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口腔科学 >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中华口腔正畸学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중화구강정기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4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5760
  • 国内刊号: 11-5797/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2-744
  • 曾用名: 口腔正畸学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傅民魁
  • 类 别: 口腔科学
期刊荣誉:
  • 14例正畸减数第一恒磨牙病例临床疗效分析及相关问题初探

    作者:贾成亮;柯杰;赵桂芝;许诺;左凯

    目的 评价正畸减数第一磨牙的临床疗效,并就减数第一磨牙的相关矫治原则、间隙关闭情况及第三磨牙的建(牙合)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取我科近10年完成的14例减数第一磨牙矫治病例进行分析.通过对矫治前后模型的PAR指数和头颅侧位片,对矫治后磨牙间隙关闭、咬合关系及软组织侧貌进行评价;并通过曲面断层片,初步评价第二磨牙的牙根吸收和牙槽骨的改建以及第二磨牙和前磨牙的牙根平行状况.结果 14例患者平均疗程(29.5±4.3)个月,PAR疗效分析显示治疗后变差或无改变0例,改善5例,明显改善9例,提示拔牙间隙关闭满意,牙(牙合)关系良好;软组织侧貌协调,面型满意;曲面断层片显示第二前磨牙与第二磨牙牙根平行状况良好,第二磨牙牙根及牙槽骨无明显吸收.结论 减数第一磨牙病例只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合理的支抗设计和严谨的临床操作,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矫治效果.

  • 口内扫描数字化模型与硅橡胶制取石膏模型测量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晶;王硕;张达;周彦恒

    目的 研究应用口内扫描仪采集数字化牙颌模型与硅橡胶石膏模型测量之间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口腔正畸科门诊初诊患者共30例,分别制取上下颌硅橡胶印模并灌制成超硬石膏模型;并用口内扫描仪(Trios,3Shape,丹麦)获取数字化模型并记录上下颌口内扫描时间.对口内数字化模型和石膏模型的牙齿宽度,牙弓长度、宽度,Spee's曲度进行测量,应用配对t检验分析各测量项目在两种模型测量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上下颌扫描时间、上下颌拥挤度的差异;重复测量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两种模型上测量包含第一磨牙以前所有牙齿宽度,牙弓长度、宽度,Spee's曲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重复测量ICC大于0.90.口内扫描时间上颌(411.9±162.2)s明显大于下颌(290.8±94.9)s,(P<0.001).结论 口内扫描获取的数字化模型与传统石膏模型测量之间无明显差异,有望在今后替代石膏模型.

  • FujiⅦ预防正畸患者釉质脱矿的临床评价

    作者:贾亚梅;Hien C Ngo;徐焱;候旭;孙新华

    目的 评价并探讨FujiⅦ预防固定正畸过程中釉质脱矿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并需戴用固定矫治器的患者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范围11~13岁.采用投币法将所需观察的牙齿随机分为实验侧与对照侧.在正畸托槽粘结后于实验侧的上颌侧切牙、尖牙、第一双尖牙/第二双尖牙托槽周围1.5mm范围处涂布FujiⅦ,对照侧不涂.于初戴、矫治后1、3、6及9个月时应用专业数码相机拍摄口内彩色照片,观察实验侧与对照侧各牙位脱矿的变化,记录每个患者矫治不同时段牙面各区域的釉质脱矿指数(enamel decalcification index,EDI).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侧平均EDI在矫治1个月时为0.256,3个月时为0.358,6个月时为0.394,9个月时为0.350;而实验侧平均釉质脱矿指数在矫治1个月时为0.194,3个月时为0.222,6个月时为0.186,9个月时为0.144.以上数据表明实验侧平均釉质脱矿指数在矫治后1、3、6及9个月明显低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发生的釉质脱矿程度轻于对照侧,重度脱矿的出现明显少于对照侧.结论 FujiⅦ对固定正畸过程中患者的釉质脱矿具有一定的积极预防作用,但尚不能完全阻止釉质脱矿的发生发展.

  • 硫化氢在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中作用的大鼠实验研究

    作者:郝秀娜;华咏梅

    目的 观察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对大鼠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并与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比,初步探讨其在改建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利用45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动物随机分为三组:阴性对照组(A组)局部注射无菌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实验组(B组)局部注射40 mg/ml DL-炔丙基甘氨酸(DL-propargylglycine,PPG);阳性对照组(C组)注射相同浓度NG-硝基精氨酸甲酯(NG-Nitro-L-arginineMethylEster,L-NAME).于加力第7,14,21天分批处死大鼠,制作切片.应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计数破骨细胞数,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strept avidin-biotin complex,SABC)染色检测胱硫醚-γ-裂解酶(eystathionine γ-lyase,CSE)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NOS)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 加力第7天,B组破骨细胞数明显少于其余两组(P<0.01),CSE表达量在C组中高.加力14,21天B组破骨细胞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A、C两组则呈递减趋势;CSE和iNOS表达量均逐渐减少,但21天时CSE基本呈阴性表达,而iNOS表达量仍较高(P<0.01).结论 应用40 mg/ml PPG可减少正畸牙早期H2S的生成,抑制破骨细胞募集;在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NO/iNOS与H2 S/CSE体系间可能存在负性调节作用.

  • 上颌埋伏前牙正畸治疗时机的初步探讨

    作者:王君香;苏奇志;王秀婧

    目的 探讨上颌埋伏前牙正畸治疗的时机.方法 对17例20颗萌出道异常或牙根弯曲的上颌埋伏前牙摄片定位、拓展间隙后,在牙根未发育完成前进行闭合式牵引,治疗后测量埋伏牙和对侧同名牙牙根的相对长度,并采用PES(the pink esthetic score)指数对牵引后的埋伏牙进行牙龈软组织美学评价.结果 20颗埋伏前牙均牵引成功,牵引后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牙根平均长度分别为(18.00±2.79) mm、(15.75±1.06) mm和(21.88±2.32) mm,略短于对侧同名牙[中切牙(20.25±1.56) mm、侧切牙(18.00±1.41) mm、尖牙(23.5±2.58) mm],牙龈软组织美学评分平均为10.65±2.68.结论 对某些萌出方向异常或牙根弯曲的埋伏牙在牙根未发育完成前进行闭合式开窗和正畸牵引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埋伏牙 牙牵引 正畸
  •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前方牵引治疗后的稳定性研究

    作者:李巍然;傅振;王爱萍;周琳

    目的 通过对唇腭裂术后反(牙合)患者前方牵引治疗患者的纵向研究,探讨唇腭裂患者前方牵引治疗的稳定性.方法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牙合)患者,下颌不能后退至切牙对刃、凹面型;骨龄显示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的患者18例,平均年龄(9.63±1.24)岁.进行前方牵引治疗,建立前牙正常覆盖关系,治疗时间平均(1.07±0.23)年.12名患者于(2.71±0.77)年之内完成了随访,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前方牵引治疗后及治疗完成2年后进行头颅侧位X线片检查,手工描图并进行9项角度和15项线距测量.不同时点的(牙合)颌面特征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影响前牙覆盖的因素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前方牵引治疗后,经过平均(2.71±0.77)年的随访,NA-PA减小了2.92°±3.52°(P<0.05)、OJ减小了(2.83±3.83) mm(P<0.05);L1-TL、B-TL、Po-TL、分别增加了(1.38±4.22) mm,(1.29±4.85) mm,(1.79±5.18) m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随访期间前面高N-ME、前下面高ANS-Me及后面高S-Go分别增加了(5.33±3.11) mm(P<0.01)、(5.42±2.61)mm(P<0.01)和(5.25±3.79) mm(P<0.01);治疗结束两年后患者SNA、ANB、NA-PA、U1-Sn、Y轴角、下颌平面角仍较治疗前增加;L1-MP及OP-SN、UL-U1保持较治疗前减小水平;U1-TL、A-TL、OJ与治疗前相比分别增加了5.38±2.79(P<0.01)、3.13±1.60(P<0.01)、4.78±2.96(P<0.01);而L1-TL、B-TL、PO-TL、UL-EL在治疗后的随访期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以随访时前牙覆盖的复发量(T2-T1)为因变量对前方牵引治疗前及治疗后变化量的(牙合)颌面形态测量值做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OJ(T2-T1)=20.43-1.172OJT1-T0—0.548 L1-T1T1-T0—0.229U6-PPT1-T0 (R2=0.969).结论 唇腭裂术后反(牙合)患者前方牵引治疗后的复发主要来自下颌的继续生长,前方牵引产生的上颌变化基本稳定.

  • 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的CBCT初步研究

    作者:孙伯阳;王雷;王光;杨乐;倪峰;丁寅

    目的 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方法 对17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及10例正常(牙合)对照者进行锥体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扫描拍摄,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①骨性Ⅲ类错(牙合)下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正常(牙合)者薄(3.3±0.6) mm,其根尖点距唇侧骨皮质距离较近(0.8±0.4)mm(P<0.01);②骨性Ⅲ类错(牙合)牙槽骨附着高度较正常(牙合)者低,尤其是唇侧牙槽附着高度较低(5.2±1.3) mm(P<0.01);③下切牙倾斜度与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附着高度、根尖点距唇侧牙槽骨距离具有相关性.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下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薄,唇侧牙槽骨附着高度较低并且与下切牙唇倾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中应重视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牙槽骨形态对于下切牙移动的影响.

  • 口腔正畸患者就诊原因和满意度调查分析

    作者:杨林;邹敏

    目的 研究正畸患者就诊的目的、动机和就诊满意度,促进正畸科口腔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方法 随机抽取口腔正畸科门诊咨询及治疗患者1065人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正畸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影响容貌美观及个人形象;儿童主要是应父母的要求前来就诊,而成人病人主要是为了社交、工作及恋爱、婚姻的需要;患者为关心的问题主要包括医生技术水平、治疗效果,疗程长短及收费的高低.90%以上的复诊患者对接诊医生服务态度与医疗质量,护士及导医的服务态度及质量,诊疗环境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 大程度获得颜面部及牙齿的美观是正畸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患者对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正畸医疗服务整体满意率相对较高,对等候或排队时间满意率低.

  •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患者髁突位置变化的长期观察研究

    作者:王秀婧;周彦恒;孙燕楠

    目的 测量骨性Ⅲ类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各个阶段关节间隙的变化,分析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髁突位置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选择15例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的骨性Ⅲ类患者,收集患者术前(T1)、术后1周(T2)、术后正畸结束时(T3)、3~12年随访复诊时(T4)的双侧关节许勒位片,采用国内外常用的两种方法对各个阶段关节间隙进行测量,计算各个阶段关节间隙ln(p/A)值,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T2-T1、T3-T1、T4-T1的变化.结果 15例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双侧关节的前、后、上间隙均发生明显变化;采用国内常用的张震康法测量左侧关节的前、后、上间隙术后一周分别为(2.22±0.30) mm、(5.14±1.49) mm、(5.00±0.63) mm,术前分别为(1.87±0.45) mm、(2.96±0.32) mm、(2.83±0.67) mm,P值分别为0.025、0.005、0.003,有统计学意义;右侧关节的后、上间隙术后1周分别为(6.02±0.19) mm、(6.05±1.27) mm,术前分别为(2.88±0.98) mm、(3.32±0.18) mm,P值均<0.001,有统计学意义;T3、T4分别与T1比较,关节前、上、后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国外常用的Kamelchuk法测量结论一致.结论 正颌手术后1周关节间隙有一定程度增大,尤其是关节后间隙和上间隙,而到了治疗结束时,关节间隙恢复至术前状态并会维持长期(3~12年)稳定,在各个阶段髁突位置均表现为中性位.

  • 一例畸形侧切牙错(牙合)患者矫治后的思考

    作者:朱文晶;邵金陵;补蔚萍

    一、病情简介患者,女,10岁.主诉:牙列不齐要求矫治.否认全身性疾病史,否认家族遗传史及正畸治疗史.临床检查:患者正面观颜面基本对称,颏肌紧张,颏唇沟浅;侧面观下颌后缩,无明显颏部.口内检查:恒牙列,35未萌,磨牙远中尖对尖关系,右侧尖牙远中尖对尖关系,左侧尖牙完全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盖约3.5 mm,覆(牙合)浅;12,22舌侧错位,畸形过小牙,13,23唇侧低位;上、下牙列轻度拥挤;16,26,46窝沟龋.下中线左偏1 mm.关节检查:开口度开口型未见明显异常,压痛(一).患者矫治前面像及口内像见图1.

    关键词:
  • Crouzon综合征1例报告

    作者:魏晓曦;王芳;胡敏

    1.病例介绍(1)病史摘要:患者,女,7岁10个月.出生时未见异常,随年龄增长,眶距宽、眼球突出、反(牙合)等颅面特征逐渐明显.父母均为正常面容,非近亲婚配.(2)临床检查:患者身高125.5 cm,体重23 kg.轻度尖头型,眶距较宽,眼眶浅伴突眼,面中1/3凹陷,面下1/3过短,上颌骨明显发育不足,下颌骨相对突出.口内检查见:31、36、41、46萌出,余均为乳牙;全牙弓反(牙合),前牙反覆盖11 mm;硬腭狭长,腭盖高拱,成倒"V"形;上唇短,舌体较大(图1).

    关键词:
  • 双牙弓前突伴双侧磨牙牙根吸收拔牙矫治一例

    作者:王密;李颖辉;刘俊;马文盛

    一、病史患者,女,20岁.就诊日期:2009年10月.主诉:上下门牙前突.现病史:患者2005年曾于外院就诊,发现下颌双侧磨牙多生牙,遂手术拔除.现欲解决门牙前突问题.二、临床检查双侧颞下颌关节区无压痛、弹响;开口度及开口型未见异常.

    关键词:
  • CBCT应用于口腔正畸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倩倩;于艳玲

    CB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是本世纪初开始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的CT技术.它采用低能锥束状射线,通过围绕患者被拍摄部位旋转成像,具有成像时间短,辐射剂量低等特点,适合口腔专业的临床应用.近年来,逐步受到口腔临床医生的重视,并大规模应用于口腔临床和科研.在CBCT技术出现之前,X线片是口腔科临床辅助检查的主要手段.二维的X线片由于提供的信息量有限,且存在重叠、变形、伪影等不足,有时难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因而不得不借助螺旋CT进行辅助诊断.

    关键词:
  • 牙弓内、外侧生理性肌肉压力分布规律的研究进展

    作者:任翀;许天民

    牙弓内、外侧生理性肌肉压力指牙弓内、外侧肌肉,即唇、颊、舌肌对牙弓的压力.早在1873年,Thomes[1]提出了平衡理论,认为牙弓内、外侧肌肉压力存在着平衡的关系,是决定牙齿位置的主要因素.牙弓内、外侧生理性肌力一直被认为在牙颌面形态的发育、错(牙合)畸形的产生和治疗后复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后来又逐渐成为功能矫治及肌功能训练的理论基础.这些年来,为了探索牙弓内、外侧生理性肌力的分布规律,揭示口颌系统的平衡机制,学者们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本文将就这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做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
中华口腔正畸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z1
2000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