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比较研究

    作者:魏瑞雪;王文平;齐青;丁红;黄备建

    目的比较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在评价肝肿瘤血供情况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和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其中恶性肿瘤19例(原发性肝癌17例,转移性肝癌2例),肝血管瘤5例,局灶结节性增生5例,肝硬化结节1例,局灶性脂肪分布不均2例.比较两种方法反映肝肿瘤血供情况的能力,与病理及动态增强CT对照.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和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对血流的显示率分别为90.7%(29/32),100%(32/32),两种方法在判断肿瘤有无血供方面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均可观察肿瘤增强的时相变化,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对肝实质内微血管血供的显示优于彩色多普勒成像,可判断肿瘤的坏死情况.结论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可有效的显示肿瘤内的血供,并可动态观察肿瘤的血流灌注情况,其效果明显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

  • 诊断超声加微泡造影剂对新生血管的作用

    作者:郑元义;王志刚;冉海涛;张群霞;李晓东;凌智瑜;卢岷;任红

    目的评价诊断超声加微泡造影剂对兔VX2肝肿瘤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用二维灰阶超声监测6只大白兔肿瘤生长情况,待肿瘤长至长径约0.6~1.0 cm时进行实验.实验分为两组,处理组注射微泡造影剂(全氟显),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先用二维超声定位肿瘤,然后对处理组大白兔通过兔耳缘静脉缓慢注射微泡造影剂,剂量为0.10 ml/kg,注射时间约5 s.注射的同时行持续性二维超声显像(将MI调至1.4).整个显像过程持续6~7 min.然后两组肝肿瘤取材后送做透射电镜及切片HE染色检查.结果超声微泡造影剂能够显著增强肿瘤显像,同时也存在对肿瘤血管明显的生物学效应.在光镜下未见明显的肿瘤血管损坏,未见红细胞渗出等改变,但在电镜下可见肿瘤新生毛细血管明显的超微结构破坏,包括线粒体肿涨、髓样变及胞质空化等改变.结论高机械指数诊断超声加超声微泡造影剂能够破坏肿瘤新生血管的超微结构.

  • 免疫脂质体微泡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靶向研究

    作者:卞爱娜;高云华;谭开彬;刘平;曾功君;张馨;刘政

    目的制备抗人肝细胞癌免疫脂质体微泡造影剂,并探讨其体外靶向作用.方法采用静电吸附法将抗人肝细胞癌单克隆抗体HAb18结合到本试验室研制的脂膜氟烷微泡造影剂表面,制备免疫脂质体微泡造影剂;采用玻片凝集实验、荧光免疫染色实验证明抗体与脂质体微泡的结合;通过花环形成及花环形成阻断实验研究免疫脂质体微泡的靶向作用.结果静电吸附法可使单抗HAb18牢固地结合到脂质体微泡上;免疫脂质体微泡围绕靶细胞形成花环,花环形成率达90%以上.结论采用静电吸附法制备的免疫脂质体微泡造影剂在体外能与人肝癌细胞高效特异结合.

  •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小鼠骨骼肌基因转染实验研究

    作者:宫琳;王志刚;冉海涛;凌智瑜;张群霞

    目的探讨微泡造影剂在超声作用下是否可增加小鼠骨骼肌基因转染效率.方法 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第一组:在胫前肌注射造影剂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质粒的混合溶液;第二组:注射与第一组相同的混合溶液后立即加超声辐照;第三组:注射GFP;第四组:在注射GFP后立即用超声辐照.7天后取小鼠胫前肌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第一组与第二组有较多GFP表达,部分肌纤维绿色荧光较明亮,部分较暗淡;第三组和第四组GFP表达量较少.第一组与其余各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二组与其余各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三组与第四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超声微泡造影剂在超声作用下可明显增强小鼠骨骼肌的基因转染效率;未加超声波作用时,直接肌注携基因的超声微泡造影剂亦可增加小鼠骨骼肌的基因转染效率.

  • 不同声压与正常兔肝脏造影增强效果关系研究

    作者:张彦;唐杰;罗渝昆;赵应征;王辰允;梅兴国;韩伟

    目的探讨不同声压与自制脂质类超声造影剂对正常兔肝实质造影增强效果的相互关系.方法 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经耳缘静脉团注0.1 ml/kg自制脂质类超声造影剂,使用声压范围1~609 kPa,分为9个水平,每个水平均造影10次(每只兔2次),观察肝实质的增强效果,并对峰值视频强度及增强时间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声压低于56 kPa时,肝实质峰值视频强度无差异;声压继续升高,峰值视频强度则逐渐降低;声压达609 kPa时,肝实质无增强效果.增强时间随声压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结论声压在1~56 kPa范围内变化不影响自制脂质类超声造影剂的造影效果,超过76 kPa则造影效果明显降低.

  • 一种新型声学造影剂对兔肾VX2肿瘤显像的实验研究

    作者:曾功君;高云华;谭开彬;刘卫金;刘平;刘政;卞爱娜;朱铭;张馨

    目的通过与增强CT对比研究评价本科实验室制作的声学造影剂"脂氟显"对兔肾VX2肿瘤显像的能力.方法 14只左肾种植有VX2肿瘤的家兔,超声造影前和造影后观察肿瘤的大小、数目和能发现的小肿瘤,在24 h内做CT平扫和增强对照,实验完后处死动物与病理对照.结果 14只兔声学造影后共发现46个肿瘤,增强CT发现的肿瘤数为44个,P值0.336,相关系数r=0.988,病理肿瘤52,与声学造影比较P值0.082,相关系数r=0.978.声学造影能观察到小肿瘤直径0.32 cm,增强CT发现的小肿瘤直径0.32 cm,和病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脂氟显能有效增强兔肾肿瘤的显像,提高肾脏肿瘤的检出率,与增强CT相当,对肾窦肿瘤优于增强CT.

  • 经静脉心肌造影评价犬冠脉阻断后危险区和梗死区面积

    作者:杨军;李莹洁;章志伟;宋平梅;李玉宏;任卫东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声学造影剂经静脉心肌造影在冠状动脉阻断后对危险区和梗死区面积测量的准确性.方法采用自制的声学造影剂,应用HP 5500超声诊断系统,选择左室短轴乳头肌切面,采用contrast程序,双触发间歇二次谐波成像,对12条开胸犬于冠状动脉阻断即刻和4 h后进行经静脉心肌造影研究.结果阻断即刻心肌造影显示的大灌注缺损区面积(perfusion defected area,DA)占心脏短轴切面上左室壁心肌总面积百分比(DA%)为23.01±5.33,小DA%为22.19±6.21,二者无显著差异(t=1.023,P=0.168).阻断4 h后大DA%为22.20±3.77,与危险区面积(risk area,RA)占心脏短轴切面上左室心肌总面积的百分比(RA%)相关显著,r=0.91. 阻断4 h小DA%为8.80±3.45,与病理上梗死区(infarct area,IA)占心脏短轴切面上左室心肌总面积的百分比(IA%)相关显著,r=0.85.结论心肌造影上灌注缺损大面积反映危险区面积,而小灌注缺损面积反映梗死面积.

  • 灰阶超声造影新技术对肝肿瘤诊断及射频治疗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敏华;严昆;戴莹;沈理;姜晓龙;尹珊珊

    目的观察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实时灰阶造影成像技术(CnTI)对肝脏肿瘤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其对肝脏恶性肿瘤诊断及射频消融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35例超声不能完全明确诊断或漏诊的肝脏占位患者,2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9例为增强CT、核磁共振等临床资料证实;原发性肝癌23例,肝转移癌5例,良性病变7例.原发性肝癌中14例为射频治疗前检查. 结果原发性肝癌23例均发生动脉早期强化,21例(91.3%)实质期呈快速消退,即"快进快出"型;另2例<2 cm的高分化小肝癌则消退缓慢.肝转移性肿瘤5例表现多样,呈动脉期或门脉期环状强化或不同程度强化,消退快慢不一.肝血管瘤3例动脉期瘤内无强化,门静脉期呈向心性填充增强,持续数分钟后消退;余4例良性病灶变化不典型.射频组14例26个HCC瘤灶中9个肿瘤(34.6%)可显示荷瘤血管;12个灶(46.1%)造影后显示原病灶范围增大,其中边界不清晰及无晕征的肿瘤增大明显,此结果有助于确定射频消融范围.结论新型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脏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灵敏而有效,显示肿瘤实际大小、数目和发现微小病灶等可极大地提高超声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并为射频适应征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 反向脉冲谐波超声造影显像评价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疗效

    作者:吕珂;姜玉新;蔡胜;夏宇;朱庆莉

    目的探讨反向脉冲谐波超声造影显像评价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接受介入治疗后的肝恶性肿瘤病灶进行反向脉冲谐波超声造影显像,观察病灶的血流灌注,并与造影前后病灶的彩色多普勒显像进行对照,超声检查后随访14~16个月.结果应用反向脉冲谐波超声造影显像,本组的10例介入治疗后肝肿瘤灶血流显示率(60%)较造影前(10%)提高,且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显像方式(40%).随访发现复发的4例中,反向脉冲谐波超声造影显像均可见血流信号(100%),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显像在2例中(50%)观察到血流信号,而造影前仅在1例中(25%)观察到血流信号.结论反向脉冲谐波超声造影显像对于评估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疗效较传统超声显像方法更可靠,并有望成为经皮介入治疗的有效辅助工具.

  • 超声微泡造影剂--一种新型的基因载体

    作者:景香香;王志刚

    基因治疗学是目前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如何将目的基因安全、有效、靶向性地导入体内特定器官、组织并使其在靶细胞内表达是研究的重点.超声微泡造影剂作为一种新型的体内基因转染载体,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超声微泡造影剂作为基因转染载体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转染实验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作了总结.

    关键词: 超声 微泡 基因
  • 彩超引导介入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研究

    作者:谢阳桂;黄健;黄德年;于秀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介入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彩超引导经阴道对输卵管妊娠囊或滋养层穿刺并注入氨甲蝶呤(MTX).结果诊断符合率41例,符合率97.6%(41/42),误诊1例,占2.4%(1/42).确诊的41例早期输卵管妊娠中孕囊型26例,心管搏动型14例,流产型1例,穿刺注药成功率为100%(41/41),治愈率为95.2%(40/42).结论超声引导介入治疗早期输卵管妊娠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无创伤性,局部用药浓度高、副作用小、费用少并取代了外科手术干预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围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价值

    作者:侯东敏;陈焰

    目的探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围绝经期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64例绝经前不规则阴道出血的患者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重点观察内膜厚度及内膜血流,与当日或次日诊刮的内膜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结果子宫内膜厚度在生理改变,良性病变,癌及癌前病变三组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以内膜厚度12 mm为预测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临界值,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2%、65.5%、83.6%、86.4%.生理改变组58例(58/164)内膜区未检测到血流信号,良性病变组2例(2/98),癌前病变组中有癌3例(3/8).结论阴道彩超可把内膜厚度12 mm做为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病变的临界值,但内膜形态、内部回声、边缘及内膜内血流对预测病变亦有诊断意义.

  • 胎儿Dandy-Walker 畸形的产前超声诊断

    作者:王蕾;姜玉新;程玉芳;张璟

    目的研究产前超声检查在胎儿Dandy-Walker 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5例胎儿Dandy-Walker 畸形的超声表现,以及相关的胎儿中枢神经系统(CNS)和CNS外畸形.结果 5例胎儿产前超声检查均可见Dandy-Walker 畸形的典型超声表现,其中4例伴发CNS外畸形.结论产前超声检查可以有效检出胎儿Dandy-Walker 畸形.

  • 作者:

    Purpose To analyze the sources of errors and discuss the techniques to eliminate pitfalls in detecting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of the proximal lower extremities with color duplex ultrasonography (CDUS). Methods Sixty-eight cases with initial and repeat venous CDUS of the proximal lower extremitie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repeat was done within 24 hours after initial CDUS scanning. Comparing repeated images to initial ones, the pitfalls and sources of error in CDUS of the proximal lower extremities were discussed. Results In total 68 repeat studies, there were 62 results as same as initials and 4 cases of false negative DVT and 2 cases of false positive DVT. Conclusion Venous CDUS in detecting DVT is observer dependent. Some pitfalls and errors can be eliminated and corrected with proper scan techniques. CDUS is the most valuable imaging modality for assessing suspected DVT in the proximal lower extremities.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