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

国际眼科杂志

International Eye Science 국제안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陕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123
  • 国内刊号: 61-141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52-239
  • 曾用名: 美中国际眼科杂志;美国中华眼科杂志
  • 创刊时间: 200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眼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惠延年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有晶状体眼Verisyse人工晶状体术后视觉质量评估

    作者:杨芬;李双农;朱思泉;董喆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术矫正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30例高度近视患者(近视屈光度数为-8.25~-21.0D)植入有晶状体眼Verisyse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至少3mo以上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三部分,手术原因问卷,视功能问卷和术后满意度问卷.结果:100%患者均以提高裸眼视力为主要手术目的,97%是为了去除眼镜,90%以上患者术后视功能好或很好,其中,以中距离视力好或很好的百分比较高.93%患者对该手术表示满意,并愿意推荐给家人或朋友.结论: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患者术后有较好的视觉质量,术后视功能和满意度均较好.

  • LASIK术中角膜瓣下异物的发生和预防

    作者:桑延智;刘心;潘东艳;赵春艳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角膜下异物的发生情况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a中3 553例(7 065眼)LASIK手术过程,均为规范化操作实施LASIK术.术毕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如发现角膜瓣下异物,即刻以掀瓣冲洗或手法去除等方法,力争手术当日处理完毕.术后按常规时间复诊观察角膜情况.术后次日以后尽可能不予掀瓣处理异物.统计术中角膜瓣下异物发生的情况,从术者操作技巧及仪器设备等多方面分析可能产生瓣下异物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总计发现角膜瓣下异物眼数为674眼,发生率9.5%.连续3a LASIK术中异物的发生率分别为13.2%,10.6%和7.6%.四季之中,以冬季异物的发生率低;春夏秋季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术间抽湿机过度使用有关.常见的角膜瓣下异物有组织碎屑、金属碎屑、细丝、脂质颗粒、血液、睫毛等.术毕当日及时对异物处理后,次日再发现异物的情况明显减少.经术后随访观察3mo~la,未见部分残留异物出现对角膜透明性或视力的影响.结论:LASIK手术中角膜瓣下异物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只要处理及时得当,收效良好.从人员技术、环境设备等多方面加强预防,可明显降低术中异物的发生率.

  • 视网膜光凝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玻璃体积血的临床体会

    作者:柳力敏;刘宁宁;胡悦东;万超;曹哲瑶;陈蕾

    目的:应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所致的玻璃体积血,观察其保存视力、阻止病变发展为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RVO致玻璃体积血患者15例15眼,根据出血量多少决定光凝治疗时机,逐步完成全部阻塞区的激光治疗;术后观察视力、出血吸收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消退等情况.结果:患者15例完成光凝时间历时1wk~6mo,光凝次数1~8次.14例玻璃体积血全部吸收,视力稳定或提高,达到临床治愈;1例发生反复出血,未愈;2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消退.结论:对于适当病例,视网膜光凝术可有效治疗RVO所致玻璃体积血,并使已发生的继发性青光眼消退.

  • 新时期成年人近视患者散瞳验光的必要性探讨

    作者:陈兵;黄厚斌;尹东芳;杨炳建;王敏

    目的:探讨成年人近视眼患者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前后的电脑验光结果的差异性.方法:应用TOPCON8000型电脑验光仪记录72例144眼18~30岁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的成年人近视患者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前后的电脑验光数据,并对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的成年人近视患者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前后电脑验光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对于新时期有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工作史的成年近视患者,复方托吡卡胺散瞳验光仍有必要性.

  • 绿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评估

    作者:何元;王凤翔;赵高举

    目的:评价绿激光联合曲安奈德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中的疗效.方法:2006-01/2007-10收治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44例(49眼),随机分为绿激光联合曲安奈德为治疗组和单纯激光治疗为对照组,随访3mo,比较两组患者视力改善和黄斑水肿消退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及黄斑水肿均有明显改善,但前者效果优于后者,P<0.05.结论:绿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在较短时间内即可促进黄斑水肿消退,提高患者视力.

  • 联合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作者:朱宇东;臧晶;鲍炯琳;罗小静;李青;林文雄;周斌兵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玻璃体手术中,同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有白内障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37例(40眼),实施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观察术后视力改善程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3~24mo,其中29眼(72%)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变8眼(20%),下降3眼(8%);术后视力低下者主要原冈为黄斑病变.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使患者视力改善,避免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再次手术.

  • 囊袋张力环在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雪江;李静

    目的: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在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3例(13眼)合并晶状体半脱位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术中连续环形撕囊后植入CTR,然后行超声乳化及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结果:13眼的人工晶状体均处于正位,无明显偏位及倾斜.术后矫正视力>0.8者4眼;0.4~0.7者8眼;0.1者1眼,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未见由CTR引起的并发症.结论:在超声乳化治疗晶状体脱位的白内障手术中运用CTR,能提高手术安全性,防止人工晶状体偏位,减少手术并发症,是一种良好的白内障手术辅助工具.

  • 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后视野的改变

    作者:杨丽萍;陈佳佳;黄振平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对中高度近视及散光患者30°中心视野的影响.方法:将实施LASEK的近视及散光患者分为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Ⅰ组28眼,近视-2.50~6.00DS;Ⅱ组100眼,近视-6.25~14.00DS.术前、术后1wk,6mo使用Oc-topus 1.2-3视野计行自动静态视野检查.观察指标包括0°~15°中心视野平均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和15°~30°中心视野平均敏感度.以术后1wk,术后6mo与术前平均敏感度差值(△MS)进行配伍组设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用SNK法行两两比较.结果:术后1wk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0.8以上者分别为78%和39.0%,6mo后视力在0.8以上者分别为93%和56.0%.Ⅰ组:术后1wk 0°~15°中心视野MS改变无显著性,15°~30°中心视野MS有所下降;术后6mo 0°~15°及15°~30°中心视野AMS均无显著差异.Ⅱ组:术后1wk 0°~15°及15°~30°中心视野MS均有下降;术后6mo0°~15°中心视野△MS仍具有统计学意义,15°~30°中心视野△MS无显著差异.结论:自动静态视野检查可检出高度近视患者LASEK术后0°~15°中心视野视野改变,术后6mo虽有回升趋势,但仍低于术前水平.因此,本研究认为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进行视野检查,对屈光性角膜手术的筛选非常重要.

  •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处理

    作者:李雅;范金鲁;罗君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术中常见问题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我院近两年来进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374例,探讨术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术巾常见的问题依次为出血、泪囊定位不准确、骨孔的大小及骨孑L位置偏移、泪囊瓣制作不理想、鼻腔疾病的处理等,术中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处理有助于我们成功完成手术.结论:熟练的手术操作,熟悉鼻腔及泪道的应用解剖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术中常见的各种问题,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KTP激光泪道术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建华;卢雪梅;鲁文书

    目的:观察KTP激光泪道术治疗泪道阻塞的效果,并探讨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分析泪道阻塞196例(201眼)经KTP激光治疗资料.结果:201眼经激光治疗后,随访4~12mo,有效169眼,其中复合性阻塞者有效率较低.结论:KTP激光泪道术操作简便,组织损伤小,可有效治疗各类泪道阻塞.失败原因主要是复合性阻塞与假道形成等.

  • 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与超声角膜测厚仪角膜测厚结果的对比分析

    作者:张莉;克麦尔·艾则孜;姚巧莲

    目的:探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与角膜测厚仪对角膜测厚的结果差异的统计学及临床意义.方法:选115例204眼(右104眼,左100眼)分别行Orb-scan-Ⅱ及超声测厚法测量角膜厚度,经统计学检验后进行分析.结果:204眼Orbscan-Ⅱ所得结果为527.20±37.83,超声测厚法所得结果为525.25±34.83,行配对t检验,t=2.407,P=0.017,认为两种测量方法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将角膜厚度分4组进行配对t检验,角膜厚度<500μm时,Orbscan-Ⅱ测厚(478.36±14.47)与超声测厚(478.3±2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厚度≥500,<550μm时,Orbscan-Ⅱ测厚(527.88±17.32)与超声测厚(525.32±1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角膜厚度≥550,<600μm时,Orbscan-Ⅱ测厚(571.24±14.89)与超声测厚(568.04±1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角膜厚度≥600μm时,Orbscan-Ⅱ测厚(615.33±8.50)与超声测厚(615.33±1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传统的超声测厚与Orbscan-Ⅱ对角膜测厚结果有一定差异,并具统计学意义,但在临床意义上二者仍有较好的相符性.

  • 睑下垂术后暴露性角膜炎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徐东强;周雄;周和政

    目的:探讨睑下垂术后暴露性角膜炎的发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01/2007收治的28例(30眼)各种术式睑下垂术后暴露性角膜炎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术前体征,手术方式,术后体征及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患干眼症,术中医源性损伤,术后Bell氏现象阴性,患者因怕痛而不瞬目,睑裂闭合不全等都是重要的睑下垂术后暴露性角膜炎的致病因素.结论:术前全面细致的检查,术中对应的预防措施,术后及时正确的处置,和给患者克服疼痛的鼓励是防治暴露性角膜炎的关键点.

  • 生物羊膜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作者:宋彦华;刘哲丽;盛晓捷

    目的:探讨生物羊膜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疗效.方法:对16例(16眼)进行滤过性小梁切除手术,术中用生物羊膜填充在巩膜瓣下层间,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Ⅰ型、Ⅱ型滤过泡13眼;Ⅲ型滤过泡3眼.在术后1mo眼压16眼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6me,14眼眼压≤21mmHg,有2眼需用药物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生物羊膜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提高了滤过性小梁切除手术成功率.

  • 氩激光治疗各期Coats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成静;裴澄

    目的:探讨氩激光治疗在各期Coats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15眼)经眼科临床确诊的Coats病患者,采用氩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后经3~80mo随访,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及视力情况.结果:激光治疗有效11眼(73%),无效4眼(27%);视力提高5眼,视力无变化8眼,视力下降2眼.结论:氩激光治疗在各期Coats病效果肯定,特别是早期病变光凝治疗效果良好.

  • 不同术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

    作者:魏滃

    目的:寻求一种治疗翼状胬肉的理想手术方式.方法:对121眼采用单纯胬肉切除加巩膜暴露术(49眼)、带蒂结膜瓣转位术(43眼)及加丝裂霉素C的辅助疗法(29眼)3种显微手术方法治疗.随访2mo~4a,比较其复发率.结果:胬肉切除加丝裂霉素c辅助疗法术后无1例复发,单纯胬肉切除加巩膜暴露术复发率为12.3%,带蒂结膜转位术复发率为9.3%,3种手术方法均有部分病例周边角膜云翳.结论:胬肉切除加丝裂霉素C辅助治疗是一种相对理想的手术方法.

  • 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Terson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作者:吴敏;李娟娟;黎铧;肖丽波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Terson综合征的疗效.方法:伴有严重玻璃体积血的8例(11眼)Terson综合征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进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术中根据视网膜情况进行剥膜和硅油填充术.观察并总结术后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视力均有明显提高,73%的病例术后视力≥0.5,2眼因术前存在严重的玻璃体视网膜增殖性病变和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低于0.1.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严重Terson综合征的有效手段,大部分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较好,但增殖性病变严重的患者术后视力欠佳.

  • 玻璃体切除治疗眼后节异物的临床分析

    作者:周建强;冯伟;周栋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治疗眼后节异物的疗效.方法:分析眼后段异物85例86眼经玻璃体切除摘出异物手术的临床资料,对术前术后的视力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结果:玻璃体切除治疗眼后节异物,异物摘出成功率100%,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眼内异物有效的方法.

  • 获得性麻痹性斜视病因分析

    作者:李连福

    目的:探讨获得性(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病因特点.方法:采用角膜映光、三棱镜、红绿镜片及同视机等方法进行眼位、眼球运动和复视像检查,辅以影像学(CT、MRI)诊断.结果:53例中主要病因依次为糖尿病(18例,34%)、外伤(14例,26%)、脑血管疾病(10例,19%)、颅脑肿瘤(5例,9%)、病毒感染(3例,6%)以及Graves病(2例,4%)原因不明1例.结论:后天麻痹性斜视病因复杂,结合病史和检查,并与相关科室合作,多可作出诊断.首先积极针对病因治疗,配合药物及手术治疗多可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 麻痹 眼外肌 病因学
  • 水凝胶义眼台的生物相容性研究进展

    作者:尹东芳;何庆华

    对生物材料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是生物材料能否进入临床研究的关键环节.水凝胶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它以其含水量高、溶胀快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得到广泛应用及研究.本文旨在对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综述

    关键词: 水凝胶 生物相容性
  • 眼眶成纤维细胞与甲状腺相关眼病

    作者:李蓓;郑燕林;江文;李燕先

    研究表明,眼眶成纤维细胞在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中心作用,既是靶细胞,同时又是效应细胞,现就这两方面作用作一综述.

  • 结膜松弛症的发病机理研究

    作者:张兴儒;项敏泓;李青松;许琰

    结膜松弛症的发病机理是出现了球结膜、泪液和睑缘三者平衡失调,眼表自动反馈调节系统失灵.球结膜组织发生以弹力纤维减少为主要的组织病理改变,泪液中出现蛋白质及酶的异常表达,在瞬目或闭眼时下睑缘张力增高向上推压已经过度变薄、弹性下降、张力降低、与其下方组织结合疏松的球结膜,松弛结膜就会明显堆积在下睑缘上、内、外眦部之间,形成皱褶,突出于眼表曲面,影响泪液的流动、分布、排泄,在松弛结膜上不能形成正常泪膜,而发生干燥、充血、水肿、上皮角化、泪河变窄或残缺不全,泪液不能正常流动到泪湖区,泪湖不能聚泪,泪液不能进入泪点,使泪液排泄出现障碍,泪液清除延缓又可导致大量降解酶的堆积,可能使胶原纤维溶解,弹力纤维变性,引起眼表泪液学异常的病理循环,而发生结膜松弛症.

  • 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疾病的研究现状

    作者:石芊;彭秀军

    许多视网膜疾病可造成视网膜光感受器的损伤,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目前尚无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干细胞移植治疗此类视网膜疾病是目前研究热点,并且被认为是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疾病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文婷;张劲松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从端粒与端粒酶、分子伴侣、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差异表达的相关因素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展中的作用

    作者:黎铧;胡竹林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或完全失明.VEGF在DR发生、发展,尤其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系进行综述.

  • 泪液乳铁蛋白的研究进展

    作者:安娜;朱秀萍

    乳铁蛋白是一种可以结合铁离子的糖基化蛋白,它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多种体液和分泌液中,是泪液蛋白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具有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生理作用,而且它在泪液中的含量还是临床上诊断干眼的重要标准.本文就人乳铁蛋白的生理功能、制备提纯以及泪液巾乳铁蛋白的鉴定方法及其在干眼诊断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关键词: 乳铁蛋白 泪液 干眼
  • 泪道阻塞性疾病治疗方法新进展

    作者:陈炜;王智

    泪道阻塞疾病为眼科常见病,传统治疗多采用鼻腔泪囊吻合术及泪道探通术.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新型泪道支架和泪道内窥镜得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泪道阻塞疾病的治疗.传统的鼻腔泪囊吻合术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后,效果稳定可靠;由于鼻内窥镜技术的发展,鼻腔泪囊吻合术也得以在内镜下治疗;泪道探通术简单易行,受器械及场地影响较小,结合激光置管等辅助治疗疗效肯定,新型材料支架的应用也为泪道探通术提供了新的发展前景;国外发达国家近年已开始将经泪小点泪道内窥镜用于对泪道阻塞性疾病的检查和治疗,使手术医师有了更多的选择.泪道内窥镜技术在阻塞性泪道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半导体激光在眼科临床的应用进展

    作者:易敬林;徐瑜玲;金涵

    半导体激光所发射的辐射光能被眼部的介质所传导,组织吸收光能后将其转化为热能,从而使局部温度升高,蛋白变性,细胞遭到破坏,组织凝固.再加上半导体激光器的使用方便,使得其在眼科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从眼前节到眼后节,青光眼,眼底病都已应用到半导体激光治疗,还有屈光方面的疾病也正在配合半导体激光在进行治疗.本文将主要介绍半导体激光在眼科临床各方向的应用及其以后的展望.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新进展

    作者:闫焱;王玲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发达国家中老年人群主要致盲眼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其治疗方面取得很大进展.预防性治疗以抗氧化剂为代表,近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他汀类药物等.抗CNV的治疗重心南激光治疗转为从转录及表达水平针对VEGF及其受体的治疗.联合治疗是研究CNV治疗新的发展方向,多项试验验证了PDT联合抗VEGF治疗的有效性.但是手术治疗CNV作为一项补充的治疗措施,其疗效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

  • 软壳技术在危险眼超声乳化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剑萍;聂尚武;王晓琴;呙明;谢华桃

    目的:探索危险眼白内障手术的视力提高与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的技术与方法.方法:47例独眼危险眼(合并其他致盲因素)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中引入软壳技术,保护角膜,提供良好视野,以减少及减轻手术损伤,防止并发症发生,并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视力的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软壳技术在上述环节中的作用与价值.结果:使用该技术后,不仅视力大为提高(P<0.01),而且与未使用该技术的超声乳化手术视力改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组病例几乎没有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视力,减少了并发症,该技术的使用对手术效果,控制手术质量有重要意义.

  • PRK与LASEK对人眼波前像差的影响

    作者:刘怡;赵宏伟;李飞

    目的:探讨PRK与LASEK手术对人眼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对46例(92眼)分别行LASEK手术(46眼)和PRK手术(46眼)中度近视眼患者进行为期1a随访观察.主要分析指标有:总高阶像差值、慧差值、球差值.结果:两组在3mo总高阶像差值、慧差值、球差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1a的总高阶像差值、慧差值、球差值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RK对中度近视眼患者术后波前像差在短期内的影响大于LASEK手术,随着时间推移二者趋于一致.

  • 眼外伤1452例临床分析

    作者:龚毅

    目的:分析研究眼外伤的人群分布特征,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眼外伤分类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9)标准,对1452例眼外伤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外伤性质、受损环境、致伤原因、视力和后果等各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右眼与左眼之比1:1.14;男女之比4:2.1;高发年龄为<10岁和10~20岁组;高发的职业依次为学生、工人和农民;外伤性质以眼球开放性挫伤首位;工业、家庭和公共场所是眼外伤的高发地点;致伤的多以异物为主;致盲率为31.31%,眼球摘除占2.82%.结论:眼外伤发生后应正确处理.

    关键词: 眼外伤 因素 研究
  • LASIK手术前后高阶像差和对比、眩光敏感度的关系

    作者:钱涛;蒋韵佳;李一壮

    目的:研究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关系,探讨LASIK手术前后高阶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对行LASIK手术的66例患者132眼(平均球镜度-5.57±2.30D,柱镜度0.61±0.53D)分别测量术前和术后各期的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术前,球差对12.0c/d频段的对比敏感度(CS)、眩光敏感度(GS)有影响.(2)术后1wk,彗差对12.0c/d和18.0c/d频段的CS、GS有影响;三叶草像差对6.0c/d、12.0c/d频段的CS和全频段的GS有影响;球差对6.0c/d、12.0c/d和18.0c/d频段的CS、GS有影响;高阶散光对全频段的CS、GS均有影响.(3)术后1mo,彗差对12.0c/d和18.0c/d频段的CS、GS有影响;球差对12.0c/d频段的CS、GS有影响.(4)术后3mo,彗差对12.0c/d频段的CS和GS有影响.结论:(1)术前,高阶像差对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影响以球差为主;术后中晚期则以彗差为主.(2)术前术后,高阶像差对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影响均以12.0c/d频段为显著.

  • 三种小梁切除术后角膜前后表面地形图的变化

    作者:王林农;唐弘

    目的:比较直线巩膜隧道切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A组)、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B组)、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C组)3种术式对角膜前、后表面地形图的影响.方法:采用眼前节扫描系统(Orbscan Ⅱ)检测3种小梁切除术术前、术后2wk;1,3,12me角膜地形图.结果:(1)角膜前表面:3组术后早期角膜散光量均明显增加,但A组术后12mo散光量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和C组术后12me时都仍明显高于术前;3种术式术后早期角膜散光呈顺规性改变,随时间延长.向逆规性散光漂移.(2)角膜后表面3.0mm和5.0mm视区:术后三组屈折力平均值与术前相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患者术后2wk散光值显著升高,A组此后逐渐下降,至术后12mo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意义;B组此后3.0mm视区散光值逐渐下降,至术后12mo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意义,而5.0mm视区散光值至术后12mo时与术前相比仍有显著差异;C组患者术后1mo散光值高,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此后3.0mm视区和5.0mm视区散光值均逐渐下降,至术后12mo时与术前相比差异3.0mm视区无意义,而5.0mm视区仍有意义.(3)角膜后表面中央顶点:三种术式术后早期近视球镜值变化不明显.12mo以后A组变化仍不明显,而B组和C组均有升高.A组术后近视散光值变化不明显;B组术后早期近视散光值变化不明显,12mo以后变化明显;C组术后早期和12mo以后变化均明显.A组和B组术后半径早期和12mo均加大,c组早期加大虽不明显,但12mo仍有加大.结论:与传统小梁切除术联合MMC相比,直线巩膜隧道切口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可以引起术后早期角膜前表面和后表面散光值的增加,但是很快能够恢复;虽然可以引起角膜后表面中央顶点的移位,但是不影响角膜后表面中央顶点球镜和散光值.可拆除缝线不会加剧散光.

  • Q 值引导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的初步研究

    作者:雷鸣;欧艳昆;金淑芬

    目的:观察Q值引导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接受非球面切削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26例患者(52眼),每名患者的1眼使用Q值引导的切削,另1眼使用波前引导的个性化切削进行LASIK手术,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mo,2组手术眼视力矫正均满意,其间屈光度无差别(P>0.05);Q值引导组与波前引导组比较其术后角膜更倾向于长椭球形,Q值(0.24±0.32)低于波前引导组Q值(0.53±0.41)(P<0.01),当瞳孔直径为6mm时,两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均有增加,Q值引导组术后球差增加的幅度小于波前引导组,而彗差增加的幅度大于波前引导组.术后眩光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Q值引导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均是安全有效的,但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优化或整合.

  • 高度近视眼16层螺旋CT血流动力学曲线的临床研究

    作者:武正清;陈书扬;郑海军;李国桥;李植源;何芳

    目的:利用16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探讨高度近视眼眼环组织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对53只高度近视眼和67只正视眼,采用GE Light-speed pro 16层CT机行CT动态增强扫描,测量扫描各时间点的CT值,建立数据库,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分析,绘出眼环动态增强时间一密度曲线.结果:在眼环动态增强扫描0,5,10,15,20,25s,……50s 11个扫描时间点的靶处理层面高度近视组眼环CT动态增强扫描各时间点的CT值明显低于正视眼组,经统计学处理(t=4.654~9.939,P<0.1),差异具有显著意义,提示高度近视眼赤道后部眼环组织血流量低于正视眼组;从CT动态增强扫描各时间点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曲线走势趋于平行,两组增强峰值时间一致(25s),提示对比剂在两组眼环组织内首次循环时间和消退的速度基本一致,但感兴趣区的血容量不同.结论:16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反映眼环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是一种较好的组织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定量检测方法.

  • 额肌腱膜瓣悬吊术治疗儿童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体会

    作者:王曦琅;陶丽娟;杨慧玲;肖志刚

    目的:探讨额肌腱膜瓣悬吊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疗效.方法:对40例上睑下垂患者行额肌腱膜悬吊术.术后随访3~15mo,观察其术后效果.绪果:患者39例术后效果满意,1例术后出现倒睫行二次手术,无1例出现暴露性角膜炎.结论:额肌腱膜悬帛术是治疗儿童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理想的手术方式.

  • 透明质酸钠对超声乳化术后早期泪膜变化的影响

    作者:蔡建园;李雷;刘肖艺;刘庆淮

    目的:观察1g/L透明质酸钠滴眼液对超声乳化术后早期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超声乳化术40例(40眼),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超声乳化术后单用典必殊眼液滴眼,试验组联合应用典必殊和1g/L透明质酸钠眼液(爱丽,日本参天)滴眼,分别于手术前1d、手术后3d;1wk;1,3too对所有患者行基础泪液分泌(Schirmer Ⅰ)、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Schirmer Ⅰ、BUT、F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前与术后3d;1 wk在Schirmer Ⅰ,BUT,F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mo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与术后3d;1wk;1mo Schirmer Ⅰ、BUT、F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泪膜会发生动态变化,使用1g/L透明质酸钠点眼可以加快术后早期泪膜功能的恢复.

  • 改进的灌注导管头在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杭丽

    目的:使用一种更加稳定的玻璃体手术灌注导管头,以预防灌注导管头对晶状体的损伤.方法:将常规玻璃体手术用4mm长灌注导管头的柄弯成135°夹角,方向与固定翼垂直,针头斜面与柄的弯曲方向相反.按玻璃体手术常规插入灌注导管头并用7-0可吸收缝线固定灌注导管头的两翼.术中通过压陷巩膜方法观察灌注导管头的位置及附近眼内组织的情况.结果:连续36只有晶状体眼使用了这种改进的灌注导管头.术中发现,与常规灌注导管头相比,弯灌注导管头能更稳定地附在眼球表面,在眼球转动时灌注导管头摆动幅度小,特别是在取放接触镜时不会因误压灌注导管头引起针头向前翘起损伤晶状体.没有发现灌注导管头进入脉络膜上腔、损伤晶状体和视网膜病例.术后随访未发现与灌注导管头有关的视网膜裂孔和脱离.结论:在有晶状体眼使用改进后的弯灌注导管头更加安全,效果更好.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房水中VEGF与IGF-1的定量测定及分析

    作者:张小玲;孙文涛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程度与房水中VEGF、IGF-1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共44例,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患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组)(B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DR组)(C组),其中C组又分为单纯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BDR组)(C1组)和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PDR组)(C2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收集房水标本.对标本均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进行人VEGF和人IGF-1定量ELISA测定.结果:随着糖尿病的进展及DR的逐渐加重,房水中VEGF浓度呈明显增加趋势.房水IGF-1:对照组(A组)、NDR组(B组)、DR组(C组)各组间P<0.01,呈明显增高趋势.BDR组(C1组)与PDR组(C2组)间P<0.01,呈明显增高趋势.房水VEGF与房水IGF-1二者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VEGF是影响糖尿病眼底微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重要刺激因子;眼内IGF-1参与了DR进展的病理进程;在D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IGF-1与VEGF有协同作用.

  • 重庆忠县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分析

    作者:李世宏;贺翔鸽;许建涛;程华琳

    目的:对重庆POAG家系进行调查,分析遗传特点和临床表型.方法:追踪家系成员,收集病史资料,进行眼科常规检查.总结家系POAG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根据孟德尔法则对本家系遗传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该家系可追踪到的有5代共54例,男29例,女25例.已确诊的POAG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6例死亡.确诊年龄28~64(平均38.6)岁.发病眼眼压25~39mmHg,平均31.63±5.14mmHg.治疗后视野视力仍进行性恶化的7例.结论:该家系患者符合青年性POAG,常规治疗效果差,应存在除机械压迫以外的其他致病因素.家系巾POAG发病者为突变等位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结果,在本家系中存在导致POAG发病的突变的等位基因.

  • WG-LASIK与WG-LASE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桂曼芸;何书喜;刘伟

    目的:比较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wave-front-guided LASIK,WG-LASIK)与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磨镶术(wavefront-guided LASEK,WG-LASE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160眼)随机分为WG-LASIK组和WG-LASEK组,每组40例(80眼).术后随访观察上皮愈合时间与疼痛情况,术后2wk;1,2,3,6mo;1a时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度数、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和高阶像差.术后3,6mo时做视觉质量问卷调查.结果:两组术后眼痛程度,上皮愈合时间,屈光度数及角膜Haze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裸眼视力、暗视瞳孔下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有显著性差异,且时间曲线不相同.结论:WG-LASIK与WG-LASEK矫正中低度近视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用来矫正中低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术后裸眼视力、视觉成像质量及视力稳定程度方面,WG-LASEK更优于WG-LASIK.

  • 单眼视LASIK治疗伴有老视的屈光不正临床观察

    作者:胡裕坤;高晓唯;李晓虹;许立群;郭云林

    目的:探讨单眼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单跟视LASIK)治疗伴有老视的屈光不正对患者视觉质量、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屈光不正伴老视的患者172例中124例施行单眼视LASIK(主视眼按佳矫正远视力完全矫正,非主视眼近视者低矫-0.75~2.00D,远视者过矫0.75~2.00D),35例放弃手术,13例患者双眼全部矫正.观察术后1d;1wk;3mo时的检查结果.结果:术后3mo单眼视LASIK组124例患者双眼远视力0.7~1.2,双眼近视力J1~J3.无因为难以耐受的不适而需要戴镜补充矫正或再次手术者.双眼完全矫正组术后双眼远视力0.7~1.2,双眼近视力J3~J6,8例(62%)视近困难,需配近用眼镜.结论:单眼视LASIK治疗伴有老视的屈光不正安全有效.单眼视治疗在设计手术方案时需根据患者年龄及调节能力、近附加度数、阅读距离、工作性质等综合考虑.

  •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后长期并发症分析

    作者:王新丹;李文生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治疗白内障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13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的白内障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数据,观察其视力恢复情况并从不同疾病类型,不同晶状体类型,不同术中玻璃体填充物,不同手术方式等方面观察分析患者联合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4~23(平均6.7)mo.113眼(81.9%)术后视力改善,视力提高2行以上占67眼(48.6%).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和一过性高眼压.角膜水肿的发生率是22.5%,前房反应的发生率是34.8%,术后一过性高眼压(术后1mo内眼压高于25mmHg)的发生率是25.4%,6例(4.4%)出现继发性青光眼,其余均在术后2wk内恢复正常,8例(5.8%)出现视网膜脱离,其中4例(2.9%)为复发性视网膜脱离.较少见的并发症是葡萄膜炎、黄斑水肿等.从分组方面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中予硅油和膨胀气体填充、术中手术方式为联合手术并巩膜外冷凝扣带术组及联合手术并视网膜光凝并巩膜外冷凝术组术后并发症高于相对应组.术中植人疏水性丙烯酸酯折叠人工晶状体组术后发生前房反应几率高于相对应组.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治疗白内障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不断改进手术技巧均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认知及心理状况比较研究

    作者:李坚文;刘军;杨为中

    目的:探讨白内障小切口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术前与术后疾病相关知识认知、心理状况的变化.方法:采用白内障小切口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手术前后疾病相关知识认知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23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收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20.4%白内障患者知识掌握好,71.5%白内障患者知识掌握一般,8.1%白内障患者知识掌握差;而手术后知识掌握好的则有63.4%,33.3%知识掌握一般,3.3%知识掌握差,卡方检验,P<0.01,差异有显著性;手术前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手术前焦虑评分分别为(39.23±6.12),高于常模水平(29.78±10.07)与术后焦虑评分(27.43±6.02),术前患者高于常模和术后焦虑评分,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白内障小切口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在术前普遍存在焦虑,故应积极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加强心理辅导教育.

  • 去上皮瓣的Epi-LASIK临床观察

    作者:刘京珍;郭娟

    目的:探讨去除上皮瓣和常规的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60眼)近视患者施行EPi-LASIK,采用法国MORIA角膜上皮分离器完成手术眼上皮分离,30例患者均左眼(30眼)保留角膜上皮瓣蒂于鼻侧,右眼(30眼)直接去除角膜上皮,采用Zeiss-Mel-80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进行激光切削后,去除组直接置入亲水性角膜接触镜,保留组待上皮复位后置人接触镜.术后第1,3,6d;1mo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程度(Haze).结果:术后疼痛:去瓣组明显轻于常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去瓣组平均3.30±0.55d,留瓣组4.90±0.49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裸眼视力:术后第6,30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moHaze程度:去瓣组0级30眼,常规组0级30眼,两组无差异.结论:两组术后患者,去瓣组Epi-LASIK疼痛程度轻、上皮愈合和视力恢复较快、视觉质量更好,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常规Epi-LASIK.

  • 挤切劈核法在囊膜上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朱皓皓;许速;季迅达

    目的:探讨囊膜上挤切劈核法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249例(289眼)随机分为囊膜上挤切劈核(crush-and-chop)组125例(147眼)和囊袋内拦截劈核(stop-and-chop)组124例(142眼).分别在囊膜上和囊袋内原位采用挤切劈核和拦截劈核技术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记录术中平均超声能量(AP)、实际超声乳化时间(U/S time)、累积能量复合参数(AECP)、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1d、1wk视力和术后1d角膜水肿等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将两组中同级核硬度的亚组进行比较,囊膜上挤切劈核组的AP、U/S time、AECP均低于拦截劈核组,差异有显著性;且前者角膜水肿均轻于后者.两组术后1d裸眼视力囊膜上挤切劈核组优于拦截劈核组,术后1 wk两组佳矫正视力无差异.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在囊膜上挤切劈核组有1眼,拦截劈核组中有3眼,无其他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囊膜上挤切劈核法操作简便,易掌握,且安全、有效.

  • 白内障术后激素性高眼压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作者:魏艳丽;叶剑

    目的:研究白内障术后激素性高眼压发生的危险因素,期望对临床白内障术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06-12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糖皮质激素使用后眼压情况.结果:使用糖皮质激素眼液的患者1459例中24例发生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男14例,女10例,年龄、高度近视、糖尿病、术前眼外伤、术前色素膜炎为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的危险因素.结论: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的发生率为1.36%.眼局部长期大量使用激素是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 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眼眶MRI成像中直肌坐标值及横截面积动态变化的研究

    作者:任亚琳;王冲;黄玉敏;林郁

    目的:用MRI研究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内外直肌在眼眶中的静态位置及舒缩运动时的变化,观察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巾是否存在内外直肌的位置和功能异常.方法:应用眼球动态MRI技术,获取6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在原在位及眼球水平方向转动时的冠状位磁共振图像,应用计算机图像测量软件对原在位时内外直肌横截面中心相对眼眶中心的坐标值;眼球内外转时,观察内外直肌大横截面积所在平面面积的变化.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内外直肌在眼眶的位置较正常人无显著差异,共同性内斜视患者和正常人内外直肌大横截面积位于眼球-视神经交接面后6mm,眼球内外转时,内外直肌大横截面积的变化在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内外直肌的位置和功能异常可能没有参与共同性内斜视的发生.

  • 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前膜中Ⅰ、Ⅲ型胶原及fibronectin的表达

    作者:张永红;朱小华;唐罗生

    目的:检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前膜中fibronectin,Ⅰ,Ⅲ型胶原表达.方法:采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后因PVR再次行剥膜术的所有视网膜前膜标本35例,分黄斑前膜组与周边前膜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5例视网膜前膜中fibronectin,Ⅰ,Ⅲ型胶原的阳性表达.将两组间3个指标阳性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黄斑前膜组中Ⅰ、Ⅲ型胶原阳性表达均为14例(93%),12例FN阳性表达(80%).周边前膜组中,19例I型胶原阳性表达(95%),7例Ⅲ型胶原阳性表达(35%),17例FN阳性表达(85%).两组比较,Ⅲ型胶原阳性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PV术后视网膜前膜中含Ⅰ,Ⅲ型胶原和FN,可能在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过程中起作用.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虹膜基质中Ⅰ,Ⅲ,Ⅳ型胶原纤维的表达

    作者:魏海英;贺忠江;王欢;于畅

    目的: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虹膜基质胶原纤维含量的变化,为虹膜生物力学及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取排除内眼、外眼疾患的人眼根部虹膜11例,闭角型青光眼虹膜根部切除标本29例,置于40g/L甲醛溶液中固定48h,常规石蜡包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Ⅰ,Ⅲ,Ⅳ型胶原在人眼虹膜巾均有表达,其中Ⅰ型胶原纤维在患者组表达减少,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Ⅲ,Ⅳ型胶原纤维的表达在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虹膜基质中Ⅰ型胶原纤维的表达减少提示其虹膜根部与正常眼相比具有较低的抗张能力,易导致周边虹膜向前膨隆而促发房角关闭.

  • 黄酮对体外培养人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其抗氧化作用

    作者:李凌;樊廷俊;杨秀霞;丛日山;赵君;王晶

    目的:确定黄酮对人角膜内皮细胞(human corneal endothe-lial ceils,HCEC)的影响及其对因氧化损伤所致细胞凋亡的抗氧化保护作用.方法:利用体外培养的HCEC,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黄酮继续培养,或经不同浓度黄酮预处理后再添加过氧化氢(H2O2)继续培养,采用光镜形态观察、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双染色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技术手段,研究黄酮对HCEC的影响及其抗氧化作用.结果:黄酮浓度高于85μmol/L时可诱导HCEC发生细胞凋亡,而低于70μmol/L时对HCEC没有影响;55和70μmol/L黄酮预处理对600μmol/L H2O2所引起的HCEC细胞凋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60%→22%,8%;P<0.01),而85和100μmol/L黄酮预处理对H2O2所引起的HCEC细胞凋亡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55~70μmol/L黄酮对HCEC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保护作用,而浓度高于85μmol/L的黄酮反而能诱发HCEC发生细胞凋亡.

  • 青光眼滤过术后环孢素A缓释系统抗增殖的实验研究

    作者:裴澄;柴新红;孙梅

    目的:研究青光眼滤过术后环孢素A缓释系统防止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2只行小梁咬切术,左眼设为实验组,术中植入环孢素A缓释系统(CsA DDS);右眼设为空白对照组,术中植入空白缓释系统,术后观察眼压、滤泡、房闪,定期抽取房水,检测房水中药物浓度.术后7,14,28d分批处死兔子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CsA DDS在兔眼表现出良好的局部耐受性;术后3d实验眼滤过泡均值与对照眼无显著性差异,术后7,15,28d实验眼均值高于对照眼,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7,15,21,28d的5个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眼压差异有显著性(P<0.05);房水中药物浓度随时间推移呈缓慢下降趋势;HE染色观察到约有25%的实验眼切片出现咬切口区堵塞,对照眼所有切片均出现堵塞.结论:CsA DDS防止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

  • CTGF在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中的表达

    作者:唐卫华;汪昌运;柯美魁;欧阳君;刘云伟

    目的:以兔为动物模型,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r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在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初步探讨CTGF在滤过泡瘢痕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家兔28只,随机选取1眼行小梁切除术,另1眼不手术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第1,3,5,7,10,14,21d分批处死,另取2只兔不手术作为正常对照,于术前处死.摘除眼球,剪取滤过泡区域组织,制成病理切片,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ABC法),光镜下观察并行图像定量分析.结果:CTGF在对照组织标本中几乎无阳性表达,手术后表达上调,主要表达于成纤维细胞胞浆中,手术后第5d达高峰.结论:在滤过泡瘢痕形成过程中,CTGF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阻断CTGF的基因表达或抑制其活性,可能为防止青光眼滤过手术的失败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 兔视网膜光凝术后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动态观察

    作者:覃冬菊;唐罗生;刘湘平;唐朝珍

    目的:研究532nm激光TsoⅢ级光斑光凝色素家兔视网膜后光凝斑组织形态改变的病理特征.方法:(1)18只色素家兔按光凝后观察时间1,3,7,14,21d及28d分为6组,每组3只.每只(双眼)用532nm激光TsoⅢ级光斑光凝色素家兔视网膜后极部30点(532nm,450mW,100μm,0.05s).(2)光凝后不同观察时间点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观察光凝斑FFA特点;取光凝区眼球壁制作标本,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并定量分析视网膜光凝斑大小、视网膜细胞存活率的动态变化.结果:(1)荧光血管造影:光凝后3d,部分光凝斑为高荧光,荧光渗漏随时间延长逐步减轻,至光凝后14d,荧光渗漏基本消失.(2)组织病理学检查:光凝斑区域视网膜各层组织细胞结构破坏;光凝斑周围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或坏死和神经节细胞的损伤;继后色素上皮细胞、Müller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修复破坏区.(3)形态学定量指标:光凝后第1d视网膜光凝斑直径大为116.4±9.6μm,比参照光斑(75μm)增大了55.2%,随后有下降的趋势,21d后为82.8±5.4μm趋于稳定.视网膜细胞存活率光凝后第1d小为(29.5±4.2)%,随后有上升的趋势,21d为(48.2±4.4)%趋于稳定.结论:视网膜光凝TsoⅢ级光斑会导致光凝斑周围视网膜感觉神经细胞的非选择性、扩展性损伤.

  • 胎儿角膜深低温保存对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马路生;高波;杨朝忠;于宁;孙秋香;徐则林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信号分子Fas和细胞凋亡因子FasL在新鲜及深低温保存后胎儿角膜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33例不同胎龄(5mo至足月)胎儿角膜石蜡标本切片后,分别进行了Fas和FasL蛋白染色.结果:胎儿角膜细胞Fas蛋白及FasL蛋白全为胞质和/或胞膜着色.33/33例角膜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Fas蛋白阳性表达,经统计学分析,未发现不同月龄间有差异.33/33角膜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FasL蛋白阳性表达,经统计学分析,未发现不同月龄间有差异,角膜基质细胞FasL蛋白的表达为0/33.新鲜角膜和冷冻保存后角膜的Fas,FasL蛋白阳性表达量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别.结论:新鲜和深低温保存后的5mo至足月龄胎儿角膜均可见Fas,FasL蛋白的表达.其中Fas在角膜上皮、基质和内皮细胞均表达,FasL在角膜上皮、内皮细胞表达,而基质细胞不表达.深低温保存对胎儿角膜Fas/FasL蛋白表达无影响.

  • 微脉冲半导体激光与氩激光对兔视网膜损伤的形态学比较

    作者:何晓静;陈雪艺;钱一;胡汉华

    目的:研究微脉冲半导体激光和氩激光对兔眼视网膜损伤的形态学改变.方法:有色兔8只16眼,每只兔的两眼随机分别行810nm微脉冲阈下光凝和514nm氩绿激光光凝,在黄斑水肿治疗参数下,光凝后即刻观察光斑反应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对视网膜和脉络膜造成的组织学改变.结果:微脉冲激光阈下光凝后光斑不可见,氩激光光凝后可见光斑反应;激光后即刻两者光镜下视网膜感光细胞损伤不明显但脉络膜毛细血管、小静脉轻度充血,电镜下氩激光光凝处外节排列稀疏,色素上皮细胞和节细胞肿胀,外颗粒层细胞异染色质增多.微脉冲光凝处外节排列较整齐,外颗粒层变化不明显.结论:微脉冲激光光凝视网膜较氩激光损伤更轻微.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眼挫伤后视觉电生理的影响

    作者:陈淑娟;柳林;严良;董晓飞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眼挫伤前后视觉电生理的变化,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挫伤眼视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EPO组,均选取左眼为实验眼.造模前先进行左眼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electroretinogram,FERG)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evoked potentials,FVEP)检查,之后采用重击法致2mo龄SD雄性大鼠(体质量180~220g)左眼挫伤,伤后立即给予EPO组注射rhEPO:5U(51μL),对照组玻璃体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伤后1,4,7,14d分别进行左眼FERG和FVEP检查.结果:造模前两组的FERG-b波和FVEP-P100波的振幅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击法造模后,对照组实验眼的FERG-b波和FVEP-P100波的振幅值在伤后第1d均降至低水平,以后逐渐恢复,第14d未能恢复造模前水平(P<0.05).但EPO组与对照组FERG-b波和FVEP-P100波的振幅值差异明显,实验结束时EPO组左眼FERG-b波和FVEP-P100波的振幅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接近造模前水平(P>0.05).结论:rhEPO可以显著改善大鼠眼挫伤后视网膜缺血时的FERG-b波和FVEP-P100波振幅,起到保护视功能的作用.

  • 改良大鼠后囊膜混浊模型的建立及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变化

    作者:黄渝侃;陈博;陈炜;田博;王智;胡义珍

    目的:改良法建立大鼠后发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并观察LEC在PCO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SD大鼠50只在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后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ECLE),娩核后使用无菌空气恢复前房.分别于术后0,3,7,14及28d对术眼进行裂隙灯检查并处死动物,摘除眼球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LEC的α-SMA表达.结果:100%术眼后囊膜存在,84%的鼠眼可用于检测.术后0h于前囊下和赤道部的内表面观察到LEC.PCO在术后3d出现,出现囊膜皱缩,整个晶体囊膜出现纺锤形细胞.术后7d时后囊膜明显混浊,见较多纺锤形细胞分布.所有动物于术后14d出现明显后囊膜皱缩,可见新生晶体纤维.术后28d见明显后囊膜增厚,新生晶体纤维填充囊袋,后囊膜未见细胞.LEC形态及分布恢复到术后Oh状态.免疫组化检测见术后3d时α-SMA阳性表达.结论:改良法成功建立大鼠PCO模型,LEC在PCO形成中出现形态和分布上的动态变化.其将为在分子水平上探索PCO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提供合适研究载体.

  • 腺病毒载体介导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徐旭;刘哲丽;张含;邵冬;曹杰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Ad-PEDF)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用健康大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Ad-CMV组,缺血再灌注+Ad-PEDF组,以前房加压的方法制备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再灌注+Ad-CMV组,缺血再灌注+Ad-PEDF组分别玻璃体腔注射Ad-CMV或Ad-PEDF1μL(滴度3.8×109/PFU),每组按照时间点12,24,72,168h,为4亚组,光学显微镜观察视网膜组织切片情况,并测量视网膜内层厚度及神经节细胞层神经节细胞数量.以TUNEL方法观察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情况.结果:Ad-PEDF组视网膜内层厚度均超过缺血组及缺血+Ad-CMV组,Ad-PEDF组神经节细胞数目多于缺血组及Ad-CMV组,Ad-PEDF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细胞少于缺血组及Ad-CMV组,凋亡程度减轻,上述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腺病毒介导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玻璃体腔注射能够恢复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视网膜内层厚度降低,神经节细胞密度减少,具有保护作用.

  • 诱导供体特异性前房相关免疫偏离对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作者:李文静;高晓唯;任兵;郭继华;王绍飞

    目的:探讨诱导供体特异性的前房相关免疫偏离(anteriorchamber-associated immune deviation,ACAID)对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新西兰白兔眼角膜建立碱烧伤眼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A:正常角膜常规角膜移植组(正常对照组);B:碱烧伤常规角膜移植组(碱烧伤对照组);C:正常角膜诱导ACAID的角膜移植组(正常诱导组).D:碱烧伤后诱导ACAID的角膜移植组(碱烧伤诱导组).B,D组进行左眼碱烧伤,烧伤后1mo进行角膜移植.C,D组在角膜移植前2wk于右眼前房注入可溶性抗原以预先诱导供体特异性ACAID.A,B组右眼前房注等量平衡盐溶液.术后记录植片存活时间;对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neovascularization,CNV)生长情况进行评分;记录移植排斥指数(rejection index,RI);角膜固定、包埋后制作切片行HE染色.结果:A、C组角膜植片长期存活,碱烧伤对照组植片平均存活25.13±0.64d,碱烧伤诱导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38.25±1.28d.与碱烧伤对照组相比,碱烧伤诱导ACAID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显著延长,两组植片存活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诱导供体特异性ACAID可以延长碱烧伤高危眼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

  • 超顺磁性铁纳米颗粒标记对视网膜前体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

    作者:陈舒怿;古宏晨;吴强;宋蓓雯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铁纳米颗粒(SPIO)标记对视网膜前体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并对其进行量化,探求SPIO标记视网膜前体细胞的佳浓度.方法:来源于19d胚胎大鼠的视网膜前体细胞,以不同浓度SPIO标记(Fe3+颗粒浓度为5.6,11.2,16.8,22.4mg/L)24~48h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技术、MTT和Tumel等技术分析,研究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当SPIO标记浓度低(<5.6mg/L)时,细胞生长不受影响但转染效率较低(<60%),无法满足MRI示踪的要求;浓度高(>22.4mg/L)时符合MRI示踪要求,但标记物对细胞产生毒性,影响其生长;浓度11.2~16.8ms/L时,既不影响细胞生长,也能达到较好的转染效率.结论:SPIO标记浓度在11.2~16.8mg/L范围内时为佳,标记效率较高且不影响细胞的体外分化培养.

  •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老年黄斑变性所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长期观察

    作者:

    目的:评价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所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长期疗效.方法:AMD所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14例14眼.平均年龄67.1岁.记录详尽的眼科检查结果,拍摄彩色眼底相,并行黄斑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在初诊及随后的复诊中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TTT的治疗参数为:时间1min,光斑大小2~3mm,激光能量650~800mW.随诊时间5~64mo,平均28.6mo.结果:在14眼中,典型性CNV有10眼,典型为主性有2眼.1眼为少量典型性,1型隐匿性CNV有1眼.共4例患者出现治疗后出血,均在短期内吸收.有1眼在治疗后立刻出现了黄斑无灌注区.多数患眼在随诊中可见渗出逐渐减少.在平均28.6mo的随诊中,14只患眼,有5眼视力提高,8眼保持稳定,1眼视力下降.结论:经瞳孔温热疗法在AMD患者中能封闭黄斑中心凹下的CNV,促进网膜下积液的迅速吸收,从而稳定患者的视力.它可以作为一种治疗典型和典型为主性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激光治疗手段.

  • 假性剥脱综合征中的Charles Bonnet综合征

    作者:

    目的:报道1例进展期假性剥脱性青光眼中的Charles Bonnet综合征.方法:病例报告.结果:一例92岁的马来男性诉2a前出现幻视,并加重2mo.称看见成人及百余儿童生动活泼地出现在不同场合.他甚至有几次看见一只兔子偶尔跑过他的房间.但是,他觉察到这是一种异常的经历.与同年龄人相比,他的认知功能是正常的.精神病学评估包括精神状态检查是正常的.他曾经被诊断患有开角型青光眼,左眼以前接受过常规的白内障手术和小梁切除术.其视力为右眼手动,左眼6/7.5(0.8)伴管状视野.眼底镜检查显示左眼进行性青光眼性视杯加深.目前诊断为右眼大泡性角膜病变合并绝对期青光眼,左眼进展期假性剥脱性青光眼,有功能性滤过泡.结论:对诉有幻视的老年患者,特别是在痴呆和精神病的诊断标准不明确的情况下,诊断通常是很困难的.如果这些患者洞察到不复存在的东西进入其视觉范围,并伴有视觉功能恶化,应高度怀疑患有Charles Bonnet综合征的可能.

  •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受体(EpoR)在正常及碱烧伤诱导的鼠新生血管化角膜上的表达

    作者:罗灵;Yuuki Kaminoh;陈浩宇;张卯年;张康;Balamurali K Ambati

    目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促红细胞生成的因子,由胎儿肝脏和成人肾脏产生,是贫血及缺氧时的一种应答反应.视网膜异常血管形成,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时Epo水平增高,提示Epo在病理性眼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Epo参与视网膜血管生成,但其与角膜新生血管是否有关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Epo/EpoR是否在正常和新生血管化角膜表达及角膜内注射Epo是否可诱发角膜新生血管的产生.从而了解其与角膜新生血管的联系.方法:(1)制备碱烧伤诱导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Epo及EpoR是否在正常角膜及新生血管化角膜表达;(2)Epo的克隆、表达及纯化;(3)角膜基质内分别注射Epo(6μL,1μg)及Epo对照(载体对照)及盐水,第14d观察角膜是否有新生血管产生.结果:Epo及EpoR在正常角膜及碱诱发的新生血管化角膜的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基质细胞均有表达,并在新生血管化角膜表达加强,同时也在基质内炎症细胞及新生血管均有表达.角膜基质内注射Epo后第14d,6眼中5眼产生新生血管,对照组6眼均未见新生血管.结论:本文首次报道了Epo及其受体表达于正常角膜和新生血管化角膜.角膜内注射注射Epo可诱发角膜新生血管.Epo及其受体系统与角膜新生血管化的形成有关.

  • 泪道探通对三个年龄组的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者的疗效

    作者:

    目的:比较泪道探通治疗对三个年龄组的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者的成功率.方法:共180例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者根据年龄分为3组,Ⅰ组(4~6mo),Ⅱ组(7~12mo)和Ⅲ组(13~24mo),均行泪道探通治疗.症状体征均消失为治疗成功的标准.用卡方检验分析结果.结果:Ⅰ组治疗成功率为100.0%,Ⅱ组治疗成功率为88.5%,Ⅲ组治疗成功率为82.3%,总的治愈率为90.7%.结论:泪道探通治疗的有效性随着年龄的增加降低.在6mo时行泪道探通治疗的孩子成功率高,能完全消除症状.

  • 表现为眼眶(炎性)假瘤的视神经束膜炎

    作者:

    目的:报道1例罕见的临床上表现为眼眶炎性假瘤形式的视神经束膜炎,并且强调区分视神经束膜炎和脱髓鞘的球后视神经炎.方法:病例报道.结果:一个54岁的健康的马来西亚女性,主诉右侧持续性头痛3d伴有复视.疼痛与眼球活动相关联.脑都和眼眶MRI显示右侧视神经鞘和眶内脂肪条纹异常增强.未有异常的增强提示脱髓鞘疾病.这名患者诊断为右眼视神经束膜炎.从开始使用全身性的类固醇激素,维持并逐渐减量超过6me.她的症状得到缓解并且直到近的随访都没有复发.结论:所有的眼眶炎性假瘤病例都应该考虑存在视神经柬膜炎的可能,在开始治疗前必须与球后视神经炎相鉴别.因为这两种疾病有不同的治疗原则和预后.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下出血的处理

    作者:刘武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引起的黄斑下出血是一个棘手的视力保护问题.文献报道对黄斑下出血可采用多种手术方法进行处理.本文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下出血的有关问题进行综述,包括出血的危险因素、继发损害、自然病程、特别是手术处理的技术方法、效果和并发症等.

  • 翼状胬肉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作者:律鹏;陈晓明

    翼状胬肉为常见的一种眼表疾病,其病因及病理遗传学机制不明.国内外文献关于翼状胬肉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患病率由0.3%到37.46%不等.翼状胬肉发病与地理位置、阳光及紫外线的照射、年龄、性别及经济条件、干眼症等相关.本文就翼状胬肉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做一综述,重点在其患病率与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方面.

  • 青光眼诊疗中的人性化理念

    作者:贺海宁;张福梅;刘洋

    青光眼有其特殊性,在新的医疗模式和当今的医疗形势、执业环境下,诊疗过程巾尤其要注重人性化理念,在诊断上,用哲学的眼光辨证分析,在治疗上注重"个体化",强调认真履行医师应尽的职责义务,注重人文关怀,提高诊疗效果.

    关键词: 青光眼 人性化 理念
国际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