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创伤

中华创伤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중화창상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8050
  • 国内刊号: 50-109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83
  • 曾用名: 创伤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王正国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急性肺损伤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亮;李晓平;王旭晖;王勇强;宗志红;张卫东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针对凝血纤溶途径进行干预,探索ALI/ARDS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1)选择成年雄性大鼠9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油酸组、丹参组、尿激酶组和盐水组,每组24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ALI模型.油酸组按0.2 ml/kg注射油酸后不做其他处理;丹参组在给予油酸同时,推注丹参多酚酸盐(质量分数0.06%丹参注射液10 ml/kg,尾静脉推入);尿激酶组给予油酸同时,应用尿激酶(尿激酶5 000 U/kg溶于2ml等渗盐水中,全部经尾静脉推入);盐水组只给予与油酸同等量的等渗盐水.检测各组BALF中VEGF含量,比较早期应用丹参、尿激酶后VEGF含量变化,观察凝血纤溶对BALF中VEGF的影响;(2)收集ALI/ARDS患者(ALI/ARDS组,根据患者生存情况ALI/ARDS组又分为生存亚组和死亡亚组),进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检测ALI/ARDS组与对照组BALF中VEGF含量的变化.结果 在油酸造模的大鼠ALI模型中,早期应用丹参或尿激酶均可升高BALF中VEGF水平(P<0.05),减轻ALI程度.ALI/ARDS组BALF中VEGF含量为(45.9±5.7)pg/ml,较对照组的(60.6±4.5) pg/ml明显降低(P<0.01);BALF中VEGF含量与APACHEⅡ、MODS评分均呈负相关(r=-0.542,-0.659,P<0.01);死亡亚组较生存亚组BALF中VEGF含量低(t=2.68,P<0.05).结论 BALF中VEGF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临床判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指标,在ALI/ARDS患者中早期应用抗凝或溶栓药物可能对患者预后产生积极作用.

  • 载脂蛋白E拟肽对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血管再生的影响

    作者:江涌;秦兴虎;游红;郐莉;曹芳;刘杰什;贺杰;庞金伟;彭建华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E(apoE)拟肽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和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将256只C57BL/6J雄性基因野生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等渗盐水组、apoE拟肽干预组,每组又分为创伤后1d和3d两个亚组,每亚组32只.采用控制性气压冲击法构建小鼠TBI模型.apoE拟肽干预组为创伤后每24 h予以尾静脉注射apoE拟肽COG1410,其他组为创伤后每24 h予以尾静脉注射等渗盐水;创伤后1,3d,采用ELISA法、免疫组化、伊文思蓝和干湿重法分别检测脑组织VEGF表达情况、MVD、BBB通透性和脑组织含水量.结果 创伤后第1天,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脑组织VEGF表达量、MVD计数、BBB通透性和脑组织含水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oE拟肽干预组与等渗盐水组脑组织VEGF表达量[(18.12±1.51) pg/ml∶(23.66±1.78) pg/ml]、MVD计数[(14.78±1.98)个/HP∶(19.25±2.23)个/HP]、BBB通透性[(0.45 ±0.02)∶(0.53 ±0.05)]和脑组织含水量[(79.05±0.17)%∶(79.77±0.22)%]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创伤后第3天,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脑组织VEGF表达量、MVD计数、BBB通透性和脑组织含水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oE拟肽干预组与等渗盐水组脑组织VEGF表达量[(28.77±2.01) pg/ml∶(34.52±1.93) pg/ml]、MVD计数[(20.67 ±2.58)个/HP∶(31.66±3.67)个/HP]、BBB通透性[(0.60 ±0.07)∶(0.79±0.10)]和脑组织含水量[(78.97±0.29)%∶(80.06±0.28)%]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apoE拟肽能有效降低TBI后脑组织血管的过度再生以及由血管过度再生引起的血管源性脑水肿.

  • 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放射复合伤后损伤区皮层的自噬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万志平;骆纯;谢天浩;钱俊;张磊;叶晶亮;陈峰;朱俊乐

    目的 探讨皮层神经细胞在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放射复合伤(TRI)后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及意义.方法 58只SD雄性成年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5只)、单纯创伤性脑损伤(TBI)组(15只)、单纯放射性脑损伤(RBI)组(14只)和TRI组(14只).TBI组为通过液压致侧方液压皮层损伤;RBI组接受60Co全身单次4.5Gy照射;TRI组皮层液压损伤模型制备成功后30 min内接受60Co全身单次4.5Gy照射.各组模型制备成功后6周采用HE染色检测皮层神经细胞损伤情况;Western blot印迹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结果 TBI组损伤区皮层神经细胞数目为(68.7±7.8)个,较假手术组(96.9±9.6)个减少(P<0.05).TBI组出现较明显核固缩和溶解,无明显空泡,LC3-Ⅱ表达增加(P<0.05).RBI组神经细胞数目为(59.3±7.4)个,较假手术组减少(P<0.05),与TB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BI组神经细胞无空泡变性,核固缩、溶解不明显.与假手术组、TBI组比较,RBI组Beclin-1和LC3-Ⅱ明显增加(P<0.01).TRI组神经细胞数目为(45.8±7.8)个较TBI、RBI组明显减少(P<0.05),且空泡变性增多,胞核固缩、溶解明显,LC3-Ⅱ与Beclin-1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结论 TBI及RBI后,损伤区皮层自噬水平提高,而当TBI合并RBI后,损伤“叠加”,皮层神经细胞自噬水平明显下降,伴随细胞变性死亡增加,提示自噬在脑损伤中起保护作用.

  • 新型药物缓释尿道支架修复创伤性尿道狭窄

    作者:王忠新;李钢;洪宝发;符伟军

    目的 评估新型生物可降解紫杉醇缓释尿道支架修复创伤性尿道狭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5只成年新西兰雄兔,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其中20只为实验组,利用自行设计的爆炸装置成功构建创伤性尿道狭窄动物模型后,外科手术直视下置入生物可降解紫杉醇尿道支架.其余5只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术后4,8,12周时通过尿道镜、逆行尿道造影和组织学检查评估药物支架修复创伤性尿道狭窄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所有支架均在直视下成功置入原狭窄段尿道,术后未发生支架移位、结石形成.尿道镜观察显示,实验组8周时可见支架已经部分降解,12周时支架大部分已经降解,并且随尿液排出,修复后的尿道黏膜肉眼观察与正常尿道黏膜无明显差异.逆性尿道造影显示,实验组修复后的尿道腔恢复通畅,未见狭窄征象.组织学结果显示,实验组药物支架修复后的尿道上皮与正常结构基本一致,未见瘢痕形成征象.结论 新型生物可降解紫杉醇缓释尿道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更有效地修复兔创伤性尿道狭窄.

  • 皮肤角朊细胞的培养

    作者:刘雪来;高鹏;杜娟;李怀宁;丁凤姝;黄格元

    皮肤由表皮层和真皮层构成.其中角朊细胞(keratinocytes,KC)是表皮层主要功能分化细胞,其体积小、胞体圆,呈粟米样外观.KC是伤口再上皮化/创伤类药物研发、无瘢痕愈合以及组织工程皮肤的重要细胞[1-4].因此,KC的培养和扩增至关重要.作为贴壁生长细胞,KC无论来自原代培养还是细胞系,其在体外环境贴壁性差,细胞活力低,增殖缓慢[5].此外,KC生长所需的培养基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其他细胞,培养难度相对较大,常规细胞培养效果差,技术上存在一定难度.笔者就KC的培养方法与操作要点及细胞系与培养基的选择进行综述.

    关键词:
  • 光化学组织粘合技术在创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宝志;姚敏

    目前组织损伤的传统修复方法大多采用针线缝合术,但缝线可产生异物反应,且穿针和打结不可避免地会对组织产生再次损伤,甚至破坏组织结构及毛细血管床,产生局部缺血或形成感染灶、炎症反应—纤维化,导致瘢痕形成.近年来,免缝合组织损伤修复技术引起广泛的研究并在临床应用.笔者就光化学组织粘合(photochemical tissue bonding,PTB)技术在不同组织损伤修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 骨髓炎清创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傅景曙;谢肇

    骨髓炎的治疗一直是骨科医师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炎症的控制及清创后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是骨髓炎治疗的两大难题.反复清创和置管冲洗不断增加患者的痛苦,让患者丧失治疗的信心.如何通过清创实现对炎症的有效控制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虽然目前一些新型辅助工具如负压封闭引流(VSD)[1]、脉冲冲洗等使清创变得简单,但效果并不满意,且炎症容易复发.真正彻底而有效的清创才是控制感染的关键.清创手术既要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又要完整切除失活组织和去除内固定材料,因此,清创手术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外科技术.

    关键词:
  • 口服抗凝药物患者轻型颅脑损伤病情变化特点

    作者:阎仁福;邱晟;陈钟樑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病患者中需要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人数增多.这些药物包括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该类药物的应用降低了患者体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但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特别是颅脑外伤后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的风险.临床上遇到的轻型颅脑损伤患者,绝大多数通过病情观察和药物治疗能够治愈,但伤前如果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则其病情转变为中重型的风险明显增加.笔者对本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轻型颅脑损伤患者497例的病情变化进行追踪分析.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对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得分正常的颅脑创伤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价

    作者:张一;姚秋近;陈超;吴野环;张瑜;王涯;杨伊林

    目的 探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测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得分正常的颅脑创伤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能力.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50例经MMSE测评正常的颅脑创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MSE及MoCA测评,根据MoCA测评结果(以26分为界值),将患者分为认知障碍组(MoCA< 26分)和认知正常组(MoCA≥26分),比较两组患者在MMSE和MoCA测评结果中的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MSE和MoCA筛查所有颅脑创伤患者MCI的佳截断值.结果 (1)50例患者MMSE总分为(27.84±0.89)分,MoCA总分为(23.24±2.90)分,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MMSE总分和MoCA总分呈正相关(r =0.355 2,P<0.05).(2)经MoCA评定为MCI的比例为76% (38/50).(3)认知正常组和认知障碍组MMSE总分及各分项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知正常组MoCA总分及注意、语言、抽象、延迟回忆测试得分明显高于认知障碍组(P<0.05),而两组在视空间与执行、命名、定向测试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MoCA量表、MMSE量表在筛查颅脑创伤患者MCI时ROC曲线下面积比较,MoCA为0.871±0.038,大于MMSE的0.796±0.054(Z=3.592,P<0.05).利用ROC曲线分析发现,在筛查颅脑创伤患者MCI时,MMSE的佳截断值为28.5分,MoCA的佳截断值为25.5分.结论 MoCA与MMSE总分得分呈正相关.MoCA筛查颅脑创伤患者MCI的能力优于MMSE.

  • CT定位开颅手术治疗延迟性外伤性脑脊液鼻漏

    作者:龙连圣;王伟;辛志成;李夏良;蒋超超;苏强;吴钟华;程赟;章红梅

    目的 探讨CT颅底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对外伤性脑脊液鼻漏(TCFR)漏口的诊断价值及开颅手术治疗延迟性TCFR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5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9例延迟性TCFR患者,均为男性.分析CT影像学资料与术中探查所见脑脊液漏口部位的一致性,观察开颅手术自体组织多层次修补漏口治疗延迟性外伤性脑脊液鼻漏后鼻漏的复发率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根据术前CT颅底薄层扫描及三维立体重建显示的颅底骨折和(或)缺损、颅内积气及脑软化灶等征象所定位漏口部位均与术中所见一致,采用游离及带蒂自体组织(颞肌筋膜、腹壁脂肪、颞肌瓣)多层次修补漏口,9例患者均一次修补成功.随访4 ~ 96个月,无复发患者.术后并发癫痫1例,无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 术前CT颅底薄层扫描及三维立体重建能较准确定位TCFR漏口部位,开颅手术自体组织多层次修补漏口治疗延迟性TCFR疗效好,并发症少.

  • 伴完全性脊髓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

    作者:曾忠友

    高能量损伤所致的胸腰椎骨折日益多见,而且多发于青壮年[1-2].严重胸腰椎骨折往往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约占18%[3].在美国,脊髓损伤的发生率约40/100万,每年新增脊髓损伤患者约11 00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3岁,且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在损伤患者中以男性多见,约占81.1%[2].脊髓损伤中完全性损伤并不少见,约占34.1%[1].相对于腰椎,完全性脊髓神经损伤多见于胸椎[3-4].伴完全性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治疗较为棘手,不仅因为胸腰椎形态方面的严重改变,而且完全性脊髓神经损伤一旦发生,其恢复非常困难,致残率高.目前,临床上对伴完全性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认识仍不一致,对于其治疗更是争论不断[5-7].

    关键词:
  • 生物植骨材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者:陈晓;苏佳灿

    骨移植用于临床修复骨缺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仅在美国每年就有超过100万患者因严重创伤、骨肿瘤、畸形等原因需要进行植骨手术.骨移植材料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使用的移植材料约45%为自体骨,40%为同种异体骨及脱钙骨基质(DBM),15%为合成材料.自体骨移植是骨移植的“金标准”,然而来源有限、感染、供区损害等缺陷限制着自体骨的应用.同种异体骨虽然来源更加丰富,但其具有免疫原性和传播疾病的风险.

    关键词:
  • 椎体次全切结合长节段内固定治疗Denis D、E型胸腰椎爆裂骨折

    作者:谭富强;刘渤;欧云生;蒋电明;刘浠;欧东

    目的 评价采用Ⅰ期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支撑植骨结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Denis D、E型严重不稳定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采用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支撑植骨结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Denis D、E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复位、植骨融合、术后并发症、腰痛、神经功能恢复、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角矫正、丢失及椎管占位率.结果 14例平均手术时间为207.1 min(148 ~ 306 min),平均失血量为585 ml(300~1 500 ml),术中所有骨折均获得满意复位.所有患者随访18 ~54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6个月时CT示植骨界面均达到骨性融合.随访期内无感染、钉棒断裂及内固定松动、移位,无钛网下沉和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尚未发现邻近节段退变征象.末次随访时,Denis疼痛评分明显改善,12例疼痛完全缓解(P1),2例轻微疼痛(P2),不需要服用止痛药.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1~3级改善.伤椎前缘高度比术前为(41.2±8.9)%,术后l周为(8.3±4.8)%,末次随访时为(8.9±5.1)%,平均丢失0.6%.矢状位后凸角术前为(36.9±4.9)°,术后1周为(8.1±3.4)°,末次随访时为(8.5±3.8)°,平均丢失0.9°.术前与术后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伤椎椎管占位率方面,术前为(74.9±11.3)%,术后1周为(4.1±1.6)%,末次随访时为(1.8±1.4)%,术前与术后椎管占位率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以及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Denis D、E型严重不稳定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支撑植骨结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Ⅰ期达到椎管减压、骨折复位、三柱重建和坚强融合,有效缓解患者腰痛,改善神经功能状况,可预防术后矫正丢失并维持椎体高度.

  • O-arm导航辅助下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精确度研究

    作者:蒋涛;任先军;王卫东;初同伟;李长青;阴洪;石泽刚

    目的 探讨O-arm导航辅助下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10月收治的75例实施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患者,32例采用O-arm导航辅助置钉(导航组),43例采用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徒手置钉(透视组),术后行X线片、CT扫描检查,比较两组螺钉置入的准确性,评价导航组术中导航和术后CT扫描的矢状位和轴位图像中螺钉置入角度的一致性.结果 透视组共置入206枚椎弓根螺钉,一次性置钉成功率为93.2%,置钉准确率为90.8%(一类),1枚三类螺钉导致L3神经根刺激症状.导航组共置入226枚椎弓根螺钉,一次性置钉成功率为100%,置钉准确率为96.9%(一类),无三类螺钉,而在术中导航和术后CT扫描的矢状位和轴位图像中,螺钉置入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arm导航系统可以提供高清晰度导航图像并实现高精确度导航操作,有效提高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 电视胸腔镜技术在闭合性胸部损伤中的应用

    作者:黄德荣;蔡庆勇;刘达兴;徐刚;梁贵友

    在择期手术中,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ic-surgery,VATS)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而受到青睐,在肺癌、结核球、早期食管癌及纵隔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胸部外伤由于发病急、病情重等特点,使VATS受到一定限制.笔者旨在通过对比研究,总结VATS在胸外伤治疗中的临床经验.

    关键词:
  • 三维空间法在股骨颈前倾角测量中的应用

    作者:唐力;廖军义;黄伟

    目的 探讨数字化三维建模介导的三维空间法在股骨前倾角测量中的运用,为临床测量股骨颈前倾角提供高效方法.方法 健康志愿者10名,其中男5例,女5例;年龄18~60岁,平均43岁.行双侧股骨CT扫描,并将CT数据导入Mimics 17.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建模.以Murphy为原则分别采用传统Photoshop法和三维空间法测量股骨颈前倾角,比较两种方法所测的前倾角值和测量时间.结果 Photoshop法测得股骨前倾角为(17.0±4.2)°,三维空间测得股骨颈前倾角为(17.0±4.2)°(P>0.05);Photoshop法测量所需时间为(1 231.5±152.8)s,三维空间法测量所需时间为(590.0 ±37.2)s (P <0.01).结论 三维空间法和传统Photoshop法测量股骨颈前倾角均能得到精确的前倾角值,但三维空间法可大大缩短测量时,提高测量效率.

  • 生物可降解吸收内固定物的特性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李海航;赵洋;曹烈虎;苏佳灿

    伴随着内固定技术的发展,骨科手术不仅对内固定器械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且对内固定材料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包括强度、刚度、韧性、抗腐蚀性、内固定物表面结构以及生物相容性等.生物可降解吸收材料的出现及发展使得可临床应用的内固定物从种类的选择上有了一定的拓展.

    关键词:
  • 患侧前臂两种血流桥接皮瓣修复手指掌侧创面

    作者:纪翔;刘育杰;丁小珩;屈志刚;姜凯;焦鸿生;张宏勋;仲霄鹏;刘春雷

    目的 探讨患侧前臂两种游离血流桥接皮瓣修复手指掌侧皮肤、动脉复合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4年2月收治的手指掌侧皮肤软组织合并指固有动脉缺损患者15例(15指).致伤原因:切割伤6例,挤压伤5例,电锯伤4例.手指远端血运差11指,血运无4指.均为急诊Ⅰ期采用患侧前臂两种游离皮瓣以血流桥接方式移植修复损伤的手指动脉和皮肤缺损,其中动脉化的静脉皮瓣(AVF)修复9例,桡动脉掌浅支(SPBRA)皮瓣修复6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指修复后疗效,比较两组皮瓣术后的感觉及手指活动度.结果 15例皮瓣均存活,手指血运恢复.4例AVF出现水泡,持续5~10d,未经特殊处理,自行愈合;其他创面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8~12个月,成活皮瓣外观、质地和厚度接近手指掌侧受区,有保护性感觉,手指使用正常.患指修复后疗效:AVF获优6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9%;SPBRA皮瓣获优4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3%.术后12个月两组皮瓣两点辨别觉:AVF为6~9 mm[(7.6±1.3)mm],SPBRA皮瓣为7~11 mm[(8.5±3.1)mm](P>0.05).手指活动度按照总主动活动系统评定方法(TAM):AVF为(196.9±0.6)°,SPBRA皮瓣为(196.2±0.5)°(P>0.05).结论 AVF、SPBRA皮瓣均可较好地修复手指掌侧创面并重建指体的血运,是修复手指掌侧中小面积皮肤伴指动脉缺损的理想方法.

  • 2011-2013年西安市红会医院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流行病学特点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闫亮;汪轶;张前;刘翠翠;李厚坤;李汉;钱冰

    目的 分析西安市红会医院3年间脊柱脊髓损伤(SCI)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应用自主研发的中国SCI流行病学调查软件,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诊治的SCI患者的资料.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合并损伤、骨折部位、脊髓损伤部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手术治疗、并发症及康复治疗.结果 共收治SCI患者2 565例,男∶女为4.70∶1,年龄(41.50±11.20)岁.跌伤、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是前三位致伤原因,占总数的89.71%.2 426例(94.58%)发生脊柱骨折,1 513例(58.99%)合并其他损伤.脊髓损伤以ASIA分级D级多,占36.70%.手术治疗1 921例(74.89%).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49% (936/2 565),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占30.7% (287/936),低钠血症占17.2% (161/936),褥疮15.4% (144/936),泌尿系统10.8% (101/936),深静脉血栓7.7%(72/936),其他18.3%(171/936).接受康复治疗14.30%(338/2 365).结论 SCI的发病呈上升趋势.40岁以上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应预防跌倒,注意交通安全,年轻人应注意工作安全,避免高空坠落和重物砸伤.呼吸系统并发症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早期医疗干预.同时应加大对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 改良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孙强;鲁尧;王洪勋;向帅

    目的 对改良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老年性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FF)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分析改良记忆合金环抱器与普通记忆合金环抱器在生物力学方面的差异.方法 30根国人新鲜全长股骨纳入实验,所选择的标本证实无病理缺陷、骨折、畸形或肿瘤,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15根)和对照组(15根),依据Vancouver分型中B1型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建模.实验组采用改良记忆合金环抱器进行固定,对照组采用普通记忆合金环抱器进行固定.将股骨标本固定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进行力学对比测试.结果 当施加相同的载荷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应变值大可相差30%,两者的位移值大可相差48%.实验组和对照组三点弯曲试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向压缩及扭转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改良记忆合金环抱器在抗压缩、抗扭转方面明显优于普通记忆合金环抱器.

  • 微型锁定钢板配合植骨治疗陈旧性舟状骨骨折

    作者:翁蔚宗;周启荣;顾峥嵘;曹烈虎;陈晓;蔡沅锜;张军;李海航;苏佳灿

    舟状骨骨折在腕骨骨折中发生率高,约占腕部骨折的60%[1].舟状骨表面80%被软骨包裹,其70% ~ 80%的血运由桡动脉分支以逆向进入其背侧提供[2].由于其独特的解剖学和血供特点,舟状骨骨折后容易发生骨不连,导致腕关节创伤后关节炎,严重者甚至发生缺血性坏死,对患者腕关节功能影响较大.继1984年Herbert和Fisher[3]采用单枚加压螺钉治疗舟状骨骨折后,针对该类骨折及骨不连的内固定方式得到了进一步更新或改良[4-5].舟状骨骨折治疗的难点在于:在尽量保护其血运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固定,并在腕关节屈伸活动中提供足够的固定力,以使患者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单枚螺钉固定的术式因其稳定性有限,故往往在术后需石膏固定4~6周,延迟了早期活动;也有学者对其采用克氏针进行加固,但需在术后8周取出[6].2011年5月-2014年6月笔者采用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配合局部植骨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21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 更换髓内钉和联合自体骨植骨、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板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

    作者:茹江英;丛宇;康文博;鲁扬虎;陈晓;曹烈虎;苏佳灿;纪方;牛云飞

    目的 回顾性分析更换髓内钉术(ERN)与联合自体骨植骨/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板术(ACP)治疗非感染性股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分别采用ERN(A组)与联合自体骨植骨/ACP(B组)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患者进行一项多中心性、回顾性队列研究.A组(86例,87侧)非峡部段骨不连42侧(48%),峡部段骨不连45侧(52%);B组(92例,93侧)非峡部段骨不连46侧(49%),峡部段骨不连47侧(51%).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愈合时间、骨愈合率、术后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4.1年(1~7.1年),A组和B组的骨愈合率分别为86%和100%(OR=3.28,95% CI 0.8~14.0).A组12侧术后发生再骨不连,其中非峡部段骨不连10侧(83%),伴有皮质骨缺损>3 cm的峡部段骨不连2侧(17%).与B组比较,A组的骨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高,骨愈合率显著降低(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非峡部段骨不连,A组的手术时间[(127.3 ±21.7)min]较B组[(89.9±14.1)min]显著增加(P<0.05).结论 与ERN比较,采用联合自体骨植骨/ACP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骨愈合时间更短,且可获得更高的骨愈合率.尤其对于伴较大骨缺损的峡部段骨不连或非峡部段的骨不连患者,采用联合自体骨植骨/ACP较ERN具有更大的优势.

  • 逆行带血管蒂腓骨Ⅰ期移植治疗胫骨下段感染性骨不连

    作者:厉孟;蓝旭;高秋明;甄平;李志琳;高杰;杨巧巧

    目的 探讨逆行带血管蒂腓骨Ⅰ期移植治疗胫骨下段感染性骨不连的效果.方法 2000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23例胫骨下段感染性骨不连患者,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6 ~ 59岁,平均38.7岁.感染性胫骨骨不连根据Jain-Sinha分类法分类:A型6例,B型17例.采用Ⅰ期清创,逆行带血管蒂同侧腓骨移植治疗.术后抗菌药物静脉滴注2~3周,口服4周.随访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患肢功能、患侧踝关节功能及移植腓骨的转归.结果 术后随访16~ 46个月,平均28.6个月.所有患者伤口未出现渗液、破溃等现象.1例术后出现腓骨骨折,经石膏外固定后骨折愈合,其余患者骨不连愈合良好;X线临床愈合时间为术后12 ~ 28周,平均15.6周.Ennecking系统术后患肢功能恢复(87±11)%,踝关节Olerud-Molander评分标准:优16例,良7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逆行带血管蒂腓骨Ⅰ期移植治疗胫骨下段感染性骨不连手术操作简便,效果良好,是值得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

    关键词: 感染 胫骨 骨移植
中华创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4 06
1990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