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venereology 중국피부성병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7089
  • 国内刊号: 61-119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52-1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彭振辉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女性外阴环状扁平苔藓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吴延延;房灵;肖风丽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8岁.左侧大阴唇出现皮疹伴瘙痒1年余.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婚外性行为史及家族中类似病史.体格检查: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侧大阴唇旁可见一直径2.5cm×3.0cm大小暗红褐色斑疹,边缘灰白色线状隆起,中央轻度萎缩,萎缩处光滑有光泽(图1).全身其他部位皮肤未见异常.化验显示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ENA)、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等抗体均阴性.

    关键词:
  • 寒冷性脂膜炎1例

    作者:吕静;江阳;刘娟娟;闫国富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3岁,农民.面部红斑、结节、斑块1个月.入院前1个月,患者面部皮肤出现红斑,伴灼热、刺痛不适,外用冰水湿敷患处,湿敷后于双侧面颊部出现2~3个甲盖至鸽蛋大小暗红色或青紫色的结节、斑块,有轻度瘙痒和针刺样疼痛.当地医院诊断为“冻疮”,使用冻疮膏等药物无效,皮损缓慢增大,无破溃渗出,日晒后无加重.病程中无发热、畏寒、乏力、胸闷、关节肌肉酸痛、脱发、口腔溃疡等不适.家族及个人史无特殊,平素体健,双足冻疮史数年.体格检查:四肢末端皮温较低,未见血管炎、冻疮等改变,其他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关键词:
  • 眼睑皮肤松弛1例

    作者:陈慧;赵琛;连石;朱威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9岁,双上眼睑皮肤松弛下垂9年就诊.患者10岁时无明显诱因,双上眼睑皮肤出现间断潮红及轻度肿胀,无痛痒及脱屑,症状无晨轻暮重.随后出现进行性双上睑皮肤萎缩及松弛下垂.1年前上睑下垂影响容貌及双眼视野.自发病以来无胸闷、憋气,无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无四肢肌肉疼痛,无视力模糊、复视及斜视,无心悸多汗及食欲亢进,无血尿及夜尿增多.否认家族史,父母非近亲结婚.

    关键词:
  • 巨大型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1例

    作者:黄东北;尤聪;万春雷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5岁,因“左背部丘疹、结节、斑块15年”就诊.患者出生后不久左背部出背现数个丘疹,未予重视;后皮疹增大、数目逐渐增多,形成大小不一的结节,局部融合成斑块,无瘙痒及疼痛等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具体诊断不详),未治疗.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关键词:
  • 发疹型汗管瘤1例

    作者:边可;陈永艳;袁伟;黄洋;熊琦

    1 临床资料先证者女,28岁,眼睑、胸部、上腹部肤色至浅褐色丘疹10年就诊.10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双眼睑出现肤色丘疹,无自觉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不详,予“中药熏蒸治疗”,疗效不佳,皮疹无消退.6年前于前胸、上腹部出现类似皮疹,并逐年增多,仍无自觉症状,未予治疗.既往体健,月经正常,无服用避孕药物史,G1P1,其子体健.先证者父母为近亲婚配,家族3代中有3人患类似疾病(图1).

    关键词:
  • 创伤性神经瘤1例

    作者:吴飞;陈佳;刘业强

    患者男,50岁,右手虎口处皮下结节40余年,无痛痒.患者幼年时右手划伤,伤口愈合后在瘢痕处出现一皮下结节.皮损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见大量大小不一,排列杂乱的神经纤维束.免疫组化显示:增生的神经纤维NSE和S-100阳性表达,边界清楚;周围包绕纤维鞘EMA阳性表达.结合病史诊断为创伤性神经瘤.

    关键词: 创伤性神经瘤
  • 小汗腺螺旋腺瘤3例

    作者:刘远;陈永林;任万明;冯颖

    例1患者女,47岁,左肩部皮下结节1年余,压痛1月.例2患者女,30岁,左乳皮下结节3年余.例3患者女,55岁,右腹股沟疼痛性结节3月.组织病理示:低倍镜下瘤组织位于真皮内,呈单个或多个结节,境界清楚,周围有纤维包膜;高倍镜下瘤组织由2种细胞组成,一种细胞核大、淡染,位于瘤细胞团块中央;另一种细胞核小、深染,排列在瘤细胞索周边.诊断:小汗腺螺旋腺瘤.

    关键词: 小汗腺螺旋腺瘤
  • 水疱型毛母质瘤3例分析

    作者:王晓彦;苏日古嘎;王禹琛

    本文详述3例水疱型毛母质瘤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了水疱型毛母质瘤临床及病理特点.3例患者手术切除后经过随访治疗效果满意.水疱型毛母质瘤有其独特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手术切除是佳治疗手段.

  • 以皮肤损害为首发表现的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转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

    作者:梁文丽;张苑;周金洁;钟益萍;孙乐栋

    患者男,64岁.2009年3月前因胸痛伴发热、血常规异常4周余就诊,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经化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1月余躯干、四肢出现红色丘疹、结节、浸润性斑块,组织病理为皮肤白血病骨髓检查、免疫分型证实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

  • 厚皮指症1例

    作者:赵梓纲;刘建军;王祎琳;李恒进

    患者男,29岁.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梭形肿胀伴皮肤增厚、粗糙5年,无疼痛,双手指活动不受影响.左手部MRI查示左手诸指的近端指间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胶原纤维增多,排列不规则,真皮网状层成纤维细胞轻度增生.其临床表现、MRI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厚皮指症的诊断.

    关键词: 厚皮指症
  • SAPHO综合征2例

    作者:王强;张翠;李铁男

    例1男,例2女,因双手足掌侧皮疹伴胸骨疼痛或隆起就诊于皮肤科皮肤病理符合掌跖脓疱病胸部B超和CT显示为骨炎.诊断:SAPHO综合征.复方甘草酸类制剂和雷公藤多甙片联合治疗有效.

  • ANCA相关性血管炎3例

    作者:陈叶青;周国华;王珍香;周红宇;刘明亮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是比较少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该文分析3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的诊治经过,患者均有纳差、乏力、肺部感染、肾功能损害,本病易合并其他结缔组织疾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常阳性,cANCA合并抗PR3抗体阳性或pANC合并抗MPO抗体阳性用于诊断本病特异性可达99%.临床上应结合病史、血沉、C反应蛋白、抗核抗体谱、抗ENA抗体谱、血管炎四项等检查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率.

  •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3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张广富;邵莉梅;崔琳静;刘静;王琳

    3例患者2例为老年男性,l例为年轻女性,发病初期表现为鼻塞症状、眼眶肿痛、腭部溃疡,同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全层大量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并累及皮下组织,细胞核大深染,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见,有淋巴样细胞亲表皮现象.主要免疫组化结果CD56(+),CD45RO(+)、细胞毒性颗粒TIA-1(+)、粒酶B(GrB)(+)、Ki-67(+)、EB病毒原位杂交(EBER)(+),CD20(-).诊断: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关键词: 淋巴瘤 NK/T细胞 鼻型
  •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继发肺部真菌感染1例

    作者:侯晶梅;扈容英;唐真真;葛新红;喻楠

    患者女,17岁.间断发热5d,颜面、躯干出现红斑、水疱3d,加重2d.病程中给予大剂量激素及足疗程抗生素治疗后,皮损好转,但体温仍未恢复正常,行肺部CT、支气管镜检查、痰液镜检及肺泡灌洗液真菌培养提示真菌感染.诊断: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肺部真菌感染.予抗真菌治疗后好转出院,现随访中.

  • 皮肌炎合并纵隔及皮下气肿1例

    作者:罗寰;杨金良;阮海玲;任占芬;郑学军

    患者女,43岁,周身无力1个月余,面部、颈部皮疹伴发热20d.查体:右侧锁骨上窝及右颈部有握雪感,胸部CT示:纵隔气肿.诊断:皮肌炎合并纵隔及皮下气肿.

  •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55例临床分析

    作者:华夏;刘宏杰;张敏;张谊芝;吕小岩;易勤

    目的 分析55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方法 回顾分析55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1例可确定可疑致敏药物,常见的前三位是抗菌药、解热镇痛药、抗惊厥药.51例患者以皮疹和发热为首发症状,发疹潜伏期为10 ~42天.其中肝功能损害者48例,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者39例,白细胞升高者24例,肾损害者18例,肺损害者11例,伴浅表淋巴结大者9例.治疗多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丙种球蛋白.结论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潜伏期长,如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出现发热、血细胞异常、全身性皮疹和内脏损害者特别是迟发性和长时间的肝功能异常应高度警惕其发生,可使用足量糖皮质激素或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

  • 抗癫痫药物诱发高敏综合征1例临床分析

    作者:梅昕;沈继斌;刘立民

    目的 提升医务人员对于药物复杂不良反应的分析、监护和救治能力.方法 以拉莫三嗪及丙戊酸钠先后引发的皮疹、红细胞形态学异常和药物高敏综合征的一名患者为例,介绍其起病及治疗过程,并分析其可能原因.结果 考虑本例为拉莫三嗪及丙戊酸钠先后引发的新型、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通过对药物复杂不良反应病例的监护管理,能够提升疾病治疗水平,降低药源性疾病带来的损害.

  • 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24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临床分析

    作者:胡婷婷;莫小辉;余茜;汪青良;宋勋;谢韶琼;鞠强

    目的 分析慢性光化性皮炎(CA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CAD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C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既往系统用药史分为单独抗组胺药(n=7)、联合羟氯喹(n=2)、联合糖皮质激素(n=5)、联合羟氯喹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组(n=8).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所占百分比及T细胞的绝对计数.结果 24例患者外周血中CD3+ CD4+/CD3+ CD8+比值增高,其中单独抗组胺药治疗组及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既往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CAD患者中各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低于对照组,而未使用糖皮质激素者数值无显著差异.CAD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6.2岁,中老年男性占95.8%.无明显诱发因素,日晒可诱发或加重皮损.皮损分布主要在暴露部位,急性发作期以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内服抗组胺药、羟氯喹为主,必要时加用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结论 患者CD4+/CD8+比值增高,T淋巴细胞表达失衡,免疫系统紊乱;CAD的发生与日光照射密切相关,避光是治疗的关键,外用和内服药物对治疗有效.

  • 天津地区4100例甲真菌病致病菌流行特点及病甲形态与致病菌关系的分析

    作者:王聪聪;刘楠;戴维维;孔祥君;聂振华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甲真菌病致病菌流行趋势及病甲形态与致病菌的相关性.方法 对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4 100例甲真菌培养结果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真菌培养结果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共分离菌株4 625株,其中皮肤癣菌2 998株(64.82%),以红色毛癣菌为主,共2 422株(80.79%);酵母菌1 309株(28.30%),以白念珠菌为主,共1 099株(83.96%);其他(包括曲霉、短掃霉等)318株(6.88%).在临床分型上主要以远端侧位甲下型(DLSO)为主.远端侧位甲下型、白色浅表型(SwO)主要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全甲营养不良型(TDO)、近端甲下型(PSO)主要由酵母菌感染引起.皮肤癣菌感染时病甲多呈黄色或黄褐色,一般无绿、黑色等特殊改变,酵母菌感染时病甲可呈黄色或黄褐色,但亦可见绿、黑色等特殊改变.结论 与天津地区既往研究相比较,红色毛癣菌仍为优势致病菌,但比例有所下降,酵母菌的比例升高.根据病甲的临床分型、形态学变化、颜色改变可以大致推断致病菌的种类.

  • 308nm单频准分子光与311nm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闫毅;蔡莉;陈婷;卢建华;曾晓霞

    目的 观察308nm单频准分子光与311nm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将入选的97例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子308nm单频准分子光照射治疗,对照组49例予311nm窄谱中波紫外线进行照射治疗.两组患者均2次/周,连续治疗24次 治疗前、后采用欧洲AD评分标准(SCORAD)对AD的临床严重度进行评分,用视觉模拟尺度(VAS)评分法对瘙痒程度进行评分.疗程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9.58%和71.43%,治疗组SCORAD积分和VAS积分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308nm单频准分子光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好,起效快,而且不良反应少.

  • 体外Oct4单因子转染诱导人胎儿头皮细胞克隆的作用

    作者:田婷;程赛;柳琦;张汝芝

    目的 探讨Oct4单因子转染人胎儿头皮来源的原代混杂细胞和第3代黑素细胞后,形成多能干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培养人胎儿头皮来源的原代混杂细胞和第3代黑素细胞,应用慢病毒介导Oct4单因子诱导这些细胞.所生成的克隆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Oct4单因子诱导的第8和第12天,被转染的原代细胞和第3代黑素细胞出现克隆.转染后第18天,人工挑取的克隆接种于基质胶包被板,克隆很快贴壁生长,荧光显微镜下显现出绿色荧光,碱性磷酸酶染色呈紫色.结论 Oct4单因子可以诱导人胎儿头皮来源的混杂细胞及第3代黑素细胞产生克隆,但产生效率很低.

  • ALA-PDT对UVB诱导的早衰成纤维细胞形态及增殖活性的影响

    作者:张丽超;周炳荣;骆丹;马立文;易飞;王申;Maya Valeska Gozali;吴红巾;栗丹

    目的 研究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中波紫外线诱导的提前衰老(UVB-SIPS)成纤维细胞形态及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浓度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uic acid,ALA)孵育UVB-SIPS成纤维细胞,不同时间点检测细胞内原卟啉Ⅸ(Protoporphyrin Ⅸ,Pp Ⅸ)荧光强度;1mmol/L ALA孵育正常及UVB-SIPS成纤维细胞2h,6h,采用635nm红光以不同照光剂量处理后,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 1.00mmol/L ALA孵育6h内,UVB-SIPS成纤维细胞内PpⅨ荧光强度逐渐增强,6~24h荧光强度逐渐减弱.ALA-PDT可诱导UVB-SIPS成纤维细胞形态改变、增殖减缓,与照光剂量及ALA孵育时间呈量效依赖关系,使用抗氧化剂NAC预处理可以减轻上述改变.结论 ALA-PDT对UVB-SIPS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ALA-PDT对细胞的氧化损伤有关.

  • 甲氨蝶呤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影响

    作者:魏义花;付昱;蒋东英;杨爽;付文静;王静;舒春梅;马蕾;李海英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MTX)治疗寻常性银屑病(PV)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IL-23,IL-17的影响,进一步阐明MTX治疗PV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ELISA方法检测4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经MXT治疗前后血清IL-23,IL-17水平变化,并与41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MTX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显著,治疗后PASI评分显著下降(P<0.01).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分别为(1581.16±463.31) ng/L和(7.44±2.36) 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832.41±309.16) ng/L和(2.93±0.85)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TX治疗后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分别为(845.68±385.95) ng/L和(3.04±0.79) ng/L,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与银屑病PASI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MTX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显著,可能通过调节Th17细胞降低血清IL-23,IL-17水平发挥治疗作用.

  • 地氯雷他定对皮肤划痕症患者组胺及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

    作者:丛培俊;孙成学;黄建文

    目的 观察地氯雷他定对皮肤划痕症患者组胺以及Th1/Th2细胞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2012年6月-2014年1月治疗的皮肤划痕症患者40例,另取北华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Th1和Th2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组胺、IgE,IL-4,IL-2,IFN-γ因子表达使用ELISA法检测.结果 治疗前皮肤划痕症患者组胺含量、IgE和IL-4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h1/Th2细胞比值、IL-2和IFN-γ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组胺含量、IgE和IL-4表达水平出现显著减低(P<0.01),Th1/Th2细胞比值、IL-2和IFN-γ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IgE表达与IL-4呈显著正相关(r=0.522,P<0.05),与IL-2呈显著负相关(r=-0.361,P<0.05),与IFN-γ呈显著负相关(r=-0.403,P<0.05).地氯雷他定治疗皮肤划痕症临床有效率为85.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结论 皮肤划痕症患者中存在组胺高表达及Th1/Th2细胞的失衡,地氯雷他定可以抑制组胺表达,调节Th1/Th2细胞的失衡,安全、高效的治疗皮肤划痕症.

  • CXCL9和Smad3在新疆维吾尔族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

    作者:孙景英;普雄明;吴卫东

    目的 比较新疆维吾尔族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及正常维吾尔族人群皮肤中CXCL9和Smad3的表达差异.方法 Envision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新疆维吾尔族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及正常人皮肤中CX-CL9和Smad3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维吾尔族人群正常皮肤相比,CXCL9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明显增加,主要以真皮乳头顶端为主,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17.874,P<0.01);Smad3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和细胞核,与正常皮肤中Smad3的表达相比,x2=0.0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CXCL9蛋白表达升高,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在寻常性银屑病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 早期潜伏梅毒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转录因子Foxp3 mRNA的表达

    作者:李路;沈孟奇;陈永艳;雷微;边可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Foxp3在早期潜伏梅毒免疫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2例早期潜伏梅毒患者和32例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早期潜伏梅毒患者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为(4.99±3.53),其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1.13±0.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其与血清RPR滴度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 转录因子Foxp3的高表达可能在早期潜伏梅毒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 临床分离99株孢子丝菌病原体的分子和表型鉴定

    作者:景东云;王学军;彭琳琳;张勤;王玲;吕雪莲

    目的 对99株来自我国十个省市孢子丝菌病患者组织分离的病原体进行分子鉴定和表型分析.方法 对99株孢子丝菌核糖体基因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钙调蛋白基因(Calmodulin,CAL) PCR多位点扩增、测序以及种系进化分析,并对其进行包括温度试验(30℃,35℃,37℃)、糖同化试验、不同培养基生长试验、双相转换试验等表型研究.结果 依据ITS\CAL基因序列分析显示96株孢子丝菌被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37℃时有90.91%(90/99)生长受抑,9株不生长;99株同化蔗糖、96株不同化棉籽糖,3株同化棉籽糖;申克孢子丝菌的孢子形态多样 结论 中国十省市的孢子丝菌以球形孢子丝菌为主,也存在申克孢予丝菌.

  • 外周血MDA、淋巴细胞DNA损伤及T-AOC测定与荨麻疹患者病情的相关性

    作者:康贵龙

    目的 探讨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丙二醛(MDA)、淋巴细胞内DNA损伤及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 284例荨麻疹患者,其中急性荨麻疹(acute urticaria,AU) 156例,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128例,通过荨麻疹活动性评分系统(UAS)进行病情评分,根据评分将急性和慢性荨麻疹患者病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组.收集各组患者外周血,采用ELISA法、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彗星实验)及化学比色法分别测定外周血MDA、淋巴细胞内DNA损伤及外周血T-AOC水平.以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观察各监测指标变化与荨麻疹病情相关性.结果 (1)氧化损伤水平比较:AU与CU患者中氧化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AU和CU病情轻度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比较,随着病情加重,外周血MDA及氧化损伤水平升高(P<0.01);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在相同病情下AU外周血MDA及氧化损伤水平高于CU患者(P<0.01);而随着病情加重氧化损伤水平加重.(2)抗氧化水平比较:与对照组比较,AU及CU患者外周血T-AOC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AU与CU组内比较,两组患者随着病情加重,抗氧化水平降低(P<0.01);AU与CU组间比较,在相同病情下,AU低于CU患者(P<0.01);而随着病情加重,抗氧化水平降低.结论 荨麻疹患者机体内存在氧化与抗氧化失衡,氧化损伤程度与患者病程及病情相关.

  • 口服青蒿琥酯治疗酒渣鼻31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婷;胡阳;俞爱华;陈向明;张海清;王国江

    目的 观察口服青蒿琥酯治疗轻、中度酒渣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5例酒渣鼻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n=33)口服青蒿琥酯片100mg,对照组(n=32)口服盐酸多西环素肠溶胶囊200mg,均2次/d,连用4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临床评估,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4周后,共有60例坚持完成治疗,其中治疗组31例,有效率58.06%.对照组29例,有效率65.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红斑、丘疹和脓疱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治疗前、后毛细血管扩张积分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蒿琥酯片与盐酸多西环素肠溶胶囊治疗酒渣鼻效果相当.

  • 2013年云南省梅毒血清学实验室质量考核分析

    作者:董莉娟;陈敏;杨朝军;陈会超;戴洁;马艳玲;杨莉

    目的 了解2013年云南省性病实验室梅毒血清学检测能力的总体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并及时纠正.方法 向各参评实验室发放5份考核样本,进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定性和定量),汇总分析各实验室的结果,对影响考核优秀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618家实验室参评,其中优秀占80.10%(495/618),良好为5.99%(37/618),合格为13.75%(85/618),不合格为0.16%(1/61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构类别和医院性质是影响考核优秀率的影响因素.开展两类梅毒血清学检测实验室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总体符合率100%,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定性试验和定量试验的总体符合率分别为100%和77.82%.结论 需加强性病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完善梅毒血清学检测项目,加强人员培训,以进一步提高梅毒检测能力.

  • 1995-2013年曲靖市HIV感染者发展为AIDS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徐洪吕;保武生;史小颜;刘莉梅;邓凌艳;覃玲;刘春蓓;毛兵斌;邓关义

    目的 分析HIV感染者发展为AIDS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1995-2013年历史卡片,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1995-2013年共有2 187例HIV感染者发展为AIDS患者,转换率为43.71%(2 187/5 003),平均转变时间为(2.132±0.843年);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性传播疾病史(OR=1.588,P=0.003,95% CI:1.174 ~2.149)、注射毒品感染(OR=1.719,P=0.001,95%CI:1.593~3.871)、配偶检测HIV(+) (OR=1.393,P<0.001,95%CI:1.176 ~1.650)这三个因素是HIV进展为AIDS的危险因素(OR>1);21 ~30岁(OR =0.179,P=0.014,95% CI:0.045 ~0.706)、样本来源检测咨询(OR=0.674,P=0.037,95% CI:0465 ~0.977)、随访(OR=0.302,P<0.001,95%CI:0.207 ~0.439)这三个因素是HIV进展为AIDS的保护因素(OR<1).结论 有性病史、注射毒品感染和配偶HIV(+)的HIV感染者更容易发展为艾滋病患者,青壮年、咨询检测和定期随访是延缓病程发展的因素.

  • 宫颈部人乳头瘤病毒高危型感染状况及基因亚型分析

    作者:黄健云;莫和国;王红霞;郭周庆;李璐琳;黎泳仪;陆小琴;欧水连

    目的 调查宫颈部人乳头瘤病毒(HPV)高危型感染情况及其基因亚型分析,为HPV感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宫颈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凯普导流杂交HPV DNA检测法,对疑似HPV感染的1 585例宫颈脱落细胞进行21种HPV亚型检测;并对高危型HPV阳性患者进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和病理活检.结果 1 585例标本中有414例HPV检测阳性,感染率为26.12%,其中高危型占82.61%,单一高危亚型感染占83.33%,其主要基因亚型是52,16和38,检出频率分别26.57%,25.60%和13.29%;HPV高危型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21岁除外;342例高危型HPV阳性患者中有38例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阳性,33例病理活检阳性.结论 1 585例中宫颈部人乳头瘤病毒高危型感染较严重,以单一高危亚型感染为主,HPV52,16和38是其中的主要高危亚型.

  •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临床毒副作用及疗效动态观察

    作者:陶思铮;白劲松;李重熙;郭应武;李玉叶

    目的 了解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临床毒副作用及疗效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 分析2011年4-8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初治艾滋病患者的背景资料、实验室检查、临床毒副作用、治疗方案变更情况.结果 共入组73例,16例(21.92%)出现临床毒副作用,29例(39.73%)合并肝炎病毒.常见的临床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12.33%),其次为肝毒性(10.96%)、药疹(5.48%)、末梢神经炎(5.48%)、乳酸酸中毒(1.37%,死亡)和脂肪萎缩(1.37%).随着年龄增大,临床毒副作用发生率越高.CD4+T淋巴细胞数计数分别在0~6月、6~12月和12 ~ 24月平均上升94.0cell/μL、44.3cell/μL和34.7cell/μL.静脉吸毒的艾滋病患者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幅度小于其他传播途径的患者.结论 接受HAART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临床毒副作用发生率高,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需密切监测.

  • 外用护肤品研发中皮肤过敏试验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荆喜中;王晖

    致敏性是外用护肤品研发中考察的毒性试验项目之一,传统皮肤过敏试验是根据动物皮肤重复接触受试品后的反应,对受试品的致敏性进行评价,但存在动物用量大、检测结果主观性强等问题.近年来,皮肤过敏试验开始采用细胞培养、重组皮肤、计算机专家系统等替代模型,动物应用减少,科学性和人道性得到提升本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皮肤过敏试验方法、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为外用护肤品研发提供借鉴.

  • 误诊为包皮系带撕裂伤的硬下疳1例

    作者:李俊峰;李鑫

    患者男,52岁.包皮系带外伤性破溃伴疼痛20d.曾在外院以“包皮系带撕裂伤”予清创及抗感染治疗,疗效不佳.来本院后行梅毒血清学检查:TPHA(+),RPR(1∶4).诊断:一期梅毒,系带硬下疳.予3次规范苄星青霉素注射治疗后皮疹消退.

  •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23例误诊分析

    作者:张静;罗春英

    目的 分析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的误诊原因,为正确诊断提出建议.方法 回顾分析23例SSSS的临床资料和误诊经过.结果 23例SSSS分别被误诊为药疹、过敏性皮炎、脓疱疮、红皮病、中毒性表皮松解症等.结论 临床医生应加强对SSSS诊断标准的学习,避免误诊.

  • 应用ClinProt技术筛查寻常性银屑病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相关蛋白表达特征

    作者:伍慧媚;吴玮;卢传坚;胡坤华;晏卉;李挺滨;姚丹霓

    目的 应用ClinProt技术联合MALDI-TOF技术,检测正常人和不同中医证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浆及血T淋巴细胞膜上的相关蛋白.方法 选择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各10例,同时选取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ClinProt技术联合MALDI-TOF技术建立血浆和T淋巴细胞膜差异蛋白图谱进行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的T淋巴细胞膜蛋白相比,血热组有1个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峰(4 747D),血瘀组有1个表达上调(4 747D)、2个表达下调的差异蛋白峰(2 068D、7 764D),血燥组有1个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峰(4 747D).而对照组和不同证型银屑病患者的血浆差异蛋白相比较,血热组有3个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峰(6 631D,9 288D,4 965D),血瘀组有5个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峰(2863D,4 418D,6 631D,4 965D,3 241D),血燥组有2个表达上调的差异蛋白峰(4 965D,9 288D)和1个表达下调的差异蛋白峰(3 957D).结论 不同证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与健康人相比,血T淋巴细胞膜上及血浆中存在差异蛋白峰,这些蛋白可能与各个证型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 白地祛脂合剂治疗轻、中度痤疮73例临床观察

    作者:黄子娗;李欣;耿琳;何慧琼;张永岭;房梁柱;李苏;李福伦;李斌

    目的 评价白地祛脂合剂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阳性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观察白地祛脂合剂(治疗组,80例)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并与采用丹参酮胶囊(对照组,64例)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结果 治疗6周后,治疗组脱落7例,对照组脱落9例,73例治疗组皮损计数的有效率为41.10%,炎性皮损的有效率为57.53%,非炎性皮损的有效率为33.85%;55例对照组分别为40.00%,49.09%和26.09%;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分别为3.75%和12.50%,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地祛脂合剂治疗轻、中度痤疮疗效显著,能明显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抗桥粒芯蛋白抗体对天疱疮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黄芳;靳耀锋;冯义国;魏雅风

    目的 研究天疱疮患者血清中抗桥粒芯蛋白(desmoglein,Dsg)1和抗Dsg3抗体水平在天疱疮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62例天疱疮患者血清中抗Dsg1和抗Dsg3抗体水平;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测定天疱疮抗体IgG水平.结果 62例天疱疮患者中抗Dsg1抗体或抗Dsg3抗体任一阳性共50例,阳性率80.65%,与间接免疫荧光法(IIF)相比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抗Dsg抗体具有和IIF一样的临床诊断价值.34例寻常型天疱疮(PV)中抗Dsg3抗体阳性或抗Dsg1和抗Dsg3抗体均阳的28例,阳性率82.35%;24例落叶型天疱疮(PF)中抗Dsg1抗体阳性的为20例,阳性率83.33%.可见抗Dsg3抗体是PV的鉴别诊断指标,抗Dsg1抗体是PF的鉴别诊断指标.此外,通过对治疗前后抗Dsg1抗和Dsg3抗体的滴度水平的检测发现,抗Dsg1和抗Dsg3抗体还可作为天疱疮治疗监测的指标.结论 采用ELISA方法测定天疱疮患者外周血抗Dsg1抗体和抗Dsg3抗体,方法简便,对患者创伤小,有一定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另外,抗Dsg1抗体和抗Dsg3抗体还可作为监测天疱疮治疗效果的指标.

  • 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的电学法测量

    作者:华薇;李利

    适当的角质层含水量是维持皮肤基本结构和功能活动的首要条件.利用皮肤角质层的电生理特性,间接测量角质层含水量的方法简便易行,已广泛运用于皮肤及化妆品领域的相关研究.本文对目前的研究进行总结,讨论不同仪器测量的异同,分析影响测量的因素,介绍角质层含水量测量的应用及与其他皮肤生理参数的关系.

中国皮肤性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