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

国际眼科杂志

International Eye Science 국제안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陕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2-5123
  • 国内刊号: 61-141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52-239
  • 曾用名: 美中国际眼科杂志;美国中华眼科杂志
  • 创刊时间: 200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际眼科杂志社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惠延年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儿童复杂性眼外伤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

    作者:任兵;罗英;高晓唯;高云仙;周昕;田艳明;李保江;闫海英;杨磊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儿童复杂性眼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258例儿童复杂性眼外伤的临床资料.结果:功能痊愈196眼(76.0%),解剖痊愈33眼(12.8%),未痊愈29眼(11.2%).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治疗儿童复杂性眼外伤的佳选择.

  • 糖尿病患者玻璃体积血病因分析

    作者:柯根杰;顾永昊;王林;孙思勤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玻璃体出血的原因,为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资料.方法:对2004-04/2007-06我科收治的126例(142眼)玻璃体积血的糖尿病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122眼(85.9%),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10眼(7.0%),视网膜裂孔(retinal hole,RH)6眼(4.2%),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4眼(2.8%);PDR组患者对侧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显著重于其余各组.结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玻璃体出血的主要原因,此外,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裂孔和玻璃体后脱离也占有一定比例;通过对侧眼情况的评估,有助于玻璃体出血原因的判断.

  • 针拨联合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治疗抗青光眼术后失败滤过泡

    作者:刘思伟;郭丹萍;王小芳;沈凤梅;张林

    目的:观察利用针拨联合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治疗抗青光眼术后失败滤过泡的效果.方法:对抗青光眼小梁手术后3~22wk失败滤过泡34例(35眼)用针拨联合丝裂霉素C滤过泡旁注射,并随访6mo以上,观察滤过泡重新形成和眼压下降情况.结果:成功29例(29眼),手术前平均眼压为23.74±6.2mmHg,手术后眼压平均为13±4.3mmHg.其中3例(3眼)重复针拨、注射.随访期结束后统计针拨前后眼压具有显著性差异,Kaplan-Meier生存分析2a滤过泡成功率82.9%±6.4%.针拨术中有4眼前房出血,2眼低眼压,未见丝裂霉素的其它毒性反应.结论:针拨联合丝裂霉素C结膜下注射可以重新建立功能性滤过泡,有效地控制眼压,减少青光眼患者再次手术的痛苦.它是挽救抗青光眼术后失败滤过泡的一种良好的方法,具有毒性小、安全可重复的特点.

  •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丝裂霉素及深层巩膜反折疗效观察

    作者:梁惠文;张发樑;李明桂;穆翔;陈强;陈烈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丝裂霉素及深层巩膜反折引流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18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手术,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深层巩膜反折引流.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视野、前房(前房角)变化及手术后滤过泡情况.随访3~18mo.结果:术前平均眼压(33.96±8.16)mmHg(1mmHg=0.133kPa),术后眼压为(14.62±3.53)mmHg,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有显著意义(t=11.82,P<0.01).手术前、后视力及视野无明显改变.术后16眼均形成滤过泡,其中Ⅰ型6眼,Ⅱ型11眼,Ⅲ型1眼.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及深层巩膜反折引流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便宜和具有可重复性的新治疗方式.

  • 巩膜扣带术不放液治疗陈旧性原发视网膜脱离

    作者:肖云;范银波;高晓唯;蔡雪虹;许正华;赵勇

    目的:观察分析巩膜扣带术不放液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46例(46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经巩膜扣带术不放液进行治疗.病例资料,男39例,女7例.年龄9~18岁15例,18~35岁20例,35岁以上11例.提供病史2mo~2a.视网膜下方2个象限浅脱离35眼占76%,其视网膜小圆孔、多筛孔36眼占78%,所有患者脱离的视网膜下均伴有黄色机化条索,46眼均行外路手术不放视网膜下液,采用单纯巩膜外加压16眼(35%),环扎联合加压30眼(65%).结果:随访1~12mo,46眼中有44眼1次手术达到视网膜解剖复位(96%),术后矫正视力0.1以上36眼.结论:巩膜扣带术不放液治疗好发于青少年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简单有效.

  • 西藏地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872例疗效观察

    作者:黄惠春;黄楚开;聂红平;潘英姿;张少斌

    目的:分析西藏地区白内障的特点,并探讨健康快车西藏站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西藏地区872例白内障的类型特点进行分析,并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撕囊成功率,人工晶状体植入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结果:总共872眼,其中白色白内障705眼(80.8%);Ⅳ级核以上4ll眼(47.1%).872眼术中撕囊成功率达98.9%,术后836眼第d视力,<0.1者210眼(25.1%),0.1~0.25者210眼(25.1%),0.3~0.5者220眼(26.3%),0.6~0.8者140眼(16.7%),≥1.0者56眼(6.7%).并发症:术中后囊破裂10眼(1.1%),术后角膜水肿124眼(14.2%).结论:西藏地区白内障以过熟期白内障和硬核(Ⅳ级以上)白内障居多.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明显.

  • 角膜移植243例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王猛;赵桂秋;潘绍新;张丽丽;刘奎香

    目的:调查分析角膜移植患者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收集分析我院近3a施行的243例穿透或板层角膜移植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角膜移植患者的流行病学状况.结果:目前我院角膜移植适应证以各种原因导致的感染性角膜溃疡为主,约占50%以上.年龄分布以中青年为主,职业以农民、工人为主.结论:角膜移植术目前仍是治疗角膜盲常用和有效的方法,及时有效的治疗感染性角膜溃疡,可以有效地降低角膜移植率.

  • 视神经萎缩98例患者CT资料分析

    作者:廖明朗;谭洁;李肇宪;王柏平

    目的:探讨CT对视神经萎缩的诊断价值.方法:用CT扫描98例已确诊的视神经萎缩患者视神经脑外段,观察其影像学变化.结果:视神经萎缩CT表现为密度减低影,钙化,硬化带,密度增高影,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较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表现明显,视力衰减程度和视神经萎缩程度无明显关系.结论:CT扫描可用于视神经萎缩的诊断,并可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 泪小管断裂位置的解剖测量

    作者:徐东强;曾波

    目的:了解外伤性泪小管断裂位置的规律,为手术时方便寻找鼻侧断端口提供依据.方法: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患者105例,18~72(平均35.6)岁,常见致伤原因依次为:车祸伤,拳击伤,手抓伤,工伤,眼镜划伤等;所有患者手术时通过直视法或逆行法找到鼻侧断裂口,用游标卡尺测量.若鼻侧断端位于下睑,则测量鼻侧断裂口与下泪点的距离,与下睑缘和近下睑皮肤表面的距离,若鼻侧断端位于内眦部,则测量鼻侧断端与内眦点的距离和与近内眦部皮肤表面的距离.结果:鼻侧断端位于下睑时,与下泪点距离为(8.56±4.25)mm,与睑缘表面距离为(1.54±0.67)mm,与下睑皮肤表面近距离为(7.36±3.71)mm;鼻侧断端位于内眦部时,与内眦点的距离(2.12±0.53)mm,与内眦部皮肤表面的近距离(3.24±0.92)mm.结论:根据上述解剖测量结果,泪小管断裂吻合手术中会较容易寻找到鼻侧断端.

    关键词: 泪小管断裂 解剖
  • 外展神经麻痹住院患者47例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周欢粉;魏世辉

    目的:分析外展神经麻痹的病因、治疗方法、效果以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7-10/2007-10诊断为外展神经麻痹的47例住院患者.结果:外展神经麻痹的主要病因有糖尿病性外周神经麻痹(26%);非特异性炎症(17%),虽然经一系列的检查(如:CT、DSA、MRI、颈内血管超声,糖耐量筛查、鼻咽部活检、腰穿等)仍有17%的患者不能明确致病原因.外展神经麻痹患者除糖尿病性麻痹、良性高颅压综合征外一般预后不佳,有9%的患者虽然经过多种治疗方案(如: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糖或血脂等),病情仍然没有改变,85%患者经过一定周期治疗后病情好转,但是治愈率仅6%.结论:外展神经麻痹病因多样且复杂.单纯的外展神经麻痹并无定位诊断价值.相应的治疗方案比较复杂,仍需临床资料的不断积累才能确定各种病因引起的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的佳治疗方案.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一般预后较好.

  • 白内障超声乳化对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的影响

    作者:吴子东;钟景贤;麦圣龙;郑敏;郑卡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对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糖尿病组: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50例(58眼);对照组:白内障非糖尿病患者64例(70眼).应用角膜内皮显微镜于术前及术后1d;1wk;1,3mo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分析结果.结果:与术前相比,糖尿病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均显著降低(P<0.05).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d;1wk;1,3mo,糖尿病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丢失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中六角形细胞比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损伤性,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者角膜内皮易损伤.

  • 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原因探讨与诊治体会

    作者:杜秀梅;路磊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寻求有效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总结2003-06/2007-06间285例(303眼)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及术后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原因、程度及诊疗过程.结果:本组发生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58例89眼(29.4%).其中,结膜切口漏6眼(6.7%),滤过过强46眼(51.6%)脉络膜、睫状体脱离37眼(41.6%.)结论: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原因复杂,其中,除滤过过强外,脉络膜、睫状体脱离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 大植片板层角膜移植治疗重症蚕蚀性角膜溃疡

    作者:杨丽霞;郑祥榕;陈梅珠;高朋芬;王云鹏

    目的:探讨大植片板层角膜移植重建角膜基质和眼表结构治疗重症蚕蚀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对6例(9眼)术前药物及其他手术治疗无效、病变区累及角膜1/2以上的重症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患者,在保留正常角膜后弹力层的基础上,彻底清除病灶,并采用带角膜缘干细胞的大植片板层角膜移植.术后予以10g/L环胞霉素A+皮质类固醇眼液滴眼.结果:术后9眼刺激症状缓解,角巩膜创面光滑,角膜植片透明,愈合良好,视力逐渐提高.经过平均20.6mo随访,眼表保持稳定,未见溃疡复发,除角膜层间新生血管及上皮型排斥反应外,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新鲜的带环形巩膜瓣的全角膜板层移植术,配合术后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是目前治疗复发性蚕蚀性角膜溃疡有效的手术方法.

  • 无囊膜眼的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作者:何锦贤;梁先军;林英杰;李国培;黄智

    目的:探讨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无囊膜眼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无囊膜眼15眼,采用经3.2mm角膜缘切口或透明角膜切口,植入后房型三片式折叠式人工晶状体(Alcon MA60BM),双襻用10-0聚丙烯缝线缝合固定于虹膜中周部,观察术中植入情况和术后视力、眼前段及眼压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3例术中出现前房出血.术后随访3~15mo,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常,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无囊膜眼是可行和有效的,长期的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 两种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苏玉英;袁昱;马宁

    目的: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比较.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182例(226眼),其中实验组98例(130眼),对照组84例(96眼),实验组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采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并对手术疗效,手术并发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术后眼压控制理想,但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前房出血的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疗效确切,但术后浅前房、低眼压与前房出血的发生率较高,而单纯应用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不仅疗效确切,且术后浅前房、低眼压与前房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 近视患者暗适应下瞳孔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作者:李雅

    目的:观察近视患者暗适应下瞳孔的大小,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屈光度的近视患者暗适应下瞳孔大小的异同.方法:选择来我院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337例(674眼),使用NIDEK全自动电脑验光仪(model AR-710A)测量其暗适应下瞳孔的直径,分别按性别和屈光度分组,分析对比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女性患者暗适应下瞳孔均值为6.2025mm,男性患者暗适应下瞳孔均值为6.0933mm,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三组不同屈光度患者暗适应下瞳孔大小经方差分析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性别不同屈光度的近视患者暗适应下瞳孔统计学分析未发现显著差异,近视患者暗适应下瞳孔的大小的测定已成为屈光手术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的一个重要步骤.

    关键词: 近视 暗室瞳孔 测量
  • 玻璃体切除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球内注射治疗真菌性眼内炎

    作者:赵帅;高伟;赵燕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眼内注药治疗真菌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对34例(34眼)真菌性眼内炎采取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注药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其疗效.结果:34眼中有30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3例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5μg两次前房注射,4眼感染复发行眼内容物摘出.结论:真菌性眼内炎的预后不佳.早期行玻璃体切除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眼内注药,可挽救部分视力,是目前治疗真菌性眼内炎有效方法.

  • 白内障手术虹膜脱色素及炎症反应的处理

    作者:黄洁成;马成;茅彦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虹膜脱色素及炎症反应的处理方法.方法:把术中易脱色素及渗出的72例(98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术后给予特殊的体位并结合药物治疗,对照组术后只给予药物治疗,术后1,3,7d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眼前节的变化.结果:术后1d,治疗组和对照组虹膜脱色素和炎症反应例数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d和7d,治疗组出现眼前节反应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白内障术后虹膜脱色素及炎症反应,特殊体位结合药物治疗是一种非常简单、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 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对NVG的疗效探讨

    作者:李燕先;袁军;李蓓;张娇

    目的:探讨使用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MMC治疗NVG的疗效.方法:在经典现代小梁切除术基础上,改良行上穹窿为基底的角膜缘处结膜切口、做巩膜瓣5.0mm×4.5mm、巩膜瓣行MMC处理、透明角膜缘连同小梁区切除3.3mm×2.0mm、虹膜剪除前灼凝表面新生血管.结果:9例(9眼)NVG患者术后眼胀痛,头痛等症状消失,眼压保持良好.1例随访4a,3例随访3a,3例随访2a,眼压均稳定在15.88~23.78mmHg.2例失随访.结论:NVG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MMC治疗效果较好.

  • 急性视神经炎临床特征和疗效分析

    作者:蓝育青;张驰;夏朝霞;彭蔚;肖剑晖

    目的:观察和分析54例(81眼)急性视神经炎患者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1996-10/2007-10入住我科的急性视神经炎患者54例(81眼)的发病原因、视力、瞳孔运动障碍、眼底、视野和视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的改变,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急性视神经炎发病原因较多,其中多发性硬化占9%,瞳孔运动障碍者占63%,以相对瞳孔传导阻滞(relative afferent papillary defect,RAPD)为主.急性视神经乳头炎(acute neuropapillitis)患者眼底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视功能损害严重,视野表现多种改变,以中心暗点多见,占78%.VEP异常率高,以潜伏期延长为主,占73%.采用以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intravenous methylprednisolone,IVMP)为主的综合治疗后,患者视力显著提高,治愈率为62%,总有效率为93%.治疗效果与发病原因、视神经炎分型无关,与就诊时间有关,就诊时间越快,治疗效果越好.结论:急性视神经炎发病原因多样,视功能损害重,但治疗效果较好,及时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视功能的关键.

  • 人工晶状体异位的原因和处理

    作者:庄鹏;林映竑;韩雅玲

    目的:分析人工晶状体位置异常的临床情况.方法:人工晶状体异位23眼包括人工晶状体玻璃体腔脱位、瞳孔夹持、"刮雨器(雨刷)"综合征等,原因为术中后囊膜破裂、后发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襻变形、外伤等,应用旋转复位法、后囊膜夹持固定法、玻璃体切除或加睫状沟缝线法等.结果:术后视力明显提高19眼,症状明显减轻至消失,人工晶状体位置固定.结论:提高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技术是减少术后人工晶状体异位的主要措施,根据人工晶状体异位的不同情况应用各种复位技术可得到良好效果.

  • 氩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56例临床

    作者:赵晓霞;王丽丽

    目的:观察氩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根据视网膜血管荧光造影确诊,确定渗漏点的位置,采用氩激光直接封闭渗漏点.结果:56例(56眼),光凝一次治愈49眼,两次激光治愈7眼.其中1wk治愈7眼,2wk治愈14眼,3wk治愈12眼,4wk治愈10眼.>4wk~2mo以上治愈13眼.6眼复发,再次激光治疗治愈.结论:氩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病程明显缩短,视力提高,无并发症的发生.

  • 硬核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

    作者:任洁

    目的:探讨硬核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观察.方法:对2005-01/2008-03 Ⅳ度以上硬核白内障112眼,行小切口非超生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系统性回顾.结果:112眼中仅3例出现后囊膜破裂和玻璃体脱出.所有患眼术后视力均有提高,其中术后1mo视力0.3以上者102例(91.2%).结论:硬核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较好,是经济,安全,实用的.

  • 翼状胬肉的治疗进展

    作者:姚艳娇;刘新

    翼状胬肉作为眼科常见病,其治疗方法有多种,本文将对该病的治疗进展作一概述,以期对翼状胬肉的治疗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翼状胬肉 治疗
  • 彩色多普勒在青光眼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娜;姜发纲

    彩色多普勒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e,CDI)技术因为无创、重复性好等优点在眼科应用广泛,能检测眼部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在眼底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药物和手术的评价疗效以及和血流变化有关的眼病机制研究等方面有重要价值.现就CDI在青光眼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 慢病毒载体在眼科基因治疗的应用

    作者:李伟;高玲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和基因遗传学的发展,慢病毒载体系统不断地得到改良及优化,并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成为眼科基因治疗的良好载体之一,由于其来源特殊,其生物安全性也备受关注.目前慢病毒已应用于多种眼科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中,并取得较好成果,为许多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但是我们要将其真正应用于临床,还任重而道远.

  • 器官培养角膜保存的现状及展望

    作者:于涛;蒋华

    器官培养角膜保存法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故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现就该保存法近年来的发展作一综述,并对目前仍需解决的问题及其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闫焱;王玲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引起中老年严重视力丧失主要的原因.尽管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多因素疾病.除了与年龄有极强的相关性,代谢、功能、基因和环境等因素均影响其发病,在黄斑区,这些作用因素引起包括脉络膜毛细血管、Bruch膜、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光感受器等组织发生病变,从而引起不同程度AMD的发病和结局.除了遗传倾向外,氧化应激导致的脂褐素生成、drusen的形成、局部炎症和新生血管形成都是其发病原因.本文就今年来AMD发病的主要分子和细胞机制所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

  • 转化生长因子β与视网膜病变

    作者:刘照耀;彭辉灿;燕建军;王俞方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多肽生长因子,能调节多种细胞的生长、分化和移行,参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合成和免疫调节,它不仅是正常眼内组织代谢及功能的基本因素,在许多眼内病理过程中它也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就TGF-β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与视网膜疾病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全身及眼局部相关因素

    作者:夏木西亚·艾尼瓦尔;陈雪艺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为常见的致盲性眼底病变之一,其发病机制不明.长期以来,早期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只是单纯控制血糖,但这并不能完全阻止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全身及眼局部相关因素的影响作用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许多全身及眼局部因素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此方面成果,为终通过全身及眼局部的综合干预为早期防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提供思路.

  • 球后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眶部放射治疗中度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疗效观察

    作者:李琳玲;王芳;张勇;孙荣

    目的:探讨球后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眶部放射治疗中度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疗效.方法:本院治疗的中度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32例60眼,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联合治疗组给予球后注射曲安奈德10mg联合眶部放射;对照组给予球后注射曲安奈德10mg.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眼球突出度及睑裂宽度,观察眼球运动及自觉症状,根据Donaldson等的分级评分系统评估治疗效果,并行眼眶CT检查眼外肌和眶周组织水肿改善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眼球突出度、睑裂宽度及眼病分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眼球突出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睑裂宽度及眼病分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联合治疗组眼球突出度、睑裂宽度及眼病分值的降低值较对照组明显,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复视及眼球运动都有改善,CT检查眼外肌和眶周组织水肿都有所改善,但联合治疗组改善率为81%,治疗组改善率为71%.结论:球后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眶部放射是治疗中度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治疗效果优于单用球后注射曲安奈德.

  • 隧道式小切口小梁切除术对角膜屈光力的影响

    作者:吴晓红;尹忠贵;王巍

    目的:对自行设计的隧道式小切口小梁切除术前、后角膜曲率、角膜散光进行研究.方法:选择16例20眼,年龄大于40岁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进行隧道式小切口小梁切除术,并随访观察,比较术前、术后的垂直向、水平向角膜曲率及角膜散光值、散光性质.结果:术后矫正视力增加或不变18眼,下降2眼.视力下降均为晶状体混浊进展造成;垂直向角膜曲率术后7d;1,2,3mo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0.44、0.66、0.74、0.59,P值均>0.05);水平向角膜曲率术后7d;1,2,3mo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0.57、0.64、0.88、0.92,P值均>0.05);角膜散光值术后7d;1,2,3mo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0.17、0.89、0.96、0.36,P值均>0.05);循规散光和逆规散光的比值在术前、术后7d;1,2,3mo为10∶10、10∶10、8∶10、8∶12、7∶12.结论:隧道式小切口小梁切除术对角膜屈光力没有影响,没有造成术后散光.

  • A超测量硅油填充眼眼轴准确性研究

    作者:李建昌;黄振平;石尧;曹春林;王姗

    目的:探讨A超在硅油填充眼眼轴测量中的准确性.方法:由于硅油与玻璃体的屈光指数不同,超声波在硅油中的传播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可导致眼轴的测量值出现偏差,采用实验的方法对超声波在硅油中的传播速度进行测量,进而对眼轴值进行修正.选取24例行玻璃体切割伴硅油填充术的患者,应用A超分别对患眼、健眼进行眼轴测量,并对所测得患眼眼轴值进行修正,应用IOL-Master对患眼眼轴进行测量,对各眼轴长度进行比较.结果:A超测得患眼眼轴为31.97±6.07mm,修正后患眼眼轴为23.94±4.17mm,健眼眼轴为23.74±1.40mm,IOL-Master测量的眼轴长度为24.77±0.82mm.结论:A超经修止后可准确测量硅油眼的眼轴长度,可以应用于IOL-Master不能测量的病例.

    关键词: A超 硅油 眼轴
  • 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正负相对调节的变化

    作者:庞彦利;吴小影;刘双珍;胡生发

    目的:比较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tiu 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正相对调节(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PA)、负相对调节(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NRA)的变化,探讨其对术后视觉质量影响的相关性.方法:使用综合验光仪测定45名近视患者LASIK术前戴镜、术后1mo裸眼、术后3mo裸眼的NRA、PRA值,按近视程度分为中低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按发病年龄分为早发性近视组、迟发性近视组;按患者年龄分为18~20岁组、21~30岁组、31~41岁组,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术前戴镜、术后1mo、术后3mo的NRA、PRA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不同程度近视组间、不同发病年龄组间的术前戴镜、术后1mo裸眼、术后3mo裸眼的NRA、PR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术前、术后1mo、术后3mo的NR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患者LASIK手术前后NRA、PRA值的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NRA值随患者年龄增大而相应增高.

  • 高度近视性斜视眼外肌位移的CT影像学研究

    作者:杨大勇;艾育德

    目的:通过CT技术,从新的角度分析高度近视患者眼直肌的位移与相关斜视之间的关系.以期对高度近视相关的斜视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提供一些解剖数据,为该病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6-04/2007-02本院门诊就诊患者,对17例高度近视患者30眼,14例正常志愿者20眼作对照,进行CT(型号:lightspeed ultra CT99)冠位扫描,测量层面选定于视神经与眼球连接处,测出上、下、内、外直肌切面中心与视神经切面中心的距离和成角,从而测得直肌位移的方向和具体数值.结果:高度近视组眼外肌的位置与生理位置相比较,发生了改变.各条直肌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位移,其中外直肌位移为明显(下移3.4,内移1.4)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外直肌的位移有明显差异(P<0.01).在高度近视性斜视患者中,后巩膜葡萄肿的发生率非常高,球后组织在肌锥中是向颞上方移位的,而不是向肌锥薄弱的方向移位.而且眼轴长与外区肌下移幅度和斜视度数呈正相关.结论:眼轴的增长和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成导致外直肌的延长、张力降低,发生下移,这可能是导致高度近视患者斜视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因素.

  • 巨细胞病毒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晓昆;侯炜;唐瑛;邓惠玲;杨李;刁波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chain reaction technique,PCR)技术分别检测T2DM患者86例(单纯T2DM组40例、视网膜病变组46例)以及正常对照组30例外周血中的CMV-DNA,测定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结果:T2DM视网膜病变组CMV-DNA检测阳性率(65.2%)明显高于单纯12DM组(35.0%)和对照组(13.3%,P<0.01),T2DM视网膜病变组ET、NO含量与单纯T2DM组和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结论:CMV感染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CMV感染可能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高龄老年人角膜前面屈折力特点及其与白内障手术关系的分析

    作者:王兆艳;张卯年;李星星;崔霞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角膜前面屈折力特点及其对白内障手术的影响.方法:对1999-03/2004-08在我院住院接受白内障手术的大于75岁517眼进行角膜前面屈折力测定,同时观察不同术式术后3mo角膜前表面屈光变化,随机选择门诊年龄18~40岁年轻人50例100眼作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组垂直经线角膜屈折力为43.4±1.5D,水平经线角膜屈折力43.1±1.6D,逆规散光情况达38.5%,明显高于青年组,超声乳化手术方式对角膜表面屈光状态影响不大,但小切口无缝线术式可使角膜散光状态朝向逆规性改变.结论:高龄老年人不同经线角膜屈折力发生改变,逆规散光增加,针对此变化,该组人群白内障手术切口方向或缝线松紧亦应做相应改变.

  • 青光眼视盘损伤可能性估测法与HRT-Ⅱ盘沿参数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军;成洪波;肖思瑜;黄丽娜;陈庆;朱家东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视盘损伤可能性估测法(disc damage likelihood scale,DDLS)与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成像仪Ⅱ型(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 Ⅱ,HRT-Ⅱ)盘沿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48例(92眼)POAG在裂隙灯显微镜下经+90D非球面凸透镜测量其视盘垂直径,按DDLS分期及进行HRT-Ⅱ视盘立体测量.经相关系数分析DDLS分期与盘沿面积(rim area,RA)、盘沿容积(rim volume,RV)及与青光眼分期间的相关性.结果:DDLS与RA值之间存在着极强的负相关(r=-0.835,P<0.01);DDLS RV值之间存在着强的负相关(r=-0.697,P<0.01);DDIS分期与青光眼病情轻重(分期)间存在着正相关性(r=0.804,P<0.01).结论:DDLS与HRT-Ⅱ视盘盘沿参数值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关键词: POAG DDLS HRT-Ⅱ
  • 曲安奈德玻璃体腔重复注射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疗效评价

    作者:王丽丽;宋虎平;刘蓓;朱忠桥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重复注射曲安奈德(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IVTA)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引起的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17例17眼接受IVTA(4mg)单次及重复注射的CRVO性黄斑水肿患者,均为人工晶状体眼或无晶状体眼(男/女=10/7),重复注射时间均为首次注射后16wk.在术前及术后1,2,3,4mo,分别测量单次注射组和重复注射组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采用配对-t检验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次注射组与重复注射组术前BCVA和CFT相比无显著差异.两次注射后BCVA及CFT均有短暂提高,虽然在随访结束时两组的BCVA及CFT与注射前仍有显著差异(单次注射组:P=0.032,0.049,重复注射组:P=0.01,0.008).但重复注射组每个时间点BCVA均显著低于单次注射组(P值分别是0.043,0.011,0.010和0.012).在注射后1,2,3mo,重复注射组CFT均显著高于单次注射组(P值分别是0.040,0.015和0.025).单次及重复注射后眼压高水平分别是20.0mmHg(SD 2.06)和18.56mmHg(SD 3.65),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467).在随访期间未发现其它明显的副作用.结论:在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时,4mg IVTA重复注射效果要差于单次注射.

  • 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对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作用

    作者:王肖华;熊全臣;郑玉萍;权彦龙;余华宁

    目的:分析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rescein angiography,FFA)特点,确定FFA对该病的诊断作用.方法:收集经临床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CDI)检查确诊的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共9例9眼.分析3种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并总结该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点.结果:共9例患者中,仅有两例患者在初诊中诊断为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其余患者均通过FFA得到确诊.所有患者FFA和颈部血管CDI的诊断均一致,FFA和CDI的诊断符合率达到100%.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表现多样但FFA具有特征性,FFA的主要特征包括:(1)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平均为17.5±10.2s,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也延长,平均为15.5±9.2s;(2)大部分患者视网膜周边部可见大量微动脉瘤、小血管渗漏;(3)静脉可呈串珠状;(4)视网膜新生血管主要位于周边部.结论: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容易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病混淆.但其特征性的FFA表现可使该病得到确诊.

  • IOL-Master测量硅油眼轴长精确性的研究

    作者:谢安明;张坚

    目的:比较IOL-Master与A超测量硅油填充眼轴长的准确性,探讨两种临床应用特点.方法:分析14例玻璃切割术后硅油填充眼分别采取A超和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结果:A超测得硅油眼轴长分别为仰卧位22.48±5.19mm,坐位25.10±4.19mm;IOL-Master测得硅油眼轴长为26.32±4.16mm.不同体位A超测量硅油眼轴长度有显著差异(t=-6.27,P<0.01),用IOL-Master和A超两种方法测量硅油眼眼轴长度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6.08,P<0.01).结论:A超和IOL-Master用于正常眼轴长的测量都具有精确性高的特点,IOL-Master采用非接触方法更为简便;对硅油填充眼测量时A超受体位及屈光介质声学性质影响而差异显著,而IOL-Master可克服声学测量缺陷,对于硅油填充眼轴长测量更为准确.冈此临床上应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以准确测量眼轴长度.

  • 青少年近视眼屈光度与眼轴长度及眼内压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薛雨顺;李裕钦;石蕊;王珂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屈光度、眼轴长度、眼内压的关系,并评估遗传及环境因素对近视发展的影响.方法:对青少年近视患者166例329眼,分别精确测量其屈光度、眼轴长度、眼内压,并按照屈光度分为正视眼组、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分别测量不同年龄段患者父母的属光度及眼轴长度,对各组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各组间屈光度与眼轴长度比较,中、高度近视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组内屈光度、眼轴长度明显正相关;屈光度与眼内压在中高度近视组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r=0.817,P=0.031),且患者与其父母的屈光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青少年近视屈光度与眼轴长度、眼内压有密切关系,眼轴长度增加是青少年近视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遗传与环境因素在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作者:黎静;罗谦;程依琏;陈力

    目的:评价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52例诊断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患者行经巩膜的810nm激光睫状体光凝,能量为1500~3000mW,时间2000ms,范围为24~32点,随访1a,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眼压为(57.78±6.46)mmHg,治疗3d后眼压为(30.8±5.41)mmH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随访1a后眼压为(19.44±4.38)mmH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所有患者的疼痛均得到缓解或消除.结论: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有效和安全的.

  • 异形羟基磷灰石义眼台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虹;李贵刚;胡军

    目的:观察异形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并发症及手术效果,探讨异形义眼台的适应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设计不同体积的异形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治疗眼球萎缩、眼内容物摘除及眼球摘除术后患者共30例.对照组植入常规圆球形羟基磷灰石义眼台共30例.异形义眼台组与对照组间性别、年龄、眼部情况相似.手术后随访时间6mo以上,观察患者义眼台植入术后球结膜愈合时间、义眼台暴露、感染等并发症、义眼台活动度、位置以及与义眼片适合程度的差异.结果:异形羟基磷灰石义眼台组没有发生义眼台暴露,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球结膜愈合时间短,义眼台植入后前表面呈圆弧形,能与义眼片很好的吻合,义眼台活动度及位置均好于对照组.对照组有2例(7%)发生早期球结膜裂开的并发症,经过治疗后均愈合.结论:异形义眼台可以降低义眼台植入后引起的并发症,可以有效适应患者眼部病变的情况,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适应证更广,安全性更好.

  • 不同群体角膜前表面非球性系数测量结果分析

    作者:辛奕菁;吴丽芬;吕敏;庄静宜

    目的:分别测量近视眼及白内障两组患者角膜前表面非球性系数(Q值),探讨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近视眼患者240例,按屈光度分为高、中、低三组,性别比例基本匹配,年龄为18~32岁,随机选择其中48例配戴角膜接触镜的患者分别测量摘镜后第1,15d的Q值;白内障患者123例,年龄42~80岁.常规进行角膜地形图、综合验光、角膜中央厚度等检查,对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近视眼组其Q值范围为-0.62~-0.04,平均为-0.296;白内障组其Q值范围为-0.67~-.0.01,平均为-0.232,白内障患者的Q值低于近视眼患者的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近视眼的Q值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Q值与屈光度相关性分析显示无明显相关,高、中、低三组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近视眼组同一个体左右跟Q值、隐形眼镜脱镜后第1,15d Q值分布线性关系显著,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Q值是表示角膜平坦子午线角膜变陡或变平的程度表面形状系数.近视眼及白内障患者两个群体角膜Q值均呈正态分布,两组数值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与角膜曲率、屈光度、角膜厚度无明显相关,配戴角膜接触镜对Q值的测量结果无影响.

  • PRK治疗近视术后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曹晓莉;陶黎明;胡凌飞

    目的:评价PRK治疗近视及散光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1996-11/1998-01 PRK手术116例(219眼),按术前等值球镜度分为3组,A组:-1.00D~-3.00D 53眼;B组:-3.125D~-6.00D 125眼:C组:-6.125D~-16.00D 41眼.术后随访10a.结果:术后10a裸眼视力≥0.5、≥1.0者,A组分别为100%、84.9%;B组分别为100%、80.8%;C组分别为92.7%、31.7%.术后10a屈光度在预定矫正度±1.00D以内者,A、B、C组依次为92.5%,74.4%,34.2%.术后10a佳矫正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者依次98.1%、98.4%、92.2%.无1例有1级以上角膜上皮下雾状浑浊(Haze)者.结论:PRK是治疗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预测性及稳定性与近视度呈负相关.

  • 老年人群的动态轮廓眼压计眼压及眼脉动幅度初步调查

    作者:李培凤;袁利霞

    目的:初步了解老年人群的动态轮廓眼压计(dynamic contour tonometer,DCT)的眼压及眼脉动幅度(ocular pulse amplitude,OPA)分布特征.方法:对一组老年人群(88例)双眼行DCT测量,记录其眼压及OPA,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组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受试者总体平均DCT眼压为16.57±2.87mmHg,总体平均OPA为2.37±0.83mmHg.受试者的右眼、左眼DCT平均眼压分别为16.91±2.03mmHg及16.24±3.08mmHg,双眼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7).左右眼的OPA分别为2.37±0.83mmHg及2.38±0.82mmHg,双眼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907).将受试者按性别分组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双眼DCT眼压值的高度与OPA的大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右眼:r=0.206,P=0.054;左眼:r=0.121,P=0.262).结论:初步获得DCT眼压及OPA在老年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了解到不同性别、不同眼别之间的DCT眼压及OPA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为今后DCT临床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临床效果

    作者:张洪洋;郭海科;金海鹰;李海武

    目的:探讨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所有患者按照植入的人工晶状体类型分成多焦组和单焦组.多焦组植入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 ReSTOR(Alcon),72例(109眼);单焦组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 SA60AT(Alcon)作为对照,88例(130眼).术后随访6~24mo,观察瞳孔直径,远近视力,佳矫正视力,脱镜率,术后屈光状态、夜间视觉干扰现象等指标.结果:两组间在远视力和佳矫正远近视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近视力多焦组达到或超过J3的患者101眼(92.7%),单焦组12眼(9.2%),差异具有显著性(X2=166.44,P=0.00).两组完全脱镜率分别为98眼(89.9%)和9眼(6.9%).多焦组完全脱镜的患者术后平均等效球镜为-0.03±0.45D(-1.0~+0.50D),6例7眼(6.4%)视近远时都需戴镜矫正,术后平均等效球镜+1.14D.结论: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能够使患者获得理想的远近视力,大大降低了患者对眼镜的依赖性.人工晶状体的屈光力测量精确性是增加术后脱镜率的重要因素,应该尽量避免术后等效球镜大于+0.50D.

  • 二硫苏糖醇复合物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

    作者:付清;耿宇;张建荣;谢伯林;彭亚军;柳林;李闻捷

    目的:探讨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DTT)及DTT合物(含阿司匹林(Asp)、还原型符胱甘肽(GSH)、赖氨酸(Lys)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出生后12d的SD乳鼠(约25g)行皮下注射Na2SeO3(0.2mL/次,隔天注射1次,共计3次,累计剂量约210μg),注射开始后6d(鼠龄18d左右)90%以上的大鼠晶状体发生核性白内障.造模成功后将SD大鼠乳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C,单独一窝或者是同窝鼠的左眼)、用药组一(D)、用药组二(DAGL)、用药组三(AGL).分别于造模完成后的第7d给药.C组对照生理盐水点眼;D组25mmol/L的DTT生理盐水溶液点眼;DAGL组DTT复合物(DTT 25mmol/L、Asp 5mmol/L、GSH 2.5mmoL/L、Lys 5mmol/L、生理盐水)点眼;AGL组给予不含DTT之外的其他药物成分的生理盐水溶液(Asp 5mmol/L、GSH 2.5mmol/L、Lys 5mmoL/L)点眼.5次/d,1滴/次(约25μL),连续3wk.结果:3d内核性混浊均增大,右眼(用药组)<左眼(对照组);3~4d混浊斑块达峰值,大鼠左右眼斑块直径呈现显著差异(P<0.01);此后斑块呈密集浓缩趋势,直径均轻度下降;14d混浊斑块密度增加达峰值,左右眼斑块直径仍呈现显著差异(P<0.01).20d右眼发展到全白内障(Ⅵ级)的只数<左眼(P<0.01);D、DAGL、AGL组均可抑制SD大鼠硒性白内障的发展,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D、DAGL组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相近(P>0.05);D组和DAGL组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均优于AGL组(P<0.01).结论:含DTT的抗白内障药物复合物抑制SD大鼠硒性白内障发展的作用,显著强于不含DTT的其它类抗白内障药物组合.

  • 解毒明目方对鼠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机制

    作者:吴惠琴;汪玲;梁厚成;朱秀萍;马强;程燕;赵帅;刘先宁;赵雅;胡森科

    目的:观察解毒明目方药对鼠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血清细胞因子(IL-6、IL-8、IFN-α)水平的影响、检测病毒、观察复发情况,来进一步探讨该药物治疗作用机制.方法:用Balb/c小鼠建立潜伏感染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使用中药灌胃,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灌胃,两组经紫外线B光(UV-B)照射诱导复发后,角膜刮片检测病毒,处死小鼠取血清检测胞因子(IL-6、IL-8、IFN-α)水平.结果:HSK复发,治疗组角膜炎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血清中IL-6(P<0.05)、IL-8(P<0.01)、IFN-α(P<0.05).结论:中药解毒明目方可以影响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8、IFN-α)的水平,使其发挥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减轻HSK复发后炎症反应程度.

  • 退翳片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小鼠血清IL-2水平的影响

    作者:卜倩;李全智

    目的:研究退翳片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小鼠血清IL-2水平的影响并探讨药效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模型,给予高、中、低三种剂量的退翳片灌服,并以ACV组、模型组和空白组作为对照.利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L-2分泌水平.结果:退翳片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IL-2水平较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V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退翳片高、中剂量组与ACV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退翳片可提高小鼠血清IL-2分泌水平,调节免疫功能抑制HSK发展.

  • 光动力法诱导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李娟娟;张美霞

    目的: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诱导新生血管生成的动物模型,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提供条件.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50只,常规麻醉后,尾静脉注射虎红,532nm激光光凝视网膜主要静脉,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光凝术后2wk,采用心内注射FITC-dextran,视网膜铺片法观察新生血管生成的情况.结果:光凝手术时,可见视网膜静脉内明显黑色血栓形成.光凝后第2d发现视网膜主要静脉迂曲粗大、可见栓塞引起出血.2wk后FITC-dextran心内灌注视网膜铺片显示光凝眼视网膜血管形态和分布发生明显改变,失去正常的放射状和网状结构,出现大量新生血管芽和新生血管枝,视网膜血管杂乱、荧光素渗漏.结论:成功的构建了光动力诱导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动物模型,并使用FITC-dextran心内灌注视网膜铺片对视网膜血管进行造影,从整体显示视网膜血管和新生血管的形态.该模型稳定性和重复性好,是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 准分子激光双面式切削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伟力;沈媛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双面式切削原位角膜磨镶术(bothsided LASIK,BSL)的角膜创口愈合过程.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右眼按-3.00D行LASIK,左眼角膜瓣上基质和基质床上分别按-1.50D行BSL,分别于术后1,7d;1,3mo随机选取6只动物,行裂隙灯、活体共焦显微镜、组织病理学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BSL术后角膜中央区透明,没有雾状浑浊(haze),早期角膜瓣边缘上皮增厚,变厚的上皮下角膜基质轻度不规则,随时间逐渐趋于正常.术后各时间均未见炎性细胞浸润.活体共焦显微镜下:BSL术后角膜瓣层间出现散在高反光颗粒,早期部分基质细胞激活,BSL组与LASIK组比较上皮基底细胞、创而后基质细胞、反光颗粒、激活细胞、神经纤维及内皮细胞数量与术后同时期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透射电镜下:BSL术后早期上皮细胞轻微变性,少量纤维细胞核染色质边集,角膜瓣边缘局部胶原排列稍紊乱.1mo时基质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直径大小一致.角膜各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程度、角膜愈合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与普通LASIK术后相似.结论:准分子激光舣面式切削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生物组织反应轻微,角膜愈合反应程度与普通LASIK术后相似,同时为大限度的保留角膜基质床的剩余厚度创造了条件,是治疗近视的一种好的选择.

  • 实时荧光PCR检测17-AAG对人RPE细胞Akt等基因表达的调控

    作者:许志洋;姚家奇;刘庆淮;李建民

    目的:建立检测17-AAG对人RPE细胞不同处理条件下mRNA的SYBR Green实时PCR方法,观察17-AAG对人RPE细胞中Akt,Raf,Hsp90,Hsp70基因表达的调控.方法:体外培养人RPE细胞株.当加入处理因素17-AAG并作用不同浓度及时间梯度后,收集细胞,抽提RNA进行反转录.同时根据Akt,Raf,Hsp90,Hsp70的基因序列,设计Akt1,Raf1,Hsp90,Hsp70的引物,利用ABI 7300PCR仪和SYBR Green,建立实时荧光PCR反应条件,通过比较Ct进行基因表达的相对定量分析.结果:熔解曲线分析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证明了PCR反应的特异性;相对定苗结果显示,17-AAG可以下调Akt及Raf基因的表达,上调Hsp90及Hsp70基因表达.结论:应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可以特异、准确地分析RPE细胞相关增殖基因表达差异,为系统研究17-AAG治疗PVR的复杂调控机制创造有力条件.

  • 姜黄素对大鼠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作者:苏凡凡;张明昌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cumin)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影响及CNV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esis,iNOS)的表达情况.方法:以碱烧伤建立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采用裂隙灯照相、免疫组化和RT-PCR等方法分别检测使用姜黄素前后各时期角膜组织中VEGF和iNOS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姜黄素结膜下注射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4.453,4.440,3.887,4.718,3.585,P<0.05);免疫组化染色,VEGF和iNOS在正常角膜上皮基底细胞有弱表达,新生血管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强,其表达主要分布在新生血管形成区域和上皮全层;结膜下注射组表达明显减少;VEGFmRNA和蛋白表达一致.结论:姜黄素可以有效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其机制与降低角膜新生血管VEGF和iNOS有关.

  • 视神经切断再生实验研究

    作者:王元贵;柯显培;黄新民;王佐祥

    目的:观察家兔视神经切断后再生改变.方法:采用硫喷妥钠腹腔内注射联合球后20g/L奴夫卡因溶液注射麻醉,剪开球结膜用视神经钳分离视神经,用显微手术剪将视神经2/3切断,30d后手术取出视神经,进行病理染色检查.结果:实验30眼有28眼再生,视神经切断处间隙被再生的视神经纤维长满接通,再生的视神经纤维比正常的粗大,排列不整齐,呈条索状.结论:视神经损伤是可再生的,其再生形式从切口两侧缘开始,而不像周围神经那样从近端开始向远端再生.

  • 热烧伤后的人角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表达的研究

    作者:于长江;段穆;洪晶

    目的:研究热烧伤后人角膜组织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的表达与分布,探讨其含量的变化与角膜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铁水烫伤后行角膜移植患者病变角膜19例,正常角膜组织10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MMP-2、MMP-9在角膜各层次中的分布与表达,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MMP-2、MMP-9在正常角膜组织中均未见阳性表达,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17.8188±3.7967,119.1902±0.9679.热烧伤后角膜组织中,MMP-2的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角膜基质层.平均灰度值为94.4197±5.8327;MMP-9的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角膜上皮层和基底膜附近,平均灰度值为115.0188±0.7149.将正常角膜组织中和病变角膜组织中两种酶的平均灰度值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均<0.05.随着病程的发展,在病变角膜组织中MMP-2的阳性表达先呈现逐渐增高趋势14d后逐渐下降,角膜基质层溶解达高峰时阳性表达的量高;MMP-9在患病初期角膜基底膜病变明显时表达较高,后期逐渐下降.结论:MMP-2、MMP-9对热烧伤后的人角膜组织病变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MMP-2主要参与角膜基质层的损害,MMP-9主要参与角膜上皮层和基底膜的损害.

  • β-catenin在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潘竹娟;聂玉红;安美霞;梁静文;吴开力

    目的:β-catenin在正常的细胞粘附和wnt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功能,本文探讨其在翼状胬肉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TGF-β1对其的影响.方法:通过组织块培养获取正常球结膜和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并传至第4代,用10μg/L TGF-β1作用于细胞.抗β-catenin抗体对体内取出组织和培养的细胞行免疫组化染色;免疫印迹法检测培养成纤维细胞中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显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中β-catenin阳性着色强于正常结膜成纤维细胞.β-catenin在胬肉组织中较多,且多分布于上皮下纤维血管组织,上皮染色较少.体外培养见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较正常结膜成纤维细胞快、增殖能力强.免疫印迹法显示在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蛋白中β-catenin的特异性阳性条带灰度值高于正常球结膜成纤维细胞蛋白.TGF-β1能促进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中的β-catenin蛋白表达.结论:β-catenin在翼状胬肉组织及其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增高,提示β-catenin与翼状胬肉的发病有关.

  • 灯盏细辛抑制外源性VEGF诱导的大鼠早期视网膜血管病变

    作者:王启常;唐罗生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对外源性VEGF诱导的大鼠早期视网膜血管病变的作用,并阐明其对视网膜内核层单个毛细血管管腔面积、内皮细胞面积和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的影响.方法: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VEGF组、VEGF+EBHM组和VEGF+NS组.VEGF+EBHM组每天ip灯盏细辛浸膏溶液.首次注射VEGF后2wk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注射VEGF实验眼,约10d后表现为眼底大血管呈结节样扩张,周同视网膜水肿.VEGF+EBHM组较VEGF组、VEGF+NS组轻.实验眼在视盘、视盘周围、后极部视网膜大血管出现高荧光,荧光素从曲张区中央开始消退.VEGF+EBHM组实验跟后极部血管局限性高荧光较VEGF组、VEGF+NS组弱、显示的范围小.VEGF组、VEGF+NS组实验眼视网膜内核层毛细血管管腔缩窄,血管内皮细胞肥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VEGF+EBHM组毛细血管管腔面积无减少,血管内皮细胞无肥大,与VEGF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VEGF组,VEGF+NS组实验眼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总波幅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VEGF+EBHM组视网膜振荡电位总波幅没有变化,与VEGF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EBHM对VEGF诱导的大鼠早期视网膜血管病变有抑制作用.能抑制rrVEGF164诱导的大鼠早期视网膜内核层毛细血管管腔变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肥大.能抑制rrVEGF164诱导的大鼠早期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总波幅的降低.

  • 大鼠角膜碱、酸、热烧伤后房水中TGF-β2的变化研究

    作者:李雪;徐锦堂;崔浩;胡琦

    目的:通过检测角膜烧伤后前房水中TGF-β2含量的变化,探讨在眼部内环境下TGF-β2与角膜烧伤之间的关系,为角膜烧伤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制备Wistar大鼠角膜碱、酸、热中度烧伤动物模型,分别于伤后4,8h;1,3,5,7,14,28,49d处死.采集房水:用20g/L BSA包被的毛细管于角膜缘处刺入角膜,吸取房水至20g/L BSA包被的离心管中,-70℃保存.标准品和样品进行酸激活处理.使用ELISA方法检测角膜烧伤后前房水中TGF-β2的水平.结果:大鼠角膜碱烧伤后4h TGF-β2的水平呈现一过性升高,然后下降,3d时TGF-β2含量再次升高,7d时达高峰,持续至7wk时降至正常.大鼠角膜酸烧伤后4h TGF-β2的水平呈现一过性升高,然后下降,低于正常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7d时房水中TGF-β2升至正常,然后一直保持低平状态.49d时我们检测房水中TGF-β2水平仍低于正常.大鼠角膜热烧伤后4h TGF-β2的水平呈现一过性升高,1d时降至低,3d时开始增长,直到7d时我们检测仍高于正常,然后缓慢下降.结论:角膜烧伤后前房水中TGF-β2的含量发生变化,致伤原因不同,其变化方式不同.角膜碱烧伤和热烧伤后于7d时出现TGF-β2高峰,说明此时角膜处于免疫功能抑制状态,这对于维持角膜前房的免疫赦免状态非常重要,证明此时机体发挥了自我保护功能,避免产生过度的病理反应.角膜酸烧伤后TGF-β2水平始终低平,其原因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中Ang-2的水平分析

    作者:余漫

    目的:定量测定血管生成素2(angiopioetin 2,Ang-2)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玻璃体中的水平,探讨其在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定量检测24例PDR、7例NPDR及7例对照组患者玻璃体中Ang-2的水平.结果:PDR患者玻璃体中Ang-2水平(1592.32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8.17ng/L)(P<0.01),NPDR组患者玻璃体中Ang-2水平(2228.14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PDR组患者玻璃体中Ang-2水平亦高于PDR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R患者玻璃体中Ang-2的水平与视力下降加重病史呈负相关(r=-0.865,P<0.01).DR发展与玻璃体中Ang-2的水平有一定相关性(r=0.356,P<0.05).结论:Ang-2在PDR患者玻璃体中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Ang-2参与了DR的发病过程,对新生血管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其在DR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Ang-2在NPDR患者玻璃体中的水平升高显著.Ang-2可能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始动因子之一,与新生血管形成早期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

  • 体外传代培养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免疫调控能力的影响

    作者:徐国兴;李琼;陈瑾;郑学栋;郭健;谢茂松

    目的:研究体外传代培养对人类视网膜色素上皮(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ium,HRPE)细胞免疫调控能力的影响.方法:建立HRPE细胞与异体淋巴细胞共培养系统,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原代及传代HRPE细胞(第1、2、3、4、5、6代)Fas表达以及诱导异体淋巴细胞凋亡能力的差异.结果:HRPE与淋巴细胞体外共培养时,HRPE细胞Fas表达随着传代逐渐减弱,Fas表达与传代代数呈负相关(阳性细胞率r=.0.859,P<0.01;平均荧光强度r=-0.880,P<0.01),HRPE细胞诱导淋巴细胞凋亡随着传代逐渐减弱,淋巴细胞凋亡率与传代代数呈负相关(r=0.838,P<0.01),共培养时传代HRPE细胞Fas表达迅速下降,至第3代与第4代间Fas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时传代HRPE细胞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率迅速下降,至第3代与第4代间淋巴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传代培养的HRPE细胞,传代数越大细胞变异越大,第3代后细胞的免疫调控能力明显下降.

  • 室内爆炸犬眼冲击伤后早期眼组织病理结构改变

    作者:施琼;严宏;钟代星

    目的:观察犬眼室内爆炸冲击波损伤后早期眼组织结构的病理学改变.方法:爆轰塔内B炸药爆炸致眼冲击伤,根据对眼球的不同爆炸强度随机分组:A组549mmHg;B组1089mmHg;C组2128mmHg;D组无致伤对照组.均分别于伤后0.5h和6h处死动物,取眼组织标本于40g/L中性甲醛溶液固定,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拍照.结果:眼部冲击伤后即刻出现球结膜充血、水肿,脉络膜出血,有明显的视网膜血管改变,组织水肿、渗出、出血等改变.结论:爆轰塔内B炸药爆炸致眼冲击波可造成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的直接损伤.

  • 阻断子宫动脉供血可建立先天性白内障大鼠模型

    作者:白洁;罗丹;刘平

    目的:通过暂时阻断妊娠期Wistar大鼠子宫动脉血供的方法建立因子宫缺血引起胎鼠产生先天性白内障的动物模型.方法:于孕鼠妊娠第19d暂时钳夹双侧子宫动脉,血流阻断时间分别为5,10,20min,并于分娩后即取胎鼠晶状体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妊娠晚期阻断孕鼠子宫动脉10min可建立鼠先天性白内障模型.结论:通过阻断子宫血流可成功建立先天性白内障模型.

  • 自体骨髓干细胞促进角膜苯酚烧伤愈合的实验研究

    作者:应方微;黄丽娜;赖铭莹;王丽纯;何静

    目的:了解自体骨髓干细胞促进兔角膜苯酚烧伤后愈合的作用.方法:将10只家兔双眼角膜用300g/L的苯酚棉签烧伤后,随机一眼用自体骨髓干细胞滴眼,另一眼为对照眼,用无细胞的培养液滴眼,观察双侧角膜愈合时间,进行的统计学的配对分析t检验.结果:在自体骨髓干细胞滴眼的干预下,角膜烧伤的愈合时间平均为3.2d,对照眼的愈合时间平均为7.2d,根据统计学检验,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局部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滴眼,对于角膜苯酚烧伤的愈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体外培养的胎儿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李小珩;秦莉;彭秧生;赵文军;李静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培养的胎儿晶状体上皮细胞黏附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培养品状体上皮细胞,取生长良好的第2代细胞用于实验.将第2代胎儿LEC于不同浓度的rhIL-1ra孵育后,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thio tetrazole,MTT)法记录各孔黏附细胞数量的吸光度(A)值,并与空白组进行对照;将第2代胎儿LEC培养24h待细胞贴壁后,与不同浓度的rhIL-1ra再共育24h后,MTT法记录各孔细胞数量的吸光度(A)值,并与空白组进行对照.结果:除1μg/L浓度组外,其余各组抑制胎儿晶状体上皮细胞与胶原的黏附呈剂量依赖性,与空白组对照具有显著性差异.100μg/L浓度组细胞收缩、变圆,但仍保持贴壁状态,与空白组对照可显著抑制已贴壁胎儿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结论:有>1μg/L的各组rhIL-1ra能够抑制体外培养的胎儿LEC与胶原的黏附,并且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具有浓度依赖性.仅100μg/L rhIL-1 ra浓度组作用24h可显著地抑制已贴壁胎儿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但仍保持贴壁状态,提示该药可能具有较轻的毒副作用.

  • Optisol中期保存液房水置换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贵刚;夏瑜;胡军;张虹

    目的:研究Optisol中期保存液房水置换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4℃湿房保存方法保存离体兔眼球,设立房水对照组、Optisol中期保存液房水置换组,每组10只眼球.于低温保存开始前、保存后24,48及72h检测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保存后72h取下角膜行胎盘蓝-茜素红染色,检测角膜内皮细胞存活率.结果:4℃湿房保存开始前两组平均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后24h两组平均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后48h及72h两组平均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后72h房水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存活率为(55±5.81)%,Optisol中期保存液房水置换组角膜内皮细胞存活率为(87.16±3.64)%,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tisol中期保存液房水置换对角膜内皮细胞活性有保护作用,可以提高湿房保存法的效率,延长有效保存时间至72h.

  • 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概述和亚洲视角

    作者:

    青光眼手术治疗方法已被分为睫状体破坏性(减少流入)或滤过性(增加流出)两大类.睫状体破坏性手术传统上用于视力预后差的青光眼以及难治性青光眼如外伤后、无晶状体眼、先天性青光眼和发育性青光眼.自从1992年Uram首次使用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endoscopic cyclophotocoagulation,ECP)以来,短期和长期的转归已经表明ECP的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在PubMed查询、复习有关ECP的英文文献,并与新加坡一所眼科三级医院的有限结果进行比较.文献报告显示出ECP及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ECP在治疗小儿及成人严重的、各种病因所致的青光眼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在新加坡某眼科三级医院未发表的短期结果中也有报告,与那些已经发表的结果是一致的.已发表的报告和当前的经验证明,可直视目标组织的ECP,通过内窥镜直视将合适的红外波长激光能量应用于目标组织睫状上皮细胞,避免了"盲目"状态下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所引起的并发症.但是引进这项技术存在着显著的经费困难.ECP在控制眼压和减少抗青光眼药物的依赖性方面是安全有效的.广泛接受和使用这一技术仍有待于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

  • 埃塞俄比亚中部的青光眼流行病学

    作者:

    目的:探讨埃塞俄比亚的青光眼的流行状况、治疗方式以及患者的心态.方法:观察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的住院青光眼患者.结果:在研究的415例青光眼患者中,Gurage(33%)人群常见的为剥脱综合征(17%),而在Amhara/Tigre(6%)人群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为5%,二者间有显著差异性(P=0.006).患者接受平均1.4±8种药物治疗:52%的患者没有短期的不适症状,36%的患者接受了滤过手术.93%的患者相信他们的主管医师试图给予帮助,89%认为是上帝让其接受治疗,82%感到他们的配偶体谅其病情.有87%的患者注意到社区不体察其病情,这在Gurage人群中更为多见(31%,P<0.0001),而穆斯林人群中有此感受的患者为25%(P=0.01),Amhara/Tigre患者则坚信其医师更关注他们的病痛(94%,P=0.04).结论:不同类型的青光眼在埃塞俄比亚的不同种族人群中的发病有差异,在Gurage人群以剥脱综合征多见,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则在Amhara/Tigre人群中的发病较高.

  • 脂质体对人角膜基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新宇;李贵刚;刘磊;栗静

    目的:观察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对人角膜基质细胞的影响,探索其应用于人角膜基质细胞的可行性及安全范围.方法:体外培养人角膜基质细胞,取其第3-5代细胞鉴定后用于实验.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和时间脂质体对人角膜基质细胞增殖率的影响;采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对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脂质体对人角膜基质细胞的影响与浓度和作用时间有关.浓度高于一定水平时可引起细胞增殖率和存活率的下降,浓度相同时作用时间越长下降越明显.浓度低于40mg/L作用24h不会对细胞增殖率和存活率产生明显影响.结论:LipofectamineTM2000在一定范围内不引起细胞毒性,有望在角膜基质细胞的基因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不同培养方法对组织工程化小鼠角膜上皮构建影响的比较研究

    作者:马小力;孔珺;刘汉强;赵江月;张劲松

    目的:探讨滋养细胞在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复层化中的作用,并研究构建组织工程化角膜上皮的理想方法.方法:在Transwell气液界面培养系统中,分别采用接触滋养层培养法、分离滋养层培养法、复式滋养层培养法以及无滋养层培养法等4种方法进行组织工程化小鼠角膜上皮的重建.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荧光法检测p63、角蛋白19以及involucrin的表达.结果:接触滋养层培养法、分离滋养层培养法中,角膜上皮复层化为3-4层;复式滋养层培养法中,角膜上皮复层化达5-7层;而无滋养层培养法中,复层化仅为2-3层.复式滋养层培养法构建的小鼠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层和基底细胞上层表达祖细胞标记p63和角蛋白19,角膜上皮全层均表达分化标记involucrin.结论:复式滋养层培养法为构建组织工程化小鼠角膜上皮的理想方法.

  • 抛弃型水凝胶接触镜的细菌定植

    作者:

    目的:确定抛弃型水凝胶接触镜及其护理液细菌定植的比率,并确定污染的病原体.方法:按目的抽样进行横断面研究.从马来西亚Sains大学健康校园的本科学生接触镜配戴者中收集100片水凝胶接触镜.所有的镜片和护理液均送微生物培养和革兰氏染色.结果:大多数的研究参与者为女性(98%).平均年龄21.36±1.63岁.41片接触镜(82%)呈现阳性细菌定植,32%的护理液可见阳性细菌定植.常见的病原体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而在接触镜中能更频繁地分离出假单胞菌和沙雷氏菌.结论:配戴接触镜有导致镜片和护理液细菌定植的潜在危险.建议在镜片护理和配戴过程中采取大程度的预防措施并严格遵守卫生做法.

  • 巴基斯坦南部84例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

    作者:

    目的:确定真菌性角膜炎的易感因素、致病真菌,以及提高相应的实验室诊断能力.方法:240例240眼临床疑似微生物感染的角膜溃疡患者进入本研究.通过病史回溯及裂隙灯检查获得病例资料.采用标准技术完成角膜刮片检查.取部分刮片样本加入10%的氢氧化钾液后,以及采用革兰氏和吉姆萨染色,在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真菌、细菌和棘阿米巴.另一部分刮片样本直接接种在血琼脂、麦康基琼脂、巧克力琼脂和萨布罗琼脂表面.结果:在纳入本研究的240例伴有脓性分泌物的角膜溃疡患者中,84例(35%)被确认为真菌感染.其中48例(57.1%)为男性,其余36例(42.9%)为女性.年龄分布从22-80岁.其中60例(71.4%)为农村患者,其余24例(28.6%)为城市居民.18例(21.4%)曾有植物外伤史.病变高发于10月至11月间.在84例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眼,致病原因为单纯真菌者74眼(80.10%),其余10眼(11.90%)为真菌合并细菌感染.分离得到的常见致病微生物为白色念珠菌,在66眼(78.6%)中被发现.结论:在巴基斯坦南部,感染性角膜溃疡中,常见的是真菌性角膜炎,而白色念珠菌是常见的致病原.采用加入10%的氢氧化钾液后直接显微镜下观察是此类感染原简单、迅速、价廉及可信的诊断方法.

  • 甲硝唑与护理液对棘阿米巴原虫体外杀伤效果的评估

    作者:车成业;赵桂秋;张丽丽

    目的:分析6种角膜接触镜多功能护理液和加入甲硝唑滴跟液的护理液对自生生活性棘阿米巴原虫的杀伤效果.方法:将6种多功能护理液分别加入96孔板中,每种护理液占用48孔,其中24孔滴入阿米巴悬液,另外24孔先滴入甲硝唑滴眼液后再滴入阿米巴悬液,室温静置8h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残存阿米巴的形态变化和数量.将残存的棘阿米巴原虫分别在PYG培养液中培养5d,观察其形态、活性与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单纯护理液组1-6号阿米巴检出率分别为0%、80.3%、29.1%、41.7%、62.5%、79.2%,加入甲硝唑滴眼液后护理液1-6号阿米巴检出率分别为0%、0%、4.2%、8.3%、16.7%、16.7%,3-6号护理液加与不加甲硝唑滴眼液杀伤阿米巴的效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组的X2值分别为3.75、7.11、10.54和18.78,P<0.05).残存的棘阿米巴原虫经培养后活力与增殖力减弱.结论:部分多功能护理液对棘阿米巴原虫的杀伤效果不佳,添加甲硝唑滴眼液后杀伤效果明显提高.

  • 前房注射Bevacizumab治疗虹膜红变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涛

    目的:观察跟前房注射Bevacizumab(avastin)对虹膜红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例(5眼)虹膜红变者分别继发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静脉周围炎,静脉阻塞.其中2例为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填充眼,给予前房注射0.03ml(0.75mg)Bevacizumb(avastin).其中1例联合小梁切除手术,1例联合睫状体冷凝术.结果:所有手术眼虹膜新生血管迅速消退,眼内压在联合使用抗青光眼手术或药物后降低,随访2~5mo没有虹膜红变复发,眼内压控制良好.结论:前房注射Bevacizumab(avastin)有效地减轻了虹膜红变,特别是在一些不适合玻璃体腔注射的病例,短期的研究随访证实前房注射迅速消退虹膜新生血管且无明显副作用.

  • 重组腺相关病毒作为目标基因转移视网膜的载体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王建明;范雅稚;惠娜;熊蕾;冯海晓;孙乃学

    目的:探讨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gene,rAAV)载体转导绿荧光蛋白基因(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至视网膜的可行性.方法:18只家兔随机选取一眼玻璃体内注射rAAV-gfp,对侧眼作为对照.分别于注射后3,7,14d摘除眼球进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的荧光.结果:家兔玻璃体注射rAAV-gfp后视网膜细胞浆内可见荧光点,提示gfp基因被有效转导至视网膜并进行荧光表达.结论:rAAV是一个可靠、简便易行的目标基因转移视网膜的载体.

  • 杜安眼球后退综合征和染色体组异常

    作者:

    目的:观察Ⅰ型杜安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的第8染色体.方法:连续观测了29例Ⅰ型杜安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的第8染色体.采用质粒DNA提取试剂盒方法从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里分离提取DNA,选取D8S553和D8S1797做标记,用PCR法进行测定.结果:实验的所有病人样本中没有D8S553和D8S1797标记阳性.结论:我们的发现提示所观察的Ⅰ型杜安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的可能病因是属散发病例而没有家族史,建议纳入更多病例、选取其他的标记和不同的染色体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 人工晶状体二期植入手术中继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1例

    作者:郭洪梅;徐丽;庄晓彤;张宇欣

    1 病例报告患者男,42岁,因左眼钝挫伤伴恶心、呕吐3d来我院就诊并收入院.眼科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手动/眼前.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水肿,晶状体半脱位,玻璃体疝于前房,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眼压47mmHg.右眼眼前节和眼底未见异常.

  • LASIK术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1例

    作者:黄海荣;何书喜;刘伟;桂曼芸;王华;陈蛟

    0 引言随着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的广泛开展,LASIK术后并发症也在增加,术后感染性角膜炎的发病率为0.1%~0.2%,而真实的发病率可能远超过所报道过的病例[1].我们在LASIK术后3d发现1例非典型性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现报告如下.

  • 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眼科应用的探讨

    作者:尹小磊;袁容娣;叶剑

    眼科教学是一个难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掌握好眼科基础知识,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古老教学模式的一种,角色扮演有助于将抽象的文字内容变成生动活泼的形象,多种感官的刺激提供的若干个兴奋点,有利于眼科知识的获取和吸收.

国际眼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