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중화실험안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0160
  • 国内刊号: 11-598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3
  • 曾用名: 眼科研究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王丽娅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应用反义寡核苷酸沉默PDGFR-α表达对RPE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彭燕一;邱梅园;丁芝祥;廖妙云;范才文

    背景 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细胞能分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又具有PDGF受体(PDGFR),已有研究表明PDGF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目的 应用反义寡核苷酸( ASODN)技术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的表达,观察其对RPE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人RPE细胞株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调节细胞密度为5×105个/孔,接种于96孔板,待细胞生长至80%~90%融合时进行转染.空白对照组不加PDGFR-α ASODN及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1.0μmol/L Lipo-ASODN组、2.0μmol/LLipo-ASODN组使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将靶向PDGFR-α基因的ASODN转染至RPE细胞株.细胞转染48 h后,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吸光度(A)值并以A490表示,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PDGFR-α mRNA在RPE细胞中表达的变化;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培养细胞的凋亡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RPE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率. 结果 空白对照组、1.0 μmol/L Lipo-ASODN组及2.0μmol/L Lipo-ASODN组RPE细胞的A490值分别为1.45±0.12、1.07±0.06、0.6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72,P=0.00),1.0μmol/L Lipo-ASODN组和2.0 μmol/L Lipo-ASODN组RPE细胞A490值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0.00);2.0 μmol/L Lipo-ASODN组RPE细胞A490值明显低于1.0 μmol/L Lipo-ASOD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显示,转染PDGFR-α ASODN后RPE细胞凋亡数量多于空白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转染PDGFR-α ASODN后RPE细胞阻滞于G0/G1期(F=206.70,P=0.00),1.0 μmol/L Lipo-ASODN组和2.0μmol/L Lipo-ASODN组RPE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37.8±1.3 vs 10.5±0.1,61.2±1.9 vs 10.5±0.1)(F=1808.90,P=0.00).PDGFR-α在RPE细胞中的表达随PDGFR-α ASODN浓度的升高有降低的趋势. 结论 利用ASODN技术沉默PDGFR-α基因表达可以显著抑制PVR过程中RPE细胞的增生,并能诱导其凋亡,不同浓度PDGFR-α ASODN转染后能下调PDGFR-α mRNA的表达,PDGFR-α基因的ASODN靶向技术为PVR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 ILK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黎智;邢怡桥;贺涛;杜珂

    背景 研究表明,整合素连接激酶( ILK)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ILK在其他组织器官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机制已有报道,但少有其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ILK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退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用7日龄健康清洁级C57BL/6J小鼠12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OIR模型组.将小鼠与哺乳母鼠共同置于体积分数(75±2)%氧的玻璃氧箱内饲养5d后转移至正常环境中饲养5d,建立小鼠OIR模型,正常对照组在正常氧环境中饲养21d.取OIR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出生后第17天小鼠各5只制备视网膜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每张切片中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取出生后第12、14、17、21天OIR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各4只分别制备视网膜切片和视网膜铺片,应用ADP酶组织化学法动态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退化过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ILK蛋白及其mRNA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OIR模型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为(45.64±12.17)个,正常对照组为(0.35±0.14)个,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5,P<0.05).视网膜铺片结果显示,OIR模型组小鼠第14天视网膜新生血管开始出现,与同龄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血管比较,出生后17d小鼠新生血管形成和血管走行异常等达到高峰,至21d时新生血管开始退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ILK主要表达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内丛状层和光感受器层.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OIR模型组第12、14、17、21天ILK 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水平为(1.00±0.22)、(1.85±0.17)、(1.58±0.43)、(1.53±0.36),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第12、14、17、21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小鼠OIR模型组ILK/3-actin吸光度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5;t=11.88,P<0.01;t=16.84,P<0.01;t=13.00,P<0.01). 结论 ILK的表达水平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存在时空对应关系,ILK的高表达可能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新生小鼠模型中的表达

    作者:董宁;褚利群;肖林;王冰松;徐冰;畅立斌

    背景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是趋化因子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在肿瘤、炎症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新生血管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关于MCP-1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的研究鲜有报道. 目的 观察OIR小鼠视网膜中MCP-1的表达,探讨MCP-1在视网膜血管发育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SPF级C57BL/6J小鼠1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OIR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0只.OIR组将出生后7d的新生小鼠在体积分数75%氧环境下饲养5d,然后返回正常大气环境中;正常对照组小鼠始终置于正常大气环境中饲养.OIR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在出生后5、7、12、14、17、21 d随机抽取10只小鼠,摘除右眼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CP-1蛋白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MCP-1 mRNA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结果 正常对照组小鼠在出生后的第5天即有MCP-1在视网膜的内核层和节细胞层表达,12d时表达MCP-1的阳性细胞数达到高峰,其他日龄时呈基线表达.OIR组12d时表达MCP-1的阳性细胞数轻度增多,14d时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之后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正常对照组在5d时可检测到MCP-1 mRNA表达,12d时显著上调,之后随小鼠日龄的增加,MCP-1 mRNA表达迅速下降,14、17、21 d表达基本呈基线水平.OIR组12 d时,MCP-1 mRNA较正常对照组下降,在新生血管形成关键期,即14 d时表达显著上调,之后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OIR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两因素方差分析,F分组=5.230,P=0.028;F日龄=6.898,P=0.001.结论 小鼠视网膜发育过程始终伴随着MCP-1的表达,MCP-1的表达上调可能与小鼠视网膜血管发育和OIR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

  • 新生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改良

    作者:杨琨;董方田

    背景 目前,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干细胞特性日益受到关注,优化Müller细胞的培养方法对视网膜干细胞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加以改良,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实验室分离纯化Müller细胞的方法.方法 取新生SPF级SD大鼠眼球,培养基浸泡后室温条件下避光过夜,显微镜下分离视网膜,直接吹打成微小组织悬液后接种于培养瓶中,8~10d后行第1次换液,之后2~3d换液1次,至细胞完全融合后进行传代.细胞形态一致后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免疫荧光法检测Müller细胞标志物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进行细胞鉴定;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所得细胞进行纯度检测. 结果 原代培养的Müller细胞胞体狭长,细胞质丰富.传至3代的细胞95%以上对GS和Vimentin反应阳性,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Vimentin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传3代后99.7%的细胞GS表达阳性. 结论 采用Müller细胞改良法-流式细胞术对所得细胞进行纯度检测,简单可行,收获的细胞数量多、纯度高.

  • 正常兔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和参数的测定

    作者:连玲艳;宋秀君;张晓融

    背景 研究证实软体生物组织在受力状态下具有稳定的生物力学特性.对于人的眼球来说,全面研究其生物力学特性较为困难,常常受到仪器设备、跨学科知识及材料获得等多因素的影响.兔是眼科学研究的主要动物模型之一,有关正常兔中央角膜的生物力学特性尚不清楚. 目的 了解兔角膜生物力学特性,获得正常兔角膜中央区的生物力学参数.方法 10只清洁级家兔处死后沿角膜缘分离完整的角膜,按照7 mm×5 mm的模具制备20个长方形角膜组织试件,在常温和空气加湿器加湿以模拟活体组织环境下,用BOSE electroforce3220-AT型生物力学试验机进行拉伸破坏试验、应力-应变试验、应力松弛试验和蠕变试验,得到角膜组织的拉伸破坏曲线、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应力松弛曲线和蠕变曲线,评估兔角膜组织的生物力学参数.结果 兔角膜的大强度为(7.7432±0.6099) MPa,经过3次循环加载后,应力-应变曲线逐渐平稳.应力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衰减,前期衰减较快,随着时间的延长曲线趋于平缓,松弛率为30.33%;而角膜试件的形变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早期形变较快,后期逐渐变缓,蠕变率为24.33%. 结论 揭示了兔角膜生物力学特性,为以后能否用兔眼模型研究人类眼部疾病提供力学指导.

  • 人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发育及起源的研究

    作者:孙立梅;李永平;张卉颖;张文忻

    背景 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是视网膜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其起源及演变过程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目的 探讨人胚胎眼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的起源及发育.方法 收集33例自愿终止妊娠的流产人胚胎眼标本,其中8 ~12孕周者20例,15~ 17孕周者2例,19~ 23孕周者4例,25~ 28孕周者4例,30 ~32孕周者3例.对眼球壁切片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观察不同胚龄人视网膜发育的形态学变化,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免疫荧光法动态观察不同胚龄人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起源位点及发育过程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 人胚6~7周视杯处于视网膜分层发育阶段,9周时视杯内层原无细胞层出现分化不成熟的圆短梭形细胞;胚龄15周时视网膜主要层次可见,分化的细胞增加,但未发现GFAP阳性细胞;胚龄19周视网膜可见梭形细胞从返折部原始神经上皮迁出,并可见这些细胞中GFAP呈阳性表达;胚龄25~ 26周后极部视网膜可见GFAP表达阳性的梭形细胞,这些细胞围绕视网膜血管分布,与血管壁联系密切,邻近锯齿缘处的视网膜内层可见表达GFAP的星形或梭形细胞与睫状体非色素上皮相连,但锯齿缘稍后与赤道区之间并未见GFAP阳性细胞;胚龄28周,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呈典型的星状,其突起伸达视网膜内网状层. 结论 人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至少存在3个起源位点,即血管前体细胞/周皮细胞、视盘旁原始神经上皮及邻近锯齿缘的睫状体无色素上皮.

  • 纤维蛋白胶在兔眼翼状胬肉自体结膜瓣转移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曹亮;宋愈;吴莹;孙志敏;黄黎黎;喻建锋

    背景 翼状胬肉为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为降低其术后复发率,众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纤维蛋白胶的应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的 探讨利用纤维蛋白胶粘合翼状胬肉自体结膜瓣转移对于减少术后刺激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12只清洁级家兔采用角巩膜缘组织切除和质量分数1.25%稀盐酸点眼法制作兔眼翼状胬肉模型并行翼状胬肉自体结膜瓣转移手术,其中左眼利用手术缝线缝合结膜瓣(缝线组),右眼利用纤维蛋白胶封闭结膜瓣(蛋白胶组),比较两组手术的持续时间.分别于术后1周和4周检查两组兔眼的刺激症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法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及其mRNA在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缝线组手术持续时间为(21.3±0.2)min,而纤维蛋白胶组为(10.1±0.1)min,纤维蛋白胶组较缝线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t=102.242,P<0.05).术后1周及术后4周,纤维蛋白胶组的结膜充血程度为(+)~(++),缝线组为(++)~(+++),纤维蛋白胶组充血程度明显较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VEGF和bFGF主要在结膜上皮细胞层表达,棕黄色颗粒沉积于上皮细胞的细胞质.术后1周时,纤维蛋白胶组的VEGF和bFGF表达强度明显弱于缝线组;术后4周时,两组VEGF和bFGF的表达较术后1周时有所减弱,但纤维蛋白胶组仍明显弱于同期缝线组.RT-PCR检测显示,术后纤维蛋白胶组VEGF mRNA在结膜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缝线组,VEGFmRNA表达量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74.443,P=0.000;F时间=231.459,P=0.000);bFGF mRNA的表达遵循同样的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41.727,P=0.000;F时间=55.417,P=0.000).结论 纤维蛋白胶粘合可以免去缝合环节,节省手术时间,避免缝线的刺激,并可减轻炎症反应.通过减少VEGF和bFGF的表达,可能有助于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

  • HIF-1α特异性双链RNA抑制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剂量-效应关系

    作者:宋伟涛;夏晓波;熊思齐

    背景 脂质体介导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特异性双链RNA(dsRNA)能够有效抑制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效率与其剂量比相关. 目的 探讨HIF-1αdsRNA抑制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 采用Smith的方法,将出生后7d的C57BL/6J小鼠置于氧舱内,控制氧体积分数为(75±3)%,5d后正常氧环境喂养7d后处死;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鉴定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将出生后7d的8只小鼠于空气中喂养,为正常组.另51只8日龄小鼠放入(75±3)%的高氧环境中,5d后出舱并随机分为对照组(3只)、空载体组(3只)和基因治疗组,基因治疗组按照剂量比例(脂质体:质粒)亚分为9个组,每组5只.出舱当天空载体组小鼠玻璃体腔内注射空载体pSilencer2.1-U6 hygro,基因治疗组按照不同剂量比例注射HIF-1α dsRNA表达质粒pSilencer2.1-U6hygro,均采用脂质体介导.对照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注射后7d采用FITC-Dextran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变化,采用病理切片统计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差异. 结果 视网膜铺片荧光造影发现,正常组视网膜血管分布呈规则均匀的网状结构.对照组和空载体组视网膜血管不规则扩张,中周边部有大量血管新生.基因治疗组中央区视网膜血管迂曲及不规则扩张较对照组和空载体组明显减轻,其中脂质体∶质粒为1∶1组更为明显.病理切片显示,正常组很少见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而对照组和空载体组中均大量出现,其发生率为100%.各基因治疗组均较对照组的(11.57±5.85)个和空载体组的(11.53±6.15)个明显减少,其中脂质体∶质粒为1∶1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数少,为(2.17±4.23)个,各治疗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组视网膜中VEGF呈弱阳性表达;对照组和空载体组视网膜中VEGF呈阳性表达.各基因治疗组与对照组和空载体组相比较,VEGF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采用脂质体介导,玻璃体腔显微注射HIF-1α特异性dsRNA表达质粒pSilencer2.1-U6 hygro能有效抑制小鼠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模型新生血管的形成,其中脂质体∶质粒为1∶1时抑制效率高.

  • 外源性小鼠干扰素诱导蛋白-10抑制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机制

    作者:张文朋;刘高勤;李龙标;陆培荣

    背景 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作为趋化因子调节免疫炎症反应方面的作用已被证实,但近的研究发现其在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角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与多种血管新生相关因子有关,IP-10对CNV形成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外源性小鼠IP-10点眼对角膜碱烧伤诱导CNV形成的作用.方法 选用SPF级BALB/c小鼠82只,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采用浸润1 mol/LNaOH的滤纸贴附于左眼角膜中央40 s的方法制作角膜碱烧伤小鼠模型,角膜碱烧伤后1d及7d开始局部应用IP-10共7d分别作早期点眼组10只眼和中晚期点眼组5只眼,各自的模型对照组均给予质量分数0.2%透明质酸钠(HA)点眼(分别为11只眼和6只眼).早期点眼组于造模后2周,中晚期点眼组于造模后3周取角膜组织以CD31免疫荧光标记法比较模型对照组及实验组的CNV面积.收集早期IP-10碱烧伤后2d及4d小鼠的角膜组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并比较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3(CXCR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的表达情况.所有实验动物的使用、饲养及处死均按照视觉及眼科学研究协会的有关规定及苏州大学的《实验动物管理及使用指南》进行.结果 模型对照组小鼠CNV占角膜面积的比例为(88.67±10.22)%,IP-10早期点眼1周组小鼠CNV占角膜面积的(70.06±1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P=0.00).角膜碱烧伤后21 d,模型对照组小鼠CNV占角膜面积的比例为(87.33±13.47)%,IP-10中晚期点眼1周组CNV占角膜面积的(86.56±12.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0,P>0.05).IP-10早期点眼2d和4d的小鼠角膜组织中CXCR3的表达较模型对照组同期值明显升高(t=3.13、3.07,P<0.05)、VEGF表达降低(t=5.99、6.27,P<0.01)、TGF-β1表达降低(t=8.50,P<0.01;t=4.53,P<0.05).结论 角膜碱烧伤后外源性IP-10蛋白早期干预可通过上调CXCR3和下调VEGF及TGF-β1的表达抑制CNV的形成,中晚期干预不能减少角膜碱烧伤诱导的CNV.

  • 重组补体因子B-小干扰RNA抑制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马诚;尚庆丽;马景学;高建;修贺明;姚会娟;杨爱琴

    背景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眼内新生血管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发现补体旁路途径的激活在激光诱导的CNV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旁路途径中的补体因子B(CFB)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靶点来阻断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重组CFB-siRNA(CFB-siRNA)抑制激光诱导大鼠CNV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棕色挪威(BN)大鼠60只120只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25、50、75 μg CFB-siRNA组,每组12只鼠24只眼.实验对照组和CFB-siRNA组大鼠用激光光凝法建立CNV模型,不同剂量CFB-siRNA组于激光光凝后第1、3、5天分别经鼠尾静脉注射相应剂量的CFB-siRNA;实验对照组大鼠以同样方法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大鼠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各组大鼠分别于光凝后第3、7、14、21、28天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根据荧光素渗漏程度对各光凝斑评分并检测CNV的生长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脉络膜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Ⅷ因子的表达情况.分别于第7、14、21、28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脉络膜中CFB、VEGF、转化生长因子p2(TGF-β2)蛋白的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观察CFB与VEGFmRNA、TGF-β2mRNA表达的关系. 结果 不同剂量CFB-siRNA组的CNV发生率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5 μg CFB-siRNA治疗组CNV发生率明显低于25 μg CFB-siRNA组(P<0 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剂量CFB-siRNA组VEGF、Ⅷ因子在大鼠脉络膜中的表达较2个对照组均减弱,且75 μg CFB-siRNA组减弱程度高于25 μg CFB-siRNA组.光凝后14 ~ 21 d,各剂量CFB-siRNA组VEGF蛋白、Ⅷ因子和TGF-β2在脉络膜中的表达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各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后7~21 d,不同剂量CFB-siRNA组的CFB在脉络膜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各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对照组CFB表达持续增加,VEGF、TGF-β2呈曲线变化,21 d时为表达高峰;不同剂量CFB-siRNA组中CFB、VEGF、TGF-β2表达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尾静脉注射CFB-siRNA能够有效抑制激光诱导的大鼠CNV生成,其抑制效果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补体激活旁路途径在CNV生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抑制CFB可减少CNV生成中VEGF和TGF-β2的表达.

  • 视网膜酸化诱导VEGF与PEDF表达及其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作者:朱冬青;郑志;顾青;许迅

    背景 缺氧与高糖是引起视网膜新生血管生长的主要原因,可引起视网膜糖酵解作用增强,导致组织酸中毒. 目的 探讨视网膜酸中毒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表达的影响及氧化应激的作用.方法 从2周龄雄性SD大鼠中分离出视网膜.分别在NaHCO3调制的pH7.2、6.8、6.5酸性环境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24 h;另外,在上述酸性培养液中培养后用PBS洗涤视网膜2遍后置于pH值为7.2的新鲜培养液中继续培养24 h;同时,在上述酸性培养液中加入抗氧化剂对视网膜进行培养.制作视网膜标本,然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及免疫蛋白印迹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VEGF和PED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以pH7.2作为对照. 结果 视网膜培养24 h后,pH7.2组、pH6.8组视网膜层次清晰,但pH6.5组视网膜出现空泡.正常视网膜VEGF mRNA的表达为(112±11)%,pH7.2组为(1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pH 6.8组、pH 6.5组中的视网膜VEGF mRNA分别为(196±43)%、(251±29)%,均较pH7.2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视网膜PEDF mRNA水平为(86±19)%,pH7.2组为(100±.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pH 6.5组视网膜PEDF mRNA水平为(230±66)%,较pH7.2组明显升高(P<0.05).VEGF与PEDF蛋白与其mRNA表达趋势一致.视网膜酸化纠正后,pH 7.2、6.8、6.5组视网膜VEGF mRNA分别为(100±13)%、(111±9)%、(113±9)%,3个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1,P=0.16).PEDF mRNA的表达分别为(100±13)%、(110±9)%、(108±11)%,3个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8,P=0.43).加入抗氧化剂后,pH7.2组视网膜VEGF mRNA水平为(100±9)%,pH6.8组为(106±7)%,pH 6.5组为(148±22)%,pH6.5组VEGF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H 7.2组和pH 6.8组(P<0.05).pH 7.2、6.8、6.5组大鼠视网膜PEDF mRNA表达分别为(100±31)%、(282±45)%、(480±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3,P=0.00).结论 视网膜酸化诱导VEGF的表达受到氧化应激的调节,抗氧化剂可促进酸化视网膜PEDF的表达增加,表明氧化应激可抑制PEDF表达.

  • shRNA抑制人RPE细胞中HIF-1α表达下调后IGF-1对VEGF表达的影响

    作者:吕明良;李敏

    背景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PVD)是一组眼底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主要由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细胞增生所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RPE细胞的异常增生和病理性新生血管生成有关,但其信号机制及功能尚不完全明了. 目的 探讨利用小发卡环核糖核酸( shRNA)使人RPE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沉默后,IGF-1对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 收集健康男性供体眼球4只,分离、收集、培养RPE细胞,用SABC法行抗人角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用体外转录法合成针对HIF-1α mRNA序列靶点的shRNA,对3~5代RPE细胞的HIF-1α进行干扰后再经50 μg/L IGF-1处理24 h,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人RPE细胞中HIF-1α及VEGF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人RPE细胞中HIF-1α及VEGF蛋白的水平.结果 分离培养的细胞呈扁平不规则多角形,97%的细胞对人角蛋白呈阳性反应.50 μg/L IGF-1作用后,人RPE细胞HIF-1α mRNA表达量(1.49±0.18)与0 μg/L IGF-1组(1.46±0.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5,P=0.743),而HIF-1α蛋白表达量(1049.86±172.54 vs 0.00±0.00)、VEGF mRNA(0.95±0.15 vs 0.35±0.07)及VEGF蛋白(391.98±56.77 vs 214.36±37.15)表达量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098、9.935、6.928,P<0.05).shRNA干扰HIF-1α mRNA表达后,RNAi转染组HIF-1α、VEGF mRNA及其蛋白水平较RNAi空白对照组及RNAi-C转染组明显下降,3个组间各指标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679、89.904、21.770、6.205,P<0.05). 结论 IGF-1可通过促进人RPE细胞中HIF-1α蛋白的累积诱导VEGF的表达,是导致PVD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

  •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赵青;姚宝群;颜华

    背景 血液循环中内皮祖细胞(EPCs)可参与出生后血管再生和内皮损伤后的内皮修复.既往研究证实,青光眼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导致的血管功能失调和眼内血流减少,在青光眼发病过程中有一定作用.而血液循环中EPCs与全身血管内皮功能的调节密切相关. 目的 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外周血中EPCs数量的变化规律,探讨EPCs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设计,试验为前瞻性研究.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确诊的PACG患者30例为PACG组,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取外周静脉血2 ml,经反复离心过滤后,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EPCs,观察PACG患者周围血中EPCs数量的变化,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人口基线特征比较表明两组间患者年龄、性别、血管危险因素、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ACG组患者眼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外周血EPCs为CD34、CD133双阳性反应,PACG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EPCs数量分别为(48±22)个/ml和(65±20)个/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1期与3期视神经损害者外周血EPCs数量分别为(60±19)个/ml和(34±7)个/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15,P=0.002).PACG组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与药物治疗后的平均眼压在一定范围内呈负相关(r=-0.835,P<0.05),与空腹血糖水平、血脂水平、青光眼病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r=0.343,P=0.227;r=-0.203,P=0.419;r=0.198,P=0.610).PACG组有心血管疾病与无心血管疾病患者间外周血EPCs计数分别为(56±22)个/ml和(35-±15)个/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结论 PACG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较正常人明显减少.研究结果提示EPCs在PACG眼的视神经损伤修复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

  • 2型糖尿病患者DR不同时期血浆钙卫蛋白水平的检测和比较

    作者:项晓丽;武志峰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时视网膜血管的中性粒细胞浸润,造成血管内皮损伤.钙卫蛋白主要存在于中性粒细胞溶酶体外的细胞质中,通过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参与血管损伤的生物学行为,是一种潜在的临床炎症标志物.钙卫蛋白在DR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钙卫蛋白在2型糖尿病患者DR不同时期的表达差异及其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 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60例纳入研究,根据检眼镜下眼底表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DR组(20例)、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20例)和PDR组(20例),并纳入门诊体检的2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照组与2型糖尿病组受检者的年龄、性别及血液生化检测指标结果相匹配.于清晨抽取受试者空腹静脉血2 ml,ELISA法测定各组受检者血浆钙卫蛋白的质量浓度. 结果 对照组、无DR组、NPDR组和PDR组受检者外周血浆中钙卫蛋白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7.70±12.29)、(72.07±10.14)、(87.70±10.37)、(94.36±9.40)ng/L,4个组间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09,P<0.01).PDR组受检者外周血钙卫蛋白的质量浓度高,与其他3个组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 =20.157、10.648、4.497,P<0.01);NPDR组受检者外周血钙卫蛋白的质量浓度高于无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216,P<0.01).结论 血浆钙卫蛋白质量浓度的变化可能在2型糖尿病患者D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 两种干眼症状问卷评分与干眼临床检查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张佳楠;李海丽;晏晓明

    背景 目前常用的干眼症状评估问卷有两种,但二种问卷结果的关联性及问卷与临床检查的关联性研究尚未见到.如何有效地评估干眼症状,将患者的主观症状进行量化有助于临床上干眼的正确诊断. 目的 评价标准干眼症状评估(SPEED)问卷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两种干眼问卷诊断干眼的一致性及其与干眼体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对66例干眼患者先依据SPEED问卷进行评分,并分为轻度症状组(<10分)和重度症状组(≥10分);然后对同一批患者依据OSDI问卷进行评分,并分为轻度症状组(≤20分)、中度症状组(21~ 45分)和重度症状组(≥46分).所有患者行泪膜镜、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Schirmer Ⅰ试验等干眼临床检查,分析两种问卷与干眼临床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 结果 SPEED问卷评分和OSDI问卷评分与BUT值均呈负相关(r=-0.390,P=0.001;r=-0.395,P=0.001),两种问卷评分与Schirmer Ⅰ试验结果间无明显相关性(r=-0.081,P=0.515;r=-0.080,P=0.525),与泪膜镜分级结果也均无明显相关(r=0.158,P=0.204;r=0.219,P=0.077).SPEED问卷轻度症状组BUT明显长于重度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9,P=0.022),而2个组间Schirmer Ⅰ试验和泪膜镜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04,P=0.687;t=-0.947,P=0.347);2个组间荧光素染色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64,P=0.685).OSDI问卷评分轻度症状组、中度症状组、重度症状组间BU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71,P=0.000),轻度症状组BUT明显长于中度症状组和重度症状组(P=0.000、0.000);3个组间Schirmer Ⅰ试验、泪膜镜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432,P=0.246;F=2.799,P=0.068);3个组间荧光素染色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026,P=0.050).SPEED问卷评分值与OSDI问卷评分值间呈正相关( r=0.697,P=0.000).结论 SPEED问卷和OSDI问卷都是客观评估干眼症状的有效方法,与BUT有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诊断干眼的辅助手段;两种问卷可联合使用.

  • 环戊通与阿托品睫状肌麻痹效果的差异性评价

    作者:刘新婷;张芳;吕帆

    背景 为获得准确的屈光不正度数,需要对初诊的屈光不正儿童进行充分的睫状肌麻痹验光,但是如何选择睫状肌麻痹剂存在争议. 目的 观察环戊通和阿托品对屈光不正低龄儿童睫状肌麻痹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为研究临床上环戊通是否可以替代阿托品进行部分低龄儿童的睫状肌麻痹验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采用自身配对设计的方法,在检查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和配合下,对80例160眼、年龄4~9周岁的屈光不正儿童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先使用质量分数1%硫酸环戊通滴眼液点眼,每5分钟1次,共3次,末次点眼45 min后行验光检查;3d后再使用质量分数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点眼,每天点眼3次,连续3d,于第4天复查验光;比较两种药物散瞳后电脑验光、检影验光及残余调节的屈光度值差异.结果 散瞳前和应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后的电脑验光值分别为(0.55±3.52)D和(2.22±3.52)D,差值为(1.66±1.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2,P=0.00);应用1%硫酸环戊通滴眼液后电脑验光值为(1.74±3.46)D,与应用1%阿托品后的电脑验光值相比差值为(0.48±0.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8,P=0.00).两种药物散瞳后的电脑验光值之间呈明显的阳性相关(R2=0.98,P=0.00).利用红外线验光仪测量残余调节,1%环戊通滴眼液和1%阿托品凝胶散瞳后测量的残余调节值分别为(0.32±0.44)D和(0.05±0.41)D,差值为(0.27±0.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P=0.00).按屈光类型分为近视组、低中度远视组和高度远视组,两种药物散瞳后电脑验光的差值近视组为(0.31±0.37)D,低中度远视组为(0.56±0.48)D,高度远视组为(0.59±0.50)D;近视组明显低于低中度远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0).4~6岁组两种药物散瞳后电脑验光的差值为(0.61±0.53)D,7~9岁组差值为(0.49±0.39)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P=0.23).因“调节”隐藏的屈光度值与两种药物散瞳后电脑验光的差值呈弱相关(r=0.43,P=0.00). 结论 1%硫酸环戊通滴眼液点眼和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点眼对低龄儿童均能起到使调节放松的作用,两种药物的差值主要表现在远视儿童中.因此临床上对于远视儿童的散瞳验光好应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

  • 基于空间频率通道的弱视眼与正常眼对比敏感度的差异分析

    作者:王丽萍;张江瑾;邱飞岳;陈宏;孙朝晖

    背景 对比敏感度(CS)作为弱视诊疗手段之一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但其与空间频率通道之间的相互影响还有待研究. 目的 比较儿童弱视眼与正常眼的CS,通过空间频率通道探讨弱视眼CS缺损的原因.方法 采用OPTEC 6500型视功能测试仪对166眼正常眼和143眼弱视眼进行CS测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非正交旋转法推导空间频率通道的调谐曲线,由半高宽法计算通道带宽,比较通道数目和通道带宽,对弱视眼和正常眼的CS进行差异分析.空间频率通道的有效性采用43眼弱视眼CS数据进行交叉验证.结果 在空间频率为1.5、3.0、6.0、12.0、18.0cpd时,弱视眼CS分别为:36.35±21.40、50.33±33.46、46.88±41.72、16.24±17.26、4.67±5.79;正常眼CS分别为:49.49±24.69、87.23±40.87、93.18±51.99、36.63±24.72、15.70±13.87(H=27.83、66.61、68.34、78.23、89.88,P<0.05).弱视眼和正常眼的CS存在三个空间频率通道;在空间频率峰值为3.0、6.0、12.0 cpd时,正常眼的通道带宽分别为1.03、1.02、0.99 octaves,弱视眼的通道带宽分别为1.04、1.01、0.73 octaves. 结论 弱视眼CS的缺损可能由对应空间频率通道带宽的缩小引起.

  • miRNA在新生血管性眼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琦;张俊

    微小RNA( miRNAs)是一类高度保守、非编码的小分子RNA,通过与靶基因转录的mRNA互补配对在转录后水平调节靶基因的表达,人类约有1/3的基因受miRNAs调控.新生血管性眼病是眼科的难治性疾病和重要的致盲原因.新研究表明,miRNAs在眼内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miRNAs用于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具有广阔的前景.就miRNAs的功能及其在眼部的表达、miRNAs与眼内新生血管及血管生成因子的关系、miRNAs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细胞外基质相关分子在眼底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毕超;刘廷

    眼底新生血管形成是导致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胞外基质(ECM)固有成分中的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等经酶解后在体外研究及动物实验中已证实可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发生.ECM黏附分子中的整合素α5β1与纤连蛋白在体外可促进内皮细胞黏附、增生,其抑制剂于体内则可抑制CNV、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整合素αV β3及αV β5的抑制剂在体内也可发挥类似作用.黏附分子中的选择素及细胞间黏附分子则主要通过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新生血管形成.ECM降解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尤其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PA)(通过促进纤溶酶的生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主要是MMP-2及MMP-9),在体外及体内实验中已证明可促进CNV、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而I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则可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对ECM相关分子在CNV、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作用的深入研究将为预防和治疗眼底新生血管形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近视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静

    近视是发病率较高的眼病,其中高度近视眼底病变是常见的致盲病因.通常认为近视的发生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病理性近视的发生,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高度相关,国内外对其基因定位有多种认识,但尚无定论.绝大多数近视属轴性近视,由玻璃体腔的过度延伸导致眼球前后径延长、光线经屈光介质作用后聚焦于视网膜前所致.近视的发生发展受到高位神经中枢和眼内局部两种作用机制的调控.对近视的病因从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进行综述,重点阐述在基因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对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视网膜大动脉瘤自发闭塞一例

    作者:姜丽杰;柳建;张京红

    患者,女,66岁.因右眼突然视物不清3d于2011年10月26日就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否认其他病史.眼科检查:右眼视力数指/33 cm,无法矫正,左眼视力1.0.右眼前节正常,检眼镜下视盘边界清晰,色泽正常,颞下分支视网膜动脉可见瘤样扩张,周围浅层出血,黄斑区可见约3个视盘直径(disc diameter,DD)大小深层出血,中心凹反光不清(图1A).左眼检查未见异常.眼压:右眼1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4 mmHg.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显示右眼动脉期颞下分支视网膜动脉局部高荧光灶,周围遮蔽荧光,晚期荧光素渗漏(图1B).诊断:右眼视网膜大动脉瘤.建议患者行眼底激光治疗,患者未同意.给予和血明目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

  • 从VEGF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看抗VEGF药物治疗

    作者:李筱荣;刘巨平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其中湿性AMD对视力的威胁更为严重,其主要病理特征是黄斑区脉络膜的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在发病和新生血管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湿性AMD的物理治疗方法较多,但均无法改善患者的视力,近年来拮抗VEGF作用的药物疗法成为湿性AMD治疗的新途径.抗VEGF单克隆抗体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药物,能够消除新生血管,改善患者视力.针对VEGF其他环节的药物,如VEGF捕获剂、小分子干扰RNA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正处于试验阶段,其治疗效果值得期待.由于这些药物均为抗VEGF的制剂,因此充分了解VEGF在湿性AMD发病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合理使用这些药物.

  • ARMS2在人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张季;徐海峰;董晓光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一种累及黄斑部神经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及脉络膜并导致视力进行性损害的严重眼病,是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1-2],在中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AMD是一种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的疾病,基因遗传学研究已经证实AMD易感基因2(AMD susceptibility gene 2,ARMS2)与AMD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而RPE的“老化”被认为是AMD发生的初始事件,研究表明黄斑部及周边部RPE细胞的结构及功能均存在异常.本研究通过原代培养RPE细胞,观察ARMS2在黄斑部及周边部RPE细胞中转录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AM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中华实验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