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口腔科学 >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中华口腔正畸学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중화구강정기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4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5760
  • 国内刊号: 11-5797/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2-744
  • 曾用名: 口腔正畸学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傅民魁
  • 类 别: 口腔科学
期刊荣誉:
  • 拔除第二双尖牙矫治恒牙期Ⅲ类牙颌畸形

    作者:周彦秋;滕飞;杨仲鹏;贾绮林

    目的 分析拔除4颗第二双尖牙的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方法 9例Ⅲ类错(牙合)患者,平均年龄14.8±2.7岁,拔除4颗第二双尖牙应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测量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中软硬组织测量项目;用SPSS软件做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 矫治前后骨性测量项目ANB,MP-SN,PP-MP,Y轴未见明显改变(P>0.05);牙性测量项目U1-NA减少4.0°,L1 NB减少8.2°,IMPA减少7.2°,U1-L1增加12.2°(P<0.05);软组织测量项目LL-SnPg'减少2.0 mm(P<0.05),UL-SnPg'减少0.5 mm(P>0.05).结论 经拔除第二双尖牙矫治的Ⅲ类错(牙合)患者咬合关系得以调整,软组织侧貌改善,上下颌骨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置关系未见改变.

  • 不对称咬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郭冬会;张晗;陈长生;金作林;王美青

    目的 探索不对称咬合特点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联系.方法 随机收集92例18~35岁以美观问题为主诉的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症状的正畸科患者和111名以TMD症状为主诉的TMD患者,取研究模,记录以下5项咬合对称性指标:磨牙关系,尖牙关系,前牙覆(殆)覆盖关系,后牙水平向关系和整体咬合关系,对称者记为o,不对称者记为1.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磨牙关系不对称(P=0.001,OR=3.038)和前牙覆骀覆盖关系不对称(P=0.029,OR=0.338)进入了logistic回归模型.结论 磨牙关系不对称与TMD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 唇腭裂患者的颈椎异常分布研究

    作者:潘续萌;郑博文;刘奕

    目的 研究唇腭裂患者的颈椎异常患病率及二者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 96例唇腭裂患者为实验组,250例唇腭发育正常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为对照组,通过头颅侧位片观察颈椎融合与后弓发育缺陷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患病率之间的差异,并对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结果 实验组颈椎异常发生率为69.9%,对照组颈椎异常发生率为14.8%,两组问颈椎异常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单纯颈椎融合、单纯后弓缺陷、颈椎融合伴后弓缺陷的患病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颈椎异常在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椎融合多发于第二、二颈椎之间;唇腭裂患者的颈椎异常患病率较正常人群更高,且二者在发病机制上有相关性.

  • 正畸治疗过程中前牙牙髓活力与疼痛变化的观察与分析

    作者:郭润智;曾宝仪;李巍然

    目的 探讨正畸治疗过程中前牙牙髓活力与患者疼痛值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采用唇侧固定矫治的24名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式全自动无痛牙髓活力测试仪定期检测受试者前牙区牙髓组织对外界电刺激的反应阈值(EPT),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工具(VAS)评价正畸治疗过程中疼痛反应的变化情况.检测的时间包括13个时间点:0表示正畸治疗前,A1~A3、B1~B3、C1~C3、D1~D3分别表示排齐整平阶段常用4种不同尺寸镍钛弓丝(0.012英寸、0.016英寸、0.016×0.022英寸、0.018×0.025英寸)的加力过程,每根弓丝检测三个时间点(1-更换弓丝后即刻、2-更换弓丝72小时后,3-拆卸弓丝前即刻).结果 正畸加力开始后,A1~D3的EPT均值高于治疗前O的EPT均值(37.29±9.0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放置第一根弓丝时,前牙在A1的EPT均值大于O的EPT均值(P<0.05);而顺序更换弓丝时,A3与B1、B3与C1、C3与D1之间的EPT均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每根弓丝矫治阶段内的VAS疼痛值变化情况进行分析,A2、B2、C2、D2时间点的疼痛值均大于该时间段内其余两个时间点的疼痛值,并且A2时间点疼痛值大于B2、C2、D2时间点疼痛值(P<0.05).结论 正畸排齐整平阶段前牙牙髓组织对外界电刺激呈现略迟钝状态.首次粘接托槽放置第一根弓丝后可出现牙髓活力明显迟钝,而之后顺序更换弓丝不会引起牙髓活力的显著改变.疼痛峰值出现在首次戴用矫治器后的第3天,并呈现一定周期性变化的特征,表现为每次换丝后第三大左右疼痛增加,而后逐渐缓解.

  • 上下颌骨矢状向发育不足青年上气道大小的对比分析

    作者:刘媛;蔡萍

    目的 通过对青年正畸患者头颅侧位片和锥形束CT的测量分析,深入了解上下颌骨矢状向发育不足的青年口咽部气道大小与颌骨发育正常青年的差异,探索上下颌骨矢状向发育异常对上气道大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垂直向均角研究对象进行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及下颌平面角的匹配,并按SNA和SNB角的大小分为三组,分别为正常组、上颌发育不足组以及下颌发育不足组,每组20例.收集其术前头颅侧位片和锥形束CT资料,测量7个不同代表平面的气道矢状径,并用Dolphin软件三维重建测量口咽气道、腭咽气道及舌咽气道体积和小横截面积,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三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颌骨发育情况下上气道的大小差异,分析上下颌骨矢状向发育不足对上气道大小的影响.结果 上颌发育不足组各线性测量值和三维测量值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个平面上的气道矢状径及口咽气道体积[正常组(23 173.64±6 314.50) mm3;上颌发育不足组(23 473.61±11 525.52) mm3;下颌发育不足组(15 956.26±6 548.98) mm3,P=0.008]和小横截面积[正常组(367.04±107.77) mm2;上颌发育不足组(402.94±183.34) mm2;下颌发育不足组(218.28±107.69) mm2,P=0.000]在下颌发育不足组明显小于正常组和上颌发育不足组.结论 下颌骨矢状向发育不足的年轻成年人群上气道口咽部明显较正常人群和上颌骨矢状向发育不足者狭窄,而上颌骨矢状向发育不足对上气道口咽部大小无显著影响.

  • 无托槽隐形矫治治疗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伴重度拥挤病例

    作者:张莉;方东煜;白玉兴;谢贤聚;王红梅

    一、病史摘要患者,女,13岁,汉族.主诉:牙不齐.患者全身状况良好,既往史无特殊.否认家族史和不良习惯.二、临床检查面部检查:正面观左右基本对称,直面型,上唇丰满度欠佳.口内检查:恒牙列,17、27、37、47萌出中尚未建(牙合).双侧磨牙及尖牙远中关系,13、23唇侧低位,上下中线基本居中,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上牙列拥挤度10 mm,下牙列拥挤度4 mm.口腔卫生欠佳,软垢(++),牙龈略红肿(图1).

    关键词:
  • 用于隐形矫治器聚氨酯材料的综合性能评价

    作者:刘之宇;姜若萍

    隐形矫治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实现美观、舒适正畸治疗的新型矫治技术,其透明、可摘戴的牙列包裹型高分子材料矫治器一般需要每副在患者口内佩戴约两周,总疗程与传统固定矫治相似,依病情从数月至数年不等.为全面了解矫治器材料的性能,本文就隐形矫治器的化学组成及口内稳定性,可能的口内细胞毒性,口内环境对矫治器性能的影响,及与矫治器相关的菌斑及卫生控制等生物学相关问题,对用于隐形矫治器的聚氨酯材料做一综述.

  • 无托槽隐形矫治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张云帆;李巍然

    近年来,隐形矫治技术成为正畸临床及科研领域的热点.本篇综述探讨了隐形矫治器对牙齿移动的控制和当今隐形矫治的临床应用,以及矫治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根据现有的文献,隐形矫治在压低牙齿、牙齿倾斜和控制磨牙远中移动方面效率较高,但实现牙齿伸长、旋转以及转矩的控制有一定难度.临床一般用于简单错(牙合)畸形的矫治.也有配合附件和辅助装置治疗开(牙合)、Ⅱ/Ⅲ类错(牙合)等复杂病例的报道.此外,隐形矫治出现牙根吸收与固定矫治相似,但治疗中牙周健康指数有显著改善.

  •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快速发展中的思考

    作者:白玉兴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自上世纪90年代出现至今已经有近30年的时间了,无论是欧美的技术,还是我国自主品牌的技术,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都在国内正畸临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在世界上已经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的正畸患者已经超过300万例,这都充分显示出这种新兴的正畸矫治技术得到了众多正畸医生的认可和选择,同时也表明,由于该矫治技术所具有的美观、舒适、卫生、方便等优点,受到了越来越多正畸患者的青睐和追求.

    关键词:
  • 隐形矫治技术远移上颌磨牙的三维分析

    作者:张晶晶;张莹莹;刘妍

    目的 对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的效果进行三维测量分析.方法 选取7例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双侧上颌磨牙的患者,采集治疗前及远移后的模型进行数字化重建,使用Rapidform2006软件对实际及虚拟的阶段模型和治疗前模型进行对比,比较采用不同设计的患者第一磨牙远移量、远移效率、牙齿倾斜度及前牙的变化.结果 7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双侧远移效率平均为98.25%,90.6%,94.4%,其第二前磨牙、第一第二磨牙颊侧均设计了垂直矩形附件;2例患者,第三磨牙牙胚未拔除,磨牙远移效率平均为66%,78.95%;1例患者未设计第二磨牙附件,磨牙远移效率为50.65%;1例患者第二磨牙牙冠较短,远移效率为47.85%.远移后的磨牙均出现不同程度远中倾斜.戴用Ⅱ类颌间牵引辅助远移磨牙的过程中前牙未出现明显唇倾,但有少量伸长.结论 使用隐形矫治技术在远移上颌磨牙阶段,在辅以Ⅱ类颌间牵引时可以较好地保护上前牙支抗,有效实现第一磨牙远移,但存在磨牙倾斜移动问题.附件的设计、牙冠高度及第三磨牙是否存在都可能影响磨牙远移效果.

  • 无托槽隐形矫治深覆(牙合)的临床初步研究

    作者:胡炜;刘洋;陈贵

    目的 评价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成年深覆(牙合)患者的临床矫治效果.方法 12名前牙深覆(牙合)的成年患者,拍摄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和曲面断层片.全部患者采用无托槽隐形技术矫治前牙深覆(牙合).通过头影测量软件测量矫治前后下中切牙到下颌平面的距离和角度,下颌第一磨牙到下颌平面的距离以及下颌平面角.采用病例自身对照研究,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曲面断层片观察治疗后下前牙牙根吸收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矫治后前牙覆(牙合)变浅,平均疗程是(15.8±5.5)月.下切牙平均压低[(2.1±1.9) rnm,P<0.05],下切牙平均舌向移动[(4.9±1.8)°,P<0.05],下颌第一磨牙位置变化不明显[(0.1±0.6)mm,P>0.05],下颌平面角变化不显著[(0.5±0.4)°,P>0.05].结论 隐形矫治技术可以有效矫治深覆(牙合),矫治机理以前牙压低为主.

中华口腔正畸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z1
2000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