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实用肿瘤杂志

实用肿瘤

实用肿瘤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Oncology 실용종류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浙江大学
  • 影响因子: 1.0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92
  • 国内刊号: 33-107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2-8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肿瘤杂志编委会
  • 出版地区: 浙江
  • 主编: 张苏展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技术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研究

    作者:苏洁之;范平明;郑立平;吕鹏飞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中应用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技术的疗效评价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5例乳腺癌患者分别在确诊前和4个疗程新辅助化疗结束后这2个阶段,对研究样本采用乳腺血氧功能检测来评价临床疗效,同时采用触诊法测量肿瘤大小,并根据实体肿瘤评价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根据两组结果比较分析两种评价方法.结果 接受新辅助化疗的35例乳腺癌患者中,32例血氧功能评价为显著,其中29例触诊法评价为显效(90.6%);3例血氧功能评价不显著,其中2例临床触诊法疗效评价为不显效(66.7%).治疗前、后的血值和氧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触诊疗效评价法和血氧功能疗效评价法间具有一致性与关联性(均P <0.05).结论 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技术与临床触诊法具有一致性和关联性,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有显著优势,应作为对现行临床触诊疗效评价方法的补充和提升.

  • 肝包膜凹陷征在邻表面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作者:孙延豹;王军燕;方春;黄益镌;吴凡;温晓伟

    目的 探讨肝包膜凹陷征(liver eapsule depressed,LCD)的形成原因及其在肝脏邻表面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178例邻表面肝脏病变的患者均接受CT平扫检查,158例经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128例同时还接受磁共振增强检查.结果 85例良性肿瘤,出现LCD征象4例(4.7%),93例恶性肿瘤,出现LCD征象21例(22.6%).恶性肿瘤中,外周型胆管细胞癌发生率高(66.7%,14/21).LCD征象对诊断邻表面肝脏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22.6%、95.3%、84.0%、52.9%、57.3%(x2=12.020,P<0.05).LCD征象对诊断邻表面胆管细胞癌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56.0%、92.8%、56.0%、92.8%、87.6%(x2 =2.121,P<0.05).结论 LCD在区分良、恶性肿瘤,特别是在胆管细胞癌与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巾有一定的价值.

  • 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作者:史鹏丽;国兰兰;马灵芝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诊断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超声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为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超声图像特征表现.结果 28例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体位于一侧肾上腺区,右侧15例,左侧13例;瘤体大径线平均(8.3±1.2)cm,21例形态不规整,24例瘤体内出现多发沙砾样或斑片状、点条状强回声钙化灶,9例瘤体内伴液化无回声,22例瘤体内血流丰富,12例包绕腹部大血管,瘤体较大者占位效应明显,出现肾积水7例;20例患儿治疗后行超声随访:15例化疗后病灶体积缩小,瘤体内强回声钙化灶密集、增多,局部液化无回声增多,13例术后瘤体残留,复发3例,转移5例.结论 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超声检查图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其在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后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影响非小细胞肺癌肺叶袖状切除术后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赵建强;侯予龙;臧豹;唐德荣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肺叶袖状切除术后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行肺癌袖状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89例.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生存情况,Cox回归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 术后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43.6%和28.7%,中位生存时间56月.淋巴结N0和N1期患者5、10年生存率分别为64.3%、49.4%和46.6%、23.1%,而淋巴结转移N2期患者(39例)术后5年内均死亡;TNM分期,Ⅰ期、Ⅱ期5、10年生存率分别为57.5%、39.1%和51.2%、41.3%,而69例Ⅲ期患者均未生存至5年.结论 支气管癌细胞残留、TNM分期Ⅲ期和淋巴结转移N2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肺叶袖状切除术治疗局部非小细胞肺癌可切除局部肿瘤,同时又降低死亡率.

  • Her-2表达载体转染对胃癌细胞侵袭、迁移及β-catenin分布的影响

    作者:李龙;杨继元;杜天幸;张义

    目的 观察载体Her-2基因的重组质粒perbb2-EGFP转染胃癌细胞系BGC823后,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以及其对胃癌细胞内β-catenin分布的影响,探讨Her-2与β-catenin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脂质体介导转染技术将perbb2-EGFP、p-EGFR转染BGC823,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情况,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perbb2-EGFP组、p-EGFR组、BGC823组Her-2基因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3组胃癌细胞Her-2、β-catenin含量,利用Transwell模型观察3组胃癌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结果 perbb2-EGFP组较p-EGFP组以及BGC823组胃癌细胞Her-2 mRNA水平表达上调(P<0.05);perbb2-EGFP组较p-EGFP组以及BGC823组胃癌细胞Her-2蛋白表达上调(P<0.05);perbb2-EGFP组较p-EGFP组以及BGC823组胃癌细胞核内β-catenin浓度明显升高(P< 0.05);perbb2-EGFP组与p-EGFP组以及BGC823组比较,胃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明显提高(P<0.05).结论 Her-2 mRNA水平上调及其蛋白过表达能增强胃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是Her-2与β-catenin相互作用,导致E-cadherin/β-catenin膜粘附复合体崩解及WNT信号通路被激活.

  • 自体DC-CIK细胞回输在MWA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腺细胞肺癌中的作用

    作者:吕然;胡荣鹏;冯庆亮;李永杰;巩合义

    目的 观察自体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DC-CIK)回输在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腺细胞肺癌中的作用及预后分析.方法 收集76例局部晚期腺细胞肺癌,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38例,MWA联合化疗后给予>5次的DC-CIK细胞输注;对照组38例,MWA联合化疗.观察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变化、总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结果 全组随访率100.0%.两组均未出现因治疗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治疗后两组肿瘤标志物均降低,研究组降低的幅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数及CD4 +/CD8+比值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但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下降(均P<0.05).研究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3.7%、36.8%、7.9%,中位生存期17月;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1.1%、26.3%、2.6%,中位生存期14月,两组总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3).结论 自体DC-CIK细胞回输在微波消融联合化疗的基础上治疗局部晚期腺细胞肺癌更有生存优势,而且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 贝伐珠单抗对结直肠癌细胞串珠素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洪金;贾森浩;张莹莹;张芦芦;付艳;张力文;吴柏寿;王晓朋;杜楠

    目的 探究贝伐珠单抗对结直肠癌细胞串珠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肿瘤细胞(HCT116和HT29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加入终浓度为400 μg/L的贝伐珠单抗48小时),采用RT-PCR检测结直肠癌细胞串珠素mRNA表达.将同一批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肿瘤细胞分为6组,一组为对照组,其余5组实验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25、50、100、200和400 μg/L的贝伐珠单抗,48小时后ELISA检测直肠癌细胞及培养液上清的串珠素蛋白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结直肠癌细胞串珠素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肿瘤细胞串珠素mRNA及蛋白水平均上调(均P<0.05).在细胞培养液中,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串珠素蛋白水平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结论 贝伐珠单抗引起结直肠癌细胞串珠素mRNA和蛋白表达的上调,但未引起细胞培养液巾串珠素蛋白的显著变化.

  • miR-125a对肺癌A549细胞放疗敏感性影响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华林;杨东红;王永存;余盈;莫艳丽;赖振南

    目的 探讨miR-125a对肺癌A549细胞放疗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A549细胞分为转染miR-125a细胞组(实验组)和转染miR-125a乱序的细胞组(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其生长率、采用集落形成实验测定不同剂量照射的存活分数、Annexin-V/PI双染测定细胞凋亡情况以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qPCR检测显示,miR-125a能够在A549细胞中成功侵袭,且实验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MTT法检测发现,转染后实验组肺癌A549细胞抑制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集落形成实验发现,采用X线照射后,实验组细胞存活分数低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在2 Gy时细胞存活分数降低更为明显(P< 0.01);Annexin-V/Pl双染法发现,照射后实验组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发现,p53蛋白在实验组中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125a细胞能够在A549细胞中成功转染侵袭,其上调后明显增加细胞的凋亡率,X线照射后细胞凋亡升高.这一作用机制可能与miR-125a细胞上调激活p53蛋白活化有关.

  • APC基因甲基化与其表达在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訾聃;任念;杨英捷

    目的 探讨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APC基因的甲基化与其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将手术切除的92例子宫颈或子宫体疾病患者的子宫颈组织分为3组,其中子宫颈鳞状细胞癌Ⅰb1期33例,CINⅢ28例,子宫颈正常者31例(对照组).行甲基化特异性PCR实验,检测3组子宫颈组织中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基因的甲基化情况;行RT-PCR,检测各组织巾APC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APC蛋白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子宫颈癌组中APC基因的mRNA表达率为30.3%(10/33)、APC蛋白表达率36.4% (12/33)及甲基化率63.6% (21/33);与CINⅢ组[46.4% (13/28)、32.1%(9/28) 、57.1%(16/2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61.3% (19/31)、67.7% (21/31) 、22.6% (7/3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颈癌及CINⅢ组织巾APC基因甲基化水平与APC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APC基因的甲基化和低表达可能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硒代胱氨酸协同增敏顺铂诱导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

    作者:袁启霞;张毅芳;范丰田;王琨

    目的 探讨硒代胱氨酸(selenocystine,SeC)增强抗肿瘤药物顺铂(cisplatin,Cis)对子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MTT法检测SeC联合Cis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貌的改变.流式细胞术和TUNEL-DA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Caspase荧光底物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活性.JC-1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caspase-9和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结果 SeC(5μmol/L)预处理HeLa细胞24小时,再联合Cis(5和10 μmol/L)共处理24小时,可显著增强Cis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细胞形貌表现为凋亡性改变.机制研究表明,SeC联合Cis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主要是通过诱导线粒体介导的凋亡来实现的,表现为Sub-G1峰的升高,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的激活,TUNEL阳性细胞的增多,线粒体膜电位的耗散和Bcl-2家族蛋白表达的失衡.结论 SeC可协同增敏Cis诱导HeLa细胞凋亡,为子宫颈癌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 胃间质瘤87例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鲁科斌;黄小娥;周小栋;吕锋;汪天翔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约占60% ~ 70%.目前认为其起源于胃肠道中有分化潜能的间叶干细胞,并由突变的特异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α,PDGFR-α)基因所驱动[1],是一种间叶源性肿瘤,易被误诊为胃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胃间质瘤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多位于黏膜下层,术前确诊较为困难,本文对87例胃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特征、治疗以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 肺腺癌的主要肿瘤标志物与化疗疗效的关系

    作者:石巍;王琳

    近年来,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应用较多.肺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多个肿瘤标志物阳性.由于特异性等方面的原因,测定结果可能与CT影像结果不一致,因此有必要对肿瘤标志物在药物化疗后的变化情况以及其与病情的关系作深入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3年12月抚顺市第四医院有明确肺腺癌病理诊断的住院化疗患者81例.年龄38 ~ 77岁,中位年龄59岁;男性48例,女性33例.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肺癌TNM系统临床分期[1],Ⅰ~Ⅱ期13例,Ⅲ期23例,Ⅳ期45例.

  • 原发性肝癌心包侵犯1例报道

    作者:陈永安;沈杰;于学涛;王云飞;彭龙;曹磊

    原发性肝癌肝外转移常见的脏器为肺及骨骼,转移途径包括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和直接侵犯.原发性肝癌直接侵犯心包的病例罕见,现报道本院收治的1例患者.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因肝占位剖腹探查术后1月、双下肢浮肿半月入院.患者于2014年5月底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胀痛,呈间断性,伴有低热.2014年6月10日在上海中山医院查腹部CT示肝左叶恶性肿瘤,脂肪肝,心包积液,右肾局部炎性病变可能.2014年7月2日安徽省六安市人民医院行剖腹探查+肝左叶肿块活检术,术中考虑患者系左肝癌伴胃、膈肌侵犯,活检后放弃手术.活检病理诊断:低分化癌,考虑为肝细胞性肝癌.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浮肿,伴平卧位胸闷感,为进一步求治,由门诊拟原发性肝癌收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未见黄染,腹部膨隆,中上腹部可见一15 cm竖行手术瘢痕,愈合良好,肝肋下未及,剑突下3 cm,质地硬,表面欠光滑,无触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 FIP1L1-PDGFRA阳性CEL1例报道

    作者:翁翔;黄强;杨天新;金兴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eosinophilic leukemia,CEL)是一种罕见的髓系恶性嗜酸性粒细胞增殖性疾病.临床特点类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发病率低,国内迄今仅20余例报告.该病男性多见,各年龄均可发病.本科收治1例CEL患者,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8岁,因发现脾大6月余于2012年8月7日收住本院普外科.患者6月前于当地医院B型超声体检时发现脾肿大,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偏高,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约27.5%),血小板无殊,伴纳差,予口服泼尼松治疗4月后(具体不详)无明显好转.入院后查体: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无出血点,表浅淋巴结无肿大,肝肋下未触及,脾大肋下一横指,质中等,无压痛.

  • 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付强;郑智茵

    去甲基药物地西他滨的问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总结地西他滨对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的作用机制及其白问世以来的主要剂量与疗程的使用方案,包括基础研究与临床疗效研究进展,以提高对药物作用的理解,为临床治疗MDS提供参考.

  • 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肺癌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刘贤忠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升高.自从靶向药物贝伐单抗被批准用于治疗肺癌后,关于贝伐单抗治疗肺癌的研究即进入大量的临床试验.贝伐单抗在治疗肺癌时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其联合化疗时疗效较为显著且安全.现将近年来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新进展

    作者:王晓桃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骨髓中异常增生的浆细胞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及其片段导致靶器官损害.近20多年来随着治疗手段不断更新,M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及无瘤生存期显著提高,但该病仍无法根治.MM患者的生物遗传学异常多样化,临床异质性很大,导致临床效果差异明显.为提高MM的总体疗效,需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危险分层,以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1 多发性骨髓瘤的生物学特征及危险分层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奕斌;彭志刚

    近年来,随着很多新药如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等的不断出现,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的临床疗效得到较大提高,患者总体生存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对化疗耐药,部分患者治疗后复发难治,另有一些患者疾病呈高度侵袭性,预后极差.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仍是挽救这些患者的惟一手段.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HSCT)具有无供者选择限制、无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相关死亡率低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淋巴瘤的治疗,根据NCCN新指南[1],AHSCT被推荐用于多数NHL的治疗.AHSCT是NHL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2].现就近几年AHSCT治疗几种常见亚型NHL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作者:屈元姣;刘陶文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中发病率高的一类弥漫生长的B细胞淋巴瘤,瘤细胞核≥正常吞噬细胞的细胞核、或>正常淋巴细胞的细胞核的2倍.根据基因表达谱可以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erminal center B cell like,GCB)和活化B细胞型(activated B cell like,ABC)2个分子亚型,其中GCB约占DLBCL的45% ~ 50%[1].GCB亚型DLBCL的预后更好,是DLBCL的一个独立预后预测因素.近年来大量新药的出现,尤其是利妥昔单抗(rituximab)问世以来(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一直是DLBCL的一线治疗方案),DLBCL患者的治愈率得到显著提高.1 化 疗

  • 急性白血病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

    作者:林文远

    急性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现有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目前多药联合的化疗方案仍是白血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其引起的骨髓抑制、药物的不良反应无法避免,而且细胞耐药的问题依旧难以解决.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有效的方法,但移植相关并发症和疾病复发仍是面临的难题.靶向治疗只能针对特定的突变基因型产生作用,而白血病免疫治疗初步显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细胞免疫治疗的进展尤其引人瞩目[1].2014年7月美国FDA授予诺华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开发的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CAR-T药物-CTL019“突破性疗法认定”并引起全球关注[2],急性白血病的免疫治疗开始崭露头角,有望成为白血病治疗的又一新模式.

  • 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作者:朱世为;刘陶文

    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 ALL)是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dul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ALL)的常见类型之一,约占aALL的25%~30%.随着年龄增长,Ph+ ALL占aALL的比例逐渐升高,>50岁患者高达50%.Ph+ ALL具有标志性遗传学异常,即t(9;22)(q34;q11)染色体易位而造成BCR/ABL融合基因.Ph+ALL的临床特点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多见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早期常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法美英(France America Britain,FAB)分型多为L2型;免疫学分型则主要为B细胞来源,T细胞来源少见,共表达髓系抗原者明显增加;常规剂量化疗缓解率低于Ph阴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且缓解期短,易早期复发,长期生存率低,预后很差[1-2].

  • 基层医院使用PCIA治疗晚期重度癌痛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沈秋萍;范明珠;孟丽琴;暨雪琴;来雷;沈礼平;徐力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使用吗啡静脉自控镇痛技术(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治疗晚期重度癌痛患者是否可行.方法 对27例使用三阶梯镇痛法治疗效果不佳的晚期重度癌痛患者,采用吗啡静脉白控镇痛的方法进行镇痛,记录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s,NRS)、疼痛缓解率,首次缓解时间、平均用药量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27例入组患者疼痛缓解率达到92.6%;首次缓解时间迅速,平均为34.1分钟;NRS评分由治疗前的(8.75±1.34)分降低至治疗后的(1.61±2.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吗啡静脉白控镇痛控制晚期重度癌痛患者,首次疼痛缓解时间短,疼痛控制疗效好,疼痛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小,可以在基层医院作为三阶梯外补充治疗使用.

  • 3种放疗方式用于胃癌术后的近中期疗效及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

    作者:方亮

    目的 比较二维多野照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3种放疗方式用于胃癌术后的近中期疗效及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方法 统计分析75例术后随机行二维多野照射、3DCRT或IMRT治疗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各25例).结果 3DCRT组和IMRT组患者的不适症状完全缓解率和改善率均高于二维多野照射组(均P<0.05);3DCRT组和IMRT组患者的2、3年生存率均高于二维多野照射组(均P<0.05),复发率均低于二维多野照射组(均P<0.05);IMRT组患者的2、3年生存率均高于3DCRT组(均P<0.05),复发率均低于3DCRT组(均P<0.05);3DCRT组和IMRT组患者的白细胞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胰淀粉酶升高、转氨酶升高、放射性脊髓病发生率均低于二维多野照射组(均P<0.05);IMRT组患者的周围组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3DCRT组(均P<0.05).结论 在胃癌术后的近中期疗效方面,IMRT优于3DCRT,二维多野照射较差;在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方面,IMRT轻,3DCRT其次,二维多野照射损伤较大.

  • 乳腺癌四肢长骨转移并发病理性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钱锦锋;叶招明

    目的 探讨乳腺癌四肢长骨转移并发病理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乳腺癌四肢长骨转移并发病理性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状况.结果 37例中,所有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术后患者的VAS评分为(4.35±1.72)分,低于术前的(7.39±1.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5,P<0.05).37例患者肢体功能按Enneking评分[1]显示,优11例,良18例,中5例,差3例,优良率达78.4%.结论 采用手术治疗乳腺癌四肢长骨转移并发骨折,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 电针防治长春碱类药物所致的周围神经毒性及对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曹晟丞;钟薏;张海盛;张士强;庄红雯;王志敏;沈静;姚立平;吴婷婷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肿瘤患者长春碱类药物所致的周围神经毒性反应的疗效及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长春碱类药物进行化疗,电针治疗组在常规化疗的同时,予以电针治疗;针刺对照组予以针刺穴位,但不通电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长春碱类药物所致周围神经毒性防治情况及生存质量.结果 电针治疗组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为60.0%(18/30),而针刺对照组为90.0%(27/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质量和卡氏评分情况比较,电针治疗组治疗后体质量比治疗前增加(P<0.05),针刺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治疗组治疗后卡氏评分比治疗前增加(P<0.05),针刺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变化(P>0.05).结论 电针能有效改善及降低长春碱类药物的神经毒性,增加患者体质量,提高生存质量.

实用肿瘤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