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

国际眼科杂志

International Eye Science 국제안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陕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123
  • 国内刊号: 61-141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52-239
  • 曾用名: 美中国际眼科杂志;美国中华眼科杂志
  • 创刊时间: 200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眼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惠延年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与前房深度的研究

    作者:冯小成;潘武明;郭梨;谢建荣;李焕英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特点及术前前房深度( anterior chamber depth, ACD )与术后屈光状态的关系分析。方法:将96例96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乳化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治疗,小切口组患者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IOL植入术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前房深度变化情况及术后屈光状态和屈光完全矫正值,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超声乳化组患者术后ACD增厚0.74mm,小切口组患者术后ACD增厚0.78mm,术后两组患者A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和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IOL植入术后,两组患者ACD均明显加深(P<0.05),且两组患者术后矫正视力均明显优于裸眼视力(P<0.05)。两组患者术后屈光度主要为0~+1.0D (41.67%和54.16%)和+1.25~+2.0D (43.75%和33.33%)(P>0.05)。结论:白内障IOL植入术后患者ACD明显加深,临床需充分考虑ACD的变化情况,提高IOL屈光度数计算准确性。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泪膜的变化

    作者:李学军;刘伟

    目的::了解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前后泪膜的变化,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干眼的发病情况和防治措施。方法:对青光眼患者36例60眼在行小梁切除术前3 d;术后3,7,14,30 d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下睑中央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 break-up time, 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 Schirmer Ⅰ test, SⅠt)、裂隙灯显微镜下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3,7d,下睑中央泪河高度下降, BUT缩短,SⅠt减少,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增加。大部分患眼术后14d,下睑中央泪河高度、BUT、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开始恢复,到术后30d,有22%的患眼泪膜未能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前泪膜正常的患眼中有18%发生干眼症。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部分患者出现明显的干眼症,应及时给予干预和治疗。

  • 飞秒激光微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疗效分析

    作者:王跃静;徐新荣;张传伟;吴静;黄海燕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微切口角膜基质透镜摘除术( femtosecond laser micro - incision corneal stroma lens removal,SMILE)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excimer laser in situ wear for cornea, LASIK)治疗近视的术后疗效,探讨SMILE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和预测性。方法: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随机选取我院同时期行SMILE患者100例200眼和行LASIK患者100例200眼。比较两组1d;1wk;1,3,6mo;1a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裂隙灯角膜的检查、眼压及前节OCT、角膜地形图( ObscanⅡ)。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术后裂隙灯检查:术后1d,SMILE组少部分术眼有轻度角膜层间混浊或水肿;术后1wk,SMILE组角膜层间的混浊水肿均消失,角膜恢复清亮透明。(2)术后视力恢复:术后1d,LASIK组视力恢复优于SMILE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wk;1,3,6mo;1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 ObscanⅡ检查:术后随访中,SMILE组角膜前表面图形更加规则和居中,无偏心和不规则图形,优于 LASIK 组。(4)眼前节 OCT 的检查:SMILE组术后角膜瓣更加均匀和精准;而 LASIK 组角膜瓣中间薄,中周部略厚。(5)术后视觉质量评估采用主观问卷调查。两组4分和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ASIK组抱怨者多于SMILE组,而完全没有抱怨者SMILE组多于LASIK组。术后患者夜视力和暗环境下的眩光情况,SMILE组明显优于LASIK组。结论:SMILE对于矫正近视安全、有效、稳定、可预测性好。

  • 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疗效观察

    作者:付敏;喻谦;庄永春

    目的::探讨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并切除层间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46例60眼青光眼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32眼和对照组22例28眼。前者用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浅层巩膜瓣大小约为5mm×5.5mm,1/3巩膜厚度,瓣下再做一大小约3.5mm×4mm的巩膜瓣,1/3巩膜厚度,切除中间层的巩膜瓣,切除2mm×2mm小梁组织,常规行虹膜周边切除,可调节缝线缝合浅层巩膜瓣,缝合球筋膜、球结膜;后者行常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1a,治疗组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眼压。术后1,3 mo时,两组患者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12mo检查发现,治疗组患者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累积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0.63%和75%,两组的累积条件成功率分别为96.88%和89.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并切除层间巩膜瓣的小梁切除术降眼压效果好,巩膜瓣厚薄均匀、表面光滑,滤过泡功能维持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少,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青光眼,值得临床推广。

  • 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疗效观察

    作者:肖宏;柯新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长期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用以矫正近视及控制近视发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历分析。抽取于2011-08/2012-02于我院就诊并按要求定期复诊2 a以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65例。其中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患者35例67眼作为试验组;30例60眼配戴框架眼镜的青少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初诊时患者的近视程度将试验组分为A组(35眼)(近视≤-3.00D),B组(32眼)(-3.00D<近视≤-6.00D)。试验组于戴镜前,戴镜后1d;1wk;1,3,6mo;1,1.5,2a定期回门诊复查,检查项目包括裂隙灯检查、裸眼视力、电脑验光、眼压、角膜地形图。于戴镜前和戴镜2a后还需检查眼轴长度、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数、主觉验光、干眼分级各项。对照组于戴镜前和戴镜2a后需检查裂隙灯、裸眼视力、电脑验光、主觉验光和眼压各项。戴镜前后各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戴镜1d后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A组患者提高更为显著。试验组戴镜2 a后停戴2 wk测得的角膜曲率(包括垂直曲率和水平曲率)均较戴镜前变平;眼轴长度也有所增长,B组的增长速度(0.33±0.31)mm 低于A组的增长速度(0.43±0.25)mm;主觉验光的近视度数虽比戴镜前增长(0.68±0.49)D,但较之对照组增长的(2.08±0.57)D,控制近视效果明显。干眼分级检查结果较戴镜前干眼加重,但A、B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压各项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角膜塑形镜是一种安全、有效矫正近视的方法,长期应用还能有效控制近视的发展,控制中度近视比控制低度近视效果更明显。

  • 视神经萎缩患者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球结膜微循环指标

    作者:邓丹红

    目的::研究及观察视神经萎缩患者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球结膜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04/2014-10于本院进行诊治的7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70名健康同龄人员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的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球结膜微循环指标进行比较,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分类及严重程度患者的上述检测指标。结果:观察组的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球结膜微循环指标均差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重度患者的检测结果差于轻度及中度患者,中度患者的检测结果则差于轻度患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分类患者之间的检测结果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视神经萎缩患者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球结膜微循环指标的变化较大,且本病患者的检测结果受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较大。

  • POAG早期上下半视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不对称性变化

    作者:李雯;邓媛;周丹;厉君;林丁;叶长华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早期上下半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的变化特征。方法:临床观察研究,研究对象为2012-05/2014-05在我院门诊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患者30例39眼和健康成人20例40眼,使用Humphrey视野计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分别记录视野平均缺损( mean defect,MD)、青光眼半视野检测( glaucoma hemifield test, GHT)、眼压、C/D比值及视盘周围FNFL厚度。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两组上半视盘各钟点位的RNFL厚度减去下半视盘相对应钟点位的RNFL厚度,两组间比较,仅上鼻-下鼻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t=2.526,P=0.014),其余上下半视盘相对应钟点位RNFL厚度的差值比较,两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上下半视盘周围RNFL存在不对称性变化,上鼻部位(右眼1:00位,左眼11:00位)的RNFL较下鼻部位(右眼5:00位,左眼7:00位)的RNFL更容易受损变薄。

  • 丝裂霉素C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内压和眼血流的影响

    作者:古泉;沈红

    目的::分析丝裂霉素C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内压和眼血流的影响,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03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观察组在术中行丝裂霉素C抗瘢痕治疗;术后完成6~12 mo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眼压控制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并发症类型有所区别,观察组多发生低眼压和畏光症状,对照组多发生瘢痕性阻塞。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眼压动力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mo,观察组收缩期峰速( 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end diastolic velocity, EDV )明显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 resistance index,RI)与搏动指数( pulsatility index,P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mo,观察组PSV与EDV明显高于对照组,RI与P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丝裂霉素C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的术后不良影响时间较短,其长期疗效安全、可靠。

  • 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厚度与血流动力学指数及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

    作者:韩鹏飞;李双农;李强;张伟亮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SFCT)与脉络膜血流动力学指数及糖化血红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眼科及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78例156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39例,平均(59.8±6.2)岁。根据ETDRS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方法,将患者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轻中度 NPDR组、重度NPDR组、PDR组。采用EDI-OCT与超声多普勒对四组患者进行脉络膜厚度测量与脉络膜血流动力学指数测量。并记录所有患者的血糖化血红蛋白含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FCT与血流动力学指数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结果:NDR患者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EDV )明显高于其它患者组, SFCT 较其它各组偏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组患者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PSV )无统计学差异;重度NPDR组血管阻力指数( RI )高于 NDR 组及轻中度NPDR组;PDR 组 RI 进一步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FCT与糖化血红蛋白有显著正相关性( b=0.540, P<0.001);SFCT与DR分级( P=0.341)、PSV ( P=0.770)、EDV(P=0.131)及RI(P=0.084)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糖尿病患者SFCT与血流动力学各指数无相关性。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SFCT的影响因素之一。

  •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前后黄斑区厚度变化的 OCT观察

    作者:沈秋妤;刘丹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0例白内障患者的手术眼作为手术组,对侧眼作为对照组,两组术前、术中无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 wk;1,3,6 mo黄斑区行OCT测量,观察两组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结果:手术组:术后1 wk和1,3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其中12眼术后出现黄斑水肿,均发生于术后2~4wk,包括10眼中心凹增厚及2眼黄斑囊样水肿,其中11眼于6 mo内自愈。对照组: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后1 wk;1,3,6 mo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与对照组:两组术前、术后6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 wk和1,3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显著增加,少数患者会出现黄斑水肿,但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预后良好。

  • 痉挛型脑瘫患儿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研究

    作者:李璐;李晓捷;张玚;赵宏博

    目的:探讨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视觉功能及损伤部位的判断。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组痉挛型脑瘫患儿30例其中痉挛型四肢瘫及双瘫各15例,对照组正常儿童30例,使用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观察半视野及全视野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结果:全视野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研究观察组P100潜伏期为113.55±8.14ms ,P100波幅为23.08±15.41μV,对照组P100潜伏期为105.05±5.58ms,P100波幅为31.65±7.37μV,两组 P100潜伏期及P100波幅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视野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痉挛型双瘫P100潜伏期为112.73±7.22ms,P100波幅为21.03±12.17μV,痉挛型四肢瘫P100潜伏期为114.37±9.02ms,P100波幅为25.14±18.06μV。两组P100潜伏期及P100波幅经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半视野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各眼各视野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观察组各眼各视野潜伏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全视野结合半视野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潜伏期的变化总结发生在视觉通路的病变:包括视神经病变,视神经部分病变,视交叉后病变和视交叉病变。其中以视交叉后病变较多见。结论: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能有效了解痉挛型脑瘫患儿视觉障碍及损伤情况,以利于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

  • 近视与眼相对调节力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林巧雅;周罕英;李学喜

    目的:探讨近视眼患者正相对调节力( 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 PRA ),负相对调节力( 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NRA)和 PRA/NRA 比值的特点及其与等效球镜度数、戴镜年数、戴镜习惯、度数进展情况和瞳孔大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8/11在泉州180医院就诊的患者90例90眼。将轻度、中度、高度近视眼和正视眼的PRA, NRA 和 PRA/NRA 比值进行比较。将近视眼患者PRA, NRA和PRA/NRA比值与等效球镜度数、戴镜年数、戴镜习惯、度数进展情况和瞳孔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近视眼进展组和不进展组的PRA,NRA,PRA/NRA比值,、戴镜年数、戴镜习惯、瞳孔大小进行比较。结果:(1)在年龄、性别和眼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的情况下,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眼和正视眼分别比较, PRA和PRA/NRA比值均较低, NRA均较高;(2)在年龄、性别和眼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的情况下,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间比较,PRA,PRA/NRA比值和NRA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仅戴镜年数和戴镜习惯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戴镜时间越长, PRA和PRA/NRA比值越大、NRA和瞳孔越小。 PRA/NRA比值越大、NRA越小,则瞳孔越小;(4)在年龄、屈光度和眼压无差异的条件下,不易进展组戴镜时间长,常戴镜者比率大;进展组戴镜时间短,不戴和偶戴镜者比率大。结论:近视眼和正视眼比较,PRA和PRA/NRA比值下降, NRA增大;但PRA,PRA/NRA比值与近视度数和近视进展无相关性,提示近视发生与发展无法用单一相对调节力改变来解释,而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及时准确配镜并坚持配戴可减轻近视眼PRA,PRA/NRA比值下降和减缓近视的进展。

  • 雷珠单抗治疗I型和Ⅱ型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疗效

    作者:孙月明;程育宏;张林;沈凤梅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 ranibizumab )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有效性,分析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下不同形态表现的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Ⅰ型和Ⅱ型)的疗效差异,进一步为雷珠单抗在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2013-10/2014-06的31例(Ⅰ型9例,Ⅱ型22例)诊断为“ICNV”并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分析佳矫正视力(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OCT测量病灶处视网膜大厚度的变化趋势有无不同。结果:患者31例(其中Ⅰ型9例,Ⅱ型22例)经统计学分析,在术前与术后1,3mo BCVA和病灶视网膜大厚度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ICNV类型患者治疗前后的佳矫正视力及病灶处视网膜大厚度的变化趋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对于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肯定,对于Ⅰ型和Ⅱ型ICNV的临床治疗效果不具显著性差异。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肯定,对于Ⅰ型和Ⅱ型ICNV本组研究中尚未发现存在疗效差异。其安全性和远期并发症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拉坦前列腺素与溴莫尼定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对比

    作者:罗曼;缪茶英;陈伟;李海英;王达良;刘平

    目的::对比评价拉坦前列腺素和溴莫尼定在开角型青光眼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21例136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试验组62例70眼和对照组59例66眼。对照组患者溴莫尼定滴眼液2次/d,试验组患者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1次/d,随访3mo,定期检查两组患者的眼压、视力、用药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12 wk 后,对照组患者的眼压为18.1±1.3mmHg,试验组为17.0±0.9mmHg,均比治疗前降低( P<0.05),试验组患者的眼压波动明显小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的LogMAR视力差异性小,试验组治疗后有显著性提高;对照组出现充血、灼烧感、流泪、眼睑水肿等不良反应,试验组不良反应小。结论:拉坦前列腺素可以明显降低青光眼患者的眼压,降低高眼压对患者视力的影响,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迁延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OCT 成像特点分析

    作者:吴惠琴;陆慧琴;张红兵

    目的::了解迁延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R)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al coherent tomography ,OCT)特点,从而为我们判断病情、了解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CSCR患者共85例,6 mo以上未愈者视为迁延型共32例,6mo内病情痊愈者53例,观察其OCT成像特点并进行比较。结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大于500μm、合并色素上皮脱离及健眼存在色素上皮损害的发生率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神经上皮脱离宽度>4000μm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OCT成像简洁、直观,可清晰显示视网膜内各层的细节变化,在诊断、动态追踪方面展示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野,我们可根据OCT的成像特点判断病情,告知预后,为我们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中医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龚明福;任征;肖前峰;梁艳;黄晓芸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中医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作用,进行中医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12-01/2014-09收治的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患者80例135眼,为治疗组,应用中医辨证治疗;选择同期患者45例64眼,为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治疗1 mo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视力改善状况,并跟踪随访6mo,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19%(115/135),高于对照组78.13%(5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矫正视力为0.48±0.11,高于对照组0.36±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屈光度和黄斑出血范围为-9.81±0.85D和0.51±0.27PD,均低于对照组-10.76±0.91D和0.78±0.23P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眼底出血吸收时间为25.34±2.28d,短于对照组(29.72±2.1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再次出血7.81%(5/64),高于治疗组5.19%(7/1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治对高度近视黄斑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并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SMlLE手术设计不同厚度角膜帽的临床对比观察

    作者:穆建华

    目的::比较不同厚度角膜帽设计对飞秒激光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切除术( 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手术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拟行SMILE手术的近视患者46例92眼,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角膜帽厚度设计为110μm,B组角膜帽厚度设计为120μm,其余手术参数设计一致,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医生完成。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发生不透明气泡层( opaque bubble layer,OBL)情况、透镜分离困难比率,以及术后各时间段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和等效球镜度数( spherical equivalent,SE)。结果:术中 OBL 发生比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10μm组高于120μm组;透镜分离困难比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10μm组高于120μm组。术后1 d和7 d时120μm组UCVA较110μm组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术后1,3,6 mo时两组UCVA相近,两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 SE 在术后7d 和6mo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10μm角膜帽设计较120μm设计的SMILE手术更容易出现OBL以及透镜分离困难,从而影响术后裸眼视力恢复的速度,远期裸眼视力无明显差异。

  • 扭动超声与传统超声模式处理常规及硬核白内障的比较

    作者:高峰;王于蓝;陶津华

    32.4)s均高于传统超声组CDE(30.31±13.48)%与EPT (93.01±41.01)s,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针头阻塞:扭动组4/17例,传统组2/26例(χ2=2.16,P=0.14)。结论:两种超声模式均能安全有效的处理常规及硬核白内障,扭动超声模式在处理Ⅲ级核中具有时间短、效率高的特点。随着核硬度的增加,传统超声在处理硬核、极硬核中仍具有效率较高、不堵塞的优势。根据不同核硬度选择超声模式可提高手术效率及安全性。

  • 松弛皮肤切除加眼轮匝肌缩短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的临床疗效

    作者:徐庆良

    目的::观察松弛皮肤切除联合眼轮匝肌缩短术与单纯眼轮匝肌缩短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研究我科就诊的临床诊断为下睑内翻的老年患者82例126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松弛皮肤切除加眼轮匝肌缩短术治疗组与单纯眼轮匝肌缩短术治疗组,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并对其短期疗效与长期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及首次手术患者的比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短期有效率为95.2%,而对照组的短期有效率为77.8%,两组短期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P=0.043);观察组的长期治愈率为82.5%(34例52眼),未愈或复发率为17.5%(7例11眼),对照组的治愈率为60.3%(25例38眼),未愈或复发率为39.7%(16例25眼),两组患者的长期治愈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松弛皮肤切除联合眼轮匝肌缩短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的临床疗效较单纯眼轮匝肌缩短术好,推荐在临床上应用。

  • Ⅱ期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囊膜残余无晶状体眼

    作者:孟如法

    目的::探讨Ⅱ期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囊膜残余无晶状体眼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评价。方法:选取2012-01/2014-01期间我院通过行Ⅱ期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囊膜残余无晶状体眼的患者47例47眼,距前次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3~6mo。所有患者随访6~12(平均8.21±2.63)mo。结果:本次研究中47例患者人工晶状体均植入顺利,未见位置偏斜情况。后一次术后随访的裸眼视力(0.44±0.19),与术前佳矫正视力(0.41±0.23)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879,P=0.342)。无明显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Ⅱ期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囊膜残余无晶状体眼患者的效果良好,有效减少了并发症,对于改善患者视力安全有效。

  •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相关性

    作者:郭继援;史芳荣;杜献芳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及同型半胱氨酸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AION)的关系。方法:AION患者65例组成AION组,70例非AION患者组成对照组。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AION组及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状况,利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s )、维生素 B12及叶酸水平。对比分析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血浆Hcys、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结果:AION组有56例(86%)颈动脉粥样硬化,而对照组为43例(61%)。 AION组有59例(91%)血浆Hcys水平升高,对照组为38例(54%)。 AION组有37例(57%)血浆维生素 B12水平下降,对照组为43例(61%)。 AION组有54例(83%)血浆叶酸水平降低,对照组为32例(46%)。 AION组及对照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 P=0.001)、血浆 Hcys 水平( P=0.0005)及叶酸水平( P=0.0006)差异显著,维生素B12水平无差异( P=0.072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 OR=1.312,95%CI:0.927~1.772)及血中高Hcys水平( OR=2.378,95%CI:1.479~3.821)是AION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血中高水平的Hcys与AION的发生密切相关,控制这些与血栓有关的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AION的防治。

  • 小瞳孔电脑验光在儿童屈光不正筛查中的可行性探讨

    作者:苏哲;肖林;刘鹏飞

    目的::探讨小瞳孔电脑验光在儿童屈光不正筛查中的可行性。方法:学龄儿童217名。一年级组(6~9岁)94人、四年级组(10~12岁)123人。采用电脑验光仪RM-8000筛查儿童屈光度,评估小瞳孔验光在筛查中的准确度。结果:不同年龄组:散瞳前后一年级组球镜及柱镜差异,四年级组球镜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年级组柱镜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屈光类型:散瞳前后近视组球镜、等效球镜差值分别为0.263±0.618,0.216±0.653D,有统计学意义(P<0.01);远视组球镜、等效球镜差值分别为0.947±0.946,1.039±0.984D,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柱镜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瞳孔电脑验光选择≤-1.00D,≥-0.50D分别作为儿童近视,远视诊断界值准确度较好, Youden 指数分别为0.672,0.580。结论:小瞳孔下验光可作为筛查儿童屈光不正的有效方法,但若为验光配镜,学龄儿童必须散瞳。

  • 儿童V型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变化观察

    作者:谢小华;吕露;戴鸿斌;李祥芸;石明华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组儿童V型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变化及术后双眼视觉训练对术后双眼视觉建立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4~12岁V型外斜视患儿,按接受手术年龄分为三组:A组(4~6岁)、B组(7~9岁)、C组(10~12岁),每组20例。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及同视机检查33 cm及6 m处正前方及向上、向下注视的斜视度,以三棱镜度记录。同视机检查同时视、融合视,Titmus立体视图检查近立体视。对术后1 wk未能建立同时视功能的患儿给予双眼视觉训练,术后1,2,4,8 wk随访。结果:A、B 组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 wk C组较A、B组双眼视觉功能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8wk 3组间双眼视觉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手术矫正眼位正位,及术后积极有效的双眼视觉训练对于 V 型外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的重建十分有利。

  • 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视力与黄斑区厚度的相关分析

    作者:陈吉利;曹婷怡;许斐平;王莎莎;张宇;谢晓玲;陈文霞;郑策

    结论:在本研究中,术后所有患者在3 mo的随访时间内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且术后OCT检查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后视力的恢复情况相关。

  • 矫正LASlK术后屈光回退手术方式分析

    作者:裴文萱;熊海波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K)矫正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49例98眼LASIK术后发生屈光回退的患者行二次矫正手术。所有患者分成A、B组,A组24例48眼行LASIK手术,B组25例50眼行LASEK手术,术后1wk;1mo;1a,随访检查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总高阶像差值,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二次手术后1 wk A、B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 mo 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a A、B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屈光度、平均角膜曲率、总高阶像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IK组出现1例角膜上皮增生,LASEK组出现1例2级haze。结论:采用LASIK或LASEK矫正LASIK术后屈光回退均安全、可靠。

  •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颈动脉超声改变的观察研究

    作者:张雅莉;崔小莉;纪宪民;周爱意

    目的::探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AION)患者与颈动脉血管超声改变的关系。方法:对54例AION患者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54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超声影像学特征变化。结果:AION患者54例中38例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占接受该项检查总数的70%,其中硬斑18例(33%),软斑13例(24%),混合斑7例(13%);对照组中检出粥样硬化20例,占接受该项检查总数的37%,其中硬斑12例(22%),软斑5例(9%),混合斑3例(6%);均未见颈动脉狭窄及明显流速改变。 AION患者组与对照组粥样硬化斑块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6,P=0.005)结论:AION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查找AION的病因及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 三种不同方法测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前房深度的比较

    作者:许敏;叶瑞珍;陈珍珍

    目的::比较光学生物学测量仪( IOL Master )、接触式和浸润式A超对前房深度( 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的测量结果,分析三种测量方法是否存在差异及其一致性。方法:选取2013-07/10于我院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8例98眼术前分别进行IOL Master、接触式A超和浸润式A超的ACD测量,应用方差分析对三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差异进行比较,应用Blant-Altman分析法比较其一致性。结果:IOL Master 测量 ACD 为2.31~3.90(平均3.03±0.38) mm;接触式 A 超测量 ACD 为1.51~4.06(平均2.88±0.56)mm;浸润式A超测量ACD为1.99~4.17(平均3.17±0.38)mm。 IOL Master和接触式A超的ACD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2<0.05)。 IOL Master和浸润式A超ACD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1<0.05)。接触式A超与浸润式A超ACD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三种方法相互间一致性均较差。结论:三种方法测量白内障患者ACD时,浸润式A超测得结果大,IOL Master次之,接触式A超测得结果小,三者相互间一致性均较差,临床不建议相互替代。

  •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不同范围房角关闭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作者:何静;谢平;欧阳君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合并有白内障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03/2014-03收治的PACG合并白内障的患者83例83眼,术前均无用抗青光眼药物史,查房角后分为两组:A组患者39例39眼,房角关闭<180。;B组患者44例44眼,房角关闭≥180。。观察手术后视力、前房深度、房角及术后的眼压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术后随访1a。结果:两组视力均提高明显,前房深度增加、房角增宽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mo A组眼压低于B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能够显著地增加前房深度,开放房角,有效地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功能等优势。尤其是房角关闭在180。以内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577 nm全视网膜光凝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的影响

    作者:贾趁霞;肖胜强

    目的:探讨577 nm全视网膜光凝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影响。方法:应用optovue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分析37例45眼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e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PDR )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接受577nm全视网膜光凝术前和术后1,3,6 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结果:全视网膜光凝术后1,3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与术前相比较明显增厚,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至术后6mo逐步恢复至光凝前的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577 nm全视网膜光凝术能够引起糖尿病患者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一过性增加,术后6 mo时逐渐恢复到术前的水平。

  • 囊袋张力环联合虹膜拉钩在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立刚;王丽曌;张德秀

    目的::评价囊袋张力环联合虹膜拉钩在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手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1-01/2014-09收治的21例21眼外伤性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前患眼悬韧带离断范围在6个钟点范围以内,术中连续环形撕囊后,根据悬韧带离断范围大小使用1~4个虹膜拉钩,水分离、水分层,超乳劈核法吸除白内障,术中不同时期植入囊袋张力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前、术后视力、眼压、瞳孔及术中有无玻璃体脱出、囊袋撕裂情况和悬韧带离断范围有无扩大。结果:患者21例术后随访3~12mo,随访终末期矫正视力:<0.3者1眼,0.4~0.7者15眼,>0.8者5眼;眼压均在正常范围以内。20例患者人工晶状体位正,光学区中央位于视轴处,无严重眼部并发症;1例因自发性囊袋破裂,人工晶状体坠入玻璃体腔,后行玻璃体切除和悬吊术处理。结论:在虹膜拉钩和/或囊袋张力环的辅助下,通过设置合理的超声乳化参数,能够较好地完成悬韧带离断范围小于6个钟点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效果满意。

  • 近视性和远视性弱视视功能发育临床观察

    作者:鲁诚;魏盟;魏承丽;任静

    目的::了解近视性弱视和远视性弱视对双眼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对50例经治疗后双眼矫正视力均达0.9以上的弱视患儿行双眼视功能检查。测量同时视、融合范围及远近立体视。根据患儿的屈光状态将患儿分为A组(近视组)20例、B组(远视组)30例。比较A、B两组同时视、融合和立体视差异。结果:近视组中存在同时视的15例(75%),集合融合范围正常的6例(30%),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的16例(80%),有正常远立体视的7例(35%),有正常近立体视的6例(30%)。远视组中存在同时视的26例(87%),集合融合范围正常的7例(23%),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的20例(67%),有正常远立体视的15例(50%),有正常近立体视的7例(23%)。50例患儿中存在正常远立体视的为22例(44%),正常近立体视13例(26%)。同时视在两组患儿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4,P>0.05);集合性融合和分开性融合在两组患儿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565,P>0.05;χ2=0.740,P>0.05);远近立体视两组患儿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95,P>0.05;χ2=0.295, P>0.05)。结论:近视及远视因素对弱视患儿双眼视功能发育影响的差异不显著。弱视治疗后矫正视力正常的患儿短期内双眼视功能仍未完全恢复正常。

  •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松林;张林;姚媛贞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并探讨手术操作技巧。方法:回顾分析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的慢性泪囊炎患者140例169眼,对随访6~12 mo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评价治疗效果并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技巧。结果:本组痊愈155眼(91.7%),好转3眼(1.8%),无效11眼(6.5%),总有效率93.5%,与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组术后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3.743,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泪囊的定位及大小、造口位置及大小、造口黏膜瓣的处理、鼻部疾病的处理等操作技巧、术后随访及处理和患者体质均可能影响手术疗效。

  • Spot Vision Screener视力筛查仪在儿童视力筛查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余继锋;李莉;褚慧慧;刘雯

    目的:通过对Spot Vision Screener视力筛查仪在儿童视力筛查中的应用探讨,寻求一种新型、可靠、方便的儿童屈光状况筛查方法。方法:对我院门诊进行筛查的2~9岁儿童共87例174眼进行屈光检查,并将结果与电脑显然验光结果进行对比。结果:Spot Vision Screener视力筛查仪与电脑显然验光结果对比,除右眼球镜值存在统计学差异外,两种方法测量的左眼球镜值、双眼柱镜值及柱镜轴向、双眼等效球镜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pot Vision Screener视力筛查仪操作简单易行,儿童配合度好,不失为临床对儿童进行视力筛查的一种新方法。

  • Keratograph 5M眼表综合分析仪观察小梁切除术后泪膜的早期变化

    作者:赖钟祺;李维娜;李惠娜

    目的:运用Keratograph 5 M眼表综合分析仪观察小梁切除术后泪膜的早期变化。方法:收集青光眼患者41例46眼,分别于小梁切除术前1d,术后1d;1wk;1mo 行第一次泪膜破裂时间( first tear break up time,FTBUT)、平均泪膜破裂时间( average tear break up time,ATBUT)、非侵入式泪河高度( non-invasive tear meniscus height,NITMH)、脂质层厚度分级及睑板腺完整度评分检查。结果:与术前1 d 相比,术后1 d;1 wk;1 mo 的 FTBUT、ATBUT缩短(P<0.05),脂质层变薄(P<0.017)。术后1d的NITMH高于术前1d,而术后1wk和1mo的NITMH低于术前1d(P<0.05)。睑板腺完整度评分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eratograph 5 M眼表综合分析仪可以快速、精确地评估泪膜的功能。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在术后短期内可对泪膜的稳定性及泪液的分泌量产生不良影响。

  • 三棱镜与视野弧检查法在斜视手术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胡永华;贾惠莉

    目的::探讨三棱镜、视野弧检查法在斜视手术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共同性内、外斜视患者145例,年龄2~50岁,术前均用三棱镜、视野弧法检查斜视度,根据检查结果及眼轴长度设计手术量,评估斜视术后眼位正位率。结果:在共同性内、外斜视轻度、重度组中,远、近距离三棱镜与视野弧法所测的斜视度,经统计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在中度斜视组,两种方法所查斜视度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共同性内、外斜视组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斜视术后共同性内、外斜视组功能治愈率分别为70.83%,67.01%;临床治愈率分别为20.84%,24.74%;无效分别为8.33%,8.25%。结论:三棱镜、视野弧两种检查法在斜视度检查中应相互补充,同时参考眼轴长度,有利于提高斜视术后眼位正位率降低二次手术的风险。

  •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翼状胬肉术后眼前节结构改变观察

    作者:华峰;李正义;陈吉孟;侯国挻;杨立善;黄援臻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手术后前房深度、房角的变化。方法:原发性翼状胬肉30例30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手术前后分别用超声生物显微镜(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测量术眼中央前房深度以及前房上、下、鼻、颞四个方向的房角开放距离( angle open distance,AOD)及房角开放度数(open angle,AA),并观察眼压。结果:术前与术后的眼压分别为15.17±10.6,16.23±2.61 mmHg;中央前房深度分别为2.28±0.39,2.33±0.24 mm;四个方向的AOD及AA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前房深度及房角改变不明显。

  • 后巩膜加固术在高度近视性黄斑病变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施靖容;樊莹;赵婷婷

    近视性黄斑病变致盲率高,常用治疗手段为玻璃体切割术,然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对于已出现严重后巩膜葡萄肿的超高度近视患者疗效欠佳。近年来临床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继发眼底病变,特别在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病例中,疗效肯定,前景可期。我们针对近年来后巩膜加固术的材料与术式变迁作一全面综述,并进一步讨论其应用于眼底手术中的发展远景。

  •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及其参与的病变

    作者:马洪梅;孙凤海;贾健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能够维持光感受器的更新、再生,对维持视网膜外层的内环境稳定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重要的细胞成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是视网膜中被研究多的细胞,虽来源于神经外胚叶,但其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够分化和分裂的特性,让研究者看到了利用RPE来治疗相应的视网膜变性类疾病、遗传性疾病的希望。

  • 抗栓治疗患者眼科围手术期的处理

    作者:闫瑾;王莉;杨扬

    大多数需要眼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同时定期应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抗栓治疗可引起球后出血、脉络膜上腔出血等出血性并发症,甚至导致失明,然而中断患者的抗血栓药物可能诱发血栓形成,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但目前并没有针对应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眼科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指南。患者回顾了传统和新型抗栓药物在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青光眼及眼眶手术前后的使用,对眼科手术围手术期各类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继续使用、中断和恢复用药提出建议,以减少出现出血性或血栓性并发症的风险。

  • 葡萄膜炎及其模型中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剑冰;徐国兴

    葡萄膜炎是一类严重损害视功能的炎症性疾病。葡萄膜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感染、外伤、肿瘤、自身免疫反应均可引起,以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者为常见。近年来,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炎症过程中所起作用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与疾病活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被关注,我们就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转化生长因子等与葡萄膜炎发病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作一综述。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钰洁;侯旭;胡丹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由于各种眼内或眼外疾病导致的一种难治性、严重致盲的眼病,其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及纤维血管膜的收缩终有可能导致进行性眼压升高和房角关闭。由于其复杂的病因,临床治疗较为困难且疗效不佳。本文依据近年文献报道,围绕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相关细胞因子、动物模型进展做一综述。

  • 醛糖还原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宏哲;李才锐;孙曙光

    醛糖还原酶( aldose reductase,AR)属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icotinamide - adenine dinudeotide phosphate, NADPH)依赖性的醛-酮还原酶超家族,是多元醇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限速酶,在机体高糖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AR广泛存在于肾脏、血管、晶状体、视网膜、心脏、骨骼肌等组织器官中,催化葡萄糖转化为不易通透细胞膜的山梨醇,使细胞肿胀、变性、坏死,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为多因素疾病,目前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多元醇代谢通路被证实在DR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工作中控制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的治疗方案对于DR的病情缓解仅有部分疗效或无效,如果能明确与DR病情相关的基因,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病理机制,有助于新治疗方法及药物的研制。本文就目前AR及其基因多态性在DR中的作用和AR抑制剂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飞秒激光 LASlK与机械刀 SBK 治疗高度近视的视觉质量分析

    作者:蒋宏苏;伍卫华;王微微

    目的::比较虹膜定位引导的飞秒激光LASIK及虹膜定位引导的机械刀SBK治疗高度近视的视觉质量。方法:选取2013-01/10在本院接受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86例172眼,年龄20~35岁,等效球镜-6.00~-9.50 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1例102眼,接受虹膜定位引导的飞秒激光LASIK治疗;对照组35例70眼,接受虹膜定位引导的机械刀SBK治疗。术前佳矫正视力均≥1.0。随访时间为1a,对比指标包括UCVA、BCVA、屈光状态、角膜瓣厚度、CSF以及全眼高阶像差。结果:术后随访1a,研究组和对照组UCVA≥1.0者分别为94.1%和9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残留屈光度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08±0.10D和-0.10±0.07D,两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阶像差中的四阶球差( C12)研究组和对照组均较术前增加,增幅分别为0.1642±0.0519,0.2229±0.038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8.077,P<0.05);垂直彗差( C7)两组的增幅分别为0.1583±0.1921和0.1436±0.153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6,P>0.05);水平彗差(C8)两组增幅分别为0.0950±0.069和0.1858±0.09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7.261,P<0.05);高阶像差均方根(RMSh)两组的增幅分别为0.3711±0.0847和0.5622±0.10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12.801,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SF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虹膜定位引导的飞秒激光LASIK和机械刀SBK治疗高度近视均取得良好的效果,但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厚度均一性更好,引起更小的高阶像差变化,视觉质量更好。

  • 不同水平HbA1 c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的变化

    作者:万贝贝;徐军

    目的::观察不同水平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115例164眼白内障手术患者按术前HbA1 c水平分四组:非糖尿病对照组30例43眼A组( HbA1 c≤6.5%);糖尿病组:B 组26例38眼( HbA1 c≤6.5%)、C 组28例40眼(6.5%8.0%)。采用角膜内皮镜检测术前;术后1d;1,2wk;1mo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和六边形细胞比率等参数,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各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1d;1,2 wk和1 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边形细胞比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变异系数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各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六边形细胞比例减低显著,变异系数增大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和B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无统计学差异(P>0.05)。 A组与C组、D组比较,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显著(P<0.05)。糖尿病各组间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边形细胞比例减少有差异,变异系数增大差异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均有一定程度损伤,HbA1c≤6.5%时术后角膜内皮损伤小,糖尿病患者术前HbA1 c值越高,术后损伤越重。

  • 低中度近视EPl- LASlK术后视觉质量探讨

    作者:黄引良;李鹏

    目的::综合评价低中度近视机械法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EPI-LASIK)后视觉质量。方法:将行EPI-LASIK 术的60例120眼按等效屈光度( SE)分为两组:低度近视组(60眼),中度近视组(60眼)。测量术前和术后1 wk;1,6 mo的客观视力、像差、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两组裸眼视力( UCVA )均优于术前佳矫正视力(UCVA)(P<0.05);两组术后6mo 总高阶像差值RMS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6mo高阶像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wk;1mo两组在五个频率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 mo低度近视组恢复至术前水平,中度近视组在高频区(18.0c/d)和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wk两组在3.0,6.0,12.0,18.0c/d频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1mo两组在12.0,18.0c/d频率上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6mo两组均恢复至术前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低中度近视 EPI-LASEK 术后早期的视觉质量较差,中晚期有较好的视觉质量。

  • 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短眼轴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作者:赵星星;崔巍

    目的::观察2.2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超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短眼轴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传统的3.0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0例60眼眼轴为17.68~21.32(平均20.35±0.61) mm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2.2mm同轴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微小切口组,植入 Akreos MI60 IOL )和3.0 mm同轴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小切口组,植入 Akreos Adapt IOL),平均眼轴分别为:20.57±0.39,20.21±0.52mm。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超声乳化所用的有效超声时间(EPT)和平均超声能量(AVE)。术后随访1,7,30,90d,观察术后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手术源性散光和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所用 EPT 和 AVE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7,30 d微小切口组的手术源性散光低于小切口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90d的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佳矫正视力在7d 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术后30 d和90 d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30,90d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微小切口组均高于小切口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前房深度较术前明显加深,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术中前房稳定,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无切口热烧伤。结论:2.2mm同轴微切口于传统的同轴3.0mm小切口超声乳化手术白内障手术相比,术中具有同样的安全性,且2.2mm同轴微切口手术手术源性散光小、组织损伤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早期视功能。

  • 小干扰RNA沉默 HlF-1α对缺氧状态下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中MMP-2表达的影响

    作者:苑伏香;张霆;周占宇;王良雨;赵娟;王爽;卢发艳

    目的::以小干扰RNA沉默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中的低氧诱导因子-1(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 HIF-1)基因,在缺氧状态下观察其对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 human uveal melanoma cell,OCM-1)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分为正常组与缺氧组,其中将缺氧组再分成单纯缺氧组、干扰组、脂质体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对正常组细胞用含有浓度为10%的胎牛血清和1%的双抗(青-链霉素混合液)的DMEM 高糖培养基进行培养。在缺氧组人眼OCM-1细胞的培养瓶中加入100μmol/ L CoCl2以构建肿瘤细胞内部的缺氧微环境。干扰组转染HIF-1α siRNA,阴性对照组转染无义siRNA,阳性对照组转染β-actin siRNA,脂质体对照组转染空脂质体。RT-PCR 检测细胞中HIF-1α和MMP-2 mRNA 的表达,行Western-blot 检测HIF-1α和MMP-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单纯缺氧组HIF-1α蛋白的表达增高(P<0.05),而其mRNA 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05); MMP-2 mRNA 及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缺氧培养的各组之间相比,阳性对照组β-actin mRNA 表达下降(P <0.05),证实转染成功;干扰组HIF-1αmRNA 和MMP-2 mRNA 和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阴性对照组、脂质体对照组各检测因素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缺氧条件下可以提高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中 HIF-1α蛋白的表达,而且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以影响MMP-2的转录与翻译,从而可能进一步影响人眼脉络膜瘤细胞的外周浸润和远处转移能力。

  • FTY720抑制S1P诱导的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

    作者:钟帆;丁小珍;杨为中;高宗银;陆晓和

    目的::探讨芬戈莫德(fingolimod,FTY720)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 CNV)的抑制作用。方法:分别采用MTT法和划痕法观察不同浓度FTY720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 )的增生和S1 P诱导下的细胞迁移的影响。应用大鼠角膜微囊袋模型,检测FTY720对S1 P诱导的CNV的作用。将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和C组,每组10只,在各组角膜基质层内植入S1 P的同时依次植入0,5,20μg FTY720缓释颗粒。术后对CNV生长情况观察,并在12 d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实验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0,102,103,104 nmol/L FTY720与HUVECs共孵育72h可抑制细胞增生(P<0.01),10,100nmol/L FTY720作用24 h后,可抑制由S1 P诱导的细胞迁移,随FTY720浓度增加其抑制细胞增生和迁移的作用均增强,A、B、C组大鼠角膜微囊袋缓释微粒体植入后12d,CNV面积分别为10.05±1.19,6.59±0.95,2.70±0.68mm2(F=145.155, P<0.01),A与B组、B与C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

  • 经结膜入路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的研究

    作者:李佳;程茗;郑奇君;袁洪峰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和注意事项,并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2007-01/2013-11的74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经CT或MRI联合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手术全部采用结膜入路,鼻下、颞下及正下方肿瘤采用下穹窿结膜切口,颞上象限的肿瘤采用颞侧结膜入路,鼻上及上方肿瘤采用内上方穹窿结膜入路,暴露后钳夹肿瘤,轻轻挽出瘤体;如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则采用分步切除的方法:先切除部分瘤体,然后直视下再切除残留的肿瘤。结果:74例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确诊率达到100%。肌锥内58例(78%),肌锥外16例(22%),其中颞上方12例(16%),上方16例(22%),鼻下、颞下方及正下方46例(62%),肿瘤直径8~59mm,手术全都采用结膜入路,其中下穹窿结膜入路46例,颞侧结膜入路12例,鼻上方结膜入路16例,有9例患者采取先摘除1/3瘤体,瘤体缩小后,再摘除剩下的肿瘤。8例患者术后视力下降,其中6例术后半年视力恢复。5例患者术后视力提高,术后无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10例,1例患者术后瞳孔不等大,复视6例。结论:经结膜入路手术切除肿瘤适用于除眶尖部以外的所有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结合直视下分步切除肿瘤法,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

  • 中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作者:孙学争;周亚莎;谭涵宇;刘悦;陈向东;彭清华;冯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眼病不可逆盲的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我国在 DR 手术治疗方面已进行了广泛的开展,对于增殖前期 DR,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R,PDR)采取全视网膜光凝术,破坏缺血区视网膜,减少需氧量,以防止新生血管形成,阻止病情恶化。中医药对治疗DR有着非常丰富及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本文就中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DR的研究进行综述。

  • 上海淞南社区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知度调查

    作者:熊毅;刘丽萍;陈雁;赵婕

    目的::调查上海淞南社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DR)的患病率及其防治知识认知度的现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淞南社区的糖尿病者进行全身体检。免散瞳眼底照相了解 DR 患病率。填写调查问卷了解其一般情况和对DR的认知度情况。结果: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和眼底照相1120份。糖尿病者DR患病率为23.6%,其中轻度 DR 17.1%,中度 DR 5.1%,重度 DR1.4%。近1 a 中做过眼科检查者14.1%;知道空腹血糖正常值者占71.5%;85.7%的患者知道糖尿病会引起全身并发症;77.2%的患者知道有眼部并发症;47.9%的患者知道需要定期检查眼底;58.0%的患者知道早期治疗DR是防治视力损伤的重要手段;59.9%的患者愿意定期参加健康宣教讲座。单因素相关分析提示:对DR知识认知度得分与年龄、文化程度、医保类型、糖尿病病程、是否控制饮食、是否监测血糖、空腹血糖水平、锻炼频次和DR分期相关。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对DR知识认知度得分的影响因素为:年龄、文化程度、医保类型、糖尿病病程、是否控制饮食、锻炼频次和DR分期。结论:淞南社区糖尿病者对 DR 防治知识的认知度尚不足,认知没有完全付诸行动,对社区糖尿病者进行有针对性的DR防治知识宣教很有必要。

  • 四种不同种属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及生长特性

    作者:冀立霞;李彩娜;刘泉;环奕;刘率男;申竹芳

    目的::探索大鼠、兔、犬及人四种不同种属晶状体上皮细胞( lens epithelial cells, LECs)的原代培养条件,并观察其生长特性。方法:采用不同方法取出四种晶状体囊或前囊组织,改良组织块法进行原代培养,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四种LECs的形态学特征及变化。结果:大鼠、兔、犬及人四种LECs均可采用改良组织块贴壁法进行原代培养。随着种属级别的升高,LECs贴壁能力逐渐增强,细胞由不规则的多角形向卵圆形发展、胞核渐渐圆润、胞浆越来越丰富,经多次传代后四种LECs均有向纤维化发展的趋势。结论:成功改良了大鼠、兔、犬及人 LECs 的原代培养方法,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为白内障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 虾青素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庄海容;刘平;胡学政

    目的::探讨虾青素(astaxanthin,AST)对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 O2)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s,RPE)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人RPE细胞系传代培养,MTT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结果:MTT结果显示用10-8 mol/L和10-4 mol/L AST处理后, RPE 细胞活性分别提高到53.66%±3.25%和70.43%±2.38%,与氧化损伤组(38.76%±3.7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计数结果显示,预先给予10-8 mol/L和10-4 mol/L的AST作用后, RPE细胞凋亡率分别下降到30.23%±1.91%和12.58%±2.12%,与氧化损伤组(42.50%±1.9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伴随AST作用浓度的增加,细胞形态亦逐渐得到改善。结论:AST可以抑制H2 O2诱导的人RPE细胞的凋亡,从而为寻求有效的防治视网膜损伤的药物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 α-倒捻子素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方圆;苏途;谢平;袁松涛;范雯;许译丹;胡仔仲;刘庆淮

    目的::探讨α-倒捻子素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健康6~8 wk 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光照组、α-倒捻子素组,每组10只。α-倒捻子素组小鼠每天接受α-倒捻子素30mg/(kg·d)灌胃7d,于灌胃给药第5d进行光损伤造模。对光照组和α-倒捻子素组小鼠采用5000±200 lx白色LED光连续照射1 h。模型完成后72 h记录各组小鼠闪光视网膜电图;应用光镜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剥离视网膜,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匀浆中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闪光视网膜电图( F-ERG)显示α-倒捻子素组视网膜功能损伤较光照组明显减轻(P<0.05)。光镜下,α-倒捻子素组视网膜结构损伤相较于光照组明显减轻(P<0.05)。相对于光照组,α-倒捻子素组视网膜组织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α-倒捻子素抑制光损伤引起的视网膜脂质过氧化,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

    作者:程育宏;史强;申家泉;王理论;刘思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和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在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Rb)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程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 SABC 法分别检测39例 Rb 中MMP-2及EMMPRIN的表达;用LEICA IM 50型全自动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平均灰度值,比较不同临床和病理阶段Rb中表达MMP-2和EMMPRIN的差异及二者阳性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Rb患者39例中MMP-2阳性表达35例(灰度值为109.64±14.52),占90%;EMMPRIN阳性表达33例(灰度值为108.01±13.60),占85%;青光眼期Rb中MMP-2和EMMPRIN 的表达(灰度值分别为108.21±11.47,107.56±14.32)明显高于眼内期(灰度值分别为121.13±11.32,119.34±12.66;P<0.01,P<0.05),眼外期二者表达(灰度值分别为91.03±11.71,92.26±12.93)明显高于青光眼期(P<0.01,P<0.05);视神经浸润组Rb中MMP-2和EMMPRIN的表达(灰度值分别为103.89±13.39,105.23±14.00)明显高于无视神经浸润组(灰度值分别为118.39±15.11,117.53±16.13;P<0.01,P<0.05)。结论:MMP-2及EMMPRIN的表达水平可能与Rb的浸润转移有关。

  • 科技期刊对论文摘要的要求

    作者:《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根据有关规定,可以把摘要编写要求归纳成如下几点。省略“我们”“作者”“本文”这样的主语。

  • 手术模拟器培训眼科青年医师显微手术技能的观察研究

    作者:吴航;戴惟葭;董莹;刘大川

    目的::利用眼科显微手术模拟器提高眼科青年医师白内障显微手术能力的量化观察。方法:眼科青年医师进行经过理论授课、模拟器训练及动物眼球操作,模拟器对学员完成白内障手术操作各项步骤行综合打分,并对学员培训前后完成白内障手术模拟器综合得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学员通过理论授课阶段后在模拟器完成白内障手术操作测试评分平均75.91±6.53分,再经过模拟器反复训练阶段后模拟器给予的测试评分平均85.57±4.64分,这两阶段学习后学员在模拟器上完成白内障手术操作的综合测试评分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第三阶段学员经过动物眼球实际操作后,在模拟器上完成白内障手术的测试评分平均89.77±7.61分,与动物眼球操作前仅进行模拟器操作训练测试评分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眼科显微手术模拟器进行短期培训可显著提高眼科医师白内障手术能力,但长期效果及实际临床手术能力有待进一步观察。

  • 教学相长式业务学习在眼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作者:王杰;康刚劲;徐曼华;郐莉;王芳;董敏;刘鹃;蒋燕

    目的::了解师生共同参与主讲的教学相长式业务学习对眼科学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为眼科学研究生教育探讨新的模式。方法:对泸州医学院2010~2014级的31名眼科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及47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明确新的业务学习模式是否可提高眼科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结果:开展教学相长式业务学习可提高眼科学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结论: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有助于眼科学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国际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