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중화실험안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0160
  • 国内刊号: 11-598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3
  • 曾用名: 眼科研究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王丽娅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EntransterTM纳米载体介导大鼠角膜CD25siRNA转染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估

    作者:秦琴;石韵洁;赵敏

    背景 基因转染是多种眼病基因治疗的有效方法,理想的非病毒载体是研究角膜基因治疗的关键因素,选择高转染率、基因高表达、低毒性的非病毒载体是成功实施基因治疗的前提. 目的 探讨EntransterTM、脂质体非病毒载体对正常SD大鼠角膜转染CD25 siRNA的转染率和安全性,筛选角膜基因转染的佳载体.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只雄性SPF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EntransterTM-CD25 siRNA 组、脂质体-CD25 siRNA组、单纯CD25 siRNA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20只,均以右眼作为实验眼.实验眼眼表麻醉后刮除角膜上皮,按照分组不同分别用EntransterTM-CD25 siRNA、脂质体-CD25 siRNA、单纯CD25siRNA和生理盐水各50μl点眼.于点眼后12h、24 h、3d和7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眼表组织反应,检查各组大鼠角膜表面绿色荧光个数.分别于上述时间点处死各组大鼠各4只并获取角膜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行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罗丹明染色行荧光检测,评估各组大鼠角膜基因转染的转染率;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实验眼角膜细胞的凋亡情况以评估各种转染载体的安全性;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角膜组织中CD11b的表达. 结果 EntransterTM-CD25 siRNA组大鼠角膜表面的荧光染色数量及强度明显高于脂质体-CD25 siRNA组,单纯CD25 siRNA组大鼠角膜荧光染色出现早,但转染后24 h角膜荧光染色消失.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各组大鼠行基因转染后脂质体-CD25 siRNA组大鼠角膜上皮水肿和角膜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EntransterTM-CD25 siRNA组、单纯CD25 siRNA组和生理盐水组严重,角膜基质层和内皮层未发现异常,脂质体-CD25 siRNA组大鼠角膜炎性细胞数明显多于EntransterTM-CD25 siRNA组、单纯CD25 siRNA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TUNEL检测发现,基因转染后12h和3d,脂质体-CD25siRNA组大鼠角膜细胞凋亡数明显多于EntransterTM-CD25 siRNA组、单纯CD25 siRNA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免疫荧光检测显示,CD11b荧光主要分布于角膜上皮层和角膜基质层,随着基因转染后时间的延长,脂质体-CD25 siRNA组大鼠角膜组织中CD11b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基因转染后24 h时荧光强度达峰,随后逐渐减弱,至转染后第7天仍可见弱荧光.EntransterTM-CD25 siRNA组、单纯CD25siRNA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角膜组织中均未发现CD11b的荧光表达. 结论 EntransterTM纳米材料作为载体转染CD25 siRNA于正常SD大鼠角膜具有转染效率高、毒性低、不引起角膜免疫反应的特点,可作为角膜疾病基因治疗的合适载体.

  • 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病变标本中差异表达基因的检测

    作者:李静;葛心;马建民;王霄娜;刘骁

    背景 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是临床较少见的眼眶病,主要表现为双侧泪腺的对称性、无痛性肿大,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 目的 筛选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组织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病变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从分子水平探讨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2013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患者9例的病变标本,并收集同期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9例的组织标本作为对照.利用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和limma算法检测2个组患者组织标本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验证差异基因的表达,采用Fisher法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法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和信号通路分析,找到主要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群和信号通路. 结果 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患者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共筛选出5 260个差异基因,Fisher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显著性分析和信号通路分析显示,109个GO条目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上调,101个GO条目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下调,其中32个功能基因相关的信号通路显著上调,25个信号通路显著下调.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中补体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表达丰度高,其次为T细胞信号通路和B细胞信号通路上调以及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下调.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组患者标本中TIPRL、TLR7和TLR1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眼眶海绵状血管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3、-2.32、-2.32,均P<0.05),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人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组织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变组织中基因表达谱明显不同,这些差异表达基因除参与T细胞和B细胞信号通路的上调以及MAPK信号通路和TGF-β信号通路的下调外,还涉及补体系统的变化.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基因和通路共同作用的结果.

  • 视神经损伤后脑衰反应调节蛋白-2表达及其磷酸化修饰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陈小璠;袁容娣;叶剑;陈春林

    背景 脑衰反应调节蛋白-2(CRMP-2)具有促进中枢神经轴突生长的作用,但中枢神经损伤后在细胞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5(CDK5)诱导下CRMP-2会发生过度磷酸化修饰,从而导致生长锥塌陷,阻碍神经系统的修复.视神经作为一种特殊的中枢神经组织,其损伤后是否发生CRMP-2表达的变化和磷酸化修饰鲜见研究报道. 目的 探讨视神经钳夹伤小鼠模型视神经组织中CRMP-2表达及其磷酸化修饰水平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8~9周龄健康BALB/c小鼠48只,雌雄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损伤后3、7、14 d组,每组12只.各损伤组小鼠右眼术中暴露视神经,用小号动脉夹于球后2 mm处夹持视神经10s,假手术组小鼠手术操作同各损伤组,但不钳夹视神经.分别于术后3、7、14 d获取小鼠视神经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神经组织中CRMP-2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神经组织中CRMP-2蛋白、磷酸化CRMP-2(p-CRMP-2)及CDK5的表达变化,检测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假手术组及损伤后3、7、14d组小鼠视神经组织中CRMP-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RMP-2 mRNA:F=2.971,P=0.097;CRMP4蛋白:F=1.202,P=0.370).假手术组及损伤后3、7、14 d组小鼠视神经组织中p-CRMP-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01±0.000、0.064±0.003、0.136±0.005和0.346±0.012,CDK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40±0.009、0.723±0.011、0.874±0.015和0.952±0.019,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RMP-2:F=445.600,P<0.001;CDK5:F=186.600,P<0.001),其中损伤后3、7、14 d组小鼠视神经组织中p-CRMP-2和CDK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小鼠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神经组织中CRMP-2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但视神经组织中CDK5和p-CRMP-2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且随着损伤后时间的延长上调更为明显.

  • 16S rDNA测序技术对细菌性眼内炎房水和玻璃体标本中细菌的鉴别作用

    作者:杨宝霞;李虹;孔凡芳;黄钰森

    背景 眼内炎是多种内眼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以往感染菌的确定多采用细菌培养和涂片染色法,但存在花费时间长和阳性率低的问题.16S rDNA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rRNA的序列,利用16S rDNA分子测序技术检测细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目的 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细菌性眼内炎房水和/或玻璃体标本中的感染菌进行鉴定,探讨该技术在眼部感染性炎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5年6-12月在青岛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细菌性眼内炎的患者5例5眼,抽取每例患者的房水0.1~0.2 ml或玻璃标体标本0.5 ~1.0ml,各取50 μl用于高通量测序,剩余标本行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采用D3096-01微量DNA试剂盒提取标本中细菌DNA,对收集的标本DNA样品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区PCR扩增,应用MiSeq 300测序仪对扩增的16S rDNA高变区序列进行测序,分析标本中病原菌的分类组成、分布特点以及各病原菌在标本中的相对含量,取50 μl无RNA酶水于一次性无菌离心管内作为空白对照. 结果 共收集到5份房水或玻璃体标本,涂片染色结果阳性者2例,外伤性细菌性眼内炎为革兰阳性杆菌,滤过泡感染性细菌性眼内炎为革兰阴性杆菌,而细菌培养法结果均为阴性.16S rDNA测序技术发现,5例标本检测阳性率为100%.外伤性细菌性眼内炎标本中高丰度菌属为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分别占65.28%、18.90%和12.76%;白内障术后2d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中高丰度菌属有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和Limnobacter菌属,分别占53.68%、8.62%和5.96%;滤过泡感染性细菌性眼内炎标本中高丰度菌属有莫拉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分别占88.89%和9.52%;白内障术后22 d迟发性细菌性眼内炎标本中相对含量较高的菌属有假单胞菌属,占84.63%;白内障术后1d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患眼标本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有假单胞菌属,占97.89%.结论 16S rDNA测序可准确鉴别眼内炎患者房水和玻璃体标本中的致病菌,该方法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的涂片染色法和细菌培养法.

  • 无锡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RAGE基因Gly82Ser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曹葭;姚勇;谢田华;顾喆瑶;邹健

    背景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特异性受体(RAGE)在2型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AGE基因Gly82Ser存在多态性,但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探讨无锡地区汉族人群RAGE基因Gly82Ser多态性与DR的关系.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在无锡纳入汉族无亲缘关系的2型糖尿病患者185例,依据2002年DR国际临床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非DR(NDR)组(93例)和DR组(92例),同期纳入健康体检对照者120名.各位受检者均行眼部检查、血液生物化学指标及血脂等实验室检查和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及空腹血糖水平检测.采集受检者外周血各3 ml,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检测受检者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并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 DR组患者糖尿病病程明显长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1).DR组、NDR组及健康对照组受检者RAGE基因Gly82Ser位点均存在G和A2种等位基因,其多态性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DR组:x2=0.51,P=0.48;NDR组:x2=1.38,P=0.24;健康对照组:x2=0.20,P=0.24).DR组、NDR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受检者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5%、3.2%和2.5%,DR组患者AA基因型频率高于NDR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146,P=0.023;x2=5.039,P=0.037);DR组受检者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明显高于NDR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494,P=0.019;x2=5.235,P=0.023),而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低于NDR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G:x2=4.260,P=0.039x2 =4.794,P=0.027;G:x2 =5.309,P=0.021;x2=5.476,P=0.032);NDR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受检者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A:x2=5.346,P=0.127;GG:x2 =6.981,P=0.137;A;x2=5.618,P=0.082;G:x2=4.860,P=0.088). 结论 RAGE基因Gly82Ser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无锡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DR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A等位基因可能是促进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 根据超声生物显微镜和眼前节OCT图像对房角关闭机制进行分型的一致性研究

    作者:张烨;唐炘;王宁利

    背景 房角关闭是引起原发性房角关闭性疾病(PACD)的病理基础,了解不同类型的房角关闭机制对于PACD的危险因素评估、预防及诊治有重要意义.临床多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房角关闭机制进行分型,但该检查为接触性,在使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眼前节OCT(AS-OCT)是一种非接触性的眼前节成像方法,能够对房角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 目的 探讨根据UBM图像和AS-OCT图像对中国PACD患者房角关闭机制进行分型的一致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9-10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并接受UBM和AS-OCT检查的PACD患者.UBM检查采集每眼上方、下方、鼻侧和颞侧4个方位的眼前节图像,AS-OCT检查采取四线扫描模式(包括0°~ 180°、45°~225°、90°~ 270°和135°~315°)对眼前节进行成像.根据UBM图像和AS-OCT图像分别进行房角关闭机制分型,并分为瞳孔阻滞型、睫状体前位型和周边虹膜肥厚型.每例受检眼的4张UBM图像及4张AS-OCT图像中分别至少2张显示相同的房角关闭机制分型作为该眼的UBM及AS-OCT分型.纳入符合标准的患眼,若双眼均符合标准则纳入右眼.用Kappa系数评估AS-OCT和UBM 2种方法对房角关闭机制分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终纳入PACD患者40例40眼,其中右眼27眼,左眼13眼.根据UBM图像及房角关闭机制的分型标准,瞳孔阻滞型12眼,占30.0%;睫状体前位型23眼,占57.5%;周边虹膜肥厚型5眼,占12.5%.根据AS-OCT图像及房角关闭机制的分型标准,瞳孔阻滞型为12眼,占30.0%.睫状体前位型21眼,占52.5%;周边虹膜肥厚型7眼,占17.5%.两种房角关闭机制分型方法间的Kappa值为0.872,即高度一致. 结论 成功建立了根据AS-OCT图像对中国PACD患者房角关闭机制分型的标准,根据AS-OCT图像和UBM图像对房角关闭机制进行分型的判断结果高度一致.

  • 不同房角形态青光眼患者的角膜生物力学特征

    作者:杜绍林;黄文彬;张一弛;林顺潮

    背景 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在青光眼致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关于不同青光眼类型中角膜生物力学特征的研究较少. 目的 分析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总结角膜生物力学在不同房角形态下的特征.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观察研究.纳入2013年12月至2015年10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CPACG患者68例68眼和POAG患者69例69眼.采用Corvis ST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实时监测患者角膜形变的动态过程,并测量角膜动态变化过程中的相关生物力学参数.采用Cronbach'sα系数和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Corvis ST角膜生物力学参数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房角类型青光眼患者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差异,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年龄和眼压等的相关性. 结果 2个组间年龄、眼压、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应用降眼压药物种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8,P=0.020).角膜生物力学主要参数中央角膜厚度(CCT)、大变形幅度(DA)和大压陷屈膝峰间距(PD)等的Cronbach's α系数和ICC均≥0.8,重复性较好.2个组间CCT、第一次压平时间(A1T)、第一次压平长度(A1L)、第一次压平速度(A1V)、第二次压平时间(A2T)、第二次压平长度(A2L)、第二次压平速度(A2V)和大变形幅度(D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PACG患者相比,POAG患者大压陷时间(HCT)较短,PD较大,大压陷曲率半径(CCR)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20,P=0.005;t=-2.453,P=0.017;t=1.997,P=0.050).DA、A1V、A2T和PD与眼压均呈负相关(r=-0.709、-0.531、-0.645、-0.554,均P<0.001),A1T和A2V与眼压均呈正相关(r=0.744、0.546,均P<0.001),CCR与CCT呈正相关(r=0.181,P=0.039).结论 Corvis ST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可应用于青光眼患者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相关检测.同等眼压水平下,POAG患者的角膜更容易压陷,POAG患者的角膜黏弹性可能较CPACG者好.

  • 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对一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GJA3基因突变位点的分析

    作者:刘宇莹;万文萃;杨鸽;庞雪娜;杨果果;金学民

    背景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多数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有关.目前已知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有关的基因有39个. 目的 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对一ADCC家系的致病突变基因进行筛查和分析.方法 纳入2014年8月-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一ADCC家系,分别采集家系中14例患者和14名表型正常成员外周静脉血各10 ml,同期同法采集100名健康体检者10 ml的外周静脉血作为对照.用标准酚-氯仿提取法提取所有受检者基因组DNA,并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将先证者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与数据库对比后筛选出候选基因突变位点,设计突变基因位点引物后采用PCR技术对家系中受检者及100名健康对照者的该基因位点进行扩增并测序,以验证候选基因的致病性并分析其致病机制.结果 该家系共5代68名成员,患病者20例,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患者均双眼发病,晶状体混浊以皮质性为主.先证者全外显子组测序后分析发现,13号染色体GJA3基因的2号外显子第143位核糖核苷酸A突变为G(c.143A>G),导致其编码的第4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甘氨酸(p.E48G).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显示该家系中患病受检者DNA均有此突变,但该家系中表型正常的受检者及100名健康对照者该候选基因均不存在此突变.结论 GJA3基因c.143A>G为该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增补了GJA3基因的突变谱.

  • 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对中国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

    作者:布娟;刘敬;庞宏蕾;刘峰;王乐今

    背景 基因突变是导致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原因,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是目前研究致病基因突变较为理想的检测手段. 目的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中国汉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一家系的3例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该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中国汉族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共有4代48人家系成员,其中Ⅰ1和Ⅰ2已去世.在Ⅱ、Ⅲ、Ⅳ代中各取1例患者的静脉血8 ~ 10 ml,采用全外显子捕获和新一代测序技术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与人类HA PMAP8、dbSNP130和1000 Genome Project数据库进行比对,过滤已报道的常见变异后,再过滤掉同义突变,后通过Sanger法测序排除外显子测序的假阳性结果,筛选出候选基因,并对其进行突变筛查.结果 该家系的所有成员中共11例患病者,且各代均有患病者,男女发病比例相当,符合ADCC的遗传规律,所有患者均为核性白内障.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在各候选基因中,主要内源性蛋白(MIP)基因是ADCC的已知基因,故采用Sanger法首先对MIP基因进行验证并确定杂合突变(chr12:56845250 C>T)为该家系的致病突变.该突变位于剪切位点上,造成由第4外显子编码的61个氨基酸被亮氨酸-组氨酸-丝氨酸所替代,导致异常截短蛋白的产生.结论 MIP基因剪切位点的杂合突变是导致该ADCC家系致病的分子发病机制.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线粒体突变位点分析

    作者:黄旅珍;李天琦;王斌;黎晓新

    背景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一种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mtDNA)变异而导致的母系遗传疾病,其常见的突变位点有m.3460 G>A,m.11778 G>A和m.14484 T>C,其他突变类型较为少见,而了解患者的mtDNA突变位点对于患者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结合LHON患者的发病特点检测和分析其线粒体突变位点.方法 纳入2010-2014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无亲缘关系的12例LHON患者,对患者的双眼进行视力、视野、眼前节、视觉诱发电位、眼底等眼科检查.采集患者肘静脉血4 ml,采用PCR法对患者的mtDNA进行扩增并测序,对患者携带的3个常见突变位点和其他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男11例,女1例;双眼视力同时下降者7例,左眼先发病者3例,右眼先发病者1例.患者左右眼间视力损害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患者近视力为看不到J7者18眼,近视力为J7者3眼,近视力为J6者2眼,近视力为J2者1眼.患者远视力为手动/眼前者1眼,光感者1眼,0.01 ~0.1者18眼,0.12~ 0.3者2眼.患者鼻侧视野严重缺损者7眼,颞侧视野严重缺损者3眼,中央视野严重缺损者8眼.12例患者的mtDNA测序发现,m.3460 G>A突变者3例,m.11778 G>A突变者5例,m.14484 T>C突变者2例,2例患者无上述3个常见位点突变,分别为MT-ND1和MT-ND4L基因的序列突变,其突变位点分别为m.3497 C>T和m.10663 T>C. 结论 LHON患者中以男性多见,患者双眼间视力下降的程度不同,多数患眼近视力损害更为严重.视野损害以中心区较为多见.本研究中发现了中国人群中LHON患者的少见线粒体基因m.3497C>T和m.10663 T>C位点突变.

  • 人眼像差在自适应光学系统矫正后的稳定性变化

    作者:陈晓琴;王雁;江洋琳;戴云;赵豪欣;张雨东

    背景 自适应光学(AO)系统在眼科临床及基础研究中日渐重要,但人眼像差矫正后Zernike系数主要项的稳定性变化特点尚少见报道. 目的 观察AO测量人眼像差的重复性,并探讨不同像差矫正后Zernike系数稳定性的变化. 方法 纳入2014年2-4月在校硕士研究生及符合条件的志愿者41名.应用AO测量波前像差,分别研究并分析散光(Z2-2、Z22)、离焦(Z20)、彗差(Z3-1、Z31)、三叶草(Z3-3、Z33)和球差(Z40)的Zernike系数,第3~7阶像差、总高阶像差(HOA)及总像差(TOA)的均方根值(RMS)重复性及矫正像差后的稳定性变化.测量的重复性评估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内标准差(Sw)、重测度(r)及组内相关系数(ICC)综合分析.波前像差矫正后的稳定性变化采用非参数Friedman双向秩次方差分析. 结果 Z2-2、Z22、Z20及TOA RMS的测量显示良好的可重复性(ICC>0.9);Z1、Z3-3、Z33、Z40、3阶像差RMS、4阶像差RMS、HOARMS的测量均显示较好的可重复性(均ICC>0.75);其余参数的测量显示可重复性弱(均ICC<0.75).各波前像差中Z31的r大,为0.163 μm;各Zernike单项系数及各阶像差RMS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阶像差矫正前后不同时间点Z2-2、Z20、Z22、Z3-3、Z3-1、Z31、Z33、Z40和HOA RMS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Z2-2、Z22在矫正后第4秒进入稳定状态,Z20在矫正后第6秒进入稳定状态;Z3-3、Z33分别在矫正后第4秒、第3秒进入稳定状态,Z3-11在矫正后第4秒进入稳定状态,Z3-1在矫正后第3秒至第9秒处于稳定状态,Z0、HOA RMS分别在矫正后第3秒、第5秒进入稳定状态.矫正5阶内像差前后不同时间点Z2-2、Z20、Z2-2、Z3-3、Z3-1、Z33、Z40和HOA RMS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Z31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2-2、Z20、Z22分别在矫正后第4秒、第5秒、第3秒进入稳定状态;Z3-3、Z33分别在矫正后第2秒、第3秒进入稳定状态,Z3-1及Z40均在矫正后第2秒进入稳定状态;HOA RMS在矫正后第5秒进入稳定状态.结论 人眼像差矫正后,不同像差达到稳定的时间不同.5阶内像差矫正后Z20、Z22、Z3-3、Z3-1、Z40比仅矫正低阶像差更早进入稳定状态.

  • 先天性无虹膜患者Pax6基因突变筛查

    作者:郝朋;应铭;韩瑞芳;王犁明;李宁东

    背景 先天性无虹膜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表现为双眼无虹膜,目前已知配对盒基因6(Pax6)突变与先天性无虹膜相关. 目的 对先天性无虹膜患者进行Pax6基因突变筛查.方法 纳入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先天性无虹膜患者11例,包括来自3个先天性无虹膜家系的6例患者及5例散发病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眼科检查.采集所有患者的外周静脉血各3 ml,按照DNA分离试剂盒说明书描述的标准流程提取DNA,对Pax6和Elp4基因全部外显子、外显子5'和3'端与内含子拼接部序列、SIMO序列进行PCR扩增,采用Sanger直接测序法以及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患者的Pax6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与500例无眼前节异常的眼外伤患者的测序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所有患者均虹膜缺如,视力为手动/眼前,1例患者存在晶状体脱位.直接测序结果发现,AN-01家系中的3例患者均携带Pax6基因c.688g>t(p.E230X)突变,5例散发病例中3例携有Pax6基因突变,分别为c.468g>a(p.W156X)、c.613c>t(p.Q205X)和c.141+2t>c突变,其中c.688g>t (pE230X)为新发现的突变.AN-02家系的1例患者、AN-03家系的2例患者及另2例散发病例经直接测序和MLPA验证,均未发现Pax6、Elp4基因以及SIMO片段的突变.500名正常个体均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 先天性无虹膜可由Pax6基因突变引起,c.688g>t(p.E230X)为新发现的Pax6突变体,扩大了Pax6基因突变谱.

  • 巩膜扣带术与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对黄斑结构改变及视力预后的影响

    作者:崔丽;姜燕荣;赵明威;黎晓新

    背景 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成功完成视网膜复位手术后并不能很快恢复视力,其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 比较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椭圆体区完整性、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的发生率及留存时间,探讨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存留对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6例66眼的病例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巩膜扣带术组和玻璃体切割术组,记录2个组患者病程、屈光状态、佳矫正视力LogMAR、有无合并症等,观察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存留时间及黄斑椭圆体区完整性,计算2个组在术后1个月时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结果 术前巩膜扣带术组及玻璃体切割术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屈光度及LogMAR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巩膜扣带术组视网膜下积液平均存留(96±60)d,玻璃体切割术组为(2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6,P=0.000).术后1个月时,巩膜扣带术组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发生率为78.6%,大于玻璃体切割术组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891,P=0.000),巩膜扣带术组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完全吸收患者与未完全吸收患者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5,P=0.003);术后6个月时,巩膜扣带术组与玻璃体切割术组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6,P--0.065),巩膜扣带术组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完全吸收患者与未完全吸收患者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5,P=0.087).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吸收后,2个组内黄斑椭圆体区连续患者与椭圆体区缺失患者LogMAR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巩膜扣带术组:t=2.555,P=0.015;玻璃体切割术组:t=4.005,P=0.001). 结论 椭圆体区受损程度与视网膜脱离时间有关,而椭圆体区的完整性明显影响患者的视力预后.对于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吸收较巩膜扣带术快;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的存留延缓视力的恢复,手术方式对终的视力恢复影响不大.

  • 眼皮肤白化病患者TYR基因突变筛查及临床分型

    作者:王犁明;韩瑞芳;应铭;郝朋;李宁东

    背景 眼皮肤白化病(OCA)是由于先天性黑色素缺乏导致的眼、皮肤、毛发部分或全部色素缺失的一组遗传性疾病,可分为OCA1~7型,其中TYR基因(TYR)突变可引起OCA1型.OCA具有明显的遗传和表型异质性,突变基因的分子诊断有助于对OCA患者进行分型并进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目的 对OCA患者进行TYR基因突变筛查,分析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性. 方法 于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纳入10例OCA患者,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采集所有患者及1例患者直系亲属的外周静脉血各3 ml,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法进行扩增,然后行TYR全基因序列分析,包括TYR基因的全部5个外显子编码序列及外显子5'端和3'端与内含子拼接部非编码区序列.结果 10例OCA患者的毛发呈白色或红棕色,皮肤呈白色,虹膜不同程度的色素缺少.患者佳矫正视力为0.05~0.2,部分患者合并眼球震颤.直接检眼镜下眼底呈晚霞样改变,黄斑结构缺失.全TYR基因测序发现,例1患者携带复合性杂合突变体c.832C>T(p.R278X)和c.1217C>T(p.P406L),其父母分别为第4外显子P406L杂合突变和第2外显子R278X杂合突变,患者为OCA1A亚型,其表型为白发和白色虹膜;例3患者携带c.1265G>A(p.R422Q)和c.1217C>T(p.P406L)复合杂合性突变,表现为OCA1B亚型,表型为头发红棕色,虹膜为灰黄色.其他8例患者未携带TYR基因突变体. 结论 TYR基因突变是导致OCA1型的主要诱因,OCA1A亚型表型的患者毛发和眼部全部色素丧失,OCA1B亚型为部分色素缺失.OCA的突变基因不同,可能是遗传和表型异质性的原因.

  • 眼部疾病的基因治疗进展

    作者:吕菊玲

    目前,全世界已有31项眼部疾病基因治疗临床试验被批准,多数仍处于研究阶段.Leber先天性黑朦(LCA)目前已开展Ⅲ期临床试验,随访时间长6年;无脉络膜症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也取得了积极效果;视网膜色素变性(RP)已开展基因治疗Ⅰ期临床试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基因治疗的Ⅰ期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青光眼基因治疗中使用RNA干扰技术和优化的偶联表面活性磷脂纳米微粒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就LCA、RP、无脉络膜症、AMD和青光眼基因治疗的一些实验室及临床研究进展,包括眼部基因治疗方法、各种基因载体和常用的动物模型等进行综述.病毒载体已广泛应用于眼部疾病的基因治疗中,一些与免疫排斥和基因突变相关的潜在性风险以及个体反应的差异性促使人们去探索更安全、高效的方法.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必将对眼部疾病的基因治疗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病因学研究新进展

    作者:孙嫣然;党亚龙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即Posner-Schlossman综合征(PSS),是一组以单眼发病、反复发作的眼压升高及轻度眼前节炎症为特征的眼科少见病.一般认为PSS具有自限性和良性的预后,但部分反复发作的患者可出现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目前该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控制眼压和减轻炎症反应,该治疗方法虽然能够缓解PSS急性发作,但并不能减少其复发.因此,研究PSS的病因十分重要.本文综述了近二十年来不同的PSS病因假说——微生物感染学说、过敏学说、血管源性学说、自身免疫和内分泌学说并予以分析.目前研究多的学说是微生物感染学说,推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作为PSS病因的可能性较小,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PSS发病及视神经病变有关,巨细胞病毒感染被认为是PSS有可能的病因,但也存在不支持的证据.由于样本量和技术的限制,过敏学说、血管源性学说、自身免疫和内分泌学说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任何一种学说均不能完全解释PSS的发病、转归及预后,提示可能是病原微生物感染等外部因素、自身免疫及内分泌等机体内环境以及基因易感性等自体素质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复发性葡萄膜炎并发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一例

    作者:柯瑞莉;路璐;唐松

    患者,男,41岁,因双眼视力下降2周于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自诉1年前左眼曾有视力下降病史,口服药物治疗(具体药物名称及剂量不明)后病情好转,此次发病后曾在外院以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疗效不佳.患者无全身疾病史及眼外伤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2,左眼0.3,双眼视力均不能矫正;双眼指测眼压正常,裂隙灯显微镜下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照相可见双眼视盘旁放射状皱褶,视盘及黄斑区水肿(图1A).

    关键词:
  • 泡性角膜炎鉴别诊断一例

    作者:闵思;廖茹娟;叶存喜

    患者,男,17岁,因右眼疼、溢泪及视力下降3年余于2013年5月4日至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2010年患者自觉右眼疼痛、溢泪及视力下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病毒性角膜炎,给予阿昔洛韦滴眼液和更昔洛韦滴眼液点眼,病情逐渐加重,且此后每年7月或8月病情发作.患者面部痤疮3年(图1).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4,左眼1.0.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右眼结膜轻度充血,角膜周边部浅基质层可见新生血管,结膜和角膜3:00~6:00位可见一泡状隆起,遮挡下部及1/4瞳孔部位角膜,尖端指向瞳孔区,周围血管扩张;患者左眼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6:00~7:00位可见薄翳(图2).双眼房水清,瞳孔呈圆形,直径约为3 mm,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透明,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双眼泡性角膜炎;面部痤疮.

    关键词:
  • 表观遗传学:生物医学研究和眼科研究的新时代

    作者:Shikun He;Sha Ouyang

    表观遗传学研究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关于人类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表明,疾病的发生不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表观遗传学因素在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很大的作用,眼科疾病的发生也与表观遗传因素有关.迄今为止在表观基因组研究上所取得的进展进一步明确了表观遗传因子在生物发育、炎症、衰老、免疫、新生血管形成、肿瘤以及干细胞生物学等许多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眼科医师应该深入研究表观遗传学三大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各类疾病,尤其是眼科疾病中起到的作用,跟踪近年来应用表观遗传学方法和手段在眼病治疗中取得的进展,明确目前表观遗传学研究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关注表观遗传学在眼科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景.

  • 东莞市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淑惠;张敏;孟倩丽;郭海科;刘清洋;崔颖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已成为世界上双眼盲的主要病因,但是DR的病因尚不明确,且对DR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充分了解本地区DR的危险因素对DR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DR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建立针对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眼科干预方案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73例.将患者分为DR组和非DR(NDR)组,其中DR组细分为轻、中和重度非增生性DR(NPDR)组以及增生性DR(PDR)组.检测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餐后2h胰岛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APOA1)、APOB、脂蛋白α、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肌酐、尿酸、尿素氮、中性粒细胞百分率、24 h尿清蛋白(ALBU-24 h)总量和ALBU.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DR与各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筛选DR的危险因素.结果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中DR的患病率为28.33%,其中轻、中、重度NPDR的患病率分别为2.54%、16.28%和4.23%,PDR患病率为5.29%.DR患者中DME患病率为10.36%.DR组与NDR组糖尿病病程、脂蛋白α、肌酐、ALBU-24 h总量和ALBU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病程和FBG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相对危险度(OR)=1.155,95%可信区间(CI):1.067~1.251;FBG:OR=1.313,95% CI:1.071~1.610].结论 糖尿病病程、脂蛋白α、肌酐、ALBU-24 h总量、ALBU与DR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糖尿病病程和FBG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华实验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