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中华实验眼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중화실험안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0160
  • 国内刊号: 11-598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3
  • 曾用名: 眼科研究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王丽娅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相关剪接因子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IGF-1/VEGF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

    作者:田芳;东莉洁;吉洁;周玉;李文博;白伶伶;王飞;漆晨;苏畅

    背景 视网膜新生血管(RNV)是多种眼底血管疾病的共同表现,研究证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能够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从而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而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相关剪接因子(PSF)在IGF-1信号转导的过程中发挥转录抑制的作用.但PSF在RNV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 研究PSF对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猕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进行培养后分为Pegfp-C2-PSF质粒转染组、pGenesil-PSF-RNAi质粒转染组及各自的对照组,分别在细胞中转入真核质粒Pegfp-C2-PSF、pGenesil-PSF-RNAi及相应的空白质粒.各组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添加或不添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以刺激细胞生长,采用MTT法检测各组RF/6A细胞的增生率并筛选各组适PSF剂量,用于进一步的实验.采用逆转录PCR法测定和比较不同PSF转染组间用或不用U0126处理组间RF/6A细胞中VEGF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验证PSF对IGF-1诱导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活化的促进作用.结果 IGF-1刺激后Pegfp-C2-PSF质粒转染组以0.50 μg PSF为适剂量,其RF/6A细胞的增生率为0.220±0.020,细胞中VEGF mRNA相对表达量为0.79±0.07,分别低于其对照组的0.260±0.006和未转染组的1.26±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0、0.016);IGF-1刺激后pGenesil-PSF-RNAi质粒转染组以1.00 μg PSF作为适剂量,其RF/6A细胞增生率为0.35±0.02,VEGF mRNA相对表达量为2.29±0.43,分别高于其对照组的0.210±0.019和未转染组的1.26±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19).IGF-1刺激后1、3、6 h Pegfp-C2-PSF质粒转染组细胞中pERK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未转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00、0.000).Pegfp-C2-PSF质粒转染组U0126+处理后细胞中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93±0.21,明显低于未转染组的1.32±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7),同时明显低于Pegfp-C2-PSF质粒转染组无U0126处理的细胞中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1.23±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PSF可抑制IGF-1诱导的RF/6A细胞中的ERK信号通路的活化,下调VEGF在RF/6A细胞中的表达,进而抑制RF/6A细胞的增生.

  • Cx3cr1抗体玻璃体腔注射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视网膜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作者:李娟娟;李燕;汤志伟

    背景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损伤过程中被活化,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发生损伤作用,cx3cr1表达的上调则是小胶质细胞活化的重要因素,因此阻断cx3cr1的表达从而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可成为视网膜IRI过程中神经元保护的治疗靶点.目的 探讨抑制cx3cr1表达对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及其对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9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个组,其中正常对照组(15只)未给予任何干预,单纯cx3cr1抗体注射组(30只)于正常大鼠玻璃体腔注射0.2μg/μl的cx3cr1抗体1μl,模型对照组大鼠通过生理盐水前房灌注法制备IRI模型(15只),而模型cx3cr1抗体注射组(30只)于大鼠制备IRI后即刻以同样的方法和剂量注射cx3cr1抗体,右眼为实验眼.于造模后48 h制备视网膜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RGCs的形态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常规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的形态变化,同时计数视网膜中RGCs数目;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小胶质细胞中CD68的表达,评估各组大鼠视网膜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状况;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x3cr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 mRNA在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单纯cx3cr1抗体注射组大鼠RGCs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器丰富,光感受器细胞外节膜盘排列整齐,内节线粒体丰富,但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RGCs形态不规则,光感受器细胞外节膜盘断裂,RGCs层可见小胶质细胞,模型cx3cr1抗体注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也可见到光感受器细胞外节膜盘断裂和RGCs减少.正常对照组、单纯cx3cr1抗体注射组、模型对照组和模型cx3cr1抗体注射组大鼠RGCs数目分别为(38.100±3.929)、(37.200±5.266)、(26.700±2.584)和(31.700±2.946)个/视野,其中模型对照组大鼠RGCs数目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单纯cx3cr1抗体注射组和模型cx3cr1抗体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492、6.125、-4.607,均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CD68的表达量(A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单纯cx3cr1抗体注射组和模型cx3cr1抗体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97,P=0.008:t=-6.207,P=0.000:t=3.494,P=0.007);模型对照组视网膜中cx3cr1 mRNA、TNF-αmRNA和IL-1 β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单纯cx3cr1抗体注射组和模型cx3cr1抗体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对照组与单纯cx3cr1抗体注射组间上述检测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RI模型大鼠玻璃体腔注射cx3cr1抗体中和cx3cr1的表达可抑制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并减少视网膜中炎性因子的释放,减少RGCs凋亡,从而对IRI模型鼠的RGCs起保护作用.玻璃体腔注射cx3cr1抗体是安全可行的.

  • p75NTR受体过表达对人RPE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促进作用

    作者:齐赟;白玉婧;黎晓新;石璇

    背景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眼底疾病致盲的病理基础,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在CNV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RPE氧化应激损伤能激活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p75NTR受体,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但其调控机制尚未明确.目的 探讨RPE细胞中p75 NTR受体在CNV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方法 体外培养人RPE细胞(ARPE19细胞系),用p75 NTR受体过表达质粒转染RPE细胞,分别采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法进行转染细胞中p75NTR受体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以未转染p75 NTR受体过表达质粒的RPE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BrdU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生活性;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用H2DCFDA荧光法和流式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阳性百分数;采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线粒体标志物的表达(膜电位)及细胞色素C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和比较各组细胞中裂解caspase-3、Fas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p75NTR受体质粒转染组细胞中p75 NTR受体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分另是对照组的(6.11±0.77)倍和(7.42±0.48)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9、23.17,均P<0.01).BrdU法检测结果显示,p75NTR受体质粒转染12、24、36和48 h组细胞的增生活性(A值)率分别为(93.12±0.56)%、(86.30±0.66)%、(72.53±0.86)%和(60.77±2.81)%,对照组为100%,随着p75NTR受体质粒转染时间的延长,RPE细胞活性值逐渐减低,细胞凋亡百分数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75NTR受体质粒转染组转染后48 h,RPE细胞内ROS相对荧光强度为对照组的2.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5,P<0.01);对照组RPE细胞中线粒体标志物阳性细胞比例为100%,而p75 NTR受体质粒转染组细胞中线粒体标志物阳性细胞比例为(37.30±2.06)%,2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1,P<0.01).p75NTR受体质粒转染组RPE细胞中细胞色素C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p75NTR受体质粒转染组RPE细胞中裂解caspase-3、Fas及VEGF1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p75NTR受体过表达引起RPE细胞线粒体损伤及细胞凋亡,同时刺激RPE细胞分泌血管生成因子,促进CNV的形成.p75NTR受体可能是调控RPE损伤的另一个重要通路.

  • 体外诱导猪Müller细胞定向分化为光感受器细胞的研究

    作者:许妮;刘永庆;Douglas C Dean;董方田

    背景 大鼠、小鼠Müller细胞在体外能诱导分化为表达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特异标记的细胞,但目前有关成年猪Müller细胞分化为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研究成年猪Müller细胞于体外定向诱导后分化成视网膜第一级传导神经元光感受器细胞.方法 消化成年猪眼视网膜组织,分离Müller细胞行体外继代单层贴壁培养.使用定向分化培养基对P2、P3和P4代Müller单层贴壁细胞及先形成细胞球悬浮培养2—3d,然后再对贴壁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后结合细胞形态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鉴定Müller细胞以及诱导分化效果.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P2,P3和P4 Müller细胞均能表达Müller细胞特异蛋白分子标记,即谷氨酸合成酶(GS),P3 Müller细胞还同时表达另一种Müller细胞特异蛋白分子标记,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并计算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特异标记视紫质Rhodopsin阳性率,P2 Müller单层贴壁分化细胞为(27.99±6.53)%,P2悬浮细胞球分化为(16.54±3.40)%.P2悬浮细胞球诱导分化后形态更趋向神经元,而P2代Müller单层贴壁细胞分化后形态仍趋向于成纤维细胞.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细胞球定向分化Rhodopsin阳性表达程度逐渐减弱,P2、P3和P4 Rhodopsin阳性率分别为(56.23±7.32)%、(35.26±8.55)%和(12.68±3.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18,P=0.099).同代细胞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Rhodopsin阳性表达有所减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但分化细胞形态更为细长.结论 成年猪Müller细胞离体培养后可定向分化为表达视网膜光感受器样细胞特异标记的细胞.细胞球悬浮培养2~3d,以及延长诱导分化时间都能使得分化细胞形态更为细长.

  • ADP-核糖基化因子拮抗剂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血管管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吴敬;刘高勤;陈志刚;肖艳辉;徐静;陆培荣

    背景 研究证实ADP-核糖基化因子(ARF)能促进角膜组织中促血管相关因子的分泌,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等,从而导致病理状态下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但ARF对人视网膜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s)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和机制尚不清楚,了解ARF对HRECs形成管腔能力的影响对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相关疾病的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ARF拮抗剂对HRECs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HRECs进行常规培养和传代,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对照组和ARF拮抗剂组,对照组细胞在实验过程中按常规培养法培养,培养基中不添加ARF拮抗剂,而ARF拮抗剂组细胞在后续实验时于培养液中添加15 μmol/L的ARF拮抗剂1 ml.采用逆转录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ARF mRNA及蛋白在HRECs中的表达.应用半固态Matrigel胶体外三维成型法检测对照组和ARF拮抗剂组HRECs形成管腔形态和数目.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NOS、局部黏着斑激酶(FAK)、热休克蛋白90(HSP90) mRNA及蛋白在各组HRECs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逆转录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对照组和ARF拮抗剂组HRECs中AR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5士0.14和0.32±0.10,对照组和ARF拮抗剂组HRECs中AR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5±0.15和0.24±0.17,ARF拮抗剂组ARF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2,P=0.00;t=5.15,P=0.00).对照组和ARF拮抗剂组HRECs形成管腔的数量分别为(51.46±7.12)和(34.66±8.57)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P=0.04).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ARF拮抗剂组HRECs中VEGFmRNA和NOS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4;t=3.68,P=0.02;t=3.33,P=0.03;t=2.89,P=0.04).ARF拮抗剂组HRECs中FAK mRNA和HSP9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5±0.18和0.28±0.0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0.76±0.25和0.46±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RF拮抗剂对HRECs的管腔形成能力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NOS和下游重要信号转导因子FAK、HSP90在HRECs中的表达有关.

  • 早产大鼠与正常大鼠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发育程度的比较

    作者:杨湘敏;李蓉;王雨生;苏静波;安晶;陈涛;曹青林;张作明

    背景 早产是儿童视觉系统形态和功能发育异常以及伴发眼部疾病的高危因素.观察早产新生大鼠的视网膜结构以及功能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早产对新生大鼠神经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相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28只SD孕鼠随机分为细菌脂多糖诱导早产(LP)组、米非司酮诱导早产(RP)组、剖宫产早产(CP)组和正常对照组,LP组、RP组孕鼠于孕18d时分别于腹腔内注射细菌脂多糖(LPS),剂量为20 μg/kg或皮下注射米非司酮,剂量为10 mg/kg诱导早产,CP组孕鼠于孕19d行剖宫产,正常对照组孕鼠于孕22 d自然产鼠,每组每窝10 ~ 12只幼鼠.分别于各组幼鼠出生后4、7、10和14 d麻醉后用生理盐水和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对幼鼠进行体循环灌注,摘取左侧眼球行视网膜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幼鼠神经视网膜各层分化情况,并计数各层视网膜的细胞层数.分别于出生后14、21和28 d记录大鼠视网膜电图(ERG)国际标准化5项反应,检测各组幼鼠视网膜功能,对早产模型鼠和正常对照组大鼠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出生后4d和7d,LP组、CP组和RP组幼鼠视网膜神经母细胞层数较正常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P组:t=-7.07、-4.97,均P<0.01;CP组:t=-6.45、-3.61,均P<0.01;RP组:t=-6.38、-3.35,P=0.00);出生后10d和14 d,LP组、CP组和RP组幼鼠视网膜内核层和外核层细胞层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同龄正常对照组幼鼠比较,出生后14、21和28 d,LP组、CP组和RP组幼鼠ERG Rod-b波、Max-a波、Max-b波、OPs、Cone-b波和闪烁光ERG振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生14 d,与正常对照组幼鼠比较,LP组幼鼠Max-a、b波潜伏值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3.31,均P<0.01),CP组幼鼠Rod-b波、Max-b波和Cone-b波潜伏值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2.61、-2.16,均P=0.02);RP组幼鼠Max-b潜伏值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组出生后21 d鼠Max-a、b波潜伏值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3.45,均P<0.01),出生后28 d鼠Max-b波潜伏值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P<0.01).结论 早产幼鼠出生后早期神经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发育过程较正常幼鼠均滞后,可能是早产儿视网膜疾病发病的解剖学基础.

  • CCN1 siRNA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抑制及其机制

    作者:底煜;张轶欧;王爱媛;陈晓隆

    背景 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CCN1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关于CCN1小于扰RNA(CCN1 siRNA)对ROP有无延缓和治疗作用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特异性抑制CCN1的表达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 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株(RF/6A)分别于常氧(正常对照组)和低氧环境(体积分数1%O2、5% CO2和94%N2的混合气体)中培养,低氧环境培养的细胞分别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介导转染空载体质粒(低氧对照组)和CCN1 siRNA表达质粒(CCN1 siRNA转染组),于细胞转染后24 h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细胞中CCN1siRNA重组质粒的表达情况;分别于培养后0、24、48、72和96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培(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活性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于培养后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培养细胞的增生和凋亡情况;于培养后24 h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RF/6A细胞中CCN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细胞转染后24 h用逆转录法检测到细胞中CCN1 siRNA的表达条带.CCK-8检测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RF/6A细胞增生值(吸光度,A值)均明显增加,但CCN1 siRNA转染组各时间点细胞增生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低氧对照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98.45,P<0.05;F时间=39.26,P<0.05);CCN1 siRNA转染组、正常对照组和低氧对照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68.9±1.1)%、(18.9±1.3)%和(39.6±1.8)%,其中CCN1 siRNA转染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低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3、2.56,均P<0.05);CCN1和VEGF蛋白在正常对照组细胞中呈弱表达,在低氧对照组细胞中表达均明显增强,CCN1 siRNA转染组细胞中CCN1和VEGF的相对表达量较低氧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 CCN1 siRNA转染后能抑制RF/6A细胞的增生并促进其凋亡,CCN1 siRNA可下调缺氧环境下RF/6A细胞中CCN1和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可能是抑制RNV形成的主要机制.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的表达变化

    作者:段海霞;郭凯;王班伟

    背景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新生血管性疾病常导致不可逆性视力丧失,其氧化损伤机制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是否具有保护作用鲜有研究报道.目的 探讨BDNF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将30只SPF级C57BL/6J幼鼠完全随机分为OIR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OIR组将日龄为7 d(P7)的幼鼠与哺乳母鼠同时置于体积分数为(75±3)%氧气的环境下喂养5d,然后返回正常环境中饲养,以建立OIR模型.分别取2个组P17幼鼠各3只处死后分离眼球,制备视网膜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另各组选取3只幼鼠行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dextran)眶后注射制备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分布.分别于2个组取P13、P15、P17小鼠各3只处死后提取视网膜组织,Western blot法检测2个组幼鼠视网膜组织中BDNF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正常对照组P17小鼠视网膜内界膜光滑,未见突破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核,而OIR同龄小鼠可见大量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和新生血管管腔.正常对照组和OIR组P17小鼠视网膜突破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1.70±0.68)个和(45.3±3.1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5,P=0.00).视网膜铺片显示,正常对照组P17幼鼠视网膜血管走行正常,毛细血管呈网状分布;而OIR组P17小鼠视网膜血管迂曲,毛细血管网状结构消失,可见大量视网膜无灌注区.OIR组P15、P17幼鼠视网膜组织中BDNF相对表达量为263.992±9.451和218.432±9.710,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30.324±7.779和115.846±7.3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2、42.3,P<0.05).结论 BDNF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趋势与OIR模型鼠新生血管形成的变化趋势一致,BDNF表达变化可能与OIR的病理过程有关.

  • CRAO患者视网膜组织的频域OCT和短波长眼底自发荧光表现特征

    作者:张鹏;孙董洁;朱锦亭;李娟;葛莉莉;王海燕;张自峰;王雨生

    背景 急性期与非急性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患者眼外层视网膜有不同的组织病理改变,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和短波长眼底自发荧光(SW-AF)为无创性影像检查.目的 探讨CRAO患者视网膜组织的SD-OCT和SW-AF的表现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采集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确诊的CRAO患者36例38眼的SD-OCT、SW-AF、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彩色眼底像进行对比分析,并研究SD-OCT和SW-AF在急性期和非急性期CRAO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CRAO患者38眼中,急性期CRAO者26眼,占68.42%,其中2眼发现后极部有睫状动脉;非急性期CRAO者12眼,占31.58%.SD-OCT揭示急性期CRAO眼视网膜内层水肿、增厚,组织结构模糊,SW-AF强度减弱,且CRAO患者SW-AF异常表现的程度和范围与FFA结果和眼底彩色图像结果吻合.非急性期CRAO眼SD-OCT表现为视网膜内层变薄,组织层次减少,视网膜外层结构及厚度正常,而SW-AF表现特征接近正常眼.结论 SD-OCT可显示急性期和非急性期CRAO视网膜各层的水肿和厚度变化,而SW-AF可提供急性CRAO视网膜病变区的异常信息.作为无创性眼底检查方法,SD-OCT和SW-AF在CRAO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CRVO前后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动态变化

    作者:杜玉芹;韩梅;解士勇;王莹;李岩

    背景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是临床上常见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目前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已用于C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治疗,但关于CRVO治疗前后脉络膜厚度动态变化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CRVO前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系列病例观察性研究设计.纳入2013年6月~2014年1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的单眼非缺血型CRVO患者31例31眼,其中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龄(51.13±16.65)岁.所有患者均在无菌条件下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5 mg,5 ml),每个月注射1次,共注射3次.分别于注射前及首次注射后1、2、3个月采用频域OCT测量仪的深度增强成像(EDI)模式对CRVO眼及对侧健眼中心凹下、距中心凹鼻侧1 mm、距中心凹颞侧1 mm处的脉络膜厚度和视网膜厚度进行测量,采用仪器中的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手动测量分析,同时记录佳矫正视力(BCVA)并转换为LogMAR视力,对患眼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眼均可见视网膜点、片形火焰状出血,FFA早期可见荧光素渗漏,晚期可见荧光素积存.患眼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前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为(325.32±83.04) μm,治疗后1、2、3个月分别为(294.83±80.61)、(315.95±90.77)和(314.81±84.98) μm,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6,P=0.00),治疗后各时间点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1、0.00);治疗后3个月患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为(314.81±84.98) μm,较健眼的(260.47±55.90) μ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P=0.01).治疗前CRVO眼平均BCVA为0.17±0.09,治疗后1、2、3个月BCVA分别为0.37±0.23、0.42±0.26和0.49±0.21,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BCV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0,P=0.00),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健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值为(244.14±23.28) μm,CRVO患眼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3个月分别为(523.81 ±147.61)、(352.13±166.71)、(376.39±209.46)和(369.00±225.61) μm,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各时间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明显降低,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9,P<0.01).结论 CRVO眼黄斑下脉络膜较对侧健眼明显增厚,经过连续3个月ranibizumab的玻璃体腔注射后其厚度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患眼BCVA明显改善.EDI OCT可客观评价脉络膜厚度的变化,黄斑下脉络膜厚度有望成为评估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后CRVO预后的预测因素.

  • 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后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中心视网膜厚度相对变化与视力预后的关系

    作者:韩月圣;魏文斌

    背景 抗VEGF药物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相关研究均以治疗前后中心视网膜厚度(CRT)绝对改变(ACRT)进行分析,而对治疗后CRT相对于治疗前CRT(RCRT)或治疗前增厚的CRT减少程度(RCRTing)即相对变化量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DME患者行ranibizumab玻璃体腔注射后RCRT、RCRTing在视力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在中国核工业北京四○一医院眼科确诊的30例30眼临床显著糖尿病黄斑水肿(CSDME)患者,所有患眼均用30 G注射针头于颞下方角膜缘后3.5 mm处进入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ranibizumab注射液0.05 ml.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利用ETDRs改良视力表测定2.5m处的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计算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BCVA绝对变化值(ABCVA);采用SD-OCT检测系统测量CRT黄斑中心直径1.0 mm处的CRT,计算治疗后6个月患眼的RCRT、RCRTing值,分析RCRT、RCRTing与ABCVA间的关系.结果 CSDME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BCVA分别为(0.66±0.20)、(0.40±0.25)、(0.37±0.25) LogMAR,治疗前后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9,P<0.05),其中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视力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眼的ABCVA为(0.30±0.21)LogMAR.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CRT值分别为(508.63±130.44)、(331.07±71.84)和(311.77±64.47) μm,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间CRT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78,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患眼的CRT值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眼ACRT值为(196.87±140.59) μm.RCRT<35%组和RCRT≥35%组患者的ABCVA分别为(0.13±0.13)、(0.44±0.14) LogMAR;RCRTing<69%组和RCRTing≥69%组患者ABCVA分别为(0.07±0.09)、(0.41±0.15) LogMAR,与RCRT<35%组比较,RCRT≥35%组ABCVA(LogMAR)更好,CRT则下降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7、-8.65,均P<0.05).CSDME患者RCRT、RCRTing与ABCVA均呈明显正相关(r=0.86,0.79,均P<0.05).结论 RCRT、RCRTing均能特征性反映DME患者接受ranibizumab治疗后视力及CRT变化,且与视力预后相关,RCRT较RCRTing与ABCVA相关程度强;对于CRT值较大的患者采用RCRTing分析或许是首选.

  • 增生性DR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前后房水中VEGF和PEDF水平的变化

    作者:王云鹏;陈小红;陈梅珠

    背景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眼内新生血管形成,研究其病理机制有助于对PDR进行精准治疗,ranibizumab玻璃体注射是目前治疗眼内新生血管的主要方法之一.目的 研究PDR患者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对房水中新生血管形成相关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含量的影响,探讨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眼内新生血管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14年1至8月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眼科纳入2型糖尿病并发PDR患者15例15眼,其中1例患者合并有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虹膜新生血管.分别于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前、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后7d行玻璃体切割术时通过前房穿刺收集房水样本各0.1 ml,采用ELISA检测PDR患者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前后房水中VEGF和PEDF质量浓度的变化.结果 PDR患者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前房水VEGF质量浓度为(179.4±136.5) pg/ml,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后7d为(27.1±23.5) pg/ml,注射后房水VEGF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2,P=0.001).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前PDR患者房水PEDF浓度为(394.0±237.2) pg/ml,注射后7d为(267.7士199.6)pg/ml,注射后房水PEDF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43,P=0.000).PDR患者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后新生血管部分消退后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出血少.结论 PDR患者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使房水中VEGF和PEDF质量浓度明显下降,眼部新生血管消失,避免了玻璃体切割术中的出血.

  •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中Toll样受体在炎症性和缺血性视网膜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徐文芹

    Toll样受体家族(TLRs)是天然免疫模式识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和自身细胞损伤后释放的分子.TLRs可在视网膜的多种细胞中表达,包括小胶质细胞、Müller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感光细胞等,与相关配体结合后启动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诱导特异性基因表达,上调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并促进炎性因子的分泌,发挥抗感染作用.此外,这些激活的炎性因子还可以通过调节相关血管生长因子的水平,影响视网膜的病理性新生血管生成.在复杂的视网膜细胞系统中,小胶质细胞是重要的天然免疫细胞,能够发挥免疫监视及修复等作用.TLRs是小胶质细胞识别受体系统中的重要一类,在调节小胶质细胞参与视网膜感染和炎症反应以及视网膜缺血性疾病等中发挥作用.本文就小胶质细胞中TLRs的作用进行综述.

  • 坏死性凋亡与视网膜细胞死亡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陆冰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神经节细胞、光感受器细胞等视网膜细胞在维持视网膜和脉络膜功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视网膜细胞的死亡是多种眼病引起视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坏死性凋亡是一种新的重要的细胞死亡途径.本文就坏死性凋亡的发现及其分子机制及坏死性凋亡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等多种视网膜疾病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视网膜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巨噬细胞极化与AMD的关系

    作者:刘芳;李加青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世界范围内老年人群中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巨噬细胞在AMD的致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随着病程的发展,巨噬细胞根据微环境的变化转化为经典活化的M1型或选择性活化的M2型.在AMD进程中,M1/M2失衡可能是造成黄斑变性的原因之一.本文就AMD研究中的巨噬细胞极化现象进行总结,分别探讨巨噬细胞极化与干性AMD、湿性AMD及AMD相关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 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二例湿性AMD患者抗VEGF治疗及分析

    作者:樊小娟;朱姝妍

    患者1,男,70岁,以左眼视力下降3个月为主诉就诊,既往体健,眼科查体: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右:0.8左:0.12,眼压:右13 mmHg(1 mmHg =0.133 kPa)左12 mmHg.双眼前节未见异常.左眼底彩照、FFA、ICGA及OCT见图1.诊断为:左眼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AMD).治疗方案:ranibizumab 0.5 mg左眼玻璃体腔注射,遵循3±PRN方案.连续4月每个月1次注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逐渐稳定,定期复查,直至首次注射后12个月,左眼BCVA稳定在0.2,OCT显示CNV瘢痕化,未见视网膜内液或下液,PED高度较治疗前降低(图2).

    关键词:
  • 湿性AMD抗VEGF治疗视功能延迟应答一例

    作者:高丽琴;焦璇;莫宾;张风

    患者,男,63岁,2013年6月因右眼视力下降、视物变形6个月于北京同仁医院就诊.就诊时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为右眼40个字母,左眼84个字母;眼压正常;双眼外眼及前节未见异常;眼底右眼可见黄斑中心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伴出血、水肿(图1A),左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显示早期右眼黄斑中心片状高荧光(图1B),晚期荧光素渗漏明显(图1C);吲哚菁绿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显示右眼典型性CNV,晚期渗漏明显(图2A);OCT显示右眼黄斑中心凹下CNV病灶呈中等反射,伴视网膜下液,外界膜连续性完整,中心凹下椭圆体区反光中断(图4).

    关键词:
  • 飞秒激光辅助的大气泡法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早期观察

    作者:陆燕;余婷;段娴艺;曹茜;杨丽萍;陈祥菲;王春红;黄振平

    圆锥角膜是角膜中央或旁中央变薄且呈锥形向前凸起,造成高度近视和不规则散光的角膜病变.以往穿透性角膜移植(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是治疗圆锥角膜的主要术式,但可导致散光、角膜内皮细胞丢失及内皮型排斥反应,终导致植片失代偿[1].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deepan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DALK)可避免上述缺点.DALK是用供体的角膜板层代替病变角膜整个基质层(Descemetic DALK)或75%以上的基质层(pre-Descemetic DALK)[2],大气泡技术则是分离角膜基质层与后弹力层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中采用VisuMax飞秒激光系统开展飞秒激光辅助的大气泡法Descemetic DALK治疗圆锥角膜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

    关键词:
  • 精准医疗时代的RP研究:发现与转化

    作者:Yang Jing;Xiaowu Gai;Eric Pierce

    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RP)包括多种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这种变性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基因突变造成的,其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具有高度异质性.在过去25年来的研究中,半数以上的RP病例的致病基因已经确定,预测剩余的致病基因绝大多数将会在2020年以前得到鉴定.RP基因诊断和治疗研究进程的快速进展基于DNA测序技术及其相关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近期的2种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RP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包括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和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核酸酶-9(Cas-9)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技术,使得RP致病基因的鉴定结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种新发现具有转化成RP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的潜力.

  • 影响抗VEGF药物治疗湿性AMD疗效的因素和对策

    作者:戴虹;卢颖毅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又称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是世界上老年人主要致盲疾病之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玻璃体注射疗法是目前治疗wAMD的主要方法.然而在长期的随诊中发现,部分患者经抗VEGF治疗后视力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甚至下降,或视力提高后不能长期维持,因此眼科医师应该关注相关疗效的影响因素.影响wAMD疗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抗VEGF药物治疗wAMD的局限性、患者自身的条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的特征、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执行等.CNV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时机可作为疗效预后判断的指标,而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和优化是提高疗效的可能措施.分析和了解影响wAMD疗效的因素可为制定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和达到好的视力收益提供依据,眼科医师应该充分认识wAMD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中华实验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