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泌尿科学 >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临床泌尿外科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Urology 림상필뇨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同济医院
  • 影响因子: 0.73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420
  • 国内刊号: 42-113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2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曾甫清
  • 类 别: 泌尿科学
期刊荣誉:
  • 输尿管透明细胞癌1例

    作者:李伯全;崔小健;康胜虎

    患者男,34岁,主因无痛性肉眼血尿1天于2012年12月7日入院.入院前1年健康体检无明显异常.入院查体未见阳性体征.CT平扫显示右侧输尿管下段有占位性病变,并右肾、输尿管积水(图1A、B);增强CT显示右侧输尿管下段有占位性病变,轻度强化,长约7 cm,宽部约2.1cm(图1C),考虑为新生物.膀胱镜检查未发现异常.3次尿脱落细胞学检查仅见炎细胞.肾动态显像显示右肾功能严重受损,左肾正常;全身骨扫描阴性.

  • 核酸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研究现状

    作者:丁辉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作为诊断前列腺癌常用的标志物,提高了早期前列腺癌的发现率,但其特异性不高,造成PSA灰区的患者过度诊断和治疗.随着大量分子检测技术的涌现,核酸检测已成为能够显著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率的方法之一.DNA中的融合基因TMPRSS2-ERG、PTEN丢失、线粒体DNA过量表达以及其3.4 kb丢失在前列腺癌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一种被称为ConfirmMDX(R)用于检测表观遗传现象的技术显著提高了前列腺癌诊断特异性.RNA中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3、微小RNA、肺腺癌转录相关转移物1在诊断前列腺癌中的价值也备受关注.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 前列腺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年新文;任善成;许传亮

    前列腺癌是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前列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对指导前列腺癌穿刺、治疗方式以及疾病预后具有直接的影响.目前,前列腺癌筛查的常用标志物前列腺特异抗原并不是肿瘤特异性标志物,人们发现其用于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特异性并不理想,导致了较多不必要的穿刺.因此,获取与前列腺癌高度相关性的肿瘤标志物是现今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新发现的长链非编码RNA、单核苷酸多态性及融合基因等分子已被证实与肿瘤具有相关性,可明显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本文现就前列腺特异抗原和新发现的几种相关肿瘤标志物在前列腺癌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原发性前列腺印戒细胞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刚;成波

    目的:探讨原发性前列腺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前列腺印戒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64岁,因进行性排尿困难2年,肉眼血尿2个月入院治疗,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为前列腺印戒细胞癌伴黏液腺癌及管状乳头状腺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PSA+,PAP+,CEA-.术后给予局部放射治疗,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原发性前列腺印戒细胞癌临床罕见,恶性程度高,易出现转移,需依赖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

  • 双通道法治疗膀胱结石的疗效观察

    作者:蒙学兵;张明华;樊东东;刁英智

    目的:探讨经皮膀胱通道联合经尿道双通道法治疗膀胱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9月~2014年9月应用双通道法治疗40例膀胱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8.2(50~88)岁,男38例,女2例,其中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结石30例,尿道狭窄并膀胱结石2例,神经源性膀胱并膀胱结石7例,上尿路结石排入膀胱后无法排出1例.结石数量1~7枚.结果:本组40例患者的一次性清石率为100%,手术时间34(30~40)min,出血16(10~20)ml,造瘘感染率1/40,尿道狭窄无明显膀胱出血、无水中毒、膀胱穿孔及结石残留等并发症.30例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结石患者碎石后同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结论:双通道法碎石取石术安全、有效,更适合临床应用.

  • 膀胱平滑肌瘤的诊疗分析

    作者:施展;宋正尧;章庆华;林谦;殷国林;朱江波

    目的:探讨膀胱平滑肌瘤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014年诊断为膀胱平滑肌瘤的6例患者临床资料:男2例,女4例,平均年龄56岁.排尿刺激症状1例,排尿障碍2例,血尿2例,无症状1例.术前均行CT、B超检查及膀胱镜检查,肿瘤直径为1.2~5.6 cm,平均3.2cm.6例均采用手术治疗(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5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术后基底部取活检.结果:术后患者均无血尿,排尿障碍及排尿刺激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3个月~6年,平均4.2年,膀胱镜、B超或CT检查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膀胱平滑肌瘤常表现为排尿障碍、排尿刺激症状、血尿或腹痛等症状,也可无明显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B超、CT和膀胱镜检查,初诊时误诊率较高;外科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可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经尿道膀胱肿瘤剜除术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预后良好.

  • 输尿管结石合并的输尿管炎性息肉的转归研究

    作者:杜传策;宋乐明;钟久庆;朱贤鑫;李和荣;张国盛;吴小园

    目的:了解输尿管结石合并的输尿管炎性息肉在无结石刺激情况下的变化及自然转归.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4年1月治疗的输尿管下段结石合并的输尿管炎性息肉患者35例,共分A、B、C三组.每例均行钬激光充分碎石及术中息肉活检.A组5例:术中钬激光彻底切除输尿管息肉;B组15例:术中切除部分输尿管息肉;C组15例:术中输尿管息肉不处理.三组患者术后留置双J管内引流4周,1年后行输尿管镜检查,了解息肉变化.结果:35例患者均行病理检查证实合并输尿管炎性息肉,A组术后有2例出现输尿管狭窄,B组术后1年复查输尿管镜均未发现输尿管息肉,3例原结石停留处见黏膜局限性隆起,无输尿管狭窄发生;C组术中输尿管息肉不处理,术后1年复查输尿管镜,7例未见息肉,4例见黏膜局限性隆起,4例见息肉.结论:对于输尿管结石合并的输尿管炎性息肉,建议术中部分处理息肉.完全切除息肉易发生输尿管狭窄;不处理息肉,其将仍然存在.

  • 不同灌注压下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肾损伤患者尿液KIM-1、血清Cys-C和PCT变化的研究

    作者:赵淮平;夏术阶;汤晓晖;邵怡;朱洪祥;钱雄贤;仇军

    目的:探讨不同灌注压下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肾损伤患者尿液肾损伤分子-1(KIM-1)、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C)和降钙素原(PCT)的变化.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行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MPCNL)、输尿管镜碎石治疗的128例上尿路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分别测定患者术前2小时和术后2、12、24、48、72小时的尿液KIM-1和血清Cys-C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术前2小时和术后2、4、6、12小时的血清PCT浓度.以术中灌注压力≥13.33 kPa为高压组,<13.33 kPa为低压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KIM-1、Cys-C和PC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灌注压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2小时和术后2小时的KIM-1和Cys-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24、48和72小时各时间点的KIM-1和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术后12、24、48和72小时各时间点高压组患者的KIM-1和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低压组(P<0.05).术后4、6和12小时各时间点高压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均显著高于低压组.KIM-1、Cys-C和PCT水平均与灌注压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628,0.592,0.571,P<0.01).结论:肾损伤指标KIM-1和Cys-C、感染指标PCT均与灌注压密切相关;在确保手术疗效的情况下,高灌注压为13.33 kPa,能降低肾损伤和感染的发生.

  • 尿石症与骨质疏松症发生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叶朝阳;李杰;吴威武;黎明;程祎

    目的:探讨尿石症与骨质疏松症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05~2014年在我院就诊的2 147例尿石症患者(尿石组)和同时随机选取同期的2 14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通过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者关系进行风险评估.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尿石症的风险较正常者高1.91倍(P<0.01).进一步分析不同部位尿石症与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关系,显示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肾结石的OR=2.10(95%CI:1.95~2.27),输尿管结石OR=1.68(95%CI:1.51~1.85),膀胱结石OR=1.49(95%CI:1.13~1.98),多发结石OR=1.89(95%C1:1.74~2.06).提示骨质疏松症与不同部位结石的发生相关.结论: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尿石症的风险较正常人高,且不同部位结石的发生风险均增高,与总体结果一致.

  • 端粒重复序列结合蛋白TRF1及TRF2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炜;何丽娜;王勇;林圩;曾翔;程阳;杨书坤;梁勇

    目的:探讨端粒重复序列结合蛋白(telomere repeat binding factor 1,TRF1)及TRF2在前列腺癌中的差异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4月住院的前列腺癌患者及前列腺增生患者各5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患者TRF1及TRF2的表达,并对其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及Gleason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TRF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2.69,P<0.01);TRF2蛋白在两组中均呈现高表达,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x2=1.13,P=o.76);单因素分析发现TRF1表达水平与有无外科包膜侵犯(Spearman's r=0.43,P=0.002)、精囊浸润(Spearman's r=0.35,P=0.01)及淋巴结转移(Spearman's r=0.41,P=0.003)、TPSA水平(r=0.61,P<0.05)、Gleason评分(r=0.47,P=0.01)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与前列腺体积大小(r=0.06,P=0.75)及年龄(r=0.14,P=0.09)无明显相关性.结论:TRF1及TRF2在前列腺癌中均呈现高表达,但TRF2的表达无特异性,TRF1的表达对预测前列腺癌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 Pttg1和MMP13调控前列腺癌细胞侵袭力的研究

    作者:林云华;姜永光;王俊生;罗勇;赵佳晖;王永兴

    目的:了解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Pttg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与前列腺癌(PCa)的关系以及二者在PCa转移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通过RT-qPCR法了解PCa组织中Pttg1和MMP13表达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分别使用过表达Pttg1的质粒或携带shRNA的质粒(shPttg1)转染人PCa细胞系PC3来上调或下调Pttg1水平,测定相应的MMP13表达水平的变化(用RT-qPCR、ELISA法来测定);反之测定MMP13表达水平的变化对Pttg1的影响.用划痕愈合实验或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测定肿瘤细胞侵袭的变化.用特异性通路抑制剂抑制ERK/MAPK、JNK、PI3K信号通路,并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这些通路抑制剂在Pttg1过表达的PC3细胞中对MMP13水平的影响效果.结果:本研究发现,在病理学组织中,PCa组织中Pttg1和MMP13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邻近正常前列腺组织,并且Pttg1和MMP13的表达水平具有相关性.体外实验中,Pttg1激活MMP13,而后者决定PCa细胞的侵袭力.但Pttg1表达水平不受MMP13的显著影响.另外,PCa细胞中Pttg1激活的MMP13可被PI3k/Akt信号通路显著抑制,而不是ERK/MAPK或JNK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显示,PCa组织中Pttg1和MMP13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二者有相关性;Pttg1可通过MMP13增加PCa细胞的侵袭能力,提示Pttg1/MMP13轴有望成为PCa治疗的靶点.

  • 肾肌周细胞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胡杰;王德林;吴小候;陈在贤;蒲军;张尧

    目的:探讨肾肌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罕见肾肌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术后病理学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诊疗方法.结果:肾肌周细胞瘤无典型临床表现,彩超和CT检查缺乏特异性.患者行后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病理检查报告为肌周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SMA+,Vim+,CD34+.术后随访2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肾肌周细胞瘤为极其罕见的良性肿瘤,不易复发和转移;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 非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表现为左肾盂肿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文营;郭宇文;杨培谦;王志鹏;张路加;杜林栋;田野

    目的:探讨非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表现为左肾盂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非IGg4相关性RPF表现为左肾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女,44岁,因左腰部酸胀伴低热1月余、发现左肾盂占位病变2周入院.超声检查提示左肾集合系统分离,宽约1.0 cm,内见实性回声,范围3.9 cm×3.0 cm,延肾盂分布,未见明确血流.CT检查示左肾门软组织密度灶,平扫CT值为44~50HU,增强后CT值为75~97 HU,左侧部分肾盏扩张积水,左输尿管未见造影剂进入,考虑梗阻位于左肾门,左肾门软组织密度性质待定.行腹腔镜左肾根治性切除术,完整切除肾脏和部分输尿管.结果:肿物剖开后可见左肾盂内及肾周灰白色实性占位浸润.术后病理报告为非IGg4相关性特发性RPF.患者恢复良好,术后10天出院.术后6个月复查CT发现左肾窝处有不规则密度影,伴不均匀强化.全身PET-CT提示左肾床代谢略高软组织密度影,不除外肿瘤复发.结论:非IGg4相关性RPF表现为左肾盂肿瘤临床罕见,但非IGg4相关性RPF也应为肾盂肿瘤的鉴别诊断指标之一;对于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肾盂占位病变的患者,应考虑到此病的可能.

  • ABC评分系统在肾部分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朱梁松;陈勇辉;王建丰;张瑞赟;孔文;黄吉玮;薛蔚;黄翼然;张进

    目的:探讨ABC肾肿瘤评分系统对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筛选研究我院2013年1月~2015年5月施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135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状况、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及肾功能随访数据.根据患者术前CT/MR进行ABC系统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分析ABC评分与肾脏热缺血时间(WIT)、术中出血量(EBL)、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急性肾功能变化等相互关系.结果:ABC评分与WIT(P=0.002)、术中出血量(P<0.001)和围术期并发症(P=0.02)均有明显关系,亦与术后肾功能变化率(P=0.03)有明显相关性,但与术后3个月(P=0.06)、6个月(P=0.17)及12个月(P=0.34)的肾功能变化率也无明显相关性;术后3个月肾图也说明患侧分肾功能下降水平在ABC低危组及高危组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ABC评分系统是基于肾肿瘤和血管密切关系的一种简便评估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性,能够帮助泌尿外科医生在术前进行围术期并发症及急性期肾功能损伤(AKI)的预测;但其评估远期肾功能的价值仍需进一步探究.

  • 肾嗜酸细胞腺瘤27例诊疗分析

    作者:时佳子;王杰;王志向;刘冰;叶华茂;陈星晔;王林辉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4年12月在长海医院就诊的27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方法、病理检查结果及预后情况等.结果:本组27例患者占同期肾肿瘤患者0.99%,因体检发现20例,其余表现为腰部不适4例,间歇性肉眼血尿2例,发热1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无一例明确考虑为肾嗜酸细胞腺瘤.行保留肾单位手术17例,肾癌根治术10例.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肾嗜酸细胞腺瘤.25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23例预后良好,2例非肿瘤原因死亡.2例失访.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术前影像学检查对于明确嗜酸细胞腺瘤诊断并不可靠,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存有争议,确诊仍有赖于病理检查;治疗上建议行保留肾单位手术.该病预后良好,但仍需积极检测.

  • 前列腺体积调整的PSA衍生物在中国南部人群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杨天;张立旻;蔡叶华;吴亦硕;刘晟骅;童仕俊;熊祖泉;丁强;姜昊文

    目的:评价前列腺体积调整的PSA衍生物在诊断前列腺癌中的价值,以减少不必要的前列腺穿刺检查.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2015年10月31日在我院行经会阴10针前列腺穿刺的374例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PSA、前列腺总体积、前列腺内腺体积、前列腺经直肠超声检查结果等指标,并通过计算得出PSA密度(PSAD)、外腺PSA密度(PZPSAD)以及内腺PSA密度(TZPSAD).根据PSA指标或经直肠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多个亚组进行比较.对穿刺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前列腺癌的诊断和分级.结果:在所有374例患者中,164例(43.9%)被诊断为前列腺癌,其中136例(36.4%)的PSA≤10 μg/L,154例(41.2%)在经直肠超声中发现可疑结节.在各个亚组中,TZPSAD在诊断前列腺癌的能力上均高于PSAD和PZPSAD,并且随着前列腺癌分级的提高,TZPSAD也随之提高.结论:在临床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决策过程中,TZPSAD可以作为PSA的一个辅助指标,以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此外,TZPSAD也可作为判断前列腺癌预后的一个潜在指标.

  • PCa诊断中f/tPSA比值在灰区外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王祺;李彦锋;江军;张勇;罗勇;刘旭东;黄灶明;李珂

    目的:探讨在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10tg/L的情况下,游离PSA (fPSA)/tPSA对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1日~2014年12月1日期间就诊于我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及前列腺相关手术,术前血清tPSA≥10 μg/L且依前列腺病理检查报告明确诊断为PCa和BPH患者共计361例,应用逻辑回归分析f/tPSA在PCa与BPH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比分析f/tPSA在PCa与BPH鉴别诊断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在所纳入的361例患者中,PCa患者155例(42.9%),BPH患者206例(57.1%).在tPSA处于10~100 μg/L时,PCa和BPH患者中的f/tPSA中位数分别为0.09和0.15(P<0.001);在tPSA处于10~40 μg/L时,PCa和BPH患者中的f/tPSA中位数分别为0.10和0.16(P<0.001).应用逻辑回归分析,当tPSA处于10~100 μg/L时,联合应用f/tPSA分别使tPSA或fPSA单独诊断PCa时的准确性提高3.4% (P<0.019)及24.6% (P<0.001),当tPSA处于10~40μg/L时,分别提高了5.0% (P<0.019)及17.1% (P<0.001).应用ROC曲线分析,在tPSA处于10~40 μg/L的患者中,当f/tPSA、tPSA、fPSA诊断PCa的敏感性均达到80.2%且f/tPSA的临界值设定为0.145时,f/tP-SA相较tPSA、fPSA诊断PCa的特异性分别提高7.2%、29.0%.结论:在血清tPSA处于10~100 μg/L的患者中,f/tPSA对于PCa与BPH的鉴别诊断仍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血清tPSA处于10~40 μg/L的患者中,可明显提高诊断PCa的准确性,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穿刺活检.

  • “十步法”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技术标准化及其临床应用(附112例报告)

    作者:张超;郝路;杨波;王辉清;过菲;许传亮;孙颖浩

    目的:为了更好地推广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探讨该术式步骤标准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单医生自2012年4月开展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以来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尿控情况,总结手术步骤,并在此基础上统计末尾3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11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9 min,2例于围手术期输血,3例术后出现尿漏,1 7例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切缘阳性,需进一步行补救性治疗,于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尿控功能,81.25%的患者无需使用尿垫.末尾3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9 min,无输血、直肠损伤、中转开放手术、尿漏等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1个月尿控率为86.67%.结论: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对前列腺癌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手术步骤可标准化,有利于手术进一步推广.

  • 多参数MRI对PSA为4~10μg/L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上官勋;王艳青;樊连城;邵晓光;朱寅杰;潘家骅;沙建军;黄翼然;董柏君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磁共振成像(MRI)-T2WI、DWI和DCE-MRI检查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4~10tg/L的可疑前列腺癌人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3月间于我院收治的PSA为4~10 μg/L的242例前列腺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tPSA、游离与总PSA比值(f/tPSA)、前列腺体积(prostate volume,PV)、PSA密度(PSAD)、经直肠指检(DRE)、经直肠前列腺超声(TRUS)和MRI等指标与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的相关性,建立联合常规临床检查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绘制各项指标及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与比较MRI与其他检查的曲线下面积.结果:本组242例患者中,102(41.2%)例患者MRI判定为阳性,其中64.7%(66/102)终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前列腺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I(OR:14.563;95 %CI:6.363~33.329)是前列腺穿刺结果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曲线下面积MRI>PSAD>年龄>f/tPSA>DRE>PSA>TRUS,依次为0.813、0.726、0.723、0.657、0.642、0.598、0.569、0.568.MRI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其他临床指标(P<0.05).联合MRI、PSAD、f/tPSA、DRE和TRUS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1,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92,与不包括MRI检查的预测模型2的ROC曲线下面积0.757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MR-T2WI、DWI和DCE-MRI检查有利于对PSA水平在4~10 μg/L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可以明显提高预测穿刺阳性的准确性.

  • 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后深静脉血栓分级预防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周俊;戴文斌;钱伟庆

    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比较分级预防措施对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mium laser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HoLEP)后预防早期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作用.方法:纳入2014年3月~2016年1月收治的712例BPH患者,按风险因子评估分成中低危组206例(28.9%)、高危组370例(52.0%)和极高危组136例(19.1%),后两组再随机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即高危A组和高危B组、极高危C组和极高危D组.在术后给予不同的血栓预防措施,利用超声对手术前后DVT情况进行评估.结果:高危A组发生DVT者10例,发生率为5.41%(10/185);高危B组发生DVT者4例,发生率为2.16%(4/18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7,P=0.102).极高危C组发生DVT者8例,发生率为11.76%(8/68);极高危D组发生DVT者2例,发生率为2.94%(2/68),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9,P=0.049).结论:采取分级预防措施可安全有效地预防早期DVT的发生.基础和物理预防措施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治疗,对极高危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 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与开放前列腺切除术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的Meta分析

    作者:杨俊;高彦俊;李冲;王志平

    目的:系统评价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EP)与开放前列腺切除术(0P)在重度前列腺增生(>70g)外科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HoLEP与OP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的随机对照研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个随机对照研究共计260例患者,分析显示HoLEP组和OP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大尿流率(Qmax)、生活质量评分(QOL)与剩余尿量(PVR)在术后短期(1个月与3个月)与长期(12个月与24个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切除腺体重量及术后并发症(二次导尿、尿失禁、膀胱颈挛缩/尿道狭窄、二次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OP组相比,HoLEP组血红蛋白下降值[MD=-0.95,95%CI(-1.35,-0.56),P<0.001]与输血[RR=0.16,95%CI(0.04,0.58),P-0.005]都更少,而手术时间[MD=32.21,95%CI(8.91,55.50),P=0.007]则更长.HoLEP所需留置导尿时间[MD=-3.83,95%CI(-7.17,-0.48),P=0.02]和住院时间[MD=-5.84,95%CI(-9.51,-2.17),P=0.002]均短于OP.结论:HoLEP和OP对重度前列腺增生的短期与长期疗效相同;HoLEP虽手术时间长,但出血量少,输血率低,术后恢复快,留置导尿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临床上应注重经尿道手术的推广及其卫生经济效益的优化.

  • 膀胱移行细胞癌B7-H1miRNA结合靶点区C/G核苷酸多态性与其蛋白表达关系的研究

    作者:李向龙;刘静;于仑;邵世修;于芹超;牛海涛;曹延炜;王永华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BTCC) B7-H1 miRNA结合靶点区C/G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B7-H1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BTCC患者80例,男58例,女22例,分别取血液及肿瘤组织标本(设为BTCC组);对照者70例,均为同期健康体检者,男52,女18例,取血液标本(设为对照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ELP)检测血液标本中B7-H1 miRNA结合靶点区SNP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中B7-H1的表达情况.结果:BTCC组在B7-H1 miRNA结合靶点区位点rs4143815上的基因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突变基因明显增加,其中58例B7-H1表达阳性的BTCC患者中,CC型11例,CG型12例,GG型35例;22例B7-H1表达阴性的BTCC患者中,CC型8例,CG型9例,GG型5例;GG型B7-H1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CC型和CG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CC型与CG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B7-H1 miRNA结合靶点区SNP基因型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均具有相关性,而与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BTCC的B7-H1 miRNA结合靶点区C/G SNP有可能是B7-H1表达上调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

  • 膀胱尿路上皮癌中VEGF及其KDR和P53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范海涛;郑红淑;杨潇;张明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和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法对98例BUC患者的组织标本分别进行VEGF、KDR及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这三种标志物与肿瘤临床分期和肿瘤细胞分级的关系及VEGF/KDR在瘤细胞中的共表达情况,并就P53与VEGF/KDR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BUC患者中,VEGF、KDR和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56.1%和48.0%.同时提示非肌层浸润的表浅性和分化好的低级别BUC患者中VEGF、KDR和P53表达水平低于肌层浸润和分化差的高级别患者,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KDR间表达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其中共表达率为45.9% (45/98),P53与VEGF和KDR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53 vs VEGF为P<0.05,P53 vs KDR为P<0.01).结论:VEGF/KDR共表达提示在BUC细胞中存在VEGF自分泌现象,P53与VEGF/KDR表达的相关性表明P53基因可能参与了肿瘤组织的新生血管形成.重视三者的相互影响,有助于提高BUC患者分子靶向治疗的效果.

临床泌尿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7 08 09 1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