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杂志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의학영상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山东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1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9011
  • 国内刊号: 37-142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4-13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医学影像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山东
  • 主编: 武乐斌;赵斌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MRI DWI及DCE-MRI综合使用对直肠癌临床分期与诊断价值

    作者:程蓉;窦卫涛

    目的: MRI DWI及DCE-MRI综合使用,对病灶进行诊断及分期,比较其与术后病理诊断及分期的相关性,探讨其对直肠癌临床分期、诊断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2月15日~2015年2月29日间临床怀疑为直肠癌并完成直肠MR检查的患者41例,后纳入经手术病理证实并分期的患者32例。 MRI、MRI+DWI及MRI+DCE-MRI分期诊断与病理分期诊断的对照关系。结果32例均由手术后病理分期诊断,证实性质均为恶性,吻合率100%;MRI常规成像总体T分期准确率78.13%,N分期准确率78.13%;MRI示直肠癌典型表现为不规则等T1/长T2信号肿块突向肠腔。 MRI+DWI成像T分期总准确度81.26%,N分期总准确率90.62%;DWI示直肠癌不同分化程度及不同分期的直肠癌ADC值无差别( P >0.05)。 MRI+DCE-MRI成像T分期总准确度84.37%,N分期总准确率90.62%;DCE-MR示其动态增强曲线迅速上升缓慢下降或呈平台期改变32例不同分期及不同分化程度的直肠癌Tpeak值无差别( P >0.05)。Tpeak值是直肠癌诊断可靠指标,范围约23~62s之间。结论 MRI、DWI及DCE-MRI综合使用检查对临床直肠癌诊断、分期及治疗具有较高指导意义。

  • 《呼吸系统介入放射学》一书出版

    作者:

    范勇和程永德主编的《呼吸系统介入放射学》已于2016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 超声造影在胃肠道恶性肿瘤肝转移新辅助化疗中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周如海;赵平;袁瑞;吴猛;陈俊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胃肠道恶性肿瘤肝转移患者新辅助化疗中早期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47例。依据患者自愿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化疗组22例和联合化疗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造影检查。分别对两组患者中有效患者和无效患者治疗前后病灶各定量参数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化疗组患者有效18例,占81.82%;无效4例,占18.18%。联合化疗组患者有效21例,占84.00%;无效4例,占16.00%。与化疗组治疗无效患者相比,化疗组治疗前有效患者治疗前PI、AUS、TTP以及MTT等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同时,治疗后第14天、28天和42天参数PI变化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AUS、TTP以及MTT等参数变化率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联合化疗组治疗无效患者相比,化疗组治疗前有效患者治疗前PI、AUS、TTP以及MTT等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第14天、28天和42天参数PI变化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AUS、TTP以及MTT等参数变化率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超声造影参数峰值强度在胃肠道恶性肿瘤肝转移患者新辅助化疗的早期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多层螺旋CT在肾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田瑞霞;魏秀红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肾癌术前诊断、显示肿瘤血供及周围关系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肾癌患者,对肿瘤的形态、大小、范围进行分析,并按照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和容积再现进行后处理,观察肿瘤的供血动脉及周围浸润情况。结果22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透明细胞癌20例,合并肉瘤样细胞1例,乳头状细胞型癌1例。 CT后处理技术显示副肾动脉者3例,单支肾动脉者19例,均与手术吻合。结论恰当应用CT后处理技术对肿瘤的供血情况、瘤体的浸润程度作出分析、评估,对合理选择手术方式、降低手术风险具有重要价值。

  • 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评价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婧霖;侯瑞;吕卓;刘雨函;李颖

    目的:探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技术,观察36例女性SUI患者在静息和Valsalva动作(屏气并向下用力至大腹压)两种状态下超声图像变化情况,并分析SUI患者平静呼吸状态下的尿道长度、膀胱逼尿肌厚度( DWT);大Valsalva动作后的膀胱颈下降值( BND)、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及有无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等指标,以42例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结果静息状态下,SUI组与对照组尿道长度及D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大Valsalva动作后,SUI组的膀胱颈下降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膀胱尿道后角及尿道倾斜角增大概率也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能够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做出典型准确的超声图像特征评价,准确的评估盆底解剖及功能,对临床推广应用价值很大。

  • 卵巢癌肝周转移灶的CT特征分析

    作者:王海燕;袁肖娜;周娣;高知玲;陈勇

    目的:探讨卵巢癌肝周转移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卵巢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前或术后随访观察明确诊断肝脏转移瘤。观察分析肝脏及肝周转移灶的部位、密度及强化特点以及与邻近肝包膜的关系。结果63例卵巢癌患者中,其中61例共155个肝脏转移瘤:肝内转移灶87个,肝周转移转移灶68个(24个病灶侵及肝实质,44个病灶未侵及肝实质)。2例呈肝内弥漫性转移(未纳入统计)。155个转移病灶:36个实性结节,20个囊实性结节,99个低密度影;2例转移性钙化,5例病灶周围异常高灌注。同期收集其他器官源性恶性病变肝脏转移瘤各30例(胃癌、结肠癌、肺癌、乳腺癌、胰腺癌),共822个肝脏转移灶,其中肝内765个,肝周55个,结果显示卵巢癌与其他器官来源肝转移瘤病灶分布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6.9, P =0.000<0.05)。结论卵巢癌肝脏转移瘤的肝周分布是其重要影像特征。

  • 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急性软骨损伤的研究

    作者:王宗博;牛广明;于静红;吴琼

    目的:探讨光纤1.5T磁共振在膝关节急性软骨损伤时的序列优化,及其在不同级别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0例急性膝关节外伤患者,行常规扫描并加扫FS-3D-SPRG( fast)、Fiesta-c、MERGE序列,患者两周内进行临床手术或关节镜治疗,将临床手术或关节镜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上述序列在不同级别软骨损伤时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和临床一致性(Kappa值)。结果1)FS-3D-SPRG(fast)序列的敏感度为94.29%,特异度为95.29%,Kappa值为0.793;2)Fiesta-c序列的敏感度为92.21%,特异度为98.16%,Kappa值为0.896;3)MERGE序列的敏感度为90.54%,特异度为95.18%,Kappa值为0.558。结论1)Fiesta-c序列具有良好的软骨/关节液、软骨/骨对比度,与临床手术的符合度很高,尤其对软骨钙化带的显示为清晰;2)3D-FS-SPGR(fast)序列经过参数改动,扫描时间明显缩短(仅需3min11s),在本次实验中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可作为软骨损伤时的优化序列,但低级别软骨损伤时假阴性较高;3)采用3D-FS-SPGR序列进行MIP重建,可得到直观软骨图像,对诊断有较大参考意义;4) MERGE序列在本次研究中,无论从软骨显示,还是与临床结果对照,不及PDWI、Fiesta-c、3D-FS-SPGR序列。

  • 头皮软组织肿块MSCT诊断价值

    作者:周刚;樊斌;江鹏;熊永发;肖金燕

    目的:探讨头皮软组织肿块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头皮软组织肿块病例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包括临床症状、发病年龄、病程、性别特点、发病部位、病变密度、边缘情况、内部情况及邻近骨质改变情况。结果39例头皮肿块,良性30例(76.9%),恶性9例(23.1%)。良性病变类型多见前四位依次是表皮样囊肿(14/30),皮样囊肿(5/30),钙化上皮瘤(3/30),脂肪瘤(3/30),恶性病变为角化性鳞状细胞癌(6/9)和基底细胞癌(3/9)。良性病变中伴有骨质改变3例(3/30),恶性病变中伴有骨质破坏7例(7/9),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结论 MSCT可显示头皮肿物的部位、形态及邻近骨质改变,结合肿块CT特点,可较准确判定肿块性质。

  • MRS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余留森;张海三;肖文;冯亚芬;马小静;祝丽敏;邵山峰;赵庆江;裴绮丽

    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和鞍旁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证实的6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和10例鞍旁脑膜瘤患者磁共振常规扫描、MRS及增强扫描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常规和增强扫描在二者鉴别上困难;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波谱特点为无N-乙酰天门冬氨酸( N-acetyl aspartate, NAA)、胆碱( Choline, Cho)和肌酸( Creatine, Cr)等峰,只见明显脂质( Llipid, Lip)峰;鞍旁脑膜瘤无NAA、Cr等峰,均见明显Cho峰,3例可见丙氨酸峰( Alanine, Ala),两者MRS表现具有明显差异性。结论 MRS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鞍旁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 超声下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博;田军;班永光;徐重阳;张殿星;王丹;王刚;亓恒涛;焦晨伟

    目的:探讨超声下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37例超声引导下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儿均先行立位腹透排除膈下游离气体,再行常规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后,直接在超声实时监视下,采用空气灌肠机对患儿进行空气灌肠,整复压力为6~12kPa。如套头出现停顿不动,则排气后对相应部位的腹部进行揉按。再继续充气并用超声观察,如发现套头迅速消失且大量气体进入小肠,小肠区内见广泛气体强回声,则提示整复成功。结果本组肠套叠患儿均为回—结肠型,横切面上均表现为典型的“同心圆征”,所有患儿均成功整复。其中3例患儿整复后出现回盲瓣处水肿,在声像图上可见环形低回声的水肿带,称为“暗环征”。结论超声下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既方便、快捷,又避免了常规X线透视的辐射损害,有望成为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

  • 多发性骨髓瘤全身磁共振T2 WI成像与类PET成像价值的对比研究

    作者:董立山;朱默;陈建华;郭亮

    目的:进一步研究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 MM )的全身类PET成像特点,并与T2 WI成像相比较以探讨二者发现MM病灶的敏感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45例初发的经骨髓穿刺或临床综合资料确诊的患者采用我院Siemens 3.0T磁共振进行全身T2 WI和类PET检查,对其T2 WI与类PET表现和阳性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MM在T2 FS依据病灶信号增高表现分为以下各型,即正常型、“盐和胡椒”型、局灶型、弥漫型、局灶和弥漫混合型。 MM依据病灶浸润程度在类PET上分为四型,即正常型、轻度浸润型、中度浸润型、重度浸润型。类PET发现病变阳性率较高。结论磁共振类PET成像对MM的敏感性及临床价值均高于T2 WI成像,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MM患者骨髓浸润情况,但类PET的特异性较差且同时存在诸多假阳性。将类PET检查加入Durie/Salmon plus 分期标准可以提高临床分期以及对生存期预测的准确性。

  • 先天性主动脉发育异常的MSCT及TTE诊断分析

    作者:高巍;郑彬;霍亚玲

    目的:分析先天性主动脉发育异常的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spiral CT, MSCT)及经胸心脏超声(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的诊断价值,提高影像学检查在该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MSCT及TTE检查的26例主动脉发育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其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所选患者,主动脉弓缩窄10例,主动脉弓离断4例,右位主动脉弓9例,双主动脉弓2例,腹主动脉缩窄1例。其中,MSCT阳性诊断24例,准确率92.3%,漏诊2例,漏诊率7.7%;TTE阳性诊断22例,准确率84.6%,漏诊4例,漏诊率15.4%。结论对于主动脉发育异常的影像学诊断,MSCT和TTE各有优势和缺点,联合应用两种检查,能为临床医师诊断本病提供更加准确的影像学信息。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诊断儿童髓母细胞瘤中的作用

    作者:马丁;侯欣怡;高培毅

    目的:为了提高对儿童髓母细胞瘤影像诊断的准确率,主要探讨儿童髓母细胞瘤的DW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2例儿童髓母细胞瘤的MRI影像资料。其中男44例,女28例,发病年龄1~18岁。72例均进行了DWI扫描,且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72例髓母细胞瘤中61例位于小脑蚓部,11例位于小脑半球;MR扫描呈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强化。 DWI( b=1000)扫描65例肿瘤实性部分呈高信号,7例肿瘤实性部分呈等信号。影像报告诊断正确率为74%。结论儿童髓母细胞瘤有其典型的好发部位及特征性影像表现,掌握其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完善检查项目,特别是加做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根据肿瘤DWI的表现,可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降低误诊率。

  • 256层Brilliance iCT在诊断酒精性肝病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梁爽;龚金山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病的CT图像特点及CT检查在酒精性肝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82例临床确诊的酒精性肝病患者CT检查临床资料。结果 CT可以清晰显示酒精性肝病患者肝脏病变情况,包括肝脏脂肪变性、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及腹水等。结论酒精性肝病腹部CT检查对患者病变的程度及预后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 能谱CT曲线斜率及碘浓度定量分析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准确率观察

    作者:颜利辉;姚立正;李新;王澍;陈飞

    目的:探讨能谱CT曲线斜率及碘浓度定量分析在良恶性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8例经超声筛查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分别纳入恶性组( n=21)和良性组( n=27);将同期入院行颈部检查的20例无甲状腺结节正常受试者纳入正常组( n=20)。两组受试者均使用能谱CT行能谱CT成像( GSI)单能模式平扫及增强扫描,后应用GSI Viewer软件计算碘浓度和能谱曲线斜率。记录并对比三组受试者计算结果差异;以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分析能谱CT检查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准确性。结果能谱CT正确诊断良性结节26例,正确诊断恶性结节19例,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准确率为93.8%(45/48)。恶性组不同期相能谱曲线斜率及动脉期、静脉期碘浓度值检测结果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受试者( P <0.05);平扫期内,良、恶性两组碘浓度值均显著低于正常组( P <0.05),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能谱CT在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临床可将其作为切实可行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应用于诊疗工作中,为后续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条件。

  • 小肠CT造影检查克罗恩病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刘绍伟;周钟珩;刘永康;陈晓

    目的:探讨小肠CT造影在克罗恩病( Crohn’ s disease,C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肠镜或手术明确诊断的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小肠CT造影检查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临床表现包括腹痛(75%,18/24)、腹泻(70.8%,17/24)、血便或脓血便(25%,6/24)、肛瘘(50%,12/24)。小肠CT造影检查显示病变位于空肠或回肠(16例)、回肠末端及回盲部(20例)、结肠(12例)。病变处肠壁多表现为多节段性增厚,其中2例肠壁增厚呈团块样改变,增强扫描后肠壁单层强化4例(16.7%),双层或多层强化20例(83.3%),1例见强化包块。肠壁系膜侧系膜血管束增多、增粗,其中8例尚表现出“齿梳征”(33.3%,8/24)。本组16例伴有不同程度肠腔狭窄,4例并出现不全性肠梗阻,肛瘘患者12例(50%),未发现腹腔脓肿或肠穿孔。结论小肠CT造影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肠管的改变以及肠管外并发症情况,对克罗恩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穿刺195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洁;胡如英;张琼敏;彭芸崧;蔡鹄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颈部复发、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接受颈部淋巴结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的195例患者的资料,分析转移性淋巴结超声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195例患者中共277枚淋巴结接受穿刺检查,其中86例(123枚)淋巴结为转移性,占穿刺淋巴结的44.4%,复发或转移的淋巴结多分布于颈部III区(33.3%)及IV区(42.3%),超声特征性表现为长径/短径(L/S)比值小、回声分布不均匀、常伴有点状强回声、Adler血流分级2~3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甲状腺癌术后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超声引导下的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一种简便且安全有效的确诊手段,有助于指导患者的进一步治疗。

  • 腹外型韧带样纤维瘤病MR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作者:栾贻新;巴照贵;张玉敏;柳澄

    目的:探讨腹外型韧带样纤维瘤病的MR表现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以期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韧带样纤维瘤病的MR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7例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1例病变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晰。 MRI信号不均匀,在T1 WI以等信号或稍低信号为主,在T2 WI以不均匀高信号为主,其内伴有条片状低信号区,仅1例病变内可见囊变坏死;增强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延迟强化,T2 WI低信号区无强化。手术病理:肿瘤无明显包膜,细胞呈长梭形,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像少见,呈侵袭性生长,并伴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增生。病变的MRI信号特点和增强特点与肿瘤细胞及胶原纤维的比例有关。结论腹外型韧带样纤维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并能全面显示其病理特征,对其具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 超声弹性应变率在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穿刺中的应用

    作者:陈洁;吴卫华;王雷;刘奇志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应变率成像技术在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穿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肺癌伴颈部淋巴结肿大且怀疑转移患者16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试验组由弹性应变率指导穿刺针吸,对照组由二维超声引导针吸,标本均涂片作细胞学检查。观察两组标本的取样成功率和准确率。结果由弹性应变率指导穿刺针吸的取样成功率100%(80/80)高于二维超声引导下穿刺96.3%(7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由弹性应变率指导穿刺针吸的取样准确率93.8%(75/80)高于二维超声引导下穿刺83.8%(6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超声弹性应变率指导肺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穿刺针吸具有较高的取样成功率和准确率,有一定临床价值。

  • 腱鞘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王家臣;上官景俊;高远翔;任延德;商文海

    目的:总结腱鞘纤维瘤的临床表现特点,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特征,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TS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总结其X线平片、CT、MRI表现特点。结果8例FTS均位于四肢小关节,手部3例,足部5例,其中位于关节背侧5例。病灶大径0.6~3.5cm,平均2.5cm。所有病灶为单发软组织密度信号肿块,X线平片、CT平扫病灶密度与肌肉相仿,周边呈略高密度,部分病灶内见钙化,可压迫或侵蚀邻近骨质;在MR T1 WI呈等信号,在T2 WI上呈低、等或高信号,DWI上呈高信号。结论结合CT及MRI能为诊断FTS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3 D-FIESTA序列在儿童复杂性斜视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尹秋凤;李芳珍;张玉珍;夏正荣;丁茗;刘明

    目的:探讨3D-Fiesta序列在儿童复杂性斜视中,对于相关眼运动神经及受累眼外肌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18例经临床诊断证实的儿童复杂性斜视患者,回顾性分析各眼运动神经及眼外肌的MR影像表现。结果1)眼球后退综合征:11例共15只患眼,患侧外展神经脑池段缺如或发育不良,眼外肌形态正常;2)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3例共5只患眼,表现为动眼神经、外展神经脑池段异常纤细改变,多组眼外肌不同程度变细、变薄,以上直肌明显;3)先天性眼一面麻痹综合征:4例7只患眼,表现为外展神经、面神经脑池段纤细或缺如,患侧外直肌变薄、变细。结论3D-Fiesta序列能够清晰显示眼运动神经及其支配的眼外肌异常,提供判断复杂性斜视病因的影像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作者:麦筱莉;范海健;余鸿鸣;常莹;史炯;牡丹

    目的:探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PNET)的影像学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像( MRI/CT)资料齐全的21例PNET,分析其病理特点,结合文献资料,探讨PNET的影像学( MRI/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结果 PNET多见于青少年,中位发病年龄为21岁,男性13例,女性8例2,0例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其中颅内2例,颈部1例,胸腔2例,肋骨1例,腋窝1例,腹腔1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肾脏2例,椎管4例,四肢5例,均可见软组织肿块,直径3.2~20.0cm,平均10.4cm,肿块呈不规则形或类球形,13例边缘清晰,与周围结构分界清,19例肿块内密度/信号不均,见囊性坏死区,均未见明显钙化或肿瘤骨,7例见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形态不规则,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未见明显硬化边缘,未见明显骨膜反应,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坏死区无明显强化。结论 PNET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MRI/CT可准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并无特异性,诊断依靠病理组织检查。

  • 2016中国临床医学影像高峰论坛暨《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第五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征文通知(第一轮)

    作者: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定于2016年10月28日-31日在深圳市与"国药励展"联合举办"中国临床医学影像高峰论坛"学术会议,同时召开《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第五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及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数字化体层融合-去金属伪影技术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评估的应用研究

    作者:吴雯丽;田军;张殿星;孙博;巩武贤

    目的:探讨数字化体层融合-去金属伪影技术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39例患者,包括髋关节和膝关节,分别用FBP与T-smart两种方法进行重建,对比评价两种图像的质量,分析T-smart对评估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价值。结果39例患者(包括髋和膝共54个关节)中,FBP图像4分15例,比率为38.5%;3分22例,2分为16例,1分1例,平均分为2.94;T-smart图像4分31例,比率为79.5%;3分18例,2分为5例,1分0例,平均分为3.48。结论 T-Smart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DTS图像上人工假体产生的伪影,清晰显示假体与周围骨质的关系;能够克服由于X线平片组织重叠、MSCT扫描金属伪影以及MRI检查金属扭曲变形等因素造成的无法正确评价假体周围骨质的不足,有助于早期发现人工假体松动和金属磨损颗粒病等术后并发症;可作为人工关节假体植入术后随访评估假体的稳固性的主要检查方法。

  • 中国卒中学会医学影像分会成立大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神经影像学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会议山东省聊城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2016年会(第一轮通知)

    作者:

    由中国卒中学会医学影像分会筹备委员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共同承办的“中国卒中学会医学影像分会成立大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神经影像学专业委员会2016学术会议”与“山东省聊城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2016年会”拟定于2016年12月9日至12月11日在山东省聊城市召开。

  • 低剂量低浓度CT扫描技术在急性肺动脉栓塞CTPA的应用

    作者:张常青;马彬;周星;姜海峰;王小博

    目的:探讨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应用CT低剂量、低浓度扫描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8月拟诊断为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患者均进行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检查,其中对照组为常规组,采用120kV+350mgI/ml欧乃派克;观察组为低剂量组,采用100kV+270mgI威视派克;均为能谱模式( GSI)。统计两组肺动脉CT值、信噪比( SNR)、图像背景噪声、对比噪声比( CNR)、剂量长度乘积(DLP)、CT剂量指数(CTDIvol)及有效辐射剂量(ED),并评价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两组CTDIvol比较, P<0.05;其余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参数比较, P >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 P >0.05。结论应用CT低剂量、低浓度扫描技术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可取得较好的图像质量且不会增加辐射剂量,因此值得推广。

  • 受检者个体差异与放射剂量的相关性研究:参数自动优化模式在全数字平板乳腺摄影中的应用

    作者:殷福花;唐继来;李海歌;王梅;朱建国;叶芹;田俊

    目的:讨论基于参数自动优化模式的全数字平板乳腺摄影技术能否根据受检者乳腺厚度和腺体分型的差异,自动选择不同的靶面/滤线栅组合,形成不同曝光条件,降低乳腺平均腺体剂量。方法390例女性受检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曝光时不同的靶面/滤线栅组合分为三组,每组均为130例。观察受检者乳腺压迫厚度、乳腺腺体分型与靶面/滤线栅组合,曝光条件、平均腺体剂量的相关性。分析在不同靶面/滤线栅组合下曝光条件、平均腺体剂量差异性。结果乳腺压迫厚度、腺体分型和靶面/滤线栅组合的选择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2和0.109;不同靶面/滤线栅组合,产生的摄影条件存在统计差异,并决定平均腺体剂量。结论参数自动优化模式的全数字平板乳腺摄影技术能够根据受检者个体差异(乳腺压迫厚度、腺体分型),自动选择曝光条件,降低乳腺平均腺体剂量。该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ABCD2评分联合DTI及MT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丁继良;王飞;李建军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弥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及磁化传递成像( magnetization transfer imaging, MT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测量38例TIA患者和38例正常志愿者每个感兴趣区( region of interest, ROI)平均各向异性值( 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平均扩散度( mean dif-fusivity, MD)、本征值1(eigen1, E1)、本征值2减本征值3(eigen2-eigen3, E2-E3)、磁化传递率(magnetization transfer rati-o, MTR),并计算其相对值,联合TIA患者ABCD2评分,分析各指标值诊断效能。结果1) DWI阳性组患侧平均FA值、E1值、E2-E3值、MTR值均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为(0.27±0.20)、(0.87±0.38)×10-3 mm2/s、(0.10±0.04)×10-3 mm2/s、(15.49±8.82)%,其健侧相应区域分别为(0.38±0.20)、(1.29±0.48)×10-3 mm2/s、(0.21±0.10)×10-3 mm2/s、(21.12±5.30)%,两者相比各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 DWI阴性组双侧及TIA病例组与对照组平均MTR值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 <0.05)。 DWI阳性组rMD值、rE1值、rE2-E3值较DWI阴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TIA组rMD值、rE1值、rE2-E3值、rMTR值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3) ROC曲线示rE2-E3值曲线下面积为0.865。结论 ABCD2评分结合rE2-E3值及MTR值能及早发现TIA患者脑组织相应病理学改变,为TIA诊断提供客观影像学依据。

  • 双源螺旋CT左心房成像评价经心外膜左心耳心外夹闭术手术效果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珏;郑帅;焦玉清;许春雷;孟旭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左心房成像在评价经心外膜左心耳心外夹闭术手术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开胸直视下行左心耳心外夹闭术患者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32~73岁,平均(57.9±11.5)岁,于术后3个月行双源螺旋CT左心房成像以确定手术效果。以横位及容积再现( VR),多平面重建( MPR)等重建方法评价术后左心耳夹形态、左心耳闭合情况、有无残余左心耳憩室等夹闭术手术效果指标,并计算18例患者左心耳残端平均大深度,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大于10mm则左心耳残腔过大,残腔内血栓形成可能性明显增高),同时评价左心耳夹附近左心房壁有无手术操作损伤所造成的局部增厚变形及局部血肿形成,以及相邻重要解剖结构如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左下肺动脉有无左心耳夹放置不当所造成的受压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所有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左心房及相邻解剖结构、左心耳夹均显示清晰。 VR像上,均显示左心耳夹体两瓣结构均对合严密,未出现夹体断裂、分离及移位。横轴位及各方位MPR图像观察,所有病例左心耳均完全闭合,夹体远心端均未见夹体远端对比剂漏入形成左心耳憩室,左心耳均见不同程度萎缩。所有患者夹体均呈右上到左下垂直于左心耳短轴走行,左心耳残端平均大深度(2.14±3.24)mm,均明显小于10mm的夹闭术要求。结论双源螺旋CT左心房成像可直观显示左心耳心外夹闭术后左心耳夹的形态及位置,观察心耳夹闭合情况,发现有无左心耳憩室形成,测量左心耳残端大深度,还可对夹体相邻解剖结构是否受到手术损伤做出判断,是全面评价左心耳心外夹闭术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

  • 探讨多层螺旋CT组合后处理技术评价肾段动脉的价值

    作者:陈伟彬;冯莉;宫凤玲;张惠英;周伟;孙凤涛

    目的:探讨MSCT组合后处理技术对肾段动脉成像的显示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行肾动脉造影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分别采用3种不同组合后处理技术评价分析各级肾段及大体解剖图像,A组为:多平面重组( MPR)+大密度投影( MIP);B组为:MPR+容积再现( VR);C组为:MPR+曲面重组( CP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2例患者的肾动脉主干Ⅰ级、Ⅱ级肾段动脉分支皆显示清晰,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A组对于肾段动脉三级分支及肾动脉大体解剖的显示均高于B组和C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采用MPR+MIP组合后处理技术能很好的显示Ⅲ级以下肾段动脉及其大体解剖,可以为临床诊断肾段动脉狭窄和了解肾肿瘤分支血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 AIDS相关性脑炎的CT及MR影像对照分析

    作者:林昭旺;林征宇

    目的:探讨AIDS相关性脑炎的CT和MR表现及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中的敏感性及一致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来31例AIDS相关性脑炎的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MR平扫,其中5例同时做MR加做增强扫描。比较两种方法对AIDS相关性脑炎的征象显示能力。结果在31例AIDS相关性脑炎病例中,CT扫描提示单纯脑萎缩8例,单纯脑白质病变2例,脑萎缩合并脑白质病变21例;MR扫描提示单纯脑萎缩2例,单纯脑白质病变2例,脑萎缩合并脑白质病变27例。结论对于脑萎缩的显示,CT和MR敏感性无明显差异;而对于脑白质病变的显示,MR敏感性优于CT,二者呈中度一致性。

  • 超声弹性检测评价脂肪肝的应用研究

    作者:徐晓鸾;孟繁坤;孙丽娟

    目的:探讨利用瞬时弹性扫描仪( FibroScan)测量肝脏受控衰减参数( 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s, CAP),分析其与肝穿所得病理脂肪变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02例经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证实存在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应用FibroScan-502机器进行肝脏脂肪含量( CAP)测定。结果慢性乙型肝炎( CHB)合并脂肪肝患者5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 )患者46例,测得的CAP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103),102例患者依据病理脂肪变性程度分为S0至S3期,各期CAP值如下:S0期为(237.61±42.32)dB/m,S1期为(259.96±28.06)dB/m,S2期为(316.13±37.48)dB/m, S3期为(332.00±49.53)dB/m,4期间CA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23.79, P <0.01)。 CAP测值与肝脏病理脂肪变性程度呈正相关( r =0.660, P <0.01)。结论 CAP值可用于临床脂肪肝无创性诊断及分度。

  • 3DVIBE增强扫描对MRTA阴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

    作者:辛顺宝;刘强;齐先龙;郑宁;王光彬

    目的:探讨3D VIBE增强扫描对MRTA阴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3D VIBE增强扫描的MRTA阴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2例,均于西门子工作站行横轴位、冠状位及斜矢状位MPR,对责任血管行MIP,观察责任血管和三叉神经的关系,所有患者均经MVD手术证实。结果1)12例患者中,3D VIBE增强扫描显示责任血管12例,显示率100%(12/12),其中压迫Ⅰ°7例,Ⅱ°2例,Ⅲ°3例,术中7例血管与神经接触,2例粘连,3例为压迫;2)12例患者中,10例为静脉压迫,占83.3%(10/12),其中压迫Ⅰ°7例,Ⅱ°2例,Ⅲ°1例,2例为小动脉、静脉复合性压迫,占16.7%(2/12),均为压迫Ⅲ度;3)MIP、MPR可立体显示责任血管及与三叉神经的三维关系。结论3D VIBE增强扫描是MRTA阴性三叉神经痛磁共振检查的有效补充,为MVD手术提供全面的解剖学信息。

  • CT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肝癌中CT剂量的优化控制

    作者:房达;崔石昌;李京华;赵隶嬴;郑加生;崔雄伟

    目的:探讨在微波消融治疗肝癌中,采用低剂量CT进行引导的可行性。方法100例次经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后的患者,按照引导CT剂量分为常规组(管电流100mA)50例和低剂量组(管电流50mA)50例,进行微波消融治疗。分别记录和比较容积CT剂量指数( 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 DLP)和有效剂量( ED)。结果两组患者的CT图像均能满足微波消融治疗要求,均顺利完成治疗。低剂量组患者总辐射剂量(10477±4120)mAs vs (5459±933)mAs, P <0.01、CTDIvol(229±98)mGy vs (78±14)mGy, P <0.01、DLP(2094±891)mGycm vs (78±14)mGycm, P <0.01、ED(31.4±13.4)mGy vs (16.4±2.8)mGy, P <0.01,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结论对于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肝癌患者进行微波消融治疗,可以采用50 mA管电流低剂量CT引导治疗。

  • 甲状腺结节钙化类型对细针穿刺诊断效能影响分析

    作者:彭婵娟;杨琛;徐栋;陈丽羽;王立平;刘俊平;金鑫焱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钙化类型对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 US-FNA)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4年行US-FNA的887例患者,根据钙化类型分为N组(无钙化)、Mi组(微钙化)、Ma组(粗钙化)。以Bethesda System评估US-FNA结果,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诊断效果。结果1)N组FNA诊断甲状腺癌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98.1%、93.6%、96.3%、94.8%;Mi组分别为93.5%、95.5%、93.0%、95.1%、94.0%;Ma组分别为96.6%、98.6%、96.8%、96.6%、98.6%,三组间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2)N、Mi、Ma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0.95、0.98。结论 US-FNA对于有无钙化的甲状腺结节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多发性骨髓瘤髓外侵犯的CT、MRI表现

    作者:袁渊;任胜男;马小龙;阳青松;陆建平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髓外侵犯的CT、MRI影像表现,以加深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4年8月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入院的19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中10例发生髓外侵犯的临床及CT、MRI资料。 CT扫描10例,MR扫描11次。分析多发性骨髓瘤髓外侵犯的CT、MRI影像特点。结果中枢神经系统侵犯(5例):脑膜(1例:多发),椎管内结节或肿块(4例:均单发);头颈部侵犯(1例:多发);胸部侵犯(4例:3例多发,1例单发);腹部侵犯(1例):双肾周围(1例:多发),肝脏(1例:单发);皮下软组织侵犯(2例:1例单发,1例多发);肌肉侵犯(3例:均单发)。 CT、MRI均表现为软组织结节或肿块,T1等或等高信号,T2稍高或高信号,弥散受限,中等至明显均匀强化;肝脏侵犯有“快进快出”表现,肌肉侵犯呈浸润性生长。结论多发性骨髓瘤髓外侵犯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影像学特征,对EM的影像诊断和随访有应用价值。

  • 正弦图确定迭代重建技术在CT尿路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张同旺;张俊

    目的:与传统滤过反投影( FBP)重建比较,评价双源CT低管电压下结合基于原始数据的正弦图确定迭代重建技术( sinogram affirm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SAFIRE)在CT尿路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有泌尿系临床症状的患者90例,体重指数处于正常范围内(男性:20kg/m2≤BMI<25kg/m2,女性:19kg/m2≤BMI<24kg/m2),延迟期扫描随机分为3组。 A组:管电压120kV,CARE kV设置为“Semi”及开启全自动动态实时射线剂量调控技术( CARE Dose 4D)(参考电压120kV、参考电流250mAs),采用FBP重建;B组:管电压100kV,CARE kV设置为“Semi”及开启CARE Dose 4D (参考电压120kV、参考电流250mAs);C组:管电压80kV,CARE kV设置为“Semi”及开启CARE Dose 4D(参考电压120kV、参考电流250mAs),B组和C组采用SAFIRE重建,每组30例。对三组的图像质量、平均CT值、图像噪声、对比噪声比及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的图像噪声分别为9.32±1.72、10.13±1.77、10.63±1.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值=1.342, P =0.325)。三组的对比噪声比分别为73.52±6.56、72.15±6.33、71.59±6.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值=1.673, P =0.512)。在主观评价中,C组对泌尿系统结构的显示效果略低于A组和B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值=0.743, P =0.451)。三组辐射剂量依次平均为(6.52±1.13)mSv、(4.80±0.76)mSv、(2.42±0.61)mSv,D组辐射剂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值=2.447, P =0.000)。结论采用低管电压并CARE kV半自动模式(Semi)扫描,同时结合SAFIRE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 经导管超选择性栓塞治疗急性肾动脉性血尿

    作者:杨少苏;梁宏伟;徐春阳;朱章祥;徐伟;王宏辉

    目的:探讨经导管超选择性栓塞在急性肾动脉性血尿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急性肾动脉性血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急诊肾动脉造影,根据造影表现不同,使用Embosphere微球和(或)弹簧圈两种栓塞剂进行超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导管超选择急诊肾动脉栓塞治疗后,53例患者栓塞1周内镜下及肉眼血尿消失;1例栓塞后并内科药物治疗2周后肉眼血尿消失;1例栓塞无效,改用外科切除。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6~12个月,均未发生再次出血,经导管超选择性栓塞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53/55)。结论经导管超选择性栓塞治疗急性肾动脉性血尿疗效显著,合理地使用永久性栓塞剂既能达到彻底止血,又能大程度保留正常的肾组织和肾功能。

  • 经导管动脉灌注术治疗ARCOⅢA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远期疗效评价

    作者:林俊东;徐建成;刘洋

    目的:评价经导管动脉灌注术治疗ARCOⅢA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TAI组和对照组分别32髋和36髋,前者使用微导管“嵌入”靶血管灌注治疗,后者除了止痛药外未使用其他医疗措施,随访6~60月,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TAI组在随访的6月、12月、36月、60月中分别有0髋、2髋(6.2%)、9髋(28.1%)、12髋(37.5%)因无效行髋关节置换术,其他20髋临床症状改善,股骨头坏死区病灶稳定,见增生、硬化及囊变缩小。对照组在随访的6月、12月、36月、60月中分别有1髋(2.8%)、3髋(8.3%)、26髋(72.2%)、36髋(100%)因无效行髋关节置换术。结论 TAI治疗ARCOⅢA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微创、安全、有效,有助于保留股骨头,延缓关节置换时间或终避免假体置换,值得临床推广。

  • 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高频超声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崔华;马进财;刘绍玲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名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超声及临床资料。结果腹型过敏性紫癜的声像图表现为受累肠管肠壁局限性节段性增厚,肠壁厚处测值:5~8mm 11例,占24.44%。8~10mm 26例,占57.58%,大于10mm 者8例17.78%。肠壁回声不均匀性减低,粘膜层及浆膜层光滑。单发肠管受累者32例,约占71.11%,两处肠管受累者13例,占28.89%。病变位于左中上腹29例,占64.44%,位于右中下腹16例,占35.56%。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声像图表现有一定特异性,超声检查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因其无辐射、无痛苦,简便易行,患儿及家属接受程度高。

  • CTU皮质-分泌期图像对儿童异位肾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成龙;张欣贤;郝向东;徐超

    目的:阐述CT泌尿系造影( computed tomography urography, CTU)皮质-分泌期图像对儿童异位肾的诊断价值。方法病例19例,经过US筛查,排除肾结石、肾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拟诊为异位肾,扫描方法:双期注射对比剂,一期扫描,取皮质-分泌期图像,记录每个病例的剂量长度乘积( DLP),并根据公式换算有效剂量( ED),由两名医师对图像进行独立阅片,并对图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右侧异位肾12例,左侧异位肾5例,双侧异位肾2例,肾动脉显示良好,18例异位动脉起自髂动脉,1例肾动脉起始位置正常,阅片者一致性良好( K =0.721),诊断符合率均为100%,辐射剂量较传统四期扫描减少75%。结论 CTU是小儿异位肾的重要诊断手段,皮质-分泌期图像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且有效减少了CT辐射剂量。

  • AIDR3 D联合自动毫安技术在低辐射剂量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张力;徐延峰;郑婧;于淑靖;陈跃峰;车延旭

    目的:探讨低剂量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IDR3D)在头颈部CTA扫描中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 A组的扫描参数为120kV、300mA,经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 B组为100kV、自动毫安,经AIDR3D迭代重建。对两组图像的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 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进行评价。结果1)客观评价:颈总动脉血管噪声值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颈动脉窦及颈内动脉血管噪声值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颈部SNR及CNR值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颅内段血管(MCA1)噪声值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颅内血管SNR及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2)主观评价:颈总动脉评分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间颈动脉窦及颈内动脉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颅内动脉评分B组低于A组,但B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3)两组有效辐射剂量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B组较A组辐射剂量降低约71%。结论在头颈CTA联合扫描中,使用100kV和自动毫安调节,并运用AIDR3D迭代重建技术,在获得优质血管图像的同时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 微波消融联合人工腹水治疗临近膈肌肝癌临床研究

    作者:李海莹;吴佳恒;乔强;张磊;程文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 MWA)联合人工腹水治疗临近膈肌(肿瘤距膈肌短距离≤0.5cm)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7月~2014年12月行MWA治疗的肝癌患者共129例(157个灶),临近膈肌患者47例(63灶)为观察组,97.9%(46/47)患者均行人工腹水下MWA治疗,远离膈肌(肿瘤距膈肌短距离≥1cm)肝癌患者82例(94灶)为对照组。术后比较两组肿瘤完全消融率、局部肿瘤进展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增强CT/MRI或超声造影( CEUS)显示观察组及对照组均完全坏死,完全消融率为100%。观察组及对照组局部肿瘤进展率分别为4.8%(3/63)、3.2%(3/94)( P =0.61)。术后1~2天观察组出现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右肩部疼痛、恶心呕吐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3例患者行置管引流,但均在1周内恢复正常,均未出现肝脓肿、血胸、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人工腹水下消融治疗临近膈肌肝癌与一般的经皮消融治疗相比,是一种安全、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 超声诊断颌面部血管瘤伴出血1例

    作者:朱嫣婷

    患者男,26岁。因“颈部触及包块一年”来院检查。查体:左颈部胸锁乳突肌后方探及一5cm ×4cm肿物,表面光滑,活动度良好,皮温、皮色正常,无触痛。超声声像图表现:左颈总动脉后方见等回声区5.1cm ×4.3cm ×3.4cm,外形饱满,形态欠规,左右边界清晰,表面见0.1cm强回声后伴声影,外周见完整包膜回声。该实质性包块前壁与颈总动脉后壁相紧贴,后方回声无改变,探头加压后无明显形态改变。病灶内部及周边探及稀疏血流信号,动脉频谱为低阻, RI 0.66。超声提示:左颈部皮下实质性占位伴钙化灶,建议穿刺和手术治疗。病理显示肿块表面较光滑,切面灰红色,局灶灰白色,质较嫩。镜下显示纤维组织增生包绕,内部血管增生,见出血与纤维素样渗出,部分间质疏松水肿。病理提示:静脉型血管瘤伴出血。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 肾移植术后急性胰腺炎1例

    作者:赵小茜;程蓉;毕义亮

    患者女,42岁。因“上腹部疼痛2天”入院。既往“肾病综合征、肾移植术后”病史,长期服用“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查体:中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1172U/L、尿淀粉酶2320U/L;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6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89%;超敏C反应蛋白37;腹部CT示:胆囊体积增大,胆总管及胰管扩张,胰腺炎表现,考虑存在胆道低位梗阻(图1~3);入院诊断:1)急性胰腺炎;2)胆道梗阻;3)肾移植术后。入院后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抑酸、补液、抗感染等治疗,住院期间维持环孢素浓度30.4ng/ml。经治疗后2天患者腹部疼痛明显缓解,复查MRCP示胆囊增大,肝内外胆管扩张,未见胆道明显梗阻(图4),左腹压痛完全消失,血中淀粉酶降至386U/L。

  • 输尿管息肉突入膀胱1例

    作者:高献芳;齐雪梅;梁长虎

    患者男性,年龄15岁。患者因“4天前剧烈运动后出现肉眼血尿”为主诉入院,无尿急、尿频、尿痛,无脓尿,无腰腹部不适,未诉其它相关不适。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饮食、睡眠可,小便同前,大便正常,体重较前未诉明显改变。实验室尿沉渣检查:红细胞8366/ul,白细胞23/ul。

  • 多层螺旋CT对肝硬化门腔间隙及C/RL-r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陈成;方春;杨其根;王延春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动态增强CT对门腔间隙(PCS)及改良肝尾-右叶比值(C/RL-r)的影像学表现临床价值。方法对453例采用多层螺旋动态增强CT进行检查的肝硬化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对象,测量出各个患者的门腔间隙( PCS),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改良肝尾-右叶比值( C/RL-r)的相关情况,探究门腔间隙增宽诊断肝硬化的意义。结果C/RL-r≥0.9的患者PCS上段宽度、PCS下段宽度、长度与门腔淋巴结PCN短径C/RL-r <0.9的患者均具有明显的差异( P <0.05),并且C/RL-r≥0.9的患者PCS下段肝组织出现情况与PCN出现情况与C/RL-r <0.9的患者也具有明显差异( P <0.05),患者门腔间隙内结构的分布中,C/RL-r≥0.9的患者PCN上段出现的患者为128例,C/RL-r <0.9的患者PCN上段出现的患者为299例,为两组多,PCS上段对于肝硬化患者诊断的特异性为87.1%,敏感性为68.3%,准确度为77.2%,而PCS下段对于肝硬化患者诊断的特异性为76.9%,敏感性为73.4%,准确度为75.6%。结论改良肝尾-右叶比值大于0.9的患者门腔间隙宽度与其比值呈正相关性,患者肝萎缩牵引会导致门腔间隙淋巴结增宽,对患者肝硬化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 乳腺肿块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袁志宏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7月确诊的35例乳腺肿块患者的超声声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后病理结果或随访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分析超声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学效能。结果恶性病灶和良性病灶的形态、边界、包膜、蟹足样改变、内部回声、钙化、后部回声增强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恶性肿块的2+3级Adler分级率71.43%显著的高于良性肿块的9.52%( P <0.05);超声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的灵敏度为71.40%、特异度为80.95%、漏诊率为28.60%、误诊率为19.05%( P <0.05)。结论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肾肉瘤样癌的CT诊断

    作者:林毅;欧阳林;曾思;陈水斌

    目的:探讨肾肉瘤样癌的CT特征。方法收集2007年8月~2015年8月间在我院诊治的5例肾肉瘤样癌患者的CT及手术、病理资料。总结患者的CT平扫以及多期增强CT的表现,与手术所见和病理表现对照,分析其影像表现特征及病理基础,并讨论与其他肾肿瘤的鉴别要点。结果5例CT平扫肿瘤均体积较大,平均长径大于5cm;密度不均;多期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渐进性强化,均可见散在分布的不规则的无强化区;病理所见为肿块内间质纤维血管增生出血伴片状坏死及炎细胞浸润。结论肿块体积大,易坏死,实质渐进性增强是肾肉瘤样癌的CT表现特征。

  • MR诊断巨淋巴细胞增生症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王建;陈勇军;雷虹

    目的:探讨磁共振诊断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采用磁共振进行检查。结果在经过MRI平扫检查后,14例患者表现为均匀的等长T1、稍长T2信号,1例病灶内见线状低信号影;边缘光滑,肿块轮廓与周围结构边界可清晰分辨,其中2例患者病灶周围可见迂曲走行的流空血管影。 MRI动态增强扫描:经动态增强扫描后,15例患者均表现出早期明显强化,随着时间的推迟,其信号强度下降不明显。结论胸腹部磁共振诊断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具有特征性,常规MRI结合动态增强扫描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 胃部疾病中CT仿真内窥镜(CTVE)成像技术的价值分析

    作者:郑柏军;张国立;浦江

    目的:探讨胃部疾病中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胃部疾病患者30例应用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进行检测诊断。结果 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诊断胃部疾病灵敏度为89.29%,特异度为100.00%,阳性预测值为96.15%。 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诊断下,对息肉性病灶、溃疡性病灶、以及弥漫浸润性病灶的检出率均与终诊断结果对比无差异显著( P >0.05),不具有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诊断各类胃部疾病的临床优势确切,具有阳性检出率高,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高的特点。

  •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及CT表现对照分析

    作者:谭森良;何国梁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的病理特点及CT表现特征。方法对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16排螺旋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对诊断水平。结果本组患者中高度危险患者的肿瘤平均大小为(9.80±3.29)cm,中度危险患者的肿瘤平均大小为(6.72±2.44)cm,低度危险患者的肿瘤平均大小为(4.42±1.35)cm,经统计分析发现三组之间肿瘤平均大小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 =4.66, P <0.05)。GIST的MSCT征象与病理学危险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对照研究发现,GIST患者的16排多层螺旋CT表现与肿瘤危险程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其中肿瘤长径≥50mm、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多为中、高度危险性。结论16排螺旋CT检查能准确判断GIST的危险程度,可以很好地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态、部位、大小及内部结构,对设计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 1.5 T磁共振DWI及SWI序列对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比较

    作者:韩建秀;蔺鸿儒;张建兵

    目的:研究1.5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 SWI)对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方法采用1.5T磁共振对14例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行常规序列、DWI及SWI序列扫描并进行比较。结果DWI序列病变数量多于常规MRI序列,而SWI序列病变数量又明显多于DWI序列。结论在显示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方面, DWI及SWI较常规序列有明显优势,对该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 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在产前筛查胎儿畸形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梅凤;黄婷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在产前筛查胎儿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3530例中孕期孕妇作为产前超声筛查并与引产后胎儿尸检结果或产后新生儿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本组受检孕妇产前均接受二维及四维超声检查;诊断证实出生后或引产后胎儿畸形45例,其中二维超声检出胎儿畸形33例,二维超声检出率为73.33%(33/45),四维超声检出胎儿畸形42例,二维联合四维超声检出率为93.33%(42/45),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产前对胎儿畸形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纯二维超声,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0, P <0.05)。结论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可以使产前胎儿畸形的诊断率明显增高,四维超声检查是二维超声检查的重要辅助手段。

  • Flash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DSA的对比分析

    作者:余玉盛;王鸿雁;许定虎;张宏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 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DSCTA)与冠状动脉数字减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rteriography, DS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效果。方法对44例临床怀疑冠心病而行CT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采用Flash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以DSA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DSCTA,均可见完整清晰的显影血管,共计检查了524段动脉节段,MSCTA检查发现无狭窄420段,轻度狭窄20段,中度狭窄28段,重度狭窄56段。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冠心病阳性28例,阴性16例;双源CT冠脉成像诊断44例患者中真阳性27例,3例假阳性,13例真阴性,1例假阴性。经分析,DSCTA诊断符合率为90.91%,敏感性为96.43%、特异性为81.25%。与金标准DSA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87。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筛查手段或低危冠心病患者的复查检查手段,具有可靠、简便、准确、快捷的优点。

  • PET-CT、CT及MRI诊断原发性鼻腔恶性淋巴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刘太峰;赫红娇;陈明安

    目的:探讨原发性鼻腔恶性淋巴瘤PET-CT、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原发性鼻腔恶性淋巴瘤患者PET-CT、CT及MRI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32例患者后均经病理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明确诊断为NK/T细胞淋巴瘤27例;2) PET-CT的符合率为93.7%,显著高于单独应用CT、MRI符合率的71.9%、7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346, P =0.0032;χ2=6.9538, P =0.0037)。结论原发性鼻腔恶性淋巴瘤的PET-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其影像表现及病理检查,可提高该病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并显示鼻腔恶性淋巴瘤侵犯范围及程度。

  • 胆囊癌腹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征及CT和MR影像表现

    作者:陈勇军;王建;严红艳

    目的:探讨胆囊癌腹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CT和MR影像表现。方法对23例患者采用CT和MR扫描,观察中上腹部区域淋巴结大小、位置及分布情况。结果本组23例患者中壁厚型9例,结节型7例,肿块型7例。其中10例患者存在一个或多个淋巴结中心坏死,12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融合现象。未坏死淋巴结呈现均匀中度强化,而发生坏死的淋巴结边缘部分存在明显强化,而在中心部分则呈现不强化,CT检查结果呈现低密度,MR T1 WI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而T2 WI则为高信号。根据患者的CT和MR检查所反映的肿大淋巴结结合文献将其淋巴结分为四组,即门腔间隙-胰后组、腹腔动脉干组、肠系膜血管组、腹主动脉组。结论 CT和MR影像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胆囊癌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加深对胆囊癌影像学表现的全面认识,胆囊癌腹部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在门腔间隙。胰头后方、腹腔动脉干周围、肠系膜上动脉周围以及腹主动脉周围。

  • 多排螺旋CT和MRI检查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舒恩芬;夏水伟;叶勇军

    目的:探讨CT及MRI两种检查方法在腹部囊性淋巴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腹部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的CT及MRI表现进行分析,探讨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价值。结果病理检查结果:26例患者中2例位于大网膜囊,12例位于肠系膜,10例位于后腹膜,2例位于两侧肾上腺。 CT和MRI检查结果:CT检查显示病灶壁均很薄,部分病灶可见分隔,呈现水样密度,注入对比增强剂后,壁及分隔轻度强化;病灶形态不规则,呈现分房样改变,可见血管、胃壁及肠腔被包绕其中,而且对其相邻结构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挤压推移。在MRI检查图像中,病灶呈现稍长T1长T2信号,壁较薄,其内可见多发条状信号分隔影,注入对比剂后壁及分隔可见轻度强化。结论 CT及MRI检查可清楚显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部位、范围、内部特征,对术前协助诊断及对手术均有重要指导意义。

  • T1 mapping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曾道兵(综述);赵新湘(审校)

    虽然对缺血性心脏病(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的认知和干预在不断增加,但IHD依然在不断增加,并呈年轻化发展趋势。如何对心肌缺血损伤和纤维化程度的有效的评估,一直是IHD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T1 mapping作为一种新的磁共振技术,可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程度、慢性期纤维化的改变进行有效的评估,本文对T1 mapping技术及在IHD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腰椎间盘退变的MRI早期诊断和定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作者:凌人男(综述);龚静山;马捷(审校)

    椎间盘内胶原和水分子的减少会导致椎间盘退变,是椎间盘退变早期出现的重要病理改变,早期治疗能明显改善其预后,故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检查序列已被临床采用,是否能有效、准确地早期发现椎间盘退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目前临床应用及新的MR功能成像技术进行综述。 MR功能成像作为一种能于分子水平反应椎间盘退变的新检查方法,是早期定量诊断椎间盘退变很有前景的方法。

  • CTA用于兔盆部血管观察的方法与价值研究

    作者:黄雨;喻均伦;刘中财;李卓;杨璐希;唐曦;吴少平

    目的:探讨CTA技术用于兔盆部血管观察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20只2.5~3月龄ONFH模型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10只,实验组建模第48h行左侧股骨头14W、1000次ESW冲击。两组兔于第3w末麻醉,经颈总动脉、颈内静脉途径灌注肝素生理盐水后注入10ml碘佛醇(320mg I/ml),以成人脊柱序列扫描盆部,行盆部血管MIP、VR技术重建后的观察分析。结果实验获取的15例CTA资料中,13例图像清晰,9例见气泡进入,1例血管破裂对比剂外漏。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及股动脉显示率均为100%;荐中动脉显示率为93.33%;旋外动脉、股深动脉、髂腰动脉、闭孔动脉、脐动脉显示率分别为96.67%、93.33%、86.67%、83.33%、60%,直肠后动脉和阴内动脉显示率分别为70%、40%。两组兔MIP所见股骨头区微小血管总数多于VR所见( P <0.05);实验组兔左侧股骨头区微小血管数量少于右侧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实验所用CTA方法可清晰显示兔盆部各级动脉分支,MIP与VR联合用于兔股骨头区微小血管观察具有可行性。

医学影像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