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

国际眼科杂志

International Eye Science 국제안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陕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123
  • 国内刊号: 61-141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52-239
  • 曾用名: 美中国际眼科杂志;美国中华眼科杂志
  • 创刊时间: 200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眼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惠延年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白内障患者的眼轴及角膜曲率测量值统计分析

    作者:郭学龙;赵刚平;余建洪

    目的:通过国人白内障患者的眼轴及角膜曲率测量反映一寂静人群的眼解剖参数的正常值.方法:对1010例(1575眼)白内障患者术前的生物测定值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891例(1437眼).外伤性白内障30例(38眼),先天性白内障53例(100眼).结果:男性60岁以上组眼轴平均值为(24.15±1.51)mm.50~60岁组眼轴平均值为(25.08±3.10)mm;女性60岁以上组眼轴平均值为(23.56±1.73)mm,50~60岁组眼轴平均值为(24.50±2.85)mm;男性患者50岁以上角膜曲率平均值为(43.70±1.76)D,女性60岁以上组角膜曲率平均值为(44.62±1.54)D.17~30岁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的眼轴平均值(24.07±1.75)mm,与正常眼轴(24mm)的差异无显著性(t=0.250,P=0.804).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眼轴大值为27.15mm,小值为19.2mm,双眼相差大值为3mm.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生物测量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定人群的正常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的眼轴与正常眼轴的差异无显著性.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眼轴变异程度大.

  • 戈壁环境对男性青年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杨国华;张小平;王妙菊;张亚清;马红蕊

    目的:探讨男性青年进入戈壁工作后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方法:采取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在戈壁连续工作的319名男性青年进行基础泪液分泌、泪膜破裂时间和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结果:本组基础泪液分泌异常率为32.1%,泪膜破裂时间阳性检出率为90.8%,角膜荧光素阳性率为21.8%.工龄la者泪膜破裂时间阳性检出率与其它工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工龄增加,角膜荧光素阳性率增高.工龄>2a与工龄<2a间有统计学差异(x2=10.5663,P=0.0012).结论:男性青年进入戈壁工作后泪膜稳定性降低,泪膜破裂时间缩短且检出率高.工龄越长,角膜上皮完整性越差.

  • 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作者:雷少波;唐罗生;朱晓华;郭小健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对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因Valsalva视网膜病变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6例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眼均有不同程度的黄斑内界膜下积血,3眼伴少量玻璃体积血,均以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结果:患眼视力由术前的指数或手动提高至术后第ld的0.1~0.5,并在术后lmo内继续提高,术后3,6mo;la随诊时仍维持稳定.随访期内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严重Valsalva视网膜病变的方法.

  • 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谊;李上;冯联兵;朱豫

    目的:探讨LASIK术后角膜瓣移位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2-01/2007-01行LASIK手术共1082例(2040眼),术后发生角膜瓣皱褶或移位13例(15眼)进行分析.结果:LASIK术后ld出现角膜瓣皱褶2例(2眼),13例(14眼)术后ld出现角膜瓣移位并瓣内折7例(9眼),外伤所致4例(4眼).13例(15眼)均行角膜瓣重新复位,除2例(2眼)术后lmo未达术前矫正视力外,其余均达到.结论:LASIK术中角膜瓣薄、角膜瓣大、蒂部小,易引起角膜瓣皱褶或移位;对角膜瓣皱褶或移位如发现及时、治疗得当,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LASIK 角膜瓣 皱褶 移位
  • 近视回归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问学;张学辉;李军;唐颖;常庆;朱秀萍

    目的:临床观察近视回归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防治作用.方法:随机选取52例在我院视光中心就诊的年龄在9~18岁近视患者配戴近视回归镜作为治疗组,观察裸眼视力变化,屈光度变化,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变化情况.并与52例年龄及屈光度相似的近视患者配戴框架眼镜作为对照组,观察时间12mo.结果:治疗组屈光度增加<0.50D者38例(76眼)有效率73.1%.对照组屈光度增加<0.50D者18例(36眼)有效率34.6%,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裸眼视力下降<2行者39例(78眼)有效率73.6%,对照组裸眼视力下降<2行者10例(20眼)有效率19.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值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近视回归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有延缓作用.

    关键词: 近视 近视回归镜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析

    作者:张建强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临床前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2006-06/2007-12就诊于我院白内障患者中,38例(38眼)经术前检查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术前及术后周边前房深度、房角宽度、青光眼暗室加俯卧试验、眼压、视力.结果:术前所有患者周边前房<1/4CT,静态前房角镜检查>3/4象限不见巩膜突,青光眼暗室加俯卧试验阳性;术后所有患者周边前房加深,房角加宽,青光眼暗室加俯卧试验均为阴性.手术前后眼压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视力均提高.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作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早期角膜瓣皱褶的处理

    作者:刘璟;邹鸿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瓣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早期(ld)角膜瓣皱褶的处理.方法:针对LASIK术后早期出现的17例角膜瓣皱褶病例在表麻下重新掀瓣复位后加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术后点用lg/L氟美童滴眼液及3g/L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术后24h去除角膜接触镜.结果:经过上述处理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预期佳矫正视力,角膜瓣重新恢复平整,位置正常,皱褶消失,无上皮植入.结论:LASIK术后早期角膜瓣皱褶是较常见的LASIK术后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常影响患者术后视力.在处理上应及早掀瓣重新复位.

  • 灯箱视力表与电脑视力表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作者:李太东;刘辉;刘培兴

    目的:通过与灯箱视力表的对比研究了解电脑视力表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选取初三学生63例(126眼)同时用灯箱和电脑视力表进行远用视力检测,对视力检测值进行配对检验.结果:两种视力表检测值的t检验等于1.2671,P>0.20,两种视力表的检测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脑视力表和灯箱视力表在临床上具有相同的应用价值,可以推广和普及.

  • 真菌性角膜溃疡两种实验室诊断方法的比较

    作者:刘先宁;朱秀平;吴洁

    目的:寻找快速,简便、准确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采用角膜刮片取材,涂片后进行KOH湿片直接镜检法及丫啶橙荧光染色法同时检测140例临床疑似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的标本,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KOH湿片直接镜检法检测阳性率为71%,丫啶橙荧光染色法阳性率为86%,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丫啶橙荧光染色法简便,快速、准确,阳性率高,优于KOH湿片直接镜检法.随着目前国产荧光显微镜的日益普及,我们认为该方法为快速检出真菌的好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

    作者:夏旭光;彭辉灿;杨杰;尹峥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手术后浅前房发发生原因及处理原则.方法:分析小梁切除术手术患者182例308眼发生浅前房的比率及处理方法.结果: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38例42眼(13.6%),其中引流过畅21眼、脉络膜脱离17眼,结膜瓣渗漏2眼,恶性青光眼2眼,33眼行保守治疗(78.6%),7眼行前房重建术,1眼行结膜瓣修复,1眼行晶状体摘除术及玻璃体抽吸术.结论: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其常见原因为脉络膜脱离及房水引流过畅,大多数浅前房通过非手术治疗,在前房重建中效果良好.

  •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异物

    作者:杨波;宋艳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异物的疗效及其并发症发生.方法:对于2003-09/2008-03眼内异物患者48例48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取出异物48眼(100%).术前视力:无光感5眼(10.4%),<0.01的22眼(45.8%),0.01~0.1的15眼(31.3%),>0.1的6眼(12.5%),术后视力:无光感的5眼(10.4%),<0.01的12眼(25.0%),0.01~0.1的21眼(43.8%),>0.1的10 眼(20.8%).结论:应及时尽早的摘出眼内异物,对于非磁性异物,异物可着床于视网膜或位于后部玻璃体腔内,常伴有玻璃体积血或增殖,而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摘出眼内异物损伤小,准确安全,有利于及时处理并发症和提高术后视力,值得推广.

  • 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随访研究

    作者:陈萍;赵可浩

    目的:观察氙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作用,评价该治疗方法随访1a疗效的稳定性.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第1次急性发作患者23例(23眼),局部予以10g/L毛果芸香碱滴眼液及5g/L噻吗心安滴眼液各1滴后,行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眼压控制稳定后5~7d行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观察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前及治疗后2h;1,3,6,9,12mo眼压变化;观察相应时间点房角变化;术后1,3,6,9,12mo行暗室加俯卧激发试验.结果: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前平均眼压为69.43±8.22mmHg,术后2h眼压为15.74±3.09mmHg,随访期间患者未发生高眼压;术前所有23眼前房角镜检查可见前房角关闭,术后2h所有23眼静态前房角镜检查前房角增宽,小梁网可见范围增宽,随访期间各方房角无明显变化;所有患者术后1,3,6,9,12mo行暗室加俯卧激发试验均为阴性.结论: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不联合使用全身降眼压药物治疗)可迅速、有效、安全降低眼压,重新开放房角,随访1a疗效稳定.

  • 远方视力训练法治疗斜视性弱视临床研究

    作者:邢军;李志坚;赵秀梅;崔浩

    目的:总结远方视力训练法治疗单眼斜视性弱视的疗效.方法:对240例患病儿童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组,与传统遮盖疗法进行对比,随访3mo.结果:远方视力训练法促进弱视眼视力提高显著优于传统遮盖法.与传统遮盖疗法在治愈率(18%)、显效率(60%)及有效率(93%)方面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远方视力训练法是治疗单眼斜视性弱视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 丝裂霉素预防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角膜混浊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浩江;窦晓燕;司马晶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中使用0.2g/L丝裂霉素(MMC)预防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对120例(240眼)屈光不正的患者进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术中使用0.2g/L丝裂霉素,作用时间为20~90s,观察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观察术后1,3,6,12mo时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状态、haze形成情况及并发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01±0.72d;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62);术后1,3,6.12mo时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术后6mo 0~0.5级haze 218眼(90.8%),1级haze 21眼(8.75%),2级haze 1眼(0.83%),术后12mo 1级haze 12眼(5%);术后未见丝裂霉素毒性反应及并发症.结论:使用0.2g/L丝裂霉素预防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安全、有效.

  •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回顾分析

    作者:任毓玲;雷功祖;张文亚;刘静

    目的:掌握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检查、诊断、治疗方法,挽救视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检查治疗过程,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视野变化、OC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等.结果:32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病例中,通过控制全身疾病,局部激素治疗,扩张血管药物促循环,营养神经治疗,大部分病例视力有所提高,视盘水肿减轻,视野不同程度扩大,患眼OCT示:盘周神经纤维层变薄.结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正确诊断,及时系统的治疗,可有效提高视力,改善视盘缺血状态,扩大视野、提高视敏度.

  • 内眦韧带修复在治疗泪小管断裂伴下睑外翻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影;樊映川;罗谦

    目的:研究内眦韧带修复在治疗泪小管断裂伴下睑外翻中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入院治疗的18例泪小管断裂伴下睑外翻的患者其中断裂位置距泪小点>2mm的14例采用泪小管吻合联合下睑睑板-内眦韧带修复术;<2mm的4例采用行泪小管吻合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随访1~3mo.结果:18例均无下睑、泪小点外翻,冲洗泪道均通畅.结论:泪小管吻合合并下睑睑板-内眦韧带修复术治疗下睑撕裂伴泪小管断裂,效果显著,未见溢泪及下睑外翻.

  • 汽车安全气囊所致眼外伤分析

    作者:刘贵顺

    目的:探讨由于汽车安全气囊打开可造成各种眼外伤,提醒驾驶者及乘车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方法:对34位被气囊所伤患者受伤当时是否系安全带及是否配戴框架眼镜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其中12例配戴框架眼镜者,21眼眼睑皮肤挫裂伤及角膜上皮划伤;21例伤后回忆肯定未系安全带,其中2例视网膜脱离及2例眼球破裂伤者均未系安全带.结论:不系安全带及配戴框架眼镜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可造成严重的眼外伤.

    关键词: 安全气囊 眼外伤
  • 角膜营养不良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曹文萍;刘平

    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组临床表现多样的遗传性疾病.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类型的角膜营养不良的致病基因及相关突变已经被确定.本文将从基因功能、突变位点、可能的致病原因等方面对各类型角膜营养不良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角膜瓣厚度变化的相关因素及其对LASIK手术影响的研究现状

    作者:阚丹;刘金璐;刘汉强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角膜瓣的厚度在理论上是固定的,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角膜瓣的厚度会出现偏薄或偏厚的情况,而且当角膜瓣厚度出现变化时,其对LASIK手术过程及手术后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本文对影响角膜瓣厚度变化的相关因素及角膜瓣厚度变化对LASIK手术的影响做一综述.

  • 关于视神经鞘脑膜瘤诊断和治疗的新观点

    作者:周欢粉;魏世辉

    视神经鞘脑膜瘤是视神经鞘常见的肿瘤,占原发性视神经瘤的三分之一.随着先进的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其发生率提高了.神经影像技术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多数临床所见的病例诊断甚是可疑,许多病例并未做活组织检查,只是通过神经影像学支持诊断.视神经鞘脑膜瘤治疗的目的是确保一定的视力,控制肿瘤的局部增长,减少死亡率.对视力轻微下降或无视力障碍以及视力保持稳定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分次立体定向放射疗法对进行性和早期的病例可以维持视力.外科切除术和活组织检查的致盲率比较高,适用于向外生长到硬脑膜的肿瘤.

  • 晶状体蛋白组学与先天性白内障

    作者:尹小磊;袁容娣;叶剑

    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使人们认识到蛋白研究的重要性,蛋白组学则是对生命活动进行的系统研究.晶状体蛋白虽在不同情况下表现的蛋白质组不同,但在合成后极少更新,几乎伴随终身.因此,对晶状体蛋白组进行研究,有助于对先天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探索.本文就晶状体蛋白组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与先天性白内障的联系进行了综述.

  • C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作者:焦剑;李颖

    在过去的20a里,虽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认可,但很多通过人或动物的研究都表明,C肽在防止和逆转糖尿病的某些并发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综述的目的就是简要介绍C肽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详细介绍目前有关C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的认识.

  • 雌激素干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范海燕;倪卫杰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以视网膜新生血管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凶之一.目前主要采取激光或手术治疗,损伤较大且效果不理想,因此寻找有效的药物途径来预防ROP的发生成为研究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已知的促新生血管生成物质,在ROP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雌激素通过调控VEGF减少新生血管生成,从而防止ROP的发生.本文将围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VEGF以及雌激素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 人工晶状体眼伪调节研究进展

    作者:吴宪巍;何伟

    许多白内障术后患者可以获得比实际预期要好的近视力,其中原因在于人工晶状体眼伪调节的存在.人工晶状体眼伪调节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推进法、离焦法、动态检影法、红外线可视验光仪、视觉诱发电位法及利用A型超声或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调节前后前房深度的变化间接测定调节幅度.人工晶状体眼伪调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景深、人工晶状体位移、近视散光、像差、角膜的多焦性等.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疾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宋蔚;任百超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目前已发现至少11个染色体位点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病有关.本文就POAG的相关基因,尤其是已确认的MYOC.OPTN,WDR36三种致病基因的定位、结构、功能和突变等方面进行综述.

  • 高血压相关眼病

    作者:高颖;韦企平

    高血压病对眼部有一系列影响,除直接导致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ypertensive retinopathy,HR)外,还是发生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 artery occlusion,RAO)、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schaemicoptic neumpathy,ION)等其他眼部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发展的危险性,而且与青光眼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eular degeneration,AMD)的发病有关.全面认识血压对眼部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诊治与高血压相关的眼部疾病.本文对高血压病与这些疾病的关系展开讨论.

    关键词: 高血压 眼病
  • 各种因素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

    作者:赵林;孙洪臣

    角膜内皮细胞的研究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近年来各种新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对角膜内皮损伤的进一步研究成为可能,对角膜内皮损伤的病理、愈合的过程、修复机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多疾病、手术、外伤、药物、激光以及先天性疾病等都可以对角膜细胞产生很大的影响.它们可以引起角膜内皮细胞水肿、细胞数量减少、多形性变化.

  • 糖尿病性角膜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晓燕;朱学军

    糖尿病性角膜神经病变是一种潜在的致盲性病变,观察角膜神经超微结构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以及探索其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糖尿病角膜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变化,及其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角膜保存研究进展

    作者:杨玉洁;高晓唯;任兵

    随着现代眼科学的发展,角膜保存技术取得了重大进步,使角膜保存质量提高,保存时间明显延长.本文复习了目前常用的各种角膜保存方法,同时对角膜保存的热点问题:角膜保存的免疫原性,细胞凋亡,角膜内皮、上皮细胞的保护,需氧量,污染控制等方面作了综述,后,我们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 Monovision LASIK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浩江;司马晶;窦晓燕;杨斌

    目的:研究Monovision LASIK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院接受LASIK手术屈光不正的患者110例(220眼),年龄40岁以上,术后随访1a,术后接受问卷评估.分析术前及术后1a的裸眼视力(远视力、近视力)、屈光等数据,结合问卷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8例接受Monovision LASIK手术,32例患者接受双眼完全矫正手术.Monovision组和完全矫正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分别为1.21±0.13,1.19±0.15,两者比较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35).Monovision组术后裸眼近视力(0.68±0.25)好于完全矫正组(0.43±0.21,P=0.04),两组术后屈光参差分别为1.41±0.26D,0.12±0.11D,两两比较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术后满意度Monovision组与完全矫正组分别为87%与85%,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65).术后驾车、行走、运动等不戴镜分别为91.5%,9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术后近距离工作从不佩戴老视眼镜分别为48.6%,15.6%(P=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onovision LASIK是一种矫治老视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Monovision 老视 LASIK
  • 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观察

    作者:叶璐;刘建国;杨新光;万雅群;李勇;许恂

    目的:观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amplitudeof accommodation.AMP)的变化.方法:用LASIK治疗近视患者53例,根据等效球镜度数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所有被测者均进行规范的主觉验光,采用移近法在术前、术后lwk;lmo和3mo测量左眼调节幅度,所得结果输入SPSSl 1.0统计软件包.结果:LASIK术后1wk和1mo调节幅度明显低于术前AMP(P<0.05),术后3mo不同近视程度患者调节幅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近视程度近患者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至术后3mo时AMP基本恢复到术前戴镜水平;LASIK手术对近视患者单眼调节幅度无明显不良影响.

  • 晶状体前囊膜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应用研究

    作者:裴重刚;周艳;邵毅;周琼

    目的:评价晶状体前囊膜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及降压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30例(30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眼,实验组行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将自体前囊膜衬垫在巩膜瓣下,对照组行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一次性应用MMC,浓度0.33g/L,根据结膜、筋膜的肥厚程度不同,时间1-4min不等,随访6~12mo.主要观察指标:视力、眼压、滤过泡、手术成功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功能性滤过泡的累积存活率,手术成功率、术后视力改善、角膜内皮计数密度、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形成的滤过泡类型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晶状体前囊膜应用于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中可有效降低眼压,长期有效保留功能性滤泡,保持滤过道开放,且并发症较少.

  • 随机点立体图与图形立体图检测立体视的一致性分析

    作者:范丽英;张芳;候立杰;徐肃仲

    目的:研究随机点立体图与图形立体图检测立体视锐度的一致性,评估偏差仅限于周边立体视或无立体视范围,还是包括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的整个立体视谱.方法:对4~25岁双眼视正常组76例及共同性斜视组89例,采用TNO及Randot立体图于40cm处检查近距离立体视,比较两种方法测得的立体视锐度的一致性.结果:双眼视正常组两种方法测得的立体视锐度分布无统计学差异;斜视组两种方法检测的立体视锐度分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19.27,P<0.01),且差异存在于整个立体视谱.结论:随机点及图形立体图检查结果的不一致反应了两类方法的机制不同,图形立体图检查混杂了单眼信息导致的假阳性结果,随机点立体图检查无立体视可能并非大脑皮质立体视觉真正丧失.

  • 双手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视觉质量分析

    作者:毛祖红;张广斌;陈伟;刘莲;何雪洪

    目的:行双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1.4mm微小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与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效果对比.方法:本文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60例(160眼),年龄48~82(平均69±7.8)岁.男84例,女7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眼.Ⅰ组:应用白星技术(WHITE STAR),采用双手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1.4mm微小切口人工晶状体(Acri.Smart46s)植入术.Ⅱ组:应用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3.0mm切口单片式折叠人工晶状体(AMO Senser)植入.观察术后1d、1wk的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屈光状态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前房稳定,均无切口热灼伤等并发症.术后1d及1wk视力情况:裸眼视力>0.5的术眼比例Ⅰ组分别为55.0%,81.0%,Ⅱ组分别为34.0%,50.0%.术前及术后1wk散光情况:Ⅰ组分别为0.52±0.28D和0.56±0.32D,Ⅱ组分别为0.49±0.31D和0.72±0.43D,每组术前术后散光度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1wk散光度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3.0mm切口组相比,双手微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反应轻,恢复快,散光少,视力提高快.

  • p16蛋白在睑板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作者:胡军;李贵刚;张虹

    目的:探讨p16在睑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MGCA)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p16蛋白在65例石蜡包埋的睑板腺癌标本中的表达,并在不同分化程度及生物学行为的睑板腺癌之间进行比较.结果:睑板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阳性率随组织学分级降低而降低,不同分化组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不同生物学行为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差异显著,无复发组p16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复发转移组(P<0.01).结论:睑板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异常提示其在睑板腺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p16蛋白的表达缺失或失活是睑板腺癌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并与睑板腺癌的分化程度、浸润能力及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 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比较研究

    作者:胡守志;张小德;杨辉;吴金恩;李雪花;李继华

    目的:对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比较研究.方法:近视眼共920例1815眼经随机得到913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902 眼行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的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optimized reffactive keratectomv.ORK).(设备采用德国视明公司生产的第8代爱丽丝准分子激光治疗机(含有ORK治疗系统),意大利生产的角膜地形图检查仪(含有ORK检查软件系统),美国生产的CSV-1000HGT(halogen glare test)视觉对比敏感仪,法国生产的Moria-M2自动旋切式显微角膜板层刀.在医学五分验光法获取相关屈光数据后,将准分子激光治疗机检测能量数据,在角膜地形图检查仪上按设备要求输入相关的信息材料而获得该眼的数据资料,经3.5的软盘再次输人准分子激光治疗机系统,按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进行手术.结果:ORK手术预测性更好,手术后视力稳定,波动范围小,自觉无夜间眩光,视觉质量好,对比敏感度优于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更接近手术设计.结论:对于矫正近视眼应用ORK技术明显优于LASIK手术.

  • 跳水运动员视网膜损伤的临床研究

    作者:蓝育青;马国川;彭蔚;肖剑晖;夏朝霞;黎劲红;李海林

    目的:探讨跳水运动员发生眼底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其发生机制,为跳水运动员视网膜脱离提供预警.方法:对广东省跳水运动员85例(170眼)进行系统眼部检查,散瞳裂隙灯三面镜下观察视网膜损伤的特点,寻找与跳水年龄和跳水年限的关系.结果:47例(55%)发生视网膜病变,包括视网膜变白,格子样变性、视网膜变薄、干性裂孔以及视网膜脱离等,其中以视网膜变白和视网膜变性多见;视网膜病变发生的方位在11~1点占50%、在5~7点占33%,在8~10点占10%,2~4点占7%.跳水训练2a既有可能发生视网膜损伤,且随着跳水时间的延长发生视网膜损伤的比例逐渐增高;视网膜损伤从4岁至13岁各个年龄段开始跳水均有可能发生.结论:视网膜损伤与跳水运动的特点密切相关,水面长期反复对眼部的拍击,是该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跳水时间越长发生眼底损害的可能性越大,对本病的监测和预防非常重要.

  • 正常人中央角膜厚度与Goldmann压平眼压的关系

    作者:殷鸿波;貟洪敏;刘娅利;余曼;刘旭阳;陈晓明

    目的:了解正常人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riess,CCT)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与压平眼压测量值的关系.方法:采用光学角膜测厚仪及Goldmann压平眼压计检测169名正常人CCT和压平眼压.结果:169名受检者右眼平均CCT为0.547mm(95%可信区间0.443~0.651mm),左眼0.551mm(95%可信区间0.453~0.649).压平眼压右眼平均15.8mmHg,左眼15.5mmHg.CCT与年龄无相关关系,但与压平眼压测量值显著相关.线性回归分析表明,CCT每增加0.018mm,压平眼压增加1mmHg.结论:CCT变异是眼压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CCT较厚的正常个体可表现"眼压增高"被误诊为高眼压症,而CCT偏薄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则可能因眼压测量"正常"被误诊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在诊断青光眼或高眼压症时,特别是在眼压值与其他临床表现不符时,应考虑CCT有无变异.

  • 七氟醚、氯胺酮静吸复合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厚忠;杨华;赵慧敏

    目的:探讨两种麻醉方法在小儿斜视手术中的应用,并比较优缺点.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接受斜视手术的患儿32例.随机分为七氟醚、氯胺酮静吸复合麻醉组(A组)和氯胺酮静脉麻醉组(B组)各16例,保留自主呼吸,为保证通气安全,均采用喉罩置入技术.记录摇头、肢体活动和血氧饱合度SpO2<95%的发生例数、眼心反射(oculocardiae re-flex,OCR)和术后呕吐(postoperative vomiting,POV)、燥动的发生例数,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清醒时间等指标.结果:静吸复合麻醉组患儿接受程度高,血氧饱合度维持好,清醒快,OCR,术后燥动发生率低(P<0.05),但POV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小儿斜视手术中,七氟醚、氯胺酮静吸复合麻醉优于氯胺酮静脉麻醉.

  • 普拉洛芬滴眼液预防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红言;朱思泉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单纯用典必殊滴眼液(地塞米松+妥布霉素)和典必殊滴眼液减量使用加普南普灵(普拉洛芬)滴眼液预防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以探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使用在白内障术后预防黄斑囊样水肿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从2007-01/2007-10将术中无并发症的220眼分为两组,每组110眼.试验组:典必殊滴眼液加普南普灵滴眼液合用2wk后普南普灵滴眼液单独使用2wk;对照组:典必殊滴眼液使用4wk.在术后不同时间观察随访患者的症状、体征,并测量眼压,散瞳检查眼底以及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分析(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OCT).结果:两组的术后症状和体征无显著性差异(P>0.05):房水闪辉术后1wk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术后第2wk开始到4wk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闪光值低;在术后2wk和1mo时,对照组的眼压比术前有所增加,而试验组则轻微降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前、术后3mo时两组均行OCT检查,对照组与试验组术后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s macular edema.CME)的发生率不同并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并发症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应用激素加非甾体类抗炎药滴眼液比单纯激素滴眼液抗炎对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 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复应用指征

    作者:胡玉新;Leonid Iosifovich Balashevich;蓝育青

    目的:探讨重复应用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指征.方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22例(212眼),78例(126眼)为非增生期,44例(86眼)为增生期.采用ND-YAG氩绿激光(波长530nm)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分3~4期进行.术后24~36mo随访,评价视力变化、视网膜病变进展和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结果:治疗后视力<0.3的患者量明显小于治疗前,继续下降比率明显减少;全视网膜光凝术后3,12,24mo和36mo视网膜病变稳定率分别为73.6%,80.0%,84.0%,85.4%:新生血管消退分别达到38.6%,56.2%,73.6%,81.4%.治疗后视网膜新生血管逐渐减少.结论:如果存在严重视网膜缺氧征象,即出现小动脉瘤、微小出血点积聚、严重的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和小静脉明显形成时,可多次重复应用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眼科局麻手术中辅助镇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乔岗;王晓莉;谭学书;曾健;胡波;李秀泽;阳玲;曾晓红

    目的:通过在眼科局麻手术中辅助镇痛的研究,发现其佳的适应证、优化的组合方式、应用方法,从而使患者手术过程更舒适.方法:将2006-01/2007-10我院眼科局麻手术300例,共5类,包括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玻璃体切割手术,斜视矫正手术,巩膜外冷凝加外垫压术,泪囊鼻腔吻合术,每类各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每例患者术前im非麻醉性镇痛药盐酸奈福泮2mL.对照组im等量生理盐水.手术开始后手术医生和麻醉师共同观察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情况,术后患者的舒适度.结果:5类手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对疼痛的感受均显著降低,表现为从手术开始到手术结束患者的疼痛耐受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患者术中的舒适度和术后的满意度均有提高.不良反应少,主要为一过性头晕和恶心.结论:在眼科局麻手术中辅助镇痛的临床应用使得患者在手术过程消除紧张焦虑、疼痛域值提高,从而使患者手术过程舒适,又不影响手术效率及眼科局麻手术的其他优势.对于眼外肌手术或手术时间长的内眼手术效果更明显.

  • LASIK术前无症状视网膜病变特征分析与氩激光疗效评价

    作者:许预;丁衍;赵世红

    分析LASIK术前检查发现的近视患者无症状视网膜病变的特征,评价眼底氩激光光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LASIK术前检查发现视网膜病变的近视患者127例(135眼)扩瞳,应用三面镜进行眼底检查,详细记录视网膜病变的类型、部位.根据患者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低度组(≤3.00D),中度组(-3.00~-6.00D)和高度组(≥-6.00D);依据周边部视网膜病变特点分为单纯变性、变性合并干性裂孔,以及裂孔合并视网膜局限性浅层脱离3组.比较各组间视网膜病变分布情况,分析视网膜裂孔的特点.数据应用SPSS 12.0进行x2检验.氩激光光凝(100~400mW.0.03~0.1 s,200~500μm),术后随访3mo~1a,定期检查视网膜情况,记录.结果: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均随屈光度增加而提高,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颞侧病变比例高于鼻侧.视网膜裂孔中圆形萎缩孔占81.1%,单一裂孔占54.4%,裂孔位置以正上方和颞上方多.眼底氩激光治疗术后病情稳定,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近视患者无症状视网膜裂孔中圆形变性萎缩孔常见,其发生率随着屈光度的增加而明显上升.氩激光对干性视网膜裂孔和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疗效较好.

  • CK和LASIK治疗老视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作者:王华;罗栋强;何书喜;陈蛟

    目的:比较分析传导性角膜成形术(conductive keratoplas-ty,c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馕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应用单眼视治疗老视的临床效果和视觉质量.方法:21例(26 眼)及24例(41眼)老视患者分别接受CK和LASIK治疗,术前患者屈光度球镜+0.75~+2.0D,散光≤+0.75D,术后预期目标屈光度主导眼矫正为0~-0.5D,非主导眼矫正为-1.5~-2.5D近视状态且近视力≥0.5(J3),术后随访1a.结果:术后la CK组和LASIK组双眼裸眼视力≥0.8且近视力≥J3者分别为52.4%、66.7%,近视力≥0.33(J4)者分别为81.0%、87.5%,两组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眼等效球镜屈光度与预期目标相差±0.5D以内者分别为42.3%、70.7%,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眼散光度在±0.75D以内者分别为57.7%、92.7%,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眼角膜光学视功能区CK组和LASIK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术眼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无明显下降;术后1a患者术眼有干眼症状者CK组为3眼(11.5%),LASIK组为8眼(19.5%),两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单眼视原理采用CK和LASIK治疗老视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两种手术方式的远期疗效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 表面麻醉颞侧位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作者:夏旭光;尹峥

    目的:探讨并总结表面麻醉颞侧位超声乳化技术及5.5mm无缝线遂道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总计植入5.5mmPMMA人工晶状体采用无缝线隧道切口的白内障患者529例(568眼),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患者51例(51眼).前者核硬度为Ⅰ和Ⅱ级者248眼,Ⅲ级296眼,Ⅳ级24眼.后者核硬者为Ⅰ和Ⅱ级者30眼,Ⅲ级21眼,颞侧位超声乳化碎核,能量设定为50%~70%,有效超声时间10~88(平均46)s.结果:术后第1d视力≥0.5者分别为75%和76%.术后1mo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87%和84%,平均散光分别为0.25±0.38D和0.58±0.62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全部病例均无需缝线,96%的表麻颞侧位超声乳化成功,手术主要并发症是后囊破裂和虹膜色素脱失.结论:表麻颞侧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及5.5mm无缝线隧道切口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折叠术人工晶状体一样,具有手术时间短,无需缝线,视力恢复快等优点,而价格相对便宜,特别是对不宜在原位手术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故值得推广.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内的表达

    作者:刘玉福;刘宏伟

    目的:为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基因在人品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epithelial cell,HLEC)内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用cDNA探针检测HLEC内bFGF mRNA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进行相对定量.结果:HLEC内可检测到bFGF mRNA的表达.结论:HLEC内存在bFGF基因表达.

  • 四氧化二氮对大鼠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仇长宇;胡莲娜;闫洪欣;罗灵;赵军;黄宏春;高福林;李建中;李志生

    目的:研究大鼠在航天推进剂四氧化二氮染毒后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改变.方法:正常雄性Winstar大鼠分3组,每组6~10只,其中一组用7.5mg、一组用15mg的四氧化二氮溶液进行ip染毒,一组为正常对照,每组均在晚上固定的时间进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大鼠与染毒大鼠之间及两组染毒大鼠之间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的潜伏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大鼠与染毒大鼠之间及两组染毒大鼠之间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的波幅值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四氧化二氮染毒对大鼠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波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表现为潜伏期稍延长,波幅值在剂量低时稍升高,剂量高时则降低,而且它们的变异多加大,其影响与染毒剂量有关,剂量大者,其变异更明显.但是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脂质体介导外源基因体外转染兔角膜内皮细胞条件的优化

    作者:毛晓春;李贵刚;张虹

    目的:观察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是否能介导目的基因转移至兔角膜内皮细胞,并优化转染条件.方法:体外培养兔眼角膜内皮细胞,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通过体外细胞转染实验,用不同的细胞融合度、脂质体浓度、脂质体与质粒的比例、转染时间优化转染条件,荧光显微镜观察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角膜内皮细胞内可见脂质体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LipofectamineTM在细胞融合度为80%~90%,脂质体/DNA为3L/g,脂质体的量为1.8μL,转染时间为5h时,转染效率高.结论:阳离子脂质体可有效介导目的基因转移至角膜内皮细胞内,GFP可作为报告基因优化脂质体转染条件.

  •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对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影响

    作者:王绍飞;任兵;郭继华;李文静;高晓唯;汪凤兰

    目的:通过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玻璃体内注入GM6001观察对视网膜PED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鼠龄为7d的SPF级C57BL/6J小鼠48只(96眼),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高氧组、GM6001干预组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鼠在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其余3组鼠置于氧箱中,建立高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在出生后第12d GM6001干预组幼鼠向玻璃体腔内注射GM6001 lμL(100μmol/L),而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正常组和高氧组不做处理.各组小鼠均在出生后第17d处死.摘除左眼球制作石蜡标本,分别用抗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抗CD34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视网膜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右眼剥离视网膜提取蛋白,采用ELISA法分析PEDF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视网膜中的含量.结果:17d龄时,正常组和GM6001组小鼠在视网膜各层可见PEDF阳性表达产物,其中以神经节细胞层及神经纤维层表达为著,为高表达,对照组与高氧组小鼠,17d龄时表达显著减少,只在神经节细胞层有较高表达,其余各层表达极少见.MMP-2,MMP-9,PEDF的含量GM6001组和PBS对照组及高氧组之间在统计学上均有差异P<0.01GM6001组和正常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氧组和PBS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内注入一定剂量的GM6001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能够有效增强高氧诱导下的小鼠视网膜PE[)F的表达并使新生血管的增长受到抑制.

    关键词: PEDF MMP-2 MMP-9
  • SD大鼠Müller细胞的原代培养

    作者:陈永东;许迅;顾青

    目的:原代分离培养SD大鼠Müller细胞,在实验室建立Muller细胞株.方法:采用改良的酶消化法培养新生大鼠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免疫组化法进行鉴定.结果:原代培养的Muller细胞胞体狭长,胞浆丰富,经过3~5次传代后逐渐变得胞体宽大,出现微丝和突起.免疫组化显示,95%以上的细胞谷氨酰胺合成酶染色阳性.结论:改良的酶消化法是培养视网膜MUller细胞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培养 Müller细胞
  • 大麻素对牛眼小梁细胞增殖、粘附和迁移的影响

    作者:杨晓岗;张德秀;刘思伟;陈丽;孙松林

    目的:通过研究内源性大麻素物质(anandamine,AEA),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的增殖、黏附以及迁移功能的影响,探讨AEA降低眼压的机制.方法:对牛眼小梁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NES,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鉴定细胞,化学及透射电镜观察.对3代牛眼小梁细胞分别以含AEA 10.1.0.1,0μmol/L DMEM(含100ml/L小牛血清)培养液进行干预,分别于24,2h,2h后用MTT法计数细胞,再利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观察其对牛眼小梁细胞的增殖、粘附及迁移功能的影响.结果:内源性大麻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的增殖、粘附及迁移功能均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由此,可以了解到AEA可能是通过影响小梁细胞的增殖、粘附及迁移功能来改变房水流出途径的阻力,而降低眼内压.

  • 翼状胬肉中MMP-2,TIMP-2和TGF-β1的表达意义

    作者:罗丽娟;周辉

    目的:探讨MMP-2及其抑制剂TIMP-2和影响它们作用的TGF-β1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Maxvision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在20例翼状胬肉和10例正常球结膜中MMP-2、TIMP-2及TGF-β1的表达,并比较两组中表达的差异.结果:MMP-2和TGF-β1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球结膜中它们的阳性表达率(z=4.618,-4.376,P<0.01),而TIMP-2在两组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z=-1.319,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在翼状胬肉中,MMP-2和TGF-β1的阳性表达率存在正相关(r=0.686,P<0.01);而MMP-2和TGF-β1与TIMP-2阳性表达率之间无相关(r=-0.410,-0.143,P>0.05).结论:TGF-β1介导的MMP-2和TIMP-2表达失衡在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及侵犯角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角膜共焦显微镜早期诊断兔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价值

    作者:汪玲;吴洁;朱秀萍;杨华;银勇

    目的: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对兔碱烧伤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进行研究,找寻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客观指标.方法:制作兔角膜碱烧伤模型,36d后行穿透性角膜移植,于角膜移植术后4,9,14,21~28d诊断排斥反应时,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角膜.结果:排斥反应时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见角膜植片炎性细胞浸润,角膜细胞丢失,新生血管生长.结论:角膜共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排斥反应.

  • 洛伐他汀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VEGF和TGF-β1表达的影响

    作者:蒋燕铌;张明昌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lovastatin)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l,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碱烧伤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10-5mol/L洛伐他汀溶液和生理盐水点眼,采用裂隙灯观察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及TGF-β1的表达,并在基因水平下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角膜VEG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治疗组VEGF及TGF-B.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在造模后4d角膜组织中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治疗组低于对照组(0.422±0.083 vs 0.786±0.126,P<0.05).结论:洛伐他汀通过下调VEGF及TGF-β1的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终可有效抑制碱烧伤诱导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 高糖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张曙;严宏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高糖(HG)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HG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处理组:DMEM+HG;对照组:DMEM.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Y)比色法检测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活性;原位末端核苷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凋亡指数(AI),并在电镜下观察TUNEL染色阳性细胞的形态及分布.结果:HG可抑制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诱导细胞的凋亡,并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HG诱导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TUNEL染色法在电镜下观察到HG诱导24h后,TUNEL染色阳性细胞核固缩或碎裂呈棕黄色,细胞大小不一;而TUNEL染色阴性细胞着色均匀,大小均一.结论:高糖具有促使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形成的作用,尤其是在120~150mmol/L浓度范围内.

  • 人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转分化

    作者:谢茂松;徐国兴;李琼;郭健;冯月兰

    目的:研究人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HRPE)体外培养的转分化现象.方法:倒置显微镜观察体外培养HRPE细胞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HRPE细胞角蛋白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变化.结果:HRPE细胞体外培养时形态由上皮细胞特征变化成为间质样细胞;细胞角蛋白表达与传代代数呈负相关(r=-0.831,P<0.001),α-SMA表达与传代代数呈正相关(r=0.456,P=0.002);角蛋白18表达高密度组较低密度组强(t=2.591,P=0.027);而α-SMA表达高密度组较低密度组弱(t=2.938,P=0.015).结论:HRPE细胞体外培养转分化主要是体内外环境差异引起.

  • 内源性大麻素AEA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形态和细胞骨架的影响

    作者:孙松林;张德秀;郭波霞

    目的:研究内源性大麻素(AEA)对体外培养牛眼小梁细胞形态和细胞骨架的影响,探讨大麻素在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POAG)中的降眼压的机制,为大麻素的眼部用药提供帮助.方法:原代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经不同质量浓度的AEA作用后,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梁细胞形态的改变,免疫荧光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肌动蛋白微丝束的形态改变.免疫组化(SABC法)对a-tubulin(微管蛋白)染色,结果以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并统计学检验.结果:经AEA作用后的牛眼小梁细胞,细胞间隙扩大,细胞变圆,细胞立体感增强;肌动蛋白微丝纤维变稀疏,断裂,排列紊乱.各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微管蛋白的含量减少,其下调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大麻素可改变体外培养的小梁细胞的形态和细胞骨架,引起细胞内的微管蛋白含量的减少,有利于降低小梁网房水引流阻力.

  • TGF-β2玻璃体腔注射对EAU大鼠Foxp3表达的调控作用

    作者:李雪;胡琦

    目的:利用RT-PCR的方法检测EAU时Lewis大鼠视网膜和葡萄膜Foxp3的mRNA表达情况,探讨EAU时转录因子Foxp3的变化及TGF-β2对其的诱导调控作用,为研究葡萄膜炎的病变机制提供理论支持,为临床治疗葡萄膜炎探索新方向.方法:将IRBP R16多肽注入Lewis大鼠左后足底部制备EAU动物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Lewis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EAU未治疗组和EAU TGF-β2治疗组.TGF-β2治疗组于EAU动物模型制备后第1,4,7,10,13,16,19d给予TGF-β210μL(浓度为5mg/L)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分别于IRBP免疫后7,10,14,21d处死Lewis大鼠,刮取视网膜和葡萄膜,利用RT-PCR法检测Foxp3的表达,所得数据应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结果:随着EAU病程的进展,Foxp3的表达逐渐增加,但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各时问组之间差异不显著.随着EAU病程的进展,TGF-β2治疗组7dFoxp3的表达增加,同正常对照组和未治疗组相比无显著差异.TGF-β2治疗组10,14,21d Foxp3的表达增加,同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同TGF-β2未治疗组相比Foxp3的表达增加,差异显著(P<0.05).结论:探讨Foxp3在EAU疾病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为进一步研究Foxp3在EAU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研究了TGF-β2在EAU病程中对Foxp3的表达调控,发现TGF-β2能够增加Foxp3的表达,从而调控Treg细胞,启动免疫抑制功能,为临床治疗葡萄膜炎开辟新方向.

  • 胶原酶膏对射频引起的皮肤擦伤的作用

    作者:

    目的:无线电频率是用于治疗皮肤皱褶和病损的一种方法,但是它又可以导致表皮的侵蚀性损伤,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胶原酶膏剂在这种皮肤损伤后的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无线电频率在豚鼠的背侧中线部位造成皮肤的侵蚀性损伤,30只豚鼠被随机地分为两组,一组用生理盐水处理患处,另一组则用胶原酶涂敷皮肤损伤部位,两组都是每天两次处理皮损处.两组动物分别在盐水和胶原酶处理后1,7,30和60d处死,采取肉眼、组织学和形态学进行观察和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第1和第15d内,与用生理盐水处理豚鼠皮肤患处组相比较,采用胶原酶涂敷后的豚鼠皮肤患处显示很快的愈合及更轻的炎性细胞浸润,在第1d和第7d,生理盐水组则表现出增厚的表皮和变薄的真皮,但是在第30d和第60d,两组之间已经没有显著的差别.结论:本观察的结果提示在无线电频率治疗导致的侵蚀性皮肤损伤中,应用胶原酶膏可以加速皮肤患处的修复.

  • 人眼视神经乳头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Ⅰ.原代培养和传代试验

    作者:戴惟葭;Shelley Culp-Stewwart;Anna Cheng;John Flanagan;C Ross Ethier

    目的:探索人眼视神经乳头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在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取材新鲜人眼视神经乳头组织和筛板组织,进行星形胶质细胞和筛板细胞的体外培养与传代试验.结果:组织块培养4~8wk后,原代细胞开始生长,星形胶质细胞在形态学和生长特性上与筛板细胞明显不同, β1型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在无血清的培养液中生长良好,通过无血清培养液选择性培养可以在第二代传代过程中分离出纯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并可在第三至第四代收获大量细胞以备后续的研究.结论:精细准确的组织解剖分离对于获得纯化细胞至关重要,采用无血清培养液选择分离获得星形胶质细胞方法经济简单,细胞纯度高,便于进一步储存和研究.

  • 年幼女童非综合征性眼球表面迷芽瘤:无休止的战争

    作者:

    迷芽瘤是儿童常见的眼球上损伤,通常位于眼球表面,不涉及角膜或巩膜深层.由于高度散光和瘤的存在,眼球表层皮样囊肿常常引起弱视和美观问题,唯一治疗方法是手术.以前鼓励根据皮样囊肿的位置和深度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或穿透角膜移植术,但由于移植伴有弱视和血管生成高发率,治疗结果并不理想.本文报道了1例5岁女童右眼非综合征性眼球表面迷芽瘤,该女童接受了右眼皮样瘤切除联合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美观问题得以改进,但散光和视力未见提高,因此术后应重视弱视治疗.

  • 创伤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报告

    作者:

    本文报告1例钝器眼伤后出现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这种病症比较稀少,文献报告中也不多见.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尽管少见但对视力影响非常大,在对急性创伤性视力减退进行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这种情况.

  •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及眼部并发症

    作者:宋德禄;钟勇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是没有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证据显示有颅内病变的颅内压增高.IIH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疾病,但随全球肥胖患者增加其发病率也迅速升高.该疾病有一定自限性,约几个月内.但有些患者遭受长时间的严重头痛和视力受损,以至失去劳动能力.永久性视力丧失是严重且并不少见的并发症.IIH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现尚无针对病因的治疗,目前的治疗手段较少且主要为对症治疗.本综述主要介绍该潜在致残性疾病新的一些观点,并对其病理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进行讨论.

  • 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体外支持角膜上皮和基质细胞的生长

    作者:林旭初;惠延年;孟浩;张永杰;金岩

    目的:探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体外能否支持兔角膜细胞的生长.方法:体外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并接种到制备的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上,倒置相差显微镜和组织学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上皮细胞能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上贴附生长,10d时可形成2~3层的复层结构.基质细胞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上贴附生长后可向材料深层迁徙.结论:制备的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体外可支持兔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生长.

  • AcrySof ReSTOR人工晶状体上镊子夹痕2例

    作者:叶向彧;曹景;陶津华;王于蓝;盛耀华

    本文报道了两例在植入时出现镊子夹痕的AcrySof Re-STOR IOL患者.病例1进行了IOL置换,电镜扫描结果显示AcrySof ReSTOR IOL衍射结构保持良好.病例2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和波前相差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我们的结论是AcrySof ReSTOR IOL光学区上的镊子夹痕不会导致视力下降.

  • AG对大鼠慢性高眼压视网膜Caspase-9表达的影响

    作者:聂庆珠;沙倩;王英爽;归东梅;刘致力;高殿文

    目的:研究慢性高眼压过程中大鼠视网膜Caspase-9表达的变化及应用AG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AG可能存在的对慢性高眼压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观察应用AG及未应用AG的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在慢性高眼压后不同时间点的形态学变化及Caspase-9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随着高眼压时间的延长视网膜逐渐出现可察觉的形态学变化,于高眼压的第21d视网膜变薄,节细胞数量减少;在此过程中,Caspase-9表达增多,与形态学变化相一致.而应用AG者其形态学变化和Caspase-9表达变化较小.结论: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9在慢性高眼压视网膜损伤过程中发挥了作用,AG通过下调其表达对视网膜起保护作用.

  • 外伤后眼眶深部植物性异物致眶部反复感染1例

    作者:李强;曹东;杨兴旺;高雪辉;李博

    1 病例报告患者,男,44岁,于2006-05-25骑摩托车时不慎摔倒,被树枝戳伤左眼,致头、眼部疼痛,上睑流血.

  • 双眼视训练致急性共同性内斜视1例

    作者:欧阳俊;陈小虎

    0 引言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在儿童中的发病已屡见报道[1-3],但双眼视训练导致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国内还未见报道.我们在进行双眼训练过程中曾遇见1例,现报道如下.

  • 先天性眼球震颤、脉络膜缺损、代偿头位压贴三棱镜矫正1例

    作者:马鹤

    1 病例报告男,19岁.生后双眼视力差,眼球震颤,看正前方时面向右明显偏转,双眼向右转.未曾戴镜及其他治疗.4岁时右眼睑睁开变小,阳光下喜闭右眼.2a前(17岁)曾被拳头击伤右眼,当时无明显不适.5mo前出现右眼睛发红,有胀痛感,畏光,睁不开眼睛,在家点眼药无明显缓解,不久发现右眼看不见,具体时间不详.

  • 球结膜遮盖术治疗重症真菌性溃疡

    作者:张明营

    0 引言目前,由于眼外伤的增加,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真菌性角膜炎正以每年增加的发病率成为我国主要的治盲性眼病之一[1].在基层医院,由于缺乏高效低毒、廉价的抗真菌药物,真菌性角膜炎已成为眼科医生的棘手问题.对于有些药物治疗效果差,而经济条件困难的重症的患者,我们采取传统的球结膜遮盖术,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改良式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92例临床分析

    作者:米尔沙力;屠洪江;迪丽娜

    0 引言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手术早期由于滤过过强易造成低眼压、浅前房、前房消失、脉络膜脱离甚至瞳孔阻滞和晶状体虹膜隔前移引起并发性白内障,恶性青光眼等不良后果.我院2005-09/2008-05对92例120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巩膜瓣改良式调整缝线,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作用显著,现报告如下.

  • 陕西佛坪山区盲患病率调查

    作者:张军

    目的:调查陕西省秦岭南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坪山区盲患病率及主要致盲病冈.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照WHO盲目分级标准,对佛坪山区按27.30%抽样比例抽取8725例作为调查对象.结果:在受检的9089人中,实际受检人数8725人,受检率95.99%、以视力损伤标准A计算,双盲患病率(0.95%).结论:秦岭南坡佛坪山区,致盲的眼病依次为白内障(46.99%)、角膜病(28.92%)、青光眼(12.05%).盲的患病率明显高于1984年以前其它省市自治区的盲人患病率(0.19%~0.69%),并高于我省其它地区;白内障、角膜病、青光眼是三大主要致盲病因.

    关键词: 患病率 佛坪山区
  • 东南沿海地区战士LASIK术后眼外伤的调查统计分析

    作者:陈梅珠;陈锦华;陈国苍;盛天金;张春侠

    目的:调查东南沿海地区战士LASIK术后眼外伤的原因、LASIK术后时间、伤后来诊时间、伤情及伤后视力,分析视力恢复预后与LASIK术后时间、伤后来诊时间、致伤原因及致伤物的天系.方法:收集2000-01/2006-12门诊战士人数7179例,其中LASIK术后眼外伤患者22例(22眼),18~21岁,男19例(19眼),女3例(3 眼),均为单眼受伤.详细记录LASIK术后发生眼部外伤后的致伤原凶、致伤物、来诊时间,伤情、视力受损情况,总结视力预后与LASIK术后时间、来诊时间、致伤物及致伤原因的关系.结果:(1)致伤因素:体育运动中受伤:3眼,占13.7%;训练受伤5眼,占22.7%;劳动致伤9眼,占40.9%;其它:5眼,占22.7%,以训练受伤和劳动敛伤常见占63.6%.其中锐器致伤明显重于钝器伤.(2)伤后来诊时间:受伤后3d内来诊常见,占77.3%.(3)LASIK术后时间:LASIK术后6mo以内16眼,占72.7%;7~12mo 4眼,占18.2%;12mo以上2眼,占9.1%.LASIK术后6mo以内常见,而且术后6mo以内受伤者出现角膜瓣移位或错位常见,伤情明显重于术后6mo以上的患者.(4)受伤原因与伤情:角膜瓣移位或错位16眼,占72.7%,仅角膜上皮剥脱4眼,占18.2%.同时伴有角膜瓣下异物、瞳孔散大、前房积血、暂时性的眼压升高,留下不可逆性的外伤性瞳孔散大等12眼,占54.5%.劳动或训练中受伤的视力明显低于其它原因致伤的视力,伤情也明显重于其它原因致伤者.(5)伤情与预后:训练受伤和劳动致伤常见,伤情重,预后差.结论:军人LASIK术后眼外伤的主要原凶为训练和劳动中受伤,LASIK术后6mo以内常见.眼部症状中角膜瓣相关并发症多见,眼部受伤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提示:LASIK术后病情稳定后再入伍,LASIK术后战士更要特别注意眼睛防护.

    关键词: LASIK 眼外伤 战士
  • 陕西省视力残疾抽样调查结果及致残原因分析

    作者:楚美芳;艾华;彭静;王勇;杨新光

    目的:调查陕710004,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省视力残疾人的数量、患病率及其性别、年龄分布以及致残原因.方法:2006-04-01/05-31,按照分层、多级、概率比例、整群的抽样方法(PPS抽样),陕两省共抽出 22个县(区),176个调查小区,实际调查样本量73 425人.南经过专门视力残疾鉴定培训的眼科医生对其进行视功能检查,经鉴定属于视力残疾者再进一步行裂隙灯及眼底镜检查,判断出其主要的一个致残原因,并按照全国抽样凋查办公室统一印发的表格进行登记.结果:陕两省视力残疾总患病率为1.12%,其中盲的患病率为0.42%,低视力的患病率为0.69%,与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患病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盲与低视力的患病率分别为男0014%,0.28%,女0.29%,0.41%,女性均显著高于男性(P<0.01),农村显著高于城市(P<0.05).盲与低视力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呈明显的递增趋势(P<0.01).视力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依次是白内障(48.72%),屈光不正、弱视(17.70%),视网膜、色素膜病变(11.60%),角膜病(10.87%)和青光眼(9.52%).结论:白内障和屈光不正、弱视是我省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防肓治盲工作任务还很艰巨,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 改良的PBL教学模式在眼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石栋;王又冬;张劲松

    目的:利用改良的PBL教学方式(SEC3模式,即系统专业课(传统PBL教学).实验室培训-临床实践-回顾性检讨-临床工作),对眼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临床前强化培训,探讨改良的PBL教学模式对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适应性的作用.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学系专业学位研究生31人,随机分成两组.Ⅰ组采用传统模式,在临床工作中学习眼科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Ⅱ组采用改良的PBL模式进行为期1mo的教学,同时参与临床工作.两组研究生带教教师相同.3mo后,利用问卷、专业知识笔试、基本临床操作考核方式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两组学生对于临床常见住院病种的掌握程度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在眼科基础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基本临床操作方面,Ⅱ组显示出了比Ⅰ组显著的优势.结论:改良的PBL教学模式是传统PBL教学模式的发展,比传统PBL模式具有更好的知识系统性与接受性.相对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PBL还可以调动学生的自我学习兴趣.不仅仅适用于本科阶段临床教学,对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帮助很大,尤其对于眼科等本科阶段为考查科目的学科优势明显.

  • 眼科流动手术车1276例白内障复明手术的临床分析

    作者:赵亚军;钟景贤;李凤轩;吴周泉;曾观金;杨小龙

    目的:探索流动手术车白内障规模化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利用"江可伯"光明快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为白内障患者施行Phaco或ECCEL复明手术1276例(1276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术后1d裸眼视力≥0.015者91.07%,≥0.3者48.12%.术后脱盲率、脱残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有所降低.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患者年龄有中度相关.结论:眼科流动手术车开展规模化白内障复明手术是解决大批量白内障患者积压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手术安全可靠,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国际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