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중화흉심혈관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0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434/R
  • 国内刊号: 李昕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xxxg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5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神经系统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原因

    作者:郝咏刚;顾松;翟英慧;胡文立;杨媛华

    目的 总结5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寨症术后神经系统障碍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并尝试分析其原因.方法 回顾2002年至2010年,26例因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症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总结术后生存患者中5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并发症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分析其与无并发症患者的手术前、手术中的资料,寻找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26例中围手术期死亡4例,22例生存者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5例围手术期出现神经系统障碍表现者中,3例表现为嗜睡、谵妄、记忆力障碍,颅脑CT未见异常发现,治疗后症状1周内消失,2周内完全恢复;另2例患者除上述症状外,还表现为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舞蹈样动作,症状持续时间长,其中1例经高压氧治疗后1个月症状好转,颅脑CT未见异常发现,颅脑MRI显示双侧中脑,基底节区异常信号,治疗8周症状基本好转出院,6个月症状完全消失,复查颅脑MRI异常信号消失;1例颅脑CT未见异常发现,12周出院,恢复较差,生活部分自理.术后出现神经系统障碍患者Jamieson手术分型Ⅲ型、Ⅳ型比例较多(P=0.024),手术中停循环时间较长(P=0.034).结论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早期神经系统障碍多表现为弥漫性脑皮层与对称性基底节区神经功能障碍,颅脑MRI相应区域异常信号,多数患者症状在2-8周内消失,6个月内颅腩MRI异常信号可以消失.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多手术操作难度大,停循环时间较长,推测考虑与术中脑缺血缺氧有关.

  • 产前产后一体化诊治大动脉转位畸形5例

    作者:周成斌;陈寄梅;庄建;张智伟;潘微;何少茹;韩凤珍

    目的 总结产前和产后一体化诊治大动脉转位畸形(TGA)的经验.方法 5位孕妇在产前诊断中心确诊胎儿TGA,愿意继续妊娠.孕妇平均年龄(28.4±3.0)岁,产前诊断时胎龄(28.4±4.4)孕周.妊娠(36.5±1.8)孕周分娩,新生儿体重(2468±442)g.新生儿接受超声心动图复查,TGA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室间隔完整3例.针对严重缺氧患儿,给予前列腺素和呼吸机辅助呼吸.完善术前准备,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大动脉调转术,同时矫治合并心脏畸形.结果 患儿生后2~19天,平均(9.0±6.2)天手术.生存3例.死亡2例,1例早产低体重(1770 g)儿,术后第2天心搏骤停,复苏失败;1例Apgar评分低早产儿术前使用呼吸机和前列腺素,生后第2天急诊手术,术后顽固性低心排血量,第3天死亡.结论 TGA产前和产后一体化诊治有利于减少患儿术前缺氧,避免长途转运,但是需要多科室合作,任何环节的不足将会抵消产前诊断给TGA患儿带来的益处.

  • 婴幼儿心脏手术后两种改良超滤方法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钟慧;梁雪村;陈张根;何春兰;贾兵

    目的 评估先天性心脏患儿体外循环术后静脉-动脉改良超滤(V-A MUF)和动脉-静脉改良超滤(A-V MUF)两种方法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40例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在体外循环术后行10 min改良超滤.分别在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后、体外循环后10、30 min,记录心率、血压和中心静脉压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血细胞压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后壁收缩期(LVPWs)和舒张期厚度(LVPWd)、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术期容积(ESV)和射血分数(EF)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 V-A MUF患儿在体外循环术后10 min和30 min比术后即刻能维持更好的动脉收缩压.体外循环术后两组患儿EF均显著下降(P<0.05).V-A MUF组EF值在CPB术后10 min(60%)和30 min(46%)较CPB术后即刻显著升高(P<0.001).A-V MUF组EF值无上升.V-A MUF组左心室后壁厚度较A-VMUF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在围术期血细胞压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动脉改良超滤是一种安全有效改善患儿心脏术后血流动力学的方法.

  • 胸膜外Nuss手术与Nuss手术对比研究

    作者:陈诚豪;曾骐;张娜;于洁

    目的 前瞻性对比胸膜外Nuss手术和Nuss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252例行Nuss手术者,排除漏斗胸复发、有合并症同期手术、大于13岁、广泛凹陷使用双支撑架和极重度和严重非对称性者,余131例随机分两组,62例胸膜外Nuss手术组和69例Nuss手术组.比较两种术式同手术期情况、并发症和手术效果,并观察胸膜外组钢板是否确在胸膜外.结果 13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在两组年龄、Haller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前提下,手术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出院时间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4~26个月,无复发及远期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各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膜外组32例破入胸腔.结论 胸膜外Nuss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但与Nuss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出院时间和手术效果上无任何优势,且不容易观察到对侧胸腔情况,手术方法不容易掌握和推广.

  • 下纵隔甲状旁腺囊肿1例

    作者:刘法兵;王邵华;郑健;黄海龙

    患者女,55岁.右侧胸闷不适2月余.查体:无明显异常.X线胸片示右下心缘旁类圆形致密影(图1).胸部CT示前纵隔心右缘椭圆形占位影,边缘光整,大小约7.6 cm×4.5 cm,与心包关系密切,CT值-5~3 HU,注射造影剂后强化不明显(图2).各常规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2010年10月在全麻胸腔镜辅助下行剖胸探查.术中见病变位于右前下纵隔,椭圆形,约8 cm×5 cm×5 cm大小,囊性,包膜完整,与心包关系致密.完整摘除送检.手术标本为壁薄光滑的单房囊性肿物,其内为无色透明液体.光镜下见纤维性囊壁组织内衬单层立方上皮,囊壁内可见巢状分布的甲状旁腺细胞(图3).诊断:(下纵隔)甲状旁腺囊肿.术后查血钙、磷浓度、血PTH均正常.术后6天出院.

  • 475例全胸腔镜肺癌完全切除术

    作者:李文涛;姜格宁;朱余明;陈晓峰;周晓;汪浩;谢博雄;陈昶;高文;赵守华

    2007年7月至2010年2月我们共实施全胸腔镜(VATS)肺癌完全切除术475例,现对手术方式、适应证、术中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等诸多问题进行探讨,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475例中男250例,女225例;年龄27~89岁,平均59.42岁.无症状体检发现273例;临床症状咳嗽53例、痰血44例、咳痰34例、胸痛29例、发热18例、胸闷16例、乏力8例;术前TNM分期:Ⅰ A期(T1N0M0),182例,Ⅰ B期(T2N0M0)期286例,ⅡA期(T1N1M0)1例,Ⅳ B 期(T2N0M1)(脑转移灶伽马刀处理后)6例.

  • 可吸收肋骨钉治疗多发肋骨骨折

    作者:杨异;何伟伟;高宗礼;吴伟铭;赵天成

    随着医用材料学的进步,近年来开始尝试手术治疗多发肋骨骨折,但手术内固定的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我们对120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分别用GUNZE可吸收肋骨钉行内固定治疗和保守治疗,比较两种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评价可吸收肋骨钉对于治疗多发肋骨骨折的作用.资料和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多发肋骨骨折(肋骨骨折数均≥6根,除外合并有严重颅脑、腹部或其他系统创伤者和原有慢性心、肺、肾功能不全者)120例男性患者.按年龄、肋骨骨折数和ISS、AIS配对,分为手术内固定和保守治疗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X线胸片或胸部CT扫描加肋骨三维重建检查,明确肋骨骨折数量和部位.详细创伤和治疗情况见表1.

  • 39例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近期疗效

    作者:龚霄雷;徐卓明;刘锦纷

    1999年1月至2009年8月我们共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儿39例(不包括术后并发IE者),现总结手术近期(院内)疗效,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39例中男22例,女17例,占同期心脏手术患儿3.04%‰.年龄0.6~15.0岁,平均(7.8±4.0)岁,中位数为7岁,其中5~11岁患儿21例.体重4.5~44.0 kg,平均(21.9±9.2)kg,中位数为19 kg.

  •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与先天性心脏病

    作者:张瑞冬;刘锦纷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先天性心脏病(CHD)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特别是左室流出道疾病和单心室畸形引起的循环功能紊乱、心脏手术和体外循环产生的应激反应、循环中内毒素和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等因素都参与了NEC的发病机制.现就先心病小儿NEC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三维支架与肋软骨细胞体外及体内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气管

    作者:刘政呈;郭翔;赵珩

    目的 探索建立适合替代气管的组织工程化气管模型.方法 分离2月龄新西兰兔肋软骨细胞并传代二次后,以5×107/ml浓度分别种于PLGA和涤纶支架,体外环境中培养2周.将支架-软骨细胞模型植入裸鼠脊柱两侧皮下,培养4、6、8周后取出,HE染色、PAS染色、扫描电镜等观察软骨组织发育、新生毛细血管、整体组织结构层次.结果 种植软骨细胞的支架经体外和体内培养,软骨细胞及基质生长分泌旺盛,支架与上皮间存在紧密的纤维连接,含有丰富的新生毛细血管.涤纶-软骨细胞模型和PLGA-软骨细胞模型可以形成完整的组织结构.结论 肋软骨细胞种植于PLGA和涤纶支架材料上,经体外及体内培养构建的组织工程化气管模型符合气管替代要求.

  • 胸主动脉瘤手术中中浅低温停循环加顺行性脑灌注技术的应用

    作者:倪虹;侯晓彤

    目的 评价中浅低温停循环加脑灌注技术用于Ⅰ型夹层动脉瘤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2月至2009年8月行主动脉弓部置换术60例,按照开始停循环的低温度分为深度低温组(DH,32例;鼻咽温18~20℃)和中浅低温组(MH,28例;鼻咽温23~25℃).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及其临床预后.结果 住院病死率3.33%(2/60例),每组各有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开始选择性脑灌注(ASCP)时MH组的鼻咽温和直肠温度[(23.8±1.9)℃和(26.6 ±2.4)℃]明显高于DH组[(19.7±3.2℃和(22.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CP时间(29.4±9.3)min对(32.9±13.4)min,差异尢统计学意义(P>0.05).MH组患者的复温时间较短,(65.00±13.9)min对(90.3±27.2)min;体外循环转机时间较短,(142.8±34.2)min对(194.1±42.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无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PND),暂时性神经系统并发症(TND)的发生率为6.67%(4/60例),其中MH组为7.14%(2/28例),DH组为6.25%(2/3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肾脏功能衰竭发生率、监护室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浅低温加选择性脑灌注用于Ⅰ型夹层动脉瘤手术可以缩短体外循环转机时间,未增加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

  • 肺癌非原发肿瘤所在叶、段支气管旁的淋巴结转移

    作者:宋平平;张百江;张为迪;刘希斌;郭洪波;李辉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们对36例肺癌患者进行肺内多站淋巴结(原发肿瘤所在叶和非原发肿瘤所在叶12组、13组)清扫,探讨非原发肿瘤所在叶、段支气管旁淋巴结转移的特点.资料和方法本组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35~75岁,中位年龄56.6岁.腺癌22例,鳞癌13例,大细胞癌1例;按2009年UICC标准分期,Ⅰ期7例,Ⅱ期9例,ⅢA期20例.其中左肺上叶切除11例,下叶切除6例,右肺上叶切除5例,中下叶切除2例,中叶切除4例,下叶切除8例.

  •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FLCN基因突变

    作者:陈仕林;马德华;易龙;许林;任昊帧;叶敏华;陈保富;叶中瑞;郭剑波;张勤;胡振东;朱成楚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FLCN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搜集102例无血缘关系的中国汉族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外周血标本(8例有家族史、94例为散发),并以120例无亲缘关系的中国汉族健康人为对照.采用Chelex-100提取法从外周血标本中分离白细胞,并提取全基因组DNA,以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通过单链构象多念性分析(SSCP)以及直接测序法检测并验证突变.结果 10例患者存在FLCN基因编码序列突变,其中4例(有家族史、散发各2例)在FLCN基因第6外显子924~926位存在3个碱基的缺失,可造成苯丙氨酸的缺失;4例(有家族史、散发各2例)在FLCN基因第10外显子1611~1631位20个碱基的缺失,可因移码在下游187nt形成终止密码;1个家系FLCN基因第11外显子1733位16插入C,可因移码在下游187nt形成终止密码;1例散发者在FLCN基因第11外显子1740位C替换成T,即使密码子429处组氨酸变为酪氨酸.健康对照组无FLCN基因编码序列突变.结论 在中国汉族人中,无论散发或是家族性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患者均存在较高频率的FLCN基因突变(10%),且有两类新型突变(第6外显子924~926和第10外显子1611~1631位碱基缺失)频发(各为4%).

  • 超细胸腔引流管在胸外科非感染手术后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健;马敏杰;魏宁;张瑜;徐上清;韩彪

    2007年2月至2010年5月我们采用超细硅胶弹性引流管(艾贝尔,8FR,20 cm,225 ml/min,外径3 mm、内径2 mm)在395例普胸外科手术中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男231例,女164例;平均年龄(54.5±16.3)岁.395例中肺部恶性肿瘤97例、良性肿瘤35例、肺大疱26例、食管癌133例、贲门癌95例、纵隔肿瘤9例.考虑到脓胸术后坏死及大块脱落组织较多,而超细引流管由于管径限制可能导致引流不畅,故脓胸手术未纳入研究.该引流装置符合国家治疗标准,管腔内部光滑且经抗凝处理,引流能力强,抗拉抗裂力强,保证了其作为引流及拔管的安全性[1-4].

  • 机器人微创心脏外科的发展及现状

    作者:高长青

    机器人技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是微创外科的形成与发展时期,腔镜技术是典型代表,但其主要缺陷为协调性和灵活性差、精细解剖困难、器械操作难度大,不能满足心脏于术所需的精细操作,追求更完美的微创手术效果成为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发展动力.1995年美国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制造了达芬奇(da Vinci)机器人手术系统,2000年通过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证后,达芬奇机器人于术系统成为世界上首套可以正式在医院手术室中使用的机器人手术系统,早期主要用于腹腔于术中.

  • 非体外循环下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麻醉管理

    作者:王刚;高长青;周琪;陈婷婷;张凌;肖赛松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麻醉技术.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共完成机器人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163例,其中62例全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101例机器人辅助肋间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麻醉均采用全麻,左侧双腔气管插管.结果 术中单肺通气和CO2气胸引起动脉氧分压(PaO2)和静脉氧饱和度显著降低,163例患者中有17例出现低氧,SpO2降至0.92.使用5~15 cmH2O的持续气道正压后,PaO2从(59±12)mm Hg升至(115±23)mm Hg(P<0.05).CO2气胸开始阶段平均动脉压和心脏指数明显降低,同时伴有平均肺动脉压增高、心率加快,经快速补液和使用血管活性药得以纠正.术后(7.5±3.1)h拔管,ICU停留平均21h.1例因肺部感染在ICU治疗3天;1例行二次手术止血.全部患者术后住院4~7天.结论 非体外循环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单肺通气和CO2气胸对患者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是麻醉管理的关键.心脏外科医师和麻醉医师要熟练掌握单肺通气和CO2气胸的相关技术知识,恰当处理术中缺氧和血流动力学波动.

  • 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作者:王加利;高长青;李佳春;张涛;马兰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体外循环(ECC)建立方法与灌注管理策略.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使用达芬奇S(da Vinci S)机器人系统在ECC支持下完成心脏手术226例,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111例(包括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3例),室间隔缺损9例,二尖瓣成形51例,二尖瓣置换20例,左心房黏液瘤摘除27例,有心房黏液瘤摘除4例.1例二尖瓣成形手术采用股动脉、双腔股静脉插管,225例经股动脉、股静脉及颈内静脉插管建立ECC.ECC采用浅低温、中流量灌注,灌注中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VD),控制负压-60~-30 mm Hg(1 mm Hg=0.133 kPa),连续动脉血气监测(CDI-500)并适时超滤.45例手术采用心脏不停跳方法,10例于术使用康斯特保护液(HTK液)进行心肌保护.其余手术均采用4∶1含血冷停搏液(St.Thomas液)经升主动脉顺行、间断灌注.结果 226例患者ECC转流40~219(105.9±38.8)min,升主动脉阻断21~166(69.5±30.0)min,ECC转流中尿量100~2100(771.7±477.6)ml,超滤液量1000~4800(2495.4 ±811.6)ml.ECC液体量,13例为零平衡,172例为负平衡[150~2600(816.6±535.9)ml].1例术后凶感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余均无并发症,出院.结论 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需经外周建立ECC.灌注中使用VAVD、连续血气监测和加强ECC灌注管理十分必要.

  • 400例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入路

    作者:杨明;高长青;王刚;王加利;肖苍松;吴扬;王嵘;李丽霞;赵悦;李佳春

    目的 分析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手术入路及技术特点,总结选择手术入路的依据和不同手术入路的适用术式.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使用"达芬奇S"全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微创心脏手术400例.术中根据病种、手术计划及患者体形,于单侧胸壁开直径1cm的小孔 3~4个,并同机器人手臂系统连接.术者于控制台前遥拎器械完成手术.机械臂的位置、角度依据手术类型和术中要求作相应调整.超声引导下于右侧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结果 右侧胸壁入路221例,用于房、室间隔缺损修补、二尖瓣手术、心房黏液瘤切除等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左侧胸壁打孔178例,用于单侧或双侧内乳动脉游离、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包疾病和纵隔肿瘤切除手术.1例患者因胸膜重度粘连改为正中开胸,其余患者均成功接受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术中无严重的机械臂碰撞、机械功能障碍而影响手术进程或导致术式转化.术后疼痛程度减轻,切口美观.结论 机器人微创心脏手术可安全的应用于常见心脏疾病的外科治疗,采用右侧或左侧胸壁打孔,手术入路应根据手术要求和患者的体形选择并作精确调整.

  • 机器人系统行心房黏液瘤切除术40例

    作者:高长青;杨明;王刚;王加利;肖苍松;吴扬;王瑶

    目的 目的 总结全机器人系统下心房黏液瘤切除40例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9月至2011年7月,使用da Vinic S全机器人系统,完成心房黏液瘤切除40例.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48±13)岁.黏液瘤大小2.3 cm×4.6 cm~4.3 cm×7.4 cm,位于右心房4例,左心房36例.左心房黏液瘤中,肿瘤带部位于左心房顶1例,左心房游离壁2例,二尖瓣瓣根部2例,房间隔31例.手术过程中无需正中开胸,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于右侧胸壁打直径为0.8 cm的器械臂孔3个,直径为2 cm工作孔1个.术中经肺静脉前左心房入路34例,房间隔入路2例,心脏不停跳下切除右心房黏液瘤4例.术中食管超声评估肿瘤切除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机器人左心房黏液瘤切除术,无手术死亡、栓塞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6±7)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机器人手术能彻底切除心房肿瘤,手术效果良好,是可供选择的微创手术方案之一.

  • 全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应用

    作者:王瑶;高长青;杨明;肖苍松;王刚;王加利;李佳春;沈岩松

    目的 探讨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在全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对接受全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的193例患者行术中TEE检查,其中房间隔缺损111例,黏液样退行性变(瓣叶脱垂或连枷样瓣叶)所致二尖瓣反流51例,心房黏液瘤31例.TEE应用于:(1)体外循环(CPB)转机前,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及其发生部位;(2)建立外周CPB时,引导下、上腔静脉内插管及升主动脉内灌注针的置放;(3)心脏复跳后,即刻评价手术效果及有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以术中所见为标准,TEE诊断病变性质及其发生部位总的准确性分别为100%和98.8%.下、上腔静脉内插管及升主动脉内灌注针均置于适当位置,TEE引导置管成功率为100%.心脏复跳后,TEE显示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术中TEE在全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中不可缺少.

  • 机器人微创二尖瓣置换术

    作者:高长青;杨明;王刚;肖苍松;王加利;吴扬;王瑶

    目的 总结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应用,以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4月,20例患者接受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术,男7例,女13例;年龄32~65岁,平均(44.7±9.8)岁.术前心功能Ⅰ~Ⅱ级16例,Ⅲ级4例.15例合并房颤.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壁打直径为0.8cm的器械臂孔3个,直径为1.5~2.5cm工作孔1个,术者于三维成像系统下遥控微创器械完成二尖瓣置换.术中食管超声引导建立体外循环并评估手术效果.术后常规进行随访.结果 无手术死亡及术中术式转化.机器人二尖瓣置换平均体外循环(137.1±21.9)min,主动脉阻断(99.3±17.4)min.随访(12.1±6.6)个月,未见瓣周漏等并发症.结论 机器人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完成二尖瓣置换,术后近期效果良好.

  • 机器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置入"杂交"手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作者:高长青;杨明;吴扬;王刚;肖苍松;王加利;李丽霞;赵悦;周琪;ZHOU Qi

    目的 总结达芬奇S机器人系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支架置入"杂交"手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方法 2007年至2011年,使用da Vinic S全机器人系统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63例,其中12例患者因两支或三支冠状动脉病变,在机器人手术后行分站式支架置入术.男9例,女3例;年龄(56.0±9.7)岁;均有心绞痛症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严重的前降支或对角支病变,合并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的病变;4例有心肌梗死病史.先对所有患者前降支病变行机器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待患者恢复平稳再行其他病变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在再血管化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机器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恢复顺利,随后成功接受支架置入术.全组无并发症.结论 机器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支架置入"杂交"手术可大限度的减小手术创伤并实现冠状动脉完全再血管化.

  • 全机器人心脏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作者:杨明;高长青;肖苍松;王刚;王加利

    目的 总结使用"达芬奇S"(da Vinci S)机器人手术系统,心脏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或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术的经验体会.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使用da Vinic S机器人系统,心脏不停跳下完成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修补或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术40例.患者女23例,男17例;年龄平均(38±13)岁.房间隔缺损直径为1.5~3.5 cm,平均(2.8±1.3)cm,无右向左分流,伴有或不伴有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手术经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于右侧胸壁打直径为0.8 cm的器械臂孔3个,直径为2 cm工作孔1个,术中不阻断升主动脉,经内窥镜套管持续给予二氧化碳,心脏跳动下,术者于操作台前遥控机器人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其中直接缝合房间隔缺损22例,心包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18例,同期三尖瓣成形9例.术中食管超声评估修补及三尖瓣成形效果.对比不停跳与心脏停跳下全机器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手术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全机器人心脏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或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术,无体循环气体栓子及残余分流等并发症.不停跳组的手术时间、机器人使用时间或体外循环时间少于停跳组.结论 机器人心脏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无需阻断升主动脉,简化了全机器人手术过程,手术效果安全可靠.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