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

肝胆外科杂志

Journal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간담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1.18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4761
  • 国内刊号: 34-114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11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肝胆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吴孟超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与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术后早期生存质量与并发症的比较

    作者:徐飞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与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EMIC)对胆结石患者术后早期生存质量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将240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传统的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实验组行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并与术后口服熊去氧胆酸6个月.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6个月的FDDQL生存质量评分差值和两年内胆囊功能障碍、肝外胆管结石、腹泻、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胆囊结石复发和结肠癌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第6月FDDQL各领域评分与总分升高幅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两年内胆道功能障碍、肝外胆管结石、腹泻、返流性胃炎、发生率、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囊结石复发与结肠癌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EMIC较LC治疗胆石症患者提高了患者术后早期生活质量,降低了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在选择合适适应症情况下,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胆石症的方法.

  • 探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局部积液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姜大同;项和平;李贺;高明;尹纯林;葛魏巍;王召华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局部积液应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后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24例SAP合并局部积液并行PCD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早期症状缓解情况、穿刺并发症及感染发生情况,以及穿刺治疗的效果.结果 24例患者中,穿刺后66.7% (16/24)的患者早期症状获得缓解;并发腹腔内出血2例;穿刺后继发感染8例,5例为混合性感染,分离培养细菌12株.终,17例患者经穿刺获得治愈,治愈率为70.8% (17/24);3例穿刺治疗后好转,但后期因各种原因自动出院;穿刺有效率为83.3% (20/24).4例穿刺治疗无效,其中2例转外院继续治疗,2例死亡.结论 PCD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局部积液的有效方法,安全、微创,但PCD可诱发腹膜后感染,应严格掌握穿刺指征.

  • 微创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治疗胰腺癌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朱良;江勇;俞旭东;钱叶本

    目的 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微创胰体尾切除(MIDP)与开腹胰体尾切除(ODP)治疗胰腺癌的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查找从建库到2017年6月发表的关于MIDP与ODP治疗胰腺癌疗效的随机和临床对照试验.筛查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MIDP组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要大于OD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4;95% CI,1.14-1.35;P<0.00001);(RR,1.33;95% CI,1.19-1.49;P<0.00001)];在肿瘤切缘阳性率、住院时间、术后禁食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方面,MIDP组小于ODP[(RR,0.72;95% CI,0.60-0.87;P=0.008);(标准化均数差[SMD],-0.38;95%CI,-0.47 to-0.29;P<0.0001);(SMD,-1.02;95%CI,-1.95 to-0.46;P=0.0004);(SMD,-0.59;95% CI,-0.82 to-0.3;P<0.00001);(RR,0.39;95% CI,0.28-0.55;P <0.0001)].结论 对于胰腺癌患者,MIDP相较于ODP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行ERCP术后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时机选择

    作者:张有前;齐伟;钱小星;王卫平

    目的 探究并分析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行ERCP术后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时机选择.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 2017年6月收治入院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已成功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术中胆道造影结果示:胆总管无结石残留.所有患者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其中,临床研究资料中,有48例患者在3天内(24 ~72 h)行LC术(实验组),42例患者在术后3~7天行LC术(对照组),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比较不同时机手术效果的比较.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ERCP术后应尽早(24~72 h)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ERCP术后行LC术中发现胆囊三角区水肿逐渐加重,导致手术难度加大,手术时间延长,手术风险增大,术后三个月以上行LC术,炎症消退,手术难度小,但是存在多次住院、费用较高、胆囊结石掉入胆总管以及胆囊炎复发等问题,在临床工作过程,要针对患者不同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 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LCBDE的技术难点与对策

    作者:刘志刚;孙礼侠;陈圣林;付明凤;刘丹峰;刘昌阔

    目的 研究存在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的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总结其技术难点与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57例拟行LCBDE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组患者是否合并上腹部手术史,分为A、B两组(即无上腹部手术史为A组,有上腹部手术史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分析总结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LCBDE的技术难点及心得体会.结果 入选A组患者130例(无上腹部手术史,n=130),入选B组(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共27例.比较A、B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疗效的相关指标,发现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胃管留置比例、术后饮食恢复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的腹腔镜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术式、术后24小时疼痛程度评分、术后自主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胆道结石残留率、非计划再手术比例等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7例入选B组的患者,4例发生中转,手术成功率为85.19%(23/27),所有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都未出现大出血、感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 存在上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行LCBDE术是安全、可行的,它的技术难点是手术入路的建立、腹腔粘连的分离以及胆管切开,选择合适的病例,掌握恰当的手术时机,重视术中精细操作及围手术期的管理,可以保证此类患者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腹腔镜下连续缝合法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王恒毅;程亚;汤亲青;王兴宇

    目的 对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LCBDE术中应用连续缝合法与间断缝合法缝合胆总管的手术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8年1月我科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56例,分为2组,其中行LCBDE术应用连续缝合法缝合胆总管为连续缝合组(n=32),行LCBDE术应用间断缝合法缝合胆总管为间断缝合组(n=24);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胆漏、胆总管狭窄、住院天数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与间断缝合组比较,连续缝合法使手术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胆漏、黄疸、胆总管狭窄等手术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引流管拔除天数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LCBDE术中应用连续缝合法或间断缝合法缝合胆总管,安全性无显著性差异,连续缝合法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值得推广.

  • ERCP+EST与LCBDE+CBDE联合LC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观察

    作者:武俊光;姚胜娜;刘红斌

    目的 观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LCBDE)+胆总管一期缝合术(CBDE)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1月~2017年9月间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平衡、对照原则分别筛选ERCP+ EST+ LC治疗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LCBDE+ CBDE+ LC治疗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开腹比例及结石残余比例及术后肝功能指标,并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通气通便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中断开腹比例、结石残余比例、术后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通气通便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RCP +EST或LCBDE+ CBDE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均能取得满意疗效,但在临床选择上还需个体化原则使患者受益大化.

  • 腹腔镜下不同肝切除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张立献;张伟;王国珍;韩雪;蒋光林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不同肝切除方式治疗对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及1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120例PLC患者根据腹腔镜下肝切除方式不同分为解剖组和非解剖组各60例,分别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腹腔镜下非解剖性肝切除术.观察围术期指标,评估残余肝功能,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内肝内复发、肝外转移及1年无瘤生存率情况.结果 与非解剖组相比,解剖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但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明显少、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各项肝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解剖组术后7d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低于非解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组、非解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26.67%,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期内,两组肝内复发、肝外转移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解剖组1年无瘤生存率76.67%明显较非解剖组的58.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虽然延长了手术时间,但可控制失血量与输血量,减轻对PLC患者残余肝功能的损伤,减少手术并发症,并对1年无瘤生存率的提高亦有积极影响.

  •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外伤性脾破裂围手术期的应用

    作者:魏金龙;唐亮;杨明;周威

    目的 总结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外伤性脾破裂围手术期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收治的60例行急诊手术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按照复苏方式的不同分为限制性输液的限制组30例和充分输液的对照组30例;监测比较治疗期间两组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平均输液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等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限制组的平均输液量少(P<0.05),术后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红细胞比容、凝血酶原时间、谷丙转氨酶、血肌酐更稳定,白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外伤性脾破裂围手术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维护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 胆囊壁增厚的高频超声结果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研究

    作者:童传明

    目的 探讨胆囊壁增厚的高频超声结果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以期对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意见.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4月~2015年3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4名,根据高频超声的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胆囊不厚组、胆囊单纯增厚组、胆囊双边增厚组.并选取同期2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4组患者的门静脉主干血流速度(Vpv)、门静脉主干内径(Dpv)、门静脉主干血流量(Qpv)以及门静脉右支血流速度(Vr-pv)、门静脉右支内径(Drpv)、门静脉右支血流量(Qrpv)等指标.并对胆囊壁增厚的高频超声结果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经高频超声检测,4组患者的胆囊壁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Vpv、Dpv、Qpv之间均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之间的Drpv及Qr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Vrpv在组间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Qrpv/Qpv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pv与胆囊壁增厚程度呈正相关(r =0.942,P<0.05),Vpv和Qpv与胆囊壁厚度均负相关(r=-0.831,r=-0.927,P均<0.05).胆囊壁厚度与Drpv、Vrpv及Qrpv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通过高频超声检测的胆囊壁增厚程度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门静脉主干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息息相关,而与门静脉右支的血流改变无关.

  • 经皮肝胆道支架置入与内镜下塑料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齐县伟;李博

    目的 探析经皮肝胆道支架置入与内镜下塑料支架置入治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肝功能指标、减黄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自2013年12月~2017年6月间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将其就诊编号按随机分层法分为A组(n=44)与B组(n=40),A组经皮肝胆道支架置入治疗,B组内镜下塑料支架置入治疗,对比一般治疗情况、肝功能指标、减黄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支架成功率为90.91%,略高于B组的82.50%,胆汁引流量、住院费用均略低于B组,且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73%,略低于B组的27.50%,但上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两组ALP、γ-GGT、ALT、TBIL、DBIL、TBA等指标水平均显著下降,但A组低于B组,且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较内镜下塑料支架置入治疗,经皮肝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对患者肝功能指标、黄染程度的改善更显著,或具更高的支架置入成功率、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 小儿脾脏良性肿瘤的诊治

    作者:黄珊;徐冰;胡耀宗;蔡宝;张发明;田甲;吴凡;袁幸

    目的 总结小儿脾脏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共收治4例脾脏良性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 4例患儿中脾脏囊肿3例(其中表皮囊肿1例,单纯囊肿伴囊内出血 1例,假性囊肿伴感染1例),脾脏血管瘤1例.所有患儿均行脾部分切除术,其中3例接受开腹手术,1例接受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恢复顺利,无术后并发症出现.全组患儿平均随访(12.0±8.2)个月.术后均出现血小板增多症,口服阿司匹林4~6个月后停药.术后无脾脏肿瘤复发、血管栓塞、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发生.结论 小儿脾脏良性肿瘤早期无典型临床表现,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结合B超和CT检查其诊断符合率接近100%.脾脏良性肿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考虑到脾脏是小儿免疫系统的重要器官,对较小病变可行脾部分切除术.如术中难以辨别肿瘤良、恶性,需行脾切除术.

  • 开腹手术与射频消融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及血清HGF、TGF-β1及IL-17水平的影响

    作者:靳和平;齐德军;刘学军;白少杰;米俊辉

    目的 探讨开腹手术与射频消融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及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医师建议及患者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接受经开腹手术治疗,n =42)和研究组(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n=40),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观察手术前后两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免疫功能指标[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血清HGF、TGF-β1、IL-17水平变化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术后2年随访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高(P<0.05),术前两组ALT、TBiL、AST、CD3+、CD4+、CD8+、HGF、TGF-β1、IL-17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相较,术后两组ALT、TBiL、AST、CD8+、TGF-β1、IL-17明显降低,CD3+、CD4+、HGF明显升高,且术后研究组ALT、TBiL、AST、CD8+、TGF-β1、IL-17较对照组明显低(P<0.05),CD3+、HGF较对照组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50%明显低于对照组28.57%(P<0.05).结论 与开腹手术相较,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优,在改善患者肝功能、免疫功能、调节机体血清相关因子方面的效果更具优势.

  • TACE治疗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肝切除术后远期生存的影响

    作者:张世超;陈秦俊杰;李俊;沈锋

    目的 探讨TACE对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肝切除术后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接受肝切除治疗的129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术后是否接受辅助性治疗分为TACE组(76例)和非TACE组(53例).K-M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的危险因素.通过分层分析比较TACE对不同癌栓类型(参照日本肝癌学习标准:Vp1/2和Vp3/4两组)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TACE组和非TACE组患者1、2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7%、74.5%和76.8% vs.71.7%、90.6%、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Cox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癌栓分型、肿瘤直径大于5cm、肿瘤多发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TACE是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分层分析通过K-M曲线和Cox多因素回归结果表明,在Vp1/2型癌栓患者中术后TACE可以提高患者总体生存.结论 术后TACE能够提高肝癌合并门脉癌栓患者的远期生存,尤其对于癌栓类型是Vp1和Vp2的患者,术后更应积极实施TACE治疗,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腹腔镜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22例的体会

    作者:余再斌;李向国

    肝内胆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生率占胆石症的15% ~ 30%,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多数考虑与环境、胆管解剖异常、胆汁淤积、细菌或病毒感染、营养状态等因素[1]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病情复杂、病变广泛、术中取石困难、并发症多、术后结石易复发、可诱发癌变等特点,一直以来是肝胆外科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对于复杂性的肝内胆管结石,病变肝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治疗的原则及目的是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防止病情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或胆管癌变[].随着腔镜器械发展和手术技术进步,腹腔镜肝切除已从早期的不规则切除,发展到规则性肝切除、特殊部位肝切除.现对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22例行腹腔镜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 ERCP术后再发结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杜亮;吴伟

    胆总管结石是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在我国肝内外胆管结石病患者占各类胆石症患者的38%[1-2].随着近些年腹腔镜技术的提高,加上患者症状轻型化及病程早期化的发展趋势,腹腔镜手术成为临床上的常用选择,但术后结石复发率较高,需反复多次手术,在病程晚期可继发多种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造成负担,也为患者家庭经济情况造成影响.

  • 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赵一鸣;贺西淦;王鲁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已成为全球第三常见的恶性肿瘤,2012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导致的死亡人数达69万,在男性中位于肺癌、肝癌和胃癌之后占癌症原因死亡总数的第四位,而女性中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位于第三位[1].结直肠癌多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脏,其中10% ~25%的肠癌患者在就诊时就已经合并肝转移,另有20%~25%的患者在肠癌术后发生肝转移.在我国以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CRLM)为首的转移性肝癌发病率逐年升高,使得转移性肝癌成为继原发性肝癌之后的肝脏专科的另一个重心.

  • 外科指南共识与大数据的意义

    作者:喻庆安;姜洪池

    外科指南共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广泛被外科医生接受、认同及应用.进入21世纪,随着云计算、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移动终端、数据储存及计算方式的改变,数据及信息以爆炸式方式增长,标志着大数据(Big Data)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正对诸多行业带来重大影响,包括对医疗行业及外科实践的影响.本文将浅谈外科指南共识与大数据的意义.

  • 胆石症成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成;孙培龙

    胆石症是指在胆囊、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一种疾病,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胆石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文献报道,西方发达国家成年人胆石症发病率在10% ~ 15%,而我国胆石症发病率为7%~10%,其中70% ~ 80%的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1,2].目前人类仍再不断地研究胆石症的形成原因及其发病机制,这是由于尽管该病治愈率高,尤其腹腔镜及ERCP技术的临床运用大大减轻了传统开腹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但该病存在高发病率和严重并发症,如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道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如胆管损伤以及并发胆道肿瘤的可能,其仍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因此了解胆道结石形成原因及其发病机制,以便从源头上预防结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近些年来关于胆石症成因的相关研究进展,为探究胆石症的病因、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根据.

  • 肝细胞癌患者中NLRC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汪欢;俞广进;熊奇如

    目的 探讨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受体家族含CARD结构域-5 (NLRC5)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4例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NLRC5的表达;Westemblot检测20例新鲜肝细胞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NLRC5的表达.结果 NLRC5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62.77%)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9.15%,P<0.01);NLRC5的表达与肝细胞癌分化程度、TNM分期、有无硬化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AFP值、肿瘤大小、HBV感染、肿瘤包膜是否完整无关(P>0.05).肝细胞癌组织中蛋白相对表达量(0.280 ±0.049)明显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0.038±0.009,P<0.01).NLRC5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期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0.01),并且NLRC5为肝细胞癌预后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 NLRC5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等因素有关,可能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肝细胞癌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外科干预:开放还是微创

    作者:隋宇航;孙备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病情险恶、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的急腹症,占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发病率的10%~20%.近10年来,随着SAP综合治疗的进展,其早期死亡率有所降低,但总体死亡率仍高达30%.正因SAP的病因与机制多元且复杂,对其治疗的探索也永无止境,恰似一部外科学的“奥德赛”[1].目前外科干预在SAP的综合治疗中不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阶段,但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在SAP继发感染或出现局部并发症而其他治疗手段无效时,外科干预仍是治疗SAP的重要手段[2].

  • 胰腺囊性肿瘤诊治热点探讨

    作者:黄强;朱成林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健康体检人群的增加,胰腺囊性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据报道,目前约有15%的患者为行MRI检查时偶然发现胰腺囊性肿瘤,年龄>70岁人群中,约25%合并胰腺囊性肿瘤[1-2].胰腺囊性肿瘤种类繁多,包括胰腺黏液性囊腺瘤(MCN)、浆液性囊腺瘤(SCN)、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等,各类肿瘤生物学行为不同,虽先后出台有仙台指南(2006年)、福冈指南(2012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GA)指南(2015年)、仙台指南修订版(2016年)及中国指南(2015年)等[2-6],但临床诊治有时仍十分困难.主要焦点问题有:胰腺囊性肿瘤的定性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诊断与治疗;意外发现的无症状胰腺囊性肿瘤的治疗策略.本文结合相关指南及文献作一简单探讨.

肝胆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