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卒中与神经疾病

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

Stroke and Nervous Diseases 졸중여신경질병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1.4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0478
  • 国内刊号: 42-1402/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8-30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卒中与神经疾病》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张兆辉 曾庆杏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间质干细胞与脑缺血损伤

    作者:张化彪;张苏明

    间质干细胞(MSCs)是指存在于骨髓间质中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并在特定条件下分化为中胚层起源组织的非造血组织干细胞.

  • 低分子量肝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作者:张武昌;张晓琴

    1低分子肝素的抗血栓机制肝素在临床上是一种应用已久的首选抗血栓药物,广泛应用于内、外科各种血栓性疾病及机体高凝状态如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近年来亦愈来愈多地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它以高分子量的糖蛋白形式存在于体内,它能与血浆中AT(Ⅲ)(抗凝血酶Ⅲ)相结合,加强AT(Ⅲ)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1],且这种抑制凝血酶活性[1],即促进AT(Ⅲ)与Ⅱa(凝血因子Ⅱa)结合灭活凝血酶的作用与肝素分子量大小及长短有关,即分子越长,则酶抑制作用越强.

  •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中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慧芳;陈竞清;吕佩源;林嘉友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已被公认为人类中枢神经系统(CNS)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经典动物模型,是T细胞介导的脱髓鞘疾病.

  • 控制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高血糖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谢颖光;马金娈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程度的血糖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伴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应控制的血糖阈值.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三组,N1组血糖控制于3.9~5.6 mmol/L,N2组控制于5.7~11.1 mmol/L,N3组不进行血糖控制,对比三组入院时GCS评分及病死率.结果N1及N2组预后优于N3组,但N1与N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颅脑损伤伴高血糖患者血糖控制于11.1 mmol/L以下可显著改善预后,但不必将血糖控制于正常范围.

  • 阿魏酸钠对培养神经细胞谷氨酸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周艳;章军建;张晓琴

    目的研究当归有效成分阿魏酸钠对谷氨酸引起的离体培养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运用体外原代胚胎大鼠皮层神经细胞培养技术建立神经细胞损伤的模型,采用台盼兰法测定细胞死亡率,细胞内LDH漏出率评价细胞损伤程度.观察阿魏酸钠对神经细胞死亡率和细胞内LDH漏出率的影响.结果阿魏酸钠可拮抗谷氨酸介导的神经细胞损伤,神经细胞死亡率明显降低,LDH漏出率减小.结论阿魏酸钠具有明显的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

  • 氨基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

    作者:代继东

    目的探讨氨基胍(AG)对脑缺血-再灌注(IR)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缺血2小时后给予腹腔注射AG 100mg@kg-1,取不同再灌注时间测定大鼠脑匀浆NOS活性、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脑梗死体积.结果再灌注后12~72小时,AG显著降低了iNOS活性,且于再灌注后24小时达大抑制率.再灌注后24~72小时,AG减少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再灌注后24~72小时,AG减少梗死体积.结论AG对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液体摄入量与甘露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相关分析

    作者:梅志忠;高素琴;耿怀旺

    目的探讨液体摄入量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甘露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中的作用.方法12例甘露醇致ARF患者为患病组.根据患病组中各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内使用甘露醇的日平均量(不足一周者按肾衰前几日的日平均量计算)配对选取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液体摄入量、尿比重和血钠浓度.结果患病组液体摄入量低于2000ml,尿比重和血钠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合理使用甘露醇剂量、补充水分,保持一定尿量和水电解质平衡,对防止ARF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研究

    作者:罗华;谭华;熊先骥

    目的研究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方法采用正中神经及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mSEP、tSEP)对30例患者进行检测,并与27例健康人作对比.结果mSEP和tSEP的异常率分别为43.3%(13/30)及28%(7/25),除N9、PF(腘点)、LP(T12点)峰潜伏期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峰潜伏期及峰间期和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LS患者存在感觉通路损害,且中枢的改变较周围更明显,SEP检查对患者感觉损害的定位有一定价值.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脑梗死11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显雄;褚振海;彭梅琼;蔡治平;柳学芳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11例妊高征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11例患者分别于分娩前后出现以偏瘫为主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头部CT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梗死,预后良好.结论妊高征为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对妊高征合并脑梗死患者应及时处理,未出现脑梗死应给予临床监测或预防性治疗,以避免神经功能产生永久性缺损.

  • 1周内TIA对老年人首发脑梗死的保护作用

    作者:卞光荣

    目的探讨1周内TIA对老年人首发脑梗死有无保护作用.方法将首发脑梗死老年患者分为观察组(病前1周内有TIA)和对照组(病前1周内无TIA),观察意识障碍发生率、病死率、神经功能有缺损评分及脑血流量.结果观察组意识障碍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而脑血流量高于对照组,且治疗一月后疗效好,但病死率无明显差别.结论1周内TIA对老年人首发脑梗死有保护作用.

    关键词: 脑梗死 TIA
  • 小脑出血与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

    作者:李作汉;赵薛旭;梅今;刘文

    目的探讨小脑出血与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经CT、MRI及外科手术证实的小脑出血45例,小脑梗死42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小脑出血45例中,蚓部出血9例,小脑半球出血36例.根据意识障碍程度、脑干受压及影像学所见分为轻型14型、中型20例、重型10例、极重型1例.小脑梗死42例,梗死灶位于小脑半球有55个,蚓部2个,小脑中脚8个.小脑出血无论手术或保守治疗预后均较好.小脑梗死经药物治疗后,大多数近愈,无1例死亡.结论小脑出血与梗死的预后比幕上出血与梗死要好.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张桂莲;吴海琴;李觉慧;王莉;展淑琴;张凤

    目的探讨预先的TIA是否对后继脑梗死有保护作用.方法对663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是否预先发生同侧的TIA及其持续时间分为TIA短于20 min组,TIA 20~60 min组和无TIA组,并于病程1个月时对各组进行生活能力评分,评定预后,分析预后与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前有TIA发作短于20 min、发作2~3次与脑梗死间隔不超过1周者,其预后明显好于无TIA者(P<0.01或0.05).结论脑梗死前发生的同侧TIA可能产生缺血耐受现象,对后继发生的脑梗死起保护作用.

  •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表达的变化

    作者:张戈;章翔;费舟;李兵;梁景文

    目的研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酪氨酸羟化酶(TH)和多巴胺-β-羟化酶(DβH)表达的改变及意义.方法利用改良四血管闭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于缺血再灌注后1,3,5 d断头取脑,行免疫组化染色,在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TH及DβH表达的变化,并计数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结果全脑缺血再灌注后1 d,TH及DβHH的表达呈阴性,海马CA1区神经元未见显著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全脑缺血再灌注后3 d,TH及DβH呈阳性表达,海马CA1区可见部分神经元死亡;全脑缺血再灌注后5 d,TH及DβH呈明显阳性表达,海马CA1区可见大部分神经元死亡.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由于TH及DβH异常表达,使得儿茶酚胺生物合成增加,这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损伤的机理之一.

  • 帕金森病患者parkin基因多态性位点的研究

    作者:王涛;梁直厚;侯晓妹;孙圣刚;童萼塘

    目的观察汉族帕金森病(PD)患者中parkin基因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频率,探讨parkin基因多态性位点与PD发病的关系.方法PD患者组及对照组各70例.以提取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parkin基因的外显子4、外显子10,然后行酶切与聚丙烯酰胺电泳,观察S/N167、R/W366、V/L380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结果PD患者组与对照组间三个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parkin基因S/N167、R/W366、V/L380多态性位点与汉族PD患者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DNA损伤原位检测

    作者:许康;许予明;易黎;邓晓红;张苏明

    目的研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时,DNA损伤随再灌注时程在各脑区的动态分布情况.方法用线栓闭合大鼠大脑中动脉30 min,然后分别再灌注30 min、1 h、2 h、4 h、6 h、12 h、24 h和48 h.采用原位PANT(DNA聚合酶Ⅰ介导的生物素标记的dATP缺口平移)及原位TUNEL(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末端标记)分别检测DNA损伤的单链断裂(SSBs)及双链断裂(DSBs),分别观察SSBs细胞和DSBs细胞在大鼠前囟水平冠状切面的脑组织切片各区域的分布.结果DNA单链断裂和双链断裂都首先发生在尾壳核(CPU),而且在再灌注的各时间点,分布在尾壳核和梨状皮质(PI)的PANT或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分布在额叶皮质(FR)及顶叶皮质(PA)的数量(P<0.05).DNA单链断裂比双链断裂发生要早.结论尾壳核和梨状皮质是受缺血影响的中心区域,额叶和顶叶皮质是受缺血影响相对较轻的区域,可能是缺血半影区.

  • 脑梗死复发因素探讨

    作者:殷玲;王玉明

    目的探讨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本院内一科5年来收治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45例与同期收治的初发脑梗死患者8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比例为1.5:1;(2)3年内复发者数量增多,占53.3%,以后逐渐下降;(3)复发组痊愈率、好转率明显低于初发组,而病死率高于初发组,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在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家族史方面比较接近,无统计学意义,而在高血压病史、吸烟、饮酒、近期感染等方面复发组高于初发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除糖尿病、高脂血症、家族史等因素外,高血压病、吸烟、饮酒、近期感染对脑梗死复发来讲更值得注意.

  • 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作者:张临洪;闻立斗;张新华;张逸仙;徐武平;经屏

    目的评价应用尿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注射用国产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16例,用法:尿激酶150万U溶入生理盐水150 ml内,30 min滴完.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2 h、24 h、3 d、7 d、14 d时间点,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结果75%(12例)的患者ESS分值在溶栓后24 h内迅速增加.截止溶栓后14 d,ESS分值仅有1例无变化,2例下降.其中时间窗<4 h者ESS分值增加的速度明显高于4~6 h,而后者又明显高于>6 h.本组非症状性脑内出血2例(12.5%),症状性脑内出血1例(6.25%);全身性出血4例(25%);死亡率1例(6.25%),死因为脑内出血;再瘫痪1例.结论本研究提示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如能严格掌握溶栓时间窗及适应症,可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 246例非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出血的病因与DSA分析

    作者:何静;李铁林;段传志

    目的探讨非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出血的病因并分析其DSA结果.方法非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出血246例,全部做了DSA检查.结果脑动静脉畸形116例(47.2%),以顶、颞叶AVM多见.颅内动脉瘤85例(34.6%),以Willis环动脉瘤多见.Moyamoya病15例(6.1%).硬脑膜动静脉瘘7例(2.8%).23例DSA未发现异常.结论非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出血常见病因是脑动静脉畸形和颅内动脉瘤,临床DSA检查是确诊病因的重要手段之一.

  • 动脉结扎法诱导大鼠颅内动脉瘤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华平;叶应湖;陈谦学;许永刚;胡克琦

    目的运用动脉结扎法诱导大鼠产生颅内动脉瘤,建立一种真实可信的疾病模型.方法选用S-D大鼠(体重200~300g)40只,实验组30只大鼠同时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和双侧肾动脉后支;对照组10只大鼠未给予手术处理.实验组手术一周后,两组动物均以1%盐水替代饮水喂养3个月.取双侧大脑前动脉-眼动脉(ACA-OA)分叉处组织在光镜下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23只大鼠共发现5个早期动脉瘤改变,其中4个在动脉结扎对侧(右侧),1个在动脉结扎同侧(左侧);对照组双侧均未见动脉瘤样改变.结论该方法诱导的动脉瘤位于颅内,且发病部位、形态与病理改变均与临床颅内动脉瘤十分相似.因此,该方法建立的颅内动脉瘤模型是研究该病发病机理、影响因素及探索药物或基因治疗的理想选择.

  • 聚合酶链反应分子灯塔法检测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

    作者:陈建新;文芳;刘谷珩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脑脊液(CSF)结核分枝杆菌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子灯塔法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CR分子灯塔定量技术检测83例CSF结核分枝杆菌并与抗酸杆菌染色、结核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核抗体ELISA,简称酶联OT)进行比较.结果PCR分子灯塔法能准确、定量地检测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其阳性检出率(88.3%)分别高于酶联OT(23.2%)、抗酸杆菌染色(0%)的检出率.结论PCR分子灯塔法用于定量检测CSF结核分枝杆菌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在监测患者病情、预后、指导用药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附1例报道)

    作者:李涛;李承晏;王国瑾;余绍祖

    目的探讨伴有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nomic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lopathv,CADASIL)的常染色体显性遣传性脑动脉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对1例CADASIL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MRI、CT)特点及皮肤活检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缺血性脑卒中、记忆力减退、假性球麻痹、MRI、CT见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改变,皮肤活检显示小动脉含糖原颗粒,管腔狭窄,血管内皮下黑色嗜锇颗粒.结论通过本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和皮肤活检,可在生前进行诊断.

  • 颈内动脉线栓法建立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作者:王芙蓉;姜永生;肖文伍;张苏明

    目的建立重复性强,稳定性好的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为以后对转基因小鼠的研究做好技术准备.方法选择BALB/c和昆明白两种小鼠进行栓塞试验,观察小鼠品系、体重、线栓规格及术后温度对梗死结果的影响.结果小鼠品系、小鼠体重与线栓规格是否匹配、术后温度是否保护恒定均影响小鼠线栓模型的稳定性.结论必须严格控制上述各种因素以建立稳定的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 阿尔马尔治疗原发性震颤30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文记;曾湘豫;王新德;张微微;高军民

    目的观察阿尔马尔治疗原发性震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试验,对30例原发性震颤患者给予阿尔马尔10 mg,每日一次,共4周.对疗效不好者,从第3周开始增加剂量至15 mg每日一次,总计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进行症状评分.结果阿尔马尔治疗原发性震颤的总有效率为73.4%,而且对正常的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轻微.结论阿尔马尔是治疗原发性震颤的有效药物,服用方便而且安全.

  • 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分析

    作者:黄光辉;刘惠芳;夏培鑫

    急性脑血管病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探讨急性脑出血对心脏的影响,现将我院神经内科近年来收治的脑出血并有完整心电图记录的133例患者急性期心电图改变分析如下.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CT、TCD结果比较及预后分析

    作者:李亚平;贺桢令;欧阳久飞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我院于1999年11月~2002年4月,收治TIA患者50例,现将其CT、TCD检查结果及预后总结分析如下.

卒中与神经疾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Z1
1998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