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Surgery 중화소화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9752
  • 国内刊号: 11-561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117
  • 曾用名: 消化外科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董家鸿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胃癌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的Meta分析

    作者:杨军兰;王满才;谢晓峰;魏伯栋;高天明;张引平

    目的 系统评价快速康复外科(FTS)应用于胃癌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以gastric cancer、gastric carcinoma、FTS、fast track surgery、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胃癌、快速康复外科等为关键词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1年4月.纳入FTS应用于胃癌切除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员分别独立提取数据和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用RevManS.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篇随机对照试验,共计病例127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FTS能显著缩短胃癌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MD=-6.15,95%可信区间:-8.22 ~-4.07,P<0.05)和住院时间(MD=-2.68,95%可信区间:-3.26~-2.10,P<0.05),降低住院费用(MD=-0.39,95%可信区间:-0.55~-0.22,P<0.05),减轻胃癌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相对增强机体免疫力.结论 与传统胃癌切除手术比较,FTS能够加快胃癌患者术后康复,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DNA甲基转移酶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殷晓煜;彭建新;张昆松;侯洵;陈东;梁力建

    目的 探讨DNA甲基转移酶(DNMTs)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997年4月至2007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11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胆管癌组)和39例胆总管囊肿患者(对照组)胆管组织标本,构建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NMT1、DNMT3a、DNMT3b的蛋白表达水平;比较胆管癌组与对照组的胆管组织中DNMTs蛋白表达的差异;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DNMTs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情况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胆管癌组的DNMT1和DNMT3b高表达率分别为54.1% (60/111)和47.7% (53/1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2% (11/39)和23.1% (9/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40,7.240,P<0.05).DNMT1的高表达与Bismuth-Corlette分型、T分期存在明显相关性(x2=12.200,17.800,P<0.05);而DNMT3a在胆管癌组和对照组的高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70,P>0.05);DNMT3b的高表达则只与Bismuth-Corlette分型存在明显相关性(x2=8.300,P<0.05).111例患者中66例行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其中42例获得随访.DNMT1低表达者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3.9个月,明显长于DNMT1高表达者的11.8个月(x2=3.980,P<0.05).结论 DNMT1和DNMT3b高表达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DNMT1的表达水平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时间明显相关,可望成为有价值的预测因子.

  • IL-6在人胆管上皮细胞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作者:蒋桂星;崔云甫;曹利平;邰升;钟翔宇;王志东

    目的 探讨IL-6在人胆管上皮细胞(BECs)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IL-6按浓度分为5组:0 ng/L组,10 ng/L组,50 ng/L组,100 ng/L组,1000 ng/L组,将不同浓度的IL-6分别干预体外培养的BECs,并检测IL-6对转录激活子3(STAT3)磷酸化和三叶因子3(TFF3)表达的影响;将BECs分为未处理组、STAT3-RNAi组(细胞中转入STAT3 RNAi腺病毒)和Control-RNAi组(细胞中转入空RNAi腺病毒),检测行干扰后,IL-6对TFF3表达的影响;分别用未处理组、STAT3-RNAi组、Control-RNAi组BECs制备体外损伤模型,观察IL-6、TFF3对各组细胞的影响.两组数据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或Sidak检验.结果 添加IL-6的50 ng/L组、100 ng/L组、1000 ng/L组磷酸化STAT3( p-STAT3)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240±0.052、0.714 ±0.124、0.327± 0.069,明显强于0 ng/L组的0.033±0.011(q=5.246,17.260,7.451,P<0.05).TFF3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随着IL-6浓度的增高而显著增加(q=12.045,9.889,P <0.05);IL-6浓度为1000 ng/L时,TFF3 mRNA及其蛋白表达有所回落.行干扰后,STAT3-RNAi组BECs TFF3蛋白表达水平为0.037±0.005,明显低于Control-RNAi组的0.267±0.038和未处理组的0.301 ±0.042(q=12.135,13.929,P<0.05).体外损伤模型中,IL-6干预BECs 12 h后,STAT3-RNAi组BECs移行速度为(9.1±1.5)μm/h,慢于Control-RNAi组的(25.1±3.8)μm/h(q=7.737,P<0.05);而STAT3-RNAi组中加入外源性人重组TFF31 g/L后,BECs移行速度为(39.2±4.7)μm/h,比Control-RNAi组显著提高(q=14.507,P<0.05).结论 IL-6主要通过激活STAT3,继发上调TFF3表达,从而促进人胆管上皮细胞移行和损伤修复.

  • 腹腔镜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比较

    作者:陈一林;池畔

    目的 探讨腹腔镜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602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324例)和开腹组(278例).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切除肿瘤标本的近端和远端切缘长度、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等.计数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生存率采用寿命表法计算,采用Wilcoxon( Gehan)检验进行比较,复发率和转移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1±8)枚和(21±9)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0,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近端切缘长度分别为(15.1±1.3)cm和(15.0 ±0.8)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2,P>0.05);远端切缘长度分别为(4.0±1.6)cm和(3.3±1.4)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87,P<0.05).局部总体复发率为5.6%( 34/602),无切口或戳孔种植.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2%( 20/324)和5.0% (14/2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3,P>0.05).总体远处转移率为11.5% (69/602),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1.1% (36/324)和11.9%(33/2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85,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87.8%和84.9%,5年生存率分别为83.0%和7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9.4%和79.7%,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2%和7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随访率为81.2%(489/602),49例患者死亡,其中腹腔镜组20例,开腹组29例.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不仅在肿瘤学安全性上是可靠的,而且可以达到和传统开腹手术同样的远期疗效.

  • 视黄醇结合蛋白的促胆固醇成核效应

    作者:张殿彩;丁永斌;夏建国;陈国玉;项建斌;蔡端

    目的 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体外模拟胆汁体系中的促胆固醇成核作用,观察胆固醇成核及结晶过程.方法 构建Small和综合模拟胆汁体系.于Small模拟胆汁中分别加入RBP(RBP组)、α1-酸性糖蛋白(AAG,AAG组)和Alb(Alb组),运用Busch法测定成核时间指数、结晶生长速度指数和结晶终浓度指数.于Small和综合模拟胆汁中分别加入Alb(对照组)和RBP(实验组),采用Holan法测定成核时间、Holzbach法计算成核活性,并于光镜下观察胆固醇成核、结晶的形态学动态变化过程.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AAG组成核时间指数为0.66,结晶生长速度指数为1.29,结晶终浓度指数为1.01.RBP组成核时间指数为0.73,结晶生长速度指数为1.02,结晶终浓度指数为0.95.Small模拟胆汁体系中,对照组的平均成核时间为(12.2±1.2)d,实验组为(8.2±1.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P <0.05).RBP在Small模拟胆汁体系中成核活性为0.67.综合模拟胆汁体系中,对照组的平均成核时间为(9.5±1.1)d,实验组为(7.5±1.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RBP在综合模拟胆汁体系中的成核活性为0.79.胆固醇成核、结晶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21天时整个胆汁体系中出现分割现象.结论 RBP在体外模拟胆汁体系中具有促成核活性.

  • 提高对胆胰肠结合部疾病诊断和治疗特殊性的认识

    作者:王坚

    胆胰肠结合部是一个特殊的解剖部位,是胆汁、胰液、胃肠液汇聚的枢纽节点,调控着胆汁、胰液向肠道的排放,如同自然界的三江并流.狭义的胆胰肠结合部指胆胰肠三管汇合的部位,即解剖学上的乏特氏壶腹部或乳头部;广义的胆胰肠结合部是指胰头、胆总管第3、4段、十二指肠第2、3段及胰头周围软组织形成的一个区域.虽然该区域较狭小,但其疾病谱几乎涵盖了先天畸形、炎症、结石、肿瘤、损伤和功能障碍等疾病.对于胆胰肠结合部生理调控和疾病发生机制的认识至今仍不足,许多疾病诊断和治疗还缺乏规范与共识.因此,深入研究胆胰肠结合部疾病的特点,重视其诊断和治疗的特殊性尤为必要.

  • 损伤性高位良性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策略

    作者:彭淑牖;钱浩然

    医源性胆管损伤及其导致的损伤性良性胆管狭窄是胆道手术后为棘手的并发症.在开腹手术时代,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为0.1% ~0.2%,而在腹腔镜时代则上升至0.2%~0.4%[1-3].胆管损伤的发生导致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大幅度升高,加上随之而来的纠纷和诉讼使得医患双方均陷入痛苦之中.胆管损伤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会导致良性胆管狭窄.对于良性胆管狭窄的治疗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本文主要介绍损伤性高位良性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策略.

  • 胆管狭窄内镜治疗的现状与评价

    作者:姚礼庆;钟芸诗;周嘉敏

    胆管狭窄是肝胆外科疾病进展与治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近年,随着治疗技术的成熟与相关设备的研发,内镜治疗已在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胆管狭窄根据其病因分为良性与恶性两类.在良性胆管狭窄中,又分为手术相关和非手术相关两种.而恶性胆管狭窄主要包括胆管癌、壶腹周围癌、胰头癌等引起的癌性狭窄以及肿瘤转移或淋巴结压迫等引起的胆管狭窄.

  • 胆道再次手术的原因与对策

    作者:梁力建;胡文杰

    胆道再次手术是指胆道手术后因为并发症、原有疾病未治愈或者再次复发而施行的手术,不包括其他腹部手术后再次针对胆道疾病所施行的手术[1].胆道再次手术往往为非计划性手术,即再次手术并非第1次手术时预先安排的,而是由于第1次手术时术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或选择的手术方式不当,或因为发生并发症而被迫进行的再次手术.再次手术不仅给患者带来额外的创伤和经济、心理上的负担,而且手术的危险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都可能比第1次手术高得多.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手术治疗

    作者:王永向;邵钦树;王元宇

    医源性胆管损伤(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IBDI)是胆道外科手术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1%~1.0%[1].随着LC的迅速发展和普及,IBDI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处理不当常造成严重后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36例LC术后IBDI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的手术疗效.

    关键词:
  • 长链非编码RNA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功能

    作者:廖博懿;周俭;樊嘉;王征;胡捷

    人类基因组中,参与编码蛋白的RNA仅占1/5,而4/5的转录子是非编码RNA( noncoding RNA,ncRNA).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在基因组转录中不参与编码蛋白、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转录产物,具备多种生物学功能并在各种生物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染色质修饰、转录、翻译、剪接、表观遗传学调控等[1-4].随着研究的深入,证实lncRNA的变异和调节异常能够导致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本文综述了lncRNA在肝癌中存在特异性表达和调节异常的研究,并探讨lncRNA影响肝癌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

    关键词:
  • 医源性损伤性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作者:俞文隆;史嵩;沈宁佳;张永杰

    医源性损伤性胆管狭窄是胆道外科的难题之一,目前手术仍是其惟一的确定性治疗手段[1].但若手术时机选择不当、治疗方法欠妥或修复技术存在缺陷,初期的胆管损伤将演变成复杂的高位胆管狭窄,继发胆管结石、复发性胆管炎,甚至进展为不可逆的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给患者造成灾难性损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3例医源性损伤性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其外科治疗的方法.

  • 复杂损伤性胆管狭窄的治疗

    作者:程志雷;王敬

    医源性胆管损伤发生率较高,其手术处理的目的是使患者获得较高的生命质量.多次手术干预不但会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增加后续手术的难度并降低确切性修复手术的成功率.因此,临床决策每一步都应当慎重,做到精准诊断和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9日我院收治的1例复杂损伤性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的外科治疗策略.

  • 胆道蛔虫病术后黄疸确诊胆管黏液性囊腺癌

    作者:徐土斌;何宇

    1临床资料患者男,31岁.因胆道蛔虫病术后2个月余,皮肤、巩膜黄染伴畏寒、高热20余天于2011年11月28日收治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患者于2009年因家族性结肠腺瘤样息肉病伴灶性癌变于外院行腹腔镜辅助全结肠切除+ Dixon术.2011年8月25日因腹痛、黄疸于外院就诊,诊断为重症胆管炎、胆道蛔虫病、胆源性肝脓肿、胆囊结石,于2011年9月3日行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虫+T管引流术,术中见胆总管内有黄色胶冻样物.患者于2011年9月14日带T管出院.2011年10月中旬,患者再次出现黄疸,行T管造影检查:肝内胆管未见显影,胆总管显影不良(图1).

    关键词: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田丰;赵进委;李绍钦;王凯;王云;蒋利强;贾中芝;蒋国民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ISMAD)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ISMAD的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多排螺旋CT(MSCT)检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整体形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能清晰地显示ISMAD病变程度、范围,尤其是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本组患者第1破口距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平均距离为(2.3±1.2)cm(1~5 cm).9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成功,3例患者保守治疗失败后采取腔内支架治疗,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时间为3个月(2~28个月),9例患者进食完全恢复,2例患者偶有腹部隐痛不适,1例患者时有腹痛发作,但症状较轻,无需处理即可缓解.结论 MSCT与DSA检查在ISMAD的诊断与病情评估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ISMAD保守治疗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治疗失败的患者需要腔内介入或开腹手术治疗.

  • 胆道微创治疗必须高度重视Oddi括约肌的保护

    作者:董家鸿

    LC开创了我国微创外科之先河.作为该领域的领航者,我国胆道外科学者在胆道疾病的微创化治疗方面从未停下创新的步伐.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技术的同步发展和大力推广,胆道外科已开启了微创化新纪元.但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胆道高难度手术尚待进一步突破等问题提示我们在欢欣之余,更需要冷静思考.特别是,狂热追求微小手术入路、选择不适当的微创手术方式、忽视微创手术额外损伤等理念上的偏差已成为胆道微创外科健康成长的心腹大患,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在治疗中忽视十二指肠Oddi括约肌的重要生理功能.

  • 微创外科时代胆道外科的前程与归宿

    作者:黄志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LC、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为代表的微创外科的兴起,使独占鳌头100多年,具有治疗胆囊疾病"金标准"地位的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失去昔日的辉煌.传统胆道外科的发展,走过了不少崎岖的路程.它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诞生、成熟,而今又在科技发展浪潮下面临着新的变革.微创外科时代的到来,胆道外科的前程与归宿在哪里?这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 “专业演绎传承经典:外科专家精品手术全国视频会议”会议纪要

    作者:董家鸿;杨广顺;梁力建

    "专业演绎传承经典:外科专家精品手术全国视频会议"于2012年4月28日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酒店隆重召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吴志勇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人民医院彭志海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董家鸿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力建教授及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杨广顺教授担任嘉宾讲者.本次会议另设北京、广州、济南、南京、杭州、福州、成都、西安、青岛9个分会场,共邀请1600余名外科专家通过网络视频形式参与,共同围绕肝胆胰外科手术和围手术期管理开展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关键词:
  • 第十届国际肝胆胰协会年会会议纪要

    作者:荚卫东;李相成;邰升

    "第十届国际肝胆胰协会(IHPBA)年会"于2012年7月1日至5日在法国巴黎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就肝胆胰外科领域新进展和前沿技术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本次会议的主要特点:(1)为肝胆胰外科领域国际高水准的学术盛会,参会人数为历届之;(2)内容丰富,交流形式多样,会议设有主题报告、专题报告、教授论坛、壁报交流、Video演示等多种形式;(3)设立了中国专场,这是在国际学术盛会上首次集中介绍我国在肝胆胰外科领域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 内镜治疗胆道术后良性胆管狭窄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汛;张辉;周文策;张磊;孟文勃;朱晓亮;朱克祥;李琼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胆道术后良性胆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采用内镜治疗的127例胆道术后良性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ismuth Ⅰ型60例、Ⅱ型35例、Ⅲ型21例、Ⅳ型11例.分析不同Bismuth分型良性胆管狭窄的内镜治疗效果.结果 127例患者入院后施行胆道成像+ERCP确定狭窄部位及严重程度.16例(其中BismuthⅢ型7例、Ⅳ型9例)患者因为胆管狭窄严重,首次内镜治疗时导丝及配件无法通过,放弃内镜治疗,转手术治疗.111例患者成功实施内镜治疗,成功率为87.4% (111/127).内镜治疗Bismuth Ⅰ、Ⅱ、Ⅲ、Ⅳ型胆管狭窄的有效率分别为95% (57/60)、86%( 30/35)、9/14和1/2.29例患者放置可回收覆膜金属胆管支架,82例放置塑料胆管支架.111例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仅6例发生轻症急性胰腺炎,经保守治疗痊愈.内镜治疗1周后患者的皮肤黏膜黄染、右上腹压痛、右上腹胀痛、发热缓解率分别为73% (81/111)、83%( 74/89)、90% (73/81)和89% (68/76);术后8周上述指标缓解率分别为88% (98/111)、91% (81/89)、94%(76/81)和92% (70/76).111例内镜治疗成功的患者中97例效果良好,14例效果欠佳,转开腹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皮肤黏膜黄染、右上腹压痛、右上腹胀痛、发热等症状完全缓解.结论 内镜治疗胆道术后良性胆管狭窄安全、有效.

  • 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陈建敏;徐泽宽;钱祝银;戴存才;蒋奎荣;吴峻立;高文涛;苗毅

    目的 探讨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断及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治疗的58例成人先天性胆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B超、CT、MRCP和ERCP检查,确诊后根据Todani分型决定手术方式.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或等级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58例患者中,术前腹部B超、CT、MRCP和ERCP检查确诊率分别为78% (45/58)、92%(23/25)、9/9和5/5.手术治疗方式为开腹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41例(其中2例为腹腔镜中转开腹手术);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其中1例联合肝部分切除术);胆总管囊肿并部分肝叶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2例;左半肝切除术1例;因肿瘤晚期行囊肿外引流术1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术中,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35±70) min和(320±50) mi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57,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7/39)和3/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515,P>0.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0.0±2.3)d和(12.6±6.6)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2,P<0.05).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患者癌变率为10%(6/58).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4%(t4/58).随访1~15年,良性病变患者无严重远期并发症;6例癌变患者中4例于术后1年内死亡,另2例已分别生存3年和5年.结论 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影像学诊断首选腹部B超检查,MRCP检查是诊断金标准.患者确诊后应尽早手术治疗,首选术式为完整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 胆囊腺鳞癌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武峤;何小东;刘卫;于岚

    目的 分析胆囊腺鳞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确诊的8例胆囊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诊断、治疗和预后.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情况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本组8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均被误诊为原发性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3/8的患者CEA和GGT高于正常值,2/8的患者ALP高于正常值,1/8的患者ALT高于正常值,3/6的患者CA242高于正常值,4/7的患者CA19-9高于正常值,AST、TBil、DBil均在正常范围.根据肿瘤部位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肿瘤平均直径为(5 ±3)cm.5例患者出现肝门部、肝十二指肠韧带以及胰头后方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检查为胆囊腺鳞癌.8例患者随访至2011年4月,2例生存,无明显不适症状,生存时间为2~3个月;6例死亡,死因为肿瘤复发或转移,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4~13个月).结论 胆囊腺鳞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依靠术后病理检查.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惟一有效手段,但总体预后较差.

  • 胆囊癌发生相关危险因素的探讨

    作者:于岚;何小东;武峤;刘卫;洪涛

    目的 探索胆囊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胆囊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53例胆囊癌患者(胆囊癌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抽取同期收治的300例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结石组)和300例非胆道疾病的成年患者(对照组)作为对照进行1:2病例对照研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对相关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可疑危险因素,再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分析.结果 胆囊癌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年龄、胆囊结石病史、绝经年龄、累积行经时间、生育与否及生育次数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22,180.14,9.59,24.30,18.66,15.17,P<0.05);年龄、胆囊结石病史、累积行经时间及生育次数是胆囊癌的独立危险因素(x2=55.76,180.95,24.30,8.54,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有胆囊结石的患者罹患胆囊癌的危险性是无相关病史患者的34倍( OR =34.22).绝经年龄越晚(51~55岁)、累积行经时间越长(≥30年)、生育次数较多(3次)的女性患胆囊癌的可能性越大(OR=3.96,9.68,3.51).胆囊癌组胆囊结石患者与胆囊结石组患者比较,年龄、胆囊结石病程、累积行经时间及生育次数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x2=70.66,16.66,11.59,4.69,P<0.05);年龄、胆囊结石病程及累积行经时间是患胆囊癌的独立危险因素(x2=64.29,8.82,5.58,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罹患胆囊癌危险性随着年龄升高而增大,胆囊癌发生的危险性随着结石病程延长而升高.对于女性患者,累积行经时间≥30年也会增加罹患胆囊癌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胆囊结石病史、胆囊结石病程、累积行经时间及生育次数可能是胆囊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对于年龄≥60岁、胆囊结石病程≥3年的患者应切除胆囊,以降低胆囊癌的发病率;女性患者有以上表现者应高度重视,及时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 胆囊肿瘤 危险因素
  •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及远期疗效

    作者:洪涛;何小东;蔺晨;武峤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并评价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2年1月至2012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62例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LC致胆管损伤24例,开腹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8例.10例患者接受非手术治疗,其中8例行PTCD治疗、2例行ERCP+支架治疗.5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47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2例行肝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或重建、3例行胆管缝合或端端吻合.术前36例患者行PTCD治疗.术中42例患者放置胆管支架.为了预防术后腹腔积液或包裹性胆汁积液,50例患者术中行腹腔引流.结果 接受手术治疗的52例患者中,13例出现1种以上并发症,其中伤口感染1例、胆管炎4例、吻合口漏2例、吻合口出血2例、吻合口不畅1例、胆管支架脱落1例、胃肠道相关疾病3例.18例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胆道造影检查,其中2例提示胆汁漏.15例患者术后行PTCD+胆道支架植入,其中1例患者行经皮腹腔穿刺引流.2例患者因吻合口出血分别于术后1d和术后2周行再次手术治疗.50例行术中腹腔引流术患者引流管平均放置时间为(7.7±2.6)d.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8 ±12)d.本组62例患者中55例获得随访(非手术治疗10例、手术治疗45例),中位随访时间为93个月.接受非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中,1例行PTCD后因胆汁漏于外院接受再次手术治疗,3例行PTCD后因胆管炎反复发作伴结石形成多次行PTCD.接受手术治疗的45例患者中,6例出现远期并发症,其中发热6例、黄疸4例、胆管结石3例、胆管癌变1例;4例于术后2年行再次手术.结论 尽早发现胆管损伤并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治疗是保证患者近期和远期疗效的佳方案.外科修复仍为治疗胆管损伤的首选.

  • 265例胆道再次或多次手术的临床分析

    作者:赵登秋;周龙翔;汤建燕;熊强;邬叶锋;姜宝飞

    目的 探讨导致胆道再次或多次手术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收治的265例行胆道再次或多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第1次胆道再次手术主要以取尽结石、修补胆管损伤、治疗恶性肿瘤为主要目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或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经胆道镜或ERCP+ EST取石术,胆总管切开取石+肝段或肝叶切除+T管引流术或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胆管狭窄切开成形+胆肠内引流术,肝外胆管对端吻合+T管支撑引流术,肿瘤根治性或姑息性手术,单纯胆肠内引流术或内镜下置胆道内支架引流术,剖腹探查术,胆瘘或出血部位缝扎、止血、腹腔冲洗和置管引流术等.第2次或多次胆道再次手术以解除胆管狭窄,建立通畅的胆汁引流途径为目的.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胆道第1次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结石残留或复发,占69.8% (120/172),明显高于胆道第2次或多次再次手术患者的31.2%( 29/9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6.51,P<0.05).第2次或多次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是胆管或胆肠吻合口狭窄,占58.1% (54/93),明显高于第1次再次手术的4.1% (7/17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32,P<0.05).265例患者中46例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其中第1次胆道再次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18/172),明显低于第2次或多次胆道再次手术患者的30.1%(28/9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3.61,P<0.05).围手术期死亡6例,死因为失血性休克或MODS;第1次胆道再次手术患者和第2次或多次胆道再次手术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1.7%(3/172)和3.2%( 3/9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9,P >0.05).结论 导致胆道再次或多次手术的原因包括疾病本身和手术操作.术前对病情充分评估,术中谨慎操作,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降低再次手术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中华消化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