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중화미생물학화면역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4-5101
  • 国内刊号: 11-230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海二路38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沈心亮
  • 类 别: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期刊荣誉:
  •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补体系统异常的观察

    作者:陈旭光;朱秀珍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NHL)是由日本学者于1972年首次报道,多见于青壮年和儿童.该病的共同特点为长期发热、淋巴结肿大触痛(以颈部淋巴结为主).已被证实存在B细胞和T细胞系统功能不平衡现象.

  • 异种输血对大鼠内脏功能的影响

    作者:杜成友;姚榛祥;董蒲江;曹友德

    目的 观测静脉输注人、猪、豚鼠全血对大鼠存活及内脏功能的影响,为今后研究供体特异性输血诱导异种免疫耐受奠定基础.方法 大鼠阴茎背静脉输注人、猪、豚鼠全血,每只大鼠每天1ml.输人血的45只大鼠平均分为Ⅰ、Ⅱ、Ⅲ组,其相应输血总量分别为1ml,6ml,10ml,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存活率,并在输血后第10天,第60天分别处死7只、8只,行PaO2、PaCO2、A-aDO2、GPT、GOT、TP、LDH、Cr、BUN以及心、肝、肾、肺、脾脏、胃、血管病理形态检查.输注猪、豚鼠血大鼠仅观察一般情况,存活率.结果 输注人、猪、豚鼠血大鼠精神好,全部存活.输人血前及输血后第10天,第60天大鼠组及各组间PaO2、PaCO2、A-aDO2、GPT、GOT、TP、LDH、Cr、BU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肝、肺、肾、脾、胃、血管病理检查无异常发现.结论 大鼠接受异种全血静脉输注不会损伤大鼠内脏功能.

  •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

    作者:李庆生;吴圣楣;应大明;林梓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新生儿单个核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方法 运用光学显微镜及3H-TdR掺入法观察IVIG对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形态学的影响及对CBMC增殖的调节.结果 IVIG使CBMC的母细胞化减少, 细胞代谢的速度减慢.IVIG使CBMC的3H-TdR掺入率下降更加明显地反映了IVIG对CBMC增殖的抑制.IL-2或IL-2联合IL-4可以拮抗IVIG对CBMC增殖的抑制.结论 IVIG并非直接抑制CBMC的活化或干预由IL-2与IL-2R相互作用所介导的增殖反应.IVIG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而阻碍CBMC的增殖反应.

  • 小鼠野生型和突变型透明质酸受体RHAMM的抗血清制备及其初步应用

    作者:李宏;李俊伟;江岩;Martin Hofmann;刘佳

    目前,小鼠第11号染色体的 RHAMM(Receptor of Hyaluronic Acid Mediated Motility)基因的研究多限于体外或啮齿类动物实验系统,有关该基因在人癌组织中的表达形式及其肿瘤生物学意义仍所知甚少.利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制备针对RHAMM 的生物/免疫试剂将会推动这方面研究的进展.

  • HCV5'NCR片段调控荧光素酶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HepG2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王小红;王升启;李梦东;朱宝珍

    目的 构建HCV 5'NCR片段调控荧光素酶表达质粒,并在HepG2细胞中表达.方法 通过PCR扩增,获得中国人HCV基因组5'非编码区(noncoding region, NCR)完整序列与C区部分序列的目的基因片段(5'NCR-C片段).将此片段插入pGL3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的荧光素酶基因起始密码上游,构建受5'NCR 片段调控的荧光素酶表达质粒.应用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技术将8个质粒转染HepG2肝癌细胞.结果 经鉴定获得8个均为正向插入的阳性克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插入片段与中国人HCV(Ⅱ型)序列基本一致,其荧光素酶基因起始密码子已去除且未改变编码框.有一个质粒能够表达荧光素酶活性,其绝对值达1141.9±151.1 mV,是pGL3报告载体荧光素酶活性的20%.结论 当质粒1μg、Lipofectin 6μl,Lipofectin-质粒复合物与细胞孵育4小时时可获得佳转染效果.

  • 金莲花水浸提取液抗病毒的实验研究

    作者:温云海;林岳生;黄海;刘小朋;魏国志;付芬兰;吴佩环;杨才生

    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 Bge)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内蒙一带,药源丰富,具有抗菌作用,民间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和肠道等感染[1].我们将其水浸提取液作了体外抗病毒试验.

  • 人免疫缺陷病毒1(HIV-1)膜蛋白基因片段在酵母中的克隆表达

    作者:刘巍峰;高东;王祖农;滕智平;岑山;曾毅

    目的 为获得足够量的膜糖蛋白,以便于对不同HIV分离株膜糖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方法 从人免疫缺陷病毒1(HIV-1)HXB2分离株原病毒基因组的重组质粒pHXB2中克隆了两段膜糖蛋白基因(ENV)片段.以酵母穿梭诱导表达质粒pYES2为载体,构建了两个相应的重组表达质粒pYENV1和pYENV2;进一步利用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基因(β-lacZ)构建了HIV-1膜外糖蛋白DNA片段与β-lacZ基因的融合表达质粒.将此3种质粒分别转化单细胞真核生物酿酒酵母BJ1991,得到的转化子经半乳糖诱导表达后进行菌体全蛋白的SDS-PAGE分析.结果 克隆的基因片段在酿酒酵母中产生了分子质量为50×103的特异性诱导蛋白;对含此融合表达质粒的酵母转化子半乳糖诱导后表达产物的免疫检测表明,与对照菌株相比,融合表达产物具有和HIV-1阳性血清抗体反应的抗原性.结论 可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测定直接指示抗原片段的表达;为表达的膜糖蛋白片段的进一步分离纯化打下了一定基础.

  • 陕西株GBV-C/HGV RNA NS3区cDNA的序列分析

    作者:李如琳;徐德忠;闫永平;张景霞;詹美云;谭文杰

    应用反转录及套式PCR 技术, 从陕西省西安市两位非甲~戊型急性肝炎患者的血清中提取RNA,经特异性的反转录引物P4反转录成cDNA ,以此为模板分别用P3,P4及P1,P2两对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到218bp(4248nt~4465nt )的HGV RNA NS3区部分基因,将其克隆人PinPointTMXal-T载体,挑选阳性克隆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G2与HGV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5.64%与84.48%;与GBV-C 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6.21%与84.48%,其二者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13%,二者与HGV的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8.28%和93.10%,与GBV-C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8.28%,93.10%,二者之间的氨基酸同源性则达到了94.83%.

  • 巨细胞病毒感染小鼠对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季育华;吴子权;彭奕冰;支立民

    巨细胞病毒(CMV)在人群中的感染较为普遍,且多为隐性感染.为了观察CMV感染对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了机体重要的防御细胞-巨噬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鼠腹腔渗出细胞(PEC)总数、巨噬细胞含量、FC 花环形成率和肿瘤坏死因子(TNFa)释放量检测鼠巨细胞病毒(MCMV)感染小鼠和对照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动态变化.

  • 1995年大连麻疹病毒流行株的部分基因分析

    作者:葛力;JIN Li;邵燕;王稳;高学谦;王晓琴

    目的 本实验以研究麻疹病毒(MV)为目的,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 PCR), 早期、快速、准确、灵敏地检出MV, 通过对扩增产物的基因分析, 判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并研究MV基因型.方法 对1995年6月大连地区发生的一起5人的麻疹流行进行MV检测, 用反转录套式PCR法分别扩增MV的核蛋白基因(N)和基质蛋白基因(M),阳性对照用长春冻干麻疹活疫苗.对疫苗株长-47(9405)和任意选取的两个标本DL1China95、DL2China95的扩增片段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并对核酸序列、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及基因差异进行计算机分析.结果 疫苗株和患者标本均扩增得到N基因318nt, M基因188nt核酸片段, 确证此次为麻疹流行.DL1China95、DL2China95有完全相同的核酸序列,属同一流行株,说明此次麻疹流行来自同一传染源,此结果与流行病调查结果相符.此流行株不同于疫苗株长-47(9405).M基因的152nt中,流行株5nt不同于疫苗株,其中有义突变2nt.N基因的变异较大,在282nt中,流行株有21nt不同于疫苗株,其中有义突变12nt.依据N基因1235~1516核酸序列, 此流行株的基因型分析结果与非洲、欧洲以及美国近年的流行株明显不同, 差别为(7.4~12.8)%.结论 MV的基因型分析有助于研究MV的流行规律,更好地进行疾病监测.

  • 四株中国狂犬病病毒核衣壳蛋白和糖蛋白抗原性分析

    作者:唐青;杨为松;Pam Yager;赵秀芹;斗智;李志钢

    狂犬病病毒核蛋白(NP)单克隆抗体可以清楚地区分狂犬病病毒和狂犬病相关病毒.用抗狂犬病病毒单抗还可以在同一血清型内进一步的分组以及分析毒株传播的宿主动物和地理位置,从而有可能找到流行的线索.病毒间的差异同样表现在与病毒GP单抗的特异反应中.用特异性GP单抗进行中和试验对大量毒株的分析,认识到一些狂犬病街毒在GP抗原结构上与疫苗株有明显不同,疫苗免疫的失败和疫苗株与街毒之间抗原差异的程度有关.为了解我国狂犬病毒NP和GP抗原变异情况,用抗NP和GP单克隆抗体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人用狂犬病疫苗株(aG)、实验室减毒株( CTN-181)及分离自宁夏的2株街毒进行了NP和GP抗原结构的分析和研究.

  • 应用噬菌体随机肽库研究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

    作者:杜勇;王海涛

    目的 探索利用特异多克隆抗体结合噬菌体递呈(phage display)随机肽库,进行病原体蛋白质的B细胞抗原表位研究.方法 采取特异抗原→特异多克隆抗体→相应抗原表位的技术路线.所选研究对象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实验分三步:(1)抗HCV核心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用活化的Sepharose 4B耦联重组的HCV核心蛋白,亲和层析纯化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特异的抗核心蛋白多克隆抗体.(2)随机肽库的生物淘洗(biopanning).以纯化的多克隆抗体作为筛选分子,生物淘洗噬菌体递呈的随机七肽库.(3)阳性噬菌体克隆的鉴定.将筛选的噬菌体克隆进行ELISA检测、DNA测序以及竞争抑制试验等,后分析所获资料.结果 七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HCV核心蛋白存在着至少3个B细胞抗原位点,其中19~25aa间(PQDVKFP)的线性表位是该蛋白的优势表位,证实了本研究策略的可行性.结论 本技术路线可以有效地进行HCV核心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研究.由此推论,此方法也可移植于其它病原微生物抗原或自身抗原的表位研究,继而为基于抗原表位水平的特异诊断试剂的研制、疫苗的设计提供依据.

  • 两株双价痢疾菌苗免疫小鼠后GALT中CD4+、CD8+ T细胞亚群的反应

    作者:石辛甫;高杰英;彭红;邢丽;刘育红;陈志华;曾关富

    目的 FSM-2117和FS-5416是两株具有不同生物表型的福氏、宋内氏双价痢疾菌苗株,FSM-2117无侵袭表型,无溶血活性,不表达侵袭蛋白抗原(Ipa-),FS-5416则为Ipa+,本实验是为了观测两株菌苗(Ipa-,Ipa+)免疫后引起的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GALT)中的细胞免疫反应,以探明痢疾菌苗在肠粘膜的免疫保护机制.方法 以BALB/c小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只,灌胃免疫FSM-2117及FS-5416,8×108CFU/只,分别在1,4,7,10,13天随机取各组小鼠5只分离GALT淋巴细胞;同时设一组PBS对照组,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GALT中诱导部位[派伊尔小结(PP)、肠系膜淋巴结(MLN)]及效应部位[上皮间淋巴细胞(IEL)、粘膜固有层(LPL)]T细胞亚群的变化,荧光显微镜计数200个细胞计算阳性率.结果 用SAS软件,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两株双价菌苗株均可引起肠粘膜GALT中CD4+、CD8+淋巴细胞亚群改变,不同粘膜部位免疫反应不同.诱导部位(派氏小结、肠系膜淋巴结)CD4+细胞亚群明显升高,末次免疫后第7天达峰值,而后迅速下降;在效应部位,粘膜固有层表现为CD4+细胞亚群明显升高,而IEL主要表现为CD8+细胞亚群的升高,均于第7天达峰值.两株菌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都具有显著性(FSM-2117 P≤0.01,FS-5416 P<0.01),但两菌苗株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株双价痢疾菌苗均可在小鼠GALT引起免疫反应,说明其均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 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人体免疫效果观察

    作者:梁争论;李艳萍;赵桂珍;荆庆;时景璞;杨超美;尹爱红;吴小音;李成明;张华远;李河民

    目的 我国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于1995年开始生产,目前对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和抗体应答水平尚不完全清楚.本次研究目的为评价国产重组酵母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方法 应用3批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1批Merck和1批Amgen进口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189名HBsAg、 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进行了1 年母婴传播阻断研究;同时对363名小学生进行了1年的免疫效果观察.免疫程序均为0,1,6月3针免疫.结果 所有接种的新生儿和小学生中未发现严重副反应者.国产重组酵母疫苗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为85.97%,达到进口Merck(90.33%)和Amgen(86.59%)重组酵母疫苗的保护率水平.小学生完成3针免疫后1月(T7)时,接种各疫苗组的抗体阳转率均达90%以上.结论 本次研究证明国产重组酵母疫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近期保护效果.

  • 免疫途径及载体对乙肝病毒DNA疫苗免疫效果影响的研究

    作者:袁正宏;方昕;郑玲洁;姚忻;何丽芳;闻玉梅

    目的 探讨DNA载体结构及接种途径对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 分别构建插入HBV表面抗原编码基因的表达载体pcDNA1.1/SA(无抗性基因)和pcDNAI/Amp/SA(含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肌注小鼠后比较其诱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同时比较不同接种途径(肌内、皮内、皮肤划痕)及CpG免疫刺激元件(ISS)对DNA疫苗诱生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 pcDNAI/Amp/SA的免疫效果优于pcDNA1.1/SA.pcDNA1.1/SA的免疫效果可被ISS增强,而pcDNAI/Amp/SA诱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则可被ISS抑制;诱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以肌内注射强,皮内注射免疫其次,皮下划痕法较弱.结论 不同HBsAg表达载体诱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不尽相同;CpG免疫刺激元件在决定DNA疫苗免疫原性中起重要作用,可增强不含相应结构DNA疫苗的免疫效果;皮内注射可诱发与肌内接种相似的免疫应答,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免疫接种途径.

  • 通用引物检测脑炎患者脑脊液疱疹病毒DNA及其酶切鉴定

    作者:左丽;胡芸;郭辉玉

    疱疹病毒(HSV)引起的脑炎不经治疗死亡率高达70%, 若获早期诊断治疗, 死亡率可降至(19~28)%[1].临床迫切需要快速、特异、敏感的诊断方法.90年代后, 陆续有用PCR对病毒性脑炎作病原诊断的报道,但用通用引物检测病人脑脊液(CSF)中疱疹病毒DNA的报道并不多见.我们选择疱疹病毒科病毒DNA多聚酶基因高保守区一对引物,对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病人CSF作PCR扩增和病毒分离,以研究病毒性脑炎的快速诊断方法.

  •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

    作者:李怡;徐建国

    目的 开发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方法 以溶血素(hemolysin, hly)基因和志贺样毒素(Shigalike toxin,SLT)基因为靶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 发现SLT1-hly组合能够检测出产生SLT1毒素的EHEC菌株,SLT2-hly组合能够检测出产生SLT2的EHEC菌株,SLTs-hly组合能够检测出所有产生SLT1和SLT2的EHEC菌株.结论 实验证明,把这3种多重PCR方法结合使用,能够快速地检测和鉴定EHEC菌株,能够比较准确地了解所检测菌株产生志贺样毒素的情况,为EHEC的检测工作提供了一种更加方便易行的技术.

  • 功能性TCR Vβ分布的简便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王江方;Antije Necker;Francois Romagne;Corinne Leget;张学光

    研究T细胞受体基因库(TCR)的分布及其可能抗肿瘤、抗病毒的细胞免疫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临床运用价值.为简便、快速地检测机体TCR基因库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的三标记(PE-,FITC-,PECy5-)直接检测技术,利用不同标记的21种特异性Vβ单抗,科学地分为7组,建立了简便、快速检测人功能性TCR库的试剂盒,该试剂盒可以覆盖60% TCRαβ基因库.tube 1- tube 7在CD3-PECy5窗口下较好地检测了Vβ的分布. 该分组在同一标本中反复检测10次,其检测Vβ值的变异系数CV<0.02.同时,用单抗阻断实验证实了其检测的特异性,即在各组中分别加入(20-50)μg/ml纯化Vβ单抗, 可以分别阻断相应的标记Vβ单抗.

  • 比较两种检测麻风菌鼻携带的方法

    作者:翁小满;钱立石;朱伉;李桓英;J.T. Douglas

    目的 选用简便、快速、经济的麻风菌鼻携带检测法,评价麻风病传播及防治效果.方法 采用PCR和Dot-ELISA/ECL平行检测鼻分泌物中麻风菌及其酚糖脂(PGL-1)抗原.以5种分枝杆菌为对照,评价两试验的特异性;以45例不同治疗状态的麻风患者和143名接触者的检测,比较两试验的敏感性.结果 PCR的阳性检出率略高于Dot-ELISA/ECL,经配对χ2检验,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 Dot-ELISA/ECL较PCR简便、快速、经济,是一项适用于现场研究的麻风流行病学工具.此外,属聚氟乙烯类的GVHP膜是适合于检测粘膜分泌物抗原的载体.

  • 血浆或血清样本中丙型肝炎病毒抗原的检测

    作者:孟淑芳;李秀华;尹红章;李德富

    为控制HCV的血源传播,世界各国均已开展对献血员HCV抗体的检测.但尽管如此输血后HCV感染仍时有发生,为此研制并建立HCV抗原检测方法非常必要,有关这方面的工作国内外报道的还很少.

  • 限制酶分析在假单胞菌及其L型鉴定中的应用

    作者:汪子伟;徐立群;陈兆军;陈勇

    假单胞菌是临床常见的致病菌之一,铜绿假单胞菌为医院内感染常规检测菌.为建立对其快速、准确鉴定的方法,我们对获自中国科学院AS菌种保藏中心的14株假单胞菌标准株(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弯曲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和嗜麦芽假单胞菌等)及临床分离到的铜绿假单胞菌,用EcoRⅠ、 HindⅢ、SmaⅠ和PstⅠ(Promega及华美公司)等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其染色体的限制酶图谱(REP),其中EcoRI和SmaI对这些菌种的鉴别效果较好.

  • TNF-α的合成分泌机制不同于一般的分泌型蛋白

    作者:曾劲杨;李卓娅;龚非力;徐勇;熊平

    目的 拟借助微粒体膜和体外转录翻译系统来研究分泌型TNFα(S-TNF-α)的产生机制及S-TNF-α和跨膜型TNFα(TM-TNF-α)的关系.方法 首先将分子量为17×103 S-TNF(不含编码TNF信号肽的基因)、26×103 TM-TNF(含信号肽基因)和17×103 S-TNF突变体(S-TNFm,用IL-2信号肽密码子置换TNF信号肽序列)的全长cDNA片段分别亚克隆于含T7启动子的pGEM-3Zf载体,然后利用体外转录翻译系统,在微粒体膜存在和不存在的情况下,体外翻译合成S-TNF、TM-TNF及其S-TNFm.结果 经Western blot 分析结果表明:微粒体的存在并不改变26×103 TM-TNF的分子量,但微粒体的存在能将S-TNFm上的IL-2信号肽切除,证实TNF引导序列与一般分泌性蛋白的"信号肽"不同,在粗面内质网翻译过程中不被切除.进一步酶切分析表明TM-TNF是通过某些金属蛋白酶酶解作用而被转换成S-TNF的.结论 实验结果提示17×103 S-TNF产生机制可能是:TNF产生细胞经LPS等激活后,导致TNF基因转录翻译增加,首先形成26×103 TNF,并借助其信号肽疏水氨基酸部分将之"锚定"在细胞膜,成为跨膜型TNF,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生物学效应;在某些蛋白酶作用下,可将mTNF的"信号肽"切除,产生17×103分泌型TNF,释放至体液中,在局部或全身发挥作用.

  • 脐血单个核细胞表达IL-12、IFN-γ及其mRNA的观察

    作者:蒋利萍;杨锡强;李成荣;吴仕孝;王莉佳

    白细胞介素12(IL-12)的主要作用是促进TH1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产生γ-干扰素(IFN-γ),介导细胞免疫.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产生 IL-12的能力鲜见报道.重组 IL-12(rIL-12)在体外能促进新生儿CD4+T细胞产生IFN-γ [1].本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8例CBMC体外表达IL-12p40 mRNA和IFN-γ mRNA的能力;用ELISA法测定8例CBMC培养上清液IFN-γ水平,并观察 rIL-12对CBMC IFN-γ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 hIL-10影响哮喘患者肺泡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研究

    作者:李建强;刘卓拉;康文娟;宋满景;张永兴

    肺泡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过程中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我们对哮喘患者肺泡巨噬细胞进行培养并观测其分泌IL-6和IL-8的水平以及hIL-10对其分泌的影响,旨在探讨肺泡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机理中的意义以及IL-10对哮喘发生发展的作用.

  • 家蚕表达的重组hM-CSF对化疗损伤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

    作者:欧阳建;孙瑾;秦浚川;杨晓荷;陈兵;张冬梅;朱洁;范洵楠;白荣森

    目的 研究重组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M-CSF)对化疗损伤小鼠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用环磷酰胺100mg/kg连续3天给予小鼠腹腔注射,造成化疗损伤模型.继以不同剂量(0.1~2.0μg/天)的rhM-CSF连续7天给小鼠腹腔注射治疗.在化疗后第5,8,11,14天进行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计数;并在化疗后第7天进行骨髓CFU-GM的集落培养.数据均采用±s,用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性.结果 1.外周血象变化的观察结果显示:化疗后第8天,注射0.5μg以上rhM-CSF治疗组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注射0.1μg以上的rhM-CSF单核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在化疗后第8天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以1.0μg剂量组的效果佳.2.化疗后第7天骨髓GM-CFU集落形成能力对照组集落数显著低于0.5μg以上剂量的rhM-CSF治疗组,加rhM-CSF作为刺激因子组和加rhM-CSF和G-CSF作为刺激因子组的集落形成能力无明显区别.结论 这种家蚕表达的rhM-CSF能促进化疗损伤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为其应用于临床治疗白细胞减少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 可溶性TNF受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作者:梁小兵;周洁;刘学博;孔祥英;詹轶群;李胜华;郭庆福;高杰英

    TNF受体(TNFR)通过介导TNF的信息而在炎症、肿瘤坏死、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NFR信号传导机理及其在诱导细胞凋亡和激活核因子 NF-KappaB之间的平衡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为了探索TNFR在炎症及肿瘤细胞中的作用,我们克隆并表达了TNFR膜外区蛋白(sTNFR).

  • 含hIL-2、mIFN-γ基因的腺相关病毒增强型质粒表达载体的构建

    作者:张景迎;梁宏立;陈诗书

    提高基因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键在于有效目的基因的选配和理想基因转移技术的建立.IL-2和IFN-γ是目前研究较多、疗效较为肯定的两个治疗用免疫基因,二者在诱导免疫时具协同作用.

  • HLA-DRB1等位基因与山西汉族人支气管哮喘关联的研究

    作者:刘卓拉;李建强;王崇刚;宋满景;牛勃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有一定家族遗传倾向,目前认为它是由环境因素和基因易感性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多基因病.有关HLA Ⅱ类基因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国内研究甚少.

  • HLA-DRB1*10与中国人慢性乙肝关联

    作者:沈晶晶;冀英;关晓蕾;黄若君;孙逸平

    目的 研究HLA-DRB1基因与乙肝的关联,探讨可能由病毒感染继发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疾病发展的主要原因,为乙肝的病因学及预后估计提供免疫学方面的资料.方法 在我国北方地区随机选择54名慢性乙肝患者,用PCR/SSP方法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分型,对照组为同地区92名健康人.采用疾病和HLA相关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病人组HLA-DRB1*10基因频率明显增高为25.9%(RR=10.38,Pc=0.001),其它等位基因频率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HLA-DRB1*10基因与中国北方人群慢性乙肝关联.

  • HLA-Ⅲ类成份及其构成的补体单体型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利平;江晓芬;关艳冰;姜晓丹;赵修竹

    目的 研究HLA-Ⅲ类成份及其构成的补体单体型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50例无血缘关系的寻常型银屑病(Ps)患者家庭及24例家庭健康成员的EDTA血浆进行属于HLA-Ⅲ的Bf、C4A、C4B的遗传多态性及其构成的补体型检测.结果 通过家庭分析及对比发现:Ps的Bf基因频率与正常人无差异;C4AQ0、C4BQ0的基因频率病人远高于正常人;而C4B2则较常人为小.在补体型方面,患者与正常人均以S32、S31频率高;S40、S30频率病人虽比正常人高,但经统计学处理后无意义.说明了补体型的检测比单座位的检测更能探求HLA-Ⅲ与疾病遗传的易感性关系.结论 Ps患者的S40之间存在着正向连锁不平衡,S41之间存在着负向连锁不平衡.

  • 肾移植患者急性排异后的肾功能恢复与HLA配合的关系

    作者:贾保祥;李哲先;张玉海;郭宏波

    肾移植术后的急性排异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反复发生急性排异,将导致慢性排异的发生或不可逆的肾功能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关于急性排异的发生与供-受者HLA抗原配合关系的研究,国内所见报道尚不多.本研究对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异的患者进行了供-受者HLA抗原配合率的分析,并进一步分析探讨了HLA抗原的配合率与移植肾恢复功能和丧失功能的关系.

  •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及其病原、型别统一命名(译名)的规定简介

    作者:杭长寿

    [编者按]近两年来收到有关出血热病毒方面的文章,在病毒属名与血清型(种)名常发现混用,病名与病毒名有时也有混淆.在一般描述出血热病毒时,用属名"汉坦"病毒可包括"汉滩"病毒或"汉城"病毒,但在论述一种血清型时,只能用型(种)名,不能用属名.这些微生物分类学的概念往往被一些作者忽视.不规范的使用属名或种名,不仅影响论文的确切论述,也影响国际间学术的交流与合作.为此,我们请杭长寿教授撰写了我国出血热及其病原有关命名方面的简介,今后本刊有关这方面的名称均按国家规定的命名原则执行.

  •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特异性抗体及免疫复合物测定

    作者:张东海

    为进一步了解HFRS患者发病过程中特异性抗体及其抗原特异性CIC的形成和意义,平行测定了IgA,IgE,IgG,IgM抗体及上述4类抗原在血清中的水平(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GMT),并从临床分型(病情严重程度)等角度作了对比分析.同时应用抗NP、抗G2蛋白McAb进行了阻断特异性CIC的试验以比较病程早、后期血清间的差异性;还比较了不同病毒血清型[汉滩(HTHV);汉城(SEOV)]之间的差异.

  • 人源性汉坦病毒噬菌体抗体基因的筛选、测序和表达

    作者:侯颖春;杨为松;白雪帆;许国双;李光玉

    目的 为了获取人源性HFRS基因工程抗体.方法 直接从人体PBL构建人全套ScFv、VH噬菌体表面呈现文库,以panning方法筛至四级文库,以ELISA方法鉴定各克隆抗汉坦病毒活性.结果 获得了14个ScFv阳性克隆和11个VH阳性克隆.其中ScFv高阳性克隆A410值为0.44, VH高阳性克隆A410值为0.50.对高阳性克隆进行了测序分析,证明连接和克隆正确,获得了抗HTV人源性ScFv和VH抗体的基因片段.克隆再转化于HB2151 菌株,成功地进行了分泌型抗体片段的表达.结论 采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直接从人体克隆人源性汉坦病毒噬菌体抗体可行,对HFRS的防治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汉滩病毒S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免疫小鼠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梦华;杨为松;黄长形;李光玉;王航雁;汪毅;白雪帆

    目的 研究汉滩病毒S片段编码区基因免疫小鼠的作用.方法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含汉滩病毒S片段编码区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用此质粒直接注射到BALB/c小鼠骨骼肌内进行DNA免疫,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汉滩病毒抗体.结果 在初次免疫的小鼠血清中检测出有低滴度的汉滩病毒抗体.加强免疫后,抗体水平显著上升,免疫荧光抗体(IFAT)滴度高达1:640.约87%的免疫动物发生了血清抗体阳转.抗体水平及小鼠血清抗体阳转率与注射的质粒DNA剂量及注射次数有关.结论 应用基因免疫技术能够诱导机体产生针对汉滩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 第十届国际免疫学学术大会纵观

    作者:陈慰峰

    由国际免疫学联合会(IUIS)主办,印度免疫学界承办的第十届免疫学学术大会于1998年11月1日~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到会人数约3000人,中国参加此次学术大会者约25人,其中2人担任了专题学术讨论会的主持人,4位被邀请演讲.

  • 第五届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术会议通知

    作者: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