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중화실험안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0160
  • 国内刊号: 11-598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3
  • 曾用名: 眼科研究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王丽娅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兔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感染后炎症失控反应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

    作者:梁庆丰;李彬;张阳;Labbe Antoine

    背景 感染性角膜炎是中国常见的致盲眼病,临床上常见炎症失控反应的发生,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尚不明确. 目的 研究兔角膜铜绿假单胞菌性感染性炎症失控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探讨多西环素对兔角膜炎症失控反应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60只1月龄新西兰白兔,采用铜绿假单胞菌液兔右眼角膜基质内注射法感染动物角膜,采用加替沙星滴眼液频繁点眼3d后,选取42只角膜炎症不能缓解或加重的眼作为角膜炎症失控反应动物模型.采用抽签法将模型眼随机分为加替沙星点眼组(15眼)、联合点眼组(加替联合多西环素点眼组,15眼)和平衡盐溶液(BSS)对照组(12眼),分别于分组后第1天用相应溶液点眼,1次/2 h,每日8次,连续用药14 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兔眼点眼后1、3、7和14d的眼部表现并进行炎症评分,计算角膜浸润面积;在上述各时间点获取各组兔眼角膜组织,采用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兔角膜组织的炎症细胞浸润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角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的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角膜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d(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质量浓度的变化.结果 加替沙星点眼组和联合点眼组兔眼点眼后7d眼部炎症评分明显低于点眼前,角膜浸润面积明显较点眼前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点眼后7d,加替沙星点眼组和联合点眼组眼部炎症评分明显低于BSS对照组,角膜浸润面积明显小于BSS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联合点眼组兔眼点眼后14d,角膜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少于点眼后5d,可见角膜胶原纤维增生和重新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联合点眼组点眼后5d可见角膜组织中MMP-2、MMP-9呈强阳性表达,随着点眼时间延长其表达强度减弱,点眼后14 d角膜组织中MMP-2、MMP-9表达量明显低于点眼后5d和BSS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LISA测定显示,点眼后5d,联合点眼组兔角膜组织中TNF-α及IL-1β质量浓度明显低于BS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3),点眼后14d角膜中TNF-α及IL-1 β质量浓度明显低于点眼后5d和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采用铜绿假单胞菌角膜基质内注射并用加替沙星滴眼液频繁点眼法可成功建立角膜炎症失控反应动物模型.多西环素点眼可抑制炎症失控反应模型眼角膜中促炎因子及MMPs的释放,从而促进角膜组织的修复,对感染性角膜炎症失控反应损伤发挥治疗作用.

  • 细菌纤维素膜作为生物支架构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曹静洁;张琛;赵少贞;万怡灶;胡达

    背景 目前角膜移植仍是治疗严重角膜疾病的主流方法,但角膜供体的不足使角膜移植疗法的应用受到限制.组织工程角膜上皮为角膜移植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其中组织工程角膜的支架研究也是研究热点之一.细菌纤维素膜已作为生物材料广泛用于医药领域,其在组织工程角膜的支架研究方面的应用值得关注. 目的 以细菌纤维素膜作为支架,研究体外培养的兔角膜上皮细胞在细菌纤维素膜上生长情况,评估细菌纤维素膜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收集1月龄的新西兰白兔角膜上皮组织,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对角膜上皮细胞进行培养和传代,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中CK-3的表达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将第2代兔角膜上皮细胞消化后分别接种于细菌纤维素膜和培养皿,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和比较两组细胞的生长情况.于接种后第3天角膜上皮细胞在细菌纤维素膜上贴壁达到融合时加入10 ml含5μl钙黄绿素-AM+20μl溴乙非啶同二聚体的无菌PBS(LIVE/DEAD细胞活性毒性检测),评估2种培养法细胞的活性率.细菌纤维素膜上培养的细胞固定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检查角膜上皮细胞的表面超微结构. 结果 兔角膜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后1周左右细胞生长良好,呈铺路石样排列并融合,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培养的细胞CK-3表达阳性.接种于细菌纤维素膜上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呈圆形或椭圆形,呈铺路石样排列,LIVE/DEAD染色后活细胞细胞核呈绿色荧光,细胞存活率为100%.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细菌纤维素膜上培养的兔角膜上皮细胞呈椭圆形,可见膜表面丰富的页状突起、丝状伪足及细胞间连接,并可观察到处于分裂相的细胞.上皮细胞通过丝状伪足紧密贴附于细菌纤维素膜. 结论 兔角膜上皮细胞在细菌纤维素膜上生长状态良好,细菌纤维素膜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构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的一种新型生物学材料.

  • MiR-204对角膜上皮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

    作者:梁荣鑫;杜金林;黄涛

    背景 作为人角膜上皮组织的主要细胞成分,角膜上皮细胞通过迁移、增生以及分化等生物学行为在角膜上皮组织的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微小RNA(miRNA)是内源性表达的单链非编码RNA,参与多种生物活动的调控过程,研究报道miR-204在正常角膜上皮组织内呈高表达,但其生物学功能仍不清楚.目的 研究miR-204对角膜上皮细胞增生的调控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角膜屈光手术过程中患者脱落的角膜上皮组织,同时体外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株(HCEC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角膜上皮组织和HCECs中miR-204的表达情况.将培养的HCECs分为3个组,分别用含miR-204 mimic的脂质体或空脂质体转染到HCECs内作为miR-204 mimic转染组和阳性对照组,正常培养的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检测各组培养细胞的克隆数以评价细胞的增生能力;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细胞周期的细胞百分比;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磷酸化细胞内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RB、转录因子E2F1、p27、细胞周期蛋白CyclinA、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C2、磷酸化CDC2 (p-CDC2)、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2)的表达情况.结果 miR-204 mRNA在正常人角膜上皮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1.077 ±0.268,明显高于HCECs中的0.041±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00,P<0.001).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显示miR-204mimic转染组细胞克隆数明显少于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miR-204 mimic转染组G1期细胞百分比为47.75%,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的37.23%和空白对照组的40.72%.Western blot检测表明,miR-204 mimic转染组细胞中CDK2和p-CDC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E2F1和P27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9、10.65、14.87、25.11,均P<0.01).结论 正常的角膜上皮组织中miR-204的高表达可能参与角膜上皮细胞的非增生状态的维持.miR-204可上调E2F1和p27蛋白在HCECs中的表达,抑制复合物CDK2/CyclinA和p-CDC2/CyclinA的形成,使角膜上皮细胞停滞在G1期,从而抑制角膜上皮细胞的增生.

  • 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

    作者:刘高勤;肖艳辉;陈志刚;徐静;陆培荣

    背景 研究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相关研究多采用非角膜新生血管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 目的 探索从碱烧伤诱导实验性小鼠角膜新生血管组织中分离和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并检测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为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7~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BALB/c小鼠10只,采用NaOH碱烧伤法构建小鼠实验性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D31在角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在碱烧伤后2周摘取眼球分离角膜组织,眼科手术剪剪碎角膜组织后应用胶原酶D消化获取单个细胞,使用包被CD31抗体的磁珠分选获取血管内皮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1在细胞中的表达以鉴定培养的细胞,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中趋化因子受体基因的表达.结果 碱烧伤后7d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小鼠左眼角膜出现新生血管,碱烧伤后2周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达高峰,免疫荧光检测可见角膜组织内特异性CD31染色的血管网.角膜新生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后2h贴壁生长,形态呈扁平多边形,体积较大,传代培养后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培养的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CD31表达阳性,细胞质中呈棕黄色染色,而角膜基质细胞中CD31表达阴性.逆转录PCR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中CCR1、CCR2、CCR3和CCR4 mRNA相对表达量高,CXCR3、CCR6、CCR10和CX3CR1 mRNA呈中等强度表达,CCR5、CCR8 mRNA相对表达量较低,而CCR9、CXCR4和CXCR5 mRNA表达未检测到.结论 CD31抗体的磁珠分选法可有效分离纯化小鼠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并可进行体外培养且培养的细胞可表达趋化因子受体.

  • 去势雄性小鼠泪膜功能异常及角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作者:黎黎;王双梅;郑璇;康前雁

    背景 体内雄性激素水平的下降对睑板腺与泪腺上皮细胞的分泌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泪膜质与量的异常,但与泪膜稳定性密切相关的黏蛋白层是否受雄激素水平下降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去势手术对雄性小鼠泪膜功能及角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只SPF成年BALB/c雄性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伪手术组、和去势术后1、2、4、6、8周组,各手术组小鼠均实施双侧睾丸摘除术,伪手术组小鼠仅切开局部组织而不摘出睾丸.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2、4、6、8周采集各组小鼠外周血样本,采用竞争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睾酮的质量浓度.各组小鼠干眼功能相关检查包括采用酚红棉线法检测泪液分泌功能,检测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根据分组于相应时间点颈椎脱臼法处死各组小鼠后收集其角膜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角膜上皮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 正常对照组、伪手术组血清睾酮质量浓度分别为(573.87±6.74) ng/μl和(579.74-±8.24) ng/μ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2,P=0.251),但各手术组小鼠血清睾酮质量浓度均为0 ng/μl.正常对照组、伪手术组及去势术后1、2、4、6、8周组小鼠泪液分泌量分别为(5.26±0.99)、(4.89±0.56)、(4.62±0.83)、(4.28±0.63)、(3.36±0.56)、(2.60±0.27)和(2.08±0.35)mm/5 min,其中术后2、4、6、8周组小鼠泪液分泌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伪手术组及去势术后1、2、4、6、8周组小鼠BUT分别为(68.33±12.86)、(62.47±3.75)、(58.67±10.03)、(47.17±7.64)、(39.51±3.39)、(32.67±3.88)和(31.00±2.36)s,其中术后2、4、6、8周组小鼠泪液BUT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鼠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随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手术组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微绒毛数量减少、变短和肿胀,细胞间桥粒连接分离. 结论 去势小鼠血清雄激素水平骤降,小鼠泪液量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角膜上皮细胞结构损坏,与人类干眼的临床表现吻合.

  • 胸腺素β4对乙醇诱导的体外兔角膜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姜志昕;郝朋;汤欣;李轩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是目前主要的屈光矫正术式之一,但术中使用的乙醇可引起角膜上皮的损伤.胸腺素β4(Tβ4)具有抗凋亡等多种生物学作用,但其对乙醇所致的角膜上皮细胞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Tβ4对乙醇诱导的角膜上皮细胞损伤是否具有预防作用.方法 收集1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的角膜,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得兔原代角膜上皮细胞传代,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 43和成熟角蛋白keratin 12的表达情况,对细胞进行鉴定.选取第2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均衡分为4个组,正常对照组细胞进行常规培养,Tβ4组细胞在培养液中添加终浓度为1 μg/ml的Tβ4,乙醇组细胞用含体积分数20%乙醇的PBS作用20 s以制备角膜上皮细胞损伤模型,乙醇+Tβ4组在损伤模型培养液中加入Tβ4.采用MTT法检测各组角膜上皮细胞存活率;采用TUNEL法观察角膜上皮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角膜上皮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 mRNA的相对表达量;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角膜上皮细胞中bcl-2蛋白的质量浓度;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细胞裂解液中caspase-3酶活性. 结果 MTT法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细胞存活率设定为100%,乙醇组细胞存活率为(52.1±14.07)%,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乙醇+Tβ4组细胞存活率为(77.7±19.60)%,明显高于乙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TUNEL染色显示,乙醇组和乙醇+Tβ4组均可见明显的TUNEL阳性染色细胞,乙醇+Tβ4组阳性细胞百分比为(30.0±6.7)%,明显低于乙醇组的(42.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时定量PCR显示,乙醇+Tβ4组细胞中Cyclin D1 mRNA和CDK4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3±0.17和0.88±0.09,均明显高于乙醇组的0.68±0.05和0.54±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02).ELISA显示,乙醇组细胞中bcl-2蛋白质量浓度明显低于乙醇+Tβ4组,而caspase-3酶活性则高于乙醇+Tβ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21).结论 Tβ4对乙醇诱导的角膜上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角膜上皮细胞中caspase-3酶活性和增加bcl-2蛋白质量浓度来阻止乙醇所致的细胞凋亡;Tβ4也可上调角膜上皮细胞中Cyclin D1及CDK 4的表达,以调控细胞分裂和增生,促进角膜上皮损伤的愈合.

  •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干眼的治疗

    作者:刘院斌;武忠华;郭俊儿;任志凤;段惠萍;孙霞

    背景 近年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引起干眼临床上多有报道,常局部应用聚乙二醇滴眼液进行治疗,但仅能缓解干眼症状.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滴眼液含有神经营养因子,具有促进角膜等组织修复和愈合的作用. 目的 观察rb-bFGF滴眼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干眼的治疗.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纳入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在山西省汾阳医院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2例90眼.术眼术后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15d作为基础治疗,并按照患者就诊先后顺序分为rb-bFGF滴眼液组、聚乙二醇滴眼液组和空白对照组,于术后1d分别用相应药物点眼,每日4次,持续30 d.所有术眼均于术前1d及术后1、7、15和30 d由同一医师在同一特定时间段行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和泪液分泌试验(SⅠt)检测,对组间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rb-bFGF滴眼液组、聚乙二醇滴眼液组和空白对照组间人口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年龄=1.50,x2性别=0.336,均P>0.05).术前1d眼表各项指标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L:F=0.31,P>0.05;BUT:F=0.65,P>0.05;SIT:F=0.57,P>0.05).与术前相比较,rb-bFGF滴眼液组、聚乙二醇滴眼液组和空白对照组术后早期FL评分明显增加,BUT均下降,SⅠt明显增加,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FL评分、BUT和SⅠt逐渐改善,不同时间各指标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 =7.83、7.32、7.17,均P<0.01),其中rb-bFGF滴眼液组的FL评分、BUT和SⅠt于术后15d均接近术前值,聚乙二醇滴眼液组于术后30 d BUT接近术前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空白对照组各指标与术前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间FL评分、BUT值和SⅠt值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5.08、4.15、4.61,均P<0.05),术后15和30 d,rb-bFGF滴眼液组SⅠt值分别为(12.32±1.18)和(11.32± 1.98) mm/5 min,明显低于聚乙二醇滴眼液组的(14.36±1.77)和(13.36±2.32) mm/5 min及空白对照组的(17.25±2.24)和(13.25±2.53) mm/5 min,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术后局部应用rb-bFGF滴眼液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可明显改善术眼干眼症状,其疗效优于聚乙二醇滴眼液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或单独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

  • 穿透角膜移植术治疗不同病原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比较及分析

    作者:彭旭东;赵桂秋;李坚恩;林静;胡丽婷;姜楠;王谦;曲建秋;王晓川

    背景 感染性角膜炎是角膜病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感染性角膜溃疡患者若面临角膜穿孔甚至丧失眼球的危险时应首先考虑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目前尚缺乏比较PKP治疗不同病原菌导致引起的严重感染性角膜溃疡患者疗效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病原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角膜溃疡行PKP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对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严重感染性角膜溃疡且行PKP的患者210例221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将患眼分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组(155眼)、细菌性角膜溃疡组(30眼)、病毒性角膜溃疡组(28眼)和棘阿米巴性角膜溃疡组(8眼),各组术眼术前不同等级视力的眼数分布相匹配.术后随访6 ~ 24个月,比较各组手术治疗的有效率、不同等级视力的眼数分布、角膜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病变复发率的差异. 结果 本组分析的病例中,真菌性角膜溃疡者居首位,为70.1% (155/221),细菌性角膜溃疡占13.6% (30/221),病毒性角膜溃疡占12.7% (28/221),棘阿米巴性角膜溃疡占3.6% (8/221).真菌性角膜溃疡组、细菌性角膜溃疡组、病毒性角膜溃疡组和棘阿米巴性角膜溃疡组行PKP的有效率分别为88.5%、86.7%、92.8%和75.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22,P=0.259).细菌性角膜溃疡组和病毒性角膜溃疡组术后佳矫正视力(BCVA)均明显好于真菌性角膜溃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125、-7.504,均P<0.001),病毒性角膜溃疡组术后BCVA明显优于细菌性角膜溃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89,P=0.001).随访中170眼患者角膜植片透明,有26眼角膜植片发生混浊和新生血管化,另有25眼植片周边部有少量新生血管长入,各组角膜植片不同透明程度的眼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5).真菌性角膜溃疡组术眼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4%,明显高于细菌性角膜溃疡组的20%和病毒性角膜溃疡组的1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0.029).随访期间真菌性角膜溃疡组术眼病变复发率为20.0%,明显高于细菌性角膜溃疡组3.3%和病毒性角膜溃疡组的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33).42.6%真菌性角膜溃疡眼术后首次发生排斥反应时间在术后3个月内,早于细菌性和病毒性角膜溃疡组. 结论 PKP是治疗严重感染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4种常见的病原菌性角膜溃疡中,病毒性角膜溃疡术后BCVA好,真菌性角膜溃疡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和复发率高,且排斥反应发生较早.

  • 常见致病真菌所致角膜炎的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图像特点分析

    作者:夏元;薛春燕;吴艳;黄振平

    背景 真菌性角膜炎仍是中国主要的感染性眼病,传统的确诊方法主要是角膜刮片后进行菌种培养.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是近年来使用的无创性活体眼表检查的方法,但目前关于真菌性角膜炎病灶区相关检查特点的研究工作尚不够系统和完善. 目的 研究和分析中国常见的4种致病菌引起的真菌性角膜炎的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初诊且进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的65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为单眼患病.所有患眼均进行角膜真菌的实验室培养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对不同菌种引起的真菌角膜炎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图像特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菌丝的特点、孢子的分布及菌丝与病灶周围组织反映的关系,并总结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真菌菌丝与其他角膜组织的鉴别要点. 结果 角膜感染菌的实验室培养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纳入的患眼中镰刀菌角膜感染者占63.0%,曲霉菌感染者占16.9%,念珠菌感染者占3.0%,链格孢霉菌感染者占4.6%.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显示,镰刀菌感染性角膜炎病灶中的菌丝在角膜浅基质层呈树枝样高反光,而在深基质层表现为线型,病灶区炎性细胞较少;念珠菌感染性角膜炎病灶中的假菌丝位于角膜浅、中基质层,有散在的孢子和炎性细胞浸润,基质纤维增生活跃;曲霉菌感染病变区的菌丝呈蠕虫状,形状较镰刀菌细且短;链格孢霉菌感染病灶区的菌丝长、直且粗大,并有球形厚垣孢子位于菌丝顶端.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各种真菌性角膜炎病灶区的菌丝与角膜上皮下神经丛、树突状细胞、角膜的增生纤维等均表现为高反射,但其形状、分布及走行均有所不同.结论 真菌菌丝是诊断和鉴别真菌性角膜炎感染菌属的主要依据,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可在活体提供有用的相关信息,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光角膜胶原交联治疗圆锥角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作者:张晶;郑燕;刘倩;王玥;李颖;张秋露;徐雯;周跃华

    背景 研究证实经典角膜胶原交联法(CXL)可有效控制圆锥角膜的进展及角膜扩张,但由于其需要去上皮,因此引起较多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目前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已开始在临床上使用,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较少. 目的 评价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治疗圆锥角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3-10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圆锥角膜患者28例46眼,采用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治疗,术后随访1年.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测定术眼的视力、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地形图参数、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查结果及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对术眼手术前后的检查指标进行比较,评价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治疗的有效性.对随访期间术眼的刺激症状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评价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治疗的安全性. 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未发现术中并发症及术后感染.术眼术后1d出现轻度刺激症状,均于术后3d缓解或消失.术眼术后1个月及以后等效球镜度(SE)较术前降低,但手术前后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22,P=0.614);术眼术后12个月术眼柱镜度(CD)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2,P=0.004).术眼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V)及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值均接近于术前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46、0.465、0.981,均P>0.05).术眼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角膜厚度值分别为(467.86±52.92)和(468.51±52.96) μm,高于术前的(453.91±45.78) μm,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36、0.469,均P>0.05),术眼术后12个月角膜厚度值为(488.67±51.44) μm,明显高于术前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1 ,P=0.002).术眼术后3、6和12个月角膜曲率大值(Ks)、角膜曲率小值(Kf)及角膜平均曲率值(Avek)逐渐下降,但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592、0.897、1.029,均P>0.05).术后1个月角膜基质层可见高密度光反射条带者39眼,占84.78%,深度平均为(214.38±31.92)μm.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角膜滞后量(CH)及角膜阻力因素(CRF)值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268、0.894,均P>0.05).结论 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后圆锥角膜的角膜厚度增加,曲率逐渐扁平,角膜应力增强,因此可以有效地阻止圆锥角膜的进展,此外圆锥角膜患者用快速跨上皮核黄素-紫外线CXL治疗后不影响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治疗后刺激症状轻,安全性较好.

  • 干眼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和计算准确性的影响

    作者:洪莲花;李英俊

    背景 近年来干眼的患病率逐渐增加,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是其因素之一.研究已证实泪膜稳定性的改变可引起角膜屈光力变化,而角膜屈光率的变化可影响人工晶状体(IOL)度数的测量和计算,因此干眼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IOL预测的影响值得关注. 目的 探讨干眼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IOL度数计算和预测准确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5月至2014年2月在延边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拟行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16例216眼,术前进行视力检查、眼压测定以及干眼相关检查,包括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根据干眼程度分为轻度干眼组(73眼)、重度干眼组(68眼)和非干眼对照组(75眼).利用IOL Master测量受检眼眼轴长度(AL)和前房深度(ACD),计算角膜曲率(K)值和IOL度数.术后2个月采用KR 8100全自动电脑验光仪测定术眼实际屈光度,计算术后实际屈光度与术前预测屈光度间的平均绝对屈光误差,比较干眼组与非干眼组间受检眼在不同屈光误差范围的百分比,分析干眼相关测定参数与术前K值及术后屈光误差之间的关系.结果 轻度干眼组、重度干眼组和非干眼对照组间受检者性别和年龄、受检眼AL、ACD及MARE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但各组间BUT、SⅠt、角膜染色评分、角膜K值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460、4.521、3.572,均P<0.05).轻度干眼组、重度干眼组和非干眼对照组受检眼K值分别为(43.59±1.39)、(44.66±1.53)和(43.42±1.32)D,其中重度干眼组受检眼K值明显高于非干眼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屈光误差为+0.50~+0.75 D时干眼组受检眼的百分比明显高于非干眼对照组(28.8%与13.3%),而屈光误差在-0.50~-0.75D时干眼组受检眼的百分数明显低于非干眼对照组(17.3%与2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513,P=0.032;x2 =4.236,P=0.037).BUT与角膜K值呈显著负相关(r=-0.204,P=0.011).结论 干眼可影响白内障术前IOL度数测定的精确性,其术后的屈光度较术前预测值轻度偏向远视.

  • Corvis眼压测量及其与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相关性

    作者:陈开建;阚秋霞;白继;张国伟;许多;刘李娜;郎敏

    背景 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是角膜屈光手术安全评估的重要指标.Corvis是测量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新型设备. 目的 观察角膜厚度、Corvis眼压测量值与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纳入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眼科拟行准分子角膜屈光术患者75例150眼,根据患者角膜厚度分为3个组:低角膜厚度组:角膜厚度501~530 μm;中角膜厚度组:角膜厚度531~560 μm;高角膜厚度组:角膜厚度561 ~590 μm;每组25例50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个组间眼压、角膜厚度和角膜变形幅度(DA)的差异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组内DA与角膜厚度、眼压的相关性.结果 低角膜厚度组与中角膜厚度组DA显著高于高角膜厚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间眼压总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98,P<0.05).DA与眼压呈高度负相关(r=-0.84 ,P<0.01),与角膜厚度呈负相关(r=-0.33,P<0.01).线性回归方程:DA=1.69-0.04×眼压(F=366.19,P<0.05;t=-19.14,P<0.01).结论 角膜屈光手术安全性的评估不能单纯以角膜厚度代替角膜生物力学特性,需参考眼压等因素的影响.

  • 生物角膜用于人角膜板层移植术后的临床疗效及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动态观察

    作者:王素娟;张月琴;李金;余晓菲;窦新岩;王丽娅

    背景 近年来由于角膜供体材料的缺乏,异种角膜移植研究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猪角膜脱细胞基质构建的生物角膜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已制备成生物角膜材料,但其用于人眼角膜移植后的临床效果及其组织形态学变化特征尚不清楚. 目的 观察用生物角膜进行人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的临床效果,并利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进行活体动态观察,评估生物角膜作为新型角膜替代材料进行人眼角膜板层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14年2-8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纳入药物治疗无效的感染性角膜炎或陈旧性角膜白斑患者15例15眼,包括真菌性角膜炎4例,细菌性角膜炎1例,混合感染性角膜炎9例,陈旧性角膜白斑1例.采用猪角膜脱细胞基质构建的生物角膜行患眼生物角膜板层移植术,以术眼的对侧正常眼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3d、7d、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对术眼进行随访,对植片愈合情况进行评分,随访时间为1年.疗效指标主要包括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形成、角膜植片有无溶解或感染复发、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于术后3、6、9和12个月利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角膜进行动态观察,记录和分析移植后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密度、角膜基质的形态特征以及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的恢复情况.结果 术眼术后3d早期出现角膜水肿等炎症反应,术后7d炎症反应消退.术后1个月植片透明,随访期间未出现角膜溶解、感染复发现象.术后6个月时1例患者出现青光眼,术后12个月时1例患者发生排斥反应.术眼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间logMAR、角膜透明度评分、角膜新生血管评分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2.63、59.37、10.50,均P<0.05),其中术后视力、角膜透明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术眼术后受体角膜上皮细胞逐渐覆盖植片,完成正常的上皮化,角膜上皮细胞形态接近对侧正常眼,但角膜内皮细胞体积大于对侧眼,而植片角膜基质中无细胞生长,明显与对侧眼角膜基质不同;术后6个月时8例患者植片内有上皮下神经纤维长入,但神经纤维走形弯曲,密度明显低于对侧正常眼.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细胞密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48,P=0.22).对侧正常眼、术眼术后3、6、9和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542±119)、(1 895±129)、(1 869±135)、(1 854±.101)和(1 844±103)个/mm2,术眼术后各个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明显低于对侧正常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9和12个月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值分别为(1.26±0.13)、(3.62±0.81)和(5.98±0.44)mm/mm2,均明显高于前1个时间点的测定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6、-7.24,均P=0.00).结论 用生物角膜行人眼角膜板层移植术后植片即可长期存活,重建眼表结构,改善患者视力,可替代人角膜供体材料.

  • TICL植入术在矫治圆锥角膜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秦勤;陈晖;李一壮;鲍连云

    背景 圆锥角膜患者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ALK)后的屈光不正常导致术后裸眼视力不佳,尤其是高度散光.这样的屈光不正虽可通过佩戴框架眼镜或行角膜屈光手术矫正,但术后视觉质量差或因角膜厚度不足等难以实施角膜屈光手术.研究证实环曲面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TICL)植入术对屈光不正,尤其是高度散光有较好的矫正作用,但其在DALK术后的应用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TICL植入术矫治DALK术后的屈光不正,特别是高度散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系列病例观察法,纳入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眼科中心圆锥角膜DALK术后18个月以上且拆线3个月以上的屈光不正患者8例8眼,其球镜度数为0~-7.5D,柱镜度数为-2.5~-6.0D.所有患者均行TICL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检测术眼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CV-3000综合验光仪进行验光;采用OCULYZERⅡ测定角膜散光、角膜厚度及前房深度;采用ST3000P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检测角膜内皮细胞数(ECD);采用Goldma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比较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眼压检测结果.观察TICL植入术术中或术后的并发症,评价手术的安全性.结果 术后6个月,所有术眼的UCVA及BCVA均好于术前,术后球镜度数和柱镜度数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术后球镜度为-0.5~-1.0D,柱镜度为-0.5~-2.0 D.术眼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1年和2年的ECD分别为(2 520.2±307.2)、(2 496.2±306.2)、(2 469.6±304.5)、(2 432.0±305.4)和(2 383.4±309.4)个/mm2,眼压分别为(14.57±3.75)、(16.62±4.21)、(16.57±3.56)、(15.66±3.37)和(15.13±3.48)mmHg,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375,P=0.825;F=9.871,P=0.394);术前及术后2年术眼的前房深度分别为(3.15±0.03)和(3.12±0.03)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6,P=0.16).术后6个月所有术眼TICL轴位偏差均小于10°且趋于稳定.所有术眼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 TICL植入术可用于圆锥角膜DALK源性高度散光的矫正,其临床疗效可靠,安全性好.

  • 角膜胶原交联:机遇与挑战

    作者:董子献

    角膜胶原交联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治疗原发或继发角膜扩张以及其他角膜低生物力学状态的新技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本文总结了常规胶原交联技术、快速交联技术以及跨上皮交联技术的特点,分析了跨上皮胶原交联联合基质环植入、飞秒激光、促渗剂的可行性以及儿童病例中开展交联技术的可行性,并对交联技术的其它适应证进行综述.

    关键词: 角膜 胶原交联 视力
  • 角膜新生血管与微环境研究进展

    作者:侯培莉

    在多种病理状态下毛细血管由角膜缘向角膜中央生长形成角膜新生血管(CNV),CNV破坏角膜正常微环境,降低角膜透明性,严重影响视力,而且导致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角膜新生血管的微环境包括炎性介质、细胞、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ECM).近年来研究显示CNV处于周围复杂的微环境之中,角膜微环境变化与CNV具有密切关系.CNV形成过程中,角膜微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本文就CNV与微环境变化作一综述.

  • 泪液渗透压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玮

    泪液渗透压是维持泪膜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泪液渗透压检测技术的发展,关于泪液渗透压与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将泪液渗透压检测用于干眼等眼表相关疾病的诊断优势将更加明显.目前不同泪液渗透压检测方法以及诊断干眼的泪液渗透压临界值正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关于分析性别、年龄、眼别、昼夜变化、泪液取样部位以及泪液采集间隔时间对泪液渗透压影响的研究进展已有报道.就泪液渗透压与干眼诊断、糖尿病、翼状胬肉以及角膜接触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双眼视网膜毛细血管瘤一例

    作者:闫慧;金海鹰;张琦;季迅达;赵培泉

    患者,女,39岁.2006年10月因右眼视物不清半年余就诊于外院,当时右眼视力为眼前手动,检眼镜检查颞上方视网膜可见2个粉红色隆起,大小分别为2个视盘直径(papillary diameter,PD)和1 PD,可见扩张的滋养血管,周围视网膜有大片硬性渗出伴视网膜浅脱离(图1A,B).左眼眼底未见异常.B型超声检查示右眼视网膜脱离、眼底占位性病变.患者否认家族遗传史、脑病史及肿瘤史,头颅CT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右眼yon Hippel肿瘤.于就诊医院在低压麻醉下行右眼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封闭滋养血管,切除血管瘤,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及硅油填充.

    关键词:
  • 有外层视网膜管状结构的AMD患者抗VEGF治疗评价一例

    作者:马雅贞;袁源智

    患者,男,72岁.因左眼视物不清1年并加重2个月于2013年12月12日来诊,患者诉右眼视物不清10余年,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药物治疗后血压正常;2年前曾患脑血管梗塞.眼科检查:按照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ETDRS)视力表,右眼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为49个字母,左眼为41个字母;右眼眼压1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9 mmHg.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双眼前节和玻璃体均未发现异常,晶状体轻度混浊.

    关键词:
  • 关注泪液蛋白质组学研究在眼表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和应用

    作者:Zhou Lei;刘丹宁

    研究显示泪液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体液,可用于眼表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我们系统评述包括干眼、睑缘炎、变态反应性结膜炎、圆锥角膜、感染性角膜炎、结膜松弛症、TAO等眼表疾病泪液蛋白质的变化,并分析了糖尿病、眼表外伤及屈光手术后、长期佩戴眼表角膜接触镜、长期局部使用青光眼药物对眼表泪液蛋白质的影响,希望眼科医师了解泪液蛋白质在各种眼表疾病状况下的特异性变化,为这些疾病的优化治疗提供有用线索.

中华实验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