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중화흉심혈관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0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434/R
  • 国内刊号: 李昕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xxxg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主动脉夹层手术后肝功能不全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楠;孙立忠;常谦;张海涛

    目的 分析Stanford A型和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主动脉替换术后肝功能不全(HD)病人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在DHCA(鼻温降至18℃)下行主动脉替换术的主动脉夹层病人208例,术后出现HD 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43.2±11.2)岁.术前诊断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17例;Stanford B型1例.记录术后ICU停留时间、感染、脏器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及结果.监测术后1周内血中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及乳酸脱氢酶水平,进行术后HD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早期(<7天)HD发生率为8.7%,其中7例病人死亡,占39%.HD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术后出血(P=0.049);急性肾功能衰竭(ARF)(P=0.049);多脏器功能不全(MOD)(P=0.004).其中术后出血(P=0.019)和MOD(P=0.001)是术后HD死亡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主动脉夹层术后肝功能不全的病人的病死率较高,术后出血及MOD导致术后肝功能不全病人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 心脏瓣膜手术后并发透析依赖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

    作者:周娜;肖学钧;熊卫萍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后并发透析依赖的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requiringdialysis,ARF-D)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心脏瓣膜手术、年龄≥18岁、术前血肌酐<300 μmol/L的病例资料.术后30天内并发ARF-D者为病例组,共55例.随机抽取同期未并发ARF-D的2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并发ARF-D的危险因素.结果 心脏瓣膜术后ARF-D发生率为1.78%,早期病死率65.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二次手术、术前血肌酐、心功能(NYHA)Ⅳ级、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为心脏瓣膜术后并发ARF-D的独立危险因素.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二次手术、术前血肌酐、心功能Ⅳ级、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为心脏瓣膜术后并发ARF-D的独立危险因素.

  • 心脏右侧径路纠治心下型肺静脉异位回流

    作者:徐志伟;王顺民;陆兆辉;苏肇伉;丁文祥

    目的 评估经心脏右侧径路纠治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回流方法的价值.方法 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采用经心脏右侧进路方法纠治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回流7例.平均年龄(70.57 -44.67)天;平均体重(4.07±0.87)kg.其中3例肺静脉回流梗阻,2例卵圆孔未闭较小.结果 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低心排5例,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3例,呼吸机辅助7天以上2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超声检查心房内无残余分流,吻合口无明显梗阻,流速1.20~1.47m/s;心功能:射血分数0.70~0.79,短轴缩短率0.32~0.44;1例出现肺静脉回流的流速增快,其右上肺静脉2.60m/s,右下肺静脉2.12m/s,继续随访中.结论 采用经心脏右侧径路方法纠治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回流,取得了较好效果.手术成功取决于左房与垂直静脉的吻合口大小,保证肺静脉回流无梗阻.

  • 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中远期通畅率比较

    作者:吴强;黄方炯;许尚栋;孙东;杨禁非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不停跳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中远期移植血管的通畅率.方法 对同一术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5年以上病例50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第1组采用传统体外循环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体外循环组,25例);第2组采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技术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非体外循环组,25例).对所有病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比较两组移植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 两组均男21例,女4例.第1组手术年龄(55.4±8.9)岁;随访70~110个月,平均(86.52±12.48)个月;移植血管共83支,其中动脉移植血管41支,静脉移植血管42支,平均移植血管(3.32±0.63)支/例;随访移植血管通畅61支,狭窄6支,闭塞16支,动脉移植物通畅率为78.05%,静脉通畅率69.05%,总通畅率73.49%.第2组手术年龄(58.2±9.09)岁;移植血管共65支,其中动脉移植血管31支,静脉移植血管34支,平均移植血管(2.52±0.71)支/例,随访64~99个月,平均(82.68±12.48)个月;随访移植血管通畅47支,狭窄4支,闭塞14支,动脉移植物通畅率为74.19%,静脉通畅率70.59%,总通畅率72.31%.结论 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移植血管中远期通畅率与传统体外循环手术一致,均可达到较好的中远期疗效.

  • 33例新生儿先天性膈疝

    作者:应燕芬;王波;陈尚勤;林振浪

    目的 分析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验,以提高先天性膈疝病婴手术成功率及生存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33例先天性膈疝新生儿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 33例先天性膈疝中21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生存17例,其中4例产前经超声检出者术后均生存.死亡4例,死因与肺发育不良有关.12例未行手术者全部死亡,其中1例生后即刻死亡.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病死率较高,应加强产前诊断及产科、新生儿科、小儿心胸外科的合作以提高先天性膈疝病婴的生存率.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紧急再次手术

    作者:张怀军;宋云虎;许建屏;凤伟;胡盛寿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围术期急性心肌缺血的病因和外科治疗.方法 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28例CABG术后早期进行了紧急再次手术.其中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岁.主要病因包括早期移植物栓塞、乳内动脉(IMA)异常、靶血管吻合口异常,桡动脉(RA)痉挛、心肌血管化不完全.首次手术到再次手术时间间隔1~48 h,平均8 h.紧急再次手术中仅2例选择非体外循环不停跳手术,余均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CABG.再次手术包括:对异常移植物尽可能去除,选择重新吻合或远端加一旁路血管.对RA持续痉挛者拆除后用静脉再次行旁路手术.再次手术中给予充分再血管化.结果 手术死亡2例.术后1~14天死亡8例.16例术后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其中2例同时进行体外膜式氧合器(ECMO)辅助,2例同时选择左心辅助装置(LVAD).18例生存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CABG术后早期急性严重心肌缺血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和及时外科处理可以提高生存率.强调术前、术后预防的重要性.

  • 微创胸腔镜心脏同步化技术治疗心肌病心力衰竭

    作者:张海波;孟旭;张烨;李治安;李岩;韩杰;曾文;曾亚萍

    目的 探讨利用放射线和胸腔镜的Hybrid技术完成心肌病心力衰竭同步化治疗的效果.方法 2007年4月至2009年9月,经心电图和组织多普勒技术明确诊断心衰伴心脏不同步运动的病人11例.在杂交手术室中,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后先在放射线引导下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右心房和右心室心内膜电极;然后利用微创胸腔镜和心外膜电极技术,在术中组织多普勒食管监测下测试左心室侧壁不同位置,寻找同步化效果理想的位置,并使用无损伤缝线固定左心室心外膜电极.围术期监测心脏结构、功能和同步化效果.结果 术中电极放置均顺利,术后顺利拔除气管插管,除1例发生肺炎外无膈肌刺激、电极脱位等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出院.术后随访5~24个月.左心室大收缩延迟时间由术前(393.4±40.2)ms缩短为(102.1±34.6)ms,左心室不同步指数(Ts-SD)由术前的(145.2±29.3)ms降为(51.0±21.4)ms,心室间机械延迟(IVMD)由术前(59.1±23.4)ms降为(31.2±11.5)ms.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0.32±0.04升到0.41±0.07,左心室舒张末径由术前(73.1±13.4)mm降低为术后(63.2±6.7)mm.结论 联合利用放射线和微创胸腔镜心外膜电极的Hybrid技术完成心力衰竭同步化治疗安全、可行,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右冠窦瘤破裂致巨大假性动脉瘤1例

    作者:何发明;王平凡;梁志强;张力;田振宇;郑向阳;刘延华

    病人男,38岁.活动后胸闷、心悸3个月.1992年曾因巨大先天性冠状动脉瘤右心房瘘行瘘结扎、冠状动脉瘤大部切除术[1].查体:血压140/90mmHg(1 mm Hg=0.133kPa),脉搏84次/min.胸部正中可见手术瘢痕.经胸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前后径6.3 cm,右心房(RA)明显增大,上下径10.0 cm,左右径5.8 cm;升主动脉内径3.3 cm;主动脉窦部增宽至5.5cm,右冠窦瘤样扩张,长约13.4 cm,宽约7.5 cm,上下径6.2 cm,内见不均匀回声,右窦瘤向右前方凸出将RA推向右后方.64排增强CT(CTA)示右冠状动脉(RCA)未确切显示,主动脉右旁12.8 cm×10.8 cm ×8.4 cm巨大团状影,近主动脉根部见椭圆形造影剂充盈区与主动脉右冠窦相连,RA向右后下方受压移位(图1).心电图示房颤心律.

  • 食管癌术后并发膈疝合并肠梗阻伴结肠穿孔1例

    作者:孙超;史宏灿;王康

    病人男,65岁.食管下段癌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后8个月出现腹胀,不排便、不排气10天,伴呕吐胃内容物.外院输液治疗8天无改善.胸部CT检查示左胸腔内见肠管影,考虑左侧膈疝(图1、2).查体:全腹膨隆,压痛、无反跳痛.于2009年12月经左胸后外侧切口行剖胸探查术.术中见胸腔内大量粪臭味脓性胸液,空肠、结肠脾曲及其系膜经食管裂孔胃右前方疝入胸腔;横结肠中段和结肠脾曲处分别见长约3 cm和5 cm破口,破口周围结肠及横结肠系膜污染严重,大量脓苔形成;因此切断肋弓,延长切口至腹部,行部分横结肠切除、近端结肠造口、远端结肠封闭、膈肌修补术.术后发生严重胸腔及肺部感染,胸引液及痰培养均找见白色念珠菌,经积极治疗后恢复良好.出院,等待二期结肠吻合手术.

  • 白塞综合征致主动脉瓣膜脱落手术1例

    作者:虞桂平;黄斌;黄戈;吴松;肖明第

    病人男,40岁.2008年9月因主动脉左冠瓣脱垂伴中重度主动脉瓣反流,二尖瓣轻度反流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中见主动脉瓣左冠瓣脱垂,部分卷曲,钙化,主动脉瓣置换23号ATS双叶机械瓣,术后予以抗感染、强心、利尿支持治疗好转出院.2个月后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促,心脏超声检查示人工金属主动脉瓣支架不固定,瓣周少量反流伴二尖瓣轻度反流,病人多发性口腔溃疡,伤口不易愈合,伴四肢关节疼痛.急诊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

  • 经胸右心室穿刺偏心伞封堵主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

    作者:徐玮泽;张泽伟;曹兴许;谭征;李建华

    室间隔缺损(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1],其中5%为主动脉瓣下的室间隔缺损.近年来经胸右心室穿刺封堵VSD逐步开展,使其也成为主动脉瓣下的室间隔缺损治疗的新手术方法[2].

  • 瓣膜置换术中直视双极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70例

    作者:张大国;刘秀伦;刘小斌;范永峰;龚启华;舒义竹;谢贵华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常见的快速性室上型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RHD)合并AF病程长,多为持续性AF和慢性AF,是内科治疗容易复发原因之一.目前AF的微创外科治疗较引人注目,射频消融(radiofrquency ablation,RFA)是其中研究热点之一[1].我们在瓣膜置换术中心内直视应用美国Atricure公司产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行改良迷宫术射频消融治疗RHD合并AF,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 体外循环发展与展望

    作者:管玉龙;龙村

    1953年,Gibbon首次为一位18岁女病人成功实施体外循环(CPB)下手术.随着CPB的推广和使用,CPB在发挥其心肺支持功能的基础上,技术不断完善,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计算机以及相关其他临床学科的新技术与CPB相结合,使得CPB过程更安全、有效.相关学科的发展为CPB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可能.现就体外循环的发展趋势作一综述.

  • 吸烟对大隐静脉旁路血管张力的影响

    作者:李世康;栗振坤;龙村;冼磊;郑宝石;何巍

    目的 探讨吸烟对大隐静脉旁路血管张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吸烟10年以上(A组,12例)、戒烟1年以上(B组,9例)、不吸烟(C组,10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每例术中留取其1 cm长大隐静脉旁路血管,修剪成3条3 mm宽血管环.采用器官管槽法,在37℃有氧条件下,观察比较各组血管环在不同浓度(10-9~10-5mmol/L)的苯肾上腺素作用下的血管收缩反应,及待10-5mmol/L苯肾上腺素收缩达到一定平台后,不同浓度乙酰胆碱(10-9~10-5 mmol/L)和硝酸甘油(10-9~10-4mmol/L)引发的血管舒张反应.结果 苯肾上腺素引发的血管收缩反应及硝酸甘油引发的血管舒张反应在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乙酰胆碱引发的血管舒张反应,A组明显低于B组与C组,但B组与C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长期吸烟对大隐静脉旁路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有抑制作用,戒烟1年以上有利于恢复因长期吸烟所抑制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 瓣叶组合法矫治三尖瓣下移畸形

    作者:陈景伟;钟焕清;夏天;赖锋华;刘浪;钟汝核;朱伯卫

    2007年3月至2010年1月我们为22例Ⅱ型三尖瓣下移畸形病人运用隔瓣叶及后瓣叶组合法进行成形矫治,临床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2例中男14例,女8例.年龄5~38岁,平均(16.2±7.4)岁.体重平均(42.5±11.8)kg.全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绀及活动后心悸、胸闷和(或)呼吸困难.剑突部可闻及2~3/Ⅵ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19例有杵状指(趾).心功能(NYHA)Ⅳ级3例,Ⅲ级11例,Ⅱ级8例.血红蛋白含量175~263 g/L,平均(194.4±18.2)g/L.心电图提示9例合并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心房纤颤.

  • Barbero-Marcial手术治疗伴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

    作者:黄萍;孙善权;崔虎军;夏园生;杨盛春;刘辉

    2007年10月至2009年7月,我们应用Barbero-Marcial手术矫治3例伴室间隔缺损的肺动脉闭锁病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男2例,女1例;年龄1.7~4.8岁.出生后即口唇、指(趾)端青紫,P2消失,除1例曾接受"Blalock-Taussig分流术"者,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杂音,余未闻及杂音,可见杵状指(趾).X线胸片示双肺血少,心影增大,心胸比率0.58~0.64.心电图示右心房、右心室肥大.超声心动图示右房、右室增大,室间隔高位回声中断约15~17 mm,呈双向分流,各切面未见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及主肺动脉回声,左、右肺动脉融合,左肺动脉内径约6.0~6.4 mm,右肺动脉内径约6.3~8.0 mm.1例BlalockTaussig分流术后,右肺动脉前外侧可见人工血管回声,内径约4.0 mm,见蓝色血流信号经人工血管进入右肺动脉.1例为右位主动脉弓.心血管多排CT示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McGoon指数1.7~2.3.均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

  • 心脏血管瘤4例

    作者:王明岩;高长青;肖苍松;吴扬;王瑶;张林

    心脏血管瘤罕见,占心脏肿瘤的0.8%[1].2004年至2009年我们共收治心脏血管瘤病人4例,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中男2例,女2例;年龄33~56岁,平均43.3岁.2例因头晕就诊,2例为体检时偶然发现心脏占位.查体:1例于胸骨左缘2~4肋间可闻及粗糙的4/Ⅵ级收缩期杂音,P2减弱,另3例未见阳性体征.1例诊断为"右室流出道占位",心脏超声示右室流出道云雾状团块较均匀回声,约3.0 cm ×4.0 cm×5.0 cm,其0.9 cm蒂附着于肺动脉瓣前叶瓣下的右室流出道侧壁上,肿物边缘较完整,随血流摆动,收缩期堵塞肺动脉瓣口,舒张期返回到右室流出道;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收缩期右室流出道内五彩镶嵌射流束.

  • 布鲁菌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

    作者:马松峰;李晓峰;单雪峰

    布鲁菌病是一种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呈全球分布.我国以羊种菌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牛种菌.自然病程3~6个月.临床可见波状热、全身多个关节肿胀疼痛、睾丸炎等,差异很大,有一定的自限性[1].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比较罕见,是布鲁菌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我们收治了4例布鲁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现总结报道如下.

  • 32例右心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作者:韩林;徐志云;邹良建;王志农;陆芳林;张冠鑫;赵枫

    1978年12月至2008年8月,收治右心系统心内膜炎病人32例.现就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和围术期处理的经验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7~56岁,平均29.5岁.病程10天~21个月.临床表现均有发热,反复发生肺炎和肺栓塞13例,右心功能不全11例,同时有左心功能衰竭2例.25例经抗生素治疗,手术前体温恢复正常.血培养阳性18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表皮样葡萄球菌2例、草绿色链球菌4例、肠球菌2例、表皮样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混合感染1例、霉菌2例.合并心脏畸形19例;心脏手术后感染心内膜炎4例,介入治疗后心内膜炎4例,其中起搏器安置术后三尖瓣心内膜炎2例、室间隔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三尖瓣心内膜炎各1例;静脉吸毒成瘾者心内膜炎4例;不明原因三尖瓣心内膜炎1例.合并左心瓣膜心内膜炎7例.

  • 加强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逊

    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胃食管反流病和贲门失弛症.我国许多地区是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率较低,因此多年来,胸外科医师对食管癌外科治疗非常重视,而忽视了对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相关基础研究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在我国设有食管功能研究室的医疗单位屈指可数,由此可见一斑.

  • 结肠代食管术临床实践

    作者:程邦昌;肖永光

    结肠代食管术(ERC)发展史1911年德国学者Kelling为一食管癌病人选择一段带血管蒂的横结肠重建食管下部,计划二期作食管上部皮管成形术,不幸一期手术失败病人死亡,但此次手术为首次提出以自身结肠代食管的理念.1921年Ritter分别以升结肠段和降结肠段完成2例结肠代食管术.1922年Bardy采用部分横结肠加降结肠代食管获得成功.1923年Roith选用右半结肠带小段回肠,直接行食管-回肠及结肠-胃吻合.

  •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72例

    作者:秦鸣放;赵宏志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9月至2010年8月,对372例GERD病人实施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其中Nissen胃底折叠术146例,Toupet胃底折叠术79例,前180°胃底折叠术147例,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指标,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372例均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50~210 min,平均85 min;术中出血40~150 ml,平均86 ml.术后住院3~21天,平均4.3天.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上消化道造影、食管测压和24 h食管pH检测均恢复正常.350例随访~63个月,平均27.3个月,对手术效果满意率92.57%,19例有进固体食物时轻度梗噎感,6例反酸症状复发,使用抑酸药物可控制,1例食管裂孔疝复发.结论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中、重度GERD充分体现了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疗效可靠的特点;3种胃底折叠方式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应用,能够大限度地保证手术效果、降低操作难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 食管动力学及24h食管pH检测在食管外科中的应用——单科室28年经验

    作者:邓波;蒋耀光;王如文

    目的 总结在食管外科应用食管动力学及24 h食管pH检查的经验.方法 1982年至2009年在不明原因胸痛的诊断及新术式对食管功能的评价等多领域应用食管动力学及24 h食管pH检测.结果 不明原因的胸痛病人中70.4%(74/105例)符合食管源性胸痛诊断.360°胃底折叠可长期保持食管末端括约肌压力(LESP).经腹Heller手术加部分胃底折叠的贲门失弛症病人仅少数术后酸反流.侧侧吻合较传统手工吻合食管上括约肌不松弛及咽部"肩峰波"的比例更低,吻合口收缩压峰值更低,而且颈部吞咽不适感在侧-侧吻合组中较手工吻合组发生率更低.下咽癌切除后采用双侧颈阔肌皮瓣重建全周性颈部食管缺损病例中,食管入口部位仍有一高压区,但显著低于正常人食管上括约肌.食管癌切除、胃食管高位吻合病人幽门括约肌捏断前胃窦收缩压非常显著高于基线收缩压和捏断后收缩压.孤立性幽门收缩波(isolated pyloric pressure wave)的峰压值、频率及持续时间在捏断后较捏断前明显降低.结论 食管动力学及24 h食管pH检查对诊断食管功能性疾病及新术式的评价非常重要.

  • 经腹行Heller加改良Do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韩洪利;张逊;脱磊;卢喜科;孙大强;徐医军

    目的 评价经腹行Heller术加改良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症的疗效.方法 经腹行Heller加改良Do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症病人33例,其中18例术前及术后均行食管测压检查及24 h食管pH监测,对术前及术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及24 h内食管反流次数、长反流时间(min)、pH<4.0时间(min)、pH<4.0时间百分比(%)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例仍有吞咽困难,其余32 例症状明显好转.术后1个月复查食管测压检查及24 h食管pH监测,LESP值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1).24 h反流次数、长反流时间、pH<4.0时间、pH<4.0时间百分比等指标较术前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0例(90.9%,30/33例),其中症状消失22例(73.3%,22/30例),改善8例(26.7%,8/30例);术前经24 h食管下端pH监测证实其中3例(16.7%,3/1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术后随访均无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结论 经腹行Heller加改良Dor手术除能明显改善贲门失弛症的症状外,还能有效防止术后可能带来的胃食管反流,且手术操作较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

  • 抗反流手术治疗滑动型食管裂孔疝

    作者:李建业;于磊

    目的 探讨抗反流手术治疗滑动型食管裂孔疝的机制,并利用贲门入口点位测定法评价抗反流手术疗效.方法 1992年至2008年,经腹手术治疗滑动型食管裂孔疝13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成典型Nissen手术组27例,短松式Nissen手术组109例.结果 全组无术中死亡.术后1个月内典型Nissen手术组出现吞咽困难2例,反酸1例;短松式Nissen手术组反酸9例,轻度吞咽困难3例.术后随访2年以上,典型Nissen手术组27例,其中2例有明显吞咽困难,1例恶心、呕吐,2例24 h食管pH监测有明显酸反流;短松式Nissen手术组105例,其中2例有吞咽困难,3例复发,7例24 h食管pH监测有明显酸反流.典型Nissen手术组和短松式Nissen手术组术后2年有效率分别为81.5%和88.1%,两组间手术后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贲门入口点位测定:抗反流手术术前贲门入口位于10点~11点间占80.1%;术后贲门人口位于9点以下占91.7%.结论 经腹的典型Nissen手术、短松式Nissen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均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其机制为通过简单的胃底折叠,加固多种抗胃、食管反流机制,如升高LES压力、延长LES长度、加深和加固His角和增加腹内食管长度等,其中主要抗反流机制在于延长腹段食管,使贲门入口下移至9点或9点以下位置.贲门入口点位测定法对抗反流手术的成功具有实际临床意义.

  • 腹腔镜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25例

    作者:赵宏志;秦鸣放

    目的 探讨腹腔镜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临床特点和可行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应用腹腔镜治疗25例巨大食管裂孔疝,术中均使用专用补片修补食管裂孔,16例同时行胃底折叠术,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25例均完成腹腔镜手术,手术85~210 min,平均106 min;术中出血量55~150 ml,平均94 ml.术后住院4~21天,平均6.8天.术后症状均得到缓解,无严重并发症,随访3~35个月,平均13.6个月,病人满意率为88%,4例出现轻度反酸症状,1例裂孔疝复发.结论 腹腔镜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的特点,术中应用Bard CruraSoft补片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修补食管裂孔的难度,减少复发.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